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殲-20戰機為何要加裝邊條?
18
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什麼叫做加裝邊條??殲-20自從2001號機開始本身就已經有邊條,這次量產機型是修改了邊條形狀,從拱型修改成直線型。

    至於為什麼修改,以下內容轉自微博使用者模人一架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84220019512605#_loginLayer_1489242590656

    直接進入正題。區域性迅速減壓產生的凝結水霧可以顯示渦流的走勢。俯視照片可以看出驗證機的翼根邊條渦沿軸向向後延伸,受垂尾流場影響後拐彎向外破裂。而量產型修改成直邊條後渦流走向變成了斜向外行,渦體軸心遠遠的避開了垂尾,完全延伸至襟副翼之後。所以基本可以判斷這個渦流走勢的變化正是是邊條修改的主要目的。

    殲20翼根渦流走向對比

    如果你明白了,下面內容基本就可以不看了。如果想看看美國人走的彎路,更深入的瞭解這個變化的意義,請接著往下看。

    渦流的充分利用是世界航空進入3代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充分利用渦流可以提高升力,增強舵效,改善飛機的大迎角效能,甚至也可以減小阻力,增加航程。但是看似“萬能”的渦流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了,可以令飛行效能突飛猛進,用不好卻能導致機毀人亡。渦流是有利還是有害不是由強弱決定的,而是它出現在哪裡。

    大黃蜂作為以邊條渦為氣動設計的核心而開發的第3代戰鬥機的傑出代表,第一次有了如此巨大的前緣邊條,有了可以在大迎角時避開機身遮蔽有效利用邊條渦流的雙外傾雙垂尾。兩種適合大迎角控制的結構結合在一起,而這兩部分產生的氣動力,給F/A-18帶來大迎角時穩定升力和控制力矩。得到的,本該是夢幻般的大迎角效能……但是,卻造就了長期困擾大黃蜂的弊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NASA經過研究發現原來是大黃蜂邊條翼產生的強烈渦流在垂尾前部破裂,對垂危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造成機體震顫和結構破損。如果不加以控制有可能造成垂尾斷裂,嚴重危害飛行安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人首先想到了給垂尾補強……是不是錯拿了俄毛的劇本了?

    發現加強垂危只是治標不治本之後又在邊條上表面加裝了樹立的擾流板,這樣就能是邊條渦提前破裂……,算是部分放棄了邊條渦的增升效果的湊合手段吧。這種堵路式的修改即增加了重量,又降低了渦升力和尾翼舵效,但是至少飛起來不那麼危險了。

    加裝擾流板對渦流影響對比

    紅圈內為新增的擾流板

    這一對邊條渦與雙垂尾的矛盾直到F/A-18E/F超級大黃蜂才算是徹底解決。超級大黃蜂加寬的尖拱邊條在產生強勁渦流的同時,將渦流的軸線向外移動,避開了直擊垂尾。既提供了全舷長甚至覆蓋平尾上表面的渦流,也擦過垂尾外壁,增強了舵效。

    超級大黃蜂(上)的尖拱邊條與大黃蜂(下)的對比

    超級大黃蜂強勁的邊條渦流

    透過梟龍的研發改進,成飛對於尖拱邊條的使用自然是得心應手。然而梟龍使用的是單垂尾,完全避開的渦流的不利影響。而採用了雙垂尾鴨式佈局殲20自然就隱藏了新的氣動難題。梟龍的邊條渦對其機動性貢獻很大

    梟龍的邊條渦對其機動性貢獻很大

    此前我們知道了殲20透過多渦系耦合,將渦升力提升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然而全動式垂尾因為其應力更為集中,所以對渦流的衝擊也更為敏感。透過照片我們很容易看出殲20驗證機的邊條渦衝擊垂尾的情況與早期的F/A-18情況很相似;所以有理由認為殲20驗證機也有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困擾。

