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還有多大耐心閱讀完超過140字的文章?
5
回覆列表
  • 1 # 向艾而生

    當今的碎片化時間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被拉扯著,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七零八落。

    而對於自我的成長,卻不能鬆懈。所以碎片化的學習應運而生。但是,這個時候的學習或者閱讀,並不成體系,感覺當下的學習失去了深入與系統,但是卻充分利用了時間。所以就更需要長篇大論的書籍,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筆者所定義的長篇大論,是不會被淘汰的。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又臭又長,卻沒有鮮明觀點和知識體系的長篇大論。

    如果想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架構和思維模型,必須透過閱讀大量的書籍,並在生活中運用、總結,才能做到有效內化。而書籍的往往不是剪短几頁紙,而是「長篇大論」,但是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 2 # 我是李明洋

    所謂的碎片化閱讀,就是指透過手機等移動裝置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毫無疑問,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地鐵、公交車上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就是最好的證明。

    雖然碎片化閱讀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它最終無法取代也不能取代傳統閱讀。碎片化閱讀的最大優勢在於隨時隨地進行閱讀,降低了閱讀的門檻,但閱讀的物件卻未必是成篇的文章,也往往是“營養價值”很低的網路段子或者心靈雞湯。這也就決定了,碎片化閱讀不是一種高質量的閱讀方式,而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

    碎片化閱讀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太過隨意。閱讀環境的嘈雜和無序,也往往導致閱讀者過目即忘,從根本上說不利於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既然是碎片化,也就預示著這種閱讀方式的短暫、斷裂,而無法持續和長久。

    因此,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寬容看待碎片化閱讀,但更鼓勵真正的深入式閱讀,因為它是碎片化閱讀所無法取代的。

  • 3 # 丁小咖

    碎片化閱讀,經常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看的時候感覺茅塞頓悟,回過頭來想一想,好像什麼價值都沒有。

    我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讀書的專注力下降,經常習慣性刷手機,看一些熱門的話題,其實這是很可怕的浮躁表現。

    靜下心來,多看看有價值的長文,書籍,只有心靜下來,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 4 # 正能量夢想的小強

    雖然碎片發閱讀時代已經來臨,長篇大論還是會存在更久的,雖然有的時候碎片化閱讀是更多人喜歡看,但是好多人還是更喜歡長篇大論的,因為長篇大論在裡面解釋的多,讓我們瞭解的也更多,碎片化閱讀雖然短,但是我們瞭解重要的部分沒有,所以說長篇大論還是會存在很久的

  • 5 # 愛咩咩的老羊

    碎片化閱讀與閱讀長篇文章並不矛盾。看你實際需什麼。有零碎時間時,短暫閱讀很好;需要深度瞭解某個事情(專業、理論等),必須要靜心凝神,拿出專門的時間來閱讀長篇專著。

  • 6 # 婁200736793

    記得小時候,為了等一部戰爭電影,要守在電視機面前,生怕出去一玩給忘了。那時,偏偏戲曲多,看了,是真累!一句話,簡簡單單,愣給他嗯嗯啊啊的把個秒間完成的事,拖上個幾分鐘?那急啊!而今,才大概明白,那裡有品不完的味!無知!真是可笑又可怕。

    閱讀!更是一種品味。重點,重味突出,以簡示明,人受用過程縮短,又不影響質量。如果,太過哆嗦,非的東西拼湊,玩弄文字遊戲,相信,看的人會很累。

    今天!時代突出個字,快!可想而知!

  • 7 # 瘋和尚孫悟空

    以下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先回答題主問題:會一直活下去。

    題主說,碎片化閱讀時代來臨,這個我不否認。

    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喜歡碎片閱讀,並且會陷入碎片閱讀無法自拔的人,和閱讀長篇,甚至是去閱讀一本書的人根本就不是一個群體。

    我非常推薦的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過,閱讀一共分為幾個層次。

    最簡單的,娛樂性閱讀,所有的資訊表達一眼就明白,理解什麼道理或者故事無需費力,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已,譬如小說。

    更高一點的,是擁有資訊的文字,最典型的就是報紙。你看了,也獲得了資訊,但是對你的理解能力沒有提高。

    最後一種,就是閱讀比你理解力高的文字,這些知識你理解了才是真正的理解了。不然,就只是:字,都認識,組合到一起,說的啥玩意!!

