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貝雲飛揚
-
2 # 讀點古文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當代新解一
攻:追求、過份強調、打磨、攻佔、鑽研、攻讀、攻取之義。
乎:於。
異端: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智之德相違背的一切言論,事相,通通皆為異端。異端,異端邪說、奇談怪論、奇技淫藝,旁門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諸義。
斯:這、此之義。
害:禍害、災害之義。
已:連綿不斷、行而不止之義
也已:也就從此很難根除之義。
當代新解二
攻:進步、進取、取得、強取、強大、討伐之義。
乎:飄,應。
異端:與忠義勇智文武德才孝悌城信禮義廉恥仁愛寬實王道公禁正止之相違背的一切行為、情感,通通皆為邪說。異端,異端邪說、奇談怪論、奇技淫藝,旁門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諸義。
斯:他、它之義。
害:損、傷之義。
已:連綿不斷、行而不止之義
也已:這樣就會連綿不斷、行而不止之義。
當代新解三
攻:砍伐、克己、刻意、壓制、抑制、壓迫、弄大、誇大之義。
異端:與忠義勇智文武德才孝悌城信禮義廉恥仁愛寬實王道公禁正止之相違背的一切行為、情感,通通皆為邪說。異端,異端邪說、奇談怪論、奇技淫藝,旁門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諸義。
斯:這、此之義。
害:困、限之義。
已:斷行、連止之義
也已:同樣也會連綿不斷、行而不止之義。
崔適《論語足徵記》:“《春秋?文十二年》傳曰‘惟一介斷斷焉無他技’,《解詁》曰:‘斷斷,猶專一也。他技,奇巧異端也。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禮記?大學篇》鄭注義同。《顏氏家訓?省事篇》:‘古人云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鼯鼠五能,不成技術。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不足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於集錄,書跡未堪以留愛玩,卜筮射六得三,醫藥治十差五,音樂在數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畫繪、綦博、鮮卑語、煎胡桃油、煉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顏氏此言,正與何氏之言相發明,是異端者猶《書》、《禮》之‘他技’,此經之‘多能’。多能乃聖人之事,常人而務多能,必至一無所能。是故斷斷無他者,不攻異端之益也;多為少善者,攻異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異,何平叔已不得其解,雲‘善道有統,殊途而歸。異端,不同歸者也’,即以害承異言矣。昌黎遂以異端與佛老並言,《朱注》乃證明其義曰:‘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案夫子之時楊、墨未生,何由知之?孟子之闢楊、墨,雖廣為之目曰‘邪說’,曰‘詖行’,曰‘淫辭’,而不謂之‘異端’,則異端非楊、墨之謂也。孫奕《示兒編》謂‘攻如攻人之惡之攻。已,止也,謂攻其異端,則害人者自止。’此說亦非也,阮公《校勘記》雲:‘皇本、高麗本“已”下有“矣”字。’則‘也已矣’三字連文,皆語辭,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例同,可徵‘已’字不得訓‘止’也。”
“對於異端邪說的看法,歷來有保守和激進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保守者往往以正統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見解,好走極端,走偏鋒的觀點都視為邪端邪說,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歷史上的哥白尼、布魯諾等都是這種觀點的犧牲者。激進者往往以標新立異為時尚,喜歡以偏激、個性來走特殊的路子,鑽牛角尖,他們很多時候都走入了死衚衕,自生自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的科研成果、藝術傑作都是這種標新立異的產物。所以有人專門著書《異端的權力》,為異瑞邪說當辯護人。有人說這符號時代潮流的,誰能講此有錯呢”?作為聖賢君子之人來講,他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而看到的更多更遠。也有人說,“對於儒者來說,對於以中庸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來說,對標新立異,好走偏鋒是不能被接受的”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真正的儒者,真正以中庸為修齊漢平準則的人來講,無不是以包容為前提,無不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樂事,為幸事,只不過是從平衡的角度出發去考量一切,是從“慎終追遠”的角度去考量一切,故能發自內心深處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合諧統一。故先人有“君子九思”,上達天聽,下對黎民百姓,無不處處於一心恭敬,一心孝誠,故而能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大音。
假使我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不注重於身體力行,而注重在文字功夫本身上,不能將孝落實於實際生活,不能將仁心落實於普適於家人及眾人,不能由心生禮於人於事,只著於文字相而已,此亦是“攻乎異端”攻乎於此,必成高談闊論之“宗家”害人又害己,害國又害家。當一心住於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這種情況,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盡皆如此,無害之時,也已養大患於內了,故曰“斯害也已”。