    美國頂尖專家安德魯·埃裡克森博士曾在瞭解了殲20驗證機後稱讚其設計師為真正的天才。在殲20改進定型過程中,天才們再次展現出他們的能力。透過看似簡單的修形就有效解決了這一氣動矛盾,既不破壞隱身,又增大了容積,甚至可能都沒有增重。

    殲20量產型機翼上表面渦流的的效果其實和F-22的很相似,也是斜向流過垂尾外側。

    另外,對於進氣口上邊緣由水平改為下垂,有人認為只是為了增強隱身效果。其實改動不只是外段下垂,也進行了更深入的修形,取消了驗證機上進氣口兩側向外突出的渦流發生器結構。很可能是為了減弱進氣口邊條渦流強度。畢竟這幾組渦流是耦合的,不能獨立設計其中某一兩組渦流的狀態。

    除了氣動要求之外,邊條還同時還提供了內部空間。從驗證機開始就在邊條下面突出的紡錘狀鼓包其實就是給主機輪提供空間。殲7表示:嗯,這孩子是我親生的。然而到了量產型,邊條以及下方的鼓包上覆蓋的透波材料顯示其容納了某電子裝置。

  • 2 # 一條波浪大河寬

    1)飛機加裝邊條可以實現從機翼到機身的平滑過度,能夠使飛機的氣動佈局更加合理、阻力更小,這樣更利於飛機飛行和機動 2)增加的邊條還能具備部分機翼的功能,起到增加飛機升力的作用,更利於飛機的飛行和機動 3)邊條使飛機的氣動外形更加完整和流暢,有利於減少飛機的雷達反射強度,使飛機更不易被敵方發現 4)加裝邊條還能增加飛機的內部空間,可以讓飛機裝載更多的裝置或燃料 5)加裝邊條還能達到加強筋的作用,使飛機的翼身結合部具備更好的結構強度和過載承受能力 6)完待續,俺想起新的再說 ……

  • 3 # 濟南北斗星

    殲20是我國軍工智慧的結晶,前鴨翼增加了對氣流的控制,對小轉徑較有益,經過試飛對機身不斷修正,後機身加的邊肋條,一是減少雷達波的反射,二是加強了對尾身氣流的控制,三是對尾焰紅外也有遮擋做用。相信殲20在交付空軍後,在不斷實踐中不斷改進,將黑絲帶打造成捍衛祖國天空的龍鷹!

  • 4 # 紫苑12

    看看號稱有發動機能讓磚頭上天的大老美,除了F18系列有邊條翼,F16有極不明顯的邊條翼,其他的戰鬥機哪有呢?甚至連歐洲和亞洲都很流行的鴨翼都沒有。F18是艦載機需要的升力比空軍戰鬥機要更大,所以要邊條翼。雖然一方面說明殲20氣動設計優秀,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殲20的發動機還是不太夠用啊,畢竟哪怕是WS10A也只能算是第三代戰鬥機的動力系統。而且在隱身性上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再看F22,雖然沒有鴨翼和邊條翼,但是強大的動力系統還是能夠滿足飛機機動性的要求!同時滿足隱身性!再說說歐洲人,以英法德的技術水平,研製出一款類似殲20的飛機還是問題不大的,之所以沒有研製,最主要還是沒錢,再有就是這些國家的地緣政治環境對第四代戰鬥機沒什麼現實要求。現在三代半的颱風和陣風已經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了。咱們國家搞殲20完全就是被逼的!但是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我們擁有了第四代戰鬥機!希望國產新大推能夠早日問世!

