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亭衣

    《說文解字》的角度解釋一下“空”和“色”呢?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一:色

    在《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到色的解說。“色,顏氣也。”後來這個色被後人賦予了很多含義,其中佛教裡面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對這段佛語耳熟能詳,卻只從狹窄一方瞭解它的意思,斷章取義,把“色”解釋成美色。

    在佛語中的“色”指的是我們用我們的身體看見和感知的物質存在方式。

    二:空

    “空”指的是所有物質原本模樣的原本的狀態。一切我們看到的有意義的事物,原本都是一樣的,一切皆空。

    正如佛語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世界構成四大元素,皆以空為根本。空性者,空間之本性、本體、本質即是,汝心亦是!

    細微之色,如空如色。

    心經裡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2 # 夢蝶也逍遙

    如果是把空和色作為一個對立且統一的整體來分析

    想要從說文解字去尋找空和色的解讀

    方向不是那麼正確

    語言總有侷限

    還是要自己從佛經中領悟

    在生活修行中參證

    借陶淵明一句詩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3 # 80後畫家老楊

    我們先來看看“空”的解釋

    《說文解字》裡面“空”的解釋:空,竅也,從穴工聲。從穴,就是指像土穴的孔竅(qiao)。工聲,表示音讀。我們再來深究一下“穴”,“穴”是由上半部分“宀”(mian)和下半部分“八”構成,其中“宀”就代表遠古人類生活的洞窟或者房屋。“八”是聲部。所以總結一下,“空”在說文裡的意思應該就是孔洞,窟窿。

    我們再來看看“色”的解釋

    《說文解字》裡是:“色,顏氣也。”為什麼這麼說,讓我們來看看古文字的“色”寫法,上面是刀(或會意持刀的人),下面是人下跪,會意人在刀的威脅下臉變色,或者表示看人(持刀之人)的臉色。所以,色,就是臉色,面色,神情之意思。

    中國漢字分為四類,分別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其中象形字只佔總數的5%左右,不過它是其他幾類字的基本,掌握象形字就能掌握一批批漢字。所以,要理解《說文解字》裡很多字的意思,我們就要追索古漢字,尤其是象形字的一些寫法,只有理解了古人造字的真實想法,我們才會更透徹地理解它。

    總結: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有意思的造字,源於老祖宗對生活的理解,現在很多漢字的形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簡體字,很多已經失去本意,所以要真正理解一個漢字,我們還需要追根溯源,還原造字的意義。

  • 4 # 畫月成眉

    一看到“色”和“空”,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典名言。在普通大眾眼裡,色,就是美人,女色也;空就是虛無,啥也沒有。意思是一個人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於是斷了所有的俗念,就算是美色當前,也能手執佛珠,雙手合十,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視而不見,擦身而去。

    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義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根據佛法來解釋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而這些事物和現象是由因緣聚合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有從空中生。

    說實話,色是事物和現象以及因緣聚合,這還好理解。但空是事物的本質,真心不懂。既然身在俗世當中,不如放下大乘佛經,翻開《說文解字》來看一看是怎麼說的。

    色,顏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為顏氣。《說文解字》上對色的解釋很簡單,就說是顏氣,沒有別的。

    空,《說文》竅也。從穴工聲。苦紅切。空(kōng ):虛、有實而非實;空間;天空;竅;不實際;不有。空(kòng) :空間;閒時;使有空。

    空(kǒng ):古同“孔”,洞、門。《說文解字》空有三種讀音,但也沒有一種解釋對得上《心經》的意思。

    由上可知,《說文解字》對色和空兩個字的解釋,並沒有包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空和色的字義,就是說《說文解字》對色和空的解釋不完整。這是為什麼呢?經查詢原來是時間問題,《說文解字》面世在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漢字版面世在後。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作者許慎,是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漢字字型的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錄漢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大乘佛教大約於公園150~250世紀在印度興起,並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北韓半島以及日本傳播,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以梵文為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也是在公元150~250年,是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時間上晚於《說文解字》,所以色和空的佛教字義沒有被收錄在《說文解字》中。

  • 5 # 小漢字見大歷史

    《說文》對「空」解釋非常正確,幾乎沒有爭議。但是《說文》對「色」的解釋,卻有很多爭議,有些古文字專家甚至認為「色」字從「男女媾和」取像,表示「女色」。「空」

    《說文》中「空」和「竅(竅)」是互訓的,二者都是形聲字:

    空,竅也。從穴,工聲。竅,空也。從穴,敫聲。

    「空」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必須用具象的事物來表示,古人用「穴」來表意,以「工」表聲,本義是「孔洞、孔竅」。

    段玉裁注《說文》認為「空」與「孔」是「古今字」:

    「今俗語所謂孔也。」又於「竅」字下注雲:「空、孔古今字。」

    以「空」表「孔」,先秦、秦漢的傳世文獻中有很多,如:

    《莊子.秋水》:「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陸德明釋文:「空,音孔。礨孔,小穴也。」。《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顏師古注:「空,孔也。」。

    「空」後來引申表示「空間、虛無、空曠、窮困」等很多意義。「空」其實也被假借用來表示官職,也即先秦以來主管工程建築的官職——「司工」,一般稱為「司空」。

    另外,還有佛教中的「空」,最為人熟知。

    佛教中的「空」是梵文「śūnya」 的漢譯,是佛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心經》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名句。

    「色」

    《說文》認為「色」的本義是「顏氣」,由「人、卩」兩個偏旁構成:

    《說文》:色,顏氣也。從人從卩。

    「色」這個字出現得較晚,始見於東周春秋時代,從古文字的構形來看,並不是「人」從「卩」,而是從「爪」從「卩」:

    「色」跟「印」字構字偏旁幾乎完全相同,「印」是「抑」的初文:

    所以,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印(抑)、「色」本為一字,「印」假借表示「顏色」,篆文階段分化出來也即「色」。

    當然,還有其他幾種說: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認為「爪、卩」會「面部顏色」之意,我個人看不懂這種說法。

    引自:《字源》,頁799

    古文字學家馬敘倫的解釋更讓人「震驚」,他認為並不從「爪」,而是從「匕」從「卩」,「匕」代表女人,「卩」代表男人,「色」全字表示男女媾和之意:

    馬敘倫認為甲骨文中的「色」是一男一·女的生殖器官,以「男女媾和」之意,表示「色」:

    引自:《古文字詁林》第8 冊,第 118頁

    另外,湯餘惠先生認為「色」是「㞚」的初文:

    《說文》:㞚,㞚㞏,從後相臿也。從屍從臿。

    「㞚、色」其上古音相近,同為正齒音,入聲字。他好像認為古文字「色」是「男女前後相次在幹羞羞事」,又說得很隱晦,我把原文引出來:

    詳見:湯餘惠. (1993). 包山楚簡讀後記. 考古與文物, (2).綜上所述:1、《說文》將「空」的本義解釋為「孔竅」是正確的,引申表示「空間、空虛、空曠」等意義,這個引申過程非常清晰。2、但是「色」字的本義,《說文》的解釋似乎很牽強,但是,目前古文字學界對「色」字的三種解釋,我認為似乎也不怎麼理想。所以,我請讀者在以上諸說中,自行取捨。

  • 6 # 一老沈一

    題主是想問《說文解字》對“空”“色”的解釋,和佛教裡的概念有什麼關聯嗎?

    先說“空”字。

    《說文》裡的“空”字,排在“竅”字之下。許慎對“竅”的解釋是,“空也。”他對“空”的釋讀是,“竅也。”

    在訓詁學中,這種方法叫互訓——兩個字互為註解。《說文》裡,很多字的解釋用了這種方法。

    倒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得更詳細。他說,空,“今俗語所謂孔也。天地之間亦一孔耳。”這是莊子的思想。

    段氏還講了一大段古時候的司空這個官職為何叫司空,說,其主要職責就是疏導堵塞,司空就是司孔云云。

    他還說,“空”字是形聲包會意。

    甲骨文中,未見“空”字,而且未見“穴”字,以及任何“穴”字頭的字。

    看來,《尚書大傳》這部偽書所大禹當過司空這件事,真實性要打個問號。這是題外話。

    “空”字就是這樣了。

    再看“色”字。

    《說文》曰:“色,顏氣也。從人卪。”卪,音節,許慎說:“卪,瑞信也”。他舉了一大堆例子,守邦國者用玉卪;守都邑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澤邦者用龍卪,等等。卪,也就是後來說的“符節”的“節”。

    大概覺得許慎也是沒說清楚,段玉裁又解釋了半天。他說:“顏者,兩眉之間也。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間是謂色顏。顏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後面,段氏又引孟子的話、詩經的詩等等,來說明“顏氣”與心之關係。

    甲骨文中有“色”字。

    唐蘭先生說,色,“其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跪其側,殆刀之動詞,斷絕之義也。刀增繁為召,則色邵一字,絕紹亦一字。紹訓繼,絕訓斷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訓之例。”

    徐中舒先生對唐蘭先生的釋讀豎大拇指,表贊同。他說,《說文》解色為“顏氣乃借義,從人為從刀之誤”。不過,許慎的失誤可諒解,因為他無緣見到甲骨文。

    “色”字也就這樣了。

    那麼,《說文》講的“空”與“色”,和佛教中的“空”“色”含義有關係嗎?

