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凡子
-
2 # 錘天錘地
人世間的悲歡各不相同吧。
陳念和哪吒的定位並不一樣。
哪吒天生神力,被百姓當做妖魔鬼怪,不敢靠近。在這種情況下,哪吒雖然年紀小,但他並非弱勢群體。
而陳念是真正的弱勢群體。面對校園暴力,她無法自我保護,她只能隱忍,只想熬過高考。
哪吒的幸運是有愛他的家人,有一個好師父,還遇到了一個好朋友敖丙。
陳唸的幸運是遇上了小北。
哪吒和陳念都是心裡純淨的人,一個想戰勝命運不淪為妖 ,一個需要保護,也更願意去保護別人。他們都是身在陰溝卻仰望星空的人。
我認為兩人的結局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排,少年的磨礪後得到的都是他們想要的。
-
3 # 素顏素衣
隱忍過多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連適當保護自己都做不了是種悲哀,哪吒願付出保護他想保護而願盡全力給自己信心力量去為自己想要的拼博,命由我定不由天所以不同,付出不同,膽量不同!想法不同!結局不同!
-
4 # 一起來看短影片吧
他們的人生就像現代人升級打怪一樣,看似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包含了因果,前塵往事的因果,上下幾輩人的因果,在年少懵懂時啟明之人,在懂事之際,貴人的助力。這部電影裡哪吒的不幸是他人刻意而為之,陳念是沒得選擇,他承受了這個家族多代人的期望與愛,在夾縫中求生存,心底壓存的善念讓他做了正確的道德上的選擇,結局還算圓滿。我也是一名動漫製作者,雖然我沒有堅持下來。國漫的崛起讓我們為之振奮,傳遞了它的想要傳達的生活理念,正能量,動漫的電影藝術[贊]
-
5 # 沉迷黑色
由餃子執導兼編劇的《哪吒之魔童轉世》講述的是哪吒“逆天而行,反抗命運”的頑強和鬥志,由曾國祥執導的《少年的你》講述的“校園霸凌”的悲慘和“少年模樣”的純真。
看似毫無關聯的兩部電影,其實有著共同的昇華點:孩子成長。
哪吒“逆天改命”的一路是伴隨著他的成長,陳念“備受欺凌”的遭遇也是伴隨著她的成長。
哪吒最終戰勝魔力,成為萬人敬仰的大英雄,而陳念則“失手殺人”度過了4年的牢獄之災,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父母家庭不同,造就了哪吒和陳念不同的性格
01 父母負責,家庭幸福,造就了哪吒“頑強抗爭不認命”的性格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哪吒之魔童轉世》
哪吒從一出生就是“不幸”的,本該是靈珠轉世的他,陰差陽錯之下成為了魔丸,本該是救世救民的大英雄,卻成為了人人懼怕的妖。
小小年紀的哪吒,本該有著孩童般的天真爛漫,本該是無憂無慮和一群夥伴玩耍嬉戲的年紀,卻承受著無邊無際的打壓,世人對他的畏懼和偏見,讓他嚐盡孤苦伶仃的痛苦滋味。
哪吒是“不幸的”,但是哪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負責任的父母。
哪吒的母親從未懼怕過,而是貼心地陪伴哪吒,哪怕要肩負斬妖除魔的重任,也不忘抽出一點點閒暇時間陪哪吒踢毽子。
哪吒的父親李靖從沒有表達過一句愛意,但是卻奔走尋找解救哪吒的方法,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處修行,期望他掌握更多本領,能在人間好好活著。
更是會為了哪吒上天求換命符,決定用“以命換命”的方式,拯救自己“不幸”的孩子。
從不言愛,但卻至始至終都在釋放愛意,用愛意為兒子的健康成長鋪了“坦途大道”。
哪吒的父母並沒有因為哪吒是“魔丸降世”而放棄他,也沒有因為哪吒成長過程中調皮搗蛋不省心而任其“野生”發展,而是用盡力氣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孩子。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哪吒之魔童轉世》
正是因為哪吒的父母負責,家庭幸福,才彌補了他出生的“不幸”,同時也造就了他敢於抗爭,頑強戰鬥的性格特徵。
哪吒雖然是“不幸的”,但是父母負責,家庭幸福的他是幸運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會頑強地與命運抗爭,找到了救世救民的初心,最後戰勝了魔力,成為了人人敬仰的真英雄。
02 父母退縮,家庭破裂,造就了陳念“懦弱隱忍不作為”的性格
陳念沒有父親,家庭本身的破碎就是她成長路上的“硬性缺陷”,不完整的家庭導致她本就不完整的人格,缺失父愛,對於陳念來說,性格里缺少了“硬氣”。
18歲的青蔥歲月,本該是花一樣的年紀,本該是天真爛漫明媚樂觀地上下學交朋友,卻承受著無底無端的欺凌,霸凌者對她身體的殘害,冷漠者對她心靈的殘害,讓花一樣年紀的她遭受著黑暗冰冷的絕望。
陳念是“不幸的”,陳念沒有負責的父母,更沒有幸福完整的家庭。
陳念學習成績優異,是班裡的優等生,“考個好大學去北京”是她的理想,也是支撐她的念想,但她沒有一個幸福完整的家,於是就缺失了對抗外界的底氣,所以所有的優秀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父親的缺失,使得陳念性格上缺少了硬氣,在面對欺壓和侮辱時,她的性格里多的只是“忍耐”,而母親則是對她關心甚少,做著賣假面膜的生意,對陳念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再忍忍,等高考結束了”。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少年的你》
可孩子的成長路哪裡是等一等就能輕鬆度過的。
父母一味的退縮,家庭本身的破裂,讓陳唸的骨子裡少了硬氣和安全感,多了懦弱和隱忍。
陳唸的遭遇本身是“不幸”的,而父母退縮,家庭破裂的她更是“不幸”,正因為如此,她才會在遭受欺凌的時候選擇隱忍,選擇一次次妥協,最後釀成了悲慘的結局,度過了4年的牢獄之災。
