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琴音淡
-
2 # 趣談歷史五千年
司馬錯伐蜀併成功佔據巴蜀,對秦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以後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首先,佔據巴蜀為秦國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戰略支撐和後備糧倉。川蜀之地,號稱“天府之國”,氣候溫暖溼潤,成都平原更是土地平坦、沃野千里,盛產稻米,可以為秦軍東出提供充足的糧食。
其次,巴蜀四周皆為高峻的山脈,為天然之險,易守難攻,攻下巴蜀,使得八百里秦川和四川盆地連成一片,大大拓展了秦國的戰略縱深,增加了迴旋餘地。
第三,“得蜀即得楚”。秦軍攻下巴蜀後,可沿長江順流直下,進攻土地廣袤的楚國,且糧草、兵員運輸都比較快捷,軍費支出少。這為以後秦軍滅楚打下了基礎。
-
3 # 管中窺古今
司馬錯,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歷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馬錯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舉措,為秦統一中國打下戰略基礎。
秦國攻伐巴蜀,是因為當時的苴國向秦國請求救援,以平定巴、蜀兩國的動亂。而秦國的相國張儀和大將司馬錯也因為伐不伐蜀的問題而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
張儀認為,蜀國只是偏僻小國,路途遙遠,不值得耗費軍力財力去爭奪,應該去攻伐南韓,進而爭奪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奪九鼎而挾周天子以號令天下!
張儀劇照
司馬錯認為,秦國地方小,百姓窮,應該先開疆擴土,廣施德政,使人民富足,國家強大,有了這些,再爭奪天下就容易得多了。而蜀國現在正是混亂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幫助他們平定動亂的機會侵吞他們,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取得蜀國的地盤錢財,天下人也不會認為秦國不義,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而進攻南韓,會促使楚、魏、韓結盟,使秦國陷入險地,相比之下,進攻蜀國才是上策!
秦惠文王最終接受了司馬錯的建議。秦定巴蜀其一可以穩定南部,為東出攻伐六國打下了戰略基礎。
其二,秦國在巴蜀設定郡守,修建都江堰,整修棧道。並遷徙秦國百姓進入蜀國,擴大生產,發展農業,廣開貿易,使成都成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供應,可以說是秦國東出統一中國的軍事後勤基地,這一點尤為重要。
其三,秦國佔據了巴蜀,就有了進攻楚國的有利地位,進攻楚國可以順長江而下將軍隊和給養輸送到前線,極大的減少了秦軍南下攻楚的困難和阻力,也縮短了時間與距離。
-
4 # 高露1
長江黃河中上游盡歸秦國,秦國有關中、漢中、巴蜀三處糧倉,這是經濟。
軍事上,秦攻佔巴蜀後,可由長安經武關,漢中經漢水,巴蜀經宜昌三路齊下,攻佔楚國郢都(江漢平原),之後以長安荊州一線或經大別山或經南陽盆地攻南韓腹地。
-
5 # 郝先生影視
地理上,對諸侯各國實行包圍,阻止了楚國西進的道路;經濟上,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國,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財力物力。
-
6 # 悠悠古今
公元前316年,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都向秦國求救。而此時的秦國,經歷了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國力、戰鬥力大為提升,正處於對外開疆拓土時。
