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名其妙的糰子
-
2 # 李珊st
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力行。
父母天然是孩子的老師,尤其在幼年,有樣學樣,他(她)的品行往往就是在這段時期形成的。所以,你要求孩子做一個積極向上,樂觀或者是學習好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是一個這樣的人。比如,你要給她一種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你就要跟他一起學,如果你整天下班回來就是玩電腦,打遊戲,看電視,你的孩子放學回來你讓他(她)寫作業,他(她)他就會覺得很不服氣,同樣都是一天上班、上學,回來為什麼你可以娛樂,我不可以?
孩子性格的形成,就是平時的課外活動以及父母對他產生的影響。父母給他足夠的愛,他以後才能不缺愛。
父母足夠尊重孩子的隱私,孩子以後就會以同樣的規則約束自己。
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像對待一個獨立的人一樣,要考慮孩子的想法、意願。如果有些苦難跟責任是孩子自己造成的,那就要讓孩子自己負責承擔。
另外,一定要注意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這一點尤為重要。再聰明的人如果心裡脆弱,一生也難有大的作為。
-
3 # 伊伊情感解說
很多人潛意識裡,把孩子當成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的附屬物。孩子不是誰的東西,而是獨立的生命。當我們對自身原因或疏忽等造成孩子出現問題的家長無限的同情時,恰恰反映出對未成年人的人權的漠視。大家需要警醒,尤其是所有家長都要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職責,反思如何為人父母!
在任何層面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應該是平等相處,沒有父母絕對高於孩子這種說法。既然給了孩子生命,就要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就要花心思維護這段親子關係!就要透過不斷地自我學習,去“掙”得孩子對我們的愛與理解!父母應該培訓上崗!
一、 作為父母如何去做
1、作為父母,格局要高於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格局”,父母眼界越開闊,給孩子未來奠定的基礎就越好。
如果父母把接受良好教育的目的理解為光宗耀祖、掙大錢、買大房子,那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壓力也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這不僅侷限了孩子的格局,也恰恰讓他們無緣進入致力於培養改善世界領導者的“名校”。因為沒有什麼比自私、虛榮的學習目的更能引發“一票否決”的了。當然,對“名校”的迷信,也正是家長們普遍存在的思想。
出現這樣的狀況,錯誤不在孩子,而在於很多父母處於價值觀的混亂期。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父母一邊搓麻將,一邊訓斥孩子“要好好讀書”;一邊炫耀花錢“搞定”老師,一邊要求孩子“做正直的人”;天天吐槽、怨天尤人,而讓孩子“積極樂觀”;如果父母斤斤計較,卻希望孩子“大度包容”……這樣的家庭教育堅決不可取。家長真正可以憑藉的不是家長的身份,或者發育得更完善的驅殼,而是自己的行為。
2、 作為父母,要注意和孩子說話的方式
家長換了一種溝通方式,可以完美的解決很多問題。最初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等到大一些,會有複雜化的發展趨勢,但是他的思維,仍然是不可逆的。
建議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少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麼孩子聽不懂,要麼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媽媽設定的規矩。
孩子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教養的傳遞,如果單純地教化孩子去馴服各類命令,這就是在違揹人類發展的方向。父母最理想的感覺,是潤物細無聲!
3、 作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愛她們
傳統的育兒觀念、教育觀念、親子關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成年人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也讓這一代中國孩子疲於奔命、迷失方向。表面上,是因為大家的手頭有錢了、選擇增多了、視野全球化了;深層裡,是對待人生、看待世界的價值觀或是評價體系在劇烈轉變中,尚未完成。許多歷史遺留的、集體無意識的沉澱,反過頭來糾纏我們,讓我們進退失據、左右為難。
有這樣兩個問題往往被隱藏在表面衝突的背後。第一, 孩子是誰的?孩子因父母來到這世界上,所以就屬於父母嗎?
