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字不爽
-
2 # 懷疑探索者
春秋中期以後,隨著奴隸與奴隸主、平民與貴族之間的鬥爭的發展和激化,各個諸侯國家內部的權利構建也出現了激烈的、急劇的變化。老的傳統的政治勢力不斷遭受到了挑戰,所謂的“以下犯上”是事件是層出不窮,大家對此已經熟視無睹,司空見慣了。私門與公室明爭暗鬥,諸侯以下的卿大夫之間的勢力也此消彼長。人類就是愛好爭奪資源的動物,此話不假。長期互相鬥爭的結果,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權利,最典型的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的“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爭霸,有“春秋五霸”,有個“霸”字,說明當時人人一門心思要做霸主。我不吃掉你,打垮你,你就要對我不利。所以,霸業是很殘酷的鬥爭過程。霸主其實就是代行天子權威的假皇帝,雖然當時還沒有人敢於直接說我要取代周天子。爭霸就需要大量的軍隊,而軍隊的控制權就在世襲的卿大夫這些老牌子政治家手中。由於諸侯國互相之間的長年累月的爭霸戰爭,導致晉國的一些異姓的卿大夫在晉市不斷擴充軍事編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兵權。兵權在手,政治地位就有了保障。到了春秋時期的中期,晉國的政權逐漸被所謂的六個卿大夫的世家勢力所控制。所謂的“六卿”,指的是晉國最有權威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在晉平公時,這六卿的相互傾軋已經到了白熱化,每天不是我來暗殺你,就是你來攻打我,彼此呈現水火不容的局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六卿的勢力極大,而原本的晉國公室的力量很衰落,原本隸屬於公室的其他貴族和民眾都要紛紛投靠到“六卿”的門下才能立足。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集團,其中以智氏最強。最後,趙、韓、魏三家聯合,大破智伯軍,擒殺了智家CEO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獲得全勝。此戰即晉陽之戰。之後,晉國被趙、韓、魏三家徹底瓜分,一個天下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被肢解掉,分裂成為三個新的獨立的諸侯國。周天子得到此事,也只好承認了事實,授權他們三家合法的諸侯地位。“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
3 # 木不林
晉國自文公開創霸業,襄公繼業,一躍成為春秋強國。但是,襄公死後,晉國中衰,實力一度不及楚國,雖有悼公復霸,而悼公早亡,晉國始終達不到文襄之時的強盛。追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卿族專權,正因此,才導致了最後的“三家分晉”。
晉國的卿族專權,始於趙氏。而趙氏之所以能夠得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獻公時的“驪姬之亂”。當時,獻公伐驪戎,“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驪姬想要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設計加害申生、重耳(文公)、夷吾(惠公)三公子。獻公在驪姬的唆使下,下令不許群公子住在國內,自此,晉國便沒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正是卿族。但是趙氏在趙衰時,地位還不是很高,趙氏開始執政,是在趙衰之子趙盾的時候。起初,狐偃子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而晉國太傅陽處父一力主張以趙盾為中軍元帥,襄公聽從了他的意見。襄公死後,太子年紀太小,於是趙盾主張迎裡公子雍,而狐射姑主張迎立公子樂。趙盾一急之下,派人殺死了公子樂,狐射姑的主張失敗,便埋怨起了陽處父換帥的主張,於是派續鞫居殺陽處父。事發後,狐射姑逃往狄,於是狐氏最終被趙氏剷除。“太子母繆嬴日夜抱太子以號泣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而外求君,將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盾所,頓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屬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賜;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趙盾與諸大夫皆患繆嬴,且畏誅,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為靈公。”(《史記》)靈公即位,而年幼,便由趙盾攝政,於是趙氏的勢力越發強大。靈公長大後,有意收回政權,“使鉏麑刺趙盾”,但是被趙盾脫逃了,於是鉏麑自殺而亡。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二計,“飲趙盾酒,伏甲將攻盾。”結果又被趙盾逃了。“盾遂奔,未出晉境。乙丑,盾昆弟將軍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而迎趙盾。”而後,“趙盾使趙穿迎襄公弟黑臀於周而立之,是為成公”。成公即位後,下令卿族的後裔可以作為“公族”,趙盾把公族大夫的位子讓給了弟弟趙括。於是,晉國公族越顯無力,其他卿族也逐漸興起,“三家分晉”也就此埋下了根基。
