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遊誦讀
-
2 # 蟄伏枝頭一驚蟬丶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我一開始以為是一本黃書,後來讀到“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捶的過程”,人事漸通之後,才明白它的深沉和悲傷。
尤瑟納爾(瑟瑟)《王福脫險記》,畫家王福在帝王的死亡威逼之下,畫出了幻境,他和弟子進入畫中,消失在碧濤裡。這是我想象得到的一個畫家、一個純粹的藝術者最美的結局。
卡爾維諾《分成兩半的子爵》和《恐龍》,前者一直半遮半掩地隱藏敘述人,直到突然說了一句“那個小男孩就是我”,我在那一刻才恍然明白寫作的虛構和欺騙藝術;至於後者,一直寫“我”作為一隻恐龍與智人部落之間的故事,挺奇妙的,不想到最後寫“越過山谷和平原,來到一個火車站。我上了車,混進旅客群中。”這樣毫不生硬做作的結尾,把我嚇住了。
錢鍾書《圍城》,寫唐曉芙的美就不必說了,鴻漸、辛楣一行人從上海去往三閭大學,路途上的故事實在是太有意思了。一是舟車勞頓,二是著急用錢,三是眾口難調,四是飢渴難耐,五是東西難吃……至於李梅亭的醜陋, 顧爾謙的諂媚,方鴻漸的不討厭而無用,孫柔嘉的心計,各有千秋,這一段是我最喜歡讀的。孫柔嘉在路上生病流淚,錢鍾書寫道:“幸虧年輕女人的眼淚還不是秋冬的雨點,不致把自己的臉摧毀的衰敗,指像清明時節的夢雨,浸腫了地面,添了些泥。”比喻之精妙,之貼切,深有共鳴,至於機鋒妙語,諧趣警語,全書俯拾即是。
金庸《連城訣》,狄雲與水笙在雪山深谷數月,情愫漸生。等到狄雲解開連城訣的秘密,報得大仇,回到山谷準備永遠與世隔絕,誰曾想水笙在雪谷等他“我知道你終於會回來的。”(我每次讀到這裡,都有一種深切的眷戀,羨慕這虛幻的美好。金庸是沈從文的粉絲,我個人覺得,《連城訣》的結尾是在映照《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
-
3 # 棧橋落日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該小說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邊城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點:一個是書中描繪的優美景色,一個是小鎮茶峒民風淳樸。 下面我們賞析一下邊城的原文。
文章開篇寫到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山城,白色小塔,一條小溪,小溪清澈透明,一幅優美的的世外桃源畫面躍然紙上,展現在我們面前。
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裡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量,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但不成,凡事求個心安理得,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把錢的。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
小鎮的人都很慷慨,沒有人貪圖別人的富貴,只求心安理得,像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無論富裕的船總、貧窮的渡船老人,還是做身體生意的妓女,做人總是那麼有情有意。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
翠翠和祖父日常的生活,閒適淡然的日子,讓人跟著作者的筆觸走近了這座小鎮的深處,祖孫倆的善良、美好,讓人不忍心破壞。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十四中寨逢場,城中生意人過中寨收買山貨的很多,過渡人也特別多,祖父在渡船上忙個不息.天快夜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邊城的故事很簡單,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也沒有氣勢恢宏的場景,有的只是茶峒小鎮優美的風景,和茶峒人民淳樸的民風,在這裡大家感受不到欺蠻霸凌,感受不到爾虞我詐,感受不到戰爭的硝煙,感受不到緊張的生活壓力。可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中,邊城小鎮才是大家內心向往的地方,這個地方只有美。
-
4 # 從小段到老段
之所以說它偉大,不僅是因為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更是因為它激勵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翻拍成電視劇,看著還不錯,還是比較尊重原著的,電視劇從頭到尾看了幾遍,每次看都是那樣的熱淚盈眶,內心也是那樣的久久不能平靜。
聽著這首片尾曲《神仙擋不住人想人》
羊啦肚子手巾啦三道道藍,
咱們見啦面啦容易哎喲拉話話難,
一個在那山上一個在那溝,
咱們拉不上那話咱們招一招手
……
蒼涼古樸的曲調讓我的情緒又一次陷入到對《平凡的世界》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深深地思考當中。
在文革末期,改革開放初期,那樣一個思想混亂的年代,在黃土高原那片貧瘠的土地上,平凡世界裡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思想,在創立著不平凡的生活,堅守著最初的夢想。
我喜歡孫少安,喜歡他身上的那種責任和擔當,面對著那樣一個爛包的家庭,早早地輟學,少年老成,精明實誠,十八歲當隊長,搞責任田,蓋磚窯,用自己的勤勞樸實釀造出了生活如蜜般的甘甜。
