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昆蟲時代的哪些巨型昆蟲滅絕了, 恐龍時代的那些巨型恐龍滅絕了, 猛獁象滅絕了 劍齒虎滅絕了 大地懶滅絕了 短面熊滅絕了 …… 為什麼體形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
1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578593667

    1、大的動物食量大、2、大的動物塊頭大、3、大的動物一般適應環境能力差。總之,大的動物很多因素不利於它們生存繁衍,所以它們很容易滅絕。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2 # 一不平2018

    由於體型大,消耗體能大,食物量及食物鏈就更加大,因而造成食物鏈斷裂現象更嚴重,因而養不了它,所被餓死了而滅絕!

  • 3 #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足夠大的生存空間才能養活更多的種族數量,若生存空間小了,食物鏈不能滿足種族的生存,除了種族數量自然減少之外,動物自己也可調節生育數量。由於種族數量的不斷減少,種族自然也就會逐步滅絕。

    所以地球今還生存很多億年恐龍吋代的小型微型生物,因小型雜食動物的生存能力更強,他們至今還存在也就是這個道理。

  • 4 # 刁博

    東北虎是目前體型最大的老虎亞種,有記錄顯示上世紀50年代時蘇聯方面還曾捕獲過體重超過384千克的野生雄虎。不過東北虎的最大體型有可能要被孟加拉虎超越了,目前野生雄性東北虎的體重只有200千克左右,雌性東北虎的體重更小。

    東北虎的體型變小與人類的活動有著密切關係,人類的活動使得東北虎的生活空間被嚴重壓縮,東北虎的食物來源也變得越來越少,野外東北虎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生存空間的惡化還導致野生東北虎的體重呈下降趨勢,因為老虎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大個頭的東北虎需要更多的食物來源,可能需要上百平方千米的森林才能養活它。而個頭小的老虎可能只需要幾十平方千米的森林即可。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篩選,野生東北虎的體型變得越來越小。

    個頭大不具備生存優勢,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體現。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出現了一次生物大滅絕,在地球上稱霸1億多年的大型恐龍是那場滅絕中的代表動物。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大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爆炸了100億顆廣島原子彈。環境的巨大變化讓體型大的動物失去了食物來源,大型恐龍在那個時期走向了滅絕。而相對較小的一些恐龍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變成了今天的一些爬行動物及鳥類。

    另外,大型的物種往往有著更長的生長週期,同時性成熟期也比較長。例如大象往往需要到十歲以上才能性成熟,並且孕週期及哺乳期長,一胎往往只能生一個。像老鼠、兔子體型比較小的動物卻有著強大的繁衍後代的能力。大象還沒養大一個孩子,老鼠就已經子子孫孫不知多少代了。

  • 5 # 軍機處留級生

    雖然體型大有更多的進化利弊,但大象等大型動物面臨著更大的滅絕風險。

    變小並不容易,事實證明,對於哺乳動物來說,變大有更多的進化優勢,而不是劣勢,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趨向於發展出更大的體型。

    人們利用6000萬年前的化石資料,能夠精確地重現過去5萬年中4000種已知哺乳動物身體大小的分佈。至關重要的是,當一個新物種出現時,它的平均大小比它的祖先物種稍大。

    那麼為什麼現在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沒有大象那麼大呢?

    因為有一股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雖然進化傾向於更大的生物,滅絕似乎對小動物有利。一個物種的體型越大,就越有可能滅絕。

    進化產生更大物種的趨勢與滅絕殺死它們的趨勢是相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尺寸的分佈是穩定的,因為這些過程是平衡的。

    越大越好

    一個更大的體型可能會給一個物種帶來很多好處。也許變大可以讓動物更容易逃脫捕食者——一個生物越大,攻擊者就越難制服它。

    如果資源變得稀缺,變得更大可以提供緩衝,因為更大的身體可以儲存更多的儲備。例如,一個人可以幾天不吃東西,但是一隻小鼩鼱很快就會餓死。

    另一個更大的好處是可以走得更遠,從而覆蓋更廣的範圍來尋找資源。

    最後,更大的身體是更好的保溫體,因為珍貴的熱量從動物的核心傳遞到四肢並消散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相當大可以防止結冰。

