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歐尚浩浩

    李嚴是巴蜀士族代表,諸葛亮是劉備流民武裝頭目,一夥流民武裝佔據你的家鄉不想著如何建設只想著如何打仗,你心裡能願意嗎【參考劉備鑄直百錢,製造透過膨脹掠奪蜀地百姓】?李嚴不是一個人,他背後是巴蜀士族,諸葛亮能夠透過政治鬥爭的手段把李嚴搞下去,不能用這麼小的罪名殺了他。

  • 2 # 夜雨未盡人未眠

    三國志中說的是李嚴押運糧草因正逢蜀中下雨道路難行而延誤了運糧時日而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其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於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其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劉禪,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細觀此事,假若李嚴承認了運糧不力的責任也沒什麼,為何反而又要誣陷諸葛亮,從而吞下苦果。

    其實也不難理解,自古以來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更何況兩人分屬不同派別代表不同人群的利益,李嚴代表了益州派和東洲派大部分人的利益,而諸葛亮代表的就是荊州派的利益。李嚴此人與諸葛亮做為劉備的託孤重臣,除了兩人的能力確實很強之外,估計劉備多少也有點平衡各方面的權力意思在裡面。而諸葛亮自北伐伊始,就基本掌握了蜀國大部分的兵權,荊州派的實力自然而然也就隨之高漲,自然其他人的權力就會縮小,李嚴自然也就不支援北伐了。

    所以李嚴誣陷諸葛亮此舉也就不奇怪了,說白了就是派系間的鬥爭。奈何李嚴此番計謀實在拙略,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落得了個被貶的下場。

  • 3 # 菜豬7942

    李嚴本為太尉,就是現在的部隊總司令,諸葛亮透過平南中,三次北伐等政治手碗,已經把李嚴的兵權全部收繳了,同是託孤重臣,李嚴變成了一個可憐的運糧官!第四次北伐說是因為李嚴運糧不力是一個非常可疑的歷史疑案!但諸葛亮是完全的打掉一個政敵!

  • 4 # 謝峰聊影視

    李嚴不是運糧官

    第一點,諸葛亮沒有藉著北伐奪權。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不是所謂的可憐的“運糧官”。《三國志》明確記載,北伐時李嚴的工作是“嚴以中都護署府事”,也就是說,李嚴和諸葛亮有明確分工,諸葛亮負責在前線指揮作戰,李嚴負責軍隊的後方管理,其中當然包括籌集軍糧和運輸軍糧的工作。“中都護”是一個官職,相當於大都督,職權是“總領內外諸軍事”。也就是說,從職位上講,李嚴比諸葛亮差一級而已,沒有網友說的那樣,諸葛亮趁著北伐剝奪李嚴的權利。

    李嚴沒有假傳聖旨

    第二點,李嚴沒有假傳聖旨。《三國志 李嚴傳》是這樣說的,李嚴因為長時間下雨,軍糧供應不上,就派手下人給諸葛亮帶信說明情況,讓諸葛亮撤軍。史書中沒有關於李嚴假傳聖旨的事,如果李嚴真的敢這樣做,諸葛亮就不需要拿出書信和李嚴對證,李嚴受到處罰就不是開除公職這麼簡單了。

    李嚴被罷,不是權利鬥爭

    第三點,李嚴被罷官成為平民,流放梓潼郡,並不是權力鬥爭或者派系鬥爭。

    雖然兩個人都是託孤重臣,爵位相同,但兩個人的行政職務還是有區別。諸葛亮是丞相,李嚴是中都護,看似一個管文,一個管武,其實東漢的丞相地位非常高,丞相是在皇帝監督之下,管理一切事物的官員。看曹操的丞相權利就知道諸葛亮的權利有多大了。從級別上講,李嚴是諸葛亮的部下,也要服從諸葛亮的命令。因此,諸葛亮不需要和李嚴爭權。