    而且,隨著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反而會覺得會有更多的人意識到長篇閱讀的好處。

  • 8 # 費玉山

    濃縮精品選精華,

    文采風流詩友誇。

    世上奔波多苦累,

    時人勞碌少閒暇。

  • 9 # 讓愛永遠展放

    長篇有長篇的作用,短本有短本的妙用和智慧。文章的作用是以精妙和事件的完美敘述為主,讓人能夠有完整的瞭解,精美的論述,瞭解到事件的所有始尾經過。

    長篇主要論述的多件事,也可能是一個人一生經歷的無數件事情的經過和閱歷!

  • 10 # 香林秀

    所謂的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利用較少的時間去閱讀一些零碎的文章或者圖文,或者是其他的表格,分析資料等等,這種閱讀的好處就是節約時間,對閱讀本身的東西一目瞭然,能夠快速捕獲自己想要的東西,閱讀效率高,但不利的地方在於沒有系統性的理論作為支撐,很可能導致理解出現偏差,出現以偏概全。

    再看看長篇大論,誠然,長篇大論在現在高發展、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在戰爭年代,“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句簡單通俗的話引起全體華人的共鳴,當然,現在打這個比方不是很合適,本人只是想以此來說明平靜下心來閱讀一篇文章到底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勇氣。現在雖然不是戰爭年代,但在改革和發展的潮流中,靜下心來去閱讀真的需要勇氣,何況還是長篇大論。正因為是長篇大論,裡面不可避免出現地有多餘的資訊、有多餘的文字,而身為本來就有限時間的我們根本無暇去關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以碎片化閱讀越來越收到廣大年輕一代的喜愛。但長篇大論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正是因為其文字多,資訊多,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掌握了自己本身想要的以外的知識,我們還因為閱讀量的增加,掌握了系統性的理論知識,相比較汲取知識來說,掌握全面的比有目的性閱讀顯得更加珍貴。

    放眼當下,很多行業和單位都推崇簡單易懂、一目瞭然的圖文,近幾年來,給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國務院近幾年來的工作報告都以表格、圖文的形式展現在華人眼前,看著簡單的資料讓我們更加振奮,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事實上,一個簡單的圖文和表格內部包含了各方面的資訊,包含了強大的系統性的理論,正是這些系統性的東西才會有碎片化的東西。

    所以,筆者認為,碎片化閱讀雖然是一種趨勢,也越來越收到歡迎,但是系統性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也不可能遭到淘汰,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全面的、系統的理論支撐,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閱讀也應該綜合閱讀,將碎片化閱讀和綜合性閱讀結合起來。

  • 11 # 甲方乙方策劃人

    碎片化閱讀時代已經到來了,但是長篇大論依然是有存在價值哦!

    碎片化閱讀時代的來臨其實也意味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比如說,生活方式上手機成了人們的必須品,地鐵裡等車、坐車;晚上回家吃晚飯後;在辦公室的閒暇時光;都是抱著手機在看。

    看手機的過程就是碎片化閱讀。

    這是有利有弊的。

    碎片化閱讀是翻到哪裡看到哪裡,自己沒有目的浪跡天涯的感覺;

    而如果你真的想獲取某些知識,必須要找到相關的書籍,用心來看,這個時候看的就是所謂的“長篇大論”,有目的的學習和看長篇大論才是讓你更豐富更有價值的學習方法之一。

    碎片化閱讀也有好處,能夠快速的、簡單的瞭解某個行業的動態或者是某個行業的內幕。比如說,你要去參加某個會議,你對此行業並不瞭解,但是你可以透過碎片化閱讀時間來獲取一些精準的和這個行業相關的一些普及知識。

    當然如果要深入瞭解,碎片化閱讀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靜下心來好好的學習。

    任何時候,學習都是一種被值得讚揚的事情。

    長篇大論這個詞用在這裡略微顯得有些貶義了,應該是深度學習專業理論在任何時候都會比碎片化閱讀更能讓人有底氣。

  • 12 # 詩禮悅書院劉東

    先來說說什麼是“碎片化閱讀”和“長篇大論”?

