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月明叔
-
2 # 有趣即才情
不會,電視或者書中所寫都是為了美化人物或者新增小說趣味性。厲害的武將無非是靠身先士卒提升士氣或者透過兵法謀略擊敗對手。
-
3 # 上海途騰戶外
拉開陣仗雙方武將單挑的事,在戰國時期有,但也相當少見,而且也不可能是主將上去單挑,最多派個能打的副將上去。而且在戰國時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吧,贏的一方不會去追擊輸的一方。一般武將單挑大多是在混戰中相遇會對打一下,但也不會像電視裡演的那樣一刀把首級砍下,斬首級的事有,但用的是佩劍割的。槍和矛直接刺死。像長柄大刀是直接砸死或砸暈的,因為這種刀,刀鋒是不開的……
-
4 # 噓就當我沒來過
謝邀:在冷兵器時代、關於單挑、史書記載很少、小說和民間評書寫得很多、我們現在處於熱兵器戰爭、對冷兵器時代還比較陌生、特別是帶兵的將領、我們大部分只能猜測、小時我常聽父母講我太外公(父親的外公)冷兵器打仗的故事、不過那時冷兵器已經進入了尾聲、對此我發表一下個人見解:古代打仗主要有4種形式:
1兩軍人馬大致勻衡、敵對雙方擺開陣勢、誰也不敢冒然行動
2兩軍同時搶戰有利地形或要塞
3一方發動突襲、另一方佈陣或行軍途中倉皇應戰、雙方混殺一團
4一方猛烈攻城池、另一方固守城池
從上面4種形式中、第2、3、4種情況雙方將領靠的是智謀和有效的指揮、不會發生單挑、就是單挑、也是混戰、踫到是誰就和誰搏殺、當然也有武力強的將領為了儘快結束戰鬥、一馬當先、擒賊先擒王主動突襲對方將領的這種情況也是有的;顯然第1種情況敵對雙方將領發生單挑的可能性最大、其原因是為了鼓舞士氣、也減少雙方士兵混戰不必要的傷亡、傷亡太大就是勝利了也失去戰爭的意義、君主也耗盡錢糧安撫家屬、這樣的勝利猶如"勝了官司輸了錢"作為將領在戰爭中首先考慮要以國家利益為重、與其這樣不如將領與將領之間來個單挑、挑勝一方乘勢掩殺、挑敗一方不死就逃亡退敗、大大減少戰爭的混戰的傷亡、所以古代雙方將領、是有單挑的、只不過很少而已!
-
5 # 海上清風8070
古代確實有敵方將領出陣單挑的,如《新唐書-秦瓊列傳》中記載:“每敵有驍將鋭士震耀以誇眾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志。”同時,對另一個婦孺皆知的猛將尉遲恭,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是,挑戰的對手都是敵方猛將,絕不會是主帥。在冷兵器時代,這樣做主要起到一個炫耀己方勢力,震懾對手心理,鼓舞己方士氣的作用。項羽曾經要求與劉邦單挑,被聰明的劉邦拒絕了。
-
6 # 唐不三不四藏
古代戰爭單挑是有的,但是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史書上記載過多少次武將單挑呢,不過20多次!大部分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雖然找不到什麼三英戰呂布,許褚鬥馬超,可是孫策單挑太史慈,關羽斬顏良,可都是史書上能找到的真實事件。在隋末好漢,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也有過單挑的舉動。過了這個時期,單挑這個方式,就很少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了。
為什麼後來打仗很少單挑了呢?
