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一生有哪些功績?有人能戰勝他嗎?為什麼最後含恨而死?
5
回覆列表
  • 1 # 阿u閒談歷史

    白起這個名字,相信不少人都十分的熟悉,他是秦國曆史上十分的著名的將領,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的首位。作為一位常常上戰場的將領,他熟知兵法,更善於用兵,從一位低階的武官一路晉封為武安君,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戰役幾乎沒有敗績。如此優異的他最終仍舊無法逃脫兔死狗烹的宿命。

    在他擔任秦國主將的三十多年時間裡,帶領秦軍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為後來一統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最牛的是在白起的職業生涯當中從未打過一場敗仗。所以在當時他是讓所有敵人都聞風喪膽的存在。要知道,白起是在商鞅變法之後,徹底推行軍功封爵制,從平民做到了將軍秦昭王12年參軍,僅僅一年就坐上了秦國的左庶長。這個職位是君封爵位的第十級,升級計算方式是按照所殺敵人的首級來算的。

    所以你可以想象他的個人能力。再來說說帶兵能力,救秦昭王14年僅僅參軍兩年的他,經過秦朝丞相魏冉舉薦,出兵攻打了韓魏聯軍,一舉擊破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相。公孫喜攻佔南韓的大片領土。從此他一戰成名,一個兩年的兵就打這麼大的勝仗,帶兵的能力可想而知。並且他活用各種方式方法,將軍隊的最大威力和敵人的最大弱點結合在一起,從而擊破敵人戰無不勝。

    秦國為了開啟東進中原的通道,派出白起領軍與魏韓聯軍作戰買這一戰就是令白起名聞天下的一戰,這一戰白起斬敵二十四萬,奪取了五座城池,如此壯舉,令他功升國尉。經過如此一戰,白起的軍事天賦暴露於眾,獲得秦王的信任,多次命他率軍與楚國作戰,最終逼得楚王納士求和。

    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下,軍事力量逐漸強盛,更是在名將趙奢的帶領下,令秦國不敢小瞧趙國。在公元前206年,南韓因上黨郡的歸屬問題,引發了秦趙兩國的爭執,雙方都不願意為此做禮讓。一開始趙國命廉頗為主將,想要試圖尋找戰機。不過最終因為戰事拖延太久,趙王便主動用趙括換下廉頗,想伺機擊垮秦軍。

    不過秦昭王在得知趙國換了將領之後,也悄悄地將白起調為了主將。年輕氣盛的趙括按照趙王的意思,將廉頗安排的防禦部署和將吏更換。在兩國交戰時白起先是佯裝戰敗想要退出戰場,作為指揮官的趙括並沒有探虛實一股腦的命令軍隊追擊,導致最後反被包圍,趙國四十萬將士全部覆滅。

    這場令白起名垂青史的長平戰役,這場歷時三年的戰爭,令趙國元氣大傷,也成為了戰國曆史上的轉折點,秦國統一六國也近在眼前。在大戰結束後白起覺得自己可以因為這場戰役而開始享受生活了,可他這個想法註定還是太天真了。

    秦王並沒有打算讓他一口氣達到邯鄲,而是以經濟實力不允許暫時退兵,白起再怎麼不滿也得聽從秦王的吩咐。這場戰爭是戰神白起的巔峰,同樣也是他滅亡的起點。第二年秦昭王想命白起再次討伐趙國,白起卻對王說時機早已錯過了。兩人合作了數十年在這個時候也起了紛爭。

    明知必敗秦昭王仍選擇出征,這個時候秦昭王的心裡已經不在乎白起的能力,在乎的是他的忠實,可白起偏偏就是沒有想到這點,一直反對秦王的命令,在秦軍兵敗回來更是感嘆,"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昭王在聽後內心甚是憤怒,令他前去赴任,可是他卻以重病推脫此事。

    秦王念他為國有功,派在向范雎前去拜訪,早已和白起有過節的范雎回來時給秦王回覆:"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看似的簡單的九個字令白起莫名其妙套上了罪名,令秦昭王心裡的白起已經是忤逆之徒。趙國四十萬大軍都殺不死的白起,就因為這九個字,被秦王賜劍自盡。