    “碎片化閱讀”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技術而存在,主要透過手機來進行的閱讀。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成熟,可以讓每個人實現“隨時隨地”閱讀。由於城市化程序的不斷髮展,城市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碎片化閱讀”可以讓人“見縫插針”在碎片時間裡進行閱讀“充電”。從此角度看,“碎片化閱讀”是科技發展的結果,給忙碌的人們也“有時間”閱讀”,是一件好事!

    “長篇大論”似乎最符合傳統小說的基本特徵,“四大名著”和國外名著《飄》等都屬於“長篇大論”的作品,這是基於情節發展和故事描述的需求,缺一不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很多“經典名著”雖然“長篇大論”,卻依然有很多人包括專家去閱讀,研究它,如中國《紅樓夢》、國外《聖經》,這些名貫古今的名著絕不可能“隻言片語”這種“碎片化資訊”可以拼湊成的體系性鉅著。

    由此說來,“碎片化閱讀”和“長篇大論”的優缺點就顯而易見。

    “碎片化閱讀”優點是閱讀很方便,可以“即時”獲取更新的訊息。缺點是東一句西一句,知識相對比較“片面”和“凌亂”,很難形成“系統性”知識鏈。

    “長篇大論”的優點是容易具備“系統性”,從“知識點”到“知識面”,再到“知識立體構架”,給人一氣呵成,有頭有尾的整體感!缺點就是容易給人一種“一眼望不到邊”,難於堅持讀完的感覺,因為篇幅太長,比較耗時費力,而且不一定一遍可以讀懂!

    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需要與時俱進!既要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碎片化閱讀”,也要進行系統性的名著的“長篇大論”的閱讀。如果知識鏈是一棵樹,名著閱讀是主幹,“碎片化閱讀”是分支或補充。

    如果我們只有“碎片化閱讀”,容易犯“斷章取義”或失去知識系統性錯誤。因為很多名著都是幾千年來前人心血之作,不可不讀,如《二十四史》,要了解中國歷史的主脈,必須要讀它,否則,也只是“蜻蜓點水”,很難形成科學客觀的歷史觀。名著即使“長篇大論”,我們的文化依然離不開它們。

    因此,那些經歷時間考驗“長篇大論“的名著,不但不會消亡,會隨著網際網路技術進步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以後真正有意義的“碎片化閱讀”內容將有很多部分就是這些經典,而不只是“瞎編亂造”的博你一笑的段子。

  • 13 # 芬媽日記

    現代人,壓力大,節奏快,除去正常工作,休息時間,貌似僅剩零星碎片時間,來進行其他活動;比如,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碎片閱讀。

    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再有耐心去看長篇文章;恰恰相反,這反而會促使人們更加珍惜閱讀到好文章的機會;在碎片時間裡,高度集中閱讀,學習有深度的,有客觀見解的文章。

    因為時間碎片化,更顯得珍貴,對於有追求的人,流水賬似的長篇大論,固然不會被追捧;而對於那些有獨特見解,針對特定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文章,因其在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說明,文章篇幅雖長,但還是讓人趨之若鶩。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無不要求著我們變得更好更優秀,才能不被替代,或淘汰;現代作家,要寫出更有深度的,更有說服力的,更有價值的作品,來留住讀者;濫竽充數者,則被淘汰出局。

    而作為讀者,在沒有多餘的時間裡,要慎重選擇作品來閱讀;畢竟時間很寶貴,請不要輕易浪費掉;還記得,贏得2018年央視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冠軍的“外賣小哥”雷海為;便是利用送外賣的碎片化時間,去背誦和學習詩詞,他的成功看似一步登頂,實則十年磨劍;就如董卿所說那樣,“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所以,合理提高碎片化閱讀,高效提高記憶力!

