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老師說電影
-
2 # 簡單粗暴推電影
實話實說你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從一個純正憤青的角度來說,我不喜歡鬼子所以我必須說這個電影很好。從我觀影的角度來說,作為史詩鉅製電影,還欠缺點什麼,拍著有些文藝電影常犯的毛病,拖拉。一個拖拉是我觀影最討厭的毛病,這樣會睡著會錯過一個好電影!我記得日本對我們犯過的罪行,就這一點可以掩蓋所有的不足!簡單粗暴點說,基本對我這個憤青的胃口就好了!
-
3 # 深宮傳
今天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好的編導就會和自己的電影在靈魂深處合二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電影院,影片結束,低調的魏合兩名主要演員和觀眾現場交流,一個光頭大喊著電影太好看了,要有這種精神,臺下一片叫好,主持更是不斷顯現著民族正義感。
《賽德克巴萊》一方面以氣勢磅礴主推抗日主線,但是不斷以各種濃重筆墨消解著這個行動的正義感,因為觀眾不願意看到英雄有兇殘殺戮未成年人的動機,也不願意太太們為了男人尊嚴不得不選擇自盡,剛不願意看到啼哭的孩子被扔下懸崖,只有正真原始史詩才敢這麼寫,寫下英雄和神靈種種不可思議的殘暴與邪惡。
魏公開挑戰神經,他不斷在影片丟擲一個話題,為了祖靈崇拜心裡格式,付出幾乎滅族的代價是不是符合正義,因為這個挑戰讓人不舒服,它沒有固定答案到處都是陷阱和困境,就算你和同伴爭的面紅耳赤,仍然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也是這種不斷糾纏的主題,和副主題,顯得電影在節奏上沒有像好萊塢史詩電影一樣流暢,流暢就是讓觀眾不假思索的覺得自己特別爽,但這是一部需要你停下來不斷思考的電影。
-
4 # 黑剪
韓寒: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不用思考所謂的文化,殖民,隔閡,族群,只需要看見男性應該如何去戰鬥。李冰冰:信仰、圖騰、民族驕傲、豐滿的靈魂……這些久違詞語突然闖入,讓我猝不及防,淚流滿面。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臺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
賽德克·巴萊是對勇者的稱謂,影片也確實著力表現一種不畏壓迫的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看這部影片,不但震撼於戰鬥場面之激烈和原住民性格之剛烈,更能從內心深處體味到堅毅、勇猛、寧死不屈的精神。走出影院,硝煙很快散盡,但這種源自精神的感動卻能駐紮很久。
鮮血、殘肢、斷頭,伴隨著美到讓人難以呼吸的山川河流,這樣的鏡頭下,也就適合伴奏著關於先祖訓誡的畫外音,這也讓《賽德克·巴萊》些許具備了一點點泰倫斯.馬利克在《細細的紅線》中的詩性氣質。可這些畫外音也實在有點不加節制,連帶被剪去的情節,一道讓復仇的由來缺乏動機。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弱小民族的抗爭故事,永遠是不必多費筆墨去解釋的
我一個人買了一張第一排的票,劇場不大,沒有坐滿人。
在近兩個半小時裡,沒有哭聲,沒有笑聲,沒有驚叫,也沒有哀鳴。
當我走出劇場的時候,也完全沒有情緒,沒有喜怒哀樂,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手裡超大杯的草莓豆奶星冰樂倒是化了個乾淨。
“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那拿什麼來換回這些年經的生命?”
“驕傲!”
驕傲!
多麼矯情的一個詞。到底驕傲是***什麼東西?
慷慨赴死、無所畏懼叫愚勇
但當我們不能選擇怎樣去好好生活的時候,至少我們仍能選擇如何盛大地奔赴死亡。
全篇只有兩個地方,讓我的眼淚決堤。
一個是賽德克婦女集體自殺以保求糧食足以撐到賽德克勇士們戰勝的那一天,親情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狠狠地戳進我心窩。
另一個就是最後在櫻花樹下的場景。最動人的不是殺戮,是殺戮過後的土地上,依然能開出血色的櫻花。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我想每一個有血性的男孩子都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關於野蠻的殺戮,也關於人性的光輝!
