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丙奇看教育
-
2 # 快樂庭院
對此觀點,我是完全支援的。
很多理論的支援在多種媒體和書籍都可見到,我僅從個人的認識方面表述自己的觀點:
每一個生命的到來都由不得自己,絕絕大多數生命的到來都是在父母家人的期盼中來到了這個世界。從孩子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如果以後的成長中沒有什麼意外,這個孩子就成了父母以後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金錢、房屋以及其它的外在物質類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或者是被人賦予了生命意義的東西,唯有人,是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個體。人的能量是不可限制的,只是他是否被激發出來或者是發揮出來了多少而已。
一個人引以為傲的不是他擁有多少資產多少房屋或者珠寶,這些東西在經過一定的時間後都會被遺忘,能被人記住的是他能傳承下來的是什麼,他傳承下來的能為這個社會創造多少價值,能為家庭創造多大價值,當然不僅僅是經濟價值。不論名人還是普通百姓,如果有子女,那麼子女就是最好的傳承發揚者。
對於一對父母來說,我們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子女成長中的每一個成功我們為之高興、每一個失意我們也會關心。很多父母在孩子學生時代為子女學習優秀而驕傲,為其成績不好而汗顏,等到長大後,學有所成孩子的父母更是自豪底氣足的很,如果再過幾年,父母老了,兒女更是父母的靠山,富豪們期望兒女把自己手下的基業繼續保留甚至發揚做大,做為普通百姓的父母也更是把兒女做為自己老年的寄託,放眼觀望,普通百姓中那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肖者老年時的境況也就可知了,鄉村至今也把無兒女者稱之為無保戶,如此看來子女的教育如何不是父母最大的事業?
當然以後父母對兒女的依賴可能會逐漸減少,儘管如此,一對父母最為幸福的事情也依然是自己兒女的成功和幸福、父母最為自豪的事也是兒女為自己和家庭掙足了臉面,畢竟社會、生活是一個功利性的環境。
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
當然是在兒女幼小時就從自己的言行身教開始做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
3 # 鵝媽媽講閱讀
一親戚打電話來,一邊哭一邊說,發生大事了。原因是媽媽和姐姐讓六年級的孩子做作業,孩子直接拉開11樓的窗子差點跳下去,在媽媽撲倒在地上苦苦哀求才從窗臺上下來。
等我心急火燎地開車一個半小時趕過去的時候,在她們家樓下,我只看到她自己一個人,我問,孩子呢,跟親戚一起吃飯去了,然後讓我開車也去親戚家裡吃飯。見到孩子的時候正跟一群五十多歲的大人坐著桌上,舉杯推盞。
一陣悲哀,為孩子。
子女的教育不僅是父母最大的事業,同時也是父母晚年生活幸福與否的關鍵。
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教育孩子,包括:
1時間。捨得且願意花時間培養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
2金錢。無論是多麼博學,總有孩子的一些地方需要教學費才能學到的,捨得花錢。另學區房也是一個方面。
3精力。不是時間和錢耗在那裡就可以的,還需要投入精力竭盡全力去做。
4學習。父母是最需要學習的一個職業。
孩子教育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過去了,無論好壞,沒有回頭路。且行且學習!