  • 5 # 天地吉風

    在戰機效能技術的改進上,我們的正常思維常常停留在戰機自身技術改進上,

    設計上卻忽略了戰機對周圍環境氣流的改變,從整個宇宙銀河系來看,相互

    之間的引力,制約了很多戰機的飛行器速度,也影響戰機飛行軌跡,何況地球

    還有那麼強的引力以及磁場,科幻告訴我們未來的戰機會發射一種電磁波,

    這種電磁波將改變飛行氣流軌跡,戰機在電磁波里飛行,將提高飛行速度,

    相應也提高戰機發動機效能。

  • 6 # YF永恆

    關鍵還是由於WS10發動機無法滿足殲20的設計要求,推力不夠,才盡力把飛機結構調整到最最佳化為止。。。不過如果換裝了ws15,再加上極致的外形結構,殲20的戰鬥力就充沛了。不過殲20的潛力估計也就到了極致了。就算再改進也有明顯提升空間了。而且殲20上馬到服役,總是有點被趕著走的感覺。估計殲20不是我國會大規模服役的4代機,F22才183架.估計我國殲20最後的產量不會超過150架左右,關鍵是我國對隱形戰機的研製有了大踏步的前進。估計殲20的後繼機才是真正的重點。

  • 7 # 新語說

    殲20戰機

    外媒稱殲20的其中兩條生產線,一條殲-20基本型裝俄AL-31發動機。而另一條殲-20A型裝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

    殲20戰機

    作為中國最先進自主研製的隱性戰鬥機,其發動機歷來是各方爭論的話題。軍事專家尹卓少將在珠海航展之後就證實現在殲-20採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

    殲20尾部發動機

    目前已知單發的殲11系列戰機已經裝備了國產太行發動機,可確信國產發動機已經有質的飛躍。目前已產的殲-20極可能是俄產發動機與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混搭。

    外界稱國產WS-15已經完成原型,而一般測試時間就有10年。中國在2020年將有4條殲-20生產線,屆時將裝備新的WS-15國產峨眉發動機。

  • 8 # 科學壹加壹

    俯視照片可以看出驗證機的翼根邊條渦沿軸向向後延伸,受垂尾流場影響後拐彎向外破裂。而量產型修改成直邊條後渦流走向變成了斜向外行,渦體軸心遠遠的避開了垂尾,完全延伸至襟副翼之後。所以基本可以判斷,渦流走勢的變化正是是邊條修改的主要原因。渦流的充分利用是世界航空進入3代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充分利用渦流可以提高升力,增強舵效,改善飛機的大迎角效能,甚至也可以減小阻力,增加航程。

    殲-20戰機機頭進氣道邊緣疑似使用了最新型的DIS蒙皮技術,殲-20進行大迎角飛行時,該蒙皮可進行調節,以達到減少喘振和發動機進氣壓力損失的目的。有推測稱,殲-20戰機進氣道位置的可調節蒙皮可在殲-20進行大迎角飛行時發揮作用。

    根據猜測,此處或是為適應戰機大迎角飛行的調節機構,蒙皮是柔性的,可以有一定形變、正常飛行時,用DSI凸起形成的高壓區把附面層從進氣道上下唇口頂出。

    在大迎角飛行時,DSI頂部高壓區凹陷下去一點改變BUMP表面的壓力分佈,更有利於在較低速度和更大迎角等特殊飛行條件下高效率擠出附面層,減少喘振和發動機的進氣壓力損失。

  • 9 # 自己一言

    為了提高升力,一般會採用邊條翼。殲20之“全動鴨翼+邊條翼+升力體”之綜合佈局結構達到“1+1+1>3”升力效果,表現為更短起飛距離和更優秀穩定盤旋能力。並且還充分利用翼區渦流走勢變化提高升力、增強舵效、改善飛行大迎角效能、減少阻力和增加航程。僅供參考,謝謝您的邀請!