    還真有點關係。

    先說佛教裡的“空”。

    佛教的“空”,是義譯,音譯是“舜若”。

    這個“空”,是指世間一切存在的真相。也就是一切存在都沒有自體、實體及自身規定性(我)。

    “空”的思想,原始佛教時期,就已經有了。但對它精細化、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以《般若經》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中觀派哲學所特有。

    《大乘義章》:“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對於如何是“空”,大致可分為人空與法空二者。

    原始佛教主張人空的說法,即透過分析虛假和合的五種物理和心理成分(五蘊)構成的人我,說明並無實體的自我或靈魂。

    所謂法空,是同一種理性思維邏輯的深入。這個放在後面說。

    佛教的“空”,作為梵語的義譯,其實比較準確。《說文》對“空”的解釋未免過簡,但已經抓住了精髓。段玉裁的註解很好,特別是那句符合莊子思想的話——天地之間亦一孔耳。空,就是無塞滯,空靈。

    再說佛教裡的“色”。

    佛教的色,也是義譯。

    這個“色”,具體含義接近“物質”的概念。“色”的本身,是形色示現。但它有兩種性質——會變壞且有質礙。變壞即不能久住,質礙是說其佔有空間,於是在同一空間中具有了排他性。

    在佛教概念體系中,色與心往往相對。一切有形質的無知覺的東西,稱“色”;而一切有知覺無形質的東西,則稱“心”。色心二者合起來構成了世俗所見的“人我”或人身。身,又稱色身,它是四大、五塵(色聲香味觸)所構成的。

    就此來說,佛教的“色”,與《說文》的解釋也蠻符合。許慎仍然解釋的簡單,依然是段玉裁說得好,“顏氣”與“心”是兩回事,二者相合,如虎符的兩半契合在一起一樣。

    回到前面所說的“法空”。

    所謂法空,是說世間一切事物無非色心二法。

    色法及心法都不可能有自性,它們必然是相待的、依賴性的、有條件存在的,也就是變易的、無常的。

    空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空並非虛無,而是指不能不依緣而有。鳩摩羅什所譯《中論》,亦稱《中觀論》裡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如果無視假有,而一味執空,便會墮入斷滅空。無論空還是有,都必須緊緊聯絡到緣起性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基本命題,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說的,就是色與空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是以緣起為基礎的,也是涅樂與世間等同一如的根據。

    東晉太元八年,即384年,受後涼太祖呂光之邀來到甘肅涼州的鳩摩羅什,是把佛教全面準確引入中國的譯經大師,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他居首。

    “空”“色”的翻譯,當出於他之手。十分精彩。

  • 7 # 漢字谷主

    《佛家心》 : 色空

    佛家是唯一外來文化,融入傳統道儒文化,重點在人心

    【空】

    【空】,穴+工

    《說文》:空,竅也。

    【竅】,穴+敫

    【敫】

    《說文》:光景流也。從白從放。

    綜上,空,可以解釋成:1、洞穴象白光一樣不斷放大;2、空中的工,也可作為工具解,洞穴在【工】具的作用下不斷放大。

    【空】,本義有空曠、大之義。

    【色】

    很多人當成“色慾”來解,這是不嚴謹的

    【色】

    氣、顏與面等字,都與色字相關,——氣色、顏色及面色。

    先看看我們的臉面,道理在下面:

    眉目之間、眉毛與睫毛之間為顏,

    顏下、顏前為面,

    顏上為額,顏、面合稱顏面。

    所以【色】字,會意合體字,人顏氣為色。

    本義:氣色,顏色;臉色,面色。人氣色,人顏氣色。

    【色】字,

    由兩個人字圖形組成造出,一個人席地而坐,另一人躬著身體觀察對方的臉面,

    色字就是指人顏氣,指氣色,顏色,臉色,面色,人顏色,人顏氣色。

    這樣產生“顏色、面色、顏面、氣色”等詞語

    就理所當然了“情慾、色慾”,都是後來才有引伸義。

    回到《佛家心》中的“色、空

    佛家是唯一外來文化,融入傳統道儒文化,

    重點在人心,在人修心【心——色空——心得】,

    天人關係:天因人心大小而可大可小

    ——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修到無心,從色“有”到“空”無。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

