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前帶刀侍衛
-
2 # 臨石觀海
劉表在官渡之戰中做了騎牆派,是不是必須應該表明態度選擇站隊?
官渡之戰時,劉表坐擁荊州,帶甲十數萬,是當時天下有數的諸侯,但在曹操與袁紹打的不可開交時,劉表不思進取,只圖自保,從而喪失了絕佳機會,最終坐看曹操勢大,落得荊州拱手讓人的下場。而當時以劉表的實力助曹則曹勝,助袁則袁勝,完全可以選擇一方,乘機擴張,在亂世中佔得先機,然而並沒有,還得罪了兩邊,而荊州也成了勝者的戰利品。
劉表治理州務是一把好手劉表是一位優秀的一州之長,生性儒雅,學識淵博,早年單騎定荊州也可以看出其過人的能力,如果在太平盛世,劉表大有可為,然而在亂世中,積極進取才是王道,但劉表偏偏就少了野心,在列強環伺的東漢末年,必定逃不過被吞併的命運。
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三國志》
荊州在劉表接手之前可謂混亂之極,州外諸侯虎視眈眈,州內宗賊為禍,而劉表到任後透過一系列手段硬是將荊州打造成了少有的安定平和之地,他對內平定宗賊,對外擊退強敵,功績卓然。而坐擁天下重鎮荊州,又有十數萬兵馬,人民歸心,在當時的亂世中是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
地方數千裡,帶甲十數萬,萬里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三國志》
劉表兩不相幫,錯失良機而當曹操與袁紹進行官渡決戰時,雙方都來拉攏劉表,但劉表在關鍵時刻的表現確實很騎牆,他兩不相幫,坐看潮起潮落,手下謀士紛紛勸他,蒯越,劉先,韓嵩等人讓劉表做選擇題,要麼當機立斷,趁亂擴張,要麼曹操袁紹二選一,但劉表優柔寡斷,派韓嵩見曹操後,就將他囚禁起來,可見其多疑的性格。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三國志》
而當曹操遠征柳城,劉備提出偷襲許都時,劉表又猶豫了,致使錯過千載難逢的良機。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的戰略決戰,影響著天下大局的走勢,而劉表明明可以在此戰中協助一方趁亂佔地,擴張勢力,但他幾番猶豫錯失良機,白費了荊州的戰略位置和十數萬的雄兵。
總結:綜上所述,劉表在官渡之戰的騎牆行為,不僅讓他在擁有決定天下大勢實力的時候,錯失進取良機,其直接後果就是眼看著曹操快速發育,成長為一代霸主,而那時已經不可阻擋了。 -
3 # 三國演義的智慧
不必!
當時的情況依然是諸侯割據、形勢晦暗不明。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的爭鬥,無非是:袁紹勝、或者曹操勝、或者牽連日月陷入敵對。
對於劉表集團來說,隔岸觀火,看情勢再做打算,也沒有關係。荊州四戰之地,他出兵援誰,都沒意義。既不可能將自己的勢利往北方進駐,自己還得防著東面和西面,所以他出兵幹什麼?站隊幹什麼?無論袁紹集團還是曹操集團,統一了北方,都會南下爭荊州!
所以,劉表要做的是學劉備,佔據荊州同時進軍西川,有了西川之地利,外加荊州的錢糧兵員和水陸交通,進可以爭天下,退可以自保無虞。
劉表要做的不是跟著誰,而是鞏固荊襄,進軍西川,以圖天下,所以袁曹爭雄給他的是機會,是鞏固和壯大自己實力的機會。如果錯失,將悔之晚矣!
