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停一秒

    你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八路諸侯指的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之後,經過招兵買馬,發的繳文,當時天下諸侯都來相助,一共十八路。

    等到虎牢關大戰之後,呂布敗逃。而諸侯聯軍一路直奔洛陽,這個時候的董卓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燒了洛陽帶著數百萬百姓,天子,大臣等等,一起遷都長安。

    先說聯軍吧,諸侯聯軍一路走來雖然說有驚無險,但是也不是一帆風順。中間也經歷大大小小的戰鬥,雖然到了洛陽,實際上聯軍已經疲憊了。紹曰:“諸兵疲睏,進恐無益。”,這就是袁紹給曹操的回覆,袁紹作為盟主,他不願意進攻對於別人來說是有一定的約束力的。

    而且這是聯盟軍並不是一直鐵板一塊的軍隊,每個諸侯都有自己的想法。把董卓趕出了洛陽,就是大功一件了,他們不可能拖著自己手下一直追下去的。這個結果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決定的。而且進恐無易這句話也說對了,曹操的卻追擊董卓,可是結果就是曹操中了埋伏,大敗而歸。

    至於說孔融為何不追?他追上去有什麼用,他自己追上去還不夠給董卓送菜的。再說當時董卓手裡壓著數百萬的百姓和皇帝。誰知道逼急了董卓能幹出什麼事情,孔融肯定不會追。而且當時盟主袁紹已經發了話,即使孔融有心追,也要考慮自己的實力。

  • 2 # 鮮俠歷史

    初平元年,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帶著自己的私兵萬里相赴,史稱"關東軍",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以上十八路諸侯看似強大,以討伐董卓為名實則一盤散沙。漢朝各路軍閥臨時拼湊的軍事聯盟自然彼此間嫌隙很多,互相猜忌,再加上各自兵力,後勤補給等客觀條件所制約,自然難以協調一致同仇敵愾。孔融毫無疑問是漢室忠臣,但設想在此情況下能響應出兵勤王的相信大都是漢室忠臣,其中兗州刺史劉岱還是漢室宗親。名為十八路,看似很多,其實各路兵力都參差不齊,大軍閥自然兵多將廣如袁紹,小軍頭拉點民兵也算一路諸侯,何況,各路諸侯的膽略謀略和和軍事指揮能力也高低有別。孔融一介文臣更沒像曹操那樣在剿滅黃巾軍時帶作戰勇猛,其時剛兼任北海相,又有多少根基和家底,其實力不能及,對漢室也只能在精神層面上支援和效忠罷了。曹操雖有勇有謀奈何兵力不足,未能盡到全功,也只能對袁紹及各路諸侯甩下句“豎子不足與謀”。

  • 3 # 隱者康司馬

    孔融是文人,寫寫詩寫寫文章表忠心是可能的——但你讓他上你死我活的戰場,手無縛雞之力的他見到真刀實槍的打仗,嚇得比兔子跑的還快?

  • 4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所謂十八路諸侯,簡直就是一個笑話。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倒不是為了剷除董卓,而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很悲哀地跟大家說一個事實,董卓才是維護漢室一統的那個人,而袁紹、曹操這些人,全部都是搞分裂的傢伙。

    當時董卓手握漢獻帝,天下諸侯都要聽從朝廷的命令。就這麼一點,讓十八路諸侯眼紅,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東漢的皇帝,有幾個是真正有獨立自主權的呢?政權還不都在權臣手裡握著嗎?

    東漢的政局很有意思,要麼是外戚集團主政,要麼是宦官集團主政。反正就是輪不到皇帝來獨自做主。所以董卓和其他主政的權臣,沒有什麼兩樣。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既不是外戚也不是宦官,他是軍閥集團的代表。

    01十八路諸侯,都是軍閥集團的代表人。

    東漢政權除了最初倆皇帝自主了一把,後面的皇帝全都要依靠其他勢力。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你來我去,組成了東漢集團兩百年的歷史。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集團存活著,那就是士族集團。所謂士族集團,那就是世代在朝中做官的家族。他們是外戚和宦官兩邊都不敢得罪,也不敢去觸碰最高權力,一直在社會中層苟活著。直到董卓入京以後,這些士族們忽然發現,原來除了外戚和宦官,軍閥也可以主政。所以很多士族搖身一變,就成了軍閥集團的代表人物。十八路諸侯當中,基本上全都是士族集團轉變成的軍閥集團代表。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曹操。曹操這個人比較複雜,你可以說他是宦官集團的後代,也可以說他是士族集團的代表,他是哪兒都沾了點邊,所以他最特殊。

    這麼多軍閥為什麼要針對董卓一個人呢?因為他們認為,董卓實力弱小,居然也能夠稱霸天下,他們這些實力強大的諸侯,為什麼不能呢?