  • 10 # 茶餘飯後聊閒天

    F18是艦載機,需要較大的升阻比,他的解決方案並不是主要依靠邊條,大黃蜂的升阻比主要來自比較平直的機翼設計,他的機翼後掠角度很小,幾乎就是平直翼,前緣後掠角度也不大,平直翼具有很好的升阻比,到高速效能差。所以大黃蜂也是低速效能好,高速差,最高速僅僅1.8馬赫,在三代機裡算差的了。至於邊條也能拉出氣渦提高升阻比,但效果遠不如鴨翼和平直翼那麼明顯。大邊條最明顯的作用是增加了有效的翼面積,使單位面積翼載荷較小,有利於提高戰機的敏捷性,獲得優秀的盤旋能力。邊條還可以讓飛機具備較好的攻角能力,三代機中可控攻角F18是最優秀的,沒有之一,想反駁的建議先去搞明白啥叫可控攻角,眼鏡蛇機動是不可控攻角,知道有人會恬不知恥的用眼鏡蛇裝逼,所以提前告訴你們那是不可控攻角。。。但是隨著氣動技術的進步,以及經驗的積累,拳法的最佳化,現在不使用邊條翼也能做到可控高攻角,F35已經在可控攻角這方面超越了大黃蜂。所以不用邊條,是因為技術提高,不用邊條的也能達到邊條的作用。

    殲20為了能提高自身的飛行能力,把能用的技術都用了,邊條也沒例外,,而且我國有設計邊條經驗,梟龍就有大邊條。

  • 11 # 閒時論道

    殲20一直都有邊條,但是邊條的形狀有所改變。先前幾架原型機的邊條由於產生的渦流會延續到全動尾翼處,降低了尾翼垂直方向的穩定性。所以對邊條形狀進行了修改,現在的兩條渦流避開了尾翼部分,改善了氣動佈局。大家不妨看看新老原型機試飛圖片就可以直觀感受到

  • 12 # 鳶尾凌礫

    根據猜測,此處或是為適應戰機大迎角飛行的調節機構,蒙皮是柔性的,可以有一定形變、正常飛行時,用DSI凸起形成的高壓區把附面層從進氣道上下唇口頂出,在大迎角飛行時,DSI頂部高壓區凹陷下去一點改變BUMP表面的壓力分佈,更有利於在較低速度和更大迎角等特殊飛行條件下高效率擠出附面層,減少喘振和發動機的進氣壓力損失。殲-20內建彈艙掛6枚中遠端空空導彈、2枚近距格鬥導彈,合共8枚的內建載彈量與F-22相同。殲-20最大航程5,500公里,作戰半徑2,000公里;美軍的F-22最大航程3,200公里,作戰半徑852公里。進入2017年,殲-20戰機首飛已經整整6年。殲-20戰機已成為中國空軍跨越式發展的一大重要標誌。

  • 13 # 戶外旅拍玩家

    一看提問者就沒有幹過裝修啊!知道普通木線不???知道雕花木線條不???義大利裝飾線知道不???鋁臺金線條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鏽鋼裝飾線條不??知道裝飾石膏線條不??知道塑膠裝飾線條不???假如你都知道,那麼就可以知道簡20為什麼要個線條啦!!!因為好看啊傻瓜!!!

