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天啟七年的十二月的一個晚上,曾經掌控整個天啟朝的“九千歲”魏忠賢在一家驛站裡吊死了,身後留下了罵名無數。“一併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傷民財;十通關節。”這是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然而,魏忠賢真的是一個奸臣嗎?在他掌權期間,明朝的吏治情況到底如何,真相還要從歷史中尋找。魏忠賢像

    魏忠賢對於東林黨人的迫害是不容辯駁的,但由於兩黨在政治上的尖銳矛盾,以及文官集團在控制輿論上的優勢,難免對魏忠賢的評價有所偏頗。另外,崇禎帝對於魏忠賢的清算也使得魏忠賢的奸臣形象深入人心。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尤其在遼東地區抵禦後金的入侵方面,可以說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魏忠賢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援孫承宗的推進戰略。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不敢說他多器重袁崇煥,但從來往信件看,二者的關係至少是和諧的。袁崇煥像

    並且魏忠賢的大肆斂財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私慾,其中也不乏對軍備的建設。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魏忠賢的貢獻在於保證了帝國稅收系統的穩健執行;增強帝國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廣西、北至錦州盡在掌握;能夠用正確給力的人並給予支援,扳回遼東戰場的頹勢,撫平北方農民因天災而造反的危機。拋開黨同伐異的殘酷手段來看,魏忠賢至少是個效率極高的注重實用主義的幹練能人。魏忠賢死後,遼東的形勢再次退化到了萬曆末年的水平並持續惡化,財政困難的同時,崇禎皇帝疑心重,且在議和主站的意見中間搖擺不定,先是拋棄孫承宗,然後將袁崇煥凌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沒有得力的將軍,如何調動軍隊打勝仗。遼東的關寧防線由強轉弱、節節敗退的局面再難挽回。崇禎像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難免會受到個人情感的影響和社會輿論的導向,對於“臉譜化”的歷史人物的翻案更是頗受爭議,這也與現世的價值觀念導向密不可分。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這種行為本就遭人詬病,再加上其宦官的身份,更是難以擺脫“奸臣”形象。但其掌權期間的舉措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為固有的觀念而對其視而不見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1、苗棣《魏忠賢專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2、吳珺琴《從歷史人物到小說形象—魏忠賢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3、餘福海《晚明文官群體與宦官群體關係析探——以袁崇煥交結魏忠賢的史事為個案》,平頂山學院學報,2015年

  • 2 # PALADIN94066041

    在疆域遼闊的古代中國,能實際掌握最高權利,不管是否目不識丁,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能力大小和忠奸沒有絲毫必然聯絡。

    以民族大義而言,魏忠賢當政期間,對女真主動防禦,打壓其生存空間,戰略正確,用人得當,效果也不錯,且從未私通外敵,貌似是忠不是奸。

    以忠君大節而言,魏忠賢雖擅權,但對明朝皇室一直忠心耿耿,一直到最後都乖乖地去上吊,沒有半點謀逆的想法。貌似也是忠,不是奸。

    以民生而言,魏忠賢好像沒有額外增加稅負,就是建生祠佔了些田宅,再就是鉗制輿論比較厲害,這肯定算不上是忠。

    以政風而言,魏忠賢排斥異己認人唯親,還賣官鬻爵,這當然也不算忠。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古至今,很多名臣甚至是大英雄,也有不少人幹過與民爭利、鉗制輿論、清除異己、任人唯親的事兒。特別是排除異己任人唯親,比魏忠賢精於此道的人多了去了,東林黨就這麼幹,而且乾的比魏忠賢還絕。只不過魏忠賢是宦官,所以大家不好接受罷了。

    魏忠賢權傾朝野大概在1622年(天啟二年),1627年(崇禎元年)就收斂很多了。大節無虧,但基本無小節可言,但區區五年而已,把明亡的責任扔給他有點重。

  • 3 # 苟或

    奸臣跟忠臣的界限很多人都分不清,事實上奸臣跟忠臣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講的,就好比岳飛對於高宗來言肯定是個奸臣,秦檜對於高宗來言肯定是忠臣。那麼魏忠賢和秦檜一樣只是一條狗,兩個人同樣為皇帝去咬人而且往死了咬。魏忠賢幫主人咬死了眼中釘自然對於皇帝而言他是忠臣,對於那些他咬過的人那就是奸臣了

  • 4 # 毛火榮

    好人不一定是能人,就像明朝的海瑞,從上到下誰不說他是個好官但真的去做事,肯定不會是個合格的官員,同理魏忠賢不是個好人,但人家是個能人,在則整個明朝來說權臣都是依附在皇權下的,不管劉瑾還是魏忠賢,權力再大,只要皇帝一句話分分鐘下臺,所以說魏忠賢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奸臣,對國家對朱家來說是個合格的管家,松錦大捷最開始袁崇煥沒球錦州,事後魏忠賢就沒因為他建生祠而分賞,也沒有說因為要打仗而對農民加稅,而是對工商收稅

    在看東林黨,魏忠賢下臺的時候就有過這樣一句話,忠於魏忠賢不一定是閹黨但反對東林黨的肯定是閹黨,所以說誰才是對國家好的呢?