  • 14 # 白水90944696

    人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但是人的要求是不斷增加的。

    我個人理解,碎片化的閱讀並不會影響那些具有專注力的人,那些長篇大論的受眾人群,依然不會改變。

    在碎片化閱讀出現之前,有很多人每天孜孜不倦的學習長篇大論嗎?我個人覺得很少。因為長篇大論需要很強的專注力,能夠有這種專注力的人,要麼是生活所迫,工作需要、或則學習需要;要麼就是有興趣。

    現在碎片化出現了,這些人會改變嗎?不會的。生活所需沒法改變,興趣愛好不需要改變。

    現在搞碎片化閱讀的人,他們之前也不會喜歡所謂的長篇大論,他們的時間也同樣是被切割成了各種碎片,比如,幾個人聊天聊很久,或則看電視,或則玩遊戲,或則自己都不知道幹了什麼。

    現在閱讀的碎片化,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閱讀需求,一部分人可能從原來的生活中晉級成碎片化的閱讀,這是一種進步。

    人對於有趣、好玩的標準是不斷在提升的,所以好的優質內容才是最關鍵的,至於碎片與否只能說看人。

  • 15 # 文俊小影片

    碎片化閱讀時代已經到來,來的突然,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在資訊化時代,容不得你磨磨蹭蹭,稍不留神你就Out啦,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新聞應該短小精幹,知道就行,大新聞和特新聞,就要仔細的道來,歷史故事也可以搞成小段,太長真沒有人看,另外你的製作內容適合那一類群體,少年,青年,和政府官員,老人農民,商人,有點內容真不能太短了,不然的話說不明白。總之,既短又能說明問題,這是永恆的標準。永遠踏著時代的脈搏走。

  • 16 # 北青王林

    人們總是這樣,短的多了就想長的,長的多了就想短的。

    成熟不僅僅是媒體,更加需要社會。

    平民社會中產階級,時間長一點,成熟一點,就需要長的。

    但是,長的必須是思想,而不是裹腳布。需要深度,就需要一定的長度。

    問題是你一定得長的有理。不要擔心人們願不願意看長的,而要關心我們能不能寫出人們願意閱讀的長的。

  • 17 # 曉角心語

    看到這個這問題,被“長篇大論”四個字弄得有點糊塗。於是,查了查它的意思。

    長篇大論:意思是滔滔不絕的言論;多指內容煩瑣、詞句重複的長篇發言或文章。出自《紅樓夢》第七十八回:“原稿在哪裡?倒要細細看看,長篇大論,不知說的是什麼。”它的近義詞有:空洞無物、冗詞贅句反義詞有: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簡明扼要。

    所以,無論碎片化閱讀時代是否到來,誰也不喜歡看“長篇大論”的東西;無論哪個時代,長篇大論都是不能存活的,更不用問活多久。

    如果提問者使用“長篇大論”這個的詞的本意是想表達:經典鉅著,大部頭,只是篇幅長,內容是有價值的作品。那麼是否可以用“鴻篇鉅製”這個詞來表達呢?

    鴻篇鉅製:意思是規模宏大的長篇或大部分的著作。出自梁啟超《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此年餘之中,名人著述,鴻篇鉅製,貢獻於學界者,固自不少。”

    筆者暫且把碎片化閱讀與鴻篇鉅製相比較吧,如果是這樣,那麼答案也是顯然的:鴻篇鉅製會永存。

    01碎片化閱讀不是現在才有的事物,自古以來就有

    歐陽修有關於讀書的“三上”之說,即馬上、枕上、廁上,這不就是古人的碎片化閱讀嗎?

    所以,我們彷彿覺得一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到來了。其實,不是的,碎片化閱讀一直有。

    02碎片化閱讀永遠代替不了鴻篇鉅製的作用

    這是不言自明的,有哪個博士論文是用140字寫成的,即便它多麼的言簡意賅,它也做不到。而另一方面,鴻篇鉅製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必須的,都是值得用心閱讀的,都不是廢話。

    曹文軒曾說:“人發明了文字,用文字書寫,而書寫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經驗,透過文字轉贈別人。一個識字的人只需要坐在家裡頭,就可以走出他那非常狹小的生活領域,從而進入一個無邊的疆域,從別人的文字裡看到無數別樣的圖景。看一本書等於接受一個人的財富,看十個人的書就等於接受了十個人的財富,書讀得越多,也就意味著你的財富越多。”

    而如果一個人、一個時代知識碎片化閱讀,無疑在拋棄真正閱讀帶給我們的財富。

    03即便現在也有很多人不喜歡碎片化閱讀,也有很多人依舊閱讀紙質書

    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碎片化閱讀,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看手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仍有人無數的人在靜心地、用心地、默默地閱讀一部又一部鴻篇鉅製,並不斷的創造一部又一部鴻篇鉅製。

    不禁想到魯迅先生的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有哪一部“正史”,不是鴻篇鉅製?

