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說非身
-
2 # 手機使用者宣德
心學!即!德學!心分善惡,人分正邪,但何為正邪善惡,眾者多有不知!德者善也,無德惡也!去惡而從善,智也!以善而養德,理也!以理而修養身性,德也!以德滋養根基,支配思想意識行為,以善養性,以德養心,德善兼備,是為道也!以道為體,以德為心,以善為思想意識!去惡去邪,正心正念!無善無惡者,返本歸真也!上善!!謝謝邀請!
-
3 # 九嶷山上
王陽明的心學,最核心就是那著名的“四句教”。但心學區別於孔孟之道的地方,就是它不但揭示了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還指出瞭如何修煉自己的內心,以達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句教原文——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裡很多所謂懂心學的人,會把“善”、“惡”以及“良知”解釋錯。“善”、“惡”,在這裡不是“善良”與“兇惡”,而是“好”與“壞”,而“良知”,也不是現代白話文裡的良知的意思,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燒紅的烙鐵是燙的,這個不用思考,你也是知道的,這就是良知。 所以,四句教中的“良知”,不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名詞,那些把四句教往道德學上扯的,都是瞎掰。
四句教的本質涵義,是說人心之本體,只是像鏡子一樣映照萬事萬物,所以,它對萬事萬物是沒有好壞的分別的,也就是說,心之本體不區分事物的好壞,也區分不了事物的好壞(因為事物本來無所謂好與壞,所謂好壞,都是人附加在它身上的)。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
在什麼情況下區分好壞呢? 就是當人對事物發動了意念後,就有了好壞的區分了。比如,一瓶農藥,你要用來灑在蔬菜上,確保蔬菜不被蟲子吃掉,那是好的;你要用來解渴,或者用來摻酒裡給別人喝,那就是不好的了。我們看,農藥本身是不存在好壞的,我們使用它的意念一發動,這個意念是有好壞的區別的。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
面對萬事萬物,人若能條件反射般地確定他在具體環境下是好的或者壞的,那就是人之本然之良知。小羚羊見了媽媽就去親近,見了獅子就跑,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獅子是親近不得的。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面對具體事物,取其有益的東西,去掉有害的東西,就是格物。農民給禾苗施肥,那是“為善”,拔掉野草和稗子,那是“去惡”,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注意,王陽明主張的是先致知,再格物。這與朱熹主張的格物致知是相反的。朱熹認為,事事物物的道理,處在事事物物之中,所以,道理要到事事物物中去尋求,即所謂“格物窮理”。而王陽明則認為人心就是天理,沒有人心的映照,萬事萬物是沒有意義的。人心只需要掃除貪嗔痴慢等情緒和慾望的矇蔽,達到虛空靈明的境界,就能正確地映照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的理,只需從人的內心上去求,而無需到萬事萬物上去尋求。
心的虛空靈明,如何達到? 這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致”,就是修煉的重點。面對事事物物,去掉你內心的情緒和欲求,這就是“去人慾而存天理” 。對任何事物產生壞的意念時,就要從根子上剷除,而不留下一絲痕跡。比如,別人侮辱你,你的第一反應是發怒,如果你反覆修煉自己,要求自己不單不發怒,連發怒的念頭都不產生,那就是“致”了“良知”了。修煉的方法,就是時時刻刻念念不忘“去人慾而存天理”,靜時念念不忘“去人慾而存天理”,動時念念不忘“去人慾而存天理”。
所以,王陽明主張的修煉,不是端坐蒲團,敲木魚唸經,那是經不得事的。真正的修煉,是入世,處事,在事情上去磨練,追求無我、無私、無慾、無情緒的境界,最終就能返璞歸真,達到“吾性自足”的自我覺悟。
-
4 # 本體空間
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融合了儒釋道之精華,繼承了佛家之修心,道家之問道,儒家之治世,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陽明心學簡易而廣大,簡易是其道理簡單而且容易學習,它理論主旨不過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說其廣大是因為其己經包含了人生的所有道理,要真正領悟其要旨是不容易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陽明心學仍是為聖之學,就是讓人怎樣成為聖人之學。龍場悟道,王陽明悟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什麼意思,就是聖人所具有的大道,我的內心本來就有,這跟佛家講的人人都有佛性是一個道理。這就是道在我心,理在我心。
然而現實社會卻不是人人都是知書達禮的聖人,而是大多是自私自利,爭名奪利的俗人,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人在滾滾紅塵中生存,大部分人為慾望控制了,人有慾望是人性,這是常識亦是天理,人無慾則人的生存也毫無意義。關鍵一點是慾望要有一個度,就是要致中和,致中和就是控制慾望,而非為慾望所控,這樣才能符合天理。毫無節制的慾望,甚直為慾望所控,就會讓私慾遮蔽了你的心,所以王陽明講存天理,去私慾,私慾就是過度的慾望,不符合天理的慾望,正是因為它遮蔽了人的聖人之心,所以人很難成為聖人。
何為心即理?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個內心的世界才是你認為的世界,每個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一個基督徒和一個穆斯林的世界肯定是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因為你的世界是你用你的觀念,信念,思想,慾望投射到客觀世界,對客觀世界解析而成的。巖中花這個典故,王陽明就解釋道我未看到此花時,花處於寂的狀態,寂的狀態就是此物存在客觀世界,但不存在於我的世界。我一看到此花,它就一時顯現和我產生關係,成為我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理,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這就說明每個人的世界不是實相,與客觀世界相距甚遠,然而人生活在客觀世界中,無時無刻都與其打著交道,這種虛幻與現實的矛盾,使人不斷產生恐懼,憂慮,失敗感,痛苦,這就是人一生大部分是苦的根本原因。如何解決?心靈大師克里希那穆提的觀念是人應該每天大死一回,就是每天要清除你的觀念,你的思想,用心去感受世界,去發現實相世界,並在實相世界生活。
王陽明心學解決之道則是知行合一,知實際就是你的世界,你的道,行就是與客觀世界打交道的過程,知行合一,就是知中行,行中知,使你的世界不斷接近實相世界,知在行不斷地改變,成為實相世界,你的世界成為實相世界就是所謂天人合一。