假使我們在打麻將、搞賭博時,看電視、談新聞時,叫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我們自己做不到,卻忘了我們自己是孩子的老師,憑自己的想象叫孩子自己看書學習,我們自己身不正,孩子學到的是什麼?他們學到的就是身不正。孩子從小就在這種壞的環境下成長,雖未看見後來的重大“逆反”,其害早在那場麻將,早在那些電視與新聞談論中形成了他的未來惡習,正所謂“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假使我們過分強調軍事強大,不注重和平友好;假使我們過分強調經濟基礎,不重視上層建築;假使我們過分強調個人自由,不注重平等互助;假使我們搞經濟建設過分破壞環境,不注重環境的平衡協調;……反之亦同理。必然的結果是人病家危國不安,這就是攻乎異端的結果啊。故夫子苦口婆心“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己之不欲,勿施於人”等等等這些相同內容的慈悲之語啊。
我們今天把這些語句分他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結果,亦是攻乎異端。我們今天仍然落在分什麼道家儒家,亦是攻乎異端,分來分去的結果就是爭論不休。一個家與家,爭論不休的結果就是走上訴訟程式,各叛輸贏,人情離散;國家與國家紛爭的結果就是戰爭來做最後的裁判。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同樣適用“冤家宜解不宜結”,願天下人盡皆受用於:“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己之不欲,勿施於人”。
-
3 # 環評紅樓
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老夫子說的。它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長時間浸淫和執著於一個另類的、狹窄的、不入流的領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比如《紅樓夢》裡寧國府的賈敬,整天獨處一室痴迷上了道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平時不和家人交往,就連自己的生日都不回家,也不讓子女到他的工作室去,這種玩法就太激進了,不僅沒長壽,在書中第六十三回就死去了。再舉個例子,有不少青少年痴迷網咖,有的通宵達旦上網,學業放棄了,還影響身體健康,弄的許多家長很傷腦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是中庸之道,孔子也說過“過猶不及”,就是說假設一件事情做過了頭,其實和做不到位是同樣的效果。舉個例子說吧,假設九點開會,一個人七點就到了,另外一個人十一點才去,這都是“過猶不及”的表現。有的西方國家老是喜歡欺負別國,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甚至拳打腳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時間長了一定會孤立起來。孟子有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饒人處且饒人,別把事情弄的那麼僵,凡事成了孤家寡人就完蛋了。還有一個例子,明朝有個皇帝叫明熹宗,天天不上班,忙著自己當木匠,對木工活上癮的很,是所有皇帝中,木工活最棒的,大國工匠級別的,最後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了他弟弟崇禎,明朝很快滅亡了。所以說孔子的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只有領會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對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
-
4 # 梅竹蘭松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註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裡用作語氣詞。
譯文: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
這句話中的異端其實是指中庸的兩端,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對於異端不要閉目塞聽,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兒,就不容易去盲目聽從。孔子講究中庸,主張執兩端而用其中,即不要偏執一端。要能容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見,巧妙地結合事物的兩端,儘可能找到平衡點,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辨識明瞭,避免偏執一端的毛病。
比如我們在看電視、談新聞時,叫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我們自己做不到,卻忘了我們自己是孩子的老師,憑自己的想象叫孩子自己看書學習,我們自己身不正,孩子學到的是什麼?他們學到的就是身不正。孩子從小就在這種壞的環境下成長,雖未看見後來的重大"逆反",其害早在那些電視與新聞談論中形成了他的未來惡習,正所謂"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我們應該從事情本質來看待事情,在要求別人的同時,先自省自身是不是已經達到了標準,而不是站在至高點自說自話。
綜上所述,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要走極端,只有在考慮了各個偏執的方向之後取其中道,才是適宜的事情。否則的話偏向任何一端都是不好的——斯害也已。
-
5 # 梅落肩香
基於對《論語》的理解和認知不同,歷代諸家的註解不同,並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我們只能,憑藉自己積累的知識和判斷力,闡述下自己的觀點。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出自:《論語·為政》
個人註解:
攻:攻擊、批判。
異端: 舊指不符合儒家禮教正統思想的主張或
教義。與其相違背的言論,都被視為不正確的言論。
斯:這個(異端)
害:禍害(不正確的言論)
也已:停止
譯文:攻擊批判那些不正當的言論,這個不正當的言論便會停止。
-
6 # 三國演義的智慧
尊重不一樣的言論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大意是:孔子說:“研讀學問卻攻擊不一樣的觀點,必定有害。”
攻:攻擊,異端:指不一樣的觀點,斯害也已:指危害很嚴重。通讀寫一段話,我們可以理解到,孔子希望我們尊重不一樣的言論。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不一樣的經驗,所以持有不一樣的觀點和言論是正常的現象。
當我們站在不一樣的立場時,很可能產生不一樣的觀點。不同的言論和觀念,不代表人家就是錯誤的。
我們知道事物的相對性,所以當我們在堅持自己的觀點、言論、選擇的時候,應該同時能夠尊重不同的選擇、言論和觀點。這樣大家就可以和諧相處,共同取得進步。
我們聽到不一樣的見解,不應該馬上接納,也不應該立馬排斥和否定,應該拉開一段時間和距離,反覆的考慮一下,經實踐檢驗一下,然後再來作出結論。
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應該充滿了理性,讓感性為生活和工作服務,不能讓自己的感性和衝動、影響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
7 # 羊娃唱風
不要說這一句話,孔夫子整個學說都是為歷代統治階級所追捧的。因為孔老夫子的學說就是統治學說,他在告訴統治者如何才能穩坐天下。
所以,孔夫子的所謂禮教就是讓勞動人民服從統治,不要造反,甘受奴役。也因此,孔子學說受到了歷代改革者摒棄和批判。
-
8 # 劍馬書生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意思是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異端就是指中庸的兩端,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孔子講究中庸,主張執兩端而用其中,亦即是不要偏執一端。對於異端不要閉目塞聽,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兒,辨識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就在瞭解抵抗中逐漸形成,不會去盲目聽從。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故孔子主張要能容納不同的意見,博施廣採,兼收幷蓄,巧妙地結合事物的兩端,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辨識明瞭,避免偏執一端的毛病。
-
9 # 劉敦傑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註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裡用作語氣詞。
譯文: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
這句話中的異端其實是指中庸的兩端,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對於異端不要閉目塞聽,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兒,就不容易去盲目聽從。孔子講究中庸,主張執兩端而用其中,即不要偏執一端。要能容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見,巧妙地結合事物的兩端,儘可能找到平衡點,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辨識明瞭,避免偏執一端的毛病。
比如我們在看電視、談新聞時,叫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我們自己做不到,卻忘了我們自己是孩子的老師,憑自己的想象叫孩子自己看書學習,我們自己身不正,孩子學到的是什麼?他們學到的就是身不正。孩子從小就在這種壞的環境下成長,雖未看見後來的重大"逆反",其害早在那些電視與新聞談論中形成了他的未來惡習,正所謂"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我們應該從事情本質來看待事情,在要求別人的同時,先自省自身是不是已經達到了標準,而不是站在至高點自說自話。
綜上所述,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要走極端,只有在考慮了各個偏執的方向之後取其中道,才是適宜的事情。否則的話偏向任何一端都是不好的——斯害也已。
-
10 # 每日讀書A
第一部分一個有學問的人,如果專治異端邪說,那是最有害的。什麼是異端呢?張居正說,“自古聖人繼往開來,只是一個平正通達的道理,其倫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其德則仁、義、禮、智、信,其民則士、農、工、商,其事則禮、樂、刑、政。可以修己,可以治人。世道所以太平,人心所以歸正,都由於此。舍此之外,就是異端,便與聖人之道相悖。人若惑於其術,專治而欲精之,造出一種議論,要高過乎人,別立一個教門,要大行於世,將見其心既已陷溺,其說必然偏邪,以之修己,便壞了自己的性情;以之治人,便壞了天下的風俗,世道必不太平,人心必不歸正,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所以說斯害也已!”第二部分我們平時的工作學習,也是一樣,因為自己內心浮躁,不能踏踏實實、埋頭苦幹、潛心積累,就想一步登天,於是就去追逐種種一步登天的異端學說。這一說沒能登上去,便去找下一說。世間大有“一步登天法”的各種專賣店,鑽到那裡面去,斯害也已!世間的道理,都特別簡單樸實,成功都是積累得來,要學正學,走正道。天道酬勤,日日不斷之功,勝過一切奇謀巧計。第三部分程頤、朱熹、張居正等,都站在儒家立場,以儒學為正學,佛學、楊朱、墨子為異端。不過孔子那時,佛教還沒傳到中國,楊朱、墨子還沒出生,他當然不是指他們,或許沒有具體指誰。錢穆對異端之說別有發明,他說,一事必有兩頭,如一線必有兩端,你站在這一端,對面就是異端。對面的人看你,也是異端。孔子說不要攻乎異端,是教人對學問,要通乎全體,不要走極端。