    下降趨勢

    然而,體型大也有它的缺點。總的來說,一隻較大的動物有更多的需求——它必須吃更多的食物和水來維持它不斷增加的體重,而且它通常需要一個較大的棲息地來收集這些資源。

    更小的體型也是一個好處躲避捕食者。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變小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以至於天平向另一個方向傾斜,進化傾向於微小的事物。

    例如,鳥類是從平均體型更大的恐龍進化而來的。鳥類的共同祖先是始祖鳥,大約有半米長,然而,它的大多數後代都要小得多,也許是因為當你不是很大的時候,它更容易飛行。

    關於推動這些趨勢的力量有許多細節,科學家們仍然需要弄清楚。

    有趣的是,我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這些因素在某些情況下占主導地位,而在其他情況下卻不佔主導地位。

    事實上似乎有一個最小的哺乳動物身體尺寸開始:沒有哺乳動物物種似乎可以存在低於約2克。這是已知最小的哺乳動物——大黃蜂蝙蝠和伊特魯里亞鼩鼱——的大小,它們在哺乳動物中代謝率最高。

  • 6 # 江氏小盜龍

    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不同種類不同體型的動物有著自己的位置,其中體型越小、結構越簡單的物種數量往往越多,而體型越大,結構越複雜的動物數量越少。

    我們通常說話的食物鏈就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其中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物種往往都是大型動物,比如食肉的獅子、老虎,吃植物的大象、犀牛等等。

    在一個穩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當中,體型更大的物種的確是具有優勢,否則也不會稱它們為“高階消費者”。不過為了供養這些大型動物,自然環境必須能夠提供足夠的食物以及穩定的氣候等等條件,

    如果環境發生改變,導致食物鏈崩潰,那麼最先遭殃的就是大型動物,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供給它們日常極高的消耗。我們不說體型巨大的恐龍以及導致它們滅絕的那場毀天滅地的大滅絕,只是看看幾萬年前地球上的大型動物。當時西伯利亞生活著體型巨大的猛獁象、披毛犀、洞獅、洞熊等等動物。對於這些大型動物的滅絕,我們一般歸結於人類的獵殺,但是它們消失的時期正好是冰川期結束的時期,曾經遍佈西伯利亞的草原被連綿的針葉林取代,造成了食物的短缺,這也成為猛獁象和披毛犀等滅絕的重要原因。

    除了對於食物和環境要求較高之外,大型動物的物種數量又少,繁殖和生長的速度都很慢,如果幼崽存活率下降或者是成年個體數量短時間內減少過快,都可能導致物種數量不足導致種群無法延續。

    如果環境發生變化的速度足夠慢,大型動物還是有機會存活下來的,但是要發生一些改變,比如曾經生活在西西里島上的法氏古稜齒象Palaeoloxodon falconeri ),它的祖先曾經是身高4米,體重5噸的巨獸,但是後來被隔離在西西里島上。為了適應海島食物缺乏的環境,它們不斷變小,最終成為高1米,體重300公斤的小傢伙。

    所以站在食物鏈最頂層的大型動物儘管看上去雄壯有力,其實都是踩在高蹺上的物種,面對環境的突變缺乏應變能力。
  • 7 # 來看世界呀

    相對而言體型大的動物活動所需物質和能量更多,而自然並不見得能夠一直維持那麼大規模的物質能量供應,所以體型比較大的物種對於環境變化衝擊的承受能力反而更弱。

    目前所知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是從單細胞生物開始,隨著地球物種的種類越來越多,微生物之間也有了各種相互作用,有的相互結合形成多細胞生物,有的則只是吞噬外來的基因,而基因幸運地在生物體內暫存,經數十億年的發展,地球上有了很多複雜的動植物微生物等,它們共同地構成了生物界。然而正如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地球生命系統獲得能量基本上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地球釋放的高能物質固定能量的化能自養生物,另一種是固定陽光能量的光能自養生物,各自供給著種類和數量豐富的單細胞、多細胞、高等動物。地球生命系統就以這兩種模式形成複雜的生態系統,位於能量傳遞最底層的自養生物是基礎,隨著能量的傳遞能夠供養的生物越來越少,體型大的動物活動需要更多的能量和物質,當環境鉅變就連自養生物也減少的時候,能量供應迅速減少。