    魏忠賢不是好人但他肯定不會買國,明倒了他完了,但文人不一樣,明倒了換個公司照樣拿高薪,

  • 5 # 秉燭讀春秋

    魏忠賢絕對是奸臣,這是歷史定論,任誰也不能推翻,就好比秦檜是奸臣嗎一樣簡單明瞭。不過現在有人總想為其洗白,這些人的依據無非是如下幾點:

    這些人依據是朱由效臨死時拉著他弟弟朱由檢說的一段表白: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言外之意就是,我死後,你當了皇帝,魏忠賢可以託付大事,有點表揚推薦魏忠賢的意思。這是他們為魏忠賢翻案的依據之一。

    再一個依據是,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時,太監曹化淳對崇禎說的幾句話: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殺魏忠賢,哪有現在這個局面呢?這是他們為魏忠賢翻案的依據之二。

    咱先從第一個依據說起,這句話是木匠皇帝朱由效說的,他一生不理朝政,只醉心研究他的木匠活,他也懶得管理國家,他還真對的起明朝最牛“木匠”這個稱號。此時魏忠賢正好替補了這個空缺,看起來是替朱由效擔起了責任。實際是自己中飽私囊、把持朝政、專斷國事,朝中皆稱之為九千九百歲,朝臣以至於“只知魏忠賢,不知有皇帝”。由這樣的皇帝口中說出上面這些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假如朱由效像他先祖朱元璋那樣的聖明之君,他說這幾句話,我估計朱由檢以後不但不會殺魏忠賢,反而會重用他呢?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子。

    第二個依據說如果”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那麼是崇禎冤殺了魏忠賢了?

    崇禎 十五年 十月二十六日,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疏,列舉魏忠賢的十大罪狀:

    一、並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政、;九、傷民財;十、褻名器。

    應當說,錢嘉徵此疏並不是空洞的議論,十條罪名大都可以坐實。無論那一條都夠殺頭的。

    最後再讓我們看看這句話是誰說的呢?

    大太監曹化淳說的,我們知道,崇禎在位時,宦官和東林黨之間的鬥爭呈白熱化,崇禎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誅殺了魏忠賢,這勢必引起宦黨的不滿。太監曹化淳說這些話,不過發洩心中的牢騷。再說,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個太監怎麼敢當著崇禎說這些犯上的話呢?

    客觀的說,明朝亡不亡,和殺不殺魏忠賢無直接關係。不殺魏忠賢大明朝就不會亡了?有的歷史學家說,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批章、不見臣、不祭祖、甚至有的官員都沒見過皇帝面,萬曆就有亡國之兆。大明雖亡在宵衣旰食的崇禎手上,這也是必然現象。換做別人也是如此,無一人能隻手扶大廈將傾。

    所以太監曹化淳說的這句話,不能代表不殺魏忠賢就不會出現禍亂局面。也不能代表只有魏忠賢活著才能力挽狂瀾。魏忠賢只是一個弄權的小人罷了,他絕不是忠臣,無疑是奸臣。這從崇禎輕易殺他可以看出,魏忠賢沒有自己可靠和信任的人,他的人品可見一斑。

  • 6 # 丁姑娘講歷史

    不能一言而定其忠還是奸。

    當時的背景是宦官集團和東林黨長年黨爭。東林黨得勢就打擊宦官,宦官得勢就打擊東林黨。

    明熹宗死的時候,告訴崇禎,魏忠賢這個人不要殺,這個人能辦事。

    崇禎為了聚攏人心,特別是士人集團(東林黨)的支援,殺了魏忠賢。

    據說明亡的時候,崇禎還感慨,手下沒有有用的大臣,沒有會辦事的大臣。

    這就好比 你是集團董事長,有個人辦事能力非常強,但是不受很多人待見,而這些人也只會空談,往往沒有建議性意見,你為了照顧大多數人的意見,開除了這個人,然後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辦事能力。

  • 7 # 中上行

    是否是奸臣,不知道。但有一樣東西是一成在的,是東林黨和某些人的行為誘發了魏忠賢,人性缺陷一面。假如你是魏忠賢你會有什麼心態,與滿朝文武精英共論國事對出身底賤的魏忠賢來說是一大興事。這也許是他夢寐以求的。但恰恰這些精英看不起他,便容不他,想搞死他,雙方在這一萬面起脫離了為國家機器服務的目的。相返有的精英脫離得更多。對於魏忠賢本身就沒多少文化。他的政治經念多半來源於當太監後的所見所聞,必然對東林黨做出過激反應。你想搞死我,我會叫你死得更難看。這可能是魏忠賢當時的想法。