-
4 # 小任淺談史
劉表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想隔岸觀火,實際上卻是引火自燒,兩邊都得罪;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的大部分謀士都建議他倒向曹操一方,但劉表最終還是決定兩不相幫。
荊州劉表是守不住的,不管曹操和袁紹哪一方統一北方,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南下,所以,選擇騎牆觀望並不是一個明知的選擇。劉表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而是隻想守住荊州,這在亂世他的願望註定是實現不了的。曹操對劉表的一句評價就很到位,他說劉表是:自守之賊。
劉表和袁紹一樣也算是一方豪傑劉表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庸主”。如果是太平盛世,劉表的能力完全可以勝任一方封疆大吏,這從他治理荊州十幾年,荊州民富兵強,很少受戰火波及就能看出來;在亂世劉表就是庸主,既沒有爭霸的野心,又不能用人,對時局也不能洞察。
劉表單騎入荊州奪取荊州統治權
劉表在漢靈帝駕崩後,取代王睿做了荊州刺史。當時荊州的環境是比較複雜的,一方面袁術在荊州作亂,孫堅也想圖謀荊州;另一方面,荊州宗族勢力錯綜複雜,剛到任的劉表在荊州很難施政。
劉表利用荊州蒯家和蔡家的勢力,清除了為害的大部分宗族,收編了他們的部眾;又進一步肅清了州內的匪患,慢慢的在荊州站穩了腳,一步步的實現了的統治荊州的目標。
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帶甲兵士十萬,州民安居樂業;劉表也成為東漢末年實力強大的諸侯之一。
自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表劉表為牧,民又樂豐。
《三國志》
至少劉表在奪取荊州統治權和治理荊州方面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
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兩不相幫其實是兩邊都得罪01.劉表答應袁紹又不出兵得罪了袁紹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決定誰能統一北方繼而問鼎天下的決定性一戰;在決戰之初,袁紹就給劉表寫信向劉表求助,想聯合劉表一起南北夾擊曹操;劉表答應了袁紹卻不出兵,也不幫曹操。劉表手下的謀士就勸劉表說:今兩雄相爭,將軍若傾向於哪一方,哪一方必勝;將軍想要有所作為可以趁機而起。如果將軍按兵不動坐而觀望,勢必兩邊都得罪,不能中立。蒯越也建議劉表倒向曹操,劉表猶豫不定,就派韓嵩北上去看看,等到韓嵩回來,韓嵩說了曹操的厲害,勸劉表投靠曹操,結果劉表因為猜忌,想把韓嵩給殺了,後來他的妻子勸他,就把韓嵩囚禁。劉表答應了袁紹出兵,結果爽約不發兵,如果袁紹打贏了,能不找他算賬嗎?
02.曹操和袁紹都不會放過荊州
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壓根就沒想到過劉表的幫助,只希望劉表不要舔亂,而且曹操和他的謀士郭嘉、荀彧等人也料定劉表不會出兵。
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
《三國志》
曹操是打算先平定北方,然後在取荊州,是不會放過荊州的。
袁紹的志向也是在於天下,如果袁紹統一了天下,也會南下取荊州。所以不管曹操和袁紹哪一方獲勝,下一個目標都會是荊州。
劉表倒向曹操要比投靠袁紹穩當些01曹操要比袁紹靠譜些
首先,曹操相比於袁紹能容人,劉表倒向曹操一方,待遇和下場要比袁紹那邊好許多。張繡和賈詡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這個人為人狡詐狡猾,但容人的氣量還是蠻大的,官渡之戰是曹操生死存亡的一戰,劉表的倒向相當於雪中送碳,份量會更重。
其次,官渡之戰曹操雖然勢弱,不被大多數人所看好,但被一小部分所看好,這一小部分人就是當時頂尖的一批人才。他們看出了曹操和袁紹的本質,袁紹雖然兵強馬壯卻不能用人,最終是無法成就霸業的。
