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地樂土680
-
2 # 今朝月明
這是肯定的,因為統一是歷史的潮流,誰也無法阻擋。
根本原因:統一是歷史的發展的潮流,任何個人都無法阻擋和扭轉。
具體原因:
1)秦國方面:
①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經過幾代秦王的勵精圖治,已經是國富兵強;
② 當時的秦王嬴政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2)趙國方面:
① 連年的戰爭,加上當時的天災,趙國國力已經是不堪重負;
② 當時的趙王遷並不是一個非常有才略的君王;
-
3 # 濤說精彩歷史
1、他的對手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猛人;即便李牧沒被王翦用反間計害死,也只能和他打個平手,在北邊和秦國相持;2、這時秦軍的另外一路,南面的楊端和將繼續攻擊,圍攻邯鄲,趙國依然要被滅;秦國依然要統一天下。
一、秦滅趙之戰,名將李牧的謝幕之戰
戰國戰史很好看,各路頂級名將頻頻對打,有王翦VS李牧(秦滅趙之戰),白起VS廉頗(長平之戰)、趙破匈奴之戰(李牧VS匈奴單于)、馬陵之戰(龐涓VS孫臏)……
(李牧)
這其中秦滅趙之戰,是趙國戰神李牧的謝幕之戰。可又是“堡壘從內部攻破”的典型,趙王中了王翦的反間計(足見王翦智勇雙全),寵臣郭開受賄造謠,李牧被殺。
但從另外的角度看,李牧即便不被昏庸的趙王殺死,也很難阻擋趙國被滅的解決;直接原因,此時還有另外一路大軍圍攻趙國:楊端和率幾十萬河內兵卒攻打邯鄲。
楊端和何許人也?
史書記載偏少,不過這人兩次攻魏,一次滅趙,全部勝利,起到正面作用。
更加悲催的是,是趙國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國想速生,趙國何嘗能耗的起?
所以,一邊是王翦+楊端和+秦始皇組合+變法圖強,另外一邊是李牧+郭開+趙王遷+災荒守舊,結局似乎已註定。
(王翦)
我們進一步為李牧想想,假如趙王遷沒中王翦的計謀,他還需要先擊敗北邊的王翦,然後迅速回師,再擊敗南邊楊端和幾十萬的兵卒,才可能取勝。
可是此時的王翦,定會咬住李牧死死不放;
從一開始,秦國就是奔著滅趙,統一天下去的;前223年,秦國滅楚也曾失敗,但抵擋不住秦始皇的捲土常來。
二、結論:
秦國經過多代皇帝努力,綜合實力超出多國。歷代秦王積累的統一天下之心,積累的能征善戰之將,不是李牧一個人能擋的。
類似的問題還有,”假如二戰羅斯福死了,希特勒會翻盤嗎?”實際上,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確提前死了,德國依然沒翻盤。
(1945年4月14日 羅斯福葬禮舉行於二戰勝利前 )
-
4 # 公元前
如果當初趙王沒有上當,李牧也沒有死,秦國還能滅掉趙國嗎?答案是肯定能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有兩個原因:一:當時的秦國的綜合實力已經達到六國之和,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成定局,這個局面不是李牧所能阻擋的。即使秦王嬴政攻不下趙國,那麼秦王也會選擇攻取其他國家。等到其他五國都被滅了之後,那麼此時的李牧以一人之力對抗六國,只能是以卵擊石。
二:趙國內部的矛盾,當時的趙國內部發生了特大旱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而且秦國又聯合了燕國,東西夾擊趙國,對於趙國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古代戰爭最主要的就是糧草,如果沒有了糧草,那就相當於不攻自破了,而當時的秦國後備資源非常強大,那麼趙國被耗死只是時間的問題,那麼就算李牧是神將,他也救不了趙國被滅的局面。所以,無論趙王是否殺了李牧,趙國最終滅亡的局面是改變不了的。
這和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那麼仍然改變不了燕國被滅的局面,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死一個秦王,那麼還有更多的秦王繼位。如果,一個國家要富強不被滅亡,那麼要在國內改革除舊,就像當初的趙武靈王當年的改革使趙國盛極一時一樣,如果後來的趙國國君和秦國六代君王一樣勵精圖治,那最終誰同意天下還未嘗可知。 -
5 # 小布vlog
秦國還是會統一六國,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在李牧時期,秦國無論是經濟、軍事、領土實力均能碾壓六國。一個李牧是挽救不了趙國。
-
6 # 安殊意
會。
《戰國策》裡就有對話,談到李牧,說他活著,趙國有十二年的壽命。李牧死了,不過半年。
秦國強大,已經很久了,不是個人力量可以阻止的。
-
7 # 浮沉的歷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不管李牧有沒有被陷害而死,趙國必然被秦國所滅,秦國還是可以最終一統天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天下的形勢。到了李牧被害前,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在公元前230年,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了韓國,韓國的滅亡標誌著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的開始,這次秦軍的戰爭目的不在是攻城略地,而是滅六國。
在滅亡韓國後,秦軍於公元前229年大舉發兵攻打趙國,當時秦軍動員的兵力極其龐大,《史記》載其為以“大興兵”。由於秦軍的兵力較多,因此秦軍可以兵分三路來攻打趙國,秦軍的領兵大將分別是王翦、楊端和以及姜瘣,其中王翦所部的十萬大軍為伐趙主力。即便李牧再有軍事才能,兵力和戰鬥力均處於劣勢的趙軍,在公元前232年的鄱吾之戰中,李牧也僅僅是勉強擊敗了一路秦軍,如今他能夠抵擋住秦軍三路大軍的攻擊嗎?