在擴張的戰略方向上,張儀主張向東擴,先打南韓,下三川,繼而挾天子以令天下。而司馬錯將軍主張先拿下巴蜀,理由是巴蜀土地廣闊,而巴和蜀的戰鬥力很渣,以秦軍的戰鬥力進入,就像犲狼驅趕羊群一樣容易。巴和蜀周圍並沒有強援,用最小的代價就可以取得廣闊的土地。
秦惠文王最後決定派司馬錯和張儀帶兵出征巴蜀,秦軍迅速擊敗蜀,繼而拿下巴。拿下巴蜀後,秦國領土迅速擴張一倍,而且物產豐富的四川平原,成為秦國可靠的糧草和兵源供應的大後方。東方六國只有楚國與巴蜀接壤,但蜀道之難,派少量兵力很容易就守住,況且今後攻打楚國,秦國又多了一個進攻方向,而後勤供應方面,藉助長江航道,省時省力。
秦國之所以在秦惠文王時期之所以能夠打破六國聯軍聯合攻擊。一是,運用張儀連橫破合縱。二是秦軍因為商鞅的“耕戰”政策形成的強大的戰鬥力。三是,因為秦國擁有巴蜀源源不斷的物資和兵源供應。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起點,拿下巴蜀,是秦國打天下的轉折點,也為以後的秦始皇橫掃天下做好物資和人力儲備。可以說,秦國拿下巴蜀,是打破戰國時期戰略格局的開始。
-
7 # 松竹閣書法
司馬錯關於進攻巴蜀的問題,曾經和張儀在秦王面前有過爭議。張儀主張伐南韓,但司馬錯主張伐蜀,最終秦王同意了司馬錯的主張並讓其伐蜀,終於平定了蜀地。司馬錯攻滅蜀地,戰略上就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制勝點:一是開拓了疆土,秦國原是小國,透過攻滅蜀地,使秦國的面積擴大,人口增多,賦稅和兵源也隨之增加;二是當時蜀地作亂,司馬錯攻滅蜀地,有禁暴正亂之名,屬於正義戰爭,得到百姓的擁護和社會的讚揚;三是攻韓沒有必勝的把握,而當時蜀地為戎狄之地,文明程度不高,容易取勝,戰勝了蜀地,軍隊計程車氣也得到提升。
-
8 # 歷史方位
導語:
秦惠文王時期,四川盆地附近存在蜀國、巴國、苴國。蜀國企圖吞併苴國,苴國無奈之下求助於秦國。秦惠文王採用司馬錯將軍的意見,先滅巴蜀以充府庫。司馬錯將軍不久便攻下巴、蜀、苴三國,並在此地設立郡縣。攻滅巴蜀對於秦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巴蜀之地為秦國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另一方面,巴蜀之地可以作為滅楚的跳板,同時也為秦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
秦惠文王時,盤踞在四川盆地一帶的蜀國進攻苴國,企圖一舉吞併苴國。苴國無奈之下,往北向秦國求助,往南向巴國求助。兵荒馬亂之中,苴王曾經想逃亡秦國向秦求救。苴國大臣勸諫苴王說,秦乃虎狼之國,您去了秦國還能活著回來嗎?而且苴國與秦國山高路遠,不如先去巴國再做定奪,於是苴王逃往了巴國並派出使者向秦王求助。而正當巴蜀之地發生戰亂的時候,南韓卻在攻打秦國城池。一時之間,先攻韓還是先滅巴蜀讓秦惠文王犯了難。
朝堂之上,秦惠文王詢問秦相張儀,南韓攻秦,巴蜀動亂,相國大人可有對策?張儀回答秦王,盟楚魏以伐韓,攻韓而至周,挾天子以令諸侯。巴蜀之地,戎狄之所,勞師而遠征,攻之而不克,克之而無所得。張儀主張和魏國和楚國結盟,進而攻打南韓,奪得南韓土地來要挾周天子。他認為,巴蜀之地是戎狄的地方,攻打巴蜀這樣的窮山惡水,沒有價值。況且千里迢迢攻打巴蜀很難打勝,就算勝了也不能得到什麼利益。
但是司馬錯將軍和他的看法完全不同,司馬錯將軍認為戰機稍縱即逝,這次好不容易有了攻滅巴蜀的機會,如果放棄再想取得巴蜀就很難了。他向秦惠文王表明了攻打巴蜀的重要意義,取得巴蜀一方面可以使秦國糧食充足,軍用物資充足才能攻無不克。另一方面,他認為攻打巴蜀,可以開啟楚國的北大門,以巴蜀之地作為滅楚的跳板。巴蜀群山環繞,進可攻退可守,而且糧食充足,這是攻打楚國的最好根據地。一旦楚國被滅,那麼秦國在天下就沒有對手了。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對於張儀和司馬錯兩人意見,秦惠文王會採納誰的意見呢?
