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辰元5613723439

    如果沒有攜天子以令諸侯,沒有徐州大屠殺,沒有官渡坑殺俘虜,這樣的曹操堪稱英雄。但這樣就不是曹操了,可能三分天下都難。

  • 2 # 飄飄e族

    三國亂世,曹操佔據北方,擁有廣袤的土地,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大批人才跟隨,南下征伐吳、蜀兩國,三國爭霸愈演愈烈。

    北方匈奴同樣南下,卻被曹操痛擊,魏國解決了匈奴人的騷擾,得到大量土地和馬匹,為統一三國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率軍雖多次擊敗曹操,令魏國損失慘重,但曹操卻能快速恢復,並且時刻威脅著吳,蜀兩國,孫權和劉備如芒在刺,只能聯合抵抗曹軍的進攻。

    司馬懿夠陰險,但在曹操的手下,卻不敢有絲毫動作,說明司馬懿之才還不能和曹操相提並論,只能等待時機。

    曹操在政治上是無可爭議的好手,治理國家也不錯,可以說是全能型人物,被稱為梟雄並不為過,雖然曹操多疑,但在晚年時期,沒有人能夠做到十全十美,華佗被曹操所殺,乃是曹操一大損失。

    梟雄的定義很廣,但能被稱為梟雄的人物也絕對不多,曹操能夠迅速崛起,和曹操的看待問題,目光長遠有關。

    在古代,能夠佔據北方者,多數能夠成就一翻霸業,三國人才輩出的年代,曹操做的夠好了。

  • 3 # 深漂餘華

    梟雄,意思是驍悍雄傑之人,猶言雄長、魁首,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曹操的這種“奸詐”是隨權勢的增長而變化,而強化;是隨鬥爭的複雜而變化,而強化;是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而強化。“奸詐”其實就是“權變”的同義詞,為了應付各種複雜局面必不可少的本領,另外更要指出的是,書中顯示他的“奸詐”都是被動的,“爾虞”才有“我詐”,在自己的生命、事業受到威脅時,才不得已用詐。正如瞿秋白所講的:我們不騙人,但不能不騙狗。

    他的成功只能說明他具有光彩照人的領袖風範。(1)曹操有雄心壯志,勇於建功立業

    (2)文武全才,能文能武

    (3)曹操也講道理,守信義

    (4)他愛才,善用人,善將將

    (5)他不僅以身作則,而且有很好的組織才能

    (6)曹操有比較好的戰略戰術

    (7)他治國治軍一直堅持兩手抓

    (8)他更堅毅頑強,經得起失敗,臨危不懼

    (9)他也很注意家庭教育

    (10)他又極有預見

    他在歷史上高於孫權、劉備。

  • 4 # 羊老表666

    這是被他所在的歷史背景決定的。曹操原來的願望是當“治世之能臣”的,但是當時政治黑暗,朝廷腐朽,如果還抱著原來的願望那曹操的命運註定是悲慘的,曹操不甘為人所下,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就說過:“當今英雄唯使君與吾爾”。所以,他選擇了自立山頭,成為這亂世中的奸雄,成就一番偉業。

