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你同銷萬古愁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去看:首先,從理論上來看,人的正常心率是每分鐘78次左右,波動範圍為60—100次每分鐘,如果你的心率經常處在這個正常範圍內,對壽命的差異是不會太大的。其次,這個命題從自然界的生命規律上來看,應該是正確的,因為在自然界中,一般心率快的動物壽命相對都較短,比如說鳥類的心率一般在300—500次/分鐘,所以鳥類的壽命都十分的短,一般不會超過5歲;再有與我們人類同屬哺乳類的貓科和犬科動物,他們的心率一般在120—180次/分,所以它們的壽命也十分的短,一般在15歲以下。

  • 2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心臟有規律的跳動,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稱為心率。每個人的心率都不一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狀態下心率也會不一樣。在人的一生中,心臟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跳動,所以有人就提出了這樣的論調: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真的如此嗎?

      *心率快慢的原理

      這樣的說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就像一個人日日夜夜拼命地幹活,那他一定更容易累壞而不能工作,當心髒停止工作了,人的壽命也就終止了。但人的心臟能這麼簡單的理解嗎?

      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影響心率的因素人的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但心率又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年齡、神經內分泌、運動、飲食、藥物、疾病和情緒等都會引起心率加快或減慢。

      年齡越小,心跳越快。運動員由於長期運動,靜息心率會比普通人慢。經常喝咖啡、酒的人,心率會較快。在感染、創傷、貧血、甲亢、發熱等疾病狀態下,心率也會加快。情緒緊張,壓力過大也會引起心率增快。

      心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沒有科學依據

      首先,從生理上,拋開疾病因素來看,雖然現代醫學飛速發展,但目前科學家們也沒能明確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具體是多少,以及與人的壽命的關聯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個體,影響壽命的生理性因素太多,所以僅從心率跳動快慢判斷壽命長短也不科學。

      其次,從疾病上來講,病理性心率增快或減慢都可能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例如甲減、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會使心率較慢,但如果心率低於40次/分時不及時處理,也會嚴重威脅生命,特別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其心率雖然不快,但有些患者壽命並不長。 而且即使沒有心臟疾患,也同樣可能會有其他疾病如癌症而影響壽命。所以心跳慢也不見得一定就好。

      再者,反過來說,如果心跳越慢,壽命越長成立的話,那麼只要使用藥物干預使心跳儘量減慢就可以長命百歲了,但顯然這樣做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的一生心臟跳動總額並不確定,無論心臟跳動較快或較慢,只要心臟和身體維持在健康的狀態下,壽命也會相應較長。養護心臟,延年益壽其實重在注意日常生活,比如飲食,日常生活中要大幅度減少飽和脂肪攝入,高糖分食物也要少吃,因為糖會轉換為脂肪,特別是對於肥胖者,更是要控制體重,首先總體攝入能量要控制,飲食結構中,對飽和脂肪豐富食物如肥肉要嚴格控制比例,大幅下調其比例,這樣才能減輕或穩定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肉類食物注意儘量選擇脂肪含量低的肉類,如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另外,鳥類動物、魚類等非哺乳動物的肉脂肪含量也相對較低。當然,無論什麼肉,注意在加工煮熟過程中注意油鹽不要太多,否則也會導致脂肪攝入過多。.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纖維素食物。

  • 3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是否心跳越慢越長壽?”。

    在醫學上,評價心跳快慢的指標稱為心率,也就是指一分鐘的心跳次數。

    心跳越慢越長壽是否有科學依據?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個說法其實由來已久,有人認為動物界的長壽明星是烏龜,所以有“千年王八萬年龜”的說法,烏龜行動遲緩,活動量小,所以有人類推如果人的心跳慢一點是否也會更長壽。

    也的確有臨床研究證實,安靜狀態下心率快的人,更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眾所周知,運動員的心率要比平常人的心率慢,所以大家普遍認為心率慢是長壽的一個標誌。

    什麼是心率?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也叫安靜心率,一般為60~100次/分,但這個數值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因年齡、性別或其他生理因素產生個體差異。

    健康成人的心率為60~100次/分,大多數為60~80次/分,女性稍快;3歲以下的小兒常在100次/分以上,初生兒的心率很快,可達130次/分以上。老年人心率偏慢。

    另外,同一個人在安靜或者睡眠時心率會減慢,在運動或者情緒激動時,心率會加快。但運動員的心率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為50次/分鐘左右。

    心率快慢由什麼決定?