而且當時的趙國已經不是三年前的那個趙國了,在公元前331年,趙國的大後方代地由於地震,造成了極其嚴重破壞,這進一步削弱了趙國進行戰爭的能力。而且趙國在這幾年中始終無法休養生息,連年與秦軍大戰,趙國的國力因此變的越來越弱。
趙國國力不堪再戰,也是李牧最終被殺害的原因之一。趙王遷即便是在昏庸無能,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出這種愚蠢的行為的。趙王遷鑑於趙國的實際情況為了迅速結束戰爭,應該是給了李牧很大的壓力,而作為一代名將的李牧並沒有理會趙王的命令,沒有貿然出擊,還在尋找戰機的出現。
這樣一來,李牧與趙王遷之間的矛盾就激化了,在郭開的讒言推動下,趙王遷的腦袋一熱,就錯殺了李牧,導致了趙國的滅亡。不過話說回來,李牧不被殺趙國肯定也是保不住了,即便這次趙國又勝利了,如果秦軍下次再來,趙國還能抵擋住嗎?
當時的秦軍憑藉秦國強大的國力可以失敗多次,但是趙軍卻一次都不能失敗,趙軍敗了就是亡國,秦軍敗了大不了重整旗鼓在打一次。
-
8 # 沱湖岸邊009
國力包括明主,廟算,農商,財貨,外交,軍事,將謀等,一時的戰力不是強盛的國力,趙國有實力,但與秦比,綜合國力戰力差得很遠。李牧,曇花一現而已。
-
9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李牧在對抗秦國的整個過程,在李牧在接手邊防之前,趙軍與秦軍交戰過幾次,只不過戰績不是很理想。李牧上任之後,一方面訓練趙卒,另一方面尋找戰機,在李牧的精心安排下。公元前234年,李牧率軍和秦軍大戰於宜安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打擊,秦軍主帥倉皇而逃。公元232年,秦軍又來進攻,這次分南北兩路進軍,李牧沉著應對,先北後南,經過周密的安排又一次大敗秦軍。公元230年,秦王又派大軍進攻,跟趙國死磕到底,李牧率軍嚴守,不與秦軍決戰。秦將王翦認為,要滅趙國,必須先要除去李牧,隨即使用反間計。
最終李牧確實是死於趙王之手,趙國也在3個月之後滅亡,如果說趙王沒有上當,李牧繼續守下去,秦國還能滅趙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秦國此時的綜合實力已經達到七國之最,統一天下的趨勢已成定格,這是一個人無法扭轉的局勢。即使秦王嬴政在趙國攻不進去,他還是會選擇收拾其他各國,因為秦國是有這個實力的。等到其他國家一滅,再反過來圍攻趙國,那時候李牧以一地之力對抗全國,他有勝利的希望嗎?可能會有很多人說秦國征戰天下的時候趙國不會趁機出擊嗎,當時王翦為何要用反間計,就是因為李牧堅守不出,無法正面對抗,如果趙國主動出擊,小打小鬧不用管,若是來真的,就正中王翦下懷。李牧確實很厲害,但他面對的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所以在兩人謀略不相上下的時候,軍隊的戰鬥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很顯然,秦國更勝一籌。
第二個原因是來自趙國國內,因為當時的趙國發生了特大旱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秦國又聯合了燕國東西夾擊,所以對於趙國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我們都知道,古代戰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糧草,沒了糧草,不攻自破,秦國又有強大的後備資源來支援戰爭,所以趙國遲早被耗死,就算李牧打仗再厲害,你軍心一動搖,還是會滅亡。所以不管趙王殺不殺李牧,趙國最終結局就是滅亡,改變不了的。
就像曾經說過的,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燕國還是會被滅,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死一個秦王,還會有更多秦王繼位。看來,國家要富強還是得要革新除舊,趙武靈王當年的改革使趙國盛極一時,要是他們後來的國君跟秦國六代君王一樣勵精圖治,那最終鹿死誰手可就不得而知了。
-
10 # 歷史小公子
我們都知道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最後的一位名將,可當時秦國使用離間計,徹底讓趙國自斬臂膀,殺了李牧,那如果李牧沒有死,秦國還能統一天下麼?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天下局勢是秦國不斷蠶食各方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後,天下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秦國相爭鋒,只能六國合力,才能與之抗衡,但是六國合力有多難尚且不說,而只要六國合縱伐秦,總會貌合神離,最終合縱走向失敗,給秦國喘息機會,接著秦國就會不斷蠶食各國,
蠶食就是在壯大秦國,此消彼長,趙國斡旋餘地越來越小,那他還有機會與秦國抗衡麼?
