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柯
-
2 # 浦林漁歌
借這個機會,首先介紹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後面再詳細介紹各家的特點。
中華上下五千年漫長而悠久的歷史,積墊了中華民族獨具魅力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無數古聖先賢、風流人物、仁人志士對於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和總結,一路下來薪火相傳,因時損益。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凝結,更是我們道德規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中華文化已經融入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裡,鑄成了我們的民族品格,書寫了燦爛歷史。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並峙鼎立成為人力文明不可或缺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敗,就在於國學產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
國學國學概而言之,包括經史子集,十家九流,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觀其構成,足見國學之廣博與深厚。國學是華夏文明之根,炎黃兒女之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國學滋養。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開明,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健康發展的時期,大多道學昌隆,如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內憂外患,上奢華虛糜,下結黨互爭的時期,大多儒學盛行,如兩宋、明後期。暗無天日,山河破碎淪亡的時期,大多佛學獨大,如五胡亂華、元清時期。所以自古民間就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一說。
諸子百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等
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最受推崇。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除了一些實用性學科比如兵家,醫家,農家等真正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主和,法家主嚴,道家主隱,陰陽家主玄……
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太史公〉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來看看〈漢書·藝文志〉中對於這幾家的介紹:道家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長也。
儒家“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侷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之一家學說。
奉行:中庸之道!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兩千多年來至今依然是一些大學的校訓。
法家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此其所長也。去仁愛,專任刑罰,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墨家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陰陽家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名家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顓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雜家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農家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長也。
小說家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採,此亦芻堯狂夫之議也。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厚黑學楊子專利我,墨子專利人,楊子言曰:“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不許他人拔我一毛,同時我也不拔他人一毛,其說最精,故孟子認為高出墨子之上。然由楊子之說,只能做到利己而無損於人,與孔門仁字不合。仁從二人,是人與我中間的工作。楊子學說,失去人我之關聯,故為孟子所斥。
墨子善守,公輸九攻之,墨子九御之,我不欲自損,他人固無如我何也。
私字古文作厶,篆文作厶,畫一個圈。公字從八從厶,八是把一個東西破為兩塊的意思,故八者背也。“背私謂之公”,即是說:把圈子打破了,才謂之公。
我們這樣的推想,即知道:遍世界尋不出一個公字,通常所謂公,是畫了範圍的,範圍內人謂之公,範圍外人仍謂之私。又可知道:人心之私,通於萬有引力,私字之除不去,等於萬有引力之除不去,如果除去了,就會無人類,無世界。宋儒去私之說,如何行得通?
讀孟子之書,靄然如春風之生物;讀宋儒之書,凜然如秋霜之殺物。故曰:宋儒學說,完全與孟子違反。
荀子學生韓非,以為禮之制裁力弱,不若法律之制裁力強,遂變而為刑名之學,其弊流於刻薄寡恩。秦尚法,漢尚儒;唐重武輕文,宋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尚八股。
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春秋時期,齊國遵從姜太公“因其俗,簡其政”的簡約無為治國之策,率先崛起,把一塊人煙稀少的鹽鹼地,發展成春秋五霸之一的強國。更由於其相容幷蓄、開放自由的特性,齊國還建立了“稷下學宮”,直接催生出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盛況,並且在後期“黃老獨盛,壓倒百家”。
反觀毗鄰齊地奉行“尊尊親親”,崇尚“周禮”的魯國,雖有“周禮盡在魯”、“禮樂之邦”的美稱,卻國內醜聞不斷,政治動盪不已,國力日漸衰微,乃至積弱積貧。後人稱:“齊以簡興,魯以繁亡”。簡,大道至簡,是從道;繁,繁文縟節,是從禮。
-
3 # 老夫是個人才
小明有四個朋友,分別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有一天小明被打,告訴這四個人,讓他們給自己出主意,儒家說:我知道了,他們在哪裡,我要感化他們。法家又說:感化個屁,就是剛,走,抄傢伙。墨家說:咱們這樣明目張膽去不好,而且敵我力量不明,待我來陰的。道家最後說道:讓我教導他們,放下戾氣,感受自然。
-
4 # 提莫真會玩
法家就想是你的褲衩,最接近你的體味,可能有點不太好聞,儒家就是件漂亮衣服,遮羞用的,頂多掩蓋一下體味,但改變不了體味重的本質,起裝飾作用,道家墨家就是你餬口用的,有時候不好看,也不招人待見,但實用!
