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投哥

    首先要認識到青少年叛逆是孩子成長階段的標誌,應該為TA感到高興。然後就是要和TA要多平等的溝通,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儘量讓TA去嘗試就好,這種學習是成長的一部分,即使可能經常犯錯,但也是別人所無法取代的人生經歷。

  • 2 # 億吉億

    "青少年叛逆"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所謂的叛逆只是少年和父母、師長對事情看法、意見、及做法不一樣,沒有順從意願而已,是少年成長到一定時期,意識覺醒,開始會獨立思考了,重構屬於自我人生觀和自我價值體系,在不斷試錯過程中成長,嘗試建立自我思維模式,心智走向成熟的階段。作出師長、父母只有在旁加以引導,而不是打壓,讓其養成良好習慣。所以,"青春叛逆期"這錯誤說法該終止了,免得誤導有的家長,用另一表述詞替代它更為合理。

  • 3 # 漁舟唱晚64476702

    孩子的叛逆不是每個孩子都有,也不是青春期固有的現象,所謂的叛逆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認知,這不怪孩子,家長應該反思,首先父母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主動接受新生事物,跟孩子不斷的交流和學習,不斷增加對事物的共識,這樣孩子不會出現所謂的叛逆的。

  • 4 # 肥傑玩遊戲

    回想自己叛逆的時候是為什麼,你就知道怎麼以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了,是缺愛,還是學習壓力大等問題,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換位思考的問題,多以孩子的角度想

  • 5 # 魚柒叄

    問題:怎樣解決青少年叛逆難題?

    這個問題確實很有趣,我自己也剛剛從叛逆期走出來!

    我,就把我爸媽怎麼對付我的分享下!(畢竟有苦大家一起受,誰也別想獨善其身!唉!心裡陰暗面又發作了!大笑)

    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而所面對問題也無非是對異性的好奇,和繼續學業的困惑。

    先從學業來說吧!由於學習可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並不能使孩子們快快樂樂,再加上當今社會上一些不恰當言論,如:上學幹啥!上學也是和別人打工!諸如此類數不勝數!孩子腦袋裡可能會生出些許想法,我也不例外,我就回家對我爸媽說:爸媽,我不要上學了,上學沒用!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我看到爸爸氣的大巴掌都下了,結果被媽媽攔住了。媽媽說:不想上學了,好,那你以後可不能喊苦!我很高興,就連連點頭!結果第二天,我就回去上學去了,從此不提下學的事。原因就是我媽媽在烈日當空的時候,叫我一起去除草,那個時候熱的我頭冒金星,累的我痛哭流涕。但是媽媽對我不聞不問,只是說:你不要上學,剛好我缺個除草的!

    這事真是記他個八輩子!還有戀愛這事!

    我一上中學,媽媽就給我規定,我可以戀愛,但必須需要交給她過目,身高不過170的不要,說是丟家裡人。長的不好看不要,起碼要比她好看,要不然豈不是越活越回去了!(可憐的我真信了,當時那個歲數女孩子就是那花骨朵,身體還沒張開,上哪裡去找滿足她要求的去!你要說偷偷的找。母親說了,只要她聽見到風聲雨聲,就去找那個女生,然後再把她的要求給她說一遍,如果這個女生自認為條件滿足,她不會再說話,若不是……母親發出一陣嘿嘿聲!嚇得我現在還有些顫抖!)

    這都是我的寶貴經驗!(苦呀)

    話說這些招式學會後,保管你那孩子服服帖帖,叫他去捉雞,肯定不會拿個蛋!

    但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寬容孩子,明白孩子,然後再教育孩子!