秦惠文王認為,司馬錯將軍的意見更為穩妥。如果此時攻打南韓,勢必會引發東方六國的警惕,東方六國會再一次合縱抗秦。而且此時周天子之名還是王命,一旦秦透過攻打南韓要挾周天子,周天子完全可以以勤王之名,要求列國攻打秦國。而巴蜀之地歷來被東方六國視為戎狄,如果攻打巴蜀之地,對於東方六國來說無關痛癢,秦完全不必在意東方六國的看法。因此,秦惠文王命令司馬錯將軍領兵和張儀一起出兵攻滅巴蜀。果然,司馬錯將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巴蜀之地。秦國在巴蜀設立巴郡,從此,巴蜀之地納入秦國的領土,楚國的門戶大開。
那麼,司馬錯攻滅巴蜀,秦國在戰略上可以獲得那些制勝點呢?1.提高了秦國糧食供應,增強了國力巴蜀歷來被稱為天府之國、魚米之鄉。這裡是非常重要的糧食產地,一旦佔據了巴蜀,就等於佔據了天下糧倉,那麼也就具有了吞併天下的實力。秦國自從佔領巴蜀之後,軍事實力增加,國力大幅度上升。在秦昭襄王時代的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一線對壘了三年。趙國國內糧食被耗空,無力與秦軍對壘,於是只有傾巢而出。而在這個時候,來自巴蜀地區的糧食正好為秦國解決了戰場燃眉之急。從糧食的角度來看,秦國和趙國這場關乎命運的大決戰,似乎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決定。秦惠文王攻滅巴蜀的計劃,為百餘年後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2.巴蜀為秦國提供攻楚的跳板巴蜀之地與楚國近在咫尺,攻陷了巴蜀,就等於打開了楚國的大門,楚國便猶如刀下魚肉一般。巴蜀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佔據巴蜀進可以長驅直入楚國境地,退可以利用秦巴天險據守要塞,既可以攻楚,又可以防止楚國攻秦,可謂一舉兩得。
3.巴蜀為秦國擴充人力資源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和士兵,沒有這兩樣想要贏得戰爭是不可能的。而巴蜀之,不僅為秦國提供了糧食,而且還為秦國擴充了人力資源。糧草充足,人多勢眾,打仗才能有底氣。秦惠文王攻佔巴蜀之後,立即建立巴郡,管轄四川盆地一帶。而巴郡成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登記人口,為秦國戰爭動員做準備。長平之戰時期,秦國幾乎動用舉國力量攻打趙國。秦昭襄王親自徵兵,徵兵年下調到14歲,而巴蜀在此時不僅為秦國提供了糧食,還有大量的人力資源。從這一點來看,秦惠文王攻滅巴蜀是十分明智的舉動。
-
9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秦惠王在面對巴與蜀兩國交戰,同時向秦求救的時候,猶豫不決。正巧這個關口,南韓也在向秦宣戰。
於是乎,朝堂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議論。在利弊,得失,及長遠全盤的考量。最終釆取了司馬錯的建議,“得蜀即得楚”。而這場武將與文臣的謀劃,也讓相國張儀是心悅誠服,不由的感嘆到,司馬錯將軍真乃秦國將帥也!
那麼伐蜀究竟好在哪?對秦國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麼?現在逐一分析:
面對山東六國,伐蜀能解決後顧之憂:秦北與戎狄,義渠接壤;西與巴蜀接攘,而東於韓魏,南又與楚臨界。實際上,秦國是處在各國的包圍圈中。
秦要實現東出大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後院失火這件事。雖然巴蜀國弱,人口少。畢竟也是潛在威脅。自從秦穆公統一北方大部分遊牧部落,但也還有義渠,西蜀等騷攏。
而這些地方不統一,不消滅就像個定時炸彈,永遠讓人不安心。特別是義渠,反反覆覆與秦抗鬥。這些前車之鑑,不能發生在巴蜀身上。
所以,要想安心進軍中原,首先就要解決尾巴上的隱患,徹底撲滅潛在的火星。
伐蜀能為秦國建立起大糧倉:一直以來,民以食為天,糧食為國之根本。兵士吃不飽飯,怎麼去打仗。
而巴蜀地域遼闊,沃野千里,氣候溫和,自然物產又極是豐富。就是一個天大的後備糧倉。攻下巴蜀,等於為東出的夢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事實證明,當時的眼光是長遠的。後來的秦趙長平之戰,敗就敗在趙國無糧。不主動出擊也是餓死。試想,趙國有糧,就是堅守不出,雙方互耗,結局還難定。
趙國敗就敗在,沒有巴蜀這個大糧倉。
伐蜀使得進軍六國又多一條戰略線路:以往秦東出,只能兵出函谷關。列國合縱伐秦,無非也是突破函谷,此關一破,秦國就失去大好地勢。
而伐巴蜀的意義就在於:以往只有陸路出擊,此後可以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直搗楚國後方,繼而由南向北或向東進行包抄。
巴蜀的取得,讓秦國在進攻線路,又多了一條重要分支。
“得蜀而得楚”,就是這道理!一旦得楚,就可由下往上,暢通無憂。一旦得楚,秦楚就能連成一片。攻守遊刃自如,何其樂哉!