-
5 # 瀟遙時光
儒家講愛人,道家講由人,法家講管人,墨家講助人,佛家講騙人,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來世,儒家講人倫,道家講自然,佛家講天堂,儒家講天命,道家講修行,佛家講解脫,墨家講方法,儒家講仁政,道家講逍遙,佛家講慈悲,對老婆用儒+道,對孩子用法+道,對長輩佛+道,對朋友墨+道。
-
6 # 夢歸秦淮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史記》中對百家的劃分主要有陰陽、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六家。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1、儒家:萬世師表,仁政禮治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時期,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政治上核心思想強調“仁”和“禮”,上升到治理國家,孔子強調“為政以德,即德治”。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為,知天命而用之”,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儒家思想總體來說代表著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是積極入世的。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儒家思想不能滿足統一的需要,實質上維護的是奴隸社會的等級秩序,具有保守性。
2、道家:無為之道,逍遙自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的核心思想是“道”。強調“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恆不變的,並且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
老子的哲學思想認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轉化的規律,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是老子看不到轉化的條件,想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之中。莊子的思想體系中,除了“道”,還強調“齊物”和“逍遙”的思想。
總體說來,道家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代表了當時社會的隱士派。
3、法家:與時俱進,治國以法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最初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如商鞅、吳起,李悝等,最為著名的是韓非子。
法家思想體系中將“法”、“術”、“勢”三者相結合,強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即加強君主中央集權,並且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即根據形勢的變化,所採取的措施也應當有所改變,與時俱進。並且強調治國以法,在當時成為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
法家思想代表了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墨家:身體力行,兼愛非攻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核心思想:“兼相愛,交相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和儒家的有等級有名分的愛是有區別的。同時,墨子還提出了“節葬、節用、非命、非樂”等思想,可以看出墨家代表了當時的平民階層,並且講究實際功利,不鋪張浪費,並以客觀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強調身體力行。
-
7 # 金子文之金說
人生就像一場單程的旅途,不念過去,不憂將來,珍惜當下。儒家,人生講究一個立字,自立才能自強,厚德才能載物,以仁義禮智信為安身立命之根本,以德才兼備為修身立業之根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崇高目標;法家,人生講究一個則字,以法則原則規則為準繩,客觀地分析並解決問題,不講法則將違背天道,不講原則將失信於人,不講規則將舉步維艱,治國安邦以法治代替人治為最佳良策;道家,人生講究一個然字,對待得失觀、寵辱觀、曲直觀等有正確的認識,亦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深知與世無爭、無為而治的內涵,以道法自然為至高境界;佛家,人生講究一個悟字,悟有頓悟、漸悟、徹悟、證悟之不同涵義,參禪悟道就是證悟無相心體的過程,以達到明心見性,自覺覺他,度化成佛,普度眾生,以心即是佛為最高修成。儒以圓潤為重心,法以圓和為中心,道以圓通為軸心,佛以圓融為核心。人生即沒有儒就不能立己,沒有法就不能止爭,沒有道就不能明理,沒有佛就不能開悟。~金子文
-
8 # 來取笑
一個學生問他老師:老師,昨晚我在街上見一盲人一打著燈籠走路。他又看不見事,挑著個燈籠又有何用?其老師教導說:如果說,他為得是讓別人看清道路,這是儒家的解釋;如果說,他認為黑夜在路上行走的人 就必須打燈籠,這是法家的解釋;如果說,他為得是怕別人撞到他身上,這是墨家的解釋;如果說,他認為無所謂,想著打就打 順其自然,這是道家的解釋。另外,如果說,他不是盲人,分明看得很清楚卻故意裝瞎,這是政治家;如果說,他自己是真瞎,卻硬要打著燈籠給人引路,這肯定是中國的專家。
-
9 # 阿里小泰
儒家是以孔子為祖師,但儒家思想是孔門弟子發揚光大的。宗聖曾子把夫子的( 君子)概念發揚成為 (忠、恕)思想,子思把夫子的處事方法總結為(中庸),孟子又提出了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漢朝大儒董仲舒等又有闡發,但卻把孔子思想進行了侷限和僵化,導致今人對孔子及儒家思想有些許誤解。其實孔子還有更可貴的思想,如:1,孔子也講究法治,他任中都宰時就是依法行政。2,孔子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用現在的話就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3,活到老學到老,能者為師。
其餘各家,各有特色。韓非的法家突出法治;墨子的墨家講究兼愛,推崇大同;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
10 # WILLSON1625027
東周勢微,群雄並起,諸子百家,紛爭不止。
為尋求治國方略,經各國和各地辯論後,選出了東道西儒、南墨北法四家為辯主,其餘諸子及各國丞相共百餘人眾擔當出題、參議、投票、表決之責。各方約定於甲子年中秋在華山論道,一時辯主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並各國代表、諸子百家蜂擁而至,熱鬧非凡。
辯論是日,論題卻只有一個:華山小寨九家人共逐一鹿,圍至華山頂而得,如何分才讓大家滿意?