  • 6 # 高曉蔚

    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知道自己的能力,社會的複雜。如果覺他叛逆,那就給他分析事情的後果,他所要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如果沒違法那就讓他去做,但適當的給與指導。後面的結果和他一起承擔,並告訴他你會老會死不能一直幫他。當他意識到有些事情不是他能承擔的,就不作了。這個代價的大小取決於家長的地位和能力。所以還是努力提高自己吧。

  • 7 # 地球星視界

    《正確的親子關係是解決青少年叛逆的關鍵》正確認識青少年的叛逆期

    個人覺得青少年的叛逆首先是一種正常現象,是隨著青少年的身體、心理和認知不斷髮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

    青少年隨著自己身體生長髮育變成了一個小大人了,加之不斷的學習使得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甚至自己的學識和部分能力已經超過了家長。同時在內心裡又渴望獲得大人的認可,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想脫離父母過多的監管。在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在同一件事情上表現出與大人不同的看法,並且不在像小的時候會屈從於大人的意見。

    這是我理解的青少年的叛逆。

    題主的問題是怎麼解決青少年的叛逆問題,個人覺得家長自己應該端正認識,我提出的觀點是,不是解決青少年的叛逆問題,而是如何應對和引導叛逆期的青少年走出叛逆期,因為,用解決的態度去面對青少年的叛逆問題,很容易使得本身很尖銳的親子關係走向更加的尖銳,很容易使得家長在面對青少年的叛逆問題時簡單的認為解決叛逆問題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像小時候一樣的服從家長這樣你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因為在應對叛逆問題時,不是簡單的誰服從誰的問題。

    用事前的預防替代事後的解決方案,能夠很好的幫孩子走出叛逆

    多年的從教經驗告訴我,青少年的很多問題包括叛逆問題,等到問題出現了再去解決處理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不一定很有效果。所以,我覺得應對和引導青少年度過叛逆期應該在孩子叛逆期出現之前就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而這事前的預防意識或者能力卻又是很多家長所欠缺的。很多家長都是發現了問題才急急忙忙的去處理,而且又希望短時間內就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恆心。

    有著這樣的一種現象,家長管教嚴厲的孩子很容易表現出兩種極端的情況:

    一種是孩子特別的聽父母的話,但是這種現象也並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因為很有可能孩子的內心是懦弱的不自信的。

    第二種情況是,不管家長怎麼管都沒用,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這種孩子的叛逆心理是很強的。因為他比誰都更期望脫離父母的監管證明自己的長大。

    個人覺得正常的預防方法是:在相互尊重、在有原則和底線的基礎上,能夠和孩子商量著決定的事情就和孩子商量著決定 ,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能讓孩子體會到他對於父母和家庭的重要性,肯定孩子在事情決定時候所產生的重要作用。那麼在這樣的一種家庭和親子關係成長起來的孩子,就不會那麼的叛逆,因為他學會了解決分歧和不同意見的方法,學會了什時候應該退步才能利於問題的解決。

  • 8 # 英語學人

    從教育心理學方面講,這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的問題。

    根據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心理上會經歷不同的衝突。而在青春期(12-18歲),心理上的主要衝突則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之間的衝突。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發展出他們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當他們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表現的過於激烈時,大人感到的是“叛逆”。一定程度的叛逆並非不健康,父母應該尊重並接受孩子擁有自我意識,並且恰當引導,讓他們的自我與外界社會環境相調和。

    什麼是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人在社會交往中發展出的自我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隨著新的經驗的加入,自我意識一直在變。在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中,青少年會經歷角色混亂,缺乏安全感,並且不知道怎麼融入社會。在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不同的角色轉換。這種轉換對形成強大的自我意識和找到人生的方向很重要。

    青春期心理發展

    青少年在行為上總是顯得衝動且不可預測,但這都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家人一直對孩子的自我認知有影響,但是到了青少年期,外在影響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能影響青少年的外部因素有:

    朋友

    同學

    老師

    社會潮流

    流行文化

    ...