  • 18 # 走進真實的空間

    碎片化閱讀時代雖然說己位佔居了人們大部分閱讀空間,但是長篇大論的文章不會消失,這是肯定的。比如說現在時興碎片文章(短評,笑話,論理等等),人們在有限的時間裡會首選碎片文章,可時間允許的時候,大部分人還是喜歡長篇大論的文章,因為這種文章可以讓讀者更詳細瞭解文章所闡述的內涵。

  • 19 # 肇俊武

    長篇大論早就在、將永活,與短篇小論同在、共活。

    "140字的文章″?只是1張小小的碎片,一覽無餘、瞬間讀完,無需多大的耐心。

    問題的關鍵在於,碎片化閱讀僅僅是指閱讀時間的片段化,每次都短、難以連續,利用這樣的時間片段,每次的閱讀時間都短、閱讀量都少,但,所閱讀的完全可以是長篇大論和鴻篇鉅著,尤其,在內容上卻是連續性的閱讀。

    而碎片化文字,內容少,比如140字,即閱讀量小,一次全都讀完,而讀完的則是內容的全部,就那麼點兒,倒是高度連續的閱讀。

    碎片化閱讀絕不只是碎片化文字閱讀,除非單單、偏偏去閱讀碎片化文字。

    碎片化閱讀的如果主要是長篇大論,那就是太有耐心了!抓住每個時間片斷,讀完了,需要的是持之以恆,而做到了持之以恆則根本上是由於如飢似渴,對知識的索求慾望強烈。

    為什麼說即使在碎片化閱讀時代,長篇大論也將永久存活?

    第一,是因為長篇大論裡的知識全面、系統、深刻,包含著很多碎片文本里已有的內容,又包含著很多碎片文本里沒有的內容,尤其是,是對碎片文字內容的整合、綜合,更有修正、補充、擴充套件、提升、創新。碎片化文字根本沒法比。

    第二,是因為長篇大論能夠引發和促進廣泛而且深入的思考,包括創造性思考,而閱讀的最重要意義就在這裡。這一點,碎片化文字也沒法比。

    第三,是因為長篇大論閱讀有很多時候是由碎片文字閱讀引發、催生的,很多讀者讀完碎片文字之後會自問:內容會這麼簡單嗎?行業或領域或專業或崗位或流程的內容只有這1個點或者1個方面嗎?背後或底層的內容是什麼?理論性和實踐性的依據是什麼?是真的嗎?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肯定、絕對地寫呢?等等,於是,就會轉過頭去閱讀長篇大論,尋求種種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短篇小論就只是個入門、鋪墊、引子。

    第五,是因為碎片化長篇大論閱讀符合並適應了時間片段化的時代背景,雖然是無奈的,卻又是明智的、靈活的、可貴的,一樣能夠得到利用整塊時間連續讀完所能得到的知識,只是慢多了。

    時間碎片化閱讀模式,不會必然導致缺乏思考和淺層閱讀,也不會必然導致長篇大論活不長久,更不會必然導致失去對閱讀的耐心。

  • 20 # 吃書青年

    碎片化閱讀只是應用場景不同,比如通勤路上、午休時間。它存在的意義是填補人們在這些碎片時間內的注意力空白,但是碎片化閱讀對於構建個人整體知識架構來說,意義不大。

    所以這時長篇大論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透過閱讀大部頭的經典和有深度的論文。可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完成知識更新。

    比如我們想學習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單靠碎片化閱讀是無法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只能透過閱讀大部頭的經典經濟學書籍,然而經濟學概念複雜且晦澀,只能透過深度思考才能正確理解。

    這都是碎片化閱讀不能實現的

    同時長篇文章還會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讓讀者有時間對內容進行辨別和吸收。反觀碎片化閱讀,因為身處碎片化時間場景中,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這個過程中,對於知識的吸收效率不如深閱讀。

    透過長時間的閱讀來引發深度思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也就是說,在讀的過程中還要做筆記。儘管現在碎片化閱讀應用很方便,在手機上就可以讀書、做標記。但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想法,是不能做到及時記錄的。

    從這個方面來看,“長篇大論”仍然還會有自己的存在空間和受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李易峰嗎?不喜歡的,說說你不喜歡李易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