    當成年人的每分鐘心率超過100次或嬰幼兒超過 150次/分者,稱為竇性心動過速。常見於正常人運動、興奮、激動、吸菸、飲酒和喝濃茶後。也可見於發熱、休克、貧血、甲亢、心力衰竭及應用阿托品、腎上腺素、麻黃素等。

    當成年人的心率低於60次/分者,則稱為竇性心率過緩,常見於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或者一些病理原因,如甲狀腺機能低下、顱內壓增高、阻塞性黃疸以及一些藥物中毒等。

    很多人會出現竇性心率過緩的情況,對於多數人來說都是正常的,不必太過擔心,如果自我感覺良好,沒有不適症狀,就不用去管,只要定期查體即可;如果出現了胸悶、頭暈等不適症狀,就要及時就醫,檢查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查詢心動過緩的原因,比較嚴重的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

    心率快慢能否決定壽命?

    大量的研究發現,心率過快並不好,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心率過快會導致死亡風險增大。心率每分鐘增加10次,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就上升25%。心跳過快,心臟的負擔就會很大,長期心動過速會導致心力衰竭,特別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會增加死亡率。

    但並不是說,心率就越慢越好,長期心率過慢,心臟每分鐘泵出的血不夠,人體組織就會缺血缺氧,從而出現心室運動過速,反而造成回血不足,嚴重者可能導致猝死,甚至死於睡夢中。因此,心率過快、過慢都是疾病的症狀,健康人的心率要保持60~100次/分即可。出現問題後,應去醫院做詳細檢查,查詢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嚴重者要安裝心臟起搏器來加快心率。

    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率,還是要靠運動,平時要參加各種強度適宜的有氧運動,使心功能得到鍛鍊。一般運動心率是“170-年齡”,比如一個50歲人,運動心率控制在120次為宜,超過說明運動量過大,達不到也起不到健身效果。運動強度要適度,自覺舒適、無疲勞感即可,一般運動不要超過1小時,而且每次最佳時間為30分鐘—60分鐘,每週至少堅持5次運動。

    其次,還要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肥胖,肥胖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率加快,所以要保證合適體重,並戒菸戒酒,規律作息。

  • 4 # 掙脫枷鎖的囚徒

    "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儘管“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這個大前提是錯誤的;

    但是,“心臟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一般意義上來說,是正確的。

    研究證據

    這裡所謂心臟跳的快慢,指的是心臟靜息心率,是說健康人在完全休息狀態下每分鐘心臟搏動的次數(b.p.m)。

    大量研究證明,靜息心率快與早死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相關性。

    這裡我們只舉一個例子。

    2015年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上的大型薈萃分析,總共包括近125萬人的結果,就發現靜息心率每增加10 b.p.m.與全因死亡率增加9%,心血管死亡率增加8%相關。

    心臟跳的越快,死亡增加風險越大。

    當靜息心率大於80 b.p.m.時全因死亡率增加45%,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3%。

    當靜息心率超過90 b.p.m.時。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更為顯著。

    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結論高度一致,的確是“心臟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

    為什麼?

    其實道理很簡單,心臟跳的快主要是因為交感神經興奮性高,這種人特別容易緊張,出汗。

    交感神經高興奮性與高血壓,動脈硬化,代謝綜合徵以及肥胖等都密切相關,這一切都會顯著增加人的死亡風險。

  • 5 # 高波濤

    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的越快的人壽命越短對嗎?為什麼?

    目前醫學已經高度發達,但是對於許多問題現代醫學尚不能清楚地解釋或者說現代醫學尚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進一步去探索。

    每個人究竟能活多長時間?他或她的心跳次數能夠達到多少次?是否每個人的心跳次數都是固定的?