早期戰爭規模小,參加戰鬥人員數量少,農民多,職業軍人少,而且貴族社會,都注重個人榮譽感,這時候就時興單挑。你一個貴族武將,出馬把對方身份跟你差不多的大將,打敗了,或者殺了,其他手下的烏合之眾,一看頭兒都沒了,就都跑了。這一仗就算贏了,你個人的名聲,和榮譽也得到了提升。可到了後來呢,就是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了,士兵的職業化越來越高,遠距離武器也發展起來了。對於將軍的要求就不是武藝好了,要懂兵法,要運籌帷幄。手底下成千上萬計程車兵,需要你去指揮,調動,哪部分進攻,哪部分防禦,哪部分包抄。而且戰場大了,雙方的武將都被一重一重的自家士兵保護的好好的,他不出來,你幾乎沒辦法接近他,而且弓箭,弩這種兵器的射程和殺傷力也越來越遠。你來叫陣,剛喊一嗓子,人家遠距離一個齊射,你就成刺蝟了。
所以說,到了後來,單挑這種充滿浪漫色彩的東西,就從戰場上絕跡了。
-
7 # 奇葩歷史大觀
武將單挑這個事情本來就是沒意義的事情,雖然一開始可能再有,但是後來是不可能存在的,畢竟戰爭並不是黑社會打群架,即便是黑社會打群架也是大哥帶領小弟一起上。而如果大哥氣勢上不足,小弟們也就只好跑路了,畢竟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要去拼命的。
而武將之間的單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畢竟戰爭並不是兒戲,真的將武將之間的單挑當成是真事,那就是小說和評書聽看多了聽多了,是對於個人英雄主義的一種烘托,真是在戰場上武將是不可能單挑的,畢竟武將養了那麼多兵,如果自己去上陣打仗的話,那還要養那麼多兵幹嘛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政府養那麼多並不是讓他們做吃瓜群眾的。很多的時候武將也不可能自己帶頭衝鋒,更多的時候是在後方進行運籌帷幄,
為什麼小說和評書中會凸顯武將單挑的。主要是為了想好看吸引人,否則如果戰爭只是打群架,那也太沒有看點了,當然,也並非沒有武將單挑,的確有很多的猛將可以做到在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比如說正史記載的關羽斬殺顏良。但是武裝單挑並不是歷史主流,主流還是在後面運籌帷幄,即便是帶隊衝鋒,主要還是武將身邊的親兵發揮作用。有很多的戰績是武將和武將的親兵一起完成的,並不能看成是武將一個人的勇武。
-
8 # 史官記
古代打仗的帶頭武將是否會真的單挑?
這個問題放到如今打架應該都會覺得單挑是很愚蠢的事情。那麼到底古代有沒有這一回事呢?
古代打仗都是靠著地勢、士兵多寡,將領謀略來決定戰爭的輸贏的。兵書、戰術在《三國演義》裡面體現的淋漓盡致,武將塑造的也栩栩如生。關於,張飛都如在眼前一般存在,而且一般在大戰開始之前將領都會叫囂一番,就是所謂的嘲諷,心理戰!然後大將上去單挑,哪邊贏了就乘勝追擊,輸了就被追著打。那麼問題就在這裡,武將上去單挑的時候有沒有會想到用亂箭直接射殺呢?這不就一了百了?
其實在古代戰爭史上,很少有兩將單挑的行為發生小說裡之所以那麼寫著,是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刻更加喜歡小說的閱讀感覺和興趣,就是故意這麼去塑造這個人物的。不過單挑還是有的,只是比較少而已,不像三國裡面描述的那麼誇張。
春秋時候,那個時候打仗都沒有想那麼多,就是想要在其他國家面前掙足這個面子才去打仗的。而且當時打仗都要約定地點時間在打架,那有什麼偷襲什麼的,講的是公平,就是一個“禮”字貫穿。而且你打敗對方了也不會要至你於死地這種,輸了就讓你跑了就行,自己面子夠了就行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不一樣了,不講究那麼多了,就是要弄死對方,你主將敢出來,那迎頭就是一箭。單挑雖然少,但是主將帶頭衝鋒是有的,一般就是主將帶領一群士兵,衝進敵方陣營,然後斬殺敵方頭目這類的戰術。說到這裡,就得提到鄰國日本了,咱們中國雖然不怎麼崇尚單挑,但是古代日本受《三國演義》等書的影響,卻是十分喜歡用這一套,就是所謂的“一騎討”,兩句頭目,互相出來喊話,互相報個姓名,職位什麼的,如果哪一方身份不夠資格,那打了也感覺沒面子。
總結:但是肯定是有的,但是不會像小說和電視劇裡面描述的那麼誇張!