到了景公之時,“誅趙同、趙括,族滅之”。而又念趙衰、趙盾之功,“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不久,景公便死了,厲公即位。厲公時,郤氏、欒氏、中行氏繼趙氏而起,其中,郤氏一家三卿,最為強橫,於是也與欒氏、中行氏結怨。而厲公則想乘三卿自鬥之機,除去卿族勢力,於是“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襲攻殺三郤(郤錡、郤焠、郤至)”,胥童已經劫了欒書、中行偃,便勸厲公即時殺掉此二人。而厲公卻將二人復位,二人怕將來自己地位不穩,先下手為強,派人先殺了胥童,不久後又殺了厲公。厲公死後,欒書、中行偃迎立襄公的曾孫周為君,是為悼公。悼公“於是逐不臣者七人”,立了威勢,但對於欒氏、中行氏等大族,還是沒有辦法的。於是欒氏、中行氏掌握大權,晉國卿族專政已是一發不可收拾。
自欒氏、中行氏之後,範氏也崛起了。欒氏的欒盈與範氏的範鞅同為公族大夫,但是兩人不和,也因此引發了晉國又一次內亂——欒氏之亂。“欒桓子娶於範宣子,生懷子。範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幾亡室矣。懷子患之。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曰:‘盈將為亂,以範氏為死桓主而專政矣,曰:‘吾父逐鞅也,不怒而以寵報之,又與吾同官而專之,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專於國,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其謀如是,懼害於主,吾不敢不言。’範鞅為之徵。懷子好施,士多歸之。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懷子為下卿,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左傳》)於是欒盈被迫逃往楚國,而後範氏又殺了眾多欒盈的黨徒,“知起、中行喜、州綽、邢蒯出奔齊”,於是不久後,欒盈也從楚國去了齊國。“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士,納諸曲沃”,欒盈以魏舒為內應,攻入晉都,範鞅派斐豹擊殺“欒氏之力臣督戎”,而後“用劍以帥卒”,故欒氏退,欒盈逃往曲沃,晉兵攻破曲沃,殺死了欒盈,自此,範氏消滅了欒氏,而趙氏、韓氏、中行氏、知氏、魏氏等相繼興起的大族也與範氏相好,並稱為“六卿”。而晉國國君也已經是有名無實了。
“六卿”共同掌權了幾十年,到了魯定公十三年,晉國內亂又爆發了,這次則換成了範氏和中行氏。“晉趙鞅謂邯鄲午曰:‘歸我衛貢五百家,吾舍諸晉陽。’午許諾。歸,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衛是以為邯鄲,而置諸晉陽,絕衛之道也。不如侵齊而謀之。’乃如之,而歸之於晉陽。趙孟怒,召午,而囚諸晉陽。使其從者說劍而入,涉賓不可。乃使告邯鄲人曰:‘吾私有討於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殺午。(《左傳》)於是,趙午的兒子趙稷和涉賓“以邯鄲叛”。由於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而荀寅又是範吉射的親家,於是範氏、中行氏也一同作亂。趙鞅被迫逃往晉陽。“晉人圍之。範皋夷無寵於範吉射,而欲為亂於範氏。梁嬰父嬖於知文子,文子欲以為卿。韓簡子與中行文子相惡,魏襄子亦與範昭子相惡。故五子謀,將逐荀寅而以梁嬰父代之,逐範吉射而以範皋夷代之”。於是,知氏、趙氏、韓氏、魏氏聯成一氣,範氏、中行氏逃到了朝歌。晉兵圍攻朝歌,但由於齊、魯、衛等國的搗亂,未能消滅範氏、中行氏,而邯鄲也未降,於是聯合朝歌的範氏、中行氏。“冬十二月,晉人敗範、中行氏之師於潞,獲籍秦、高強。又敗鄭師及範氏之師於百泉”,而後趙鞅又帶兵劫了齊國送給範氏的糧餉,加緊圍攻朝歌,荀寅逃到邯鄲。趙鞅又急攻邯鄲,邯鄲投降,荀寅逃到鮮虞。齊國會合鮮虞人,將荀寅送入範氏的柏人,晉兵轉攻柏人,荀寅和範吉射最終逃到了齊國,自此,範氏、中行氏之亂才平定。
範氏、中行氏滅後,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共分二氏領土,勢力愈大,其中,知氏最為強盛。知伯向趙氏、韓氏、魏氏索要土地,趙氏不肯,知氏便邀合韓氏、魏氏圍攻趙氏,“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於是趙氏、韓氏、魏氏三家合力,滅了知氏。所以,晉國政權歸入趙氏、韓氏、魏氏三家。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這就是“三家分晉”。
自趙盾得政,到“三家分晉”,晉國的大權從始自終都掌握在卿族手裡。而卿族專權,也導致了一系列內亂的發生,卿族間相互爭鬥,就如同列國間的爭鬥一樣。晉國之亡,不能歸罪於趙、韓、魏三家,而是長期卿族專權的必然結果。
-
4 # 世界人文通史
晉國是周成王姬誦之弟唐叔虞的封國,在周朝近百個諸侯國中,晉、齊、秦、楚因為自身國力雄厚、幅員遼闊並稱為春秋4大強國。晉最初控制著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全盛時期統治著山西省全境、陝西東部、河南西北部、山東西北部以及內蒙部分地區的遼闊領土。晉一直是西周和東周時期的大國。在東周初年,周天子勢力衰微,中國進入了春秋爭霸的局面。其中,晉國憑藉自身強大的國力,以扶持周天子、討伐不臣為名,先後與齊、楚、秦等強國爭霸,是中原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中便有一位是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姬重耳。
