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論家不理論
-
2 # 伊耆角木
這個問題我倒想反過來問一句,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關羽為什麼沒有出兵呼應?難道關羽那時候就不知道幫劉備分擔嗎?劉備關羽究竟誰是君誰是臣?還有主君要反過來呼應臣下的道理嗎?此時倒來責備劉備不去呼應關羽,豈不荒唐?
當然,我自己提的這個問題答案很明顯,關羽不能呼應劉備,因為他的任務是守住荊州,而不是去攻城略地。這裡就緊接著說明了兩個問題,一,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不合時宜並且擅離職守的;二,劉備不出兵呼應關羽跟關羽在漢中之戰時不出兵呼應劉備的道理一樣,因為根本沒辦法呼應!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什麼時候?是在劉備剛剛打完漢中之戰兩個月以後。此前劉備經歷了什麼?劉備苦苦打下益州,損兵折將,龐統戰死,與劉璋死拼。好不容易打完了益州。孫權就來敲竹槓,陳兵荊州邊界,逼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也算摩拳擦掌,馬上調兵遣將,趕回荊州要與孫權大戰一場。結果倒好,曹操進取漢中,得隴望蜀,張郃進犯巴西。劉備不能腹背受敵,只好委屈求全,與孫權約定湘水為界,分了荊州三個郡給東吳。趕回益州擊退張郃,然後為了解決後患發動漢中之戰奪取漢中。漢中之戰更是艱難,苦戰兩年,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全員出動,曹操那邊也是盡出夏侯淵張郃徐晃曹休曹真郭淮等名將,最終擊敗曹操何其不易!好不容易漢中奪下來了,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鞏固城防,休養生息了。結果關羽倒好,漢中之戰才結束兩個月,劉備還在那邊調整呢,他直接出兵攻打襄樊了。從211年進入益州到219年漢中之戰結束,劉備整整八年四處奔波,連綿不斷的大戰,好不容易可以修養調整了,結果這時候還要出兵配合關羽,益州後方穩固嗎?剛打下的漢中守得住嗎?這是累傻小子呢!
關羽的任務是什麼?是守住荊州。沒有人讓他攻城略地。按照隆中對的決策,北伐的條件是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兩路出兵。現在天下有變嗎?沒有,曹操是輸了漢中,還不至於動搖根本,而劉備能出兵嗎?根本不能,他還沒緩過來!所以,北伐的條件完全不成熟,關羽的貿然出兵絕對是錯誤的。劉備也沒有想到關羽會這麼做。等到劉備緩過這口氣有能力打了,關羽已經兵敗身死了,敗亡速度如此之快,又能怪誰?
-
3 # 司馬PC
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三國正式形成。
關羽,紅臉,美髯公,三國演義把他描述成一個傲視群雄的人物。關羽大意失荊州,也被人津津樂道,對於劉備的粉絲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心碎滿地。
那麼,為什麼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劉備諸葛亮不北伐呼應呢?
第一、劉備一口吃下成都和漢中,佔領容易,治理難。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劉備剛佔領成都、漢中不久,而西蜀土族排外,導致蜀國人心不穩,百廢待興。
第二、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多半屬於擅自行動。本來關羽和孫權就有矛盾,孫權對荊州虎視眈眈,垂涎已久,關羽還盲目去打襄樊,有點不顧大局。
第三、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失利,耿耿於懷,隨時都有可能對漢中進行反撲的可能。而當時,守漢中,比出漢中攻曹魏更符合蜀漢實情。