  • 8 # 蛙哈哈餐飲

    什麼是忠?什麼是奸?在國家層面,所謂忠大概是一心為社稷,為蒼生。所謂奸大概是為一己之利,棄道德,信仰於不顧。觀明史魏忠賢其人是皇帝用來平衡朝野權力的工具,東林一黨是江浙一帶資產階級利益代表,除了吵吵不幹實事。魏忠賢縱然乾兒無數,權傾朝野,但有個事實是他效忠於皇帝,在給皇帝辦事,他的勢力膨脹一是現實壓制東林黨需要,二是也是關鍵一點,皇上默許。所以在這期間,雖然天下也不太平,終歸是能勉強維持。不然皇帝臨終怎會說出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樣的話?所以看明史,有求道幾十年不上朝的,這個是幹木匠不問事的,但是有個核心問題,就是有沒有對形式失去控制。朱由檢雖然勤儉努力,然而形式不由他掌控,崩盤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 9 # pinkpig1

    明朝架構問題,明朝皇帝都很短命,換的比較頻繁,各種皇位繼承都在明朝發生,叔侄,父子,兄弟。已經下臺的皇帝又能回來,這也是罕見。明朝皇帝的教育問題也很突出,比清朝皇帝的教育差很多,清朝皇帝多子嗣,挑選餘地很大。清朝勤政,明朝懶政,導致大量事物都是文官在辦理,自然文官集團越做越強,想要懶政又要權力,自然就需要權力代理人,外戚和宦官,宦官是最好管理的,也是最忠君,因為他們都是不完整的男人,把柄都在皇帝手上。宦官奪得再大權力也無法傳承下去,自然也沒有取代主人的危險。明朝的國家架構是很弱後的,甚至比宋朝要落後很多。恢復了漢朝體制,中央集權和藩王勢力並存,導致國家力量減弱很多,國家一半賦稅都讓藩王拿走了,給中央政府只剩下一半。明朝是最不思進取的朝代,領土面積比清朝差很多很多。有人說天要明朝亡,我認為上天太寵信明朝了,一個被丐幫要飯的推翻的王朝,一個綱常異常混亂的王朝,卻存在了三百年被推為經典。努爾哈赤最開始就是因為小冰川期北方連年受災,根本活不下去了,每年靠入關搶劫起家。蒙古族,滿族的領地受災比明朝嚴重太多了。努爾哈赤做夢也沒想到能得到中國,本來只想混口飯吃頂多做個王爺。遇上作死的崇禎,把驛站取消,李自成造反,驛站取消也導致通訊不暢通,吳三桂以為崇禎死了,於是投降,沒有傳聞崇禎死,吳三桂也不會投降。

  • 10 # 魏小道

    不能簡單的說忠或者奸,皇帝知道文官集團做大了不好控制,於是讓魏忠賢來搞他們,其實魏忠賢對老百姓還是不錯的。皇帝知道文官的這個摺子那個摺子的最終目的就是撈錢,所以皇帝就管住了國防和官員的任免權,讓他們鬧去,結果魏忠賢一死,東林黨沒有了天敵,於是就無限發展。文官想誰當皇帝不也是一樣,反正少不了飯吃,所以他們就開始作死。

  • 11 # 小二說歷史

    首先要表面魏忠賢在當時無疑是一個賢臣,他雖然壞,但是撐起了整個王朝。

    有人罵魏忠賢禍國殃民、有人罵他滅絕人性、市井無賴,還有人誇他忠心耿耿。其實這些都對,人有多面,每個人看不同的表現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發現不同的問題。

    魏忠賢家境一般,甚至是貧困,小時候就混跡於街頭巷尾,沉迷酒色,還喜歡賭博,在一次賭博大輸後悔恨自宮,成為明朝的太監,後來被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此後做了很多為大眾所不忍的事情專擅朝政、排除異己、禍害天下等。梁啟超也這樣說“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侂冑,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

    還有一個典故,就是一天夜裡,四個人到密室飲酒,其中一個人酒量比較小,又喝醉了,然後開始謾罵魏忠賢,而另外三個人被嚇到不敢說話。那個人還沒有罵完就被東廠的人押到魏忠賢身邊。然後那個罵魏忠賢的人被處寸磔,另外三個人得到金子,哪怕這樣,還是嚇得全身發抖一動不動。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魏忠賢做的事情有多過分,整個明朝的民眾都在魏忠賢的掌控之下,生活沒有自由。

    但是我可以理解他,站在統治者的角度,魏忠賢還真的是一條忠實的走狗,他絕對算得上一個忠臣能臣。

    仔細看一下歷史上對魏忠賢列下的罪狀(並帝、蔑後、弄兵、無君、剋剝、無聖、濫爵、濫冒武功、建生祠、通關節),大多都是圖謀什麼卻基本沒有行動。

    先說造反,看了很多史書,你會發現你找不到關於魏忠賢造反的真憑實據,關鍵是他造反也沒有什麼意義。也許會有人說崇禎皇帝早想殺他,只是一直隱藏不讓他發現,要知道,魏忠賢就是要演技走到這個地步的,崇禎帝那個演技真的騙不過魏忠賢,唯一的解釋就是魏忠賢忠心耿耿,明知崇禎想辦法殺他,還是沒有做什麼行動。