第二,秦國此時的綜合實力已經達到七國之最統一天下的趨勢已成定格,這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扭轉的趨勢
我們來假設,就算李牧用兵之道無敵於天下,好吧,那秦國可以先打其他國家,慢慢吞併,一個滅了再滅一個,不斷積蓄本國力量,等只剩下趙國的時候,秦國反戈一擊,攻趙,那麼趙還能堅持多久?
要知道戰爭重來不是單方面的事情,他要考慮的是多方面,比如糧食,比如廟堂,想當年長平之戰,趙國不就是因為缺乏糧食才不得不與秦國決戰的麼?
所以,李牧是人力勝不了天時的
第三個原因是來自趙國國內因為當時的趙國發生了特大旱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秦國又聯合了燕國東西夾擊,所以對於趙國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而沒有了糧食趙國還能拿什麼和秦國抗衡?秦國佔據著巴蜀天府之國,再加上物產豐富的關中之地,耗也能耗死趙國,
所以在筆者看來,趙國的滅亡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其他人不行,李牧同樣不行。
-
11 # 明太宗
李牧,趙國最後一位可以媲美廉頗的大將,位居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鎮守趙國北方邊境,斬殺匈奴十餘萬兵馬,使匈奴十餘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還順便收服了趙國邊境的小國林胡,滅了襜襤,大破東胡。李牧的一系列優秀指揮使得趙國北方的邊境,在李牧鎮守非常的和平。由於李牧表現太過耀眼,廉頗又不在了,趙王便派李牧攻打燕國。李牧一戰拿下燕國的武遂和方城,之後又在宜陽,番吾兩次大敗秦軍,軍事能力絲毫不亞於廉頗。在王翦帶兵60萬,欲一舉滅亡趙國之時,王翦深知李牧的軍事能力,便派人帶重金賄賂趙王遷的寵臣郭開。在郭開的讒言攻擊下,趙王遷意志不堅,暗中派人將李牧殺了。堂堂一代猛將,就死在了自己主子手上,趙國也因此三個月之後就滅亡了。
李牧雖然位居四大名將之一,能和王翦,廉頗,趙奢等戰國名將媲美,但李牧根本無法阻擋秦國一統天下的腳步。
秦國一統天下並不是一代人完成的使命,而是歷經六代人嘔心瀝血的努力,才在嬴政這一代開花結果,一統六國。在嬴政之前的秦國六位君主在位期間,秦國從未有過損失超過30萬兵馬的戰役。打過的仗大多都以勝利告終,要不然山東六國也不會尊敬秦國。趙國在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統治期間實力非常強勁,絲毫不亞於秦國,這也為後來的長平之戰埋下伏筆。趙孝成王不知天高地厚,敢和擁有巴蜀之地的秦國打持久戰,最後還把老將廉頗換下,用趙括替代主動出擊,結果45萬趙卒死在長平,令趙國差點亡國。
到了戰國末期,趙國的國力雖然得到恢復,但在亡國的前三年,在武遂一地被秦軍斬殺十多萬兵馬,損失慘重。之後秦軍雖然在宜陽,番吾,兩地戰敗,但實際上算不上什麼大戰役,因為王翦,蒙恬,王賁等名將都沒有在內。
三年之後,也就是趙國滅亡的前夕,王翦率領60萬秦軍攻打趙國。此時的趙國國內兵力肯定不到30萬,而秦國整整擁有60萬的兵力,而且糧食也比趙國多。縱觀趙國滅亡前夕的山東各國:楚國被秦國打的國土銳減三分之二;秦國的鄰國魏國動都不敢動;齊國又一直對五國伐齊一事,耿耿於懷,不肯出兵抗秦;剩下的燕國就是個廢物。在孤立無援,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不是一個李牧就能扭轉局勢的,更別提能抵擋秦國一統天下了。
-
12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首先說一下我的答案——無論李牧會不會被害,都阻擋不了秦國統一天下。理由如下:第一,秦國的目的就是要消滅趙國。
