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軫念信箱
-
2 # 啊小李趣聞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格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樸實,另一方面他迂腐頑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這樣性格的人物,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形象。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
3 # so大米
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其中之一,文章簡潔,純粹的構思和精粹的需要塑造了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怪象。側面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踐踏尊嚴,毀滅人性的罪惡嘴臉。那時候看單純的想在描繪社會上一種生活形態,並沒有什麼深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小說盛行的時候成為了一種人身攻擊的手段。總是能讓讀者的思想跟他墮落,讓讀者深思到底糟蹋的是誰?社會變革中小人物的無奈根本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保守固有的思想跟不上時代,最終被生活吞噬。還有揭露了當時冷漠,無知麻木的人性,透過周邊群眾對孔乙己的態度,體現了當時世態炎涼,人民昏庸的精神狀態。魯迅身為一個作家,只好用手中的筆當作槍桿子去訴說!
-
4 # 遠方西沙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就是想喚醒中國很多人的意思和覺悟。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都很有代表性,他塑造的孔乙己也是很典型的舊社會的一事無成的書生形象。
愚腐,做作,無聊,自以為是,也是善良可憐的底層社會的吧。
魯迅先生是白話文開創的旗手先鋒,孔乙己天天咬文嚼字,故意顯擺他多有學問,對酒店的夥計來說無聊,對孩子來說愚腐之極,他那麼窮還給孩子們吃他的茴香豆,他本性也算是善良。花錢時還排出十文大錢裝闊綽。各個方面都顯示孔乙己的可笑愚腐卻也無聊無趣的人生狀態。
魯迅先生塑造孔乙己形象也是在那新舊文化更迭的時期,喚醒民眾極積參與新文化運動,至於八股文,科舉制度已經到了該廢除革新的時候了,別再學孔乙己那樣,自以為咬文嚼字就是有學問,也太落後了。
-
5 # 小魚微讀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的人,孔乙己的形象都在心頭揮之不去。魯迅先生自己也說,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描寫了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窮困潦倒,只能以偷竊為生,因為偷竊還被打折了腿,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悲慘地死去。
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小說深刻揭露了當時的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科舉制度,就是古代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度執行到清朝,出現了很多弊病。比如科舉考試要寫八股文,內容、字數、語氣都有嚴格限制,極大地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透過科舉考試選出來當官的人,大多是沒有真正思想內涵的人。 科舉制度讓少數讀書人爬上了高位,但大多數下層讀書人依然窮困潦倒。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窮困潦倒的讀書人。
《孔乙己》這篇小說寫於1918年的冬天,當時,新文化運動已經開始了,破除科舉制度的弊病就是新文化運動的目的之一。
但是思想這種東西,不是說停止就能停止、說廢除就可以廢除的,當時,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
所以,魯迅先生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咸亨酒店的小夥計,透過寫孔乙己這個貧苦讀書人的不幸生活和遭遇,來啟發讀者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
6 # 冰橙飛燕
魯迅塑造孔乙己,並且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這其實就是魯迅創作其形象的真實目的。“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僥倖的事”,魯迅創作的現實主義不言自明。孔乙己,其實就是魯迅諷刺當時腐朽社會的一把匕首,魯迅打著小說人物的幌子,鞭撻現實。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一個人高馬大、四肢健全的成人,為了彰顯自己是讀書人穿長衫的虛偽身份,即使窮困潦倒到靠偷來維持生計,也不願意主動投入勞苦大眾的生活中,靠勞動創造價值,可悲可嘆!“他對人說話,滿口之乎者也”,又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了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所有人都可以嘲笑他。喝酒人說到“丁舉人”,滿臉羨慕,可說到“孔乙己”,則是一臉嘲笑和蔑視——大眾對“科舉取士、榜上有名”的丁舉人生活的豔羨,對“連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的嘲諷,赤裸裸顯示出世人的愚昧和勢利——像魯迅一樣的有識之士深感這樣的社會,必須推翻。
“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他怎麼會來?被打折了腿了。這一回是自己發昏,丁舉人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同樣是讀書人,丁舉人和孔乙己的生活和命運,天壤之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新舊交替的社會,世界觀和價值觀是畸形的,孔乙己的形象就是那個社會貧困落魄、寒酸清高的舊知識分子的縮影。
《孔乙己》是收錄《吶喊》的短篇小說之一,《吶喊》自序中給出了魯迅創作的來由,“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孔乙己代表腐朽沒落的舊社會,他最終的死亡暗示了一個嶄新的社會的到來——這就是魯迅創造孔乙己形象的緣由。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看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希望改變國民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認為,像孔乙己這樣的“多餘人”,“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這就是魯迅塑造孔乙己並一定要讓他死亡的最終緣由。
-
7 # 半支蓮6