-
9 # 三箭一雕230
古代冷兵器戰爭中有單挑,而且數量很多。
1.有明確的史書記載,說明單挑是存在的。
2.騎兵武器的變化,尤其是將領專用的武器變化,說明了對單挑的重視。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騎兵的主要武器就是短兵器,中國特殊還多了弓和弩,長兵器的作用,主要就是用於衝陣和單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古代將領,一般都佩戴長短兩種兵器,有的還額外佩戴弓弩。
3.單挑專有名詞的產生。“叫陣”、“回合”即使現在也還是屬於常用詞,它就是誕生於兩軍對壘時候的武將單挑。
4.古代戰爭的特性,使得單挑存在有必要性。兩軍對壘需要列陣,千人以上的軍佇列陣就需要不少時間。古代軍隊中往往有大量的非職業軍人或地方守備部隊,士兵的素質不高,兩軍對壘時的巨大的精神壓力,一旦造成炸營,或者是突發狀況,往往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可怕後果。因此在列陣的這段時間必須要透過罵陣(很多帶有辱罵性質)、叫陣、單挑等手段來吸引注意力,還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一般進行單挑的,都是不擔任主要指揮工作的中低階將領或者是一些主將身邊主要承擔護衛工作的侍衛(例如許褚典韋),現在能看到的一些,有記載的單挑,是因為參與的將領身份比較高或者名氣比較大才能得到記載。
5.遊牧民族軍隊對單挑不重視。中原王朝步兵對戰遊牧民族的騎兵,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密集結陣,因此在兩軍對陣時,遊牧民族軍隊往往會避免單挑,不給對方以列陣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元朝之後就基本上很少有單挑了。因為明朝的主要敵人就是蒙古、倭寇和女真,都是不注重單挑的軍隊,因此陣前單挑這種情況就逐漸消失了。
-
10 # 江水趣談
在古代的戰爭中,一般是不會出現這種雙方大將單挑的情形。
如果說單挑就能解決問題的話,那麼就完全不需要徵這麼多的兵了,直接雙方各派一名大將對打,定個誰輸誰贏就完事。
要是這樣的話也不能叫打仗了,改華山論劍算了。壓根用不著這麼多的兵馬糧草浩浩蕩蕩地打仗了。
花這麼多錢是吧,耗費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死這麼多人。
單挑死一個人,事就完了,真要這樣就好辦了。
一般啊這種單打獨鬥的場面大都是小說或者是影視劇的情節,比如在三國演義中,那單打獨鬥的場面可是不小,每一名大將都是武藝高強,看得不知道多過癮。
但事實上,在古代打仗極少會出現這種單挑的場面,多數都是帶著千軍萬馬,不管是步兵也好,還是騎兵也好,總之數量肯定不會少。
因為在古代打仗,講究的就是戰術,還有人數,單打獨鬥也就不需要什麼戰術了。
只要誰的武藝更高強就可以解決了,而且小說和影視劇裡這樣演繹,是為了增加畫面的衝擊感,也是為了豐富這個人物,要不然每場打仗的戲都是一群群演扭打在一起,哪裡還有什麼英雄情結,所以說小說什麼的看看就好了。
不過在古代打仗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單挑的情況,只是真的是極少數,而且古代打仗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誰的武力值高就完事的,要看的是軍隊的綜合實力,還有領導者的謀略等等,如果說真的這麼簡單地分出勝負,那麼武功高的人就直接得天下了,哪裡還要什麼謀士和政治家。
-
11 # 山居不記年
古代武將會單挑,但是機率很小。像三國、水滸裡面,兩邊軍隊排開,主將上陣單挑,嬴的那方揮軍衝殺,敵人四散奔逃的情況,很少。這只是小說手法,為了讓故事更好看,畢竟大家還是喜歡個人英雄主義,沉迷於關羽張飛這類“百萬軍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猛將。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有十倍的兵力就圍著對方打,五倍的兵力就A過去,兩倍的話就設法分散敵人,兵力相當就打,少的話能跑就跑,不敵對方就要避免決戰。
基本上古代作戰也是按照這個來的,如果兵力優勢就直接打,怎麼會透過武將的單挑來決定整個兵團的命運呢。
當然,武將也會單挑,比如《英雄記》就記載:
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呂布透過約戰對方主將郭汜,呂布單挑獲勝,郭汜暫且退兵。不過這個在歷史中還是很少見的。
-
12 # 衍生
有單挑,很少
史書只會記載戰役勝敗,很少寫戰場細節,你是無法從《三國志》裡邊找到“一回而斬之”“三英戰呂布”這樣的內容的,而各種通俗小說演義則不然,如果像史書裡邊那麼寫,估計就沒人看了,在三國志中關張馬黃趙總共一章,小說作者和說書人為了吸引觀眾,會對史料內容進行加工,所以問題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將領單挑式的說法其實是不合適的
-
13 # 當代社會哥
我們經常以為古代打仗,會兩邊將領單挑,那實在是讀書人的想象。雖然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將軍如張飛、趙雲等等的象徵意義和領頭意義很重要,他們有時候的衝鋒是激勵士氣的做法。但其實真正的大將是不會隨便把自己置於這麼一個危險的境地。