中國傳統的倫理關係中,孩子當然是父母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夫子如是說。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既然父母給予了生命,那麼打罵責罰甚至以不孝之名剝奪生命,是情理之中的。
同時,中國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從金錢到情感,責任幾乎是無限的: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孩子成年了還要幫他們找工作、相親、買房子、帶孫子……與這樣“無限”的付出相對應,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也常常令人膽怯。學業上要比過鄰家的小孩,為父母“爭氣”,擇業時要替父母完成沒有實現的夢想,出人頭地…
這倒不是說父母貪心要求孩子給自己多大的回報,而是基於這樣一種邏輯“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就該聽我的。一切都是為你好。
基於這種邏輯,孩子就要去你為他們選的學校;下課了去參加你為他們選的學習班;未經他們的允許,你可以檢查他們的日記和電腦;他們應該聽從你的建議選擇“有出息”的專業;甚至,有的母親認為兒子即使結婚了,也應該更聽媽媽的話,而不是媳婦的。許多的矛盾與不幸就從這裡開始。
以愛的名義包辦一切,孩子就失去了成長的內在動力和負責任的能力;以愛的名義如影隨形,就剝奪了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在你的關注中喘不過氣來。這種內心的壓抑與痛苦不僅是一種悲哀,也產生了怨恨和疏離,傷害了親子關係。並不是正真意義的愛。
所以說,是否認識到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說到底,是對生命的態度。孩子藉由我們來到這世界,但他們不屬於我們,而屬於他們自己,屬於這個世界。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拼命地工作,希望為孩子的未來提供經濟基礎。但是在緊張工作之時,父母們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知道你們很愛他們。尤其是中國的父母應該把愛,大膽的跟孩子說出來,如果家長們一心放在工作上,即使內心很愛孩子,孩子可能也不會感受到你們的良苦用心。
早前在研究留守兒童課題之時,我就發現,中國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缺席的資料是驚人的。大量留守的孩子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缺少正常的家庭溫暖和人生指導,極易墮入厭倦學習、輟學、遊蕩在街上或者沉迷於網咖的人群。家庭、社會及知識技能的缺乏,還會進一步影響以後的工作。
更有大量城市留守(明明跟父母住一起,但沒有父母的關注和陪伴),這類孩子往往過早地接觸社會,放任自流,自控能力比較差,是非觀念比較模糊,很容易誤入歧途,往往是網癮、逃學、早戀、問題兒童的高發人群。
父母陪伴孩子,其實不需要我們整日守在孩子身邊,只需要固定時間,形成固定的親子游戲、親子運動專案,有規律地進行就好了。一般來說,孩子都會很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因為這會讓他覺得自己受到了我們的重視。而且,有時候,孩子還真會提出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好建議。
因此,父母們一旦有空餘時間,就陪著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嬉戲,這樣孩子們才能切實地感受到你們的愛。陪伴不需要過多的時間,但是一定要用心。試想一下孩子能陪您多久!
4、 如何提升自己作為父母的能力呢?
父母從來不是一個天然的身份,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得來的。然而,太多人根本就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就在性衝動的驅使下,要了孩子。而這些孩子,就成為了不夠格的父母的犧牲品。
孩子出問題,就是父母出了問題。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場針對為人父母的考試,做父母的都要自學成才。當你為人父母時,你是否冷靜而認真地思考過,自己是否具備為人父母的條件,是否勝任父母的神聖職責,是否能承載這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去愛孩子,那麼請不要不負責任地把一個鮮活的生命帶到這個世界。如果已經有了孩子,那麼至少發發慈悲,放了他,不要去管他,讓他自己成長,就足謝天謝地了!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這裡我有給各位父母提三個小小的建議。
⑴多看一些教育相關的書,這裡面有很多的教育學家給你支招。
⑵多出去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在豐富自己、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可讓你的孩子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資訊資源。
⑶多尋求一些晉升的機會,成為優秀的人,讓你的孩子以你為榜樣。
總而言之:做父母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孩子的路應該是孩子自己選,父母們就應當努力提升,努力修煉。當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時候,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壯的體魄,發達的頭腦。當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時候,孩子會越來越喜歡與你溝通交流,從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總結:父母需要修煉自己的內心,這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子女,也是為了去面對未來要到來的驚濤巨浪。為人父母,我們要嚴陣以待。生活的起伏,境遇的變化,都需要用平常心去看待。
二、 建立和諧親子關係
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尊重、相處的平等,孩子們才會放下對父母高高在上形象的畏懼,就能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
溝通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手段。父母想與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和孩子進行溝通是十分必要的。透過溝通父母可及時發現、瞭解孩子的心理問題,以正確的方法給予引導,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非常有利。在家庭中,親子關係較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順暢,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而主動地學習、上進。相反,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樣教育,結果都是“恨鐵不成鋼”。並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結,親子溝通的障礙導致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成功的父母,能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併成功地引導孩子的思想。這樣的父母,不僅能達到引導孩子行為的目的,還可以教養出有主見的孩子。
1、 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⑴清楚自己的溝通目的
⑵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⑶尊重孩子,蹲下來同孩子講話
⑷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⑸用愛溫暖孩子的心靈
⑹孩子的事情要跟孩子協商
2、 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具體做法
⑴珍惜共處的時光
⑵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⑶賞罰張弛有度
總結:和孩子相處,每一句話和行為可能都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影響,所以家長們不要隨心所欲的去教育孩子、呵斥孩子,而是要徹底的對孩子負起責任,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做孩子貼心的朋友!相信你們的親子關係會更加融洽和諧!