  • 2 # 摘錄史料

    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秦昭襄王犯的最大的錯誤也是最後的錯誤就是邯鄲之戰,秦軍本該借長平之戰之餘威,迅速攻克邯鄲。但由於趙國使出反間計,秦昭襄王聽信範睢讒言,排擠白起,暫緩攻趙,延誤了戰機。後來範睢命令王陵進攻邯鄲,曠日持久,毫無進展。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掛帥出征,白起認為進攻邯鄲戰機已失,所以建議暫緩攻趙,養精蓄銳,以觀諸侯之變,等待戰機出現時再攻邯鄲。但這時的秦昭襄王已喪失了審時度勢的理智,白起不肯出徵,他以王齕替換王陵結果損失慘重,秦王讓白起統兵,白起竟然說秦王不聽我的話,失敗了吧?繼續稱病不出。使得秦王大怒,貶為士兵,發配遠方。走之前竟然聚眾飲酒,被范雎知曉,告知秦王。大怒,賜寶劍。白起自刎!白起戎馬一生,征戰沙場,指揮大小戰役70餘場,從無敗績,死在他手上的人數更是超過100多萬。沒戰死殺場卻死於奸人的詭計,可悲!

  • 3 # 芳徑歌者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被秦昭襄王稱為“戰神”。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

    為什麼長平之戰後白起就好像患上了抑鬱症,精神恍惚疲憊,不願意再為秦王領兵打仗了呢?這與長平之戰後如何對待40萬趙軍降卒有關。

    長平之戰是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耗時三年之久,秦、趙兩國都投入了幾乎舉國之力。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趙王起用趙括代替廉頗,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秦國俘獲了40多萬趙國俘虜,這些人如何處置成為一大難題。秦昭襄王等人認為,“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但是,秦昭襄王沒有明確給白起坑殺降卒的命令,而是採取暗示指導等手段,讓白起去領會自己的意圖。白起本有心釋放降卒,可是在秦昭王的脅迫利誘下,最後不得不採用活埋砍殺等殘酷手段處死了40多萬降卒,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覺得自己只不過是一顆任秦王擺佈的棋子,毫無主動性可言。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但由於秦國丞相范雎的阻撓,再加上秦王越來越不信任自己,把前線戰敗的原因不斷遷怒到白起頭上,白起更加孤獨,抑鬱。最終,秦王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何時表現的精神恍惚疲憊?不存在的。

    白起從頭到尾都明白著呢,不過這種明白卻只是立足於戰守攻伐的個人功名,卻沒有想過政治層面的國家安危。這即是武夫不可當國的古訓所說的情形,所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大勝,趙國舉國震恐,須臾之間竟有亡國之危,然而秦國卻同樣如臨大敵,一著不慎,也會面臨覆國之難。趙國的危難是顯而易見的,傾國之軍盡沒,邯鄲已無可戰之兵,而秦國虎狼之師近在咫尺,趙國國勢有累卵之危。可是秦國的覆國之難從何說起呢?

    公元前286年,在中原一帶發生了一件大事,成為了戰國中晚期的轉折點。戰國中期,地處黃淮之間的宋國出現了一個雄主宋康王,史載其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一時間,宋國成了戰國後起之秀,連連挫敗周邊強國,天下為之側目。最終,齊國趁著宋國發生內亂的時機,連續三次攻打宋國,最終滅宋,吞併了宋國的土地,齊國也迎來了立國以來疆域最廣、國勢最為強大時期。

    (齊國滅宋打破了戰國均勢)

    戰國時期之所以綿延200多年,原因就是各國都已經形成了均勢。任何破壞均勢的國家行為,都容易讓其他國家產生危機感。齊國在公元前290年代,已經連續挫敗魏、楚、趙、燕等國,還曾帶領五國聯軍駐在滎陽、成皋之間,逼迫秦國割地求和。公元前288年,秦國為了拉攏齊國,以分擔戰略壓力,約齊國一同稱帝。起碼從當時來看,天下大勢,未必就是秦國一統,齊國也有著不俗的戰力和文化制高點,比起秦國來更有正統優勢。

    齊國在中原的腹心之地吞地滅國之舉,已經嚴重影響了戰國均勢。原本各國對秦國的防備之心,現在都轉移到齊國身上了。齊國國勢在鼎盛之時,旋即迎來了五國伐齊之戰。在外交、戰場都失利無助的情況下,齊閔王逃到楚地被殺,而齊國七十多城只餘下兩城尚未淪陷,幾乎被滅國。

