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小書蟲

    中國人將飲茶當做一門藝術,裡面的學問很大。“可以三日無書,不可一日無茶”中國人愛喝茶,喝茶有四看,四觀之說。

    所謂的四看是一看水,二看茶,三看茶具,四看火。

    一看水。

    好茶須要好水。陸羽說,山林深處,雲霧遮擋,泉水滑落,山水為上,溪澗之水,清澈見底,但含有泥土味,往往不純,故列二等,井水是人工泉,取自地下,有鹹氣,不流動。故為三等。(現在人連三等水也享受不到了)

    更有情趣的中國古人還有以雪水煮茶的風習。

    二看茶。

    中國種茶歷史悠久,茶葉種類很多,從製作方法上,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等。比如杭州龍井,江蘇碧螺春,黃山毛峰是為綠茶。紅茶是發酵的茶,以安徽祁門紅茶,雲南滇紅茶為最著名。黑茶以雲南普洱為代表。花茶種類很多,有菊花茶,茉莉花茶。

    三看茶具。

    中國的茶具有瓷器的,陶製的,玻璃茶具,木茶具等。其中以瓷器為主,南方的太湖宜興的紫砂陶器也受到人們的喜愛。

    四看火候。

    煎茶的話,火要用炭火,木炭起火緩慢,沒有煙氣(喝茶人忌諱煙氣)有山林隱逸之態。

    水沸以後,稱為嫩水不宜沖茶,水煮數開之後,是為老水,老水泡茶無味。所以要水煮開後,略等片刻,方去泡茶,為最好。

    所謂的四觀,是觀色,觀味,觀香,觀形。

    一觀色,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色,綠茶講究新鮮,鮮嫩可人,青綠中透出茸茸的黃意。烏龍茶茶色凝重幽深,茶湯濃,倒出的茶水顏色為金黃色。

    二觀味,懂茶的人最重苦味,茶中淡淡的苦澀褪去,慢慢喝下去,嚐出甜來。

    三觀香,好茶應該有特殊的清香,好茶聞著香味撲鼻,品來香味從口中溢位,清氣如入心中,使人久久難忘。

    四觀形,喝茶要看形,尤其是綠茶,摘來嫩嫩的葉子,泡在在茶盞中,朵朵直立,然後芽尖慢慢展開,舒展以後,又徐徐下沉,搖曳生姿。

    好的茶是水,茶,茶具,火等方面的綜合結果,是色香味形的合一。

  • 2 # 小茶一叢
    一品品甘醇。

    茶湯喝到口腔之後不要著急往下嚥,先在嘴巴里含一下,含下去感覺這個茶湯的醇厚度。如果這杯茶湯,裡面的內含物質很多,它的茶湯一定是醇厚的,很滑,很潤。

    二品品滋味。

    品滋味要運用一個專業的技術,啜茶,這個動作在咖啡、紅酒的品鑑中也經常要用到,就是把茶湯含在口腔中以後,把下巴輕輕向回收,瞬間向口腔內吸氣,含著茶湯吸氣,瞬間讓空氣進入你的口腔,然後把茶湯打散,讓茶湯裡面的香氣揮發出來,然後運用撥出式嗅覺,進一步捕捉茶的香氣,打散的同時,我們的茶湯會分佈到我們舌面的不同位置,會讓我們舌面不同的味蕾去感受它,是不是鮮的,是不是甜的,是不是苦的,是不是酸的,這就是二品品滋味。

    三品品回甘。

    最後把茶湯嚥下去,茶湯滑過你的喉嚨口, 等個幾秒鐘,如果過一會發現喉嚨口很舒服,甜甜的,口腔生津了,那就有回甘了,那就認為它是好的,如果過來一會兒覺得喉嚨口很卡,不舒服,有異物感,毛毛的,那就說明這個茶品質有問題。

  • 3 # 東家APP

    喝普洱茶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老司機用來形容茶的詞彙,比如“喉韻”、“鎖喉”、“收斂性”、“掛杯”等等。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在喝普洱茶的時候,經常會被提到的6個形容詞。

    一、收斂性

    簡單來說,收斂性就是茶湯的“苦、澀”味在進入口腔後,被感知至消退的過程。

    茶湯入口很苦(澀),之後口腔裡依舊是苦澀味,這種茶葉就是苦澀到底的茶。而苦後有回甘、有喉韻,這個被感知直至消退的過程就是收斂性,這種感覺在口腔中持續的長短,即是收斂性的好壞。