    再者忠誠,魏忠賢真的算是一個忠誠的人,很是聽話,皇帝要錢,他想辦法整錢,皇帝要大臣聽話,於是他就監視每位大臣,甚至除大臣以外的其他人也監視,什麼訊息都會傳達給皇帝,雖然他做的很過分,但這都是按照皇帝要求做的,而且聽話的不行。

    至於修祠堂,不明白這算是什麼大罪,中國古代修祠堂的事情很多,也沒見哪個犯了什麼大罪。很多人說他出身貧苦大眾,都不為民眾考慮,請站在皇帝的角度想想,人家服務於皇權,自然要考慮自己的東家,還有每個人都有私慾,在官場金錢中待的時間長了,誰不想得到更多,誰不喜歡享受,那些可以剋制住自己的人真的很少。

    在我們現在來看,魏忠賢做的很多事泯滅人性,喪盡天良,但是在當時的時代,魏忠賢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存在讓大明又撐了一段時間。

  • 12 # 琴韻蓮心

    中國曆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賢

    將權利玩弄於股掌之上,呼風喚雨之勢無人能及,陷害忠良之舉無人敢擋,他就是明末閹黨首領魏忠賢。

    同樣是400年前,一個博覽群書、精通文史、胸懷凌雲之志,立誓救國救民的剛毅青年,在而立之年考中進士,開始了他的漫漫仕途。由於政績卓著,他被升為內閣大臣,參與朝廷內部大政方針。之後出任左都御史,負責監察百官,政治生涯達到輝煌時期。他便是東林黨首領左光斗。

    一個是文盲小人,一個是博學大家,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在宦海浮沉中卻鬥得你死我活。待到風平浪靜時,爭鬥結果令人扼腕嘆息。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左光斗,被奸邪狡詐、醉心於操弄權勢的魏忠賢陷害入獄,酷刑加身回天乏術,慘死獄中。

    在這場忠於奸、正與邪的較量中,魏忠賢何德何能,贏得如此囂張?

    1、勾結皇帝乳母

    魏忠賢雖為閹人,但體形魁梧,個人魅力猶在。因緣際遇間,與熹宗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暗生情愫,更為此與情敵大打出手,驚動了熹宗。客氏雖為皇帝的乳母,但兩人情同親生母子,客氏深受皇帝敬愛。當熹宗皇帝得知客氏意屬魏忠賢,又豈有不為之“加官晉爵”之理?於是,魏忠賢在坐擁紫禁城裡最有權勢的女人的同時,也得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職位。

    2、對君主投其所好

    魏忠賢作為熹宗皇帝的玩伴,終日陪伴左右,不僅將其心思摸得一清二楚,更能不遺餘力地投其所好。可以說,在熹宗皇帝玩物喪志的過程中,魏忠賢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深知,當朝皇帝心中根本裝不進天下大事,終日沉浸於自己的木匠工藝世界之中,他關心木匠活計勝過一切。正因如此,熹宗皇帝需要一個心腹為其擋住外界的干擾,代他處理日常事務。而魏忠賢,就是皇帝心中最適當的人選。

    既然如此,何不趁零距離親近帝王的優勢,代行皇權之事?也許魏忠賢並不是處心積慮奪取皇權,他他的確得到了這樣的機會,不可不謂之“小人得志”。

    3、網羅黨羽,狼狽為奸

    天啟初年,魏忠賢剛剛跨進司禮監大門的時候,大明帝國的文官集團,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內訌和分裂。崛地而起的“東林黨”,將文官之間的意見交鋒猛然上升至正邪之爭。以君子自居的東林黨人,幾乎把自己看作正義的化身,與之作對者皆為小人。那些被東林黨人的道德權杖逼得近乎窒息的“邪惡小人”,不得不轉向尚無權利衝突並且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首領魏忠賢。一時之間,送禮恭維者絡繹不絕,將魏忠賢推上了“九千九百歲”的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此時此刻,與既得皇權、又得人心的魏忠賢作對,無異於與虎謀皮,與天爭輝,下場可想而知。為人清廉正直的左光斗,讀聖人之書孜孜不倦,卻在黑暗的官場鬥爭中一敗塗地。恪守君臣之禮並無不妥,耿直處事治國也無過錯。然而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面對昏庸皇帝為閹人操縱的時局,仍舊知難而進,妄想以獨木撐起將傾之大廈,又豈有不枉死之理?

  • 13 # 古今事

    魏忠賢到底是不是奸臣

    從什麼角度上來講,魏忠賢都不能算是個好人了,他能以一介宦官的身份混到史書留名的份上,我們如何能夠奢望他不是奸臣?他當然是奸臣!

