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
-
2 # 百里無風
趙軍不會獲勝
就算趙括突破白起放線,趙軍也不會獲勝,趙括實屬紙上談兵之輩,白起身經百戰,就算趙括突破白起防線,白起也能迅速組織起反攻,不至於處於劣勢,坐以待斃。退一萬步講,就算白起戰敗,趙括想帶兵入侵秦國幾乎不可能,只要秦國派兵守天險函谷關,趙軍是無計可施的。只要秦軍堅守三個月,趙軍就註定失敗。
趙軍攻擊秦國戰線就會拉長,趙國弱點就表現出來了。我們要明白髮動戰爭卻是要靠後勤補給,兩國交戰不僅是要靠強悍的軍隊和運籌帷幄的指揮官,更是要依靠國家的"總體實力。
秦國敢打長平之戰,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就以獎勵生產開墾田地為首當其衝,已經歷經百年。在秦惠文王時佔領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平原,從此糧食儲備躍居七國之首。而反觀趙國,剛剛經歷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還沒有涉及到經濟改革,即便有如此強大的戰爭機器,也沒有足夠的戰爭燃料糧食來維持執行。在長時間的對峙中四十萬大軍很快就能將全國的糧草儲備一掃而光,到那個時候趙國就是不戰而敗。
呂思勉先生曾說:秦國可以萬敗,但只要一勝即可,而趙可以萬勝,卻輸不起一敗。趙國的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
3 # 史勁造
我的觀點是在長平之戰中,趙軍獲勝的關鍵不是能否突破白起的防線,而是如何可以做到與秦軍速戰速決。因為就在趙王以年輕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替代下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後,秦王也秘密的將國內數一數二的名將白起調去了前線。在兩人的初次交鋒中就高下立現:白起故意示弱讓趙括覺得有機可乘,於是趙軍集結大軍攻秦致使其後方空虛,於是秦軍利用小股機動部隊配合其餘部隊將趙軍分割包圍,使得趙軍落得個坐吃山空的地步。而秦將白起不愧一代名將,指揮部隊圍困趙括的軍隊46日之久,最終逼迫著都已經開始吃人肉的趙軍絕望突圍。最終,算上廉頗率領的25萬人加上趙括又帶來的20萬人,45萬趙軍除去5萬是戰死的,40萬趙軍最後全被坑殺。所以趙括兵敗被殺的原因首先在於低估了秦軍,其次是錯判了戰場上的局勢,最後便是遇事不決,這都是帶兵者的大忌。為將者是這個樣子,即使僥倖突破了白起的防線又怎麼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呢?
當然“趙括要是突破了白起的防線,長平之戰趙軍會獲勝嗎?”這一問題是建立在本不存在的假設之上,而對於長平之戰這段史實無論是《戰國策》還是《史記》上都沒有太詳盡記錄,所以更多的只能是做一個猜想。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4 # 好史不死
如果趙括能有“位面之子”劉秀的氣運,來個天降隕石突破白起的防線,我認為長平之戰趙國未必會敗,趙括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名將,而不用揹負“紙上談兵”的罵名。
下面我們就來假設一下突破防線的趙括會得到哪有有利條件,讓戰爭發生逆轉。
突破防線後的趙軍不再束手束腳其實當時的秦趙兩國都是戰國霸主,如果兩國計程車兵拉開陣仗,面對面直來直往的打,肯定是打的勝負難分。而白起的防線就像一個口袋,把趙國的四十多萬大軍困住,讓他們施展不開,趙括只好派出四路兵馬分兵突圍。如果趙國當時的軍隊集中一處突破白起的防線,趙軍必然是魚貫而出、勢不可擋的和秦軍主力展開痛痛快快的決戰,這樣對戰局上黨地區很大可能就會被趙軍佔領。上黨得手後,趙括就可以從容不迫的對秦軍實行反向包圍。那個時候局勢發生逆轉,結果自然也會顛覆。