    顯而易見,現代醫學並不能未卜先知,並不能預測出來上述問題的答案,因此文中一開始我們提到的說法並不正確,上述說法有點類似宿命論。

    眾所周知,正常成人的心率為60~100次/分,心率過快或過慢均為異常,心率慢到一定程度甚至會發生猝死、需要安裝起搏器,這進一步證實心率並不是越慢越好、心率越慢壽命越長。

    此外,人的壽命長短不僅僅取決於心臟是否健康,正如木桶理論所講的一樣,人是一個整體,那個器官出了問題也會導致人的壽命縮短,因此僅僅心臟健康並不能代表人的壽命會長。

    綜上所述,“人的一生心跳次數是一定的,心跳越慢壽命越長”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人的一生心跳有多少次沒有人能知道,且影響壽命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率應該維持在一定範圍內,過快或過慢均不利於健康。

  • 6 # 湖曉千

    長期心跳過快,毫無疑問會影響心臟的壽命。因為長期心動過速就會増加心臟負荷,久之會使心臟肥大,由於心肌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最終會導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故臨床上我們在治療高血壓和冠心病時,首先選用倍它受體阻滯劑,其目的是利用它減慢心律,減少心臟的收縮力來降低收縮壓。再者可利用其減慢心律的作用,使心律減低,減輕心臟負荷量,使心臟正常做功,防止和治療心衰。

    臨床上對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心律控制在58~60次較為理想。其目地使心臟得到充分休息,利於疾病的控制和恢復。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心跳越慢,心臟做工越少,心臟休息越充分,人就越健康。但是在病理的情況下,如病竇,房室傳導阻滯,心律每分鐘40次以下,而出現阿氏綜合徵者,一定要安裝起博器。

    也不是說老年人為了控制心律,就不要活動了,必須明確,適當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 7 # 華石

    先說明我們討論的是身體健康人。我認為以心跳動總數確定人壽命說法不正確,很多做健身長跑的人心跳次數要多,但不會因此短命。我看重的是人靜息時心跳數率,經常鍛鍊的人安靜時多心率較慢,這樣人患心血管病機率可能較少,多壽命較長。一個親屬身體外觀健壯,但心率每分90多次,從醫學上這還屬正常心率,我曾私下說,心臟負擔太大,不幸言中,後患冠心病,以後出現心臟傳導阻滯,心率30多次,不幸猝死。你可以說這是個例,但這是我的看法。

  • 8 # 找點通

    是對,也不對,總之若心跳在平常24小時都偏快,應當就診。當然,咱平時心跳偏快是確會偶有存在的,但無需在意,如:

    一,做體育運動等一切激烈的運動時,心跳會加快;

    二,情緒出現大波動,大喜大怒也可以引起的心跳加速;

    三,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在初次會面或身體接觸,也能引起心跳加速;

    四,初見仰望已久的偶像或名人,也會產生情緒激動而加快心跳;

    五,久別重逢的親朋,再次相遇,難掩心中激動之情,同樣能加速心跳。

    等等,若非外因引起的心速偏快,則需加註意,但是否會造成壽短,目前尚無科學依據,應放鬆心情為要。此祝身體健康!

  • 9 # 來看世界呀

    人的一生,胎兒時心跳最快,可達到150次每分鐘,隨著發育生理成熟心跳頻率逐漸下降,通常在60-100次之間,到了老年時期由於新陳代謝衰弱心跳減緩,可低至50次左右。

    在地球生物界中,通常心跳次數頻率越高,生物的體型越小,壽命越短,比如老鼠的心率可以達到數百次每分鐘,然而其壽命卻不過3年左右;心跳頻率比較低的物種,壽命反而比較長,大象的心跳頻率在30次左右,所以野生大象可以活60年,人工環境中壽命能再次增加,可以活到80歲左右,與人類相比也相差無幾。就哺乳動物而言,心跳頻率和體型關係密切,哺乳動物都是恆溫動物,而體型小內臟器官距離外界更近,於是更加容易喪失熱量,於是需要更高的心跳頻率、更高的代謝活動保持體溫。

    人類的心跳頻率在自然界中居中,正常在60-100次每分鐘,比小體型的老鼠心率高,卻比大象的心率低,但是人類的壽命卻是所有哺乳動物之最,因此儘管心率和壽命可能相關但是卻不是決定因素。在醫學上心率常用作提示一些疾病,所謂的正常心率在60-100次是基於人群統計的結果,大多數人在靜息狀態下確實能保持這個心率範圍,但是運動員由於長期的訓練,心率可能降低只四五十次,但這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而且自然界也有特例,蝙蝠心率能達到800次每分,但是卻比小鼠活得更久,壽命能達到8年以上。