第四、劉備在和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中,到了男子為兵,女子為運的地步,什麼意思呢?就是男子都當兵了,糧草由女子來運。可見當時蜀漢人手不夠,或者兵源消耗過大,補給一時難以滿足。
綜上所述,關羽盲目行動,使蜀國失去荊州之地,給後來的劉備敗夷陵,諸葛亮、姜維北伐無果埋下伏筆,也給蜀漢的覆滅埋下伏筆。
-
4 # 亂神虎
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是為了配合宛城起義的,並未及時請示,造成失敗,具體應該從以下方面來看。
首先是蜀道難,傳遞訊息不便,特別慢,無論是同時出兵配合還是求救都很不及時。有時差快慢。
其次就是關羽敗得太快,水淹七軍和敗走麥城相隔時間不長。幾乎是瞬間被吳魏兩家聯合消滅。先敗於徐晃,撤出襄樊。又亡於呂蒙,丟了性命。估計劉備剛聽說關羽勝利的訊息,關二爺就被砍了吧。
然後就是糜芳的立刻叛變,斷了關二爺撤退的後路,也封鎖了劉備和關羽的聯絡。幾乎很難傳遞訊息。
最後,劉備剛剛經過大戰,也是損失慘重。無論是他剛得的漢中,還是劉封和孟達搶的上庸,都需要安穩發展。出站兵力不足,招兵買馬也要好長時間的。
綜上所述,只能說關羽命該如此,遭遇以上不利因素,孤軍深入而被團團包圍,沒了腦袋。
-
5 # 尹禾
關於襄樊之戰,歷史上疑點很多,不過向這個角度的提問,還真不多見。因為劉備集團主戰場在漢中,襄樊之戰本身就可以視為對漢中之戰的呼應。漢中之戰公元219年三月結束,襄樊之戰公元219年七月開始。劉備佔領漢中耗費巨大,能夠穩固漢中已經算是不易,根本無力北伐,因此不可能完成所謂的呼應。
沒有白佔的便宜:事情的起因可能還要從公元208年說起,曹操被孫劉聯軍敗於烏林,也就是廣為流傳的赤壁之戰。眾所周知,此次戰役出力最小的便是劉備集團,但是卻得利最多,荊州7郡佔了4郡。自此埋下禍根,孫吳勢力與劉備勢力貌合神離,也為後期孫吳偷襲荊州埋下伏筆。
權力制衡:劉備佔據荊州後,便有了西取巴蜀的可能。恰逢此時曹操將精力放在平定西涼上,於是劉備就以幫助劉璋抵抗張魯的名義入兵西川。後來和劉璋反目,展開了正面交鋒。但是此時的用人,卻有些蹊蹺。劉備派出了龐統、黃忠、卓膺、關平的組合。而一線陣容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竟然全部留守荊州。這是一個奇怪的安排,守荊州和攻巴蜀孰輕孰重?荊州是根本沒有錯,但是益州是劉備集團的發展方向,能否站穩腳跟與曹魏、孫吳分庭抗禮的關鍵所在。況且西取益州本身就是諸葛亮最開始的戰略構想,這麼重要的戰役,竟然不是諸葛亮領軍。
原因其實很簡單,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像演義中渲染的那麼和諧。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威望和作用,都已經過分強大了。因此劉備希望在即將獲得的巴蜀勢力中,培養一批可以制衡諸葛亮的人才,同時將諸葛亮打壓在荊州。那麼為什麼不讓親信的關羽領兵進益州呢?因為前面說過,荊州同樣很重要,必須要有可信之人鎮守,張飛過於急躁,趙雲親近諸葛亮,因此可用之人只有關羽。
於是劉備就設計瞭如此佈局。關羽張飛鎮守荊州,自己可以安心在益州折騰。龐統黃忠關平入西川建功,同時將法正李嚴等本地勢力吸收進隊伍中來,這樣各方勢力此消彼長,就能達到平衡。如果全部實現,那麼真的是一切盡在掌握。
意外:然而事與願違,平定西川並完全不順利。而公元212年,曹操已經平定西涼,將注意力轉移到張魯身上。用一句老話來說,留給劉備的時間不多了。為此劉備緊急調派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分三路入蜀。原來的佈局有些變化,不過在此過程中劉備還是迅速將魏延扶持起來,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
孤軍北伐:接下來就是本次問題的焦點了,關羽為什麼要孤軍北伐?是否是劉備授意?