然而如此強盛的的晉國卻最終受制於‘‘六卿之亂’’,瓦解為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我們稱為三家分晉。歷史學家一般將“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這兩大歷史事件看作由春秋過渡到戰國時期的重大標誌。要研究晉國的分裂,就必須要了解晉國的異姓公族是如何壯大的。
晉國的公族並非是指的其姬姓王室成員分支,而是指的其國內掌權的大臣以及其衍生的龐大家族,這在其他諸侯國中是非常罕見的。原因就是晉獻公“驪姬之亂”後,晉國直系血脈的諸公子被屠殺殆盡,原來執政的晉國的宗室貴族突然勢微,以後國家的權柄落入執政的大臣手中,造成後來許多的權臣及家族尾大不掉,逐漸成為國家的隱患。
到春秋中期時,齊桓公死去,齊國內亂,中原霸權的爭奪落入了晉、楚的激烈角逐中。晉文公為了與楚國爭霸,從親信中選出了代表性人物作為卿大夫參政,以彌補晉國宗室成員衰微的現狀,這些人的家族之後就發展成為了公族勢力,我們稱他們為晉國的“諸卿”。他們在行政時作為晉國君主以下最高行政長官,而在作戰時則是晉國軍隊中上、中、下三軍的最高統帥(正、副統帥),這種制度有點類似於清代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軍政合一。所以說,晉國公族的興衰貫穿著整個晉國的程序,而晉國的霸業又離不開公族的支援,所以說晉的霸業實際上是公族的霸業。
晉文公重用狐偃、趙衰、先軫、魏犨等人,使得這些人的家族逐漸發展起來。在晉文公時期,晉國國內以狐氏、趙氏、先氏等人的家族最為得勢。而文公死後,晉國曆經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多代國君,晉國的國力日漸強大,而國君的權利卻越來越小,公族的權利越來越大。而晉國國內的原先多家公族勢力也在演變,在興衰更替後逐漸變成了趙氏、魏氏、韓氏、智氏、中行氏、範氏,這6家就是春秋末年,執掌晉國國力的六卿。
從晉文公以來多代國君的治理下,晉國東破強齊,南壓雄楚,西震秦戎,北拓夷狄,威震中原各個諸侯國。在晉楚爭霸中,除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擊敗晉國,其餘時期,全部被晉所擊敗。晉楚爭霸5次,晉國勝了4次,唯一輸的一次就是楚莊王時期的邲之戰。楚國尚且如此,而困於西方的秦和受制與諸子之亂的齊更加無法與晉對抗。從秦穆公以來,就渴望進軍中原的秦人對晉國死死地遏制在崤山以西。直到戰國初年,由晉國分裂出的魏依然可以擊潰秦人。
在這段時間裡,晉國雖然能維持國外的霸業,但其君主與公族的衝突卻越發強烈。晉景公滅先氏家族、晉厲公滅郤氏等事件就表明了晉國國君與公族的激烈衝突。可是,除了晉文公與晉襄公以外,後面歷代的國君都無力徹底地剷除公族勢力,因此在晉國的權利交接中,新興的公族逐漸走到前臺。一旦君主勢微,就出現了公族奪權的現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強盛晉國突然在春秋末期退出了爭奪霸權的行列。晉國退出爭霸的這個節點就是在晉平公死後,新君羸弱,實力雄厚的六卿亂上奪權,這個看起來非常強大的晉國其實已經在內部瓦解了。晉國的衰落與楚不一樣,當時沒有諸侯國可以撼動晉的國力,但國內的公族(卿)鬥爭使得晉國被削弱了。
從春秋早期以來,中原的霸權一直在齊、晉、楚這些大國間交替。而到了春秋後期,齊國受制於公子爭位的內亂,楚國因窮兵黷武而國力衰微,晉國則受制於六卿(公族)分權,這些大國先後衰落,因此吳、越這類根基薄弱的小國開始爭奪霸權,侵攻大國。這就出現了春秋末期,小小的吳國稱霸東南、北威齊晉的怪異現象。
越國滅吳後,越國成為新的霸主,晉國深感憂慮。當時執政晉國的6卿為了奪權,終於爆發了激烈的衝突,6卿中實力最為強盛的智氏家族勾結趙、魏、韓三家剷除了國內的中行氏與範氏2家。可是不久,智氏家族的智伯(繇)被另外三家趙、魏、韓聯合擊敗,智氏就此覆滅。從此,三卿主政晉國,晉國的分裂已成現實。趙簡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家以及其後人輪流擔任晉國的執政,避免了三家內部的鬥爭。
從智氏敗亡以後,三家的宗主就輪流執政晉國,所以其他諸侯國將他們的家族稱為三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為諸侯國,趙、魏、韓三國由此而來,周天子取消原先晉的封號,晉國就此瓦解。在魏文侯執政時期,三國的關係密切,相互結成聯盟,讓齊、楚等強國感到不安,周邊諸侯國也稱趙魏韓三國為三晉。
-
5 # Maskim
三個卿家實力已經和其他諸侯國平起平坐,晉國的地形山河交錯,利於每個實力集團的獨立,齊國一馬平川只能分出一國!
韓趙魏三國最先進入封建化,經濟文化軍事超越其他諸侯國,分家便於三國向外拓展空間!南韓往南鄭國,魏國往西秦國,往東齊國宋國衛國,趙國靠近北方只能往北往南拓展空間,三家全盛時期地盤比晉國大了不少!
三晉兵最強悍,曾一起欺負其他國家,這就是戰國初年三晉縱橫天下無敵原因!戰國時代思想家大多數出自三晉!
-
6 # 南朝居士
三家分晉是必然的,他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也是《資治通鑑》的開篇事件。
三家分晉以前,臣子弒君,權臣政變,臣子架空昏君,兒子弒父奪位,兄弟傾軋,貴族政變,武將叛亂的事層出不窮,
而三家分晉後,也就是戰國開始,臣子權力再大,也很難威脅到君主權力,只要君主喜歡你,你能一步登天,但君主不喜歡你了,馬上可以剝奪你的所有權力,戰國四公子、穰侯、宣太后、呂不韋、莫不如是,再大權力,國君都可以輕易剝奪。而這,在戰國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三家分晉為什麼會出現呢?