在不斷地知行合一,事上磨,反求諸已,省察自身的思想行為,去除私慾中,你才會發現實相實際一直在你心中,它就是你的良知,良知顯現,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上,就是你活在實相世界中。這樣你才會天人合一,心才會自由,光明,有大智慧。
-
5 # Null2Null
要想了解心學,就必須研讀《傳習錄》,去理解,知行合一,。王陽明說過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原因是沒有真知!孝,如何去做?發自內心對父母的好,就像你小時候懵懂若知時那種對父母的愛!把他發揮保持好,就是孝。好多人都說要孝敬父母,那就看內心深處是不是真的!反過來如果不是真孝,那隻能說明你不懂為什麼要孝!就是沒有真正知道體會到孝的作用,所以你不會真孝。一切皆由心生!所以才有那著名的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要去修煉你的心,找回純真的童心,就快接近入門了,也只是快入門而已。後面的路還很長!
-
6 # 知觀很自在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就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還有良知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7 # 股魂說股
王陽明心學說的無外乎十個字,四句話。研究任何人或者其思想千萬不要太過於複雜,大道至簡,知易行難而已。這十個字就是“心即理”,“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 。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沒有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哲理。這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老實講,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子在文人心目中地位。竹子常以其“有節”代表骨氣,“中空”代表謙虛,“耐寒”代表堅強,而其外形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愛。按照朱熹的觀點,所謂“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從發芽到開花、結果,一直到枯萎,中間詳細的過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後進行很複雜的昇華,最後明白竹子就是有這麼多好的品格啊!但王陽明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感覺朱熹那一套是有問題的,他在想,所有這些品格不都是人內心本來就有的嗎?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據說有一次一位朋友指著一朵花問王陽明:“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認為: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中間過渡過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看到美食,自然會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會想去扶。有人可能會說:“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訴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虧。”但我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直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起不來,又很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之所以沒有扶,或者不敢扶是因為社會的輿論和現象給你造成的一種障礙。
知行合一 不用多說了吧?我知道悟到的是我的,我給不了你,給了你,你也不一定能用,只有你自己知道悟到的才是你的。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四句話是那四句呢? 王陽明奉旨前往兩廣平亂。臨行前,他召喚門下兩個重要弟子錢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橋上,進行了他最後一次課業傳授,他說道:“我死之後,心學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學,已經全部教給了你們,但心學之精髓,你們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給你們,畢生所學,皆在於此,你們要用心領會,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吟罷,王陽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間飄然離去: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天泉論道”。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
8 # 微塵石強
本人由於一點緣分,知道了陽明先生的《傳習錄》,現在人稱為心學。其主要內容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我老師教我的,我簡單為大家說說:心即理。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心?心是管理一個人的情緒的範圍,通俗說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亦或叫好惡的範圍。這個範圍是大腦所不能控制的,自己去感覺一下。比如你痛苦了,抑鬱了,大腦一定想走出來,可你卻走不出來,這個是你的心控制的範圍。再細需要禪學的知識,害怕大家噴,就不細說了。再看這個“理”:先生所講的理是天理,就是《中庸》開頭的天命,就是老子的“道”。《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在天叫天命,天理,道;在人身叫心,叫性,叫命。因此,先生說心即理。那麼天理又是什麼呢?道生成了宇宙和萬物,那麼我們人一定也是道所生。那麼道在我們身體上哪裡呢?《黃帝內經》:天之在我者德也,《道德經》:天地之大德曰生。由此可知:天理就是德,在外,人和事上的顯現就是仁義禮智信。仁,有愛之意,也有生生不息之意,仁即各種植物的種子,就是生生不息啊!《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德,仁,按照前面所講,大家就沒有疑問了。為什麼真儒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由於真儒的靠山是道,是德,是仁。下面知行合一更精彩,肯定不是什麼知道了,就做到,理論和實踐等。如果那麼簡單,先生的第一大弟子徐愛和兩個賢人聽了先生講了半天,還不知道,三個人又討論了半天,還是不理解,最後又問於先生。由於很複雜,一句兩句也說不清,以後有緣再聊。謝謝大家耐心看完!