其實蜀魏在襄樊附近的摩擦,早已有之。在襄樊之戰前,曹魏宛城守將候音被關羽策反,後來被曹仁平定,兩軍摩擦不斷。公元219年三月,曹操派徐晃駐守宛城,火藥味兒愈發濃烈。最開始我們就說過,襄樊之戰是漢中之戰的呼應,劉備之前的佈局也沒有完全實現。因此關羽北伐很有可能是劉備的後招,此次北伐定是劉備授意,至少是首肯的。如此大的軍事行動事關國運,肯定不是關羽一時衝動之舉。其實襄樊之戰,關羽的戰略目標應該已經達到了,在下一步就可就是進攻許都或者洛陽了,以當時劉備和關羽的實力,不可能走到那一步。
又是意外:其實事情到這裡,劉備的總體目標都已經達到了。平定了漢中,雖然權力制衡沒有完全成功,但是新吸收的益州勢力平衡了各方勢力。關羽北伐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於樊城,威震華夏。
然而幾年前的禍根,還是釀成了意想不到的意外事故。孫吳集團抓住關羽北伐的機會,同樣北上攻打荊州,致使關羽襄樊之戰功虧一簣,最終殞命。隨後劉備夷陵之戰,更是葬送了大好戰局。
沒有單純的歷史:我們大多數人看三國,都喜歡把三顧茅廬、桃園結義掛在嘴邊,喜歡說劉備仁義,喜歡說曹操奸雄。但是真是的歷史不會如此單純。每一位管理者,手下都是暗流湧動,不會全部全心全意為你服務的。在整個三國時期,論掌控力,只有曹操做的最好,因為他的用人模式和其他諸侯不同,他提拔寒門,亂世重典,對親族同樣嚴格管束,所以曹操也很有權威。劉備在這一點上就差很多,他本身也是草根出身(別說什麼漢室宗親,那就是為了師出有名而已),諸葛亮作為他的創業班底,威望和能力絕對超過了他的掌控,後期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的加入,使得劉備集團更加複雜。所以劉備的制衡之術肯定也是很強的,他身上流淌著劉邦的血,哪怕只有一滴也可能繼承非凡的政治天賦。
襄樊之戰,從開始到結束,如同一列過山車,高潮迭起,結局又是大反轉。可能是劉備的戰略部署,也可能是政治威懾。總之這一舉動在混亂的政治局面下已經完全失控,隨著多方的加入,悲劇結局就已經註定。劉備此時的精力在平定漢中,在平衡手下各方勢力,完全沒有足夠的準備去應對這場意外。歷史就是如此,充滿意外和疑問,讓我們絞盡腦汁去分析,去猜想。真相如何,永遠也得不到印證。
-
6 # 紅色星河
歷史上,關羽出乎意料孤軍發起襄樊戰役,遭遇孫吳背盟偷襲,被孫吳與曹魏聯合絞殺。當時不是劉備不救援,而是無力、也來不及呼應、救援。
劉備與曹軍慘烈的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兵力遠少於曹軍的劉備集團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最後靠堅壁清野、據城不戰,使得曹操大軍屯兵于堅城之下風餐露宿、白白消耗大批糧草。二十多萬曹軍無法求戰,而糧運需要穿越茫茫秦嶺,極其困難,漢中成了一塊雞肋,曹操不得已於公元219年五月份退往關中。劉備隨即拿下整個漢中,並派遣孟達趁勢向東拿下上庸等三城。七月份,劉備表封自己為漢中王,築壇拜將,大封功臣,進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劉備集團開始休養生息,準備恢復軍力,以實施《隆中對》的下一步策略。
此前,由於孫吳攻打合肥,曹仁抽調軍隊前去應對,這導致樊城、襄陽防守空虛。被劉備授予假節鉞後,受到漢中之戰的激勵,關羽想趁機出兵去撿漏。在漢中之戰結束兩個月後,關羽先是出動了少量部隊去攻擊樊城。曹仁無法迎戰,只能被動防守,曹操隨即派遣于禁龐德率領三萬軍隊來援助。此時,關羽在前線的兵力不足,向劉封、孟達求助遭婉拒,而在此前一段時間,孫吳的陸遜用謙詞恭維關羽,使得關羽以為陸遜沒有壞心眼,遂放心的抽出絕大部分江陵城和公安城的城防軍隊去對付于禁。恰巧大雨淋漓,于禁七軍被氾濫的漢水淹沒、圍困,遂被關羽水軍所俘虜,于禁投降,龐德被斬。因為要額外養著這三萬俘虜,導致關羽糧草不足,就強行借用了附近孫吳糧倉的糧食,這引發了孫權的憤恨。此時曹魏控制區的一些老百姓不堪忍受曹軍壓榨,紛紛組織武裝力量響應關羽、反抗曹軍,一時之間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差一點遷都以避鋒芒。作為劉備集團盟友的孫吳,即使以前在“湘水劃界”中得到了巨大利益,但依然一直在暗地裡圖謀奪取荊州剩餘地盤,更不願意劉備關羽強大,遂從合肥撤軍,與曹魏暗中聯絡。