    開個玩笑!想笑的笑笑,想噴我的請隨意!雖然我也不是幹裝修的。

  • 14 # CC婭茜

    邊條翼,是一種新型機翼,一些第四代高機動戰鬥機(俄羅斯標準,美國於2009基本預設使用該劃分標準體系)採用了這種機翼。在中等後掠角(後掠角 25度~45度左右)的機翼根部前緣處,加裝一後掠角很大的細長翼(後掠角65度~85度)所形成的複合機翼,稱為邊條翼。主要用在展弦比為3~4的薄機翼上,它可改善機翼在大迎角時的氣動特性,特別是升力特性。殲-20戰機為何要加裝邊條?區域性迅速減壓產生的凝結水霧可以顯示渦流的走勢。俯視照片可以看出驗證機的翼根邊條渦沿軸向向後延伸,受垂尾流場影響後拐彎向外破裂。而量產型修改成直邊條後渦流走向變成了斜向外行,渦體軸心遠遠的避開了垂尾,完全延伸至襟副翼之後。  所以基本可以判斷,渦流走勢的變化正是是邊條修改的主要原因。渦流的充分利用是世界航空進入3代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充分利用渦流可以提高升力,增強舵效,改善飛機的大迎角效能,甚至也可以減小阻力,增加航程。  殲-20戰機機頭進氣道邊緣疑似使用了最新型的DIS蒙皮技術,殲-20進行大迎角飛行時,該蒙皮可進行調節,以達到減少喘振和發動機進氣壓力損失的目的。有推測稱,殲-20戰機進氣道位置的可調節蒙皮可在殲-20進行大迎角飛行時發揮作用。部分迅速減壓發生的凝結水霧可以顯示渦流的走勢。而量產型修正成直邊條後渦流走向變成了斜向內行,渦體軸心遠遠的避開了垂尾,完全延伸至襟副翼之後。此處或是為適應戰機大迎角飛行的調節機構,蒙皮是柔性的,可以有一定形變、正常飛行時,用DSI凸起形成的高壓區把附面層從進氣道上下唇口頂出,在大迎角飛行時,DSI頂部高壓區凹陷下去一點改變BUMP表面的壓力分佈,更有利於在較低速度和更大迎角等特殊飛行條件下高效率擠出附面層,減少喘振和發動機的進氣壓力損失。  殲-20內建彈艙掛6枚中遠端空空導彈、2枚近距格鬥導彈,合共8枚的內建載彈量與F-22相同。殲-20最大航程5,500公里,作戰半徑2,000公里;美軍的F-22最大航程3,200公里,作戰半徑852公里。  進入2017年,殲-20戰機首飛已經整整6年。殲-20戰機已成為中國空軍跨越式發展的一大重要標誌。

  • 15 # 太舒服啦啦啦

    相比鷹獅固定的鴨翼,殲20具備平尾作用的鴨翼與主翼近耦合,可以為主翼上翼面帶來脫體渦以減小主翼上翼面壓強,提高升力。但殲20在大迎角下鴨翼免不了頻繁地參與姿態控制,此時其產生的脫體渦也隨動發生明顯變化,不可避免帶來對飛行品質的不利影響。為了彌補鴨翼對穩定脫體渦的影響,殲20可以採用主翼邊條方式,加強在高迎角下保持一個穩定的基礎脫體渦強度,這樣鴨翼參與控制進行偏轉時,從鴨翼上脫離的渦系對大迎角下升力的影響相對變小

  • 16 # 兵器瞭望臺

    殲20的問世極大提升了中國空軍與西方的差距,想想我們在十年前是什麼水平,如今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殲20出現後小批次裝備,讓地勤熟悉一下單價在1億美元的戰鬥機也是應該的。但殲20依然處於小幅度改進中,最新出現的殲20有了小邊條,加裝邊條意味著殲20可能還會繼續改進,這與服役狀態的殲20有所不同。一邊可以讓部隊熟悉新的裝備,一邊可以繼續改進,根據基層、飛行員反應的情況進行修改,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也提前形成了戰鬥力。

    邊條在航空術語中是指附加於機身或機翼機身結合處的小翼面,包括機身邊條和機翼邊條兩種。美軍的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就是邊條的愛好者,還有梟龍戰鬥機也是,邊條的使用可以減少阻力,改善飛機的操作性,但是邊條的缺點是使飛機在小迎角下的阻力增加。但適當設計邊條的形狀,使邊條帶有一定曲度,可減小這種不利影響。機身邊條位於機身左右兩側,寬度相等,而機翼邊條則是位於機翼機身結合處近似三角形的小翼面。加裝邊條後的殲20改善了飛行品質,比如在低空盤旋中可以產生更強的渦流,有利於增加升力,同時配合鴨翼的渦流,對機動性有一個非常大的幫助。殲20的改進也是基於對發動機推力不足的彌補,在渦扇15服役之前,小幅度的改進有助於在F-22格鬥中保持有利的高度。

  • 17 # chengnuo2

    這麼專業的問題,還真有人知道,以不專業人士分析,是為了機動性。如果按專業的說,沒人能回答上來,這都是機密的東西,誰能敢說。軍人、科技人員、還包括企業的工程師,這些都是保密範疇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不要抨論的太細,以防洩密,成千古罪人。

  • 18 # 心有遠芳

    殲20是隱形戰機中體型最大的!