  • 5 # 故事局中局

    具體來說,曹操面對的情況複雜得多。漢靈帝時爆發了黃巾起義,不少人正是在鎮壓黃巾的過程中獲取了政治上的第一筆資本。中央政府無力彈壓,只好藉助地方勢力,這樣地方諸侯就從中央政府手中獲得了財政權、人事權與軍事指揮權,這三項權利一旦下放,幾乎就沒收回的可能了。當然了,曹操也是這樣崛起的。 也不知道當官後的孔融那根神經搭錯了,按說曹操很器重他,本應尊重曹操吧,但孔融卻不以為然。 有一次,曹操親率大軍北征烏桓,凱旋途中寫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不朽的詩篇。當時文武大臣遠出接駕,能賦善詩者更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而唯獨孔融,此刻卻給曹丞相呈上一篇奏摺,曹操原以為這也是歌功頌德的詩賦呢,豈料展開一看,卻寫著:“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供??h)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這句話大意是:(曹操)就像古代肅慎氏不向周武王貢獻??炯?、蘇武在北海邊牧羊時丁零國民偷竊他的牛羊似的。此等草芥小事,怎值得大動干戈!言外之意就是諷刺曹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罷了。 對曹操不尊重,曹操當然不滿意了,但曹操有雅量,不和不計較,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曹操十分憤怒。 建安年間,因天災和戰爭造成糧食短缺,曹操“表制酒禁”,這本是反對鋪張浪費,勤儉節約的好事。 曹操的底細大家都清楚,在民間傳說裡,他是一個典型的奸臣形象。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實不在於他的奸,而是其盜墓行為。據說,在他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見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 劉武的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側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組成,設有完備的排水系統。經現代考古測量,墓室總容積大達1367立方米,與皇帝享用的規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麼大的空間,陪葬品該有多少啊。史上具體記載了曹操的盜墓行為,在陵墓開啟後,他親臨現場,指揮取寶。《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全軍將士三年,可見盜得財寶之巨。而讓考古專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系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那時沒有大型的起重裝置,曹操手下靠什麼開啟陵墓,盜得這些財寶的? 按理說,被劉備如此坑了一遭,魏延不說對他恨之入骨,也會老死不相往來,但是事實偏偏沒有往這個方向發展,到了劉備的軍隊,遇上他的新主公韓玄的時候,他救下將被行刑的老將黃忠,投備的依舊是劉備陣營。只不過這次更坑,他剛剛來到,還沒聽到讚賞呢,就差點被諸葛亮斬殺,原因是他腦後有反骨。 就算如此,他依舊對劉備集團忠心耿耿,在第七十二回中,面對曹操的招攬,他的反應是破口大罵,與龐德交戰詐敗之後,還射出一箭,讓曹操丟了兩顆門牙。被曹操親自招攬可是關羽、趙雲、馬超等人才有的待遇,而且關羽趙雲不降,是因為早已跟隨劉備,重在一個義字,馬超不降是因為家仇,那麼魏延為何從出場開始就堅定的站在劉備一方呢? 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越來越不公平,官員質量越來越差,在和平時期尚能憑藉國家機器穩定局面,但是到了亂世就要各憑本事吃飯了,三國時期人才緊缺,曹操打破尊貴卑賤的等級觀念,禮賢下士,亂世英雄輩出,導致人才流向他。 東漢末年,士族已無法阻止割裂勢力的形成,為了維護自己家族利益,於是開始了政治投資,他們在乎誰能給他們帶來利益最大化,荀氏橫跨曹袁,諸葛投機三家。最後司馬氏這個更純正計程車族統一天下,也是司馬氏作為超級士族更能代表士族的利益。 劉備的性格是否真的是和女孩子一樣的優柔的呢?說劉備生性愛哭,哭別田豫、髀肉復生、祭拜劉表、哭龐統之死、哭劉封、哭法正,這是劉備的著名的六哭。然而事實上劉備並非真的愛哭,這些哭都是出於心計,出於情勢,裝腔作勢給別人看的! 大家都熟悉劉備的兒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這裡為什麼會說劉備痛失愛子呢?劉禪可是繼位了的呀! 華佗是麻沸散的發明者,也是古代第一個使用麻醉技術的外科醫生。按照華佗的辦法,就是先對曹操進行麻醉,然後劈開曹操的頭顱,取中其中的"風涎",再把頭顱縫合。這樣曹操的頭疼病就能徹底根治。但是根據現代醫學的臨床經驗來看,不管任何手術都存在極大的風險,那麼曹操這個開顱手術的風險更大。加上當時的醫學條件還不完善。另外,華佗雖然給病人做過外科手術,但是開顱手術沒有相關記載,這應該是第一次。不過華佗畢竟被譽為當時的神醫,而且其醫術以今天的眼光看,也非常先進了。那麼作為病人曹操,當然是非常渴求能夠治癒這個疾病的,那麼曹操為何拒絕華佗的開顱手術?其中原因根據史載來看,並非不信華佗的醫術,而是另有原因。 曹操一心想統一中原,頻頻攻城搶池,在親征宛城張繡的時候,謀士賈詡給張繡建議開城投降,這樣能夠保護城中百姓,自己也不會身陷囹圄。懦弱的張繡聽從了賈詡的意見開城門以示投降。面對直吏城主,張繡天天好吃好喝的供奉著,但在外作戰難免有點孤單寂寞,就想著能不能找個美女,但不能直接問張繡啊,這樣的事情放在明面上去說太丟臉。好吧!侄兒真懂他,就偷偷告訴曹操張繡有一位獨守空房的嬸嬸長得甚美,當夜就招進宮中,曹操一下子被她的美貌吸引,當夜就發生了關係。 劉曄和司馬懿的建議是建立在有利因素之上,對於不利因素卻沒有提及,凡事通常都有兩面,利弊也經常並存,曹操的決定是否錯過了攻蜀的良機,還需要看看不利的一面,利弊權衡之後才能得出最佳結論。小編根據當時戰場背景分析下攻蜀將面臨哪些不利因素。 首先,我們看下曹操發兵攻打張魯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年三月,攻下陽平關,佔領漢中的時間已經到了七月,也就是曹軍出征五個月後才攻下漢中。此時如果曹操決定攻蜀,有兩種選擇:一是馬不停蹄乘勝進攻;二是在漢中休整之後再進攻。第一種,士兵經過數月征戰身心俱疲,戰鬥力已不是滿值,以疲憊之師難有勝算。第二種,上面說的有利因素是有時間期限的,休整後戰機或將不在。