    所以心率和壽命的關係雖然有一定道理,卻並不是固定標準,醫學上也沒有這樣的說法。一定程度上心率可能和壽命有關,本身心肌缺乏分裂的能力,自出生後心肌細胞就不斷地衰老死亡,心率越快心壁受到的衝擊更多,心肌細胞內的線粒體更加活躍,也會產生一些損傷細胞基因的物質,倒是心臟過早地衰老;而心率也提示很多疾病,在惡性發熱、敗血症等疾病的早期心率也會上升,是人體應激反應,釋放更多的腎上腺素等刺激能量的釋放,催動人體免疫對抗人體的不良生化反應,這些疾病也是可以要命的,造成壽命的降低。

    如今可佩戴心率監測裝置比較常見,而蒐集到的結果是60-100次的心率範圍其實有點小,正常情況下人的靜息心率範圍比這個大不少,低的時候心率可以在45次左右,高的時候在110次左右,而且心率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一個人的心率此時較快但是可能在靜息時更低,而有的人心率較緩,但是靜息狀態下卻相對較高。如果一個人的心率不會變化那才是最糟糕的,那代表著他無法進行劇烈的運動,劇烈運動時耗氧耗能增加,心率不增長會導致組織器官缺氧,使人更容易疲勞、猝死。

    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這種說法可能存在一定正確性,但是心率和壽命的關係可能沒有那麼強的相關性,心率視人體需要由人體自然調節,暫時的快慢並不決定個人一生中心跳次數更多,多壽命的影響就不是那麼明確。

  • 10 # 耳東中醫

    結合《黃帝內經》淺談心跳頻率與壽命的關係

    《內經》有云:

    營衛執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

    那麼,根據這一說法我們用現在的數學方法換算一下:

    13500息/(24houx60min)=9.35息每分鐘

    每分鐘心跳次數為9.35x6=56.25次每分鐘

    每分鐘心跳56次,這已經達到現今優秀運動員的水平了。而這種心跳頻次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正常的。

    現在的醫學教科書上也說低於60次不太正常,但運動員例外。

    不過也許,這在當時是正確的,也只能用古人的身體素質與現代人有很大差異來解釋了。沒準古人口中的“平人”和今天的運動員差不多。

    在探討這種問題時,我們常常會說古人的平均壽命要比現代人低太多。但不能不考慮生活環境和醫療水平問題:

    1.古人的劣勢:連年戰亂、營養不良;加之醫療條件十分有限,一個天花就能讓娃娃早夭;一個肺癆(肺結核)就能讓青壯年成為臥床不起的“藥罐子”。這都是古人人均壽命低的重大因素;

    2.古人的優勢:我們常說現代人的病十有八九是吃出來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無誇張,但也足以說明現代人飲食結構、習慣的巨大變化對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

    而古代雖然食品種類和資源雖然十分匱乏,但貴在都是綠色食品,無汙染,無新增;而且空氣十分的清新。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點:農耕時代的尋常百姓,大都遵循著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春天播種、夏天耕耘、忙完秋收就貓冬,也特別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斂冬藏”的中醫養生原則不謀而合。

    人家大多數不具備隔三差五燒烤火鍋海鮮的習慣,喝不著酒精勾兌的飲料,品味不到“華子”,搞不到速效藥物,玩不著手機電腦……差這些,好不少。

    這裡還有個問題:古人以息定脈。但是,身體素質不同的人呼吸頻率也不同,即息數也不同。

    說到此,題主大概也能明白我的意思了:不論古今,心跳次數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只能作為相對的參考

    最重要的是,想要健康長壽,心跳正常,一定還要從規律生活作息、健康的飲食習慣這些最基礎做起。

  • 11 # 老簡觀世界

    我感覺是對的。

    我剛滿60歲時,感覺退休了應該好好鍛鍊身體,健體強身才能延年益壽。就參加了小區裡一個10多人的腳踏車騎遊隊。全人力,不帶電瓶那種。隊裡平均年齡64歲,我算最小的。