-
4 # 重塑思考力
贊同。
我認為是這樣的,雖然我還不是為人父母者,但我認為我父母所做的都是在傳達這樣一個理念,只有我們的教育工作做好了,父母才會真的省心。但教育又是一個非常不省心的過程。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父母的做法。
首先,家庭教育很重要。
何為家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在離開家庭,最基本的是去幼兒園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吧,雖然只要在家裡就有家庭教育,但是這段時間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我父母在這段時間我雖然記憶很淡了,但是我知道我父母很喜歡唱歌,經常在家裡唱歌,我現在回家還會和我媽一起唱歌,唱各種老歌,唱歌傳達給孩子的就是一種樂觀的精神,這也就是我性格養成的階段,我也受到這種樂觀的影響非常強烈,並且現在證明,一個人樂觀真的非常重要,進到社會會遇到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出了社會可以很好的得到大家的友好態度,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其次,要給孩子自主權
何為自主權,其實在子女的教育上給一個非常具體的定義,無非就是讓孩子有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權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可以不去上課,或者平常性的請求你為她請假,這種行為無疑是一種嬌慣,這對於她習慣的養成是沒有好處的,最好的就是要讓她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如果孩子想要學習某個樂器或者想學繪畫等等,可以儘自己的能力去資助她學習但如果孩子並不喜歡,讓他去學無疑是對她的一種加壓,並沒有意義,這樣只會讓孩子有很大的逆反心理,這對她今後的成長沒有好處,給孩子自主權還可以培養她做計劃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會做計劃,那麼她對自己的生活就是有一個基本的把握的,這樣他今後的學習生活就會有條有理,很容易去開展。
再次,溝通很關鍵
當今時代,代溝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但我和父母經常溝通,到了大學也是在路上的時間只要路況安全都會給家裡打電話,並且這也不耽誤其他的時間,父母心裡也很好接受,因為如果在你學習的時間打給你,父母會覺得耽誤你學習了,然後會想趕緊說完,於是很多事情就不說了,這樣慢慢會產生一個溝通的距離,不是好事。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就進行引導,多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我父母要讓我做什麼事是會和我商量的,不會強求我,從來都是把我當做一個獨立的主體來對待的。
最後,教育要親力親為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多相處,現在家長都很忙,我小時候媽媽是不工作的,所以有很多的時間陪我,會給我講很多故事,也會一起讀書,我會看看課外書,媽媽讀意林讀者故事會,有許多故事現在都知道,媽媽陪我寫作業的場景也是歷歷在目,現在的時代,家長甚至都忙的沒時間照顧孩子,孩子經常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呆在一起和家長都不親近了,慢慢的交流少了,代溝自然就產生了,以後如果孩子到了叛逆期,和父母不願意溝通是非常可怕的,許多孩子就這樣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教育要從一而終,始終父母的重要作用都要凸顯。
-
5 # 織書香教育
子女的教育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事業,我非常贊同,因為“父母事業取得再大的成功,也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社會上這樣的教訓比比皆是,李雙江夫妻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溯曾經的李天一事件,他的媽媽夢鴿的“特殊家庭教育”貫穿始終,她給未成年兒子送寶馬車,結果誘發了日後的打人事件。她期待兒子得諾貝爾獎,送去國外讀書,卻縱容兒子在公眾場所打球,引發衝突;她給兒子錦衣玉食,同時也言傳身教“什麼都可以用錢和權擺平”……對法律的漠視,成為李天一涉案的潛因。而作為父母的李雙江和夢鴿,歌唱事業再如何成功,已經無法再彌補兒子教育的失敗了,因為再也回不到孩子教育的最佳時間了,錯過了就追不回來了。
孩子小時候的可塑性很強,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孩子好的行為、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如果母親愛打扮,其女兒也必然是愛打扮的。若母親是多舌的,女兒也不例外。同樣父親好喝酒,兒子也會喝酒;父親說髒話、粗話,則孩子也是如此。這已成為家庭教育的定律。
可以說,孩子一生的命運在父母手中,父母若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的品德,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遵守社會公德,能獨立自主有良好教養的優秀公民。怎樣才是正確的家庭教育呢:
一、樹立榜樣:榜樣是以父母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
二、環境薰陶: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薰陶。
三、批評懲罰: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 。
四、指導安排生活秩序: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教育手段。
五、實際鍛鍊:實際鍛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適應周圍環境,鍛鍊身體,生活自理,家務勞動,獨立作業,文明禮貌,社會交際等等。
六、表揚獎勵:表揚獎勵是對子女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和好評。透過肯定和好評,以加強子女進取心和榮譽感,爭取更大的進步。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李嘉誠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好好給予正確的教育、足夠的陪伴,不要等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再後悔就再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所謂的追悔莫及,永遠來不及了,用多少的金錢、事業再大的成功都換不回來的。
-
6 # 薇愛米多
子女的教育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事業,很贊同這句話,但同時父母也不要為了孩子失去自我。不要讓孩子拴住自己,也要有自己的圈子。