03 父母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站
原本都是“不幸”之人,可哪吒最後贏得了萬人敬仰,而陳念卻承受了牢獄之災,父母家庭的不同,造就了哪吒和陳念不同的性格。
同樣都是孩子,父母陪伴,家庭幸福的哪吒最終戰勝了魔力,而父母缺失,家庭破裂的陳念沒能戰勝欺凌,其不同便在於父母和家庭。
宋慶齡曾說過: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家庭是怎樣的,父母是怎樣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成長中的性格養成和才能塑造,對於孩子來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是成長的重要保證,而父母和家庭正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站。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父母陪伴孩子
父母和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站,對孩子的性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為了讓孩子擁有健全健康的人格和性格,父母和家庭應該給孩子內心提供“定心丸”:即認同感、安全感、幸福感。
A:認同感
提供認同感是指父母認同孩子的想法,並且能尊重孩子,可以在過程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建議,但是不能強制性干擾孩子的想法。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曾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尊重,並且深刻意識到他們對父母來說很重要,這種心理意識上的滿足,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並且激發他們的潛力。
紀錄片《成長單行道》裡,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母親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也請你做好吃苦的準備。
她有自己的認知,但是卻沒有用自己的思維去幹擾孩子的決定,而是給出了孩子選擇之後的可能性,正是因為如此,孩子才會有認同感也會覺察到自己的重要性。
大多父母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強制性要求孩子,但其實這種“不認同感”會加深孩子的自卑心理,從而導致孩子不能自信面對成長路上出現的困難和挑戰。
心理學上有一種“三明治效應”,說的是父母可以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父母陪伴孩子
這種“三明治效應”之所以能被孩子輕易接受,其實就是因為有了兩個表揚讓孩子感受到了認同感,孩子本身是懵懂的,他們的性格和人格都在發育之中,所以父母要多給予“認同感”,實在需要批評的時候,也請運用“三明治效應”。
哪吒的父母給哪吒“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然後表示哪吒會成為救世救民的大英雄,這就是一種認同感,而陳唸的母親在陳念面對欺凌想要反抗時並沒有給予認同感,所以“孤軍奮戰”的陳念性格越來越懦弱。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家庭的認同,這是孩子內心的一種念想,支撐著他們幼小的心靈朝著好的方向努力。
B:安全感
作家池莉說:“現在太多的父母只願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
只知道給予物質滿足,卻從來不考慮孩子的精神世界,在這種父母和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的他們會把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不對外界進行情感交流,這樣很容易影響孩子成為孤僻,冷漠的人。
盧姆在《安全的感覺》一書中講到:
“安全感是個人健康發展的自然基礎,沒有安全感,你必會有意無意的神經緊張,而你正在進行的行為會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和諧成長就沒有能量,由於陷入了無休止的緊張,由於你得保持進攻或防衛姿態,你漸漸已將精力耗光。”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父母和孩子
被父母之愛包裹的哪吒充滿了安全感,所以他才敢於和命運抗爭,因為有父母做後盾的他內心是平靜的,而陳念之所以會一步步封閉自己不願交友,甚至在遭受欺凌時求助無門,就是因為她內心極其沒有安全感,所以她對整個世界都是惶恐的,而這種惶恐致使她進入了“情感封閉”狀態。
缺乏安全感對於孩子成長來說極其不利,缺乏安全感會影響孩子的性感,導致孩子成為孤僻,極端的人。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家庭給予安全感,這是孩子內心的一種踏實,是他們成長的“意識庇護”。
C:幸福感
作家劉娜說:
“人間最幸運的事,就是在上蒼允許的時間裡,在父母康健的歲月裡,我們歷經逃離和迴歸、爭吵與和解、眼淚和歡笑後,終於懂得並做到:哪怕,我們沒有活成父母的驕傲,依然配得上給他們一個擁抱。”