秦軍已經是傾巢而出,一旦失利就會被其他諸侯國趁虛而入秦軍為了這一戰投入了六十萬大軍,甚至徵召了十多歲的孩子上戰場來應對這場戰爭。這一戰,秦軍在“殺神”白起的指揮下,屢出奇謀,讓趙軍在被困了四十六天的情況下,以最憋屈的方式選擇投降。而即使這樣,一根筋只知道“硬剛”的趙括也讓秦軍損失了三十多萬人。如果趙括能夠找到秦軍的薄弱點,撕開一個口子,突圍出去,必然讓秦軍損失慘重,而那個時候作壁上觀的其他五國必定會渾水摸魚,給秦國來個趁虛而入。這個時候主力被趙軍牽制的秦軍,一方面要應對趙括的死纏爛打,另一方面還要擔心自己的後院起火。這種情況下,秦軍的軍心必然不穩,而且糧草也很難供應的上。這個時候,長平之戰真的可以打出個長久的和平,把秦國這個狂熱的戰爭愛好者踢出局。
當然,我沒有受過軍事訓練,沒有辦法和能力對當時的戰爭進行一個專業的覆盤,只能在這裡“紙上談兵”了。
-
5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趙括要是突破了白起防線,有可能突圍成功逃脫秦軍包圍圈,獲勝可能性仍然很小。
趙括替換廉頗後,秦國偷偷讓白起掛帥了。白起故意將趙括的趙軍引進包圍圈。趙軍被秦軍包圍後秦昭襄王都親自出馬動員組織人員參戰,秦軍力量很強大的。
趙括既使突破白起防線,沒有趙軍外援力量幫助也很難獲勝。秦軍佔據地勢有力,而趙軍被圍糧草緊張,補給缺乏,突破趙軍防線好的結果是撤退,獲勝很難。
-
6 # 明太宗
長平之戰,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一夜之間四十多萬趙卒慘死長平。一夜之間,喪失四十多萬士卒,在戰爭史中,都是很罕見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卻發生在幾乎什麼都要靠人力來運作的戰國時期。四十多萬的壯男喪失,對於國家總人口只有三百萬左右的趙國而言,無疑是慘重的打擊。趙國的這場災難從遠處來看是由於接收韓國的上黨,往近處來看是由於趙括用兵不精被圍。試想一下,趙括要是突破了白起的防線,長平之戰趙軍會不會獲勝?
地理位置,人心疲憊地理位置長平之戰趙括的困境,任何一個軍事家見了都愁眉不展。如果不熟悉長平之戰的流程,根本想不明白,四十多萬計程車兵怎麼可能被六十多萬計程車兵包圍,孫子兵法曰“十倍則圍之”。十倍才能實現的包圍,而長平之戰的秦軍,包括長平之戰尾聲調過來的軍隊,總數不過七十萬。就七十萬不到計程車兵,包圍四十多萬計程車兵,如果不是真實發生,簡直不敢相信。白起之所以能用七十萬不到計程車兵,包圍四十多萬的趙軍,原因在於地理位置。
長平之戰前期,廉頗擔任前線的將領時,為抵禦秦軍,建造了一條防線百里石長城。也正是這條防線,使秦軍不敢展開大規模的進攻,風險太大。廉頗被調走後,趙括上任。趙括一上任就拋棄了廉頗的戰法。秦軍僅一次故意戰敗,就引得趙括率領全軍浩浩蕩蕩的傾巢出動。趁著趙軍傾巢出動,白起派遣兩萬五千名奇兵,從百里石長城的兩側突襲駐守在百里石長城內的少數趙軍,攻入百里石長城,佔領的趙軍原來的戰地,斷了趙軍的後路。由於趙軍的部隊過長,一時間做不出有力的反擊,白起又派五千名騎兵將趙軍的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分割,趙軍徹底陷入困境。
原本屬於趙軍的百里石長城現屬於秦軍,秦軍則用來防禦趙軍,等於趙軍已經被斷了後路(太尷尬了)。後路被斷,前面面對的是秦軍的主力部隊,又有防線的保護,強攻肯定不行。就這樣,趙括只能待在原地等待救援。
有的人或許會想到,趙括不是擁有四十多萬的軍隊嗎?直接用四十多萬的軍隊猛攻百里石長城的那幾萬秦軍不就可以突出重圍了嗎?其實並不是趙括不想,而是根本行不通。趙括如果猛攻後路的秦軍,前方的秦軍主力一旦察覺到異樣就會殺過來。所以趙括只能待在原地不敢動。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趙括才開始輪番衝擊包圍圈。
人心疲憊長平之戰是野戰,群山環繞。而趙括的軍隊又在兩邊都建造著防線的高地中央,想突圍基本不可能。要知道趙軍到了彈盡糧絕的時候,才衝擊包圍圈。但衝了五六次完全沒有任何效果。如果天助趙軍,突然飛沙走石,趙軍僥倖衝出包圍圈的話,也是疲憊之師。而秦國士兵向來以“虎狼”著稱,趙軍一旦突破包圍圈,如果敢反過來攻打秦軍的話,無異於一群羊追一群狼找死,根本不可能有勝算。
雙方主帥的比較趙括馬服君之子,典型的紈絝子弟,特別囂張,連他母親都覺得他囂張。從趙括的生平事蹟也可以看出,趙括的確很囂張。比如一到長平前線就更換軍令更換將領。一生只打過一場仗長平之戰,他父親馬服君趙奢一戰封神,而趙括一戰,供後人取笑。