道家老子,其核心思想是“道、德”,主張道法自然。老子提議順其自然,按男人、女人、小孩三類分,食量多的多分,食量少的少分。但異議紛爭,孔子首先反對。
儒家孔子,其核心思想是“禮、仁”,主張仁義禮信。孔子主張要講尊卑忠孝,提議按族長、老人、男人、女人、小孩五類分,尊者多分、卑者少分,男人多分、女人少分……墨子起身反對。
墨家墨子,其核心思想是“兼愛”,主張人人平等。墨子主張人人生而平等、應該一視同仁,無論男女老幼,全部一樣的分,不能搞等級制度……韓非子低低的問了一句:是否有法可依?
法家韓非子,核心思想是“法治”,主張依法治理。韓非子主張村民先商議制定出村規民約,然後一切按村規民約辦理,否則誰說了都不算數……
由於各人說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投票表決也難決高低優劣。於是諸子百家依舊保持並存狀態、各國各取所需的局面仍未改變。
只是到了後來,秦國悄然把法家的弟子商鞅請去,協助建立法度、治理國家,又請了縱橫家張儀等一干實用人才,於是秦國一時之間法紀嚴明,令行禁止,執行力大增,幾十年間便滅了六國,實現了統一……但秦國很快又因大建國防、農業、水利、交通、城市等設施,民眾負擔較大、懲罰較嚴而致使受苦民眾和諸國遺族群起造反,因而短短几十年間便被劉邦的大漢取代。於是,漢武帝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考慮瞭如何用諸子百家的學說來治國安邦,最後發現儒家對個人要求講仁愛孝悌廉恥、修身治國平天下,對社會要求講尊卑禮節、忠義中庸的觀點,是十分利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和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方略,於是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建議,形成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社會穩固、民眾思想固化的局面。
-
11 # 趣談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思想,遍地開花的時代,哲學思想如井噴式爆發。不乏聖人,良師,更不乏百家思想燦若星晨。
諸子百家,其中,尤以儒道墨法四大家尤為突出,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主要代表人物更是響徹中外的文化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寶貴而珍貴。
那麼,先秦四大家又有何區別呢?
區別非常之大,可以說思想的根源,治國理政,修身養性,均有巨大差異。
分別介紹下。
首先,儒家。
儒家思想,世人通常認為創始人是為孔聖人。實則不然,早在周朝時期,周公旦的思想就有儒家思想的雛形了,而且,孔子也一直崇尚周公的思想,提倡復周禮,推行井田制,以仁政治國,以禮作為標準等。
之後,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使其發揚光大。同時,孟子對善惡論有更深入的闡釋,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思想。
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不得不提,即荀子。荀子雖為儒家代表人物,卻是性惡論的提倡者,因此,他的思想中,在後期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對嚴刑曆法的偏重,其學生李斯,韓非便是法家大家。
第二,道家。
道家的創始人是騎牛西去的老子。
其主要的思想便是對天地根本的論斷,道可道,非常道。是說,這個道並非我們平常說的道路的道,而指的是方法。
其對治國理政提出無為而治的方略。但是,此無為的意思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要過度的去幹涉和約束百姓。
同時,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提出許多對於養生的論斷。比如說,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借用預言的形式告誡後人,切勿觸碰硬物。也暗指不要做犯法的事情。
第三,墨家。
墨子,被後世稱為科聖,他不僅重視理論,同時,注重實踐,他是先秦四大家中,唯一一家成立黨派的思想家。
墨子的思想,主要代表下層人民的利益,主要思想有非攻和兼愛。
非攻,是指反對戰爭。當然,並非所有戰爭都反對,而是反對侵略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戰爭。最著名的故事,便是墨子救宋。
正是因為墨子對最下層百姓的關愛,因此,有一批追隨者跟隨他一起守城,救人。他們稱為墨黨。
墨子,在實踐中形成了守城的技術和理論,為後世兵家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後,談談法家。
法家,是名士最多的學派。
因為,在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以法治治理國家,是發展的最佳,最快的方式,因此,法家曾推動了秦國由弱小到強大,最後統一六國。
法家第一名士,商鞅。商鞅變法,眾所周知,其使秦國強大,更擴大了版圖。雖然,商鞅被殺,但是他的思想和變法的內容卻沒有改變,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李斯作為另一名法家名士,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的諫逐客書,展現了他的才華。
總結一下,儒道墨法的主要區別主要表現在治國理政上,分別為。
儒家,以仁,禮治國入世。
道家,無為而治,出世。
墨家,非攻,兼愛。
法家,嚴刑峻法。
一塵,作家。
-
12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儒家思想,以“禮儀”為核心,效法天倫立人倫,適應的是三皇之後,春秋之前,天人兩分,人人為私的社會,主要目的透過禮樂教化,使得人人都成為仁人君子,都具有溫良的教養,天下也就不會大亂了;