呂蒙帶領孫吳大軍,趁徐晃重兵擊破圍攻樊城的關羽軍隊之時,白衣渡江,背盟偷襲荊州,公安城太守傅士仁、江陵城太守糜芳舉城投降。孫吳佔據江陵城後,派兵看押關羽軍隊的家屬,對這些家屬招待的特別好。關羽得知荊州失守,急忙從樊城外圍撤兵,派人與呂蒙交涉無果。鑑於手下將士家屬在孫吳軍隊手中,且糧草供應也已經失去,關羽只好解散軍隊,只帶領少數人馬前往麥城。麥城太小,難以防守,關羽遂向孫吳佯稱投降,於夜間帶領十多個騎兵出城沿小道向益州方向而去。途中遭遇孫吳馬忠軍隊的埋伏,關羽被捕獲,很快被殺。
此時,從漢中到達成都不久的劉備諸葛亮,還正在休養生息,尚沒有在漢中之戰的慘重損失中恢復。關羽出乎劉備諸葛亮預料之外的孤軍北伐,加之襄樊之戰從開始到結束只有短短的五個多月時間,形勢變化太快,劉備集團根本無力也來不及呼應救援。
-
7 # Wan156005358
《三國演義》在這段交代不清,或故意隱瞞,給廣大讀者,特別是以演義為歷史的讀者造成很多誤解。我梭理一下與大家分享,歡迎補充。當時諸葛亮在成都料理政務,不在軍中,他沒有調兵權。劉備在漢中戰役打敗曹操後信心爆棚,認為機會來了,集中蜀漢重兵,準備學韓信出擊漢中,定三秦,一統天下,這是戰略重點和方向。關羽是偏師,是誘使曹操戰略向東南,好讓關中空虛,為劉備重兵出擊創造條件。曹操過於老辣看出劉備戰略意圖。當然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意圖是抄襲劉邦當年的戰略,過於明顯,世人皆知,老辣如曹操豈能不知,重兵集結關中,沒有空出關中,只是分兵對付關羽,同時聯合東吳抄其後路。曹操應對更高明。關羽雖然有軍事勝利,但是戰略上沒有調動曹操,戰略失敗。關羽只有硬著頭皮打下去,沒有想到東吳偷襲,兩面夾擊失敗。劉備認為萬事俱備,苦等北伐出兵時機不來,卻來了災難性後果,距離遙遠,中間隔大巴山秦嶺,巫山,巴山蜀水,沒有飛機空運,調兵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到達關羽前線。哪能來得及,只能坐看關羽兵團覆滅,荊州丟失。劉備的徹底失敗,我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1.漢中戰役勝利後,輕敵,認為曹操不是不可戰勝,其實曹操軍事實力還在;2.是外交失敗。如此賭國運的重要的北伐,怎麼能一廂情願情願認為東吳不會抄後路,放任劉備集團打敗曹操統一北方?劉備統一北方,那樣就是東吳亡國之日。外交過於天真。3.戰略意圖過於明顯,守舊。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抄襲劉邦的戰略,走韓信的老路,世人皆知,如何能夠成功。
-
8 # 鐵馬冰河wu
史載,建安16年(211年) 12月,曹操率軍擊破涼州軍閥韓遂、馬超後,馬不停蹄地向張魯佔據的漢中進擊,益州牧劉璋擔憂曹操攻佔漢中後乘勢取西川,於是派人請宗親劉備入川援助。劉備留諸葛亮、關羽守荊州,自己和張飛、趙雲等率步卒萬人取路入蜀。見劉備已有了去處,卻並無歸還荊州之意,孫權大為不滿,將妹妹(劉備側室)接回江東,準備撕毀盟約,徹底與劉備翻臉。
建安18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萬(號稱)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以七萬水陸擊退了洶洶來犯的曹軍,此後,他自信心爆棚,減少了對曹魏的恐懼和疑慮感,將注意力重又轉向荊州。翌年,劉備襲奪益州,勢力飛速壯大。孫權派諸葛瑾赴蜀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藉故推諉道:“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以此為藉口拒絕了吳使。孫權大怒,派將吏帶兵去強行接管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但都被關羽率部趕跑。孫權忍無可忍,派大將呂蒙帶2萬人馬攻奪三郡,吳軍很快便攻破長沙、桂陽2郡,隨後又將零陵郡圍得密不透風。孫權命魯肅領1萬人馬屯駐益陽,阻擊關羽。孫權自己親自坐鎮陸口,把控全域性。劉備聞訊率5萬蜀軍順流出川抵達公安,增援關羽同呂蒙爭奪三郡。吳、蜀劍拔弩張,一場為獨佔荊州而引發的激戰一觸即發。
雙方正在摩拳擦掌 ,曹魏突然進攻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於是主動遣使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感到兵力捉襟見肘,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同意雙方議和,暫以湘江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東吳;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西蜀。和議成功後,兩邊各自罷兵息戰,彼此相安無事了近2年。