如《中庸》所說,“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殊途也可能同歸,否則道術不同,而使天下分裂,為害無窮。又說,異端也指歧途小道,小人也很有才,小道也很可觀,用之皆吾資,攻之皆吾敵。你用他的才,他可以對你有幫助;你鑽進去鑽研他的學說,就掉坑裡了。孔子當時具體是指什麼,沒法再請教他了。不過,歷代老師的解讀,歸納起來也很有教益。總結異端三論:1.人性的弱點,是不能踏踏實實、埋頭苦幹、靜心積累,不願意走平正通達的大路,每日鑽研的就是如何抄小路、抄近路,至少也要彎道超車,一步登天,這就容易走進“一步登天法專賣店”,陷入異端邪說,沒有什麼比這個危害更大的了。2.治學要掌握學問的全體,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不可走極端。3.小路、近路、彎道超車的事,也不是沒有。小人有才,小道可觀。用他也可能對你有幫助,但鑽進去鑽研他的學問,就掉坑裡了。歸納一下,我站得正,站在正學、正道、正端。但是對異端我也不排斥,有益的也可吸取。這個不太好把握,也沒法寫,只有自己在實踐中體會。
回覆列表
《論語•為政篇第二》有一章為:“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對”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句話的解讀,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孔子主張消除異見,有的認為孔子反對黨同伐異。在閱讀儒家經典的時候,如果產生歧義,應該採用前後互訓、本書互訓、十三經互訓、同時代文獻互訓“四位一體”的方法進行解讀(總的來說,四種方法的效力依次遞減)。下面,進行粗略解讀。
《論語》是相對較為鬆散的語錄體式文獻,在獨立的某一章內,存在前後勾連關係,但是每章之間沒有嚴格的邏輯連貫性,加之“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獨立成章,所以,在這裡無法適用前後互訓,解讀只能從本書互訓、十三經互訓、同時代文獻互訓幾個方面進行。
關於“端“字,在《論語》中,其它地方只出現過一次,在《論語•子罕篇第九》中,有孔子的一段自我評價:“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意思大概是:“我是全知全能的人嗎?不見得。有個一無所知的人問我問題,我只不過是以窮盡各種矛盾對立面的方式向他進行解釋。”這一章中“叩其兩端”的“端”,指的是矛盾對立面的一個方面。《禮記﹒中庸》有一句“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裡的“端”,指訴求、意見、觀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禮記》作為集中體現儒家思想的十三經之一,在這裡強調了尊重、吸收不同訴求、意見、觀念的重要性。
關於“異端”,在《論語》的其它地方沒有出現過,而在儒家思想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孔子家語》“辯政篇”中有一段“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同,然政在異端乎?”,大概意思為:“三人問的是同一個問題,但是您的回答卻不同,難道為政有不同的方法、措施嗎?”這裡的“異端”指的是“不同的方法、措施”,是中性詞,無褒貶之意。
關於“也已”, 在《論語》中出現頻率很高,學而篇第一有“可謂好學也已”,雍也篇第六有“可謂仁之方也已”,泰伯篇第八有“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其餘不足觀也已”、“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子罕篇第九有“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斯亦不足畏也已”、“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先進篇第十一有“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顏淵篇第十二有“可謂明也已矣”、“可謂遠也已矣”,衛靈公篇第十五有“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張篇第十九有“可謂好學也已矣”,以上各處“也已”都有加強肯定前述事實的意思。唯陽貨篇第十七“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中,“也已”有“罷了、停止”的意思,然而,第二句的“其終也已”解釋為“他這一輩子就徹底完了”亦可,所以,該句中的“也已”也有加強肯定語氣的意思。總的來說,“斯害也已”中的“也已”,應解釋為對“害”的肯定語氣加強。
關於儒家的包容性態度,在《論語﹒子路篇第十三》中,孔子說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間即便思想觀念、行事方式不同,也應和睦相處。除了上面已經提及的《禮記﹒中庸》裡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禮記﹒中庸》還有一段對孔子的評價:“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則天法地、並育萬物的孔子,怎麼可能心眼小到容不下不同意見呢?《尚書﹒大禹謨》有“稽於眾,捨己從人”之語,強調兼聽眾意,敢於放棄一己之見,聽從別人正確的意見。《尚書﹒君陳》有“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強調不要對人求全責備、吹毛求疵,有忍乃濟、有容乃大。
經過以上粗略梳理,“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解釋應該為:“攻擊與正統(或自己)相左的觀念,真是貽害無窮啊!”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們民族文化的記憶深處、民族心理的根本構建,本來就根植著包容性的基因。孔孟以後,我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跋涉了兩千多年,中華文脈雖曾命懸一線,但肯定斬不斷、且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