    那些在自我探索中得到正向鼓勵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會發展出強大的自我意識,而那些沒有發展出穩定的自我意識的人會經歷缺乏安全感和困惑。

    這個階段應該發展出的心理品質是忠誠(fidelity),也就是和他人產生聯絡並且建立真誠的關係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下階段的挑戰,也就是建立親密關係很重要。

    真正的問題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叛逆,而是孩子沒能形成獨立的自我人格。

    叛逆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開端。家長要認可並客觀看待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甚至和老師不一樣。為了讓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預期,家長往往採取有些手段比如訓斥、諷刺、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等。其實這些手段往往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在形成自我人格時的探索。結果是孩子以後做啥缺乏自信心,或者故意逆著來。當他們發現外在世界和他們的人格無法同一時,他們會激烈反抗,或者木訥的活著。

    除扼殺之外,另一種錯誤的方式是把家長的期望強加給孩子。這是典型的“我要努力學習,因為我媽媽希望我努力學習”。這種孩子和父母感情聯絡緊密,但是由於父母的意志影響過大,在重大事情上缺乏獨立性,並不利於其自我人格發展。

    所以父母能做的,反而是正視叛逆,是鼓勵孩子去探索,以尋找到他們自身和社會的調和點,共鳴點。

  • 9 # 龍仔小影片

    這個解決夠他就不是青少年了,以正確引導為方向教育,多溝通,多站在孩子角度考慮,找到問題所在,再回結合自身過來的經歷來引導。

  • 10 # 六和麥田

    引領孩子習得多一種表達的“語言”

     

    很多家長經常抱怨孩子總是喜歡哭鬧、發脾氣,或者是不理睬的方式對待父母,而這個時候,父母不知該如何應對孩子這樣的表現,只得求助老師或是諮詢師。求助時,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進入叛逆期了?”而老師給出的建議也就是多關心孩子,家長也只是“嗯”“嗯”幾下回家去關愛孩子了。

    孩子要吃什麼,給他做;孩子要什麼,給他拿;孩子生氣了,讓著他;孩子動手打家長了,還是讓著他……總覺得這樣的愛應該夠了吧!

    可是,孩子的發脾氣沒有見消,反而見長了,孩子哭鬧的反而也更多了,或者孩子不迴應家長的狀態也越來越多了。

    家長面對這樣的情形,除了無奈還是無奈,想來想去,只是覺得孩子就是聽老師的話,讓老師多教教吧!

    可是,在家庭裡沒有得到很好練習與外界溝通的孩子,在學校裡也是麻煩四起,不是與張三生氣了,就是與李四動手了,甚至還會生老師的氣,與老師鬧脾氣也成為常見的事。

    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可不少見,尤其是隔代帶孩子的家庭更是突顯。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隔代的長輩又不會去學習,更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最終要麼推給學校,要麼推給孩子自己的爸爸媽媽管教。

    其實,這樣的結果都是我們教養的問題所造成的,最終還得靠我們教養方式的改變來引領孩子的改變與成長。

     

    首先,我們反思一下最初的教養方式吧。

    當孩子有需求時,他就會向外界發出求助訊號,例如用眼睛看、用手抓。可是並沒有得到外界的迴應,於是,便升級了他的求助方式,腳亂踢、發出吵鬧的聲音,或者就用哭鬧的方式,這時才引起外界的關注,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那接下來,便經常採取這樣的求助方式,並且還會越來越強烈,並且需求也開始越來越膨脹,不再只是要吃的東西,還有更多的東西,更強的其他慾望。

    如果說孩子還小時,這也許可以理解,但是在孩子長大之後呢?

    孩子要吃飯,坐到桌前拍著桌子,“我要吃飯,我要吃飯……”家長就把飯盛來放在他面前,“筷子?”“湯匙?”張一下嘴,這些東西都會送到他面前,緊接著,“那個”家長就給他夾菜,並且還徵詢孩子“是這個嗎?”孩子迴應說:“不是,是那個!”家長再夾,可是還沒有夾到孩子想要的那個菜。於是,孩子開始抬高聲音,用手拍著桌子,帶著哭訴的聲調:“我不吃了,連個菜都夾不來!”家長怕孩子不吃,趕緊把菜都搬到他面前,他愛怎麼吃就怎麼吃,只要吃就行了。

    孩子習得了什麼?可以不用說話的,只要說“那個”就行了;其次是隻要哭鬧一下,什麼事情都解決了;還有拍桌子也是非常有效的。這些都是孩子習得的與外界的溝通方式,一旦固化了,以後想改都難了,這個世界上最難的教育便是補救教育。