  • 8 # 真理再現人間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

    大家對宗教很熟悉了,可是你可知今天科學也演變成一個宗教。

    比較一下吧!宗教都有廟教堂等場所吧。而科學也有科學院學校等等。宗教都有各類神靈,而科學的大科學家們,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就成為科學教的神靈。

    宗教都有各級的教士主教首腦們吧!科學有教師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授導師,最高科學院長。

    各宗教都有理論經書信徙,科學同樣有各種理論經書廣大信仰科學教的信眾。

    各宗教都有那個解釋宇宙人類起源的學說。而科學教也有解釋宇宙人起源學說。

    各宗教神學認為宇宙人類萬事萬物這麼奧妙無窮,一定有個設計他的大智慧,這個大智慧我們沒法形容他是什麼。所以是“神”創論吧!

    宇宙本身就是大生命體,各星系人類是宇宙的細胞,所以人與各種生命都得符合天理宇宙規矩,如果你不善良,就是壞細胞,就會被宇宙這個身體代謝到可怕的地方。

    宇宙是個多時間空間的物體,每層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高層空間的人我們人叫他佛神仙等等,低層許多空間生存著人類、鬼類等等。

    人類是高層空間生命犯罪掉下來的,高階生命用其空間泥土仿照自己形象造出來放到地球上就是我們人類的肉身。人生目地,就是透過修行提高道德返回天上家園。人的生命可轉回轉生,積德行善,善惡有報。這就是宗教三觀。這個三觀是人類道德穩定社會的基石。

    可是科學也有解釋宇宙人類起源的理論,卻是假說理論。稱宇宙是大爆炸崩出來的。人類是進化來的,是獸類。這些理論連實證科學證實證偽可重複性的定義都不符合。卻被奇怪的定為科學教不可挑戰的教義。科學真正發現比如多維空間論平行宇宙論等都漠視不見。口說實證比誰都唯心。

    獸類弱肉強食勢者生存,亂交亂配淫亂,互相撒殺,獸類哪有講道德的。它形成的三觀正好與神學三觀相反。你想對道德破壞有多大!誰若反對雖不能燒死你,但是能罵死你。

    本來進化論跟科技沒一毛關係,反過來指導科技發展。改動人類糧食基因,用獸性思維對等自然,瘋狂掠奪開發,化工汙染,對人類道德與環境造成毀滅性催毀。人還以為發達進步了!科學教才是真正的精神鴉片讓人舒舒服服的自我毀滅。我對科學好的方面是認可的。但是科學若不敢快拋棄進化論教義就完蛋了。(歡迎轉)

  • 9 # 吳振偉美麗生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知道色,你也就知道了空,你好色,才好空;問題是太多的人都不敢色,不夠色,沒有深入色,深入紅塵之中,因為擔心責備自己是好色的,就假裝空,假裝空就只能假裝色了。

    假裝色,色也就被壓抑、世界也就被扭曲了,空也就錯過了,於是“想好色”的時候寬慰自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成為“想好色”的藉口,變成“色”的口頭禪,尋藉口的好色是不正經的色,不是真好色。

    色即是空,如果你悟空了,你知道了空,你關心的不是“空”字與“色”字的說文解字,你關心的“即是”這個片語的含義,而色即是空的“即”,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即”字是古字形像字中,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所以知道空的人,悟空的人,色即是空,代表著,透過色到達自己的空性,進入色當即就悟空了,悟空了也就以空觀色,空即是色。

    真正證悟了空性的人,不會說文解字,將“色即是空”翻譯成色就是空,或者空就是色,而是明白瞭如何從色進入空,是的,只有深入紅塵慾望,成為一名真正的好色之徒,才能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因為真正好色的人明瞭了紅塵的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空(岸),那深入紅塵的人,是深入人生悲苦的人,真色是大苦大悲的紅塵,而大多數人只是活在一個被粉飾過的假色之中,成為一個假裝的好色之徒,而錯過了空,也就錯過了以空觀色,錯過了“空即是色”之色慾痛苦中的解脫與超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系統學習期貨,怎麼找個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