    隊長是一位69歲的老哥,其中一位隊員是我原工廠裡的同事姓雒。老雒曾給我講,他從50歲病退後就開始騎行,已有10年騎行史,感覺一天不騎行,就感身體不舒服。看上去老雒膀圓腿粗,體力旺盛,身體倍兒棒。有時隊裡沒活動,他一個人也要出行,真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開始的時候,我跟不上他們的速度,後來兩三個月後漸漸適應了每天騎行40多公里約4個小時的高強度運動,不掉隊了。

    當時我還是有些懷疑,60歲以上老人,每天如此高強度運動是否透支心臟功能,對身體不利。所以凡隊裡超長途騎行我都不參加。為此老雒不止一次地笑話我是個膽小鬼。

    說起來,出大事前彷彿總有預兆。那一次隊裡計劃要去100公里以外的鄰市三岔湖騎行。頭一天在市郊騎行時,老雒的車胎爆裂了,怎麼補也補不好。彷彿老天爺就在警告他,不能再騎行啦!最後是卸下車輪,乘郊外車回的家,我不迷信鬼神,應該這是巧合。

    第二天,我嫌太遠照例沒去,他們去了100公里以外的三岔湖。早晨7點鐘出發,中午11點半到達。吃過午飯稍作休息便踏上返程。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事情就出現在回程途中,距離小區還有8公里的地方。騎在最前面的老雒,在一個不太陡的坡路上從腳踏車上突然倒地。緊跟其後的隊長,立即下車前去扶他。嘴裡不斷呼喊"老雒,老雒,你怎麼啦!“但,一點沒有反映。只見他小便失禁,雙眼緊閉,再也沒有睜開。隨後12O車趕到,宣佈死於心跳驟停。分析是長年累月心跳處於加速跳動,勞損過度所至。

    這一教訓,使我堅信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是有定數的。如果長時期處於高速跳動狀態,務必使心臟提前完成它的跳動定數,導致人的早逝。於是,我決然告別了這個騎行隊。

    我想,這個決定是明智的。

  • 12 # 打腫馬

    不是心臟跳動次數總額一定,而是細胞分裂次數有限制。

    比如人活100歲細胞分裂100次,透過劇烈運動加速新陳代謝,加速了細胞分裂,那人壽命就變短了。

  • 13 # 梓桐復青

    偽命題!還有人說男人一生的射精量是同一個固定常數。早射完就沒有了。誰信?人的機體壽命,能量大小,決定因素很多很複雜。

  • 14 # 心臟內科醫僧阿亮

    在醫學角度看來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證據支援的。

    在臨床醫學上,正常心跳節律稱之為竇性心律,而每分鐘的心跳次數成為心率,每分鐘60-100次的心跳都屬於正常範圍。僅僅從心跳次數我們能看到,正常人每分鐘的心跳都可以有40次的差距,那麼一天24小時可相差近6萬次,那麼1年、1生能相差多少,可想而知。

    那麼心率究竟會影響我們的壽命嗎?

    現有研究結果證實心率變異性(HRV)可能是預測心臟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個有價值的指標。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白天起床活動,夜間安靜入眠。所以晨起後呼吸會加快、血壓上升,心率也會逐步增加;相反,到了夜間隨著進入夢鄉,我們的呼吸、血壓、心率的水平都會逐步下降。如果按照時間點把這種“白快夜慢”的趨勢,繪製成曲線圖,就像勺子一樣,因此被稱為“杓型心率”。

    因此如果您的心跳白天晚上始終保持一個速度,得不到休息,可能壽命會受一定影響。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心臟移植的患者,因缺少了神經調節,心率白天晚上都很快,壽命往往不會很長。

    而如果你是一個正常作息的人,心率卻不是白天快、夜間慢,竟然反其道而行之,那麼這意味著你的心腦血管可能存在隱患,你患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機率也會高。

    如何檢測心率變異性呢?

    心率變異性需要監測24小時心電圖,有需要的網友可以去醫院預約一個24小時動態心電圖來明確一下,及早發現一些潛在問題。

  • 15 # 張之瀛大夫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當中,肯定有某個時間,感覺到了自己的心跳,甚至是心跳是加快的。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可能感覺不到它,但是心臟確實是這樣默默的規律的工作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複習一下關於心率和心律的問題。

    什麼是心率?