    縱觀世界戰鬥機發展史,美歐都是體形巨大,日本最小,二戰日本祟尚輕,薄,透,最牛的零式戰機小巧靈活,初期打的英美懷疑人生,好比四缸奧拓打四缸奧迪,纏鬥一流,火力足夠,續航足夠。中期美英因為體型夠大,加大發動機功力,打的日本零式懷疑人生,因為發動機功率不如人,追不上,打不著,處處捱打,好比八缸奧迪按著四缸奧拓磨擦,奧拓因為車體限制,只能裝下四缸,只能被動挨打,而奧迪十二缸都能裝下,因為夠寬夠大夠長!

    殲20是中國第一款自產雙發隱形戰鬥機,後發先至,因為出自殲10名師之手,一切圍繞著飛行員所需生產,具有前膽性,夠寬夠大夠長,加上前冀夠靈活,加邊冀是為了更平滑平順,強調整體流線性!

    中國軍工發展是生產一代,發展一代,預研一代,因為中國是全世界擁有最全製造業門類的世界工廠,只要中國生產,絕對產量世界第一!

    殲20因為體型最寬最大最長,未來改進空間也最大,名師就是名師!

  • 19 # 李記創想

    首先殲20的出現極大的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就算與美國有差距又怎麼樣,最起碼不是世界第一,也是第二了吧!

    1.從電子技術上來說殲20並不比美國差,現在世界上只有中美在工業級電子應用上領先世界!

    2.任何產品都無到有,到成熟都有一個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改進實驗再改進

    3.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發動機上,所以當我們發動機引數有任何調整的時候可氣動佈局可能都會有調整,沒辦法我們的發動機一直在突破,不像美帝基本發動機一步到位!

  • 20 # 瞭望塔69355606

    不知是誰提出的問題,足見其認識的淺薄。首先,殲―20早在最初曝光的2001號原型機上就有邊條翼;其次,邊條翼不是啥新鮮玩意兒,早在二代機美式F―5上就有了。後來的三代、四代機上就廣泛應用了這項技術,用以在機翼上表面產生可控空氣渦流,從而增大升力、減小機翼面積,即提高升阻比、增強中低空高亞音速機動性。有邊條翼結構的戰機,不僅僅是F―18,F―16的邊條翼也不是極不明顯,美國的F―14、F―15、F―22和法國的陣風的主翼根部隨然粗壯,但是都能起到邊條翼的作用,還有(前蘇聯)俄羅斯的蘇―27、米格―29系列戰鬥機,都有邊條翼結構,而且他們都是三代、四代機的經典。沒有邊條翼的,除了研製一代、二代機時沒有這種技術外,還因為二代機基本都是強調高空高速效能的,對中低空機動性沒有太高的要求,比如美國的F―4鬼怪、(前蘇聯)俄羅斯的蘇―15、米格―21、法國的幻影2000,以及中國的殲―8等等。現在,邊條翼已經不是優秀設計的標誌,而是根據需要選擇安裝的一個模組,也就是說,機動性不夠理想,可以安裝邊條翼來增強;機動性足夠好了,也可以不安裝。所以,相對來說,F―22的發動機比較強大,而且主翼根部前緣有明顯的外飄,能夠起到邊條翼的作用,所以不需要安裝邊條翼。反觀殲―20,心臟病比較嚴重,安裝邊條翼就是不得已的選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業績更好,兩者有什麼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