    李嚴被罷,不是派系鬥爭

    李嚴也不是什麼益州派、東洲派的代表人物。李嚴在劉表手下一直是縣令級別的官吏,曹操征伐荊州的時候,他逃到益州,劉璋給他的官職是成都縣令。級別和劉表時候一樣,都是縣令。5年後劉備打到了綿竹,李嚴被臨時任命帶領軍隊抵抗劉備,但劉備一到,李嚴就投降了。劉備後來封他做了太守。這樣的人,論官職、論資歷、論聲望,怎麼可能是益州派代表人物呢?反而是能代表益州派的人物和諸葛亮關係非常好,比如許靖、董和、秦宓等人。《三國志》記載,李嚴被貶之後一直希望諸葛亮能再次啟用他,當得知諸葛亮死訊,李嚴非常失望,他知道再也沒有人能用他了。如果李嚴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他應該對諸葛亮過世高興才對。這也證明李嚴被罷官,和派系鬥爭也無任何關係。

    個人認為,李嚴被罷官,是因為李嚴的爭權奪利,事發後逃避責任導致的。

  • 5 # 小樹談史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事件的始末。據《三國志》記載,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兵出祁山,李嚴負責提供糧草。正逢陰雨連綿,糧草接濟不上,李嚴就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到諸葛亮那裡去說明情況,勸諸葛亮撤軍。諸葛亮也同意了。

    李嚴聽說諸葛亮退兵後,故意裝作很吃驚的樣子,竟然說“軍糧還很充足,為什麼要退軍?(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想用這種方法來推脫自己督糧不力的責任,把過錯推到諸葛亮身上。李嚴還裝出很無辜的樣子,又上奏後主劉禪說:“丞相這樣做很可能是為了誘敵深入,等待時機吧。”諸葛亮知曉後很氣憤,就拿出李嚴先前寄給他的信件與他對質,李嚴便再也裝不下去了,理屈詞窮,當即俯首認罪。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很奇怪,李嚴在此事中的表現簡直如孩童般幼稚,他坑諸葛亮的方式也很拙劣,拙劣到根本經不起推敲。為何會這樣?其實,自從李嚴被劉備託孤成為蜀國僅次於諸葛亮的重臣後,他的思想就變了,換句話說,是權力使人變蠢。

    李嚴,最早是劉璋手下,很有才名。後來又投奔到劉備陣營,頗受重視。李嚴也不負所望,立下了一些功勞。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益州境內的盜賊馬秦、高勝起事,聚集了有數萬兵馬,李嚴舉重若輕,帶著五千民兵就平定了叛亂。李嚴後來還參與了制定《蜀科》,被任為尚書令。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李嚴文武雙全,大有作為。

    等到劉備託孤後,李嚴成為了蜀漢第二號重臣時,情況就變了。這個時候的李嚴,不久就改名為“李平”(為了敘述方便,下文還稱李嚴),“平”即代表和平、平穩,亦或是“歌舞昇平”的意思,一個“平”字,精準地概括了其不思進取、只想榮華富貴的心態。

    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先主劉備死後,李嚴所考慮的只有自己,平穩處事求功名,沒有憂國之志。李嚴被託孤後,反反覆覆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要官,要待遇。

    諸葛亮北伐時,曾想讓李嚴率部來鎮守漢中,李嚴連連叫苦,千方百計推脫,然後又提出要劃出五個郡作為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諸葛亮不許。

    李嚴見此計不成,又勸諸葛亮加九賜,好讓自己也跟著加官進爵。哪知諸葛亮很耿直,不僅拒絕,還把李嚴訓斥了一頓。自此,李嚴和諸葛亮就結下了樑子。

    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偷偷告訴諸葛亮說,“李嚴牢騷滿腹(腹中有鱗甲),可能會搞事情。”可諸葛亮還是選擇了忍耐,還是希望和李嚴相忍為國的。