    根據地質環境中遺留的資訊,目前地球上已經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大滅絕中活下來的都是體型更小對物質和能量需求更少,而數量卻相對更多的物種,恐龍時代那些體型巨大的物種就是這樣消失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導致大量塵埃湧入大氣,遮天蔽日陽光強度和照射時間都有所縮短,光能自養生物能夠固定的能量減少,加上氣候變冷地表植物的類行由裸子植物更多地轉為被子植物(果實果肉果殼比較厚,更利於種子的保暖),恐龍無法適應這種環境變化而滅絕。而地球環境的鉅變是非常多的,太陽本身就有自己的活動規律,某些年份對地球的照射更強烈,有些時候照射卻更弱,能夠支撐的生物數量就會有所變化。

    而題主提到的一些物種,除了環境變化的影響,像劍齒虎、猛獁象本身就是活在地球氣候較冷的時期,植物固定的能量比較少,而不幸的是它們又活在人類開始大發展的歲月,人類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越來越多,而腦力的發展也使人類的實力越來越強,人類就開始捕捉猛獁象、劍齒虎等大型物種,一方面是為了吃,另一方面也為剝皮做衣服。

  • 8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史前時代巨型恐龍和巨型哺乳動物先後統治世界,但這些在地球上行走過的最大最神奇的生物早已消失,成為大型動物大規模滅絕的受害者。由於不為人知的原因,相比之下,填充真空的動物通常很小。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上了墨西哥灣,引發了一系列災難性事件,最終導致了恐龍滅絕。

    化石記錄顯示了世界各地恐龍和其他大型動物的大規模滅絕。 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倖免於難,科學家也不能確定恐龍等大型動物為什麼沒有幸免。 由於較大的動物不能在較小而安全的洞穴中躲避,也許它們是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艱難生存。或者也許隨著這麼多植物的滅絕,大型食草動物就沒有什麼可吃的了,隨著它們的滅絕,大型食草動物也滅絕了。

    或者,也許在所有的壓力下,恐龍無法快速繁殖,跟不上反應靈敏的哺乳動物,很快就寡不敵眾了。 如果疾病或者氣候影響嚴重到足以殺死一代中的大多數未成年者,這將需要很長時間來取代它們。像齧齒類動物這樣的小型哺乳動物就不會受到這麼嚴重的影響,因為它們有多個幼崽,出生週期非常短。

    與哺乳動物一樣,龜鱉類和鱷魚能夠一次產卵數百枚,在大規模滅絕中倖存下來。此外,因為它們可以在水中避難,這些爬行動物可能不會與陸地哺乳動物爭奪資源。 然後哺乳動物變大了。最終它們付出了代價。 猛獁象、巨犀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在大約50000年前開始的更新世/全新世滅絕事件中滅亡,並延續到大約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大滅絕冰川時代。

    科學家稱,如今的大型哺乳動物——通常數量少、懷孕期長、斷奶年齡晚,同樣容易突然大量滅絕。對於大型動物來說,照顧後代通常是一種時間的耗費和能量的消耗,整個過程使得幼仔非常容易被捕食。 大型哺乳動物也很難達到性成熟,死亡率一般都比較高。新的個體成年加入繁殖群體的速度緩慢。

    從長遠來看,大規模滅絕發生的規律令人驚訝。在過去的2.5億年中,大約每2600萬年就有一次大規模的死亡。 物種滅絕有時可能不是由氣候變化或來自太空的影響造成的,而是由超級捕食者。 大多數時候,“中等效率”的掠食者的數量隨著獵物數量的變化而輕微波動。 但偶爾,突變會導致一種超級捕食者的進化,這種捕食者會迅速吞噬整個獵物種群,進而導致自己的滅絕。

    在物種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生物逐漸變異,佔據了新的生態位,迴圈開始了。 人類可以被認為是當今的超級捕食者。 古人類捲入過猛獁象、劍齒虎和巨猿的滅絕,以及最近滅絕渡渡鳥、倭黑猩猩和野馬。然而是否是人類狩獵壓力、氣候變化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仍有爭議。 與此同時,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一些鯨類由於過度捕獵和環境壓力,它們的數量已經下降到只有幾千只。科學家估計,北大西洋只存在大約300頭露脊鯨,其中大部分是由於與大型船隻碰撞造成和嘈雜的港口導致它們導航混亂。