    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三國志》

    而且他們不想聽從董卓的安排,因為他們想在自己主宰自己地盤上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說他們想要搞獨立了,但是必須要有一個理由不聽朝廷調遣才行,所以董卓成了漢賊。

    02十八路諸侯都是為了各自利益,幾乎無人願意真正對付董卓。

    出兵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爭權奪利。能夠在出兵的過程中,消耗其他諸侯的力量,讓自己的力量變得充實,這是最好的。

    一旦出兵,那麼這些諸侯就有機會和辦法,在全國各地招兵買馬。因為他們是代表正義的那一方,自然是要得到支援的。

    所以能夠趁此機會招兵買馬,對他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至於挑戰董卓的事情,我們會發現,沒有誰願意去做,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沒有哪一個人單獨會是董卓的對手,就算是他們真心實意去對付董卓,可離心離德情況下,也未必能夠打下董卓來。其次,挑戰董卓,勢必需要動用本部的兵馬。一旦出現損兵折將的情況,那麼對自己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你損失了,人家未必損失。再說,十八路諸侯都想著要爭權奪利呢,哪有時間真正為了討伐董卓而賣力呢?佔領地盤、奪取糧草、招募兵勇,這些事情實在是太多太麻煩了。

    由此可見,他們沒有哪個人是真心實意會幫助漢獻帝脫離苦海,甚至漢獻帝當時的處境,其實也只是某些陰謀家刻意描繪出來的,漢獻帝到底過得怎麼樣,他們壓根就不知道。

    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三國志》

    當然,話也不能說那麼絕對,還是有那麼幾個是忠於漢室的。有些人願意扶持漢室江山,但是沒什麼能力,比如說徐州陶謙、北海孔融。有些人則真正為討伐董卓事業做出了貢獻,比如說兗州曹操、長沙孫堅。

    03曹操和孫權的確是為了大漢江山努力過。

    在十八路諸侯當中,當然也有一股清流,比如說曹操和孫堅就是其中兩個。這兩個人為了討伐董卓,的確是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和貢獻。

    曹操曾經帶著大軍追擊董卓,結果可笑的是,他的人馬都出動了,可其他人的人馬卻紋絲不動。這讓人給氣的,結果曹操中了呂布的埋伏,自己差點也被人給宰了。他跑回來痛斥袁紹兄弟,卻依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援。他只能寒心離開聯盟。

    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三國志》

    而孫堅更是作為十八路諸侯的先鋒,擊敗董卓的所有戰役,幾乎都是孫堅打下來的。華雄前來挑戰,也是孫堅將其斬落馬下。

    攻陷洛陽城,也是孫堅的功勞。可惜因為孫堅的功勞太大,能力太強,所以遭到了袁氏兄弟的妒忌。袁術為了阻止孫堅再建功,所以故意不給孫堅糧草。

    孫堅無奈之下,只好負氣離開了十八路諸侯,結果在回江東的路上,被劉表的人馬給伏擊射殺了。實在是可惜。

    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三國志》

    所以說曹操和孫堅這兩位,至少在那個時候,還是心向大漢的。至少他們是願意奮勇殺敵的。所以十八路諸侯不全是草包,曹操和孫堅這樣的英雄,至少可以成為那個時代的楷模。

    總結:孔融和陶謙這些人,心有餘力不足。說老實話,把孔融算進十八路諸侯,的確是抬舉他了。因為這個人不善於打仗,只善於治理地方。陶謙也是一樣,他們雖然都是大漢朝的忠臣,可是他們手裡的人馬非常少。除了有一顆報國之心外,壓根就沒有什麼實力跟董卓相抗衡。

    而有實力的比如袁紹,他作為盟主,想著的不是如何擊敗董卓,而是如何奪取冀州和幽州的地盤。他這個盟主雖然手握十多萬人馬,目前還沒有落腳的地方。

    再比如說袁術,坐擁南陽郡這麼一個人口眾多,糧草眾多的地方。他所想的是不讓其他諸侯建功立業,以此蓋過自己的名聲。因為袁術家族四世三公,他又是嫡子,當時在天下屬他的名望是最高的。

    由此可見,當時除了少數真誠輔助漢室江山的人,壓根就沒有人願意為這件事出錢出力。以劉備的視角來看:十八路諸侯,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在十八路諸侯(實際為十三路)討伐董卓的時候,大部分諸侯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討伐董卓,只有曹操是真心想要匡扶漢室的人。提到曹操這個人物,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一個亂臣賊子,一個奸詐狡猾的奸雄。實際上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曹操曾經做過很多正義的事情,只是擁“匡扶漢室”理想的曹操,遇到了一幫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小人,最終經過幾次挫折的打擊,曹操也活成了一個自己討厭的人。