因為在古代戰中要是將軍戰死了,基本上就代表著戰爭的徹底失敗。所以一般來說都會保護將軍,越高級別的將軍越是如此。同時一旦將軍戰死,軍隊裡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將軍,整支軍隊就會指揮不靈,這也是為什麼將軍不能戰死的首要原因。
-
14 # 風在吹tmy
一提起古代打仗,大家會想起電視劇中的描述。敵對雙方,排好陣勢,聊上幾句,互通姓名,雙方各出一個將軍單挑,出現勝負之後,贏得一方計程車兵衝到前方大殺特殺,這種打法被稱之為“鬥將”。如果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於打仗前“鬥將”這一現象絕對印象深刻。
不過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種情況,只不過沒有小說裡那麼誇張,而且最早出現在周朝。
《周禮·夏官》載:當時有專門的職位“環人”負責執掌“致師”。
在那個時候,雙方開打的時候,有一個很正式的挑戰,也就是兩邊各駕駛一部戰車,由勇士在戰車上在陣前挑戰,這就是“致師”,不過到了戰國,這個規則就逐漸消失了。
春秋往後,陣前單挑這個形式就淡下去了,在《史記》記載中,楚漢兩軍在廣武交戰時,項羽曾提出和劉邦一對一,來決定天下是誰的。
可劉邦又不傻,真打起來他十條命也不夠項羽打的,於是他笑著回答:“算了吧,我寧可鬥智,也不鬥力。”
由此可見,那個時候,已經不興單挑了
但是在《三國志》中又有“鬥將”的描寫。
如曹操東征袁紹時,命張遼和關羽為先鋒,至
白馬坡後,“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
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
者,遂解白馬圍。
”魏將張遼率領五百死士攻……
雙方主將先單挑的話,其實對士氣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雖然軍隊中計程車兵都是為了保家衛國亦或者是為了開疆闢土而奮鬥的。但是他們大多數的人都是被突然徵召的,所以賣命的人其實並不多。而這種時候,士氣就顯得十分關鍵了。
倘若我方主帥殺了對方主帥的話,那麼我方計程車兵就會很有勝利的希望,打仗的時候就會熱血沸騰。而敵方計程車兵見到主帥出了問題,本就害怕,再看到對面計程車兵如此勇猛,精神抖抖,還沒有打仗的時候就已經輸了。
由此不難看出,在戰場之上,主帥進行交戰是戰局的需要,對戰局的勝敗也有一定的影響。
-
15 # 老呂說文史
古代戰爭中確實會出現武將單挑這個事情,但是這個機率不是太大。
在那個時候不叫單挑,叫“鬥將”
因為在古代打仗,士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聽說,某某戰役,一個人提著刀能趕得幾十個人,幾百個人亂跑,這就是因為士氣在古代戰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提出鬥將的一方往往都是為了對士兵計程車氣進行鼓舞,或者說是透過鬥將來打擊敵方計程車氣,一旦鬥將贏了,很多時候敵方部隊會不戰自潰。
最有名的莫過於溫酒斬華雄了。當時汜水關除了原先的守關部隊,華雄帶了5萬人前去支援,但是華雄被關羽殺了以後,汜水關前就再也沒有人敢領兵出征了,就是因為華雄在西涼士兵的心裡非常厲害,而這麼厲害的人都被關羽殺了,於是導致士兵計程車氣極其低落。
華雄的死導致了汜水關內部對士兵亂作一團,最後被諸侯軍一鼓而下。可見士氣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
16 # 龍王1372
國力人力,雙方都有勝利的慾望的情況下,必須的單挑,單挑的永遠都是將軍,不會是統帥,他們就是大格局下的棋子,俗氣點說是死士,將軍的單挑最多改變區域性地區的戰役,影響一場戰的成敗基本上沒有,戰略格局上微不足道,個人看法!!
-
17 # 沉140769451
基本不會單挑,只有兩軍混戰在一起,可能雙方將領幸運的遇到,打在一起,但他們各自的護衛都不會在旁邊看熱鬧。對領導軍隊作戰將領的斬首行動,不是什麼現代戰爭的產物,為了保護軍隊的領導者,軍隊會為各個等級的將軍們設定專門的警衛人員,或者說是護衛隊,春秋時期就有軍法規定,折損了護衛的將軍,護衛隊皆要處死,護衛們絕不能讓將軍去冒險。擒賊先擒王是古代軍隊也熟知的道理,將軍的作用是領導手下的軍隊作戰,而不是自己去拼命,將軍提前把自己拼掉了,他的軍隊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無法作戰的地步,如果將軍們都想著透過個人間的單挑來取勝,那還需要什麼軍隊呢?直接讓他們上格鬥場格鬥好了,大家都省時省力省花銷,也就不需要什麼將軍了,組個國家格鬥隊,請幾個教練訓練就好。
-
18 # 耀眼觀世界
在中國冷兵器戰場上,兩軍先列好軍陣,然後雙方主帥叫陣單挑,在互打幾十回合甚至大戰上百回合後,兩軍士兵再開始互相沖擊對戰,這是大多數人對古代戰場的理解。比如羅貫中《三國演義》裡有許褚和馬超大戰數百回合,這種雙軍對壘武將先單挑的方式,出現在中國冷兵器時期,在演義小說中尤其多,如《隋唐演義》、《水滸傳》,甚至連神話故事居多的《封神演義》中,兩軍衝鋒前都是雙方將軍先互相鬥法。那麼古代到底是怎麼打仗的呢?