這是源於分封制的制度,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卿大夫,比如晉國,晉文公後,晉國權力掌握在六卿手中,它包括土地、軍隊、政權,而六卿(智氏、中行氏、範氏、趙氏、魏氏、韓氏)擁有了土地和軍隊,架空君主,相互征伐,最後只剩下智氏和趙魏韓,當然,最後就只剩下趙魏韓了。
春秋時代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全部的土地、軍隊、政府,都由三家掌握,國君就是傀儡,數年以後,三家分晉,請示周天子,周天子承認了他們的合法地位。
為什麼會這樣?最大的權力就是軍權,軍權由六卿分了,或者說,六卿的私人軍隊,組成了晉國的政府軍,晉國的政府,由六卿主持,國君就成了傀儡,需要平衡六卿,來獲取一點權力。
像這種分封制,國君能夠直接管理的,收取稅收的,只有國都周圍的土地,其他土地都由六卿瓜分了,國君是沒有權力的。
正如諸侯們可以架空周天子一樣,卿大夫也可以架空國君。
至於它的影響,他使得分封制結束,郡縣制的中央集權開始出現,新興的地主階級代替了奴隸主階級。新分封的地主貴族不再擁有大規模的軍隊,不在能威脅君權了。
社會發生巨大轉變,最終形成了七國鼎立的局面。也由爭霸戰爭轉變成吞併而帶有統一性的統一戰爭。新時代的開啟面對大國崛起各國紛紛急求變革由此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
7 # 心向青山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這便是《資治通鑑》的開篇,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從此貴族世襲制開始被中央集權取代。
三家分晉是歷史的必然嗎?
應當說,從周朝的分封制過渡到秦朝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是中國歷史的必然,但過渡的開端是否是三家分晉則是歷史的偶然。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商鞅變法使貴族世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戰國時代到來,最終被以耕戰立國的秦國一統天下。
-
8 # 探微閣主
晉國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武王克殷的第二年,天下未寧而崩,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一次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剪桐葉為圭,賜給叔虞,被周公知道後,稱“天子無戲言”,便封叔虞於唐堯故地。初稱唐,後改為晉。
晉國九傳至穆侯。 穆侯七年,與條戎戰,晉大敗。此時適逢穆侯第一個兒子出生,穆侯便為他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
穆侯十年,與北戎千畝之戰,晉大勝。此時適逢穆侯第二個兒子出生,穆侯便為他取名為“成師”,以紀念千畝之勝。
對於穆侯為兩個兒子取的名字,當時的晉國的大夫師服曾說:“君主給孩子取的名字,真是奇怪!太子叫仇,是仇敵的意思。小兒子叫成師,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自己可以決定的,事物本身卻有客觀規律。現在嫡子跟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以後晉國能不出亂子嗎?”
很不幸,之後的歷史發展果如師服所言。
穆侯死後,文侯仇立,文侯死後,子昭侯立。昭侯懼叔父成師之強,封其於大城曲沃(當時曲沃的面積比晉都翼城還大),史稱“曲沃桓叔”。
自此,晉國陷入長達六十多年的內亂。歷經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先後攻殺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逐鄂侯。曲沃一系終於成功攻滅翼城一系,完成了小宗代大宗– “曲沃代翼”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周天子數次派兵支援翼城。武公攻殺晉侯緡後,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干涉,便將晉都的珍寶器物盡數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貪賂,便順水推舟,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至此,曲沃正式奪得晉國正統。
獻公繼位後,桓、莊(桓叔與莊伯後裔)之族強盛,對於本身就是以小宗代大宗的獻公一系來說,“曲沃代翼”的事件近在眼前。於是,獻公採用士蒍謀劃,盡誅桓莊兩族。
“驪姬之亂”後,獻公又盡逐群公子。至此,不蓄群公子成為晉國一項基本國策。晉國的卿族們有了大力施展的舞臺,他們在晉國爭霸的過程中居功甚偉,不斷拓展自己勢力的同時,也不斷侵奪晉君的權力。
在晉國卿族三百多年馬拉松式的競爭中,魏、趙、韓最終勝出,上演“三家分晉”。
《史記•晉世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
9 # 先秦史
晉文公在位時,晉國開始實行三軍六卿制,從此以後,國家的軍政大權就掌握在六卿手裡,君主的權利則相對有限,所以說,晉國分裂的禍根從晉文公重耳時期就已經埋下,晉國的分裂具有客觀必然性。晉平公時,韓、趙、魏、範、中行、智六家相互傾軋,後來趙氏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智伯執政的時候,智氏的實力最強,他要求韓、趙、魏三家各分一部分土地給他,趙氏不同意。智伯就聯合韓、魏攻打趙氏。最後在晉陽之戰中,趙襄子成功說服韓康子和魏桓子反水,用大水反淹智伯,趙襄子帶領趙氏人馬從城中殺出,大敗智伯領導的智氏,最後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春秋末期,魏斯帶著韓趙兩家一起軟磨硬來周王讓他們從晉國分解出去,成為獨立的諸侯國,週考烈王無奈,最終於公元前403年正式冊封他們為諸侯,可見韓趙魏三家分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他標誌著周王室不得不承認士族僭越君主的合法性。從此以後,歷史進去更為混亂的戰國時期,原本強大的晉國一分為三,逐漸在戰國的舞臺上走下坡路,而原來被晉國封堵在函谷關以西的秦國日益強大起來,逐漸統一三晉,並完成最終的中國一統。
-
10 # 小凌說史
三家分晉,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出於擴張國力的需要,不斷的進行軍事方面的改革,設三軍立六卿,從此以後六卿控制著晉國的軍國大權,為三家分晉埋下隱患。
晉國的六卿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了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他們的勢力非常的大,到晉平公時期已經可以輪流執掌晉國事務,晉國國君的影響力進步減弱。晉國的六家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地盤,相互之間經常打個不停,範氏、中行氏率先出局,他們兩家的地盤被瓜分!
晉定公時期,晉國六卿只剩下四家,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智伯瑤執政後建議另外三家一起拿出一個萬戶邑給晉國公家,而韓氏、魏氏、趙氏都明白智伯瑤是要乘機削弱他們的實力,只是他們都畏懼智家的勢力罷了!韓氏、魏氏都先後捐出了一個萬戶邑,不過趙氏卻死活不肯聽從,於是智伯瑤聯合韓氏、魏氏一起攻打趙氏!