    (齊閔王失國,被楚將淖齒殺死)

    齊國勝戰而失國的故事,就發生在20多年前,當時秦昭襄王37歲,正是事件的親歷者。往日如昨,歷歷在目。長平之戰大勝之後,白起派出衛大夫回咸陽報捷,秦王懸著的一顆石頭落地了。他憑藉此戰,足以告慰列祖列宗,這場賭國運之戰,秦國打贏了。可是,隨著捷報一同到來的,是白起的請糧文書。長平之戰秦軍俘獲了20多萬趙軍,此時尚待處置。百萬秦軍加上20多萬趙軍降卒,每日消耗的糧草是個天文數字。

    兵貴神速,衛大夫出發之後,白起並沒有閒著,他認為滅趙戰機已現,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因此他分兵平定上黨各郡之後,兵分三路繼續進發。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主力,圍攻邯鄲。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

    如何處置20萬趙國降卒,白起不敢擅專。白起此前雖有屠軍之舉,然而那都是戰場上兵戎相見。如今趙軍降卒已然束手,殺降之舉,必然獲罪於天。白起很聰明地把如何處置降卒的意思暗示在請糧文書裡,請示上峰,表示自己不背這個黑鍋。

    上峰是誰?自然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看到白起的書信,立時就明白過來。大戰多年,秦國也沒有多少餘糧,如何妥善處置這些降卒自然頗費思量。如果放了這些降卒,他們回去之後第二年又能拿起武器與秦軍對陣,長平之戰等於白打了。如果收編這些降卒,秦國的後勤壓力陡然變重。範睢則在旁邊說:“此前秦軍收編降卒,人數較少,容易消化;此次趙軍降卒有20多萬人,而趙人勇猛驍果,其父母妻子都在故國,一旦為亂,則變生肘腋,秦國將夜夜難安。”

    秦昭襄王聽得此言入心,與範睢交換了一下眼色,範睢則表現狠決的神色。秦昭襄王略不自安,因此讓衛大夫退下休息,再與範睢商議。範睢一再堅持,說:“攻地攻人,不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戰爭將無有窮已。”秦昭襄王躊躇不決,殺降之事,非王者所為,一旦做下了,青史之上,必然揹負罵名。範睢則說:“大王何不面授機宜,不留片言只句。”第二日,衛大夫入宮面君,秦昭襄王拿給衛大夫一張空白的詔書,讓衛大夫星夜馳往軍中。白起接到詔命,卻沒有等來糧草,自然明白君王用心。

    (秦昭襄王也憂心如何處置降卒)

    白起揹負了屠夫的罵名,心裡明白是範睢的主意。然而,白起與範睢的恩怨還沒有完。白起軍分三路,深入趙境,略地無數。南韓和趙國均驚恐萬分,於是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候範睢。蘇代使人間行至秦,對範睢說,“滅趙後,白起的功勞將要大過您。”範睢連夜向秦王諫言,以秦軍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王最終答應韓割趙求和,正月休兵。自此,白起與滅國之功失之交臂,也與範睢結下仇怨。

    範睢之所以能夠說服秦王放棄滅趙,原因並不是秦國不具備滅趙的實力。實際上,秦國當時滅趙的軍事部署,都已經完備了,只要秦王一聲令下,趙國在旬日之間,只能接受滅亡的結局。可是,在戰場之外,就不由得秦王不考慮滅趙之舉對戰國均勢的影響了。

    秦王虎視東向,六國皆束手西朝。這是秦國建立在六國各懷鬼胎,合縱之盟流於形式的基礎上。秦國在長平戰後雖然有足夠的實力滅趙,但是“黃雀在後”,元氣大傷的秦國是否還能從容應對列國合縱的攻勢呢?當年五國攻伐強齊的起因齊國吞滅了宋國,才招致諸候人人自危,打破了戰國均勢,諸侯們怕下一個輪到自己,才憤然合縱攻齊。範睢強諫秦王控制住對滅國之功的貪婪,即便出自爭權奪利的私心,但從天下大勢來看,無疑是明智的。在秦軍尚有威懾力時提出要求韓趙割地罷兵言和,秦國得了實惠,又使趙國一息尚存,而不授人以柄為五國伐秦創造條件。