  • 6 # 展不開眉頭

    感謝邀請!曹操有遠見有格局有智謀還會打仗,天下太平曹操必是能臣,天下大亂曹操必是英雄!至於有人說,有人是英雄有人是奸雄,其實我想說的是,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在我眼裡我是英雄你是奸雄,在你眼裡你是英雄我是奸雄,亂世之中本就是自保的時代,英雄誰都是英雄,奸雄誰也都是奸雄。題主說的是梟雄,這個梟雄的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對應的是影子還是奸雄呢?也許有人又要說了,三國是大漢的天下,曹操是屬於奸雄。中國上下五千年每個朝代都有興盛衰敗的時候,已一個現代人的看法來說,天下並非是哪個朝代的天下,在我看來這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沒有老百姓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畫餅充飢,扯蛋!

  • 7 # 遺產君

    曹操有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足以說明他的霸氣,他在亂世中崛起,透過自己的拼搏,最終成為一代霸主。

    曾經英雄一世的曹操,可謂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皆有,與其他古人所不同的是,曹操在崇尚武力的同時,還兼具了一定的浪漫主義情懷,他曾經留下的詩歌至今為後人所傳頌;

    曹操並不是一介莽夫,他出身官宦之家,初出茅廬時並不是一個苦讀詩書的莘莘學子,反而憑藉一番機靈四處遊蕩,什麼德行兼備、學富五車在他眼裡都不算什麼,曹操雖然不愛文學,卻酷愛武術,所以曹操年輕時就將歷史上有名的兵書研究透徹,這讓他具備了非常全面的作戰知識,對於他之後用兵打仗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三足鼎立時期,到處都是屍橫遍野,只有曹操將這些民不聊生的景象看在了眼中,切身地體會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於是曹操以這些場面為背景,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詩歌,來描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同時曹操對於自己看不慣的行為會站出來反抗,因此他在參軍早期時常會受到上司的排擠,直到曹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帝國,他仍然十分體恤百姓,將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因此曹操麾下的臣民都甘願對他俯首稱臣。

    曹操的確有平定亂世的才能,他起兵於四戰之地,無數次憑藉機智催破強敵,可這只是作為將領的能力,不是統御天下和匡扶宇宙的才能,統治天下又不單指靠權術和軍事力量,政治強人再厲害,也不能夠憑自己能力解決所有問題,曹操就是太能幹才沒得天下。

    曹操是東漢末年大漢的丞相,三國時期曹魏的奠基人,一生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和消滅了許多割據軍閥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逐步使動盪的社會趨於穩定,曹操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在很多領域都有傑出的貢獻。

  • 8 # 郭叔說歷史

    曹操有野心有抱負,深謀遠慮又是一個好領導,沒有他不知多少人稱帝,他討張角,組織聯盟軍鬥董卓,殺呂布,滅袁術袁紹,能做出這些被稱為梟雄一點也不為過。

  • 9 # 黃強黃不息

    梟雄者,驍悍雄傑之人,強橫而有野心。生逢亂世的曹操,身上所具有的才幹、能力與野心,智謀讓他成為歷史上的一代梟雄。

    曹操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年輕時就機智過人,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在亂世中確定了明確的人生方向,也可以說胸懷天下。有大目標,又願意努力去實踐。東漢末年名士何顒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許劭則說:“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已經對曹操的能力有準確的評論。

    生逢亂世,豈能不有所作為?雄才大略的早年為官時,就對政務進行整飭,懲治貪官,多有成效。他也反對宦官專權,遭到貶官。政治上曹操是有所作為,等到他位居高官時,曹操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等方式開始建功立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誰人能有這樣的氣概?除了曹操,東吳大帝孫權、巴蜀皇帝劉備,都歌詠不出這樣的詩歌,沒有這樣壯闊的胸襟。   曹操好學上進,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不僅精通兵法,而且重賢愛才,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有才能人士收於麾下。司馬氏能夠創立晉朝,實際是篡奪了曹魏的江山。