法家思想,循名責實,以“法制”為核心,用於世事應對,適用於春秋之後,戰國之時這樣的天下大亂,急需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時代。法家的主要目的是,給所有的社會事務制定規範,規定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有的人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天下就會太平了;
墨家思想,是“繩墨而校”,用墨子的規範將天下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樣。其目的,是消除人們思想和行為上的差異,這樣就不會有爭鬥,天下也就太平了。實際上是一種奇怪的說法。
道家思想,是以天道為錨定,開天之天,不開人之天。從而使人復歸天道,復歸天真,如此天下就太平了。
-
13 # 兮兮說事兒
儒家、道家和法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中影響力最大的三個思想流派。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他們因為內容不同,所以彼此沒有關係。其實,並不是這樣,三派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傳承,最終構成了我們中華文明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
這三個派別之中,最早出現的是儒家思想,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創始者是孔子。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孔子這個人是宋國的後裔,宋國的開國君主微子是周王室。也就是說,孔子是貴族。可惜,到了孔子時期家庭就沒落了當時,天下大亂,對於孔子來說,他希望可以恢復周朝“禮樂文明”,社會彼此有秩序的時代,所以孔子就提出了“仁”,仁就是愛人,孔子認為只要人人彼此相愛,彼此有道德,那麼天下的秩序自然就可以恢復了。可惜,在當時社會,各個諸侯國之間已經殺紅了眼,孔子的思想很難實行。
孔子
後來有了道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老子。不過,老子這個人出生在什麼時代,現在已經很難搞清楚了,就連司馬遷都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老子。老子一共有三個,一個是孔子的老師,還有一個叫老萊子,還有一個叫老子。不過,現代學者根據《道德經》的語言分析,大致認為這本書誕生於戰國晚期。道家的思想大體認為,天下大亂,是因為統治者對老百姓管控太多,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管的太多,大家慾望也就多,慾望多了,社會就亂了。所以,老子就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統治者儘量不要折騰,讓大家順勢而為,天下就自然和平了。老子之後又有《莊子》,《莊子》思想走得更遠,它是一種人生美學的思想,它就是要求人們去除慾望,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話,就不會有煩惱,永遠感到快樂。
老子
最後是法家。有人說,法家出自儒家,這話對,也不對。對是因為,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是荀子的老師。可是,在韓非之前,子產、商鞅、申不害等人也已經提出了法家思想,韓非子只是把它們的思想集合起來了。法家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是提倡法律的思想者。法家更重要的是認為,天下要有秩序,有了秩序天下就自然安定,君王也就自然能夠不受侵犯。所以,最後法家思想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
韓非子
-
14 # 即佛即道
儒法墨道是諸子百家最重要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四家。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可謂四分天下,都是學術思想界的主流。
自漢以降,儒家作為官方正統學術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從官方到民間,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滲透到民族的思想基因之中,影響了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發展趨勢。在此期間,尤其是唐朝以後,道教興起,道家學說彰顯。如果說儒家在官方主流思想中為尊,那麼道家在社會生活層面影響深遠。用兵、治國、外交、養生、與自然相處等各方面都有道家思想的運用。
可見,儒道兩家是最盛行的思想學說。
對於法家與儒家,一里一表,兩者的結合自古以來就是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手段。法家代表人物是荀子、韓非,認為人性本惡,必須用懲罰手段讓人們不敢為惡。而儒家則認為人性本善,透過自我修養發揚道德。同時,法家最終極的主張是建立完善合理的法制,一切問題都有相應的制度和規定,進而擺脫人為主觀因素對公平的破壞,在終極本質上實現與道家無為而治同樣的效果。
墨家則與儒家有相通之處,都講仁愛。但差別是儒家主張等差之愛,即禮。墨家主張兼愛,是與人自私本性違背的,必然難以像儒家一樣被普遍接受。墨家的另一個特徵是以嚴密的組織形式存在。它的信徒都是組織成員,接受組織統一領導。這種存在是不被封建統治者所容許的,這也是墨家衰落的重要政治因素。
-
15 # 空杯待茶
一
儒家:我們回到談判桌來聊吧!