-
9 # 一葦渡江62209306
王陽明的四句話,我理解的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簡單地說就是人性本來沒有善惡之分;有善有惡意之動,簡單地說就是善惡美醜等是人心靈或者追求的東西;知善知惡是良知,簡單地說就是人性追求或者能夠識別的東西;最後一句話為善去惡是格物,簡單地說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做好的,去不好的!
-
10 # 洪權心理
王陽明,王守仁,是華夏第一位把道,佛,儒的學問從治國,修行中提煉為心理學的第一人。 其學問和實踐,繼承了禪修,道家,儒家的精華,雖然沒有達到前人的高度,至少已經接近了意識本源的研究。這個內容,西方心理學現在也做不到。 國寶啊! “無善無噁心之體”,這是意識本體論。認知神經科學想找到意識,這個就是。人性本無,沒有好惡,後天學會了好惡。當我們大腦清晰時,只有知道,沒有升起分辨,這個純的狀態,就是無善無惡。一旦動念,就會出現接下來的內容。“有善有惡意之動”,因為覺不會動,很穩定,很踏實。清醒下,最舒服。但是,人心總是有牽掛,這個就是習氣慾望。有這個牽引,就會有升起消失。意動,就是意識過程。心理學總是把這個當本體。說意識也是心理過程。 “知善知惡是良知”,意動,就會出現認知與分辨。發出命令。而本體是觀察者,看到這個意動的內容,有著習氣方面的判斷,這個就是良知。不是根據教科書,法律。而是根據自己的習氣和親近本性。本性是動物身體需要和習氣習慣。所以,良知並不是王陽明的核心,而是學術上的成就,之前的人,沒有獨立拿出這個良知,說明人的內心反應習氣。 “為善去惡是格物”去除惡念,是調整身心的方法。 所以,王心學的價值,後人遠遠低估了!因為,良知是什麼都沒搞清楚,意是指什麼?本體指什麼都不可能理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幾百年後,或許能科學證明。
-
11 # 詩書有芹說
概括的說是陽明心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什麼)以及方法論(如何做)。
無善無噁心之體-世界觀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知行合一,橫貫心學始終
萬物由心始。
存天理,滅人慾,破心中賊。格物致知。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皆聖人。
《王陽明心學》對現在的我們這個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手抓的時代有極大的借鑑之處。
-
12 # 陽明悟行學宮
一是良知本體論:
孟子心學可以說是“仁心”本體論,但他是從孔子那裡繼承而來的,叫仁學。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又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到了陸九淵心學是理學之“心即理”派,是“心”本體論。陽明心學則是“良知”本體論。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良知”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是統一主觀與客觀的認識主體。如他所說:“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識心”,又是“知善知惡”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良知只是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側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恆,以事親便是孝……以從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惻怛。”這裡所謂“是非”、“好惡”、“真誠”、“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個“仁心”(道德心),這“仁心”便是“良知”,這“良知”便是“天理”。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論:
他對《大學》的“致知在格物”一語,作了與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釋。他說:
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又如王陽明送給門人的幾首《詠良知》詩所表達的:“個個人心
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諸如此類,生動地概括了王陽明哲學的本體論和致良知的方法論思想。如果我們將其中“萬化根源總在心”一句改為“萬化根源在良知”,也許更能揭示陽明心學的本質特色吧!