建安22年(217)春,曹軍再次襲來,目標是東吳的長江北岸地區。孫權為避免兩頭作戰,派使臣向曹操求和,曹操同意和好,魏兵撤返。這年10月,魯肅病故,由呂蒙代為統轄萬餘兵馬屯駐陸口。呂蒙很有智謀,他認為關羽屯兵東吳上游虎視眈眈,日久終究是個禍害,假如他東下擊吳,後果不堪設想。他經過仔細調研,上任後不久便秘密向吳主孫權建議:襲殺關羽,奪回全部荊州。孫權正為先取徐州還是先取荊州而猶豫不決 。呂蒙認為奪徐州雖易,但那地方地勢不夠險峻,很難守住,不如“全據長江”,奪回荊州,方可“形勢益張”。孫權深覺有理,於是假意結好關羽,還派使者為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而暗中卻緊鑼密鼓地做準備,伺機進攻荊州。
建安24年(219)劉備派兵擊退曹軍,奪回了漢中,接著又派劉封、孟達分別攻佔並駐守房陵、上庸,漢中與荊州眼看就要連成一片了。但是,孫、劉兩家瓜分荊州後,劉備實際只佔了兩個半郡,地盤遠比孫吳狹小、逼仄,而且處在曹、孫兩家的夾縫中,不僅以荊州為跳板直擊宛、洛的條件還不具備,戰略迴旋餘地也十分有限,處境很尷尬。荊州北部的襄陽、樊城等重鎮被曹操佔據,襄樊是江陵門戶,長江鎖匙,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假若能奪取襄樊,則可以控住漢水,擺脫兩線作戰等不利局面,並最終完成諸葛亮擬就的出荊州逐鹿中原的宏大戰略構想。
同年7月,孫吳軍隊北上進攻合肥,曹操將主力調往淮南抵禦吳軍,關羽立即留糜芳、傅士仁二將留守江陵、公安,自己親率荊州蜀軍主力攻擊樊城。彼時守樊城的曹軍主將是曹仁,徐晃守南陽以為策應。這年夏秋之交,樊城一帶連下十多天暴雨,漢水猛漲,溢位堤外,樊城被洶湧的洪水給圍困住了。屯紮在城北的于禁部七座營壘都被洪水給吞噬了(水淹七軍),于禁率眾將士避往高處。關羽指揮戰船猛攻,水戰時他生擒于禁,擊殺龐德,數萬曹軍走投無路,被迫繳械投降。關羽乘勝揮軍北進,圍攻襄陽,其鋒芒所指,所向披靡,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得到于禁被擒,龐德被斬,樊城失守、襄陽被圍的訊息後,大為驚恐,竟起了“欲遷都以避其(關羽)鋒芒” 的念頭。
穩住神後,曹操一方面派徐晃率部火速馳援襄陽,一面採納司馬懿的建議,利用孫權與關羽的矛盾, 攛掇孫權從側背襲擊關羽。孫權一直擔憂關羽攻佔襄陽後覬覦並染指整個荊州,便答應派兵往西去偷襲關羽的部隊。
正當關羽與魏軍鏖戰正酣,形勢一片大好之時,東吳將領呂蒙率軍“白衣渡江”,偷偷越過長江天險,突然攻打關羽後方,剛愎自用的關羽猝不及防,兵敗身死,戰略要地荊州重被吳國全部奪回。不知何故,就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之初 ,且連戰連捷,形勢一片大好之時,不僅劉備、諸葛亮在成都按兵不動,沒有派兵北伐以馳援、呼應關羽,就連近在咫尺的劉封(屯房陵 )、孟達(屯上庸 )也拒不發兵增援,致使孤軍深入的關羽頓成強弩之末而功虧一簣。難道關羽出兵攻襄樊時沒有和劉備、諸葛亮通氣?只是一次個人英雄主義的輕率冒險?這似乎不大可能。翌年(220)秋,蜀國上庸守將孟達與守房陵的劉封鬧掰,遂獻上庸城投降曹魏,劉備義子劉封返回成都後被賜自盡。至此,蜀漢集團在秦巴山脈以東的地盤全被孫吳奪了去。次年,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的規勸,親率蜀軍精銳順流東下,大舉攻吳, 意欲為關羽復仇。蜀軍在夷陵被吳將陸遜施以火攻,慘敗退回西蜀。吳蜀爭奪荊州的戰事從此基本結束。假如當初關羽奪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俘虜數萬曹軍時,劉備、諸葛亮率部出三峽增援關羽,東拒孫吳,北伐曹魏,再命魏延率軍出漢中襲奪長安以為策應,最終形成鉗形攻勢夾擊曹魏,問鼎中原,或許歷史將被改寫也未可知。只可惜,歷史不容假設,更不能推倒重來。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時,劉備、諸葛亮為何不發兵北伐呼應?因缺乏史料證據 ,確實是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插圖為網圖
(王可偉油畫作品)
-