伐蜀不會引起列國的合縱,無憂無險:在擴張版圖上,誰都會眼紅。而作為除楚以外的列國,誰也夠不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國還落個喝茶看鬧熱的場面。也就說,在伐蜀的問題上,秦不用擔心列國的覬覦,更不用擔心合縱。
只有牽扯到共同的利益,一旦處理不當,就會招致麻煩。好比齊湣王滅宋。宋國是與齊,韓,魏,楚都交界。結果齊國一人獨吞。招來列國連橫共同討伐,從而被滅。
既無風險,還有諸般好處,秦國又怎能失去大好的機會?
小結:秦國自從得到巴蜀,國家越發的強大;大後方的修養生息,不光是為秦提供糧倉,也大大增加了秦的財力,勞動力,生產力及兵力。
巴蜀地區為秦的東出,是提供了強勁的保障的。巴蜀的歸入,也更加的增添了大秦利劍出鞘,入主中原的信心。沒有巴蜀的付出,哪有後來贏稷與趙國的一戰定乾坤的傑作,也就不會有贏政的一統江山。而一統的夢想也就遙遙無期,不知何年歲月了!
-
10 # 亙古懷念說史
司馬錯率領秦軍攻破巴蜀後,秦國有了穩固的大糧倉,充實的國力能夠擔負起長期的對外戰爭。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國力和軍力大增,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在對外擴張方面,曾經面臨著先東出攻打南韓還是攻滅巴蜀的戰略選擇。張儀為代表的主張攻打南韓,而司馬錯為代表的主張先攻打巴蜀。
最終秦惠文王嬴駟採取了司馬錯的建議,秦國巧妙的利用了巴國和蜀國的矛盾,先滅了蜀國後來又順道滅了巴國。至此成都平原盡收秦國囊中,而此時秦國的國土面積幾乎擴大了一倍。
本來就擁有富饒關中平原的秦國又多了成都平原這個大糧倉。但是剛開始征服巴蜀後成都平原並沒有成為秦國的大糧倉,但是至少為秦國解決了冬初的後顧之憂。
後來李冰主持創造了都江堰這個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再加上秦國征服巴蜀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成都平原才成為了富饒的天府之國。
成都平原成為秦國的大糧倉後,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秦國的新法也逐步的推廣到巴蜀地區,也為秦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最典型事例的就是後來秦趙的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決戰。經過長達三年的巨大消耗,趙國的趙孝成王不得已啟用主戰的趙括率領趙軍主動攻擊秦軍以儘快結束戰爭的泥沼。結果趙國的40多萬軍隊被秦將白起在長平坑殺。
對比之下的秦國,雖然也遭受了巨大的國力消耗,但是相比於趙國還是顯得略有從容。秦軍外場作戰,趙軍主場作戰的情況下,秦國依然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這無不得益於秦國擁有巴蜀這個穩固的大後方和大糧倉。
試想當時的秦國如果僅僅只擁有關中平原一個糧倉?那麼秦國和趙國的這場戰略大決戰的結果又會是另外一番風景。因此,可以說從獲得巴蜀之地開始的那一刻起,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就開始確立了。 -
11 # 怪獸小火龍
這個問題,司馬錯徵巴蜀時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秦國的張儀和司馬錯曾針對究竟是南征巴蜀還是東出滅韓爭(中原)發生了爭論,詳細請看《戰國策》或百度……最終,秦惠文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南下征服巴蜀。正是靠著這一正確抉擇,秦國不僅打下了大片疆域,更是擁有了一個天然的糧倉。巴蜀併入秦土,是秦國最終能夠東出統一天下的關鍵所在。秦國得蜀中後,郡守李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得巴蜀成為了秦國天然的糧倉,而得益於先秦時期巴蜀和關中的水路暢通無阻,巴蜀的兵員糧食可以以最低成本運輸至秦國作戰的前線。比如司馬錯伐楚時,就是藉助了巴蜀地處楚國上游的便利,糧草可以直接透過水路運輸至秦軍大營。
我曾經說過,楚國最大的敗筆就是沒有佔領了巴蜀。秦國佔領巴蜀,戰略上可以獲得哪些制勝點?我來說說,從地理上看:巴蜀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南部是雲貴高原,北部是秦嶺山脈,東部以及東北部是大巴山脈和米倉山等嶺谷地帶。長江與嘉陵江、涪水,巴水、沱江和岷江等河流縱橫交錯。那麼進出巴蜀的通道,事實只有兩條,即北邊的劍門關,米倉道等險關和棧道以及東面的長江水道。從軍事角度看:易守難攻的巴蜀戰略意義非凡,向東長江可把成都平原,江漢平原甚至江東地區這些重要的地理單元都連線起來,並輻射至整個南方地區。如果沿長江水道上下行,江漢平原也就是楚國的核心,均在巴蜀勢力的攻擊範圍內,與北面的關中漢中相連,從巴蜀則可順長江而下,直取荊楚、中原地區。這也是為什麼,三國蜀漢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要伐吳奪回荊州的主要原因。