    十八路諸侯聯合攻打董卓的時候,曹操的勢力還非常的弱小,根本不具備同董卓一較高下的勢力。當諸侯聯軍到達洛陽一帶的時候,長沙太守孫堅初戰告捷,擊殺了董卓手下的都督華雄,逼迫董卓從洛陽遷都。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觽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在孫堅取得初步勝利之後,曹操想要勸說諸侯們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消滅國賊董卓。然而當曹操進入議事廳的時候,卻發現諸侯們都在喝酒吃肉,根本沒有人關心漢獻帝是不是快要餓死了。曹操便勸說諸侯們一起發兵,沒想到諸侯們把曹操當成傻子,根本不肯出兵幫忙。

    曹操看到諸侯們都不願意出兵,只能憑藉著一腔熱血,親自帶領軍隊追擊董卓。結果曹操的軍隊被董卓擊敗,曹操的戰馬也被射死,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曹洪將戰馬讓給曹操,並且對著曹操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是不能沒有您!”

    在曹洪的一路保護下,曹操才勉強殺出重圍,事後曹操帶領軍隊離開諸侯聯軍,重新回到兗州一帶發展。在曹操大軍戰敗後,諸侯聯軍的領導者們仍然還是喝酒吃肉,後來諸侯聯軍的領導者們發生內訌,所謂的十八路諸侯最後也一鬨而散。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漢室宗親”劉備根本就沒有參戰,“漢朝忠臣”孔融也沒有派兵參戰。反而是被人們罵做漢賊的曹操,不僅親自帶兵參戰,而且還險些丟掉了性命。其實從《後漢書》和《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曹操並沒有對不起漢獻帝,反而對漢獻帝有恩情。

    (公元196年)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除了曹操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外,在公元196年李傕和郭汜開戰的時候,天下諸侯們都擁兵自重,沒有人願意去管漢獻帝的死活。漢獻帝在洛陽靠著挖野菜為生,幾乎已經要被餓死。曹操帶領軍隊迎接了漢獻帝,讓漢獻帝繼續做了24年的皇帝。

    而且曹操一生都沒有篡位,也沒有殺死漢獻帝,反而是漢獻帝兩次想要謀害曹操。雖然曹操是一個權臣,但是曹操的江山都是曹操拼死拼活打下來的,試想一下如果天下沒有曹操,那麼漢獻帝恐怕早就餓死在洛陽了。劉備和孔融一直標榜自己是漢朝宗室和漢朝忠臣,但是在漢獻帝被董卓控制的時候,在漢獻帝從洛陽捱餓的時候,他們卻都沒有出現。這樣對比下來,曹操漢賊的罵名確實太冤了。

  • 6 # 穿越再現彼岸

    東漢末年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那就是一個演義內容,真正的討伐董卓的聯盟被稱作“酸棗會盟”,也沒有十八路諸侯,只有十路諸侯人馬(也有稱十一路諸侯的),分別是:

    1、後將軍袁術;2、冀州牧韓馥;3、豫州刺史孔伷;4、兗州刺史劉岱;5、河內太守王匡;6、勃海太守袁紹;7、陳留太守張邈;8、東郡太守橋瑁;9、山陽太守袁遺;10、濟北相鮑信。《三國志.武帝本紀》

    按照州的級別只來了十個諸侯,加上張楊、曹操、張超、孫堅這四路比較弱的人馬也就14路人馬,曹操是代理奮武將軍,袁紹是盟主。

    在真正的歷史中北海相孔融根本就沒有參與到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中來,更談不上追擊董卓的部隊了!(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圖,其中紅色圈的人員根本就沒有到!)

    曹操討伐董卓為何而敗?

    曹操之所以能夠有初期的5000人馬,多虧了陳留的孝廉衛茲的鼎立相助,應該算是曹操起家最大的金主了。衛茲不但資助曹操錢糧,而且幫助曹操招兵買馬,很快湊集了5000人,功莫大焉。

    酸棗會盟的地點在現在河南延津縣北15裡的地方,當時各路諸侯都彙集在這裡,準備征討董卓,而董卓派大將徐榮抵禦各路諸侯。

    曹操率領本部人馬5000人討伐徐榮的部隊,陳留太守張邈派曹操的大金主衛茲率領本部人馬跟隨,拒絕出兵討伐,其他各路人馬也都做壁上觀,儲存自己的實力。徐榮的人馬大都是西涼軍,並且兵力幾倍於曹操,曹操的5000人馬損失大半,大金主衛茲也戰死了,曹操從此恨上了張邈。

    經過這一戰之後,諸侯們都不願意再戰,都想儲存勢力,在以後的爭霸中佔據優勢,把曹操坑了一把。(曹操崛起的第一大金主衛茲像,在曹操第一戰就掛了)