墨家:對啊,我們要有愛!
法家:不用談了,依法行事!
道家:你們玩吧,我要自由!
二
道家:不需要法治,道德約束,無為而治。
法家:道德頂個屁啊,法治社會才是。
墨家:偉大的愛可以融化一切。
儒家:有話好好說,都是可以教化的。
三
道家:要修身養生,順其自然罷。
儒家:要入世實踐,提升個人品德才好。
法家:要規範行為,制定規則去管理。
墨家:你們都不懂我,我要和平非攻,博愛才是我的胸懷。
以上純屬個人意淫,切勿介意。
看問題回答狀況說明,我們國學還是得到自家人關注的,值得贊一個!
另外,建議題主首先看高中歷史課本,然後再幾個大家的文著逐本逐本看,《論語》啦,《韓非子》啦,《墨子》啦,《老子》、《莊子》啦,等等。
小友對這方面也是涉獵不深,但也是有興趣的。
-
16 # 雲端美
儒家建立社會等級機構,每個層次的人有相應的道德要求,主張加強個人修養。
法家主張嚴刑峻法,用法律治理國家。商鞅是一個代表人物,其《商君書》御民五術及其狠毒。有人認為中國曆朝歷代並不全是儒家思想統治,應該是儒表法裡。
墨家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墨家在當時與儒家齊名。
道家以《道德經》為代表,老子所著。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有道的存在,驅動萬物也是萬物的原始程式。
-
17 # 楊朱學派
對諸子百家各個學派,鄙人都總結了兩個字:
儒家是立人——以人為本;法家是馴奴——幫君主馴服奴才;墨家是滅欲——存天志,滅人慾;道家順天——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儒家的核心道德是親親之愛。孔子依據人之本性,將親親作為儒家的道德核心: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此為私德。
此外,還有公德:見利思義,與人方便,遵守公序良俗。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君君、臣臣。即先以君道的標準要求君主,再以臣道的標準要求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儒家還主張,把人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孔子謂之湯武革命。
儒家還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孔子堪稱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法家的觀點與儒家針鋒相對,水火不容。法家主張以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除了刑罰載,還有陰謀詭計:投毒暗殺,指使通姦等等。
刑罰和陰謀詭計僅僅奴役人民的低階手段。愚民才是高階手段。就是實行文化專制,扼殺思想,扼殺言論,讓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法家還主張三綱理論。韓非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主而主臣,焉有過?!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闡述天道。所謂的無為,是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道家認為,萬物循道而生,循道而死。唯有道不生,不死,不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墨家的道德核心與儒家截然不同,墨家要求兼愛。即對父母、妻兒、兄弟之愛,與路人相同。這說明墨子不洞察人性。
墨家還主張尚同,只允許一種思想存在。
墨家還忽視人的一切審美等精神需求。扼殺人的一切慾望。
墨子只看到了慾望邪惡的一面——萬惡之源,但忽略了慾望也是社會發現進步的原動力。
所以,孔子主張節慾、適欲。而墨子主張滅欲。
側面體現了墨子不洞察人性,不知辯證法的真諦。
後世的新儒家程朱理學,則吸取了墨家存天志,滅人慾的思想。
我們復興儒家思想,一定要復興純正的,正宗的儒家,只有舊儒家、先秦儒家,才是真正的儒家。吸取了墨家思想的新儒家,是偽儒家。
我們要去偽存真,保證儒家思想100%的純正,以正本清源。孔子謂之正名。
-
18 #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儒家,用道德,禮法約束來治國,透過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一套倫理道德,讓社會里的人與人和諧共處,從而達到天下太平。儒家講五德,仁義禮智信,宣揚忠君報國,所以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漢初崇道,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需要統一思想,一致對外來打擊匈奴,就開始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了主流思想,並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
到了唐朝初期,佛道並舉,自由開放式發展,有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唐庭中央為消減番鎮權力,宣揚忠君愛國思想,獨崇儒術,甚至到了武宗時,滅佛毀道。