    在過去的30年裡,非法偷獵和棲息地減少已經使非洲象數量減半,達到60萬頭。科學家已經確定,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非洲獅子的歷史分佈已經縮小了82%,野生獅子的數量估計只有數萬只。 人類也可能無意中引發滅絕。

    在55000到45000年前,人類首次踏上澳大利亞。當時,大型鴯鶓狀的陸地鳥類和超大號的袋熊在澳洲大陸遍地都是。但是當人類開始放火清理土地或開闢牧場時,他們也剝奪了許多大型動物喜歡的植物。 許多適應吃剩餘植物的小型動物倖存了下來,而兩噸重的袋熊已經不在了。

  • 9 # 獵奇動物社

    在生物進化史上,出現過多次生物體型龐大的時期,比如石炭紀的“巨蟲時代”,在這一時期昆蟲是整個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還有恐龍時代,這個時期的動物平均體型也是生命史上最大的。即使到了早期人類出現的年代,也有體型龐大的猛獁象、劍齒虎、大地懶等大型的動物。但是,這些動物清一色的都已經滅絕。

    因此,有人說: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大型史前生物的滅絕原因

    我們以巨蟲時代和猛獁象、劍齒虎等生物為例,來簡單的看一下它們滅絕的原因。

    巨蟲時代

    巨蟲時代是對石炭紀生物的描述,在距今約3.6億年前,地球上溫暖溼潤,為陸地上的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所以在這個時期大量的蕨類森林覆蓋了地球的陸地。有了足夠的植物,就給昆蟲們提供了足夠的食物。同時大量的植被進行光合作用,改變了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比例,這讓石炭紀的後期成為了地球史上氧氣濃度最高的時期(35%),再加上這一時期陸地是缺少食蟲類的動物,所以這一時期的昆蟲體型變大越來越大,出現了翼展1米的巨脈蜻蜓、體長可達70公分的蠍子等超過500種大型的昆蟲。

    因此,巨蟲時代的形成與氧氣濃度、昆蟲缺少天敵以及有足夠的食物有著極大的關係。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距今約3.05億年前,這些巨蟲們竟然紛紛的滅絕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們根據石炭紀的地質層中岩石的變化找到原因,因為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兩件事:大火和小冰河時期。在距今約3.05億年前,地球進入了一次短暫的小冰河時期,適應了溫暖、潮溼環境的生物被突如其來的冰河期打的一臉懵,由於冰河時期的到來,植物枯萎,昆蟲們也沒有調節體溫的能力。所以大多數昆蟲都被凍死。第二是大火,由於當時的石炭紀有大量的森林,而森林最不缺少的就是落葉和枯枝,再加上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較為激烈,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導致了森林的大火。

    因此,在冰火兩重天下,巨蟲時代劃上了句號。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猛獁象和劍齒虎

    猛獁象和劍齒虎幾乎是同時期的動物,從出現時間上看,劍齒虎比猛獁象早了約20萬年(劍齒虎最早出現在距今約420萬年前,而猛獁象則最早出現在距今約400萬年前),不過從滅絕時間上看,猛獁象比劍齒虎在地球上多活了約7000多年(劍齒虎距今約1.1萬年前滅絕,猛獁象則是在距今約3700年前完全滅絕)。

    劍齒虎是整個劍齒虎亞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毀滅刃齒虎、短劍劍齒虎、副劍齒虎等等,當然並不是所有劍齒虎都體型龐大,其中副劍齒虎作為最古老的劍齒虎僅與現存的花豹體型相反,而毀滅刃齒虎則有著平均超過400公斤的體重,並且它有著總長長達30公分大的上犬齒,即使露在嘴巴外面的部分都有17公分左右,因此,無論是從體型上還是犬齒長度上看,毀滅刃齒虎都是是整個貓科進化史上之最。