-
4 # 林白八點半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成長為父母的,當父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最起碼,我覺得難度是很大的。記得第一天當爸爸的時候,面對著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更別提換尿布、沏奶粉了,看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從那一刻起,突然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的,也是從那一刻起,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做父母不是考試題,沒有及格分,你可以做0分父母,也可以做百分父母,當然也可以做差不多父母,面對著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人評判你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才算合格,當然也沒有任何人因為你培養了一個不合格的孩子而給你“留級檢視”、“延遲畢業”的機會,因為培養孩子只有一次機會!
基於此,我認為沒有所謂的合格不合格之說,孩子沒有考上大學就算父母失敗?還是孩子找不到好工作就算父母失敗?都不是,一個人的成長注重的是綜合素質,有的人學習就是不好但是情商高也能在社會上游刃有餘,有的人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創業反而能成就一番事業,所以說合格與否的父母不存在,所謂的合格判據只是我們做父母的透過和其他父母比較、和國策法規較勁、和自卑感宣戰的過程中自我形成的一套理論罷了,你把這一套合格理論拿到其他家庭中反而不是很實用!
如果非要給合格做一個指標的話,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吧:
幼兒時期,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識字快、詞彙量大、懂禮貌就算優秀!
小學時期,自己的孩子能考出班級好名次、做個班幹部,能考上一個當地有名的初中,遇見大人能禮貌交流就算優秀!
初中時期,自己的孩子能在當地有名的學校裡取得不錯的成績,社交表現優秀,能考上一所重點高中,有一個能拿國家級榮譽的專業愛好就算優秀!
高中時期,自己的孩子學習優秀,心理素質強大,能考上雙一流大學就算優秀!
大學時期,孩子學習優秀,能拿各類獎學金,社會活動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能有一個女朋友,最好能考上研究生就算優秀!
畢業以後,能在一所不錯的城市立足,有一個好工作,有一個有錢、有貌、有才的物件,能掙到錢自給自足!
結婚以後……
所以說,這些就算是合格嗎?這些都是我們自認為的合格罷了,做到這些我們做父母的就認為自己功成名就、問心無愧了。任何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成功的,只有量體裁衣才能穿到漂亮的衣服,因材施教的教育孩子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做的,一味地追求達不達標是不現實的。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我看做著做著就知道了,沒有模板!
-
5 # 小週週和小小周
這個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每個父母應該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呢父母吧?因為每個父母都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所以沒有一個標準去參考的。
因為現實中太多制約因素了。
比如留守兒童的父母,你能說不合格嗎?他們父母也是拼命在外面打工賺錢,也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如果不外出,可能讀書都成問題。
是外出打工賺錢重要呢?還是留在家裡陪孩子重要呢?
所以這種情況下,在某個時期,孩子都認為自己父母是不合格的。但是他們真的不合格嗎?
只是現實生活所迫,父母也是無奈!
再說理想情況下的合格父母的一些做法吧。或者我想成為合格父母的話,我要做的一些,能想多少算多少吧。
1.儘可能的陪伴孩子成長,一刻都不要拉下。父母一起陪伴。
2.以身作則,工作之餘陪孩子一起讀書,遊戲,鍛鍊。不在孩子面前玩電子產品。營造一個讀書的環境,一個愛學習的家庭氛圍。
3.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認為自己是父母,所以孩子什麼都要聽從自己的。
4.不打罵孩子。平心靜氣的和孩子聊天溝通。除非氣的不行,但也不能打習慣了。因為打了孩子,孩子就覺得這事兒扯平了。也不會去改正。所以打孩子也不好。
5.蹲下來和孩子溝通。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平等的物件來溝通,就好像孩子是你的一個朋友,之間是平等的,獨立的。
6.多鼓勵孩子的努力,獎懲都要有。當然父母自己也要遵守規則。不能規則只給孩子定,而父母則有特權。
7.不強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心細發現孩子優點,揚長避短。
8.不把自己的沒完成的願望附加在孩子身上,替自己去實現。對孩子不公平。
9.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
10.尊老愛幼,愛國守法!