再次,袁紹攻打曹操是一場不義徵正義的戰爭。漢天子在許都,在天下人眼裡曹操所代表的是漢室正統,很多人也都慕名而去投奔,袁紹此時攻打曹操把自己放在了不義的位置上。劉表是漢室後裔,如果投靠袁紹去攻打曹操,那就相當於去攻打漢天子,這對劉表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倒向曹操一方比倒向袁紹一方對劉表更有利。
02.劉表集團大部分人都傾向於曹操
蒯越和蔡瑁這兩位荊州最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也是劉表手下最倚重的兩位臂膀,都傾向於曹操;韓嵩、劉先等都在官渡之戰前建議劉表幫助曹操,為以後謀劃。劉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堅持幫助袁紹,那手下大部分人不會服從,更有可能直接綁了劉表送給曹操。要知道,他們的宗族都在荊州,難免日後不會被曹操清算。
韓嵩、劉先說表曰: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俊賢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
《三國志》
蒯越、蔡瑁兩大家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劉表又不能有效的遏制兩家的勢力,又不得不依靠;劉表死後,也是蔡家和蒯家聯合將荊州獻給了曹操。如果劉表堅持投靠袁紹,會立馬的將自己陷入一個危險的境地。
結語:1.劉表既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也沒有守住荊州的能力,所以隔岸觀火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因為劉表手裡有著十萬精兵,不管曹操還是袁紹都不得不重視。
2.對於劉表來說,倒向曹操一方對自己是更有利的,不僅因為曹操能容得了劉表,也因為劉表帳下的大部分人都傾向於曹操。
3.荊州雖不是漢朝時的政治中心,但也是個四衝之地,等到北方的戰事一旦穩定,那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荊州,劉表在此時做出選擇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
5 # 胖哥侃歷史
關於劉表這個人,因為《三國演義》的貶低,很多人都瞧不上他,認為劉表只是酒囊飯袋。但當初劉表單騎入荊州,隻身拼搏來了偌大基業,無論如何也算不得昏庸。所以他在官渡之戰中的中立選擇是不是正確,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公元199年,曹袁爭鋒,而劉表勢力相當於在曹操的後方。如果劉表幫助袁紹,就能兩面夾擊曹操,曹操必敗。如果劉表幫助曹操,兩家合兵,勢必能打敗袁紹。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劉表選擇了第三種做法,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袁紹劇照
有些人認為劉表不應該在官渡之戰中做騎牆派,理由大概和當初勸說劉表投降曹操的韓嵩一樣。那就是曹袁兩家打完,無論是曹操贏還是袁紹贏,都不會給劉表好果子吃。這個人被劉表當成曹操奸細,下大獄了。
這主要是因為,身為主公和劉表想的和臣子們不一樣。臣子們無論給誰打工都是掙工資而已。但劉表是老闆,這邊公司欣欣向榮,我就低價賣給別人了?顯然不可能。
且劉表參戰真的能撈到好處麼?如果劉表選擇倒向袁紹,曹操顯然撐不了多久。但是這時漢帝還在曹操手中,劉表怎麼說也是皇族,這樣做不妥。
▲劉表劇照
如果幫助曹操,就更撈不到好處。因為哪怕打敗袁紹,劉表也不可能越過曹操的地界,去分到袁紹的一個城池。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公元199年交州牧張津和劉表失和,頻繁舉兵犯境,劉表忙著處理交州事宜,更趕不上這場決定中原歸屬的轉折之戰。