    (範睢遠交近攻之策殺人百萬)

    白起是個軍事家,他考慮問題侷限於戰場上,因此對範睢阻撓他建立更大的功勳心懷敵意。當一個國家的軍事強人對一個文官客卿產生敵意,範睢不自安的心情越發強烈起來。白起與範睢的交鋒,在白起歸國的那一刻幾乎就已經打響了。

    八個月後,趙王果然有血性,在做了充分部署之後,毅然拒絕了割地求和。以前許諾割地,都是緩兵之計,堂堂趙國,光明磊落,怎麼可能像韓魏一樣屈膝事秦?剛強鐵血的趙國沒有被打服,秦昭襄王氣不打一處來。於是,長平之戰烽煙剛熄,邯鄲之戰戰火又起。

    此次,秦昭襄王與範睢的用意,更多是一次戰略試探,因為秦國並沒有派出傾國之軍去攻趙。這一方面可能是出於秦國戰爭創傷還未撫平,更多的可能是秦王希望透過這次戰爭消耗趙國的戰爭潛力,阻止其恢復過來,同時秦王還希望透過小規模兵力的試探,觀察六國對秦的態度。

    (邯鄲之戰形勢圖)

    邯鄲之戰在秦國只是想教訓一下趙國的戰略設想中被打成了添油戰術,越來越多的秦軍被派到了邯鄲前線。秦軍最多時,集結在邯鄲一線的軍隊有25萬人,負責外圍警戒任務以及沿線通道安全的,數以十萬計。趙國情知力弱,不能與秦軍野戰,因此堅壁清野,主動放棄了邯鄲一線的堡壘要塞,退入邯鄲,由廉頗帶著10萬趙軍死守城池。趙孝成王從長平之戰的失敗中總結教訓,不再與秦國拉拉扯扯,表現出與秦軍魚死網破的決心。魏、楚兩國認為唇亡齒寒,最終決定出兵救趙,三國聯軍在邯鄲城外重創秦軍。

    秦軍戰事不利,弱趙的戰略設想沒有達成,反而促成了東方的合縱之盟。秦昭襄王窘迫無奈,立勸白起為將,率軍攻邯鄲,以解秦軍之危。白起對秦昭襄王的使者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候救日至,彼諸候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候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白起拒絕掛帥,秦軍在前線一敗再敗,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秦軍覆敗,再退回河西。此時南韓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白起之死:君臣不相安的後果)

    此次四國合縱,秦國喪軍三十餘萬,長平之戰戰果盡失,國家有存亡之危,朝野震動。白起此時再次表達不滿:“邯鄲之戰不可為,我固知之。大王不聽我言,所以有今日之禍。”秦昭襄王大怒,命他即刻奉詔,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範睢對秦昭襄王說:“(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於是派使者追上白起,賜其自裁。

    白起一直到生命的盡頭,都保持不敗的記錄。常勝將軍的名號,既是榮譽,也是拖累。白起之名,重於當時,是秦國軍隊一杆大旗。可是正因為如此,白起更在意自己的聲名。他不願意殺降,不願意接受戰敗,因此在處理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的問題上,與秦國的決策層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他始終都是站在一個軍事家的立場去看待戰場得失,卻沒有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只是關注個人榮辱而不顧國家大局,正所謂不謀萬世者,亦不足謀一時。

  • 5 # 少顏翁

    白起素有鐵血屠夫之稱,一生征戰無數,少有敗績,如果說整個春秋戰國,因為戰爭死了300萬人,那麼白起一個人就殺了150多萬。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國攻打南韓的時候。南韓招架不住秦國的攻擊,轉而向趙國求助。南韓給出的條件,是把上黨郡劃入趙國境內。

    趙王貪圖眼前利益,答應了南韓的割地救援,隨即派趙國的軍隊接手了上黨郡。趙國的舉動徹底激怒了秦昭襄王,秦國眼見著到嘴的肥肉就這樣溜了。豈能善罷甘休,

    公元前260年秦軍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農曆七月,趙括統帥20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