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是“五四”時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人和事:麻木的農民,悲慘的婦女,潦倒的知識分子,平庸的市民。他要進入到他們其實很痛苦的精神世界,“揭示精神病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孔乙己》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體不勤,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中唯一的一個穿著長衫而站著喝酒的人。他讀過書,但沒有考中,沒有能憑藉科舉爬上高官厚祿的地位。他迂腐、懶惰,不會營生,又極愛面子,但心地善良,為求取功名,爬上士大夫的地位,他一生旺盛的精力都被科舉考試耗盡了,也始終沒有進學。反而喪失勞動能力,養成好喝懶做的習性,弄得窮困潦倒,淪為小偷。儘管如此,他卻不去正視現實,思想上始終自認是高人一等的讀書人,不肯脫下那象徵讀書人的“長衫”,儘管又破又髒;偷書被揭發,卻辯解為“竊書不能算偷”;被人打斷了腿,竟說是跌傷的。他一味要保留讀書人的“面子”,卻又保留不住,更顯得迂腐、麻木。但在分豆給孩子們的細節上,卻又顯示出他作為下層知識分子的純真和善良。 活動在咸亨酒店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所中的孔乙己,他的心靈被封建文化的毒汁早已殘害致死,對加在自己身上的凌辱,他只有哀求,沒有任何一點憤怒和反抗,他帶著肉體和精神上的累累傷痕,在周圍人們的一片片譏笑聲中,離開了那個冷酷的世界,尤其最後用手走路的形象,更令人不敢直視。他是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典型性的人物與典型的社會環境自然地融為一體,更增強了悲劇的社會批判力量。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透過“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被扭曲、被虐殺的悲殘命運,有力的控訴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殘忍與冷酷。
-
8 # 三平子7777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孔乙己”這三個字裡。細細想來,這名字挺有意思。“孔”——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思想代表。本文主人公從皮到骨都已經“純儒家”了,對儒學追隨一生,忠心耿耿。
“乙”——甲、乙、丙、丁,芸芸眾生中,泯然一路人,沒有身份,沒有地位,卑賤窮困,低到塵埃。
“己”——自己,本人。主人公不是一個人,是舊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階層縮影,代表著每一位窮苦酸腐至死也要維護文人尊嚴的“我”。
嚴格說來,他是一個連名字都不配有的人。“孔乙己”只是他悲劇人生的一個標示,一種註解。
用酒麻醉悲傷,在酒精中尋找寄託,因為他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一個新舊社會更替、一個廢除科舉制的犧牲品,卻偏要竭盡全力維護舊社會文人骨子裡的酸腐!
孔乙己是個會寫四種“回”字的秀才,又怎樣呢?不是依然被不會寫四種“回”字的丁舉人打折腿嗎?
魯訊對他自己筆下的人物,傾注的感情總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
9 # 浩說家
魯迅筆下的人物個個鮮活典型,比如精神勝利法代表的阿Q,質樸悲慘的勞動婦女祥林嫂,月光下刺猹的閏土,還有迂腐不堪的讀書人孔乙己。
要說他的哪個人物最出名,還真是不好選,因為每一個都太典型了,不過要說其中最發達的,估計孔乙己要排老大了。
眾所周知,孔乙己是魯迅創造的一個文學形象,魯迅的這本小說發表於1919年,小說中交代說“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因此,可以推斷出,孔乙己是個生活在距今差不多120年前的人物。
孔乙己是一個非常不走運的人,他一直生活在窮困潦倒之中,直到死去。
出場的時候,也還算體面,能夠穿著長衫站著喝酒,雖然那長衫是又髒又破的。儘管總被別人嘲笑,但他還能排出九文銅錢,要兩碗酒,一碟茴香豆。
經典的橋段之一,便是他很有興致地教酒店夥計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分給圍觀的孩子一人一顆茴香豆。
後來,孔乙己因為生計所迫,替人抄書時偷了人家的書,被打折了腿,這時還有一個經典橋段,就是他向別人的辯解,‘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
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時,孔乙己的情況是“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
再後來,就再也不見他到酒店喝酒,從不拖欠酒錢的孔乙己,到年關還欠著酒店十九個銅錢沒有還。很顯然,孔乙己已經死了。
魯迅的這篇小說極具深刻意義,旨在揭露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孔乙己鮮明的形象塑造,卻也帶火了一些其它方面的事物。
比如因他而聞名中外的紹興咸亨酒店,還有一眾標著“孔乙己特產”的店鋪、小說。
一到紹興,你肯定能看到寫著“孔乙己土特產”的店鋪,當然不止在紹興,北京、上海或其它地方,也能看到不少“孔乙己酒樓”和“孔乙己酒店”,沒想到當年孔乙己落魄潦倒,如今倒是“發達”起來了。
-
10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孔乙已的窮酸及被弱讀書人的身份,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鞭撻和揭露。孔乙已低下的社會地位及無關輕重的處境,是沒落社會的必然。遭人戲弄又不被人重視,說明世情的冷暖,揭露了封建社會對群眾的摧殘沒冷酷的現實。孔乙己是哪時期的一個典形代表人物,是魯迅對反封建的強有力的吶喊。
-
11 # 綠葉小杏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是一個既酸腐,麻木,又懶惰,窮困的舊時代文人,他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糊塗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殘忍吞噬了。此文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孔乙己在文中是這樣“出場”的: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站著喝酒”,說明孔乙己身份卑賤,沒有坐的資格,“穿長衫“表現了孔乙己以讀書人為榮,死要面子,“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結合下文,說明孔乙己經常被土豪劣紳打罵,衣服十多年沒洗,說明了孔乙己的懶惰,“滿口之乎者也”則充分表現了孔乙己以“文人墨客”標榜自己,說明他的酸腐不堪。
魯迅是一代文豪,用聊聊數語,就形象地刻畫出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徵。“心比天高,身為下賤”,想附庸讀書人的風雅,卻被人們當成笑料。請看下文: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被人們嘲笑,卻渾然不覺,還一本正經的去辯駁,令讀者為其感到悲哀。即便如此,還要找機會賣弄自己的一些毫無價值的學問,教我“回”字的四種寫法,還把他的“知乎者也”總掛在嘴邊 ,被人們當做異類,耍猴似的嘲弄,自己卻毫無察覺,甚至引以為榮,可見他中毒之深,但強撐的面子不可能持久,孔乙己很快迎來了他的末日:
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
迫於生計,只好去偷,被打斷了腿,還要維護自己“自嗨”的顏面,這就是孔乙己。精神上被封建禮教深深毒害,肉體又被地主階級摧殘,終於在眾人的視野裡永遠消失了。但沒有他,人們還是那樣過,只是少了幾句笑料而已。
魯迅塑造“孔乙己”,就是為了突出表現舊社會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以及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在舊時代,讀書人經常數十年如一日的苦讀,就為了一個“功名”,但封建政府能錄取的名額是極其有限的,很多學子在看完“皇榜”後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就上吊自殺了。
回覆列表
序幕(第1—3段),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社會環境—魯鎮的咸亨酒店。
第一層(第4—9段),寫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經歷、言行、性格,是小說情節的開端和發展。
第四段首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開始具體描寫主人公孔乙己。這句描寫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會地位,意義含蓄而深長。“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經濟情況和社會地位,與小說開頭所說的喝酒主顧中的“短衣幫”差不多。
但孔乙己又是“穿長衫”的,這又含蓄說明了他是“讀書人”,雖窮可又不願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願與“短衣幫”為伍。因而,成為“唯一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顧中的上層人和下層人都不一樣。
文章接著細緻描寫孔乙己的肖像。逐步刻畫他的性格特徵。“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謀生的條件;“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表明他生活狀況不好,時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別人的凌辱;接著,寫孔乙己到店後,酒客們揭他的短取笑他。
第五段,描敘人們背地裡對孔乙己的議論,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經歷。這是前面情節的補充。孔乙己連秀才也沒有考中,又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愈來愈窮,弄到將要討飯,因而“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不拖欠酒店的錢。這說明他的誠實。
第六段,緊接第四段短衣幫酒客嘲笑孔乙己的話題,層層推進,波瀾起伏。人們先問他“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人們接著又說“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這時,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些灰色”。
這幾句生動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內心活動:先是表現出讀書人的高傲,後來卻是反映他難以掩飾的、不可名狀的苦痛。
第七段,用對比方法進一步描寫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孔乙己知道不能和那些酒客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次,孔乙己問十二歲的酒店小夥計“我”:“你讀過書麼?”“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孔乙己越說越高興,還顯出“極高興的樣子”。
後見“我”“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時,孔乙己“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這段一老一少、一冷一熱的精彩的對比描寫中,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更說明了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也說明了孔乙己的寂寞與善良。
第八段,寫有好幾回,孔乙己給來酒店趕熱鬧圍住了他的鄰舍孩子分茴香豆吃,和上文教小夥計“我”寫茴字,都說明孔乙己喜愛孩子的善良性格和難找“知音”的孤苦、寂寞心情。
第九段,用一句話來小結上文引起下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作為供人取笑的物件,別人的生活也是無聊的,靠從取笑孔乙己中得到一些快樂。但是,沒有孔乙己,“別人也便這麼過”。
第二層(第10—11段),描寫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說情節的高潮。
第十段,由掌櫃結帳引出還欠十九個錢的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又從掌櫃和酒客的對話中側面交代孔乙己因偷竊被丁舉人打折了腿。這是孔乙己不幸遭遇的發展。
一連串的問答中,既反映了人們對這一不幸事件的無比冷漠,也凸現了封建統治階級代表人物丁舉人的兇狠殘暴。科舉時代爬了上去的丁舉人把連秀才也未考中的窮困潦倒的孔乙己打斷了腿,欲置他於死地。這事實本身也是對科舉制度罪惡的深刻揭露。
第十一段,先寫環境氣候,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接著引出長久沒有來的孔乙己。這一段寫孔乙己出場,是透過“我”忽然聽見“溫一碗酒”這雖然很低,卻很耳熟的聲音開始的,未見其人,先見其聲。
此時的孔乙己,“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連肉體也遭到摧殘。
即便如此,掌櫃和酒客們仍不忘對他進行取笑。面對這種取笑,他也不像從前那樣去爭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之後又低聲說“跌斷,跌,跌”,臉上現出很像懇求不要再提的眼色。最後,孔乙己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在“旁人的笑聲中”可見世態炎涼。
第12—13段,描寫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茴香豆,他在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
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民眾的活力、熱情、同情心都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幫的心目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劣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