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家的溫暖能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容易養成孩子暴躁易怒,自卑等不健全的人格,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很大。
第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人要達成一致,不能出現這個管教孩子,那個生氣的情況,不利於教育孩子。
第三,父母的言傳身教,說我要熱愛生活,熱愛工作。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傳遞給孩子正能量,讓孩子積極陽關快樂的成長。
第四,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多誇獎孩子,對孩子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孩子也是愛聽好聽的話,想要被家人認可的。
第五,教育孩子不能採取過激的教育方式,要耐心的引導和教育,如果孩子實在是太過氣人了,可以用打來建立自己的威信,儘量避免這樣,不要有我自己的孩子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的思想,不利於孩子成長,而且親子關係越來越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第六,家長要有主見,什麼事是孩子可以做的,什麼事是絕對不能做的,要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不能因為孩子小或者別人說情而心軟,該罰的必須罰,該獎勵的必須獎勵。
第七,關心孩子,但是也要嚴格要求孩子,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師。關愛孩子,這裡的愛不是溺愛的愛,孩子是不能溺愛的。溺愛的孩子多數是任性脆弱的,不要養瓷娃娃。
-
7 # 升值君
子女的教育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事業,但不是一個人的唯一事業。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多個身份,可以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子女,是公司的員工,是國家的公民,處於不同的身份,都要飾好自己的角色。
作為父母,子女的教育當然是最重要的,作為其他身份,本職工作也要管。良好的家庭關係不是父母將自己的生活投入到教育中,而是兩方互相有自己的生活,對方只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父母望子成龍,不希望孩子掉一點隊的心情很容易理解,但是“勞模家長”不是最好的選擇,以教育子女為主要事業實際上就等於拋棄了自己的生活,每天圍著孩子轉,那自己的人際關係呢?自己的事業呢?自己終身學習做不到,又怎麼要求孩子呢?作為家長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他們所期望的要求,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他們覺得別人的家長每天不付出太多,孩子就可以很優秀,自己將生活犧牲掉,孩子卻令自己失望。長期的心理不平衡會使家長產生消極心理,沒有發洩方向產生心理問題或是負面心理發洩到孩子身上。
作為父母,最好的教育是以自身為榜樣,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在成長的前階段,父母和孩子是親密關係中最親密的,孩子接受到的大腦資訊很多都是父母所傳遞的,在資訊量足夠大的時候,就會形成某種“知識、經驗或能力”,被稱為隱性學習。語言是最典型的隱性學習,不需要每天上課,把嬰兒放在一個語言環境豐富的地方就可以漸漸學會說話。同理,如果一個家長每天看書,日久天長,孩子也會主動去摸書本。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是中國少有的才女,她從小出生於貴族書香門第,父親是當時的文豪李格,家裡藏書萬卷。在書香世家所受的文化薰陶使她從小酷愛讀書,為她日後的文學素養奠定了基礎。如果李清照生活在普通百姓家,接觸不到大量書籍,就不可能在當時以男性為主導的文壇上脫穎而出。
家長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從心靈上關愛孩子,給他們良好的環境,樹立好榜樣就夠了。 -
8 # 人生如夢198226082
子女的教育肯定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事業,但是把學習成績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就有些幼稚,無奈了。教育應該是全方位了,我個人覺得品德第一,獨立自主,和內心強大第二,學習知識第三。先育人,再育才。還有現在的孩子大多缺乏吃苦耐勞的能力,人人都想做馬雲,都想一夜富。我想這個願望在全世界99%的人都不可能實現。偏偏我們的家長都是給孩子灌輸這種學分高,以後可以找到相對工資高,工作輕鬆的工作這種思想。結果大多數孩孑由於資智有限,高中畢業或大學畢業出來無法適應社會超強勞動力,已至於孩子宅在家裡都不願出去工作。這是家長和孩子和社會的可悲。而家長們這時候不反思自巳的錯,一味的責罵孩子。這難道不是把學分放在第一位的錯。
-
9 #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這個話題很適合高中生做審題立意訓練。
“子女的教育是否是父母最大的事業”這個題的關鍵詞是“最大”,其次是“事業”。因此思維的第一步應該是“父母的事業有哪些”,其次才是“子女教育是否最大”。
“父母的事業”沒有固定答案,可以是掙錢養家,可以是孝敬父母,可以是公益公德,可以是民族大義……要證明“子女教育不是父母最大的事業”比較簡單,只需要否定“最大”即可,但不能否定“事業”。即只需要證明“子女教育不比其他事業更重要”即可,不能認為“子女教育”不是父母的“事業”。
而要證明“子女教育是父母最大的事業”就比較複雜,需要分條論證“子女教育”具備獨特的意義,對各方都有利的意義。我的學生提出以下幾條:
1、父母將子女教育視為最大的事業,能使子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歪路。
例如孟母之所以要三遷,正是因為孟母發現小孟軻有很強的模仿力,很容易走上讀書之外的路,所以要不斷搬家。搬家正是孟母以子女教育為重的表現。
楊永信、YZ書院的例子可作為反例。被送去電的孩子之所以出現行為偏差,大多因為從小缺乏足夠的教育和引導。他們的父母出於種種原因,並未將子女教育放在心上,等發現孩子管不住時已經晚了。
2、父母將子女教育視為最大的事業,能給父母帶來別樣的成就感。
大小仲馬都是著名文學家,當小仲馬的《茶花女》大獲成功後,大仲馬對小仲馬說:“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就是生了你。”而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曹操對幾個不成器的兒子都不滿意。
3、父母將子女教育視為最大的事業,能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礎單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和永久的老師。教育好子女既是為了家庭,也是為了社會。
-
10 # 陳向東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教育孩子是不是父母最大的事業,第二個問題是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那就逐個來回答。