將軍單挑真的會出現“大戰三百回合”嗎?冷兵器戰爭時受兵器限制,作戰基本都是近距離接觸,在這種背景情況下,團隊聚集所產生的衝擊力量,就是能否在戰場上取勝的關鍵因素,而若要軍隊發揮強大的衝擊力量,排兵佈陣是非常重要的,當時在戰場上勝利叫“集事”,而戰事失利叫“敗績”。
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以車為戰,兩軍對陣時列隊成左中右三軍,列隊完成後馬上開始衝擊廝殺,車陣在最前列,步軍緊跟其後作掩護,這是當時最為常見的陣法。兩軍衝擊開始時,最先出列衝鋒的是兩翼軍隊,統帥坐鎮中軍,所以中軍是不會衝在最前列的。若雙方衝擊弒殺一段時間後陣型沒有散,就出現兩翼對圓陣的情況了,然後坐鎮中軍的主帥,再根據戰場情況適時的投入到戰場中。到了戰國後期,雖然戰場上的兵種不斷增多,但兩翼先衝鋒中軍隨後衝擊的戰場風格已經形成,所以兩翼軍隊總是佈置在軍陣較為靠前的位置。隨後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名的“雁形陣”,這時的軍隊就不是三軍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兩軍,左邊羽翼稱“左甄”,右邊羽翼稱“右甄”,當然也可以形成兩針對圓的情況。
到了兩漢及南北朝時,馬軍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大,馬具和馬具盔甲的製作工藝突飛猛進,這就讓騎兵部隊的裝備和戰術愈發成熟,此進步得益於遊牧民族匈奴和鮮卑,他們對戰馬的馬具進行了改良,對戰爭勝負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有深遠的意義。這期間優秀的將領基本都是馬術超群的騎將,他們會在兩軍對壘弒殺時勇往直前,穿梭在兩軍的軍陣中,這樣就很有可能出現兩軍主將的直接碰面,斬殺敵將肯定會鼓舞士兵士氣,但這絕對不是取勝的關鍵因素。以陣法優勢攻擊敵方弱勢,騎兵為主步兵輔助,是當時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所以小說演義中那種兩軍先列隊,然後主將先單挑幾百回合,而後兩軍士兵開始互毆的場面,在古代戰場上是不多見的。
小說家們關於戰場單挑描寫,完全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也為突出英雄人物的勇猛。
古戰場上交戰的“回合”究竟是什麼呢?小說演義中經常出現“回合”,這是古代戰場交戰的常用語,源於春秋時期。當車戰開始時,雙方會全速駕駛戰車衝向對方,在和對方相持到一定的距離後,雙方開始用弓箭互相射擊;等到雙方戰車靠近時,就換矛一類的兵器互毆,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以上全過程就是“合”;雙方立即回頭繼續衝向對方,並開始新的一輪弓箭對射;這就是“回”了;當兩方戰車再一次靠近時,就是新的一輪“合”,所以“回合”就是交戰時雙方的一來和一往,而先有“合”再有“回”。在如此重複的“回合”過程中,如果有一方失敗則戰爭結束。
古戰場“回合”源於春秋時的車戰,西漢時戰爭多發生在與北方遊牧民族中,戰場作戰方式也從車戰變成了馬戰,之前戰車互衝的作戰方式也就不復存在了,但“回合”作為古戰場交戰詞語,被一直沿用了下來。
回覆列表
前秦之前有這種風氣,類似於貴族之間的紳士風度,不一定是將領單挑,雙方都會選一位武技精湛的壯士代表對決,勝的一方可以鼓舞士氣,後來隨著遊牧民族匈奴的南下,弓箭長距離遠射,不管漢族貴族單挑的風氣,再單挑就造成白白的犧牲,後來就沒落了。影視劇、小說裡出現單挑的情節,是為了渲染氣氛、加強藝術效果,一個人對決上千上萬人、兩人打了幾百個回合的情節難以證實,也難以想象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