一生僅打一仗,而且還是敗仗,經常被後人拿來跟明朝的“烏龍大將”李景隆相比較。相比於李景隆,趙括才有點優越感,起碼是戰死在沙場上。但趙括如果跟歷史上的一流將領相比的話,完全被碾壓。而白起百戰百勝的記錄,就屬於一流將領。趙括長平之戰的對手就是一流將領白起。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只能跟“烏龍大將”李景隆相比較,才有存在感的趙括,怎麼能比得過一流的將領白起。戰場之上,優秀的將領勝過十幾萬甚至百萬的大軍,趙括碰上白起就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
總結
按照白起平常的手段,這四十多萬的趙軍一但被他引蛇出洞,就基本沒有了回去的可能,參考伊闕之戰。更別說突破白起的包圍圈,還反過來戰勝白起。
-
7 # 長歌行a
作者純粹想當然的,長平之戰秦趙對峙三年,趙國後勤不支才不得已尋求決戰,長平上黨一帶都是山地,秦軍勾結當地豪強偷襲了趙軍後路幾處關隘(簡單的說就是有帶路黨,有內奸幫助),切斷趙軍後勤,關隘狹窄,兵力擺不開,趙恬只有挑選精銳,分四路日夜不停攻擊,到最後趙恬親自上陣,結果戰死,(史書上記載秦軍傷亡過半,指的就是防禦關隘的2萬5千秦軍傷亡一半一萬多人,並不是秦軍總數的一半30萬,畢竟趙軍整個長平之戰不過傷亡5萬人,其中廉頗前期傷亡了兩三萬),然後秦軍援軍到達,剩餘趙軍崩潰投降,結果被坑殺(坑殺不一定是活埋,而是把手無寸鐵的趙軍騙到絕地屠殺後掩埋),
-
8 # 浙江一大羅
趙括無法消滅白起軍,也擺脫不了他們。由於秦軍列的是背水陣,趙軍突破他們沒有意義,突破後,面對的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軍的戰船。趙括想退回長平,但稍一行動,白起軍就死死地纏上來,趙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殲他這支趙軍。大軍作戰,糧食是關鍵。白起軍有沁河上的秦艦補充給養,而趙括軍卻只能吃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趙括不得已,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但就在快到長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片營寨,一股數量極大的秦軍堵住了歸路。這是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援軍,目的在於斷趙括的退路和糧道。趙括被秦軍死死地圍住了。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拼命向趙括靠攏,秦昭王派出的野王軍、司馬梗軍、王齕軍也拼命地阻擊。整個河東戰場的形勢是衝與堵,只要秦軍有一路被突破,秦軍就會滿盤皆輸。秦昭王讓穰侯從陶國對邯鄲加緊進攻,使趙國不能抽調兵力援救長平。
-
9 # 寄暇學宮
勝負永遠不是隻取決於戰場之上!
《孫子兵法》中說道: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
白起就贏在這兩點兒上,趙括也是就敗在這兩點兒上。
由於廉頗的戰事不利,趙王就決定更換趙括為將。
藺相如得知之後,就對趙王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可任命趙括為將。
等到趙括領兵要出發的時候,趙括的母親又對趙王說不可任命趙括為將。
趙括就是在這樣的一片反對聲中走馬上任了。趙括一到前線立刻轉守為攻,等待他的秦軍將領卻是秘密前來的白起。白起要的就是趙軍的進攻!
為什麼趙括會有那麼多的人反對他?那些人是怎麼知道的趙括此去必敗!
藺相如與廉頗素來交好,趙括此去是取代廉頗。藺相如自然心中頗有牴觸,既然說了趙括不可為將,那麼藺相如自然不會全力支援趙括。
最最奇怪的卻是趙括的母親。趙括的母親為什麼也反對趙括為將?難道趙括的母親也和現在的家長一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
趙括的母親對趙王說:“如果打敗了,我們趙家可以不受株連嗎?”趙王最後同意一旦戰事不利,趙家不會受到牽連。這才是趙括的母親反對趙括為將的目的。
那為什麼趙括的母親要從趙王那裡討得赦令?
趙括的母親身為名將趙奢的妻子,是否從中已經看出了些什麼?