    收斂性較強的茶:茶湯入口,苦(澀)味即被口腔感覺到,隨即又迅速消退,回甘迅速;收斂性較弱的茶:茶湯入口,苦(澀)味即被口腔感覺到,但是後續苦澀味消退緩慢或者一直都存在於口腔內。

    二、喉韻

    喉韻,就是喝茶之後,茶湯給喉嚨帶來的感覺,例如得以滋潤,解除喉嚨的乾涸感。

    因此喉韻一向最受茶友青睞,對於資深的老茶客來說,喉韻是他們品評茶葉優劣的重要條件。

    普洱茶的喉韻可分為甘、潤、燥三方面。帶有強喉韻的茶,絕大多數屬於滿口回甘的茶。也就是說,茶湯只有在滿足了口腔內的味覺刺激之後,才能夠深入到喉部甚至產生食道和胃部發熱的感覺。

    如果茶沒有喉韻,嚥下茶湯後,所有感覺完全在口腔內就結束了。所以有時我們能聽到一些老茶客喝到好茶後,會指指喉嚨部分說“感覺茶湯下到這裡了”。

    三、湯感

    一般來說,剛入門的茶友更注重香氣滋味,而更進一步,就是講湯感。好茶是甘甜的、細膩的、持久的。當然還有許多其它的感覺,讓人喝起來感覺很豐富,很舒服。

    隨著喝茶年限的增長,我們會對好茶的要求提高,而忽略一些當初看來是很不好接受的苦澀。

    好茶始終順滑,茶湯像自動流轉於口腔,細細的、滑滑的,豐富的質感每一分子都給你留下深刻的、無形的印象。

    四、掛杯

    而在品茶時提到的掛杯,並非指茶湯掛在杯壁的時間,而是茶香氣留在杯壁上的時間,留香時間越持久濃郁,掛杯時間越長,說明茶越好。

    五、生津

    生津,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兩頰、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順,滋潤口腔。當亞健康狀態和身體不舒服時,往往感到口乾舌燥,喉頭緊鎖。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自然生津的能力。

    好茶飲後會有明顯的生津效果,即便飲完數個小時、口中之津仍是源源而出、令人感覺十分之美妙。

    品質越好,生津時間越為持久。倘若有幸品飲到好茶,你便會發現在飲完數個小時之後,口中都是甘香存留、津液滋生,初接觸此茶,多半是久久都難以忘懷。

    六、回甘

    回甘,顧名思義就是苦味在口中轉化後產生甘甜的過程,所謂苦盡甘來。優質產品在飲後都會立刻喉頭泛甘、而後上升擴散到整個口腔,經久不退。

    但回甘有強有弱、有短有長,一般來說,回甘強、或持久則優,但只要可明顯感覺出來即可,這種回甘給人感覺是非常自然的。

    好了,掌握以上六個關鍵詞,相信你已經不難弄懂飲茶老手的品茶術語了。喝茶是一件愉悅身心的事兒,更難得的是你可以輕鬆地喝懂這杯。

    內容來自東家匠人態與度茶業製茶師的分享。

  • 4 # 飄

    品,就講究一個心情,一個心性,細工出慢活,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茶中百態。或找二三知己,一邊飲茶,一邊談論人生,也是一種樂趣

  • 5 # 茶幫通

    泡茶前

    1.首先是茶與水的份額,一般來說1克茶葉用水50毫升,一般一般玻璃杯放4克茶葉差不多。

    2.水溫。綠茶新鮮,特別是雀舌這樣全芽頭的茶,在泡茶過程中,水燒開了再晾個幾分鐘,等水溫會下降至80℃左右,才是最佳的泡茶溫度。其它芽葉茶,水溫控制在85度左右也足夠了。水溫太高簡單將茶葉燙壞,不能展現出茶葉的最佳狀況。

    3.用具。綠茶形美,特別是高階一些的綠茶,沖泡時,用通明玻璃杯是最好的。這樣你能夠看到茶葉在水的擁抱下,急速旋轉,仿若群鳥衝向天空,待芽頭立穩水中,又悠然舒展,恰似春天的小仙子在水中翩然起舞,確實別有一番意境。