秦國奪取巴蜀有哪些好處或是有哪些制勝點:1.地理:關於巴西蜀的地理可參考我上面的文章,巴蜀可以說崇山峻嶺,有天然的防線,得巴蜀可安天下,“進可攻,退可守”,有了這塊兒風水寶地,秦國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2.戰略: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地緣優勢,對楚國能形成側翼包圍,中國的地緣是由西到東,水路順勢而下,勢不可擋。3.經濟:如果能經營好巴蜀,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渭河平原。巴蜀是一個巨大的糧倉,有了耕地,有了人口就不怕沒有兵源。
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諸葛亮出巴蜀那麼費勁?其實,在西漢時嘉陵江的上游西漢水還是漢江的上游,水路可以直達渭水上游 ,可是在西漢時武都發生特別大的地震,最後把通往渭水的河流斷了,所以到了諸葛亮時期,由於沒有鑿通出兵當然費力了。
-
12 # 史海浮沉假行僧
我認為有三點。第一,加大了秦國的縱深;第二,獲得一個“璞玉”糧倉;第三,獲得對楚國征伐的主動權。
一 加大縱深唐·杜佑評秦國:“關中寓內西偏。”秦國先祖開國後,秦人的生活範圍在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和當時的戎狄雜居相處,遠離中原,直到秦穆公時期,才好不容易征服了關中。到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收蜀土之前,秦國領土受威脅依然很重,東邊有強魏,強楚,北方有居心叵測的義渠。
因此,秦惠文王高瞻遠矚,在司馬錯平蜀和張儀伐韓之間,堅定的支援司馬錯先行平蜀。蜀地平定以後,秦國的領土擴到了西邊更深的位置,無論軍事還是民生都獲得了很大的彈性。通過後世的一些列鮮明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巴蜀的重要性。例如,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就拼了老命的往成都這一淨土跑;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也是立足於重慶,建立了抵禦外辱的根基!
二 “璞玉”糧倉為什麼說是璞玉糧倉?因為儘管巴蜀之地在先秦時代受戰亂影響相對中原較小,但是依然時有乾旱發生,或者在雨季受到岷江洪澇的嚴重影響。說到底就是,農業生產不夠穩定。
郭沫若:“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司馬錯平定巴蜀之後,李冰經理巴蜀,修建了以都江堰為首的諸多水利工程,使蜀地旱有水引,澇有旱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就是從李冰治理蜀地後真正開始的。
另外,秦國的東出之策自始至終都沒變過,要東出就得不斷征戰,征戰就需要大量的軍糧,秦國當時主要的兩大平原就是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秦趙長平之戰時,僅靠關中之地的糧食完全無法解決數十萬秦軍的軍糧,多虧蜀中之糧在關鍵時刻送到,給秦軍加上了重重的勝利砝碼。
三 伐楚戰略主動性秦楚征戰在秦得巴蜀之前主要以商於之地(主要在今陝西商洛境內)為視窗,要打,大家都重兵陳列,你來我往,戰況慘烈不說,也都沒取的什麼進展,無論商於之地為誰所佔,都無法再進一步。
那麼秦佔巴蜀之後就不一樣了,楚國臥榻之側,秦國老在那兒躺著,還把它沒辦法。秦地和楚國有了綿長的邊境線,另有長江水路也可以利用。當然,那時的巴蜀之地用兵比起中原自是更麻煩,但絕對是一個保留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是楚國率先搶佔了巴蜀,想必局勢又會大不一樣了,因此,秦佔蜀,本身也可視作對楚國的削弱。
結語秦佔蜀,領土更廣,人口更多,糧食更多,對比於東方各國,也有居高臨下之姿,蜀地為秦國一統天下除了不少的力!
回覆列表
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成都平原是天然糧倉,增加財稅收入和兵員的補給能力。
蜀地多高山,易守難攻,為秦帝國提過良好的戰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