1、所以,無論如何,都會想辦法把趙國的主將幹掉或者換成一個能力較差的將領。
2、即使做不到這一點,秦國也還是會把趙國滅了,只是滅的過程會困難很多,代價也會大很多。李牧不死的話,應該會拖慢秦國統一的腳步,但是阻止不了秦國統一。
第二,秦國滅趙國,是國力的對抗。1、商鞅變法一來,秦國國力日盛,兵精糧足,且吸納六國人才為己用,使得秦國國力更上一層樓。
2、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確實曾經輝煌過一段時間,但是在趙武靈王晚年開始,趙國國力日衰,到了秦始皇的時代,趙國國力早已不能和秦國同日而語。
3、秦國出兵的時機選擇在燕國與趙國正在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從趙國的背後捅了一刀,使本已經今非昔比的趙國,又一次雪上加霜,腹背受敵。
4、國力相差懸殊的前提下,對於戰爭就是這樣,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花裡胡哨”全都無效,所以,無論有沒有李牧,趙國最終的命運都是會被秦國滅掉。
第三,秦國勝在制度,趙國抵抗卻只靠某一個特定將領。秦國自從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士兵們為了能立軍功得到封賞,在戰場上也都個個奮勇當先,加之秦國先後啟用的幾位將領都很得力(白起、蒙恬、王翦等人),所以,戰鬥力早已傲視山東六國。
回覆列表
李牧是趙國支撐危局的大將,對於秦滅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李牧不死,趙國不亡,秦無法統一六國,但趙國變法不徹底,國內各階級矛盾比較尖銳,經濟發展落後,而且有兵變的傳統,因此即使李牧不死,趙國統一之路也比較困難。
有人可能說這個評價過高了,秦在實力上對趙、燕等國形成了壓制,秦滅六國在實力上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軍事實力上有著李牧統帥的趙軍並不弱於秦軍,這是很關鍵的節點。
李牧是戰國最優秀的將領,不僅像廉頗一樣作戰經驗豐富,而且他比廉頗等名將不同的是更加擅長軍事謀略、更加擅長兵種協同作戰,是一個能文能武、出將入相的歷史人物。
李牧的大破匈奴之戰是以步兵軍團全殲騎兵軍團的首次戰例,是後代兵家學習的經典範例。大家都知道步兵機動性差,面對遊牧騎射的騎兵軍團進行野戰是極其困難,可是李牧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種兵種進行搭配,熟練運用各種兵種的長處,開創性的打了一場全殲10萬遊牧騎兵的經典戰役。從一開始赴任李牧就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匈奴一來就把所有的牲畜、財產和百姓集中到堅城壁壘中從而造成他“怯戰”的假象。他卻在慢慢積蓄力量製造大量的弓弩、箭矢、鎧甲等軍備物資。趙王因為他的“怯戰”假象而把他罷免而換了一個大將前去,結果此將帶著機動性差的步兵和來襲的遊牧騎兵多次作戰而損失慘重,趙王不得已重新啟用李牧。李牧再次就任後繼續積蓄力量準備決戰, 在作戰準備完成後,武裝了1萬3千精銳騎兵用於快速機動,5萬步兵,10萬裝備強弓硬弩的弓弩手,1300輛戰車。
他從幾年前的作戰設想就是先麻痺匈奴,造成自己“怯戰”的假象而讓匈奴輕視自己,然後在力量準備完成後,用漫山遍野的牛羊牲畜引誘匈奴出動搶劫,然後引誘匈奴大軍進入自己的預設戰場,形成一個“梯形戰陣”。運用重甲戰車超強的防禦能力在正面擋住匈奴騎兵的正面攻勢並在重甲戰車陣線後襬置10萬弓弩手對正面進攻的匈奴騎兵形成毀滅性箭雨覆蓋,在重甲戰車陣線的側後兩翼稍近處設定重步兵稍遠處設定快速機動的騎兵形成梯形的兩條邊。在匈奴騎兵衝擊正面戰車和弓弩陣受挫後,梯形的兩條邊迅速張開兩翼合圍匈奴騎兵軍團,用重步兵的優秀防禦力於野外頑強阻止匈奴騎兵衝破包圍圈,同時正面的戰車弓弩陣向前碾壓縮小包圍圈,弓弩手迅速向包圍圈的各個方向分散並佔據有利位置而向包圍圈內輪番放箭,10萬弓弩手形成的毀滅性箭雨全殲來犯的10萬匈奴騎兵。當他的力量準備完成後,就實施了這個設想並全殲來犯的10萬匈奴騎兵,匈奴單于僅率親隨逃跑,狼狽不堪。