    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這樣,自有人類以來,從來沒有哪個太監產生於“家學淵源”。魏忠賢當然也是如此,其人早年家境極差,又好吃懶做,更好賭如命,終因賭債難償,走投無路之下入宮做了太監。大家還記得秦檜吧——天下做腌臢事的讀書人又豈止秦檜一個?便終日研讀聖賢書的幹活,還是養不出淡薄寧靜的心性,魏忠賢早年不過是個市井無賴,我們如何能夠要求他不求名利?

    男人在體力方面表現出對女性的優勢,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女性得不到與男性等同的地位,封建時期“三從四德”更是大山一般,但相較於太監來說,女性的地位又要好了很多。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太監已經不能算是個完整的男人了,加之魏忠賢這樣的宦官畢竟鳳毛麟角,多數太監無能參與王朝上層的權力角逐,被歧視並非難以想象。

    此外,“宮傷”其實也是一種莫大的病痛,更有甚於肢體上的殘疾,不僅僅對人的日常生活影響非常大,在心理上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這一點,也讓廣大的宦官群體無能保持著Sunny明媚的心境。何況疾病之流尚有痊癒的一天,“宮”字一刀下去,想要復原只能找閻王再投個胎。

    從身體到心理上來說,古代的太監的處境都算得上艱難,所以歷朝一些得志的宦官比起後宮那些爭寵的女人來,表現得要更為冷酷殘暴——歧視的存在,從來不是說一說,“狗奴才”罵起來不好聽,在現實中壓迫起來更是令人顫慄。當然,這些都是各朝太監的普遍處境,將它挪到魏忠賢這個特例上來看,他本就不是什麼良善之流,成為宦官只能加速其“魔化”的程序。而在走向“魔”的程序中,無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後果,他只能選擇自己來承受,或是將鍋扣到對手的頭上。

    魏忠賢原名“進忠”,並從繼父姓李,萬曆年間進宮後,他先投在了司禮太監孫暹名下,後經人介紹,搭上了王安的線。明光宗朱常洛之死,為魏忠賢晉身之途帶來了曙光:光宗先侍李氏為求控制朱由校,將其留居乾清宮,引發“移宮案”。移宮一事,與“挺擊案”、“紅丸案”使明朝內部朋黨之爭趨於白熱,這為魏忠賢帶來了極大使得。

    年僅十六歲的朱由校對李氏非常依戀,遭大臣迫止後,將這種感情移向其乳母客氏及近侍宦官,魏忠賢即與客氏相交,走上了“人生巔峰”。朱由校以一少年之身,登上帝位,其實無能安穩一國,更兼喜好木工,不理國政,一國權柄幾乎悉入魏忠賢之手——殺魏朝、謀王安不過是“牛刀小試”,皇后妃嬪他也是敢下手的。

    明朝東林黨勢力龐大,但魏忠賢發展到高峰,可說全面壓制東林黨,人稱“九千歲”。若非後來明熹宗病死,繼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一意懟他,真的難以收拾。

  • 14 # 歷史密探

    魏忠賢一開始也是有妻子的,只不過人品不行,敗光了家產,窮的叮噹響,最後老婆也跑了,孤家寡人,債主一對,無奈最後魏忠賢只能自閹入宮,謀個差事,填飽肚子,打算苟活一生。

    但是,進宮後,魏忠賢才發現自己的春天要來了,先是與後宮狼狽為奸,後來又拉幫結派,勾結黨羽亂政。明熹宗疏於朝政,給了權臣和宦官發揮的舞臺。魏忠賢和東林黨明爭暗鬥,好不熱鬧。

    魏忠賢之前,朝廷十分繁榮,但是自從他掌權之後,養了一大批義子,對文人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迫害。雖說明朝的衰敗與他沒有全部關係,但他相當於把晚明這輛破車使勁往火坑裡推了一把。

    魏忠賢對東林黨大加迫害,東林黨在之前也算得上辦事得體,人品和素質是很高的。但是,魏忠賢對此進行了清理,讓不少老一輩東林人士被殺。而剩下的東林黨不乏一些阿諛奉承之輩,即使魏忠賢倒臺,東林黨也已然變味。

    所以,魏忠賢缺乏底線的限制,他是一個有手段的人,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作為一個連妻兒都可以放棄的人,即使他在,李自成殺進來,他能在京城守著國門嗎?他估計會把所有心思用在自保和逃跑上吧。

  • 15 # 歷史風雲天下

    魏忠賢是不是奸臣,我們可以從民族大義和危害國家社稷來看。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正式走上了臺前幕後,成為一代權閹,以他為首的利益集團被稱之為閹黨,是朝臣的主要競爭對手,一時之間可謂是權傾朝野,人人懼怕以及爭相諂媚,自此朝政日趨腐敗黑暗。