9 # 葉子功
但是:
襄樊之戰不是劉備一方單獨的北伐,而是和孫權一方的聯合作戰。
看到一個回答說襄樊之戰是對漢中之戰的呼應,但是漢中之戰三月結束,曹操五月就退到了長安,襄樊之戰怎麼呼應漢中之戰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在漢中即位漢中王,分封功臣,關羽在荊州領前將軍。這時,孫權進攻合肥,牽制住曹操相當一部分人馬;關羽在荊州發動襄樊戰役,圍困襄陽、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為什麼劉備諸葛亮怎麼不北伐呼應?1.漢中之戰剛剛打完,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七月論功行賞就是佐證。
2.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不是劉備一方的北伐,而是和孫權的配合作戰。
3.關羽在劉備集團一直是二把手位置,襄樊之戰的發動,很可能是關羽臨機決斷的。
4.直到 十月,呂蒙偷襲荊州之前,關羽在正面戰場上一直是佔據優勢,進則能攻樊城,退則據漢水圍襄陽,甚至退回南郡。也就是說,關羽沒有絲毫敗亡的跡象。
然而,曹操、孫權的聯合和呂蒙的偷襲都在暗中進行,
-
10 # 歷史戰爭
我認為劉備諸葛亮不北伐和關羽相呼應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剛佔據蜀地漢中不久立足未穩
我們看關羽進攻襄樊的時間大約是正是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僵持不下的前後,當時劉備也不過是剛佔據蜀地不久。後來曹操主力從漢中撤出劉備又完全吞併了漢中,所以說劉備還必要花上相當一段時間來消化蜀地和漢中這兩塊地盤來穩定自己的通知。如果劉備貿然北伐可能會導致剛平定不久的地盤出現叛亂從而出現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
2:實力不足以北伐
這個也很好理解,我們知道劉備帶的主力軍是從荊州抽調而來的。在平定蜀地和漢中這兩個地方的時候劉備的軍隊肯定會產生折損,儘管後來劉備接管了益州的軍隊但是這些剛投降的軍隊是不足以委以北伐重任的。
劉備不僅在軍事上實力不足北伐在後勤上他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以支援北伐。當時益州連年遭受戰亂民不聊生,如果劉備再貿然的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那很有可能會激起民變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咱們接下來以幾點來分析分析:
1、劉備諸葛亮並不知情。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在劉備攻取漢中之後進行的。演義中說的是關羽得知劉備稱王,劉備分封了五虎將,因為自己寸功未建,而別的將軍都有建樹,所以才執意要進行北伐曹操。要知道,關羽的任務是鎮守荊州不失,所以馬良當即辯勸阻,但是二爺固執己見,還以送信人的人選來與馬良爭辯劉備支援自己北伐。所以劉備諸葛亮對關羽進軍襄樊是不知情的,那又談什麼呼應呢?
2、益州的局勢。退一步講,關羽的軍事意圖劉備諸葛亮都知道,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進行相應的北伐進行配合呢?這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剛處於漢中之戰後,劉備雖然在漢中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但也是慘勝。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劉備軍團需要進行休整,另外也許鞏固漢中周邊城鎮。
這是一方面,另外,劉備入川后,在當時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蜀軍入川后的人們內部衝突以及蜀漢朝廷方面的衝突。劉備這幾個大疙瘩還沒解開,所以他就是想配合關羽作戰,也沒有實力與精力。
再者,劉備在奪取漢中稱王之後,性情變化很大。也有可能是貪於享受自己的勝利成果,一時間盲目自大,忙裡偷閒不想再去顛沛作戰,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