趙氏此時是趙襄子當政,他深知沒有辦法跟這三家對抗,於是退守到晉陽,憑著晉陽城死守了兩年多。智伯瑤發現晉陽城附近有一條河水,可以引水淹晉陽城,這正好提醒了韓氏和魏氏,他們的都城旁邊也有一條河,如果將來智伯瑤也引水淹他們都城怎麼辦?韓氏和魏氏感到十分的擔憂!
與此同時,處於困境中的趙襄子派門客張孟談前去說服韓氏和魏氏倒戈,反過來攻打智伯瑤大軍,三家一拍即合,就滅掉了智家,並瓜分了其土地。這個時候國君晉出公不樂意了,於是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韓、趙、魏三卿,不過被三家聯合起來打敗了,晉出公病死在出逃的路上,晉國的土地逐漸被韓、趙、魏三卿瓜分。
公元前375年,晉國徹底滅亡!這可把其他諸侯國高興死了,尤其是秦國,好端端那麼大一個領國就這樣被瓜分成三個國家,瞬間少了許多的壓力!
-
11 # 傑哥000
主要是被晉國六卿專權,把晉國瓜分了。
六卿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氏。
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了範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士地被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了智氏平分其地,最後分別建立了韓,趙,魏三個證權。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家分晉
-
12 # 歷史有知社
春秋時期的晉國,是首屈一指的大國,中原地區的長期霸主。然而,政出私門,在晉國曆史上活躍過很多的強勢家族,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自晉文公後,晉國的六卿(有時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職位便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那韓趙魏三家是如何從這些家族中殺出血路,而笑到最後的呢?
趙氏;趙之先祖造父因替周穆王駕車(御)有功,而獲賜趙城(今山西洪洞),造父的族人便以趙為氏。後造父七世孫叔帶見周室動亂,乃去周適晉,為晉國趙氏。叔帶以下五世至趙夙,在晉獻公十六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兩次發跡皆跟司機(御)這個職業有關,那個時代,替領導開車是極有前途的職業,一輛車坐三個人,領導(主將居中,通常戰車居左)、司機(御,通常居中,領導在居左)及保鏢(車右)。
趙夙之弟趙衰(史記言其孫)因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有功,而獲重用。至趙衰子趙盾為晉國執政,趙氏一門權傾一時。除趙盾外,趙盾弟趙同(封地在原,也稱原同)、趙括(封地在屏,也稱屏括)、趙嬰齊(封地在樓,也稱樓嬰齊)、堂弟趙穿(封地在邯鄲,晉襄公女婿)皆為晉國大夫。然樹大招風,族大多怨。趙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後經“趙氏孤兒”趙武而趙氏再興,然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地位漸與六卿平,至趙武之孫趙鞅並掉趙氏旁支邯鄲氏,並與智、韓、魏一起消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國六卿便只剩智、韓、趙、魏四家。再到趙鞅之子趙無恤聯合韓魏兩家反攻智伯就確立了三家分晉之事。
魏氏;魏氏在晉國的起步基本與趙氏同步,晉獻公賜耿給趙夙的前後,也將魏賜給了畢萬(周文王15子之後),這便有了晉國魏氏,畢萬之孫魏犨也跟隨晉文公流亡,魏犨是位力士,曾擔任晉文公的車右。魏氏的兩次發跡也都跟其擔任過國君的車右一職相關,正好與趙氏的兩次發跡跟其擔任過御(司機)形成了對照。不過魏氏的發展相對於趙氏來說要緩慢一些,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政,並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自此開始顯赫,魏絳三世孫魏侈與趙氏、韓氏、知氏共滅範氏與中行氏,再到魏侈之孫魏駒與韓、趙兩家反攻智伯。至此,晉國便只剩韓、趙、魏三家了。
韓氏;韓氏在晉國的整個歷史上來說,並不怎麼突出。韓氏為晉國公室的支庶,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因被封於韓原,便以韓為氏。韓氏的發跡也滯後得佷,曾依附於趙氏,韓氏至韓厥,才始為晉國執政,但其家族勢力相當於其他家族來說,也相對弱小,但韓氏行事低調,故也成為了最終的贏家之一。
-
13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當時的中國,帥出天際的周朝早已分崩離析。
準備“先富帶後富,然後共同富裕”而分封的諸侯國,已經甩開膀子單幹了,大咧咧的對洛陽的周天子說:“地盤在手,我們自力更生。”
周天子只好雙手一攤:“常回家看看啊。”
事實證明:為自己打工,動力十足。
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一個個富的流油,還給自己起了個外號:春秋五霸。而洛陽城裡的周天子,窮得瑟瑟發抖,全靠吃小弟們的救濟糧,才能活下來。
諸侯們能夠發家致富,是因為挖了周王朝的牆腳,可他們忘了一句話:“家賊難防。”結果就是:周王朝的地盤被諸侯國瓜分,諸侯國的地盤又被高官家族瓜分。
晉國內部在經過一番撕X大戰後,角逐出了智、趙、魏、韓四大家族。
而智氏家族,又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那一年,智宣子在開家族會議時說:“智瑤,從小就是五好少年,我打算讓他當接班人。”
就在大家一致同意的時候,族人智果站起來,表示反對:“雖然智瑤長得帥、學問大、會辯論,但是他刻薄寡恩、不懂籠絡人心,實在不適合當領袖。”
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
技藝超群則賢,巧文辯惠則賢,
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智宣子不聽,傲嬌的宣佈:“我的接班人我說了算,就智瑤了。”
完了完了,智果唸叨著:“智氏家族要敗在這小子手裡了。”散會後,他就帶著自己的家人跑到山裡隱居,還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輔”姓。
隔壁老趙,在選擇接班人上就很有特色。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伯魯、無恤。他挑選了一些名言警句,寫在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然後叮囑他們:“朗讀並背誦全文,三年後檢查。”
我了個去,三年......