    在臨床工作中,心率是最經常使用的一個醫學術語。尤其是心臟科醫生和急診科醫生,一定最關心的就是患者的心率是多少?那麼,什麼是心率呢?可以說心率是人體的一個基本生命體徵,跟血壓、呼吸一樣。通常,我們將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稱為心率,而心跳的節律稱之為心律。一般教科書上教育我們每分鐘60-100次的心率都屬於正常心率範圍。但是,張大夫在這裡還是要強調三點:

    1. 心率和心律不一樣!如果說的是心律,那麼正常情況應該是竇性心律。而房性心律、室性心律或者交界性心率,都不能夠稱為正常心律,都是異常心律。如何判斷是否是竇性心律呢?摸脈肯定不嚴謹,簡單來講,做一個心電圖就能夠很明確的確定是否為竇性心律。因為一般心電圖上會標註是什麼心律。

    2. 每個人和每個人的心率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隻要穩定在每分鐘60-100次以內,絕大部分朋友都是正常的。但是對於一些病人,比如說高血壓、心力衰竭、房顫、冠心病等患者,就需要嚴格控制心率。

    3. 心率存在變異。比如如說一些經常運動的人,心率可能會比較慢,有時候會低於60次每分種,此時也不是病態的,反而是身體比較好的表現。還有大家在運動後、情緒激動時,出現心率加快,也是生理性的,屬於正常現象。

    "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應該說張大夫從開始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到現在工作這麼多年,的確聽過這樣的提法,應該說這樣的提法暫時還沒有寫入指南,不是十分科學,但是在某種情況下教育患者可能有些意義。不過,大家平時的確可以關注自己的心率,如果一直穩定在正常範圍內,且我們沒有明顯的不適,此時,我們應該可以放心。如果我們的心率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或者較低水平,同時伴有明顯的不舒服,這時候我們就要引起重視。必要的時候到醫院就醫,找找原因,比如說帶一下Holter或者查一下甲功,必要時可能需要進行治療。同時,對於某些疾病患者,我們還要把心率控制在某個範圍之內,比如說冠心病,房顫,心衰,高血壓患者等等,上面也提到過,不再贅述。

    總結

    “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這樣的說法並不十分嚴謹,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也有一定意義。但是,對於特定疾病的患者來說,的確需要控制心率,讓心律達標。

  • 16 # 知道雪糕

    2013年,丹麥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長達16年的研究,大約涉及5200名男性。

    研究發現,心率為71-80次/分鐘的人死亡率高出51%。

    還有研究稱,心臟每增加5次跳動,心臟衰竭風險和死亡風險會同步增加13%的機率。研究查了15680例患者,結果發現心率快慢與患者心肌梗死和中風的死亡率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很多心臟疾病也會引起心跳加速,殊不知還有日常生活習慣也會對心臟造成損害,而這些損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們都知道,有長期良好運動習慣的人,日常心率會更低一些,而像飛行員、職業運動員,安靜時心率甚至能達到45次/分。

    為什麼會心跳加速?

    1.缺水

    長期沒有飲水,血量會減少,雖然人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償,但是為了可以保證重要器官的供血,心臟需要加快速度把血液供給給全身。

    這種情況尤其在高溫的夏天和劇烈運動後更加明顯,心跳就會持續加快。那麼為了保護心臟,在夏季、乾燥緩解和運動後,一定要注意補水。

    2.勞累

    在睡眠不足和長期勞累的情況下,為了抵抗疲勞,保持清醒,機體會分泌包括腎上腺素、皮質醇在內的許多激素來保證狀態,雖然可以讓人體興奮起來,但加快心跳、升高血壓也是這些激素的重要作用。

    所以說,慢性疲勞,長期加班,熬夜,其實都是對自己心臟的持續性損害。

    3.壓力過大

    適度的壓力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但長期處在壓力的狀態下,卻會引起基礎心率的加快。比如外科醫生、股票操盤手、高空作業人員,他們的心率都會高於一般人,而許多大人物也深受心臟問題的困擾。二戰期間,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都承受著世界上最大電壓力,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大使他們三個最終都死於心跳加快、血壓過高引起的腦中風。

    現代人都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在巨大壓力下,學會釋放和疏導才是健康之道。切莫出現了問題,才追悔莫及。

    4.酒精、茶和咖啡攝入

    酒精對人體具有興奮作用,而茶、咖啡含有大量的咖啡因,他們都可以引起心跳加速。而這些飲料,短時間看來可能給自己帶來舒適和興奮感,但是長期飲用都會引起基礎心率的加快。