    更可怕的是,以後孩子在遇到學習、生活上的任何困難的時候,都會用這樣的方式。考試考不好,回家生氣一通,要麼怨同桌一下,要麼恨幹部一下,要麼罵老師一通,或者把家裡的人都數落一遍,好了,家長也不說他的成績沒有考好的問題,反而都是別人的責任了。

    不難看出這個教養方式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根本沒有與外界形成主動關係,更談不上與外界的溝通能力的培養了。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其實,當孩子要得到碗筷時,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帶著孩子走到碗筷的面前,伸手取來,這樣培養的就是一種主動,主動與外界的連線。當孩子想吃什麼菜時,要求他準確的說出來,就算叫不出菜名,可以形容,也可以明確指出方位,然後讓他等著,等到菜轉到自己跟前的時候,自己去夾。得學會等待,得學會準確的表達,這是溝通的基本要求。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以用和藹的語氣同他說:“我們最樂於幫助好好說話的孩子。”等孩子好聲好氣的表達時,我們再給他提供幫助或者是給他建議。

    這樣的練習,也只是情境之中的應對練習,算是應急之需,可是,這樣的教養方式也只是在補救而已。因此,要想讓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養,我們的家長一定得做一個教練,引領孩子習得更多的與外界溝通的能力。

     

    一.親子閱讀——溝通從語言開始。

    家長透過與孩子的閱讀,或是單純的講故事,或是與孩子的對話閱讀,以此來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孩子擁有語言的表達能力時,只要內心有需求,便會採用語言的方式,向外界發出資訊,而不是用脾氣來表達需求。同時,家長應該要及時迴應孩子的語言表達需求,家長的迴應並不是滿足,而是“聽到”,讓孩子不僅是用語言,還要注意自己的語氣,這就得藉助家長的“聽到”來練習孩子的能力。

    實踐中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在這個實踐中,孩子學會了用恰當的語氣,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二.親子游戲——溝通要遵守規則。

    我們都知道,遊戲是最講規則的,並且都是公認的、約定俗成的,孩子不管是在家庭小範圍的生活,還是在班集體,或是面向社會的大生活圈,規則都是無處不在的。可是,很多孩子因為在自己家庭的小集體中,沒有習得很好的規則意識,到了大範圍,不斷地遇到挫敗。因此,孩子就不知用什麼方式向外界發出資訊了,或者還是以脾氣來控制他人,或者是用肢體衝突表達需要,或者以相反的方式來反抗與申訴。

    因此,家長在自己的家庭小集體裡,要有規則地與孩子進行遊戲活動,從事先地瞭解規則,到執行規則,再到遵守規則的獎勵與違反規則的懲罰。

    例如《木頭人》這樣一個遊戲,父母與孩子一起玩,當指令“動動就是老太婆!”一出來之後,孩子與家長一起比誰是最有耐性的木頭人,不管是誰輸了都會受到懲罰,做到了就獲得獎勵。

    這樣的遊戲也是讓家長向孩子傳遞:有些是可行的可取的,自然可以努力拼搏爭取;但是有些是不可行不可取的,自然要敬畏要遵守。

    三.自主學習——溝通需責任擔當。

    獨立的探索與學習,是一個人強大的重要根基,只要個體擁有強大的能力,他對外界的溝通方式就會多元化,但是,很多孩子不願意選擇自己獨立地探索與學習,更多的是依賴。依賴父母,求助父母,讓父母替代自己的學習,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正如家務,家長給孩子示範,或者讓孩子自己摸索,如果不行再予以指導,讓孩子學會自主地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

    內在能力的強大會減少孩子對外界的苛求,自然也會優雅地向外界表達自己的需求。正如一位學習自主孩子,想爭取當任班幹部,不僅會努力地表達自己的學習成績,還會主動地幫助老師做事,同時還藉助幫助同學來提升自己的人氣,最後會藉助演講與才藝展示來呈現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以此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管理職位。