    泡茶時

    1.先觀形,雀舌外形微扁挺秀,形似小雀兒的舌頭,色彩碧綠,綠中又帶著嫩黃。這種色彩,是高階春茶特有的,在夏秋茶中見不到。

    2.再聞香,雀舌是新鮮的板栗香味,共同的炒制工藝也是促進香氣濃郁的關鍵所在。

    3.潤茶。先倒入少數水,滲透茶葉就夠,此為潤茶。被水潤澤膨脹起來的茶葉,會釋放出內含物質以及濃郁的茶香。潤茶不用過久,半分鐘就夠。

    4.沖茶時,把水沿杯壁倒入,不要直接衝到茶葉上,以防溫度太高燙壞茶葉,水加到七多半滿即可。此刻的茶葉,漸漸開端上浮下沉。

    在茶文明中,常將茶葉的浮沉比作人的終身,沉沉浮浮,起起落落,歷經水的浸泡、歷經升降崎嶇的沖刷禮後,終究釋放完幽香,熟睡於杯底。滄桑歲月中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幽香。

    品茶時

    1.觀茶色,茶葉黃綠亮堂,茶毫漂浮於茶湯之中,湯色橙黃澈亮,葉底肥嫩成朵、柔軟紮實。

    2.聞茶香,慄香撲鼻,高長濃郁,春日的氣味撲面而來。

    3.品茶味,飲一小口,讓茶湯在嘴內迴旋,與味蕾充沛觸控後再緩緩嚥下(品茶文明中著重分三小口嚥下),鮮爽甜美,輕滑潤澤,滿口生津,吞下之後,齒頰留香,餘韻悠長。說是品到了春天的魂靈也不為過。

    雀舌剛進口時,會嚐到一點點微苦,待要細品時,苦味已然散去,甜味悄然爬上舌尖。這被稱之為回甘。回甘是判別一款茶葉好壞的重要規範,好茶苦味一會兒就散了去,甜味來得迅猛而耐久。

    一般以沖泡三次為宜,以第一泡最為幽香,第二泡最為濃郁,第三泡最為甜美。

  • 6 # 茶百事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喝茶,用保溫杯、玻璃杯、白瓷杯一泡就能喝,不講究地點、器物、環境,隨意而飲這叫喝茶。我們喝茶可以滿足對茶的味道和人體補充水分的需求,品茶則是一種對茶的認識與理解,是喝茶的更高階段。品茶與喝茶比要複雜I些,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聊聊如何品茶。

    ①備器

    既是品茶肯定要有個品茶的樣子,不能拿個保溫杯在那品吧,最基本的茶具要有:

    茶壺或者蓋碗(泡茶之用)

    公道杯(靜茶、分茶之用)

    品茗杯(品茶湯、觀茶色之用)

    聞香杯(聞茶香之用)

    茶夾(溫杯燙壺之用)

    茶匙(撥茶之用)

    茶巾(清理茶桌保持清潔之用)

    以上幾樣茶具在品茶之中是必須的,其他的隨各位愛好和需要新增,條件允許還可以焚香怡神靜心。

    ②觀外形

    幹茶外形的一定要美觀、乾淨,條索要完整,像普洱茶一般為緊壓茶,邊角一定不能散,梗不能太多,綠茶最好不能有梗,有梗的茶比較粗老。好茶的葉底形狀也是完整的。

    顏色

    不同類的茶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綠茶為黃綠色,黃茶黃色,白茶杏色等。從茶的顏色就能大致分辨出茶的品種。

    亮度

    可以理解為茶是否有光亮感,有的茶顏色深而暗沉,這種茶一般品質較差,茶要有亮度,比如好的黑茶顏色雖然是紅濃,但是透亮有光澤。

    清澈

    也是茶的純度,茶湯一定要乾淨無雜質才是好茶,茶葉在製作和存放過程中有不當的地方都會導致茶杯汙染,好的茶湯一定是通透無雜質的。

    ④聞茶香

    茶葉中含有微量但種類複雜的芳香物質,這些物質形成茶的香氣,同時受到生長環境、樹齡、儲存、茶原料的不同等的影響,香氣也會有區別,茶的香型有很多種,不管是花香、棗香、果香、陳香,只要你聞著舒服,喜歡就行。