之後經過宋明的理學改革,加入心學,儒家實現宗教化,也進入了死衚衕,思想僵化。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養民以靜,實現國家大治國。道就是自然規律,比如做人,上善若水,治國要無為,低稅收少雜役,養民於息。漢初的文景之治就是應用道家治國理念的傑作。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
墨家,講兼愛非攻,就是博愛,和平,反對戰爭,非暴力方式參於國家政治活動,墨家崇尚節儉,有一套苦行僧式的自修規定,又沒有宗教化,人人平等思想與君權相悖,所以秦漢之後就絕跡了,另外墨家非常重視科技治國。
法家,提倡富國強兵,依法治國,透過嚴刑峻法,穩定社會秩序,典型案例是秦國透過商鞅變法,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推行君主專制和郡縣制,來治理國家。自秦之後歷代法規基本上是在秦制基礎上建立的。
可以說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法家等多家共舉,只是思想上略有偏向而已。主流思想用儒家法家,王朝新立用道家,亂世持法家用重典,國家制度建設用法家,科技發展用墨家。
-
19 # 玄坤文史
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答道家思想,因為道家是最早產生了對宇宙萬物的認識。“道”就是道家最高的哲學思想內涵,在道家思想中,道即是世界的真理,又是萬物的本源。道教較為著名的有漢初的黃老之學,影響後世深遠的玄學。道家思想博大玄奧,包羅永珍,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小編學疏才淺,而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只能說到道家以“道法自然”為原則,以“順應自然”為態度,以“道”來探索自然,探索世界,這樣基礎的思想。
下面我們說墨家,因為墨家思想最為貼近到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說墨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兼愛,非攻,我認為墨家可能是整個世界上最早的出現並主張中立和平的組織。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博愛思想,也許這和墨家認為他們當時所處的,禮樂崩壞的時代有關,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墨家提倡“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主張。墨家同時有“尚賢”和“非命”思想主張,尚賢好理解,崇尚賢能之人,而在當時講天命的封建年代,提出非命這樣反對天命的思想,真的十分可貴。
然後我們說儒家,在今天很多人說儒家思想拖累中國,這樣的人無腦,無智,無知。儒家思想的確有些糟粕,但是如果沒有儒家思想,中國文化很難延續至今,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就剩一箇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儒家文化中,“仁”是儒家思想核心,同樣從過去到現在也一直都是華人的道德標準和原則。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是對個體發展的基本品行道德要求。由此衍生出恕,對他人,忠,過去對君王,今天對國家,孝,對父母,悌,對兄長的要求。再到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要求人們完善道德品行,提高自身修養的,延續到今天也是不同的美德。也因此中國才是禮儀之邦,也才有今天包容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最後我們講法家。法家思想對中國影響十分深遠,法家的思想核心以法治國,在諸子百家時代是比較激進的思想流派,不同於儒家從思想上灌輸道德標準,法家更傾向於透過法制來規範道德標準,更加認同人性的趨利避害,主張的是人性本惡,誠信也是法家的道德標準,著名的“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法家提出的,法家認同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也會影響人們的道德行為標準,當然法家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
道家,墨家,儒家,法家,諸子百家中最為璀璨的四個流派的思想,加上其他百家的思想潮流,共同鑄造了悠久又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體系,在傳承上仍然要取之精華,去之糟粕!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偉大是超出我們的想象的。如果我們把孔子和老子相比,那麼就彷彿是小弟和大哥的的差距。一篇《道德經》,後世幾千年的社會哲學思考幾乎都在老子的心中,輕重緩急,優劣區分,老子侃侃而談,立見分曉。不過驚世駭俗的是這只是老子的一篇即興演講。