結果,三年後的考試中,伯魯的竹簡早就丟了,名言警句也沒有背下來,無恤卻把竹簡交給父親,並且一字不差的背出原文。
趙簡子一拍大腿:“兒砸,就你啦。”
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
求其簡,已失之矣。
問無恤,誦其辭甚習;
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
智瑤,就是日後的晉國總理智伯。無恤,就是日後的晉國副總理趙襄子。
兩個接班人的選擇,不僅決定了兩大家族的命運,甚至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在那個年代,是沒有選舉法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官職基本靠世襲。
智瑤做為家族接班人,順理成章的世襲了父親的職位,成為晉國的總理。
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智瑤提議:“國庫空虛,不如我們每家拿出一座城市,當作軍費。”
是的,他們的地盤不止是耕地,包括城市和人口,都是私人產權。
對於這項提議,大家用沉默來投票,智瑤才不管你同不同意,散會以後就派人到各家辦交接儀式。
韓康子氣得肝疼、肺疼、心疼,死活不願意把自家的產業交出來:“又不是搞公私合營,憑什麼拿我開刀。”
在飯局上被罵過的大管家段規,湊過去給老大出了個主意:
“智瑤這個人,貪財又剛猛,如果不給,他馬上就帶人打過來了。不如現在我們吃點虧,看誰敢跟他硬剛,我們就可以坐山觀虎鬥啦。”
韓康子嘆了一口氣,磨磨蹭蹭的在合同上籤了字。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魏桓子家裡。
魏家的大管家任章對老大說:“現在還是給了吧,沒辦法。以後我們可以利用大家的憤怒之情,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智瑤,您何必自己當出頭鳥呢?”
趙家人很硬氣,說不給就不給:“我們祖先打下來的地盤,憑什麼送出去。”智瑤怒了:“還反了你了,揍你丫的。”
趙襄子一看,硬剛是不行的,必須得曲線救國。
能夠當作軍事堡壘的城市,只有長子、邯鄲、太原。趙襄子有自己的判斷:
“長子城牆厚,說明老百姓幹活吃苦了。邯鄲糧倉滿,說明老百姓把糧都交了,自己肯定吃不飽。只有太原,歷來實行仁政,軍民關係一定很和氣。”
他就帶著家族、軍隊跑到太原堅守。
於是,智瑤帶著韓康子、魏桓子去攻打太原。
趙襄子的判斷很準,太原被圍了整整兩年,硬是扛住了。即便城裡的百姓都餓的吃老鼠,也決不投降。
所以說,積攢的人品、口碑,才是最大的資本。
面對著堅固的城池,智瑤很頭疼。
有一天,在外出視察的時候,看到旁邊有條大河,突然大開腦洞:“不如把河挖開,淹死他們。”
當河水沿著挖好的渠道,灌如太原城時,智瑤坐在敞篷車裡看著河水氾濫,不禁感慨:“原來河水還能滅人國家,我又get到新技能。”
我了個去,啥意思?
韓康子、魏桓子互相踩了一腳,默默的罵了一句:“擦,我家也在河邊。”
以後要是家裡進了水,都怪現在腦子進了水。
正當他們愁眉不展的時候,趙襄子的策反信,不失時機的到了:
“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唇亡齒寒?趕緊來幫我啊,咱們分了智家的地盤。”
趙襄子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心理學大師,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送出一封信,就掐準了韓、魏二人的命脈。
一番書信往來,三人在當天晚上就行動了。
趙軍出城迎戰,韓、魏軍背後反殺,一招“亂拳打死老師傅”,將智軍殺的四散奔逃。
智瑤的頭,都被趙襄子拿去做成酒杯。
嘖嘖嘖,喝酒的畫面太美,不敢想象。
一場穩贏的兼併大戰,就這麼被絕地反殺。
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終於實現了屌絲逆襲。他們瓜分了智家的地盤、糧食、財富、人口,
並秉持“好人做到底”的人道主義精神,將智氏家族200多口全部殺死。只有當初離家出走的智果,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
意思就是:“從此以後,你們哥仨跟老東家平起平坐啦,有事直接來向我彙報。”
這哥仨,已經是殺智瑤那三人的孫子了。
當年橫行天下的晉國,只剩下曲沃、絳縣,用來祭祀祖先。
55年後,連這兩座城池也被三家瓜分,晉國徹底滅亡。
對於“三家分晉”這件事,司馬光特別看重,在《資治通鑑》的開篇就寫了近千字的評價: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
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故三晉之列於諸侯,
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意思是,天子的職責就是維護紀律、秩序,如果能用紀律來維持秩序,那麼誰都不敢亂來。
三晉強大後,想用實力來換取地位,如果天子不給,他們也不敢怎麼樣。可當天子承認他們的諸侯地位以後,就開了一個壞頭:
只要有實力,就可以為所欲為。
從此以後,周朝就分崩離析了。
-
14 # 史學達人
三家分晉絕對是歷史的巧合,沒有人會想到會出現這種結果,但是,最終他就出現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結果。
我們詳細說下,為什麼在會出現三家分晉的情況?