所以,其實劉表這種做法其實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因為兩家爭鬥,無論誰輸誰贏,必然是損失慘重。劉表再站出來收拾殘局,就能平定天下了。但是讓劉表沒想到的是,紙面實力佔上風的袁紹勢力,居然戰敗後直接覆滅了。反而讓曹操收容了大量的河北士兵,實力膨脹開來。
▲曹操劇照
因此,胖子認為劉表並不表態站隊,其實也沒啥錯戰爭的結果是不確定的,非要以上帝視角來說劉表錯了,是說不通的。而且,劉表掌控荊州時,並沒有損失疆土。只是在晚年選擇繼承人上,因為倚重蔡氏,彌留之際被架空,才導致了荊州易主。
-
6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劉表在官渡之戰中做了騎牆派最有可能的兩個原因,一是聯合袁紹,攻破許縣後無法安置漢獻帝;二是歸降曹操寄人籬下,擁有的荊州自己的子嗣無法繼承,所以選擇觀望。
答應袁紹襲擊曹操後方卻按兵不動劉表坐擁荊州全境,擁有士兵十萬之眾,確在曹操、袁紹官渡之戰時做了最大的騎牆派。官渡之戰中袁紹曾派人求援劉表,讓劉表襲擊曹操後方兩面夾擊消滅曹操。劉表答應袁紹後確沒有派兵援助。
這裡存在的最大原因是漢獻帝。在官渡之戰時,如果劉表應諾襲擊曹操後方,幾乎百分百的可以攻破許縣迎走漢獻帝並配合了袁紹打擊曹操。但劉表沒有行動的最大原因就是漢獻帝,攻破許縣漢獻帝怎麼安置?如果不接走會背上背叛漢室的罪名;接回來以後自己不僅不能像以前一樣無人制約,而且自己年事已高將來最喜歡的小兒子劉琮也不能順利的繼承荊州。
歸降曹操等於寄人籬下劉表在官渡之戰期間曾派遣韓嵩去曹操之處打探虛實,韓嵩回來後讚揚曹操的好。讓劉表將兒子送到朝廷為質,歸降曹操。結果劉表卻認為韓嵩背叛了自己投降了曹操,於是抓了韓嵩被拷問隨行的官員,才知道韓嵩沒有背叛。
劉表的舉動說明了劉表也是一位多疑的諸侯,遇事猜忌好謀無斷。劉表認為投降曹操和攻擊曹操迎接漢獻帝是一樣的,歸順曹操後漢獻帝下詔劉表若是不遵守,曹操就有理由除掉劉表;若是遵守,漢獻帝命令劉表前往許縣還是一樣。劉表捨不得權利,不安心做一個富貴閒人。
總結:劉表捨不得手中的權利,但年齡又過了爭雄的時代。不想子嗣自此沒落,更不想寄人籬下。
回覆列表
劉表是漢朝宗室,魯恭王之後,少有令名,列名八俊,算是出名很早。先被闢為大將軍掾,後轉為統領宮廷禁衛軍的北軍中候。
漢靈帝死後,劉表出為荊州刺史,時為公元189年。從此之後,直到袁紹和曹操發生官渡之戰的公元200年,劉表都在荊州忙活,主要是忙於平定轄區內的各種叛亂勢力。荊州境內的主要叛亂勢力,一是宗賊,一是反對劉表的地方郡守。
宗賊問題,劉表按照蒯越給出的主意,以招撫的名義把各地宗賊首領五十多人召到荊州,突然全部殺死,再出兵逐步平定了各地的宗賊。佔據襄陽的江夏宗賊首領也在劉表派人勸說之後,向劉表投降。這樣,劉表基本上就平定了荊州。
這個時期,全國的形勢大致是,劉表的北邊是佔據南陽的袁術,袁術的北邊是佔據冀州的袁紹,袁紹的北邊則是幽州的公孫瓚,關中地區還在李傕郭汜手中,曹操還在兗州地區東擋西殺,徐州地區的陶謙也還在,孫策還沒有平定江東,江東各地名義上還是服從漢室的王朗等人。
李傕郭汜當時面臨的危險是關東諸侯聯合起來西進,討伐他們,尤其是曾經的討董聯盟盟主袁紹,他們是比較害怕的。所以,李傕採用的辦法是遠交近攻,派人聯絡南陽的袁術和荊州的劉表,分別給他們加官進爵,袁術扣留了李傕派來的使者,表示拒絕,劉表則接受了李傕給予的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的官爵。
袁術之所以能佔據南陽,是因為長沙太守孫堅殺死了南陽太守,南陽空虛,袁術乘虛而入就佔據了南陽。袁術和袁紹互相不服,誰看誰都不順眼。所以,這時候的形勢就變成了,夾在袁術和公孫瓚中間的袁紹主動和在南邊的劉表結盟,而夾在袁紹和劉表中間的袁術則選擇和公孫瓚結盟。
但實際上,這時候,袁術想的是先全部佔據荊州,而袁紹的主要用力方向在幽州,正在和公孫瓚死拼。所以,公孫瓚幫不了袁術什麼,劉表也幫不了袁紹什麼。二袁之間雖然互相不服,但都忙著擴張地盤,還沒有功夫兄弟鬩牆。
於是,袁術就讓孫堅為自己火中取栗,進攻劉表,結果是孫堅在進攻劉表時中流矢而死,劉表和江東這樣就成了死敵。但孫堅死時,孫策年齡還很小,孫家只能依附於袁術,所以劉表並不介意。直到195年,也就是建安元年之後,孫策渡江平定江東,才開始為報仇做準備。