-
5 # 蘿三
史詩英雄巨片《賽德克·巴萊》故事敘述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能編織綵衣,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見證這三十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思後,雖知這場戰役將面臨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電影故事從1895年橫跨至1930年,魏德聖決定由兩名素人原住民演員分別飾演青年和中年時期的英雄主角莫那魯道,“年輕的莫那狂傲不羈、中年則是沉穩、謀略中帶著殺氣”,並同步公開影片中的四大主要人物:[1]中年莫那魯道、道澤群頭目鐵木瓦力斯、日警小島源治及日軍少將鐮田彌彥。
《賽德克·巴萊》從籌備到拍攝,沒有人看好會拍成,在險惡的拍攝環境,資金匱乏的情況下,所有工作團隊的同仁們從未曾埋怨,自始至終一同堅持相同信念,齊心相挺冒險完成。中港日韓許多電影人,甚至吳宇森導演,都認為在各地甚至美國都不可能以這樣的條件完成。
魏導表示:“我真心感謝所有為本片努力的團隊夥伴,《賽德克·巴萊》非常榮幸集結臺灣和各國電影優秀人材,一同完成了一部世界級規模的臺灣史詩作品!
-
6 # 菏澤二波
這部影片簡直是經典,絕對比得過,詳情你看下面
概述賽德克·巴萊,臺灣賽德克族詞語,出自賽德克語 (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 從原住民歷史題材入手,對“霧社事件”重塑,在臺灣影史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這部電影籌劃之久、投資之巨、拍攝規模之大,都重新整理了臺灣影史的紀錄。雖然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場`似乎讓觀眾無所適從,被很多人扣上了“親日”的帽子。而為了追求敘事完整`導致影片時間過長、版本過多、內地公映版剪輯太多的問題,也被觀眾所詬病。但影片基本上實現了它所宣傳的“英雄史詩”型別元素,而導演也以價值中立的態度,用紀錄式鏡頭陳述事實,較為準確地表現出了分別代表野蠻與文明的兩種異族之間的對立與矛盾。 史詩英雄巨片《賽德克·巴萊》故事敘述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能編織綵衣,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見證這三十五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思後,雖知這場戰役將面臨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電影故事從1895年橫跨至1930年,魏德聖決定由兩名素人原住民演員分別飾演青年和中年時期的英雄主角莫那魯道,“年輕的莫那狂傲不羈、中年則是沉穩、謀略中帶著殺氣”,並同步公開影片中的四大主要人物:中年莫那魯道、道澤群頭目鐵木瓦力斯、日警小島源治及日軍少將鐮田彌彥。
-
7 # 電影鍵盤俠
我覺得毫不遜色。我覺得《賽德克》可與好萊塢的《與狼共舞》相媲美。對於歐美或臺灣本地的土著電影,肯定是有一定的觀影門檻,需要耐下性子將自己帶入可能會有更好的觀影體驗。有些朋友認為《賽德克》兩部曲節奏有些緩慢,我認為經過前期的鋪墊才能將觀眾的情緒引入爆發的那個點上,也是這種鋪墊才使這部電影真正擁有了史詩的氣質。真心希望大陸的出品方和導演也能放下身段,不計較得失,耐心打磨出一部這樣代表我們民族的史詩佳作。
回覆列表
還是遜色不少的。首先賽德克巴萊敘事拖沓,劇情並不複雜但是卻很冗長,完全可以把上下兩部電影縮減成一部。其次第一部感情鋪墊的非常淡,給人一種逆來順受的感覺,而第二部又搞了個奮起反抗,但是卻反抗的不夠激烈不夠激情不夠轟轟烈烈,給人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