    公元230年,曹真打算伐蜀。諸葛亮讓李嚴帶二萬人從江州支援漢中。李嚴趁機要挾諸葛亮,他放出小道訊息,說司馬懿正打算誘降他。諸葛亮瞭解李嚴的想法,就上表讓李嚴當驃騎將軍,讓其子李豐接替督軍江州,李嚴這才同意去漢中。

    李嚴寸功未立,卻一再升官,諸葛亮對李嚴的一再容忍,讓李嚴越來越肆無忌憚,終釀惡果。

    公元231年,李嚴運糧失誤,造成北伐停滯。按理說,李嚴只要解釋清楚運糧延誤的原因,以他在蜀漢的威望,應該不會有多大的事,頂多就是做個檢討、扣點薪水、降點待遇而已。諸葛亮當年錯用馬謖導致北伐損失慘重,不也只是降為將軍,代行丞相事嗎?

    但在一個只有一己私利的人心中,絕不會這麼想,他擔不得一點責任。在這個走仕途的人心裡,擔責就意味著犯錯,就意味著好幾年的冷板凳。這就和今天一樣,很多人邀功請賞時很積極,一旦出了事就和自己無關,甚至想方設法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

    李嚴就是這樣,想把責任踢給諸葛亮。但他沒想到的是,諸葛亮行事很謹慎,留下了李嚴的書信作為證據,在事實面前,李嚴無法再狡辯,被貶為平民。

    諸葛亮對此痛心疾首,他一直以為李嚴最多也就是想一門心思想做大官,沒想到最後竟然顛倒黑白(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讓人扼腕嘆息。

    最後,說句題外話,正是諸葛亮有時候不能堅持原則,過於忍讓,給蜀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他在蜀漢前期縱容關羽,導致關羽目中無人,最後痛失荊州,在中期又護犢子李嚴、劉琰,導致兩人都犯下錯誤,一被貶一被殺,後期又縱容魏延、楊儀,造成兩人相爭魏延被殺,楊儀被貶,蜀漢實力大減。悲哀!

  • 6 # 陸棄

    李嚴這個人,其實是很有本事的,可惜心術不正,不象諸葛亮那樣對蜀漢忠誠。李嚴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人物,劉備去世前,託孤於諸葛亮與李嚴,可見對李嚴的信任與重用,從另一側面也說明李嚴是個人才。劉備以識人著稱,如果李嚴不是人才,劉備不會如此重用他的。

    但李嚴的缺點是私心太重,不夠忠誠。在諸葛亮北伐派他率軍鎮守漢中時,李嚴藉以向諸葛亮提條件,獲取更大的利益。於是諸葛亮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李嚴的兒子李豐也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押送糧草,但因為蜀路難行,糧草未按期送到,耽誤了時間。李嚴怕被諸葛亮追究責任,於是讓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諸葛亮退軍,這就是李嚴“假傳聖旨”的由來。更可惡的是,諸葛亮真的撤軍了,李嚴又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汙告諸葛亮貽誤戰機。李嚴一方面是懷著私心,與諸葛亮在政治上爭權奪利,另一方面是中了司馬懿的離間之計。諸葛亮還朝後,揭發了李嚴的陰謀,將其貶為庶民,流放梓潼郡。諸葛亮死後,李嚴也激憤而死。

  • 7 # 亭殿閣

    我們知道,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打的是非常順利的,先是大軍包圍祁山,使得魏國不得不讓司馬懿拜將抵禦諸葛亮。又在上邽打敗郭淮,奪取魏國本來準備用作軍糧的隴右小麥。後來又在滷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可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又為何突然撤退呢?原來是天降大雨,蜀道難行,蜀漢糧草供應出現了問題。李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嚴害怕諸葛亮怪罪,居然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退。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三國志