    魏忠賢利用手中的權利,並沒有幹什麼好事,幾乎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謀求自我利益,但是也不非是一無是處,至少太監是依附於皇權而生的,他們和皇帝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因此魏忠賢雖然為非作歹,剪除異己,弄得朝政日益的腐敗,可是卻也起到了平衡作用,明末東林黨人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他們為一己之私,而充當了當時大地主、大商人的保護傘,從他們一致反對徵繳礦稅、鹽稅、貿易稅等商業稅收,而轉而要平民老百姓來承擔不知凡幾的稅賦,就可見東林黨絕非什麼大公無私的社稷之臣。

    而閹黨的崛起,有效的抑制了東林黨的為非作歹,雖然是不擇手段,可是至少保證了朝廷的稅賦不是單一的收入,至少那些年,國庫不會是如崇禎年間那樣的空虛,導致了無錢糧排程兵力,或是士兵因此而譁變。

    閹黨可謂是以毒攻毒了,皇帝居中調和,也不盡然會弄成變得流寇和起義的局面,導致朝政的艱難。從民族大義出發,魏忠賢可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並不糊塗,不會因為自私自利而放任遼東的局勢糜爛,有著輕重緩急之分,這點比起明末的那些官僚士紳而言就好太多了。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他不是奸臣,相反,魏忠賢的閹黨同樣令得朝堂烏煙瘴氣,同樣是朝堂的毒瘤,之所以充當了東林黨等朝臣的敵對勢力,只不過是權利的爭奪而導致的罷了,相比於那些滿口仁義的偽君子,我還是更願意看無惡不作的閹黨小人。

  • 16 # 集賢院居士

    《繡春刀II:修羅戰場 》最大反派“九千九百歲”,歷史上的魏忠賢有名的禍國殃民,這些事情卻很難解釋

    《繡春刀II:修羅戰場 》其實是《繡春刀》的前傳,不得不說金世傑老師真是老戲骨,把這位明朝著名的魏忠賢刻畫的惟妙惟肖,入骨三分。眾人皆知,魏忠賢這個死太監禍國殃民,殘害忠良,可是魏忠賢當政期間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很難解釋。首先宣告,本文不是為了給魏忠賢翻案,只是提出一些困擾已久的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天啟年間明軍對後金戰績斐然

    按照常理,魏忠賢當權的天啟年間,明政府對百姓應該是橫徵暴斂,明朝廷黑暗腐敗,不能正確使用人才,軍隊的戰鬥力應該是很差才對。可是看看天啟年間,尤其是萬曆末年剛剛有了薩爾滸慘敗之後,下面明軍對後金的戰績後,就讓人大惑不解了。

    天啟初期,明朝政府認識到遼東和京師唇亡齒寒的依存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提議,積極支援孫承宗的推進戰略。

    天啟後期委派袁崇煥督師遼東,魏忠賢和袁崇煥的關係還算融洽,而袁崇煥的幾次大勝仗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而毛文龍的敵後游擊戰也搞得有聲有色:天啟六年(1626),袁崇煥指揮贏得寧遠大捷,明軍大敗後金軍,明軍的紅衣大炮還轟傷了努爾哈赤,後來不治身亡。天啟七年(1627),袁崇煥又在寧錦大捷中大敗皇太極所率領的後金軍。同年的丁卯之役,毛文龍也協助北韓擊敗了阿敏的後金軍隊。

    天啟年間明政府基本沒有缺過錢

    打仗要用錢,遼東的關寧鐵騎在天啟年間基本上糧餉無憂,而且還裝備諸如紅衣大炮等先進的“大殺器”。錢都從哪裡來?魏忠賢是加稅了,不過他沒有給貧窮的底層農民加稅,而是給江南富庶之地的發達的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加稅,這在當時來看是相對合理的。

    重修黃河賑災免稅

    魏忠賢還下令修復了幾十年沒有修復的黃河河道,消除水患。河南旱災的時候,魏忠賢不但免除了災區稅賦,還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廢除廷杖

    明朝 一直有一項奇葩的制度,就是大臣獲罪會被皇帝當場廷杖,就是在大殿上被板子打屁股,臣子的尊嚴喪失殆盡,無數大臣甚至當場被打死。據說是魏忠賢廢除了這項奇葩制度。

    天啟年間民變少

    天啟年間民間的起義非常少,而到了崇禎繼位後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都是崇禎年間起兵的。

    為邊疆籌備戰馬

    明朝制度,官員收到朝廷的榮譽稱號後,要進獻一些馬匹給朝廷表示謝恩。魏忠賢為了給遼東關寧鐵騎籌備戰馬,曾經耍無賴把官員的榮譽稱號設定有效期,失效後官員要重新進獻馬匹才能重新獲得榮譽稱號,週而復始,朝廷於是多得了很多戰馬。

    看過這些也許可以明白,任何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簡單的打上“十惡不赦”或者是“完美無缺”的標籤,要辯證的多角度的分析。人都是複雜的,邪惡如魏忠賢也有令人稱道之處,所以我們評價每一個歷史人物都要用這種辯證的歷史觀去冷靜分析。