一個家庭給孩子帶來多少幸福感,這個孩子就會有多少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很多原生家庭不太注重家庭整體的幸福感對孩子的影響,殊不知家庭幸福給孩子帶來的幸福感是無可替代的。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恩愛家庭幸福,孩子才會在潛意識裡對這種狀態的家庭滿足,而不是對支離破碎的家庭滿足。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幸福的一家人
《原生家庭》一書中寫道:
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父疼母愛的哪吒充滿了幸福感,所以他才有信念戰勝魔力,可父母忽略的陳念沒有幸福感,所以她才會自卑怯懦,極度隱忍。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健康的家庭體系,幸福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寶貴的幸福感。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在教育子女上的失敗。在子女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期才重視家庭教育,只能說這樣的家庭教育太晚了。”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孩子的性格養成更需要父母的指引,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站。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良師益友”不同,影響了哪吒和陳念不同心態
01 “良師益友”的陪伴和鼓勵,哪吒的心態朝向“正念”發展
太乙真人為了幫助哪吒,在哪吒父母的配合下,帶著哪吒修煉,雖然在哪吒看來他這個師父“毫無作為”,但其實這種良師的陪伴,正是填補了哪吒內心的惶恐和不安。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哪吒之魔童轉世》
因為太乙真人告訴哪吒,只要潛心修煉,一定可以拯救萬民,成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也是在太乙真人的鼓勵和教導下,哪吒不斷修煉,快速成長,最終戰勝魔力,獲得了百姓的愛戴。
擁有太乙真人這位“良師”的哪吒是幸運的,因為良師的正確引導和耐心指教,哪吒才有了作為,在魔力面前依然勇往直前不畏懼不放棄,最終取得了勝利。
而作為哪吒唯一的朋友,敖丙是哪吒的“益友”,在面對魔力的時候,敖丙最終也是不顧一切去和哪吒一起面對,那句深入人心的對話我依舊印象深刻:
“白白搭上一條命,你傻不傻?”
“不傻,誰和你做朋友!”
雖然艱險,雖然困頓,但是有敖丙這位“益友”的哪吒是幸福的。
“良師”鼓勵哪吒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益友”陪伴著哪吒,正是因為“良師益友”的鼓勵和陪伴,雖為“魔丸”,但哪吒的心態依然朝著“正念”發展,最終成為了百姓敬仰的大英雄。
02 “良師益友”的缺失和冷漠,陳唸的心態朝著“孤獨”發展
陳念在遭受霸凌者欺凌的時候,她曾幾度向老師發聲,年少無助的她把期望寄託在了老師的身上,渴望著這個大人能夠幫助自己,給自己一些支援,可老師都是一味逃避。
“你們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高考”,老師總是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或者並沒有把霸凌的嚴重性當回事,所以造就了陳念最後的悲慘結局。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少年的你》
“良師”的缺失,讓陳念成為了孤立無援的“棄兒”,也正是因為缺失了良師的指引,陳唸的心態朝著“孤獨”發展。
同為優等生的李想本該是陳唸的“益友”,在陳念遭受欺凌的時候,李想並沒有陪伴著她和她一起扛過,或者為她發聲,而是一再勸解陳念“再忍忍”。
看似朋友卻絲毫沒有讓陳念感受到友誼的強大力量,“益友”的冷漠讓陳念猶如黑夜中孤立行走的幽魂,成為了萬念俱灰的“孤獨者”。
“良師”的缺失讓陳念孤立無援,“益友”的冷漠讓陳念萬念俱灰,正是因為“良師益友”的缺失和冷漠,雖為優等生,但陳唸的心態卻朝著“孤獨”發展,最終釀成悲慘結局。
03 “良師益友”,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太陽花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童年時代的兩個世界”的觀點,這兩個世界一個是成人與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另一個是同伴與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影響。
在《通往目標之路》一書中,作者威廉·達蒙強調,家庭之外的成年人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老師。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與兒童互相作用的世界,除了父母之外,最多的便是老師了,老師的鼓勵和認可,對於孩子尤為重要,也就是說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良師”。
“教師,非領域專家也。他並非在教授一門課,而是在分享他的人生。他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教學就是一種藝術。”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好朋友在一起