    尤其是作業問題,有著良好的作業能力就是孩子向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可以藉此來促進人際交往,可以藉此幫助同學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學習力。

    四.肢體技能——溝通需自我信心。

    人的多元發展,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那就會限定自己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家長要著眼於孩子的未來發展,從孩子自身的肢體能力開始開發與練習,那將會讓孩子越來越有自信。

    跳繩、託乒乓球、拍打籃球、踢毽子、跳遠,這些都是用肢體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不僅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信心。當一個孩子能夠熟練地運球,那他的自信度自然就會比他人強一些,如果是其他方面不夠自信的,藉此也可以彌補一些。

    因此,家長在孩子運動能力開始覺醒的時候,就應該引領著孩子主動積極地參加這些健康運動。

    總之,當我們的孩子有更多的向個界表達自己的時候,他就不會固執,更不會蠻橫無理了。一句話,多一樣技能,自然多一種語言,多一個成長圈!

  • 11 # 善熙和她粑粑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叛逆期的過程,

    我們家長一定要明白孩子叛逆不是壞事,

    重點是我們家長的引導。好比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必然會“跌倒”,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

    跌倒後不知道爬起來向前走。

    孩子叛逆不可怕,

    可怕的是家長沒有及時給予正確指導,

    導致

    孩子越來越叛逆。

    那麼,

    孩子叛逆怎麼辦呢?

    1 慎用自己的“no”!

    記得有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狼來了的故事,如果謊話說的多了,自然就沒有人願意再相信你,同樣的道理,不管是不是原則性問題,天天“不要**”“不能***”“禁止**”掛在嘴邊,一邊禁止著孩子玩遊戲,一邊自己抱著手機不撒手,孩子能聽才怪呢,所以,慎用自己的“no”,只有原則性的絕對不能做的事情時才用,孩子因為很少受到阻止,在爸爸媽媽阻止時也會引起重視,願意去聽爸爸媽媽的建議,而且,在說了no之後一定要給出原因,讓孩子信服。

    2 可以給出選擇,不要命令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叛逆期都是希望被認同被尊重,在他們的叛逆行為出現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命令他們,可以給出選擇,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叛逆期最最典型的行為就是在一個地方玩,到了該走的時間不走,這個時候硬拖著他走勢必會大哭,家長可以這樣說,“寶

    貝,你是想繼續在這裡玩?還是去超市買餅乾?”當然,後面的選擇一定要是能引起他興趣的,這樣,他會願意去選擇後面一個,買完東西就會很快的跟著大人回家吃飯。

    3

    給他一定的自由。

    孩子的叛逆很多的原因是因為家長過渡的“溫柔呵護”,例如“你這樣就摔著了,別

    動!”“你別出去,外面冷!”,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在可允許的範圍內,可以儘量的多滿足

    他們,給他們一定的自由,危險的動作不要緊,家長可以在一邊在不幫助他的前提下做好保

    護措施,如果摔下來可以很快地抱住他,要注意,叛逆期的孩子是很反感大人的幫助的,保

    護一定要在不幫助他的前提下,例如手圈在他的後方不讓他注意到。一些小危險,不足為對

    孩子造成大傷害的可以放手讓他玩。

  • 12 # 燕子的VLOG

    儘早瞭解青少年出現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認識到他們出現的這些變化不是什麼大問題,坦然地去接受這種變化,學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場上和他們傾心交談,透過對話達成共識;其次,要找出他們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後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再次,在出現比較激烈的叛逆心理時,學會心平氣和地去開導他們,也可以適當地請教心理專家,用理解的心態逐步解決問題。

  • 13 # 寶寶創意遊戲

    叛逆中的少年少女 ,對於自己的父母長輩的任何做法和話語全部會產生叛逆心理!但一般會對同齡人更放鬆警惕和叛逆心理!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和叛逆期青年相交比較朋友或者找品行端正的同齡人(比如親戚家孩子)。來接觸和引導 作用效果更好,也比較容易被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帶孩子的寶媽是在家享福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