    猛獁象也是一樣,在整個的猛獁象家族中,大多數的猛獁象與現存的亞洲象體型相近,但是從目前發現的猛獁象化石看,它們最大的個體體重在8噸左右,超過了現存最大的大象非洲草原象,而且根據生物學家的推斷,這類體型龐大的猛獁象的體重極限應該超過了10噸。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猛獁象的滅絕有三個主要的因素:溫度變化、近親繁殖以及人為的獵殺。由於猛獁象生活的時期恰逢冰河時期末期,此時的溫度逐漸的回暖,但是身披長毛體型龐大的猛獁象保溫的能力很強,卻缺乏散熱的能力,這導致了猛獁象不得不從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北部繼續向北遷移(向更冷的地方),但是儘管如此,許多猛獁象還是倒在了遷徙的路上。這導致了猛獁象族群數量的大幅度減少,之後到了北極圈附近之後,這裡的溫度倒是適宜了。但是,龐大的體型無疑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北極圈內的冰層下的植物少得可憐,這讓猛獁象的幾乎進入了絕境。

    數量的減少就意味著近親繁殖的不可避免,再加上當時的人類活躍頻繁,對猛獁象的獵殺,終於在距今約3700年前,猛獁象徹底滅絕了。

    劍齒虎的滅絕與猛獁象也有著相似之處。首先由於劍齒虎的犬齒太長,在捕獵時,它們的犬齒非常容易折斷,所以它們的獵物只能侷限於奔跑速度較慢,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上,其中就有猛獁象。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原本為了適應環境才進化出一些禦寒特徵的食草動物紛紛遷徙或者滅絕,造成了劍齒虎食物的短缺。再加上較大的體型顯然需要更多的食物作為支撐,最終導致了劍齒虎的數量驟減。

    之後,在劍齒虎生存的時期,正值人類的高速進化期,隨著人類大腦的不斷進化,人類的生態位越來越高,而作為對人類有巨大的威脅的劍齒虎就成為了原始人類的捕殺物件,這與當年華南虎的野外滅絕過程如出一轍。

    最終,看似威風且統治了地球幾百萬年的劍齒虎家族正式畫上了句號。

    從以上這幾個時期的大型動物的滅絕來看,它們的滅絕確實與體型有一定的關係。而且這些動物的大體型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環境造就的。它們大都是在一個時期的結束後才慢慢形成的,因為只有一個時期結束,才有足夠的生態位空缺、競爭也相對較少。

    而作為一些動物來說,它們完全吻合了“柯普定律”,簡單的說就是“越吃越大,越大對自己越有利”。

    為什麼說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

    從古至今,陸地上大多數的大型動物都滅絕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體型大需求量大

    上面我們提了一下“柯普定律”,對於不同時期的動物來說,它們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那麼,誰能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呢?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體型更大的動物。這才有了巨蟲時代,體重過百噸的恐龍等等巨型動物。但是,更大的體型就意味著對食物的穩定性更加的依賴。一旦環境發生改變,食物減少,它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體型由大變小,最後只能是餓死。

    第二,過度的依賴當時的環境

    巨蟲時代是因為當時氣候溫暖、植被覆蓋面積大,而整個的恐龍時代也是溫暖、溼潤的環境,到了猛獁象和劍齒虎時期,則是長期的冰河時期。也就是說這些動物都是當時環境的產物,它們過度的依賴於當時的環境。一旦環境變化,比如從溫暖的環境進入冰河期,或者從冰河期進入溫暖的環境,這些動物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環境中整個身體的特徵已經高度契合當時的環境,無法及時的做出改變,最終只能被淘汰掉。

    我們反觀那些與恐龍同時期到現在依然存在的動物,比如鱷魚、原始的哺乳動物,它們要麼有極強的忍飢挨餓的能力,要麼體型足夠小(原始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同行,但是隻有老鼠大小)對資源的需要不高,才能在環境的改變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的方式,從而存活下來。

    總結

    從整個地球的生命進化史上看,確實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這是因為這些動物一般都是極端的,它們以巨大的體型搶佔了主要的生態位,又由於缺乏競爭對手,越吃越大,最終喪失了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和改變能力,只能成為一代“霸主”。相比較而言,人類的進化無疑是成功的,因為人類的祖先並沒有去追求龐大的體型,而是選擇了看起來最為雞肋的大腦進化,正是人類的這個選擇,讓人類從出現到“霸主”僅用了200多萬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半程最佳主教練,你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