  • 17 # 坐古談今

    什麼是忠,什麼是奸?由誰來評判?毫無疑問,儒家說了算。

    魏忠賢(1568—1627)原名進忠,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1623年掌管東廠。此後實際掌管大明四年之久。思宗發現他的奸惡,下令激將其逮捕治罪。魏忠賢得知後,自縊而死。

    魏忠賢是忠是奸,每個人心中自有公論,筆者認為,魏忠賢是奸臣,同時也是能臣。

    (1)皇帝眼中的忠臣、能臣

    魏忠賢在皇帝眼裡無疑是忠臣。天啟鍾愛其乳母客氏,不願與其分開,大臣卻極力要求天啟移宮。這時,只有魏忠賢堅定不移地支援天啟。

    天啟需要用錢,魏忠賢二話不說,開徵礦稅、鹽稅,為皇帝斂財。

    魏忠賢對自己的定位就是皇帝的狗,堅定不移地執行皇帝的意志,對皇帝忠心耿耿。所以,天啟很是重用魏忠賢,認為他是忠臣,甚至臨死還對崇禎說:“忠賢宜委任”。可見,魏忠賢是皇帝眼中的忠臣能吏。

    (2)儒家眼裡的閹人、奸臣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任何評判都將在儒學構建的價值觀內進行,雖然他們自己大部人都做不到。魏忠賢的所做所為,無疑與儒家思想存在著嚴重的對立衝突。

    儒家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面上要謙謙君子,而魏忠賢的閹人身份則使這一過程失去前提。

    崇禎從來沒有後悔殺掉魏忠賢,派人收屍那是小說戲劇胡言,詳見“網傳崇禎上吊前厚葬魏忠賢,可有史料支援,原文出自哪2017年9月1日”“如何看待崇禎皇帝20180704”和“怎麼看明朝最大的禍害不是錦衣衛宦官專權而是文官集團結黨營私20180420”

    全人類都對閹人心中表示不屑,作為“道德之端”的儒生更要嗤之以鼻!魏忠賢的閹人身份,按照儒家的構想,是不能參與政治的。更何況,朱元璋也有禁令!

    宦官一旦參與政治,儒生們必然要先給他貼上“奸臣嫌疑犯”的標籤。

    儒家體系內天下第一、社稷第二、皇帝第三,臣子要貴勸皇帝重社稷、懷天下。

    儒家的政治構建是至君堯舜,臣下負有規勸皇帝的義務,要以天下大事為已任。如果一味地討好奉承皇帝,是小人行徑,是奸臣所為。

    正所謂謀國者忠,某私者奸。

    以此標準來看,魏忠賢是不折不扣的奸臣。他欺君罔上、玩弄權術、排除異己、殘害儒家忠良,完全淪為了皇帝的狗。這在儒家看來,他不事君上,私德有虧,是奸臣無疑了。

    (3)東林黨、閹黨各有問題

    作為底層儒家官員的東林黨,視閹黨為敵仇,必使其遺臭萬年。東林黨自標為清流,卓爾不群;魏忠賢則視東林黨人為虛偽無恥、無才無德。

    閹黨與東林黨的“爭戰”,對帝國、對人民危害無窮。宦官並非一無是處,蔡倫的功績沒有多少華人能比,鄭和的知名度在大明也沒多少人能比。同樣,魏忠賢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軍事、徵稅等方面辦法比東林黨人要強。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表面上的能力而忘記更深層次的明亡根本!

    明亡於新的階層崛起,即商人階層。不僅是東林黨代表商人階層、閹黨同樣也代表商人階層。東林黨代表的是中小商人利益,閹黨則代表的是皇權和官商等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閹黨的徵稅物件大多是市民階層。

    同樣,閹黨徵稅本來就是不合法,以皇權代替行政權、以私法代替公法。裡面的問題更多。閹黨的徵稅沒要解決“商人階層”的問題,反而把這一問題擴大化了。從而,更加速了“無官不商”“官場如商場”的問題,造成大明整個階層的腐化、墮落。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東林黨、閹黨各有問題,不能因為東林黨在過去掌握話語權將閹黨貶斥得一錢不值,現在就要反過來把東林黨也貶得一錢不值。好像整個大明朝宦官當皇帝、當丞相、當將軍,大明就亡不了似的。

    魏忠賢忠臣也好,奸臣也罷,那都是皇權制度的產物,是君主為鞏固統治實行的思想禁錮。只要能在和平心態下,認真分析優缺點,方能找到歷史的價值。

  • 18 # justing

    關於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奸大惡我想問問大家:我們看到的歷史和真實的歷史一樣嗎?東林黨人寫的歷史可信嗎?魏忠賢真有歷史上寫的大權在手的話,一個新上任皇帝短時間內殺他會那麼容易?