晉國是西周成立之後,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諸侯王建立的。當時分封的和晉國一樣的老牌諸侯國還有齊國(姜子牙的封地)和燕國。
晉國到了春秋末年出現了一種小宗奪了大宗的位置,導致了宗室子弟的銳減。所謂的小宗就是國君的小兒子,奪了大兒子的諸侯王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諸侯王的都是傳長不傳幼,傳嫡不傳庶。可是在小宗奪了大宗的位置之後,他們就把大宗的後代全部給誅殺了。
這就導致了同姓諸侯王勢力的削弱,異性官員力量的強大。其中知、趙、韓、魏這四支是晉國官員中最主要的力量。而且他們四家掌握著晉國的軍隊,他們的官爵就是卿大夫,卿大夫在周朝是有自己管轄的領土的。
知家的宗主叫知伯,知伯擁有的兵力和領土比韓、趙、魏任何一家都強。所以知伯仗著自己的強大,開始向韓、趙、魏索要土地了。
知伯先是給最弱小的韓家的宗主韓康子要了一快土地,韓康子就找到管家商議,這個土地到底給不給知伯?
管家就告訴韓康子,這個地你一定要給,否則,知伯肯定來發兵來打我們的。
我們給了他土地之後,他就會放過我們,然後,他還會去和魏家和趙家去要,到時候魏和趙若是不給他,他們之間肯定會有一場打仗要打,我們靜觀其變。
韓康子聽管家這麼一說,還真在理,他就答應把土地給了知伯。知伯沒想到要一塊土地竟然這麼容易。這時候他又開始去和魏家宗主魏桓子去要土地去了,正好魏桓子也有個高名的管家,他就告訴魏桓子,知伯給韓家要土地,韓家給了,給我們要我們不能不給,因為我們打不過知家,我們給了知家土地,他肯定還會去給趙家要的,趙家一旦不想給,他們兩國肯定會開戰的。我們也學韓家靜觀其變。
魏桓子就把土地給了知伯,知伯嚐到了甜頭,他開始去趙家趙襄子那裡去要土地去了,並且還指定要趙家最好的土地。
趙襄子管理的趙地要比韓和魏大和強,他是不想給知伯土地的,所以,他就拒絕了知伯。
知伯怒了,他開始聯合韓和魏一起發兵來滅掉趙家,把趙家給滅掉之後他們三家再把趙家給分了。
趙家的城池被知、韓、魏的兵給圍困了。可是,趙家並不是這麼好滅的,要不他也不會殊死抵抗了。
知伯一看趙家這麼難打,總打不下來也不是辦法呀。
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看到了趙家城牆外面的河,然後他就想到了用河水來淹了趙家的城牆。
就這樣趙家被大水淹了三年,就在趙家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趙襄子的管家告訴主人,我要去見見韓康子和魏桓子。
趙家的管家見到韓康子和魏桓子之後,就告訴他們,今天若是趙家滅亡了,知伯就會找你們兩家的事,用不了多久,你們就會步入趙家的後塵。不如這樣,我們三家聯合起來一起把知家給滅了怎麼樣?
韓康子和魏桓子早就知道了知伯的野心了,所以,他們很贊同趙管家所說的。為了怕也夜長夢多,他們在當天夜裡就起兵,把本來淹趙家的水改道去淹知家去了,這時候的知伯還在睡覺,水一到知家的都城,韓、趙、魏的聯軍也殺到了。
知伯沒想到會上演這麼一齣戲,他還沒搞明白髮生了什麼事,就被亂軍給殺死了。
知伯一死,知家全部被滅了族,然後韓、趙、魏把知的土地給分了。
五十年之後,周天子承認了韓趙魏的地位,分封他們為諸侯王,這也就是戰國時期的南韓,趙國和魏國。
三家分晉最得利者是秦國,因為晉國若是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直擋在秦國前面,秦國是根本出不來函谷關的,但是晉國一分為三,請過就有機會了。當然這就是後事了。
-
15 # 三維觀時空
早在春秋時期,一代大儒孔子驚撥出一個成語叫“禮崩樂壞”,平王東遷開啟了春秋戰國史,同時唱響了幾百年周禮崩盤序曲。
晉國公族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就是“禮崩樂壞”的標誌性事件。
晉國之前原為唐國,因為唐國發生內亂,周成王滅了唐國後就把這塊地方封給他的弟弟虞,虞的兒子改國號為晉,晉立國後平穩走過西周275年的歷程,直到春秋早期的公元前746年,晉國發生了史稱曲沃代翼的事件,這大概是導致三家分晉的最本質原因。
對晉國來講曲沃代翼是不光彩的事,不僅開啟了春秋初期“禮崩樂壞”的先例,也為180年後三家裂國埋下禍根。
曲沃代翼或稱曲沃代晉是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後,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打敗了晉侯緡,取代了晉國的君主,公族小宗篡大宗是對周制的公然挑釁,所以史學界也把它稱為禮樂崩壞的初始性標誌事件。這一事件同時也敲響了晉國的喪鐘,自那以後,晉國公族成員退出朝堂不再左右國政,“不續群公子”也成為國策,以後歷代國君時刻銘記祖上的君位怎麼來的,嚴防公族成員再來一次謀權篡位。自然卿大夫走上晉國的政治舞臺再沒什麼懸念。 晉文公時期,六卿正式走到前臺,晉獻公時期發生的驪姬亂政致使公子重耳出奔十九年之久,其間追隨左右的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成為他此後組建三軍六卿的最初班底。此後的180年間,晉國公室勢力越來越弱,異氏卿族逐步坐大,他們依據“長逝幼補”的原則輪留執掌晉國軍政大權,共同打造了晉國150年的霸業,同時六卿又經過血腥的洗牌,勝出的韓、趙、魏成功地瓜分了晉國。三家分晉也成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晉國堵住了公族篡位的漏洞,卻開啟了卿族裂國的坦途。使春秋一霸晉缺席戰國紛爭。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分晉包含歷史的必然性,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裂變時代,晉國無疑是這種社會裂變的先行者,即使沒有曲沃代翼,也會以其它方式爆發。三家分晉前的晉國能成為中原巨無霸六卿制無疑是支撐,而分家後的三兄弟依然能躋身戰國七雄。而所有的晉國發生的一切,無疑是在呼喚一個華夏一統時代的到來。
-
16 # Callme不韋
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要說的是晉國而不是晉朝!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個諸侯國,而晉朝是三國之後由司馬氏建立的一個朝代,兩者截然不同!