三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論:他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
作兩事。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
卻未嘗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
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
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有三個要點:第一,知行
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謂“工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第二,知行關係是辯證的統一: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
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
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就本質而言,王陽明所說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
所謂“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的道德實踐。最後
個是關於陽明“四句教”的問題。這引起了弟子後學的許多紛爭。劉宗周和黃宗羲對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評。也有不少人認為,四句教反映了王陽明思想的成熟。我覺得四句教應該說是王陽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陽明對致知與格物、本體與工夫關係的疏解。
-
13 # 文藝—青年
陽明心學三大口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結合時代背景,陽明心學是儒學的一場自我革命,有如歐洲的宗教改革,破除了盲信和迷信,打破了儒學的僵化,突出認識個體自身能動性,並具有樸素的人人平等的覺醒,為儒學增添了生命力,為多元化的社會和個性發展提供註腳,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
14 # 愛芮閱館
說到心學的歷史,那就得從儒家的根本問題說起了。
儒家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既然要提倡就得知道這人性之初是什麼,然後才能對症求解。對於這個現代人看來很無聊的問題,在儒家的眼裡確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人逐漸認同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可就在這個時候,程顥向他的弟弟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我們要如何保持這種善?程頤回答說人性本善,惡由外入,只要我們守住自己,不要被外界的惡所誘惑,就可以保持自身的本善。可程顥卻搖搖頭,不同意他的觀點,他說:惡非在外界,而是人心所生,只要我們修好己心,便能保持自身的本善。
他們的這場辯論引發了儒學的一次大革命,直接導致了儒學的兩個學派的誕生:理學和心學。
1.理學
程頤的思想被朱熹繼承,史稱程朱理學。認為萬物皆有理,並且理在外,故提倡格物求知,格盡一切萬物之理,於是可成就聖人之心。
為了更好地闡述理學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然後去人慾。
那麼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呢?
打個比方,人要喝水要吃飯,這是天理,而在有水有粥的情況下,一定要喝紅牛,一定要吃山珍鮑魚,那就是人慾了。
但看這幾個字,你會覺得朱熹沒毛病,講得很好。但它除了這個意思,還有另一個,就是順序。先存天理,然後去人慾。朱熹認為,人的自我修行是需要遵循天理的,天理是第一性的,人心是第二性,人心必須向天理看齊。
2.心學
程顥的思想被陸九淵繼承。陸九淵的驚天之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開創了心學流派。他認為天理不在心外,人心即是天理,朱熹是手裡揣著天理卻滿世界地去找天理,豈不荒謬?
陸九淵的思想最終被王陽明繼承下來,提出了著名的“心即是理”。王陽明認為:理不在外,而在我心,天道即是心道,存天理就是去人慾,去人慾即是存天理。格盡萬物之理,不如修心。
儒學自孔子到王陽明,終於實現了天人合一,王陽明也被後世譽為:最後一位聖人。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甚至在20世紀初摧毀沙俄海上軍事力量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腰牌上寫道:一生伏首拜陽明。直到現在,心學在日本國土上的影響依然深遠,而在中國本土卻被逐漸忘卻,令人唏噓。
(王陽明悟道之言: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外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15 # 為義7399
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其中陽明心學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
16 # 天珠彩陶唐卡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因被人稱為“陽明先生”而得名。是儒家心學宗師。與程朱理學,在哲學上都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但與程朱理學觀點大有不同。實際上,程朱學說被稱為“道學”,陸王學說稱為“心學”,二者合一,成為“理學”。由於程朱名氣頗大,也就以理學冠之了。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學為“理”是存在於本心之中,反觀自心方可獲得真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可以看出這是佛教的思想。王陽明認為,一切來自“我心”,如果善念被心矇蔽,是非常悲哀的事。所以要透過“反觀內心”,從而找到心中原本的善知。這是直接上承於孟子的觀點。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除了追尋儒學的那種心靈純粹,儒家道德外。強調知行合一,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卻不表現在行動上,是不對的,其實是“不知”。知道善,而且要去行善,這才是正理。
“致良知”。對心中已經知道的善,推行於行動從而實現良知。以此統一“知”和“行”,以“致”良知。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迴圈,而是每次“知”都有提高,透過“致”,獲得更高的“知”,不斷的淨化自己內心,最終達到儒學道德的最高境界。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心學理論的精要。 -
17 # 陽明正傳
王陽明心學講的是儒家思想怎麼踐行的問題。
司馬遷說儒家的思想“博而寡要”,個人覺得確實有點龐雜,除了大學和中庸,其他內容相對較多較雜。
於是,王陽明橫空出世,提出“知行合一”的學習和踐行心法。
王陽明心學講的其實就是怎麼去成為儒家所說的君子、賢人和聖人,三個字“致良知”,四個字“知行合一”,理論基礎“心即理”。
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就像一面鏡子,能辨是非,明善惡。
正如孟子所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比如看到一個小孩掉到井裡,立馬就有去救他的願望,這是本心;但你轉念一想,又怕他父母誤會你,怕擔責任,或者怕自己不安全。這些都是本心被情慾矇蔽了。