同伴與兒童互相作用的世界便是朋友了,朋友的陪伴和支援,對於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也就是說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益友”。
“良師益友”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太陽花,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開出燦爛耀眼的光芒,照亮孩子前進的方向。
培根曾說: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於缺少真正的友誼。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種種磨難和考驗,而擁有真正的“益友”就如同有了披荊斬棘的源動力,毫無畏懼,毫無退縮。
擁有“良師益友”的哪吒,成長的路上滿是向陽而生的太陽花,所以他戰勝了一切磨難,而缺失“良師益友”的陳念,成長的路上沒有向陽而生的太陽花,所以它孤寂無靠畏首畏尾,最終釀成大錯。
“良師益友”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太陽花,無論一開始的環境如何,那股“向陽而生”的爆發力會支援著他仰望天空明媚的陽光。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父母家庭”和“良師益友”怎樣為孩子成長助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可連柯曾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幸福的一家三口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的氛圍對孩子的成長也有極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家庭”是給孩子成長助力的關鍵所在。
給孩子“父母家庭”的幸福感,可以透過“3原則”來實現:
原則一:父母陪伴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指的不單單是身體的陪伴,更是精神世界的陪伴,需要父母做孩子的朋友,進入孩子的世界去探索孩子的需求,從而達到對孩子的想法感同身受,讓孩子擁有“父疼母愛”的幸福感。
原則二:父母恩愛
父母恩愛指的是父母之間要和諧幸福,這是對孩子長久以來的心理同化,父母恩愛正是幸福家庭形成的過程,孩子見證了幸福家庭,自然也會對幸福抱有正念感,從而直到怎樣追求幸福感。
原則三:自我端正
托爾斯泰曾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對自身人格和性格的完善,正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以這種“先自我端正”再“端正孩子”的“先入為主”方式進行教育,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同樣都是“不幸”的人,哪吒和陳唸的結局為何不同?
有朋友的小孩
給孩子“良師益友”的幸福感,可以透過“3部曲”實現:
一部曲:健康選擇
健康選擇指的是在獲得“良師益友”之前進行選擇,與“正念、正知、正行”的人一起,無論是師長還是友人,對孩子的成長都有正向引導作用。
所以,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選擇的開始就進行“正向選擇”,而作為師友身份的人,更是應該用“正行”面對孩子,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二部曲:心靈陪伴
心靈陪伴指的是,師友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心靈朋友”,走近孩子的內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和訴求。
人是社會性動物,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Lawrence Cohen)說:
所以孩子的“良師益友”應該成為孩子的心靈陪伴,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找到歸屬感。
三部曲:精神同步
精神同步指的是,在透過“良師益友”獲得幸福感的時候,孩子應該與自己的“師友”達到精神同步的境界,成為思想中高層次的“密友”,精神境界的同步,可以讓孩子有極大的自信心和高度的認同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長中必須養成的,而父母家庭和良師益友就是養成中不可或缺,不可忽略的一環。
父母陪伴,家庭幸福,良師在側,益友同行,這才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首要保證。
回覆列表
曾經有一句話,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有相似的歸屬。
哪吒和陳念是不幸的,哪吒出生魔靈纏身,全村恐懼,走哪兒都是喪門星,陳念家境貧窮,心性倔強,飽受欺負。
其實實話實說,他們是一樣的嗎?我看也未必,簡單來說一個是小混混,一個個是需要保護的高中生。
然而他們的統一點就是都有拯救他們的人,哪吒可能是他的老師他的夥伴,陳念是小北,他們的結局也算是好結局,哪吒有了仙格,陳念有了歸屬,不幸的人終將有幸,相信這也是編劇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祝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