趙王之所以要換掉廉頗,是因為廉頗在失利之後堅守不出。趙括一到前線立刻轉守為攻,恐怕也是趙王所授命不得不攻。
秦軍之所以使用反間計,也是為了讓趙軍進行攻擊。秦軍的反間計正好重合了趙王的戰略,秦軍做好一切準備就等著趙括來攻。
在這種情況下出戰的趙括,即使突破了白起的防線又如何?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見好就收,但那也要看秦軍讓不讓他收。
取得勝利的趙括如果繼續進軍,依然還是會敗的。畢竟趙國有太多人不想讓趙括打贏!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0 # 東老師講歷史
趙括紙上談兵斷送了趙軍40萬,實際上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趙軍的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說一下趙國替換廉頗的原因,從表面看是秦國實行反間計的勝利,實際上是趙國無奈之舉,因為打戰打的是兵馬錢糧,是國力,而不是簡單的將領優劣!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越來越強盛,特別是佔領巴蜀以後,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這樣秦國可以支援長期作戰,在秦趙這場長期的消耗戰中趙國顯然已經無法再堅持下去,善於防守的廉頗已經堅持了三年,趙國的國力早已經被耗盡,即使繼續用廉頗,趙國估計也會被耗盡國力導致亡國!
所以趙國換掉廉頗是無奈之舉,用善於進攻的趙括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的一次軍事冒險,只不過冒險失敗而已!
-
11 # 陳參
明白了提問者的意思,但問的說法不太切合,應該是問:趙括如果衝出了白起的包圍,長平之戰趙軍能獲勝嗎?這樣才比較切合實際,因為長平之戰,秦軍一直都處於進攻態勢,處於防守態勢的,一直都是趙軍,直到趙括統領全軍後,才發起了攻擊。
現在回到問題本身,如果趙括能帶領趙軍突破白起的包圍,趙軍能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嗎?
要想知道這個假如的結果,必須把白起和趙括兩個人的軍事才能,作戰風格,成長經歷以及個人性格作對比之後,才能得出答案,下面讓我們逐一以史實分析對比。
白起,出身平民家庭,秦國郿縣人,出生年不詳,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雖然不知道白起出生年份,但可以從史料中反推,白起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於史書中是公元前294年的新城之戰。這也是白起的起步成名之戰,這時白起的身份是秦軍的左庶長,也是此次攻取新城的秦軍統帥。左庶長,在秦軍的地位並不高,當初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把秦軍的爵位分為二十個等級,平民加入秦軍參加戰鬥,只要砍回一個敵軍的腦袋,就可獲一個爵位。白起的左庶長,是秦軍爵位中的第十個等級,應該是中等級別。新城之戰是公元前294年的事,那麼也就是說,白起在此之前至少已經砍殺了十個秦國敵人,也可由此推定,白起在公元前294年為止,參加過不止十次秦軍的對外作戰。而新城之戰,中等軍爵的白起卻被秦王任命為攻城統帥,是否也可斷定,此時的白起不但作戰勇猛,至少也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毛頭小夥,這時的白起年齡,最少應該在三十歲左右,由此推出,白起的出生年份應該是秦惠文王時期的公元前224年左右。新城之戰,白起大勝順利攻取了新城,爵位升三級由左庶長升為左更。第二年的伊闕之戰,則是白起軍事才華爆發的閃光點,以劣勢兵力再次擊敗韓魏聯軍,且對手是魏國名將公孫喜。秦軍進攻韓國,韓向魏國求援,魏王派大將公孫喜領兵救援韓國。當時白起率領的秦軍只有韓魏聯軍的一半。這仗怎麼打?白起分析韓魏聯軍的形勢之後,決定分出部分兵力監視韓軍,自己帶領主力部隊全力突擊魏軍,務求一擊打敗魏軍!因為魏軍才是秦軍的主要對手。可以說這個決定有很大的風險,萬一韓軍出擊,打退了監視的秦軍,那麼韓魏聯合前後夾擊,秦軍必敗無疑!然而白起料定韓軍不敢出戰,自己帶領秦軍的精銳主力,採取步,車,騎,射兵協同,一舉打敗了魏軍,活捉了魏軍主將公孫喜。而韓軍由始至終也沒敢出戰,伊闕之戰,白起率領的秦軍殲滅魏軍二十萬!由此之後,白起的大名開始傳聞天下。