致良知因為心即理,所以要致良知。致就是抵達,良知就是沒有經過情緒和慾望汙染的本心,致良知其實就是迴歸心這個本體。
知行合一那具體怎麼致良知,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本是一體。具體怎麼致良知,就是起心動念處立馬去做,一刻都不遲疑。不要過多思慮,過多思慮反而會適得其反。
陽明心學要智慧比較高才能應用自如,要先從儒家經典學起。
-
18 # 阿斌之夢
王陽明的心學大綱,國學大師錢穆做了精闢的總結,認為有七條:
1)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
4)誠意;5)謹獨;6)立志;7)事上磨鍊。
儒釋道是心性之學,陽明心學是儒釋道思想的提煉,如果你認為他是哲學,也不是不可以。
我認為由三個部分組成:心學是什麼的本體論;如何體悟本體的認識論;如何讓心學功夫上身的修行論。
在本體論上面,王陽明講了前人沒有講的話。道家認為人的本性是清淨的,佛家認為是空的,儒家認為是善的。王陽明說,人的本性是良知,對性和心的關係重新進行了解釋,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
儒家如何修行,這在當今社會是個問題。佛學有禪觀,止觀的修行方法,心學如何修行呢?王陽明早期強調靜坐,後來發現問題很多,轉而強調事上磨鍊: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19 # 紫天雲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過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01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正所謂“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傳習錄》)。而“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對此,王陽明說:“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傳習錄》)
02 萬物一體之仁與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傳習錄》這樣說道:“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也就是說,聖人之心,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在聖人眼中,芸芸眾生沒有什麼內外之分、遠近之別,眾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樣的至親,希望他們全都平安無事、頤養天年,並且能夠加以教化、養育,以順遂聖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德、宏願。我們說,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會生髮出以天下為己任、胸懷黎庶、悲憫眾生的聖賢家國情懷,正所謂“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習錄》),也就是知行合一。
03 “四句教”與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四句教”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教”,從邏輯上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心”到“物”,從“無”到“有”,從“知”到“行”,從主觀到客觀,再到“知行合一”。需要強調的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並不是自發就能實現,而是需要一個“致”的“工夫”。王陽明說: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 可見,“致”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磨練修身的過程,也就是要徹根徹底的揚善、去惡,因此需要下艱苦的“工夫”。沒有下“工夫”的過程,也就無法致良知,更無法做到 “知行合一”。
-
20 # 星河小海豚
王陽明的心學主要講了三個部分:
1.心即是理的人生論
2.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3.致良知的修養學說
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
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部分。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的本真狀態,是透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範自我的行為。
總的來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家精神的復活,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建議您買本王陽明的《傳習錄》看看。
回覆列表
陽明先生的心學,主要觀點是“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強調心靈深處蘊含著對宇宙人生的正確認識和理解。而我們所要做得,就是開發自己的良知、良能,使我們的心澄清下來,真理和智慧就會自然呈現。
這四句“善惡”詩,正是在修心過程中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為我們提升自己的心靈品質,提供了目標和方法。
首先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是說明當人的心靈來到最高階段時,心物一元,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一切二元對立思想已經泯除。不是沒有善惡之分,只是心靈不受善惡的牽絆,他的行為自然符合道,與道合一。所表現的特質就象太陽,無論善惡,同等普照,化生萬物,無所求取。這個層次的心靈品質,是很難用語言文字說明白的。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人的心靈來到最高階前的階段。這時的心靈已經很澄清了,但是還執著一絲有的概念,不敢放,不捨得放。從最高階到這一階的過程是:道生一的過程,而從最低階到這一階是:萬法歸一的過程。但還不知道一歸何處。心中那最後一絲“我”,還在作善惡揀擇。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是人們在不斷的淨化心靈的過程,關鍵在知,大多數人以為自已知,其實不知。這裡的知是時刻的覺知,也指反觀覺照。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正知之。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學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佛教稱為“戒”,透過規矩和戒律,使自心慢慢安定下來。第四句和第三句合起來意思正好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四句詩告訴我們,要從我們的心開始探究宇宙的最高智慧。要時刻保持一顆覺醒的心,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念起即覺,覺而即照,照而即寂,清楚知道善心噁心,不斷透過覺照去除惡念,升起善念。並將善良的心靈品質在實際行為中展現出來。透過這樣不斷修習,漸漸統合身心,物我,最終上升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終極心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