-
6 # 知足常樂0724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把“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當作一種使命 。一個家庭父母不吼不叫勝過10個好老師 。父母身先士卒,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的榜樣,所以父母得以身作則,讓孩子透過這面“鏡子”而影響孩子們。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十分強大。父母媽媽言傳身教講究的方式方法會讓孩子“不令而行” 。
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給孩子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故,父母也要多讀一些教育類書籍,提升素養 。教育孩子不要急於求成,拔苗住長。父母教育孩子要言必信行必果,千萬不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有一種愛叫作“冷處理” 。換位思考,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意圖 ,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孩子的感受 ,對於孩子的感受,一定要及時做出迴應 ,瞭解孩子的感受,不妨替孩子說出來 。
做一個有幽默感的父母,善於用肢體語言與孩子溝通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與孩子交流時應當少說多聽 。父母應該是孩子最信賴的好朋友 。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你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接受你的建議 ,孩子有了好感受,才能有好行為 。與孩子進行真正的心靈溝通, 認真傾聽,解開孩子的心結 。
-
7 # 郭孟濤
像和她做朋友一樣簡單。雖然她們的心智不高,陪著她去探索比直接教她會讓她獲得更多自信。
像聽從醫生一樣聽從孩子的安排。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醫生。雖然她們的社會經驗空白,但她們的治療父母的天賦極高。
像士兵一樣響應孩子的求助。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陌生和好奇,所以她們非常樂於探索。也經常遇到危機,這時候要認真的對待她發出的危機訊號,第一時間幫她排除。讓她有對他人的足夠信任和安全感。
總結起來就是:簡單、聽話、照做。
-
8 # 綏格格
答:身體力行、表率作用!
1、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一面鏡子。
2、您的言行舉止都潛伏在孩子骨子裡。
3、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
4、你希望孩子優秀,首先自己要優秀。
5、家長切忌—— 對孩子馬列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
6、優秀家長造就出色孩子
-
9 # 走在路上亦是風景
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自己。
其一、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血脈相連的情感,是深深鑲嵌在骨子裡的東西難以改變,先天遺傳的基因,本身就有父母喜、弄、哀、樂的秉性和言行舉止、習慣的印記,無師自通的存在。因此,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不僅是有了孩子、身為父母之後去面對面教育孩子,而是從有了做父母的想法和計劃後,就要以合格的父母標準要求去做,做一個合格的準父母、做一個合格的自己。
其二、做一個合格的自己,要加強自我修為,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一是熱愛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父母;
二是加強修為,做一個知情達禮的父母;
三是擁有愛心,做一個樂善好施的父母;
四是懷著孝心,做一個賦有感恩之心的父母;
五是端壯嚴謹,做一個辦事認真不兒戲
的父母
六是熱愛家庭,做一個注重情感關心集體的父母。
其三、身為父母,與孩子做朋友
一是陪伴孩子學習要細心;
二是陪伴孩子玩耍要耐心;
三是陪伴孩子談話要交心;
四是陪伴孩子吃飯要專心;
五是陪伴孩子做事要開心;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實行自我教育,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修為、自我素質不提高,想培養出高素質的孩子有可能嗎?
個人觀點,如有偏頗,權當杜撰。
回覆列表
作為監護人,生是我們的使命,養是我們的責任。孩子是信仰,是曙光,是傑作。我們給他們命題了一條非凡之路,就不會把他們造就成平庸之人。
1,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從思想品德方面,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操,與人為善;從智力方面,陪孩子閱讀增加見識認知,開闊視野;從體育方面,陪孩子多去綠茵場地,多參加戶外活動,茁壯成長。
2,多與孩子溝通,遞進感情。除了父母身份,還要以朋友身份相處,多去換位思考,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內心活動,建設正確的三觀。
3,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精神,給孩子適當的自由適當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