第一,子女的教育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事業嗎?是,但不全是,子女的教育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事業之一。除了子女的教育之外,父母必須還要有其他重要的事業,如果一切圍繞子女教育來轉,多半會適得其反。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方面這的確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另一方面也存在衝突。什麼衝突?有的父母認為要全力引導甚至控制孩子的成長,而有的父母則認為要由著孩子的興趣來,沒必要過多去幹涉。孰是孰非,千百年來,從來就沒有定論。直到今天,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僅憑上面這一條,就可以看出,教育孩子當然是為人父母的重要事業,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業,只能因人而異,或者說至少不是父母們唯一重要的事業。有的父母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對孩子採取“放鴨子”教育,都有成功的例子,也都有不成功的例子,很難說哪種教育方式更好。還有更極端的,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兒,也有不少成才的,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由此可見,如何看待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是各家各戶的個人選擇問題,並無統一的標準。從本質上來說,父母和孩子,都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註定是要各自走各自的生命道路的,不管哪一方,把另一方作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業來做,恐怕都不太妥。因此,只能這麼說,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之一,並非唯一。
第二,至於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最好?這是一個沒法回答的問題,因為教育的成敗因人而異,沒有標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許多教育有方的例子,也有許多教育失敗的例子,不過這些例子中,卻並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對於有的父母來說,把孩子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就是成功;對於有的父母來說,孩子必須出人頭地才算成功;對於有的父母來說,孩子快樂健康就是成功……我們很難說哪個標準更好,既然標準都不同,自然也就沒有“把孩子教育得最好”這一說。
第三,為人父母不容易,做最好的自己,熱愛工作,深愛家人,身體力行為孩子樹立典範,成為孩子崇拜和學習的榜樣,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有種說法叫“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老師”,很多時候,父母的影子會透射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愛學習,孩子就愛學習;父母愛打牌,孩子就愛打牌;父母愛吵架,孩子就愛吵架。基本上可以這麼說,父母怎樣,孩子大概就會怎樣,雖然不能說得太絕對,但父母對孩子的巨大影響是肯定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教育好,讓自己時刻以正面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模仿的物件、崇拜的英雄。父母只有做成了更好或者最好的自己,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下,向父母所希望的方向成長前進。
-
11 # 奇思妙想78275115
這個問題我贊同,我認為父母應付主要責任 ,父母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孩子身上攜帶著父母的遺傳基因,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會左右的孩子的思維與行為,所以父母的自身素質的提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品味良好的習慣,無疑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
回覆列表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子女的教育也是父母最大的事業。
在美國有個調查結果,71%的美國男性認為,作為一名父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而64%的女性認為,成為一個成功母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父親和母親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做好家庭教育極其關鍵。
近年來,我國時常曝出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坑爹的新聞,在這個時候,大家才感慨教育好孩子對父母來說何等重要。而其實,如果每個家庭重視子女教育,讓子女遵紀守法、自食其力,那也就減少了社會問題,尤其是未成年違法犯罪問題。
重視子女教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父母需要知道怎麼對子女進行教育。目前,我國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投入也很多,不可謂不重視,但家庭教育異化為了功利的分數關係,作業關係。有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除學業之外的一切,即便家境一般也創造最好的條件,只希望孩子學習好,“出人頭地”,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利。
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終身成長,給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身心。為此,應該重視對孩子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管理和自主規劃的意識與能力。這些遠比學習成績重要,而事實上,抓好這些教育,孩子也自然會有不錯的成績,同時,即便他們沒有進入所謂的名校,照樣會擁有好的人生與事業發展。
進行以上這些教育,首先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不是將孩子作為私人財產,要多與家子平等的交流、溝通。其次,需要父母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再次,父母應該對孩子的人生規劃起積極的參謀作用,目前,父母們太過焦慮,在孩子的學業發展規劃中,盲目選擇,最終可能得不償失,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做最好的自己而非盲目與他人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