    5.甲狀腺病

    甲狀腺疾病分泌了過多的甲狀腺素,輕度的甲亢只有激素分泌的少量增多,常常僅引起代謝加快,心跳加快,有事不容易被注意到。但是確實對心臟有持續性損害。

    心跳過慢就一定好嗎

    我們知道有些馬拉松運動員心率可以達到每分鐘40次左右 ,但是這時和他們強大的心臟功能相匹配的,也就是說它們的心臟每跳動1下,抵得上你跳2下。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把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鐘,最為健康。如果心跳過慢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症狀,比如傳導阻滯等可能引發缺氧、缺血等。如果你的心率低於50次/分鐘,請記得去醫院檢查一下。

  • 17 # DellenLiu

    理論上是這麼回事,不過萬一當事人將自己心臟細胞使用的算法系統升級到宇宙算法系統108級以上,再把心臟細胞的組成元素的60%替換為石墨烯元素,再把稀有螢石元素以夸克態形式替換掉3.14159%的心臟細胞元素……再將H-201911圖軟體植入到每個心臟細胞核內100%開啟執行,那麼這種心臟跳動500年也是很輕易的事了。

  • 18 # 只有營養師知道

    這問題很有意思,這也是很多人的觀點甚至是科學界某些學者的觀點。我們觀察一些慢心跳動物,如烏龜、甲魚,烏龜的壽命可以高達170~180年,它們的心跳每分鐘只有6次。有人發現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醫生的心跳總是似乎是相對恆定的,約7億次,人類的總心跳次數高於其他哺乳動物在25億次左右,壽命極限大概120歲,似乎這個心跳的確成了“定數”,不過個人並不認為是如此。

    我們身體的器官就像機器裡的零件一樣,用的時間久了也會老化,也會磨損,用的次數越多,磨損的可能就越快,就如同膝蓋一樣,膝蓋關節上的一層軟骨剛開始是光滑靈活的,我們做一個運動,這層軟骨就可能會被摩擦一次,摩擦的次數多了,軟骨的厚度逐漸變薄,表面也逐漸不光滑,到了中老年階段,如果過度運動的話可能會出現嚴重關節磨損,誘發關節炎。但我們不可能說,因為運動關節會產生磨損,我們還是一輩子別去運動了,一輩子躺著坐著動得越少,不是越好嗎?話肯定不能這樣說,雖然我們越用,這些身體的組織就會越被磨損,但相對來說,我們從中獲得的效果也是有利的,比如我們積極鍛鍊,雖然對關節有所磨損,但同時能夠提高肌肉含量,韌帶靈活度,肌肉有助保護骨骼,並讓我們身體更有力氣,代謝更旺盛,我們避免了身體虛弱而造成的更多疾病,同時也避免了受傷後容易骨折的可能性,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同樣是在延長身體壽命。

    如果透過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方式、鍛鍊習慣,我們也很有可能讓細胞新老更替更積極,身體器官修復良好,身體器官有消磨也有再生,即使器官真的有自己的壽命,但它們就是用來為我們的一生服務的,它們的壽命不可能是無限的,畢竟它們不像零件一樣還可以置換,我們本來就應當把它們合理利用,最大價效比來利用這些器官。它們的壽命不是一條斜線,如用得越多我們的壽命越短,而是拋物線的形式,一定程度合理運用它們,它們能達到拋物線最頂點的部分,達到最高壽命。例如合理鍛鍊雖然會加速心跳,消磨心臟的壽命,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心肺功能、肌肉、骨骼、韌帶都得到鍛鍊,身體更健康,對疾病的免疫更強,有一個長期舒適的狀態,情緒也會更好。要是心臟還有得跳,但率先死於疾病和虛弱或抑鬱,這也是說不過去的吧!