  • 19 # 鋒楓2016

    個人認為太監不能稱為臣。所以魏忠賢即不能稱為忠臣,為不能稱為奸臣,充其量只是一介家奴。

    明朝皇帝更多的是把太監當成自家人。明太祖朱元璋為吸取歷史上太監擅政,擾亂朝綱的教訓,規定凡內監不得讀書認字。但這條規定在明成祖朱棣時就遭到破壞,朱棣不僅令人教授太監讀書識字,還讓他們參與朝政事務,到各地監查地方官吏。明初,皇帝設立東廠,西廠及廠內廠,由太監擔任督主,負責緝訊,偵察,監視百官臣民的言行及不法。廠內設有詔獄,廠衛人員有權未經審訊就緝拿任何人。一時間,百官人心惶惶。

    魏忠賢原名李進忠,原只是一名混混。為躲避逃債,自行閹割進宮,靠著溜鬚拍馬的功夫成為侍奉太子朱由檢的太監。光宗駕崩後,年僅十六歲的天啟帝朱由檢繼位。魏忠賢也得以青雲直上,登上歷史舞臺。

    魏忠賢所處的時代剛好是文官權利膨脹的時代。在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時大肆慘殺功臣,致使明朝淮西勳貴集團元氣大傷,武將凋零。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幾乎派不出相樣的大將領兵。而明英宗正統年間發生的“土木堡之變”,不僅令大明朝精銳盡失,英宗被俘,也令大明的武將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武將勢力衰弱,文官勢力必然崛起。雖然朱元璋廢除了近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但他一手建立的秘書班子卻發展成為內閣,成為大明最高的權力中樞。到明朝中後期,皇帝釋出的任何命令,都必須透過內閣票擬簽發才可以執行。地方官吏的奏報都要透過內閣審閱才會上報皇帝。內閣首輔甚至比丞相的權力更大。文人士大夫利用手中控制的道統及輿論權,不斷地挑戰皇帝的權威,干預官員人事任免及行政,甚至左右皇帝繼位人選。

    對此,明朝皇帝必須扶持一種政治力量來對抗文官。武將勢力是不會被選擇的,唐朝的教訓在那裡擺放著。而另一股勢力-宦官勢力則成為了明朝皇帝的選擇!

  • 20 # 歷史總探長

    崇禎皇帝曾經感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從崇禎皇帝的這份感嘆大體可以分析出來明朝後期的朝廷中的政治格局,黨派和宦官的內部爭鬥。

    大明王朝,這個曾經被一個討飯吃的窮小子建立起來的王朝,歷經數位帝王的心血已經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在朱元璋和朱棣兩代帝王的盤剝下,讓封建王朝心痛的四大疑難雜症:權臣、宦官、外戚、宗親,這些弊端被這兩代帝王清除了三大類:權臣、外戚、宗親,但是他們不會想到,明朝這個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國家會衍生出另一個新的弊端---黨派。

    在明朝的建國之初,朱元璋在病逝的時候,就幾乎將明朝前期打江山的將領們一網打盡,到了明成祖朱棣這一代帝王,那些受封的朱家藩王們又被朱棣清掃的一乾二淨,這麼一來在大明王朝之中似乎所有的威脅都被一棒子打死,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宦官和士人組織成的黨派。

    明朝的黨爭之禍從大明王朝建國開始一直到大明王朝覆滅,幾乎一直喋喋不休,與此同時還滋生出了新的一派---閹黨。

    明朝最出名的黨派應該屬於東林黨,東林黨在朝堂之上排擠三黨(齊、楚、浙),致使他們依附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魏閹黨,魏忠賢這個從市井小混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大太監在明朝後期獨挑大樑,一直在和東林黨做著殊死鬥爭,但是在明朝崇禎皇帝登上帝位不久,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明朝九千歲便自縊而亡。

    在《明史》當中對魏忠賢的去世有這樣一段描述:“十一月,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

    似乎已經看透了朝堂之上的明爭暗鬥,魏忠賢在被崇禎安置在鳳陽後,又急急忙忙下令逮捕,也許經歷了一瞬間的大起大落的他開始意識到,這次只要他回到朝堂之上,那將必定必死無疑,所以他毅然決然的自縊而亡。

    但是即使這位曾經的九千歲惡貫滿盈,但是別忘記,在明朝萬曆年間時候以農業稅為朝廷的主要經濟來源的時候,正是他在堅守著張居正的推行的充盈國庫的方針,那便是以工商稅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在魏忠賢的強行徵收稅收下,雖然損害了很大一部分東林黨人在江南地區的利益,但是明朝的國庫卻漸漸的充盈起來。

    魏忠賢走了,但是他在臨走之前那詭異的一笑,不知道是在暗示明王朝的覆滅還是對崇禎皇帝的輕蔑!

    但是自古以來“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魏忠賢一生都在和東林黨作鬥爭,可最終還是死於帝王之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綿羊在過冬後什麼時候剪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