根據《史記》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也就是說,當日老子騎青牛西去歸隱,走到函谷關的時候,碰見了函谷關邊防連的連長尹喜。在尹喜的盛情邀請下,老子同志發表了一篇“五千言”的演講,這篇演講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清冷的,沒有一點溫度,冰冷的彷彿是一條條的數學公式。確實如此,老子本意也是要給人給社會給這個世界一條條執行的公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冬天寒冷,夏日酷熱,沒有什麼仁慈不仁慈的,都是自然規律;兒童健康成長,老人衰老死亡,也無所謂是哪個聖人的仁愛或者憎惡,都是自然的規律而已。老子的就是這樣冷冷的看著這個世界。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真正有德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這才是真正的有德;無德的人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實際是真的無德。 “上德”的人順應自然不勉強,“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刻意為之。真正有仁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真正有義的人卻需要做了才可以。真正心裡有禮的人,別人不知道,只能揚著胳膊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寥寥百餘字,後世思想盡入其中,道、德、仁、義、禮,先知先覺。而老子講道,道就是規律,就是 “非常道”,道沒有人情,道不以人的好惡而存在。
老子太酷了,酷到當時沒人能懂。但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後世小子,你們能墮落到什麼地步,老子全都知道。
於是墨子出來了,墨家以“兼愛”為核心的墨家思想學派。如果說老子的學說是道,那麼墨子的“兼愛”思想是最為接近“德”的先秦思想了。人之為人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動物,本質就是人有良心和善意,做了違背自己良心的和自己道德不允許的事,會不安,而其它動物不會有這些感覺。既然老子的“道”世人理解不了做不到,那就遵從自己的內心,釋放自己的良心和善意吧。
道的範圍是遵守世間萬物的規律,那麼德的範圍就是愛所有的生命,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但是道和德,人都做不到,人和人互相攻擊,涸澤而漁。誰來拯救世人?
在這個時候,孔子主張“仁”的政策開始遊說諸國。可以說“仁”並不是孔子提出來的,是老子提出來的,只是老子覺得“仁”太狹隘了。
那麼什麼是“仁”呢?“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以“仁”為核心倫理所對應的範圍在道和德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縮小到“世人”的範圍,在範圍縮小的同時,“仁”就成了一種單純的社會倫理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當連仁愛世人都做不到的時候,孟子說就愛一部分人吧,於是就有了民族大義,兄弟情義,說穿了就是你身邊的人。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只可惜這麼好的仁義思想,卻也只能用如糞土的錢財來衡量。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原來世界上不仁不義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道德難守,仁義不存,世人當往何處去?無可奈何的孔子加上苦口婆心的孟夫子只能告訴大家,就算先賢的思想境界我們暫時做不到,那麼至少我們應該先把先賢的做法(周禮)先學習過來。再說了“禮”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至少有禮貌的人捱打會少點吧。
很多聰明人驀然發現“禮”真的不錯呀,就算我天天想著“x他媽”但是我見了他以及他媽都很有禮貌,他也對我很客氣呢。但是就算對他和他媽很好,但是我見了他我不遵守禮法,他也會揍我呢。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渾身上下透漏著虛偽。
筆者故鄉距離聖人故鄉不遠,農村鄉里土語中有很多上古文言,天天說著不在意,當寫成文字的時候才會驀然醒悟,原來如此。比如你到他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熱情,如果作為客人也特別客氣,主人就會嗔怪你“到了我家了,你可不要作假。”看到沒有?“作假”!什麼是“作假”?禮多也!禮就是作假!
禮生而天下亂,知之矣!
自己想想,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有那麼多禮嗎?沒有的!為什麼?因為你們的愛是真的,沒有摻雜半點假!為什麼和其他的人那麼多禮儀?作假而已!
世人虛偽,怎麼辦?於是韓非子出來了。
道德難守,仁義不存,禮崩樂壞,對於那些不畏天地,沒有良心,不準守社會習俗的人怎麼辦?
故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就只有後法了。
絕望的韓非子祭出的世間最強大的殺器,法家從此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嚴刑峻法,法家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目猙獰,雙手鮮血。
道德教化是需要時間的,法家的手段是立竿見影的,從此之後,兩手抓兩手都硬。於是“外王內法”就成了歷代帝王略試不爽的靈丹妙藥。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法制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