中國周邊的遊牧騎兵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騎兵而擅長於騎射,不僅能夠衝鋒用馬刀屠殺步兵更能在馬上放箭,騎兵優秀的機動能力再加上遠射能力,讓中國周邊的遊牧騎兵有了可怕的野戰能力,形成了一種時刻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兵種,這也是成吉思汗的騎兵西征時所向無敵的原因所在:他們沒遇到過這種可怕兵種。這種騎兵大多無鎧甲而機動性最高,可以在衝鋒時集中放箭在區域性地區形成箭雨開啟陣線缺口也可以在後撤時放箭消耗機動性差的步兵和重騎兵待打亂其陣型時迅速折返重新發動攻擊。
李牧首開10幾萬步兵軍團全殲10萬遊牧騎兵軍團的戰例,其示弱於敵、事先設伏的軍事謀略、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堪稱千古良將,這是同時期其他將領所不具備的。秦朝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也僅僅是“卻匈奴七百餘里”將匈奴趕跑了而已,而沒殲滅多少匈奴。最重要的是李牧的花費很小很小,漢武帝大力建設騎兵以耗盡文景之治全國60多年積蓄的財富為代價而得到的大捷並不適合農耕國家和防禦性的國策。
李牧面對秦軍也是未嘗敗績,連卻秦軍,最著名的肥之戰全殲來犯的10餘萬秦軍。秦軍來犯,趙將不敵而趙軍被全殲10萬,李牧臨危受命從匈奴防線調往抗秦一線。當時秦軍連戰連勝士氣極盛,李牧到任後深溝高壘堅守挫其銳氣。秦將認為,秦軍遠道而來不利於久戰,以前廉頗這麼幹現在李牧還這麼幹,得想辦法把堅固防禦工事後的趙軍調出來,於是攻打比較重要的趙國城市肥下,企圖“圍點打援”與趙軍在野外進行野戰,而秦軍的野戰能力由於軍功封爵的制度是戰國中最高的。
李牧的部將建議他去救援肥下,但是李牧認為這是讓秦軍牽著鼻子走而落入他們的陷阱,於是李牧“攻其必救”而集中兵力攻打秦軍堆放輜重糧草的大營並順利攻下,然後在秦軍回援大營的路上設包圍圈準備全殲秦軍。李牧這時的兵力配置並沒有將精銳擺在秦軍急於突破的正面而是擺在了兩翼伏兵上,當秦軍直衝趙軍防線進行野戰時趙軍兩翼精銳伏兵衝出,兩軍野戰而最後擅長野戰的秦軍被全殲於此地。如果李牧此時將精銳擺在正面和擅長野戰的秦軍血拼的話那勝負真的難說,而李牧在佔據優勢時非常善於把優勢擴大,把最精銳的力量擺在兩翼而不是秦軍急於突破的正面。秦軍急於攻破正面返回大營則兵力佈置必定是側重正面疏於兩肋的,趙軍精銳從秦軍兩肋殺出猛衝則秦軍容易大亂而如果趙軍精銳擺在正面的話那就是沒有受損的回援秦軍和趙軍進行野戰在正面硬剛,趙軍並不佔優勢。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和災荒,秦國調集幾十萬大軍傾國而至,李牧率軍與秦軍作戰,秦軍統帥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王翦面對李牧極為棘手,但是王翦知道趙國的虛實:趙王是昏君白痴,李牧是強悍將領。那何苦碰李牧這個硬釘子?王翦請求嬴政用錢擺平趙王親信造謠李牧造反而罷免李牧,李牧知道面對秦國傾國而至的危局倘若自己離開則趙國必亡而堅決不肯交出兵權最後被趙王逮住殺掉,三個月后王翦滅趙。
如何評價李牧呢?殺一人而統一天下,留一人而始皇稱王。當然,面對秦始皇而有趙王遷這種白痴上級他李牧是必死無疑的,不過李牧統領趙軍則秦國不能以武力滅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