    北海孔融為何沒有來參加會盟?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曾經擔任虎賁中郎將,也即是漢獻帝中央警衛部隊的一把手。可惜好景不長,董卓總攬朝政,對剛直不阿的孔融看不慣,於是就將他調為閒職。為了不妨礙董卓把持朝政,董卓授意將孔融調出了中央政府。(孔融劇照,在青州鎮壓黃巾軍,根本不敢走開)

    董卓有意難為孔融,將他安排到北海國(山東昌樂)擔任相國,此地屬於青州,黃巾軍最為猖獗。他一直忙於對付黃巾軍,手下有東萊太史慈這一員猛將。孔融曾經被黃巾軍圍困,他派遣太史慈到平原相國劉備處借兵,劉備知道後大喜,說:

    “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後漢書》)

    劉備沒想到孔融還了解自己,正是揚名立萬的好時機,於是派遣3000兵馬為孔融解了圍。

    孔融在北海自顧不暇,還要劉備派兵援助,怎麼可能脫身去酸棗會盟討伐董卓吶!(孔融手下大將太史慈形象圖)

    孔融在北海一共呆了八年(188-196年),第六年的時候(194年左右),劉備舉薦他為青州刺史,大概孔融在這個地方呆了六年才平定了該地的黃巾軍。他對袁紹、曹操都看不上眼,他們都是想自己上位的諸侯,早晚篡奪東漢國祚,因此孔融有點特立獨行。196年初,袁紹派遣大兒子袁譚進攻孔融拒守的青州,到夏天時就被打了下來。

  • 7 # 二辻四畫生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欺君害民,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回鄉召集義兵,發檄文於天下諸侯,共伐董卓。天下共十八路諸侯紛紛響應,這孔融當時是北海太守,也在諸侯之列。

    本來這十八路諸侯是很有優勢的,雖然和呂布交戰遇到挫折,但孫堅擊敗華雄、關羽斬殺華雄,還有三英戰呂布,看上去形勢不是一片小好,是一片大好,誅殺董卓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就在董卓遷都落荒而逃時,諸侯紛紛入關進京,本當乘勝追擊,卻因為盟主袁紹的命令按兵不動。哪怕是曹操挑明利害關係,指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是天亡之時。”應該立即追擊。可是袁紹和眾諸侯都主張不能輕舉妄動,根本不聽曹操的勸說。曹操被逼無奈之下,只能率所部追擊,結果中了董卓的埋伏,大敗而歸,曹操小命都差點留在那。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那個生於儒學世家、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為何也沒有追擊,反而和袁紹等人一起畏手畏腳呢?首先要說這十八路諸侯,真正能打的也沒幾個,盟主袁紹和袁術算一個,劉備三兄弟算一個,孫堅算一個,再加上曹操,這幾個人後來都是攪動天下風雲的人物,而像孔融根本算不得一方諸侯,他的實力太弱了,打仗太難為這位儒生了。

    而袁紹一心想著怎麼奪取冀州和幽州的地盤,給自己的十萬大軍安個家。袁術呢想的只是怎麼壓別人特別是袁紹一頭,對董卓也不甚爾爾。這兩位是有敢為天下先的稱帝勇氣的,孫堅則是拿到玉璽之後有點上頭,急著回老家去。這才有袁紹不帶顏良文丑參戰,袁術剋扣孫堅糧草,孫堅藏匿玉璽,這些小心思都與諸侯們所樹立的大旗相去甚遠。

    其實孔融此人,難以簡單的給他蓋棺定論。他雖4歲讓梨,言:“我小兒,法當取小者”。但孔融在10歲時隨父親進京拜訪黨人名士李膺時,但卻因為非名士及通家友好而不得進。孔融就告訴門人以孔子與老子的關係來附會,言他與李膺時累世通家。孔融雖不懼董卓殘暴,曹操用刑法,但卻又在饑荒嚴重時,因為自己好酒,屢次上書反對曹操的禁酒令,不顧百姓饑荒。

  • 8 # 又見小李vlog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思想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曹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正義促使他這樣子做。兵少將弱明顯處於劣勢,跟比自己強大的對方打仗好比以卵擊石。兵法也常說,倍則攻之,兵力是對方的兩倍發起進攻比較有利。曹操因此也差點丟了性命,實力不足的時候不能輕舉妄動,防備比進攻更為重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大的好處。

    孔融字文舉,魯華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他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建安元年,徵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孔融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

    孔融是一介文人,沒有領兵打仗的能力。讓他寫一篇文章還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是普通鄉下農民,辛苦一輩子給孩子全款買房,還要買奧迪車,這樣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