    可是按華陽國志的記載,李嚴已經主動彙報給諸葛亮糧草供應問題了,而諸葛亮這時候並沒有責備李嚴的意思。天降大雨糧草不繼情有可原,李嚴又是託孤重臣,諸葛亮沒必要因為天災責備李嚴。諸葛亮並未責備李嚴,而是給了李嚴三個選擇:

    最好的選擇是從巴州出兵切斷魏軍運輸糧草的通道,如果無法斷絕糧道那就儘快保證我軍糧草的穩定運輸以讓我軍做好與魏軍打持久戰的準備。實在無法保證糧草運輸的情況下,我軍只能撤退。其實當時司馬懿的部隊甚至比諸葛亮更缺糧。因為隴右的糧草被諸葛亮搶了,關中的糧草運輸過來同樣“運糧不繼”,又沒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導致魏國此時運糧效率還比不上蜀漢,兵力更多的魏軍比北伐軍還缺糧。

    既然魏漢雙方都缺糧,糧草成了雙方戰爭勝負的關鍵。可諸葛亮和司馬懿雙方是怎麼做的呢?司馬懿有個好隊友,郭淮。在隴右地區已經沒有糧草(都被諸葛亮搶了)關中支援的糧草一時半會到不了而糧草問題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力挽狂瀾,從羌、胡人手上強行徵用糧草。諸葛亮遇到的卻是豬隊友李嚴,上策中策下策都不選,偏偏要假傳聖旨,迫使諸葛亮倉促退兵,第四次北伐功虧一簣。其實即使李嚴真的不敢實行上策,理由在於江州兵如果貿然出動,恐怕反覆無常的東吳會偷襲。又供應不了糧草,也可以和諸葛亮說明實情,諸葛亮也沒有理由因為天氣原因怪罪託孤大臣李嚴。李嚴偏偏假傳聖旨,這完全是自己作死。更大的可能是諸葛亮取得“滷城大捷”,功高震主,所謂假傳聖旨,是真傳還是假傳,有待商榷。

    李嚴何等聰明,豈會不知道自己據實相報,諸葛亮根本沒有理由處置他的理由?豈會無視諸葛亮的三條計策?豈會不知道假傳聖旨的後果?

    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三國志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運。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合拒平。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平恐漕運不給,書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合至青封交戰,為亮所殺。秋八月,亮還漢中。”——華陽國志

    而劉禪的態度更是匪夷所思。既然李嚴假傳聖旨是欺君之罪,按照正常邏輯,不需要諸葛亮彈劾李嚴,後主劉禪首先會震怒。可是諸葛亮彈劾李嚴之時,後主劉禪卻又為李嚴求情,這像是正常的態度麼?按理說如果李嚴死不足惜,後主劉禪何必求情?欺君之罪按律當斬。可是李嚴只不過是被貶為庶民,他兒子李豐還被委以重任。如此責罰,不似欺君。但是如果李嚴沒有欺君,同為託孤大臣,諸葛亮又什麼理由治罪李嚴?劉禪不治罪李嚴諸葛亮還能強行罷免麼?

    可能合理的解釋是,李嚴並未假傳聖旨,班師詔書的確是劉禪親自寫的。諸葛亮第四次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卻“功高震主”,引起劉禪的忌憚。李嚴提議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奉詔班師,證明諸葛亮忠心耿耿,如果諸葛亮拒絕班師,證明諸葛亮意欲謀反。在劉禪默許之下,李嚴“假傳聖旨”。可他沒想到諸葛亮真的忠心耿耿,居然毫無質疑的退兵了。這時候劉禪不可能承認李嚴“假傳聖旨”是自己示意,只能讓李嚴背黑鍋了,又對諸葛亮心存愧疚,所以不好干涉諸葛亮處置李嚴,只能以君主身份替李嚴求情。而諸葛亮其實內心早已明瞭,只好順水推舟,接受處置結果還舉薦李嚴之子李豐。其實李嚴甚至很感激諸葛亮,又對諸葛亮心存愧疚(是他說諸葛亮有野心慫恿劉禪試探的),後來諸葛亮去世以後,李嚴還為之大哭,感嘆武侯死後,再也沒有人能夠了解他的才能的人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華陽國志》