    酒有掛杯,茶也有,不過茶的掛杯是指茶香在茶杯中的停留時間,我們叫它“掛杯香”,這個我們可以藉助聞香杯聞香,建議大家使用材質輕薄的瓷器,留香時間較長。

    ⑤品茶湯

    品茶最終要落實到品味的這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畢竟茶就是要喝的嘛,滋味不好,說什麼也白搭。茶的六味包括:香、厚、醇、純、滑、潤。

    香:在聞茶香中已經談到,除了用品茗杯聞香以外,飲茶之後的齒頰留香也是品茶的一大樂趣。

    厚:“厚”可以在感官上得到明顯的體現,首先是看,細看茶湯會發現好的茶湯表面似有一層油光,色澤飽滿;其次是品,厚、薄感一飲便知,唇齒間會有一種軟糯又厚重的感覺,給味覺帶來滿足。茶的這種厚與其內質有關,內質越豐富,茶湯口感越飽滿,內質的產生於茶葉原料、樹齡、生長環境等有很大關係,比如老樹茶的“厚”就表現極佳。此外,茶內質的豐富不能靠多放茶葉少放水來增加,是茶本身的所決定的。所以這個可不能憑喜好,厚度是茶的品質呈現。

    滑:“滑”是指茶湯過喉如無刺激、無澀感,如行雲流水,一飲而盡,“水路細膩,無粗雜感”就可以說這個茶的滑度還不錯。滑度在老茶中表現比較好,而新茶的澀度比較重。

    純:品鑑茶的純度也可以從視覺和味覺區分。首先是看幹茶是否有雜物,茶湯是否渾濁不通透,茶渣是否有完整無雜質。其次飲茶時注意會不會口腔、喉嚨有不適感,是否有異味,如果是,茶葉很可能已經被汙染。

    甜:茶葉中的糖分物質主要是單糖、雙糖、多糖,形成了茶的甜味,甜而不膩。也有回甘和回甜的說法。

    ⑥嚼出茶味

    說了那麼多最後說一下“怎麼品”,大家喝茶的時候不要一飲而盡,嘬一口包在口中,可以咀嚼一下,吸一口氣把茶湯衝散在口中,讓舌頭、兩頰各個部位充分感受到茶的味道。

    總的來說我認為一款茶喝起來要有厚度醇度,水路細膩,無粗雜感,不能是清湯寡水的,喝起來茶香四溢,回味無窮,才是一款好茶。當然品茶當以自己的感受為主,不必刻板遵守我說的來,盡興就好。

  • 7 # j星西x

    好茶才有得品

    茶好,環境還要清幽

    三兩個人,不超過五人

    只有烏龍茶才真正有得品

    烏龍茶中基本得是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品種宋明清有幾百種

    核心產區內的茶一喝就不同外山

    焙火不同味道也有細微差別

    多喝多品很有好處

    好茶一喝,上下通氣冒微汗,這個就是茶氣好

    喝得浮生半日閒

    身心輕快如遇甘露

    清香甘滑樣樣具足

    品才有感悟

    好茶才有資格說品

    一吸往舌頭兩邊

    金精玉液相見

    護一口熱流入肚

    一呼海底下湧泉

    拿起放下

    一次修行

  • 8 # 老鬼問茶

    謝題主邀答。

    不同茶類有不同的品評標準。既為品茶,就要品出茶的是非優劣。

    喝的是滋味,品的是層次

    喝茶,喝的是茶的滋味,滋味是各有所愛;品茶,品的是茶的層次,層次是必有高下。

    紅茶、綠茶、普洱茶等各茶類,都有其具體的品評標準。而標準是為不同的使用場景而制定的,品評的流程和方法也因此有所不同。

    茶廠製茶、茶友喝茶、藏友藏茶各有不同的標準。這好比武術,表演武術的標準是好看,打擂武術的標準是擊倒與被擊倒,戰場武術的標準是生與死。

    所以,必須先知道應使用什麼標準合適,後方論品茶。

    這裡說的“層次”,不妨簡單的理解為:好看的茶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好喝,好喝茶的茶品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讓人神清氣爽。所以品評中體感比口感重要,口感比觀感重要。

    品茶的時候必須分清層次和重點,不要迷失在各類紛繁複雜的指標中。

    善用淘汰之法

    喝茶的時候,大部分茶友喜歡按所列不同指標打分,再按權重計算一個茶品的總得分以判高下的方法。

    這裡簡單舉例說明:

    如果我要選擇一款一類標準的雲南普洱茶,只要茶氣不是足夠強,即淘汰,無論其它指標如何好,都不會考慮。

    因為茶氣是我們一類普洱茶的必要指標,其它指標再好也是無法彌補它的重要性的。

    只有在該層次的必要條件都滿足後,才會參加到權重的綜合評分之中,作出最後決擇。

    水平有限,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9 # 巨器空戰

    品茶,不要搞得神秘俗套,再好的茶,不同的人去品也不可能會是同樣的結果!好比一首流行歌,紅遍大江南北,但是自有人不喜歡它!

    所以,應該如何品茶呢?用一句不是廢話的廢話解答——用心品茶!

  • 10 # 壹半圓

    —— 心得

    其實品茶不僅是技術,

    更像是一種靜心清心的儀式

    —— 準備

    口舌乾淨,清爽

    心平氣和,不躁

    正坐身平,不歪

    空氣流通,清淨

    —— 心態

    凡茶皆平等,各有姿色

    保持好奇心,從始至終

    多通道感受,眼口鼻喉

    —— 技術

    茶器專用,不混用

    水溫火候,要合適

    水質純淨,很關鍵

    —— 動作

    小口 小吸 慢嚥

    回甘類茶,多用舌根下兩側

    清香型茶,多用舌尖舌前

    呼吸中深度,均勻

    —— 升級秘技

    多喝 多品

  • 11 # 跟著強哥學茶道

    我是強哥 我來回答

    想要知道怎樣品茶,或者裝作很會品茶的樣子首先要知道喝茶、飲茶與品茶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喝茶是為了解渴,渴了可以大碗喝茶,不必拘泥於形式,即使特別講究文雅的人也有很隨意粗放的時候。這是人體的本能需求。也是最低要求,解渴就行了。

    其次飲茶則是當有閒暇時間,邀約幾位知己細品慢飲,飄忽的芽葉似翩飛的生靈,舒展著每個人的心緒和情愫,品茶賞藝,最為愜意,最利於養生和增進感情,這就給茶增加了一些附加價值,不在侷限於解渴了,這就要求場所環境背景達到泡茶得基本要求了,要有相對完善的泡茶裝置並能泡出一杯茶來就可以。

    最後重頭來了品茶,品茶就要有品茶的格調,要有意境,意境到了即使山旁水邊,陋室街角,別人也能看出你獨特的氣質要有內涵(至少看起來要有)茶分三口為品,小抿一口,平心靜氣,將雜念俗生拒之千里,全身心體會茶水的甘美,這是所謂“清福”;茶在口中迴旋,細品出茶的苦、甜、澀,於細品茶之味道間感悟生命,懷古幽思。

    三者間由物質到精神,逐層遞進深入。

    下面來說說品茶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一 雅緻的環境。首先,必須有一個很適合喝茶的環境,或在家中獨闢茶室,或佔家中客廳、飄窗處一個區域,或在中式、西式或日式茶藝館中。品茶時可以聽音樂、撫琴、焚香、賞畫等。一些養氣的功夫,文化的內涵可以從中看出一二。

    二 精美的或有特出意義的茶具。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準備荼具,可以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來選用茶具,也可以根據所泡的茶葉來搭配茶具。比如名家的紫砂壺啦,現在流行的手工柴燒啦,前朝或更早的古董茶器啦等等這些可以看出欣賞水準與底蘊的作用。當然了也不一定都要名貴的東西,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欣賞觀念。比如現在的白瓷,琉璃,陶土等茶具也都很有格調。

    三 上好的茶葉。茶葉貴在適口,一般在信譽好的茶店購買的茶葉較有保障。可根據季節或者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茶葉,畢竟自己要喝的不能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也不能委屈了自己。

    四 適合的沖泡蒸煮方法。每類茶都有不同適合的沏泡方法,選好茶葉,選對了合適的茶具,更重要的就是適合的沏泡方法。名優綠茶玻璃杯,白黑茶要蒸煮,蓋完百搭等等要細分還有好多,泡茶用水要求,幾個人用多大的紫砂壺等等這些就不細說了。

    總之要品茶,品好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積累經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現在很缺錢,你會想到哪些掙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