曹操先後擊敗自己附近的呂布、張繡、陶謙、劉備等勢力後,就和劉表正面接觸了。劉表繼續抱著遠交近攻的態度,和袁紹結盟,對抗曹操。但曹操這時候主要是和袁紹正面爭奪河北、山東一帶,對劉表只是採取監視態度。
也是在這個時期,荊州地區下屬的長沙太守張羨佔據長沙、桂陽、零陵等地,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湖南的大致範圍,反對劉表。劉表和張羨相持了幾年,也沒有拿下,後來張羨病死,劉表乘機進攻,徹底平定了荊州地區。
平定長江以南地區之後,劉表北邊的勢力範圍包括襄陽郡,往南包括長沙、桂陽、零陵,往東到江夏,勢力範圍達到巔峰,也就是《三國志·劉表傳》說說的,“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成為雄踞一方的重要諸侯。
這時候的天下形勢已經越來越趨於明朗,關西地區不論,關東地區已經只剩下曹操和袁紹,南方從東往西則依次是江東孫策、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則是張魯。
到官渡之戰的時候,荊州士族其實已經看出來了,曹操必勝,袁紹必敗,所以已經心向曹操了,就勸劉表不要和袁紹結盟,要向曹操投誠。但劉表的態度還是劃境自守,一邊繼續向在許都的漢獻帝進貢,也就是和曹操保持表面上的和平,一方面又聲稱和袁紹結盟,實際上這就是騎牆態度。
雖然有人建議劉表主動進攻許都,劉表沒聽,但曹操並不只是採取監視態度,而是攛掇孫策主動進攻劉表,從而達到牽制劉表的目的。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曹操不僅動員了孫策,而且還聯絡了益州的劉璋,讓他們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劉表。這樣,劉表就不敢亂動了。
但這時候,除了草原和袁紹,劉表的實力算是其餘諸侯中最強大的一個。在北邊,不但可以以襄陽為根據地進攻許都,還可以向西北進攻漢中和關中地區,也可以向西進攻劉璋,或者向東和孫策進行決戰。這時候孫策的勢力還沒有後來那麼大,如果劉表和孫策進行戰略決戰,勝算還是比較大的。
官渡之戰後,曹操已經平定北方,優勢越來越明顯,這時候劉備已經到了荊州,勸說劉表偷襲許都,劉表還是不敢有所動作。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這八年時間內,曹操不但平定了袁紹原來的地盤,而且還北征烏桓,但劉表卻沒有什麼動作,就是守著荊州的地盤。
在這種亂世,據有一方的諸侯勢力,要麼積極進取,要麼就是看清形勢,早點投降。但劉表選擇的卻是守著自己的地盤,按兵不動,這實際上就是等死。
到赤壁之戰前,形勢越來越明朗,劉表病死後,曹操南征,劉琮就投降了。其實劉琮這時候還是不想投降的,但手下人跟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原將軍勿疑。”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備走奔夏口。
這就是說,劉琮這時候年齡應該在十四五歲,雖然還沒有什麼大的出息,但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想法也就是劉表的想法,就是保境自守。但問題是,曹操平定袁紹之前,荊州還可以保境自守,北方已經統一,和曹操的決戰就不可避免了,怎麼還可能繼續保境自守?
荊州士族勸劉琮投降的理由其實不奇怪,在情理之中。在他們看來,別說作為荊州對抗曹操的前鋒,劉備根本無法抵擋曹操,就算能夠抵擋曹操,如果劉備擊敗了曹操,會甘心在劉琮之下?所以,劉琮要麼是亡於曹操,要麼是亡於劉備。與其如此,還不如賣個好價錢,直接投降曹操。所以,劉備還沒敗退到荊州,曹操前鋒才到襄陽,劉琮就已經奉表投降了。
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這八年時間裡,孫權和曹操都在到處搶地盤,只有劉璋和劉表按兵不動,混吃等死。如果這時候劉備真像諸葛亮說的,偷襲劉表奪取荊州,形勢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