  • 8 # 看遍山川

    作為一個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最後被政府“雙開”,剝奪一切職務削職為民,確實在後來引起人們背後議論,說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找的替罪羊,但這種說法只能是在一個低層次上的想當然揣度。

    事實上諸葛亮在處理這件事還是有理有節的,對李嚴的眷屬也不搞株連那一套,還善待他兒子鼓勵他積極參與政務,多年以後當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訊息還萬分悲痛。對於諸葛亮來講,他將蜀漢納入戰時管制,一切為了北伐服務,任何有悖於這條國家戰略的人和事,諸葛亮都會絲毫不留情面地拋棄,而作為尚書令的李嚴卻有許多不厚道的地方。

    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進爵稱王,蜀漢沿襲漢制,異姓不得稱王,這種類似孫權勸曹操稱帝的把戲,諸葛亮當然給予嚴詞拒絕,並提醒李嚴自己作為頭號託孤重臣,任何人都不得妄動。李嚴第二個動議就是要求在自己經營的川東地區單獨劃出一塊,自領巴州刺史。蜀漢才有益州一塊地方,諸葛亮領益州牧,如果再另闢一塊,李嚴打算和朝廷分庭抗禮的企圖也太明顯了,當然被諸葛亮斷然駁斥。

    在這兩件事上李嚴暴露出來的是按耐不住的冒進心態,第一次是屬於試探諸葛亮的底線,第二次索性明目張膽地挑戰諸葛亮代表的蜀漢政權結構。光憑這兩件事,相信諸葛亮心裡已經有了肅清李嚴勢力的決心。

    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出祁山,讓李嚴主管糧食運輸,漢中到秦嶺和陝南的道路本來就崎嶇不堪,又加上連降大雨糧草轉運困難。李嚴派人通知在前線的諸葛亮,說是由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李嚴請示後主後,後主諭旨諸葛亮儘快撤軍。

    既然是皇帝要求諸葛亮撤退,諸葛亮沒得選擇只能率兵向漢中退卻。諸葛亮在戰前把李嚴留在漢中就讓他負責漢中大本營的事,有任何問題應該首先和作為前線第一長官的諸葛亮彙報解決,李嚴不打招呼直接向成都打報告,諸葛亮心裡不僅僅只是不快,還感到事由蹊蹺。

    果然,雙方在漢中碰面後,李嚴對之前的事閉口不談,反而對諸葛亮說軍糧很多,為啥撤軍。諸葛亮趕回成都查閱這一階段李嚴給後主的奏摺,發現李嚴居然在耍兩面派,他一面派人通知諸葛亮因缺糧必須撤軍並且強調是後主的主意,另一方面告訴後主是諸葛亮主動撤軍,其目的是要引誘敵人,是丞相的一種戰術安排。

    李嚴這樣做事也未免太粗劣,紙是包不住火的,執著北伐的諸葛亮難道就那樣容易被打發。李嚴督運糧草辦事不力,為掩飾過錯想到了這麼一個不太高明的辦法,實在是沒有想到過諸葛亮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諸葛亮把李嚴寫給自己的信件和李嚴的奏摺都擺在李嚴面前,證據確鑿他也無可抵賴,只能叩頭認罪。按李嚴欺瞞後主,貽誤軍機的罪行,殺他十遍都不為過,但諸葛亮並沒有殺他,對李嚴的處置應算是很輕的。估計正是由於李嚴也是託孤大臣,諸葛亮才有顧慮,如果處罰太重容易給人留下是權力鬥爭的感覺。