趙括,出生年份不詳,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戰死殉國。同樣也可由史料推斷趙括的出生之年。趙括參加的第一次戰鬥,是公元前280年,跟隨其父趙奢進攻齊國麥丘城的趙齊之戰。麥丘之戰也是趙奢的第一次領軍之戰,而趙奢的出生年份也不清楚。不過趙奢在此之前,在燕國生活過,回到趙國後,又做過稅務工作者,後來因才能突出,被平原君推薦給趙惠文王,這才有了第一次領軍出戰,從這經歷推測,趙奢此時的年齡應該在四十歲左右,因為趙惠文王后期,趙奢就病死了。古人的年紀都不太大,一般六十左右,故此公元前280年麥丘之戰時,趙奢的年齡四十左右是合理的推測。既然趙奢是四十左右,那麼趙奢也應該是公元前320年左右出生的,和白起的年齡差不多大。而此時趙括雖然尚未成年,但是跟隨父親趙奢出征,還向父親提出了合理的作戰建議,那麼此時趙括的年齡應該是15--20歲之間,也就是說趙括的出生年份,應該是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95年之間。
而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那麼當時趙括的年齡應該是35--40歲之間,而白起應該是55---65歲之間,當然這些只是推測。從白起的早年經歷可以看出,白起的軍事能力和職位,是真刀真槍的砍殺出來的經驗,是他自己的天賦和不斷的實戰總結。而趙括呢,出身將軍家庭,自幼也喜愛兵書戰策,但這些都是理論多實戰少,可以說有長處但短處也不少,其父趙奢就評斷他只知兵書而不會變通,不宜為將。
作戰風格:白起擅長的進攻,從新城之戰,伊闕之戰,到千里突襲攻取楚國都城郢都,都是隻有進攻沒有防守,其中攻取楚都郢,更是過河拆橋上岸沉舟,完全不留退路的拼命打法。趙括呢,應該說作戰也是以進攻為主,不善防守,這也是趙軍的作戰風格,在長期對抗匈奴的作戰中,趙軍學會了胡服騎射,以騎射對抗匈奴,作戰能力也讓秦軍深為忌憚。同時趙孝成王用趙括換下防守的廉頗,趙括能選擇的也只有進攻。但二人的進攻風格又有不同,白起是在進攻中給對手出題,而趙括只是在進攻時去解題,這差的可不是一點點。
拋開政治外交等因素,單從長平之戰現場二人的作戰策略看,趙括未戰就已先敗,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白起早就知道對手是趙括,而趙括卻不知對手是白起。作戰之始,白起就制定了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作戰計劃:先詐敗示弱誘敵,再命王僨,王陵率萬人輪番出戰,只許敗,不許勝,引誘趙括追擊。再命司馬錯司馬梗各帶一萬五千人,繞到趙軍後方斷其糧道。命大將胡傷帶兵兩萬,屯於附近,待趙軍追擊後,務必衝出將趙軍截為兩段,再命蒙驁,王翦各帶兵五千,隨時策應各處。白起自己和王齕帶領秦軍主力,在長壁設下口袋,專等趙括帶軍前來。最後一切如白起所料,趙括帶領數十萬大軍進入白起包圍圈。
趙括幾十萬大軍被圍長壁後,趙國已無兵可派,而秦昭襄王又再次徵兵,截斷了趙軍和趙國的聯絡。在這樣的情形下,假如趙括能突破白起的包圍,勢必也要損失過半甚至更多才有可能衝出,那麼以這樣的殘兵敗將,如何應對白起的優勢兵力?別說白起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就算趙括僥倖突出重圍,兵力也會損去十之八九了,在這樣的情形下,別說白起,就是王齕,司馬錯,胡傷,蒙驁任何一個秦軍將領,都要乘勝追擊全殲趙軍的。
所以,就算趙括突破了白起的包圍,趙軍最後的結局仍然是全軍覆沒!
回覆列表
客觀的說,趙括不是個廢物,應該是有相當高的軍事理論知識水平。但實操經驗,差的真不是一點半點。正如一個醫學院高材生,一畢業也無法立即勝任主刀醫生。理論跟實踐有的時候,真不是一回事。
1、《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十九年,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所謂的趙括獻計,半個字都沒有。
2、如果要算的話,趙括熱衷於軍事,也就算個兵家,算不上自成一家吧。
3、趙括有名氣,長平一戰,世人皆知。
趙括好兵,大量的接觸和學習軍事理論,以及隨其父趙奢親歷陣戰應該是有的。但依照歷史的記錄標準,戰爭是很重要的事,幾乎很少遺漏記錄。而長平之前,對趙括的統軍記錄卻沒有。所以,只能說模擬題他應該是做的很多,但高考卻從來沒參加過。
個人認為,就算突破了防線也贏不了白起這個久經戰場的老將,更何況秦軍那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