    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將白起替換上,就命令趙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在趙軍無法短時間內攻破秦軍的營壘時,白起命令一支25000人的部隊突然切斷趙軍的後路。

    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又切斷趙軍的糧道。此時被斷了糧道的趙軍,與秦軍在長平對持數月無法突圍,就在趙國君臣無計可施之時。

    另一邊的咸陽宮中秦昭襄王也面臨著幾乎同樣的困境,雖然趙括所率領的45萬趙軍已被切斷後路,但負責穿插斷後任務的秦軍兵力畢竟只有三萬人。一旦趙軍從最初的驚恐與混亂中反過神來,僅僅三萬人馬,顯然不足以抵擋45萬趙軍精銳的全力突圍。

    至少在這個時候白起所佈下的包圍圈並非無限可擊,與包圍圈內的趙括一樣,包圍圈外的白起同樣也急需援兵,此時63歲的秦昭襄王面對的困境其實跟趙孝成王相差無幾,在兵源方面長平前線的60餘萬秦軍同樣抽乾了秦國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後方餘留的預備隊所剩無幾。

    秦國的將領方面,被奉為秦軍’軍神’的白起已在長平前線,已經沒有合適的將領了。此時秦昭襄王看出了白起的這個戰略思想就是要圍殲趙軍,他並沒有干預白起,而是自己跑到了河內去招募15歲以上的男丁,補充兵源,拉到前線去把趙國的援軍擋在陣外。

    讓白起能夠順利地圍殲趙軍主力,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秦昭襄王是一個非常果斷的人,與年輕的趙孝成王不同,這位作鎮秦國已經半個世紀的秦王。在關鍵時刻真正仰賴的是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力。秦昭襄王之所以動員了大量的兵力去增援前線,就是要與趙國打一個生死之戰,因為這仗打完之後,趙國就徹底的垮了,自從趙括被圍,秦昭襄王親自上前線去增援白起,而趙孝成王呢?還在邯鄲城裡邊呢?

    趙括因為遲遲得不到救援,被迫投降秦軍。白起面對45萬的趙國降卒,採用的坑殺的方式來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從此之後趙國一躍不振,據我分析白起在坑殺40萬降卒的時候,肯定是經過秦昭襄王授權的,坑殺這麼多人,非白起所能決定的!他只不過是替秦昭襄王背了一個黑鍋而已。當然這40萬降卒裡並不全部是士兵,也有一部分是後勤的人員。

  • 6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長平之戰,決定了秦趙的戰爭走向,也決定了秦統一全國的時間。由此,白起功高蓋主 ,作為老大的秦王政也不是吃素的。白起如果再勝利下去,秦王政連覺都睡不好。白起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精神恍惚嗎!

  • 7 # 大白白野

    好像長平之戰後白起有些內疚,有些心理負擔,這也是正常現象,殺俘不祥,一將成名萬骨枯。劉伯承和平時期不願意看戰爭題材影視劇,看了心裡有些承受不了。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兵者,不得已而為之。

    白起在杜郵臨自刎前也說了,我固當死,因為殺害投降的趙軍。白起曾因為殺降,被許多後世人指責。

    白起曾計劃乘長平之戰勝利餘威消滅趙國,當時已經兵分三路做好滅趙準備,只是丞相范雎從中作梗,白起被秦昭襄王招回,白起知道範雎從中搗的鬼,兩個人有了矛盾。後來秦昭襄王再讓白起指揮攻趙事情,因此戰機己過,沒有獲勝的把握,被白起拒絕了,建議秦王時機不成熟,不要攻趙。秦王不聽,派秦軍攻趙,結果秦軍失敗了。白起說了些實話,秦王生氣了,把白起發配了,范雎又從挑撥離間,說白起壞話,秦王派人追上白起,迫令白起自刎了。秦華人都認為白起沒有什麼罪過,對秦國貢獻巨大,在民間不少地方修祠紀念白起。秦始皇時期,感念白起的巨大貢獻,把白起之子白仲分封到太原。白起墓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了。

    有一位歷史學家曾說,查過所有關於白起的資料,確實沒有一次敗戰的記錄,爭戰沙戰三十多年,不愧為常勝將軍。

    要說長平之戰後白起精神恍惚疲憊,患上抑鬱症似乎應該商榷,估計戰後有些影響,但不至於那麼嚴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