    另外,心跳固定數的說法也並不是絕對的,只是猜測,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心臟健康程度更長壽的說法應該是更權威更靠譜的。即使心跳真的有固定次數,“能夠把心跳跳到最大次數的人”也並不多啊,很多人可能會死於天災人禍,死於亞健康,死於其他疾病,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運動讓心跳跳動到極限次數不是我們更應當去追求的嗎?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運動會增加心跳數,相對於一些天生心肺功能不好的人群可能心跳數就比別人高,透過運動,我們反而能夠保健心肺,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跳數,這不是更好嗎。心跳慢也並非好事,心臟的泵血把養分輸送出去,廢物運回,身體時刻需求,緩慢的心跳會讓我們的身體缺乏養分,可能會疲憊、無力、怠惰,並非好事,綜合更多的因素來說,正常的心跳,合理的運動,才會是讓我們更長壽的關鍵。

  • 19 # 藥師方健

    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心臟有規律的跳動,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稱為心率。每個人的心率都不一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狀態下心率也會不一樣。在人的一生中,心臟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跳動,所以有人就提出了這樣的論調: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是一定的,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真的如此嗎?

    人體心率快慢的原理

    這樣的說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就像一個人日日夜夜拼命地幹活,那他一定更容易累壞而不能工作,當心髒停止工作了,人的壽命也就終止了。但人的心臟能這麼簡單的理解嗎?

    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影響心率的因素人的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但心率又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年齡、神經內分泌、運動、飲食、藥物、疾病和情緒等都會引起心率加快或減慢。

    年齡越小,心跳越快。運動員由於長期運動,靜息心率會比普通人慢。經常喝咖啡、酒的人,心率會較快。在感染、創傷、貧血、甲亢、發熱等疾病狀態下,心率也會加快。情緒緊張,壓力過大也會引起心率增快。

    心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沒有科學依據

    首先,從生理上,拋開疾病因素來看,雖然現代醫學飛速發展,但目前科學家們也沒能明確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總額具體是多少,以及與人的壽命的關聯性。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個體,影響壽命的生理性因素太多,所以僅從心率跳動快慢判斷壽命長短也不科學。

    其次,從疾病上來講,病理性心率增快或減慢都可能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例如甲減、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會使心率較慢,但如果心率低於40次/分時不及時處理,也會嚴重威脅生命,特別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其心率雖然不快,但有些患者壽命並不長。 而且即使沒有心臟疾患,也同樣可能會有其他疾病如癌症而影響壽命。所以心跳慢也不見得一定就好。

    再者,反過來說,如果心跳越慢,壽命越長成立的話,那麼只要使用藥物干預使心跳儘量減慢就可以長命百歲了,但顯然這樣做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的一生心臟跳動總額並不確定,無論心臟跳動較快或較慢,只要心臟和身體維持在健康的狀態下,壽命也會相應較長。

  • 20 # 嶽文昌醫生

    雖然這個說法沒有人專門去證明是否正確,但是其說法是很違反常識的。

    我們假設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最反常識的就是運動對心率和壽命的影響。我們都知道運動的時候心率會增加,我以我自己為例,我安靜狀態的心率是50多次每分鐘,正常的日常活動會達到60~70次/分,如果專門去鍛鍊身體,心率能夠達到110次以上,劇烈運動可以達到150次以上。如果這個理論正確,那麼我鍛鍊身體就相當於加速死亡,越鍛鍊死的越快,什麼都不做活的越長,這已經很明顯是錯的了。

    人在安靜的情況下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也有些人在50~60次/分之間也是正常的。我們假設A的心率是60次/分,壽命是90歲,那麼他一生心跳次數就是60*60*24*365*90=2838240000(約為28.4億次);B的總心跳次數也是這麼多,但是B的心率是80次/分,最後算出的B的壽命就是67.5歲,如果B稍微鍛鍊個身體什麼的,壽命很容易掉到60歲以下,而且80次/分是一個很正常的心率,顯然這一點也有點偏差。

    什麼是決定人類壽命的因素?

    基因是首要的。我們經常聽說有人抽菸喝酒活到九十九,這就是基因強大的表現。

    生活的環境。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比發展中國家要長,因為發達國家醫療保健、生活環境都比發達國家好,傳染病等控制的也好,所以他們的壽命長。

    個人生活習慣。如果沒有不良的嗜好,並且有健康的飲食和起居習慣,其壽命相應就會長一些。

    個人經濟情況。有錢人的平均壽命比較長,因為有錢人有經濟能力去定期體檢,生病了也有錢看病,並且教育程度也比較高,身體有不適的情況會比較謹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身邊的貼身侍衛一般都武功高強,皇帝如何確保不被侍衛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