晉國是一個內亂頻繁的國家,三次內亂造成晉國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更是將晉國內亂推到了頂峰,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兩位公子重耳(晉文公)、夷吾逃到他國得以活命。從此以後,晉國曆代國君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
公族之間是不會發生內亂了,但是得有人幫助國君治理諸侯國啊,所以異姓大夫開始崛起了,晉國大權慢慢的就被十幾家異姓大夫把持,而晉國國君的權利慢慢被架空了,這和各諸侯國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轍。
十幾家異姓大夫之間不斷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異姓大夫了,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決斷晉國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趙氏受到中行氏和範氏的聯合進攻,智氏、韓氏、魏氏聯合趙氏一起討伐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失敗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範氏得到齊、鄭兩國的支援,與趙氏再戰失敗,次年中行氏和範氏逃出國外,兩氏滅亡;
公元前455年,實力最強的智氏,命令韓、魏一起攻擊趙氏,趙氏憑藉晉陽城固守不出,智、韓、趙圍攻兩年沒有攻下來,於是引水灌城,但是晉陽城的百姓寧死不降。 危急關頭,趙氏與韓、魏兩氏密謀達成協議,三家聯合一起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陽之戰,以智氏全滅告終;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拜見周威烈王,周天子順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此事史稱三家分晉。
-
17 # 黑派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國時期,魏蜀吳 最終歸於晉國,三家歸晉!
兩者時代不同,一個在秦漢之前春秋戰國之交,一個在秦漢之後三國分裂之末!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古代關於領土的劃分為分封制,而關於歷史上晉國的立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出自《左傳》,武王姬發娶了姜子牙的女兒邑姜,有一天邑姜做了一個夢,說他將生一個叫做“虞”的兒子,應該把“唐”這個地方封給他。還有一個版本是《史記》中講的,周公滅唐之後,周成王與他的弟弟虞開玩笑說,我就把這個地方封給你吧。一個叫做史佚的史官就說,那就趕緊選一個良辰吉日把這件事給辦了吧。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但是這個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你說過的話史書都記著呢!成王很無奈,於是把“唐”這個地方就封給了虞。由此可見,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說明了虞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也因此被稱為唐叔虞(姓姬),到了唐叔子燮(xie)的時期改名為晉,史稱晉國。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漸的顯現出來,周王室的影響力日漸衰微,而各分封諸侯國的勢力則越來越強大。到了晉獻公時期,他率領著充滿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晉國由此而開始強盛,但他因為擔心晉國王公作亂,而大肆捕殺公族,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造成晉國無公族的局面。而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障,晉獻公此舉無疑為以後公室的衰微埋下了隱患。
在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了一位美女名叫驪姬,對她非常寵愛,就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驪姬又常常給晉獻公吹枕頭風,更透過陷害造成了原太子被殺,這讓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非常害怕,先後逃亡,至此,晉國內亂開始。
最終,重耳因為重重原因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立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以後,透過平定周王室內亂以及大敗楚國而在諸侯之中威信很高,此後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至此,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了中原第二個霸主。而在這以後晉國更是遏制秦國的擴張,圍困老霸主齊國,並且在於楚國的爭霸中大獲全勝,霸業達到了頂峰,那麼這樣一個強盛的晉國為何會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前文提到晉文公重耳有過一段漫長的逃亡日子,在他即位之後,設三軍,封賞和他一起患難和擁立他的臣子,功勞大的分封領地,功勞小的授予官爵,而由於獻公時期,晉國公族大部分被殺,導致卿大夫開始興盛,其中趙氏最為強大。晉襄公時期,趙盾(他的父親趙衰cui曾陪同重耳流亡19年)開始專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會盟諸侯,有了僭越公室的跡象。
襄公死後,趙盾擁立靈公即位,靈公長大後,因亂行君令,又不滿足於做個傀儡皇帝,而被趙盾的堂弟趙穿所殺,由此可見晉國卿大夫權勢滔天。後來,趙氏被滅,獨留趙武(趙盾之孫,歷史上著名的趙氏孤兒)繼續趙氏的發展,而諸卿大夫開始爭權。到了晉傾公時期,形成了“韓、趙、魏、範、中行以及智氏”六卿,而這六家在相互的權利鬥爭之中,最後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晉幽公時期,晉國的大部分土地成為了這三家的勢力範圍,晉幽公甚至因為害怕,反而前往朝覲三卿,形成了禮儀顛倒的局面,國君成了臣子,三卿反而成為了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史學界以此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後一位國君晉靜公被廢,晉國土地被韓、趙、魏三家完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而“三家分晉”則成為了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一千三百年多年後,司馬光寫下了《資治通鑑》,而第一篇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他說,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他們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僭越禮儀的話,就不會請求周天子批准,而是自立為君了,而那樣的話,他們就是叛逆,如果有賢德的諸侯,一定會尊奉禮儀向他們討伐,而天子既然批准了,誰又能對他們進行討伐呢?“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之自壞也!”君臣之間的禮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武力和智力相互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