    歷史上三國鼎立,勢力最強的還是曹魏政權,蜀漢是因為劉備自稱漢室後代,又得到諸葛亮輔助。陳壽《三國志》以劉備為正統,“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諸葛亮隆中對給曹操加上的“罪名”,加上後來據《三國志》創作的《三國演義》流傳甚廣,民間以蜀漢政權為正統,其實三國之中蜀漢最弱。《文選·陳琳》雲:“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視曹操為世之奸雄,後世也就這樣認同了。

    說曹操是梟雄也行,說他是奸雄也罷,歷史是後人評說。但是不可否認,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有政治主張,手段及其結果,他的歷史地位高於劉備、孫權。而且曹操還是軍事家、文學家,在這兩方面也有顯著成績。

  • 10 # 有書共讀

    一,胸懷大志,志向宏遠

    當有書君第一次讀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一句詩時,就被震撼到了,即使千里馬已老,仍然有馳騁天下的志向和衝動。

    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豪情萬丈,壯志凌雲的句子啊!有了好奇,就想去了解它的作者——曹操。

    曹操自小機智靈敏自然不用多說,最重要的是他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這一點很難得。但他生性放蕩不羈,身邊沒有人看好他。

    然,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人看好曹操就是一匹千里馬,對他說“天下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就給了曹操充分的肯定。

    後來曹操也確實做到了,在曹操的心中,終結亂世,統一天下是他畢生的追求。

    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他想要建功立業的志向,即使是時間和生死,他也看的很透,不會為此消極,只會更加珍惜。有書君佩服這樣將自己的理想當成畢生追求的人!

    二,文武雙全,才思敏捷

    曹操可以說是個全才,曹操博覽群書,文學方面頗有造詣,他的詩作裡無論是抒發政治抱負也好,反映民間疾苦也好,都有他自己的精神在其中,史稱建安風骨。就連魯迅都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在亂世中的男兒,沒點武藝傍身怎麼行?曹操自然是武藝超群,行軍打仗很有一套。而且,他完美的將文和武融合在一起,喜歡兵法的他,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了《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將自己的看法寫入其中供後世報考,文武全才,實屬難得。

    三,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之前聽過關於曹操求賢若渴的一個小故事:一天,曹操正在睡覺,突然聽下人說,他早就想收入麾下的許攸來了,他激動的顧不上穿鞋,光著腳跑出去迎接人才。

    曹操這樣的上位者,肯這樣禮待人才,這樣的知遇之恩,值得為他去赴湯蹈火。

    為了統一天下,吸納人才,曹操一直堅持""薦賢任能,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無論你出身世家門閥還是出生街頭陋巷,只要你有才華,有建功立業的想法,你就可以來我這裡施展才華。

    總之,多方延攬人才,重視人才、全面地看待人才、以寬闊的胸懷對待人才、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這就是曹操的人才觀。對於處於地主階級的曹操來說,這是很難得的一種價值觀。

    四,治軍有方,治國有策

    曹操對兵法有研究,實戰也是大boss級別的,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戰中度過的,指揮作戰""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若神""。

    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尤其是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不得不佩服曹操過人的軍事計謀!

    政治方面,“挾天子以令諸侯”奪得先機,然後以天子名義討伐四方,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有書君覺得這樣一個優秀的男人,擔當的起“一代梟雄”這個名頭!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有意去抑曹揚劉,有書君想說,如果在政治軍事方面的計謀稱為奸,那麼逐鹿中原的那幾位大佬誰不奸啊?

    再說不奸能生存嗎?如果不是威脅到了生命和安全,誰願意天天去勾心鬥角?那個時代,就是爾虞我詐,各自心懷鬼胎,以謀發展的時代,你不適應就要被淘汰。

    所以,曹操是一個英雄,只不過很多人都在誤解他罷了!