    劉備有識人之明,他很早就看重李嚴,相信李嚴各方面的能力出眾才被劉備器重,問題是這樣一個有能力的人,怎麼會出了這麼多敗招,難道是不甘人後權力燻心,還是其他原因讓人不解。李嚴雖然是諸葛亮的荊州老鄉,但他是屬於益州劉璋舊部,是當初在綿竹主動投降劉備集團的,就這他進不了蜀漢的權力核心圈,他也可能始終在焦慮這一點,“想辦法”以自圖。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李嚴是個明白人,卻又是個糊塗蛋

    當年關羽丟荊州被呂蒙所殺,劉備傾全國之兵攻打東吳,在夷陵,蜀漢大軍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近乎全軍覆沒。此戰之後,劉備退守白帝城,不久病逝,這才有了諸葛亮和李嚴託孤大臣的確定

    其實按照李嚴的地位,諸葛亮拿他也是沒有辦法

    那麼李嚴明知道自己鬥不過諸葛亮,為何明目張膽不支援其北伐呢?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疲勞曹魏,更好的守護蜀漢,但是李嚴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勢力,他們對蜀漢的忠誠度不高,只想著太太平平過日子就好,諸葛亮主張以法治國,公平公正,這樣就損害了益州集團的既得利益,諸葛亮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而不斷北伐也是無奈之舉。所以李嚴不會支援諸葛亮北伐,可惜李嚴高估了自己在諸葛亮和劉禪心中的地位,做得過火,最後被罷官流放

  • 10 # 安定郡小書生

    首先強調一點,李嚴沒有假傳聖旨。李嚴向諸葛亮傳的是自己的意見,這件事在《三國志·李嚴傳》是交代清楚的。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也就是說諸葛亮出征在外,李嚴負責後勤補給。春季出兵,夏秋季節老天開始下起了連陰雨,致使後勤供應出現困難。於是李嚴讓參軍孤忠、督軍成籓兩人去找到諸葛亮商量,提議撤軍,諸葛亮也知道從蜀地對外用兵後勤補給的困難這個問題,也就答應了退軍。這裡的“喻指”不知道是否史料在傳抄中有誤,總之在司馬遷的《資治通鑑》中對這件事情的記錄是同樣採用“喻指”二字,於是有人理解為傳聖旨。

    這裡我認為,李嚴也不肯能假傳聖旨,理由有三點:①李嚴完全沒有必要假傳聖旨,糧草供應不濟完全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何況諸葛亮對這個情況是知道的。②李嚴這次退兵的決心很大,同時指派參軍孤忠、督軍成籓找諸葛亮商量,當然說是商量,其實是含有下最後通牒的意思,用不著假傳聖旨。③李嚴也不敢假傳聖旨,以參軍孤忠、督軍成籓二人的職務也不可能幫助李嚴假傳聖旨;諸葛亮何須人也,李嚴假傳聖旨明顯給自己挖坑,當然此次事件李嚴確實為自己挖了個大坑,這裡暫且不論。

    最後李嚴為什麼要讓諸葛亮撤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面有表面原因,也有背後原因。

    表面原因也就是客觀原因,受到天氣影響,地理因素致使後勤供給不上,這是客觀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

    背後原因確是這次李嚴要求退兵的主要原因,也成為李嚴最後給自己挖的大坑。①李嚴、諸葛亮的權利之爭。同為輔政大臣,而二人在朝中的地位卻有天壤之別,李嚴無形中就會產生落差感,處處與諸葛亮搞彆扭。②勢力集團利益之爭。李嚴代表的是東州集團的利益,諸葛亮代表的是荊州集團利益,還有當地土著益州集團,三家共分益州這個大蛋糕,而此時荊州集團勢力在朝中佔據優勢,在利益分配上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就成為眾矢之的;畢竟打仗是一個燒錢的工程,作為益州集團、東州集團是不希望戰爭一直持續下去的,李嚴是代表自己利益集團在要求諸葛亮撤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自己裝修房子,流程是什麼樣的,能省多少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