  • 11 # 木子你帥shuai

    魏武帝---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爭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所以改姓氏為曹;曹操年輕時期就已是文武雙全,在《三國志》中,更是用“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來形容其才華的橫溢之態。

    東漢末年,天下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了以“呂布”“劉表”為代表的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匈奴”“鮮卑”等邊境之國,在中國的北方實現了統一,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睏乏的問題,對農業的生產起到了一定的幫助;而當時的勁敵劉備,雖然從小就做著當皇帝的美夢,但是在人才之爭這方面,覺醒太遲,在曹操、孫權已成氣候,仍舊奔波於各路諸侯之間,無立錐之地;而在後來諸葛亮出手相助時,並沒有形成人才之間相互推薦、多元互補的局勢,所以蜀國人才極度的匱乏。而在《三國演義》這本著作之中,作者羅貫中一直用著褒義的語氣貶損正面人物形象,但是細讀之後,不難發現字裡行間之中,曹魏其實光輝異常;曹操的敗而大笑、劉備的痛哭流涕,無論是國力、還是人心,曹操遠超於劉備。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在歷史上,為何給曹操冠上了一代梟雄的帽子呢?其原因在於,首先,曹操“治世”之時,的確是以為能臣;而後天下大亂,亂世之中,身份則變成了“奸臣”,其實這樣的形容都是對於曹操作出了極大的肯定;曹操在兗州時,慧眼識才,招賢納士,打破士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加強集權;無論武將還是謀士,只要追隨於曹操,為曹操效力,總是能得到或財力或地位上的獎勵,曹操的重情重義以及寬大的胸襟在歷史上也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有的這些,體現著曹操用人的氣度和肚量以及他的權謀;在他的著作《觀滄海》一詩中,“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字裡行間表現著他的抱負與雄心壯志,他的各種極具創新精神的民歌,也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影響了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詩人。

    的確,知人善任是一個統治者成功的秘訣之一,所以“曹魏”一方人才濟濟,為後來魏晉一統天下而奠定了基礎。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否定了那些看似勢力強大的諸侯,分析其利弊,眼光之敏銳。— 一代梟雄

  • 12 # 正一小道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 13 # 史無止境

    如果撇開復雜多變的性格因素及道德層面的善惡評判,曹操也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人物。在政治上,曹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在軍事上,他善用奇兵,常能以少勝多,打得敵軍防不勝防;在經濟上,他也很內行,嚴厲推行屯田政策,先行民屯,後又擴充套件到軍屯,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草供應,更使得北方的經濟與生產迅速恢復與發展;他一手扶植了鄴下文人集團,為文人學士提供了安靜的創作環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開創了清新剛健的建安文學之風,使得當時的文藝創作、文藝批評、文藝理論獲得了全面的豐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

    即以個人才智而言,曹操差不多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全能冠軍”了:他武藝出眾,常能面臨勢眾的敵人揮劍擊殺多人;他擅長游泳,少年時就在水中殺死蛟龍(一種鱷魚);他不僅自己的詩文寫得好,被鄭板橋排名中國前十人之列,還培養了兒子曹植與曹丕,被後人譽為“三曹”;他具有相當傑出的音樂才能,可與當時精通音律的桓譚、蔡邕相匹敵;他對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草書;他對醫學有一定的研究,懂方藥,會氣功;他對建築工藝、器械製作也頗在行,“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他懂圍棋,技藝之高達到了“國手”的水平;他還對飲食文化有著一定的研究,曾寫過《四時食制》一文…曹操擁有廣博的知識、多方面的技能,與他豐富的社會實踐及成年後的刻苦學習密不可分。他小時候喜飛鷹走狗,雖然沒有多大長進,卻使他從小就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現實。自從政立志後,他就克服兒時的缺點,開始認真讀書了,據《魏書》所記,曹操“御軍三十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博覽群書,簡直達到了手不釋卷的刻苦程度。

    曹操奮鬥了一輩子,死前都還在軍中風塵僕僕地往來奔波,他怎麼也想不到艱難開創的事業很快就會在自己的不肖兒孫手中毀於一旦,還落了個千古罵名。

    每當我們翻閱《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或是聽到民間對曹操的攻擊謾罵,或在舞臺上見到那被塗得全白、僅只眼角稍沾筆墨以示機警應變的臉譜化曹操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曹操生前若能預料後人對他的這般詆譭與攻詰,他還會保持不時流露出來的坦誠、率直與本真嗎?會不會刻意地改變自己、塑造自己,清心寡慾,以求達到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形象?如果曹操那樣做了,他可就真的成了一副面具,不再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人了。與那些以“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做標準,經過改頭換面的神相比,我們更喜歡那些有血有肉的英雄。

    其實,以道德觀念衡量、評價某一人物,並將他們推向某極端,從而面具化、臉譜化、道具化,已成為華人的一種獨特的心理思維模式,它們與封建集權統治下單一的政治制度、經濟體系、思維模式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客觀冷靜、全面公正地評價曹操,才能還其真實的本來面目。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面向未來所應採取的一種科學而理性的姿態,從某種程度而言,它標誌著整個民族的文明與成熟。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失敗了,不知道下步怎麼走,有沒有大神指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