我更喜歡孫少平,也許是因為在他的身上多少也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雖然生活貧苦不堪,但少平卻從沒有因此而破壞掉身上優秀的品質,貧窮帶給他的強大自卑和不甘於向命運低頭的強烈自尊,使他以自己待人的真誠和辛勤地勞動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這也許是田曉霞深愛他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我也不得不誇誇田曉霞,如果說秀蓮是生活中最合適的伴侶,能吃苦耐勞,通情達理,關愛丈夫,那麼無疑,田曉霞就是精神上的最佳配偶,她和少平的愛情摒棄了地位,金錢,貴賤的世俗,是純潔的,是乾淨的,就像曉霞日記中寫的那樣,真正的愛情不應該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是心甘情願地與愛人一起奮鬥,並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鬥爭,你有沒有決心為他,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犧牲,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愛情的標準。可曉霞你怎麼可以這麼狠心,你忘了和少平古塔山上杜梨樹下的約定了嗎?你忘了要以未婚妻的身份跟少平回雙水村,在給爸爸新箍的窯洞門前合影了嗎?為什麼要留下少平孤零零的在這個人世間,為什麼結局要這麼悲,唉,怪只怪路遙先生手中的這支筆太狠。
永不遏止的奮鬥精神,也許才是這部作品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一種信念,每個人都是平凡人,但我們可以讓自己過得不平凡,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適用於任何一個年代,適用於任何一個人,我也相信,透過自己的勞動換來的,靈魂上都會是安寧的。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世界,努力奮鬥吧。
-
5 # 一鳴易理
三毛的《三毛流浪記》,不是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
同樣都為白羊座的我和她,總是有著太多的共鳴,一個人,騎著腳踏車,攜了書和筆堅強而孤獨的漫遊世界,也是我的夢想,我的渴望,卻沒有去行動的勇氣!
1,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2.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3.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4.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5.朋友這種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
6.從容不迫的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心折。
7.今日的事情,盡心、盡意、盡力去做了,無論成績如何,都應該高高興興地上床恬睡。
8.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會被別人搶走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
9.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10.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學,沒有一件是太晚的。
11.每次考試就像是一種屈辱 ,你說你會了 ,別人不相信 偏拿張白紙要你來證明。
12.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13.人,真是奇怪,沒有外人來證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
14.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裡,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15.我們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實實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
-
6 # 知見亭
讀書應看作是一個個碎片的整合,和一段段時間的接續。因為讀書在內容上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在時間上更是不斷疊加的。
可往往,在這些碎片和時間之中,總會有一些作品是在你興趣使然的驅動下,不斷地重疊和反覆。而這,就是你認為的經典,並深深地引起你內心中強烈的共鳴。
我覺得,對於讀書人,上面的情況自然是越多越好,它更能把你的思維和樂趣專注到某一個點上去品味,去關注。在生活中每個人匆忙而過的事情太多,而真正能駐足停下來,哪怕是能片刻打動我們的,這樣的時刻也往往過少。
此時此刻,我的桌上或者電腦手機裡存放的書籍,能進入到我內心並感化我的,就是這些天來我每日都逐字記錄並與大家共同分享的,來自美國作家喬治·希恩所著《跑步聖經》。
喜愛的原因首先源於自己的經歷,因為我每天都在跑步。這不僅僅是每天的自制力的體現,更多的則是因為喜歡而把它當成了一種習慣。而《跑步神經》是會經常給我提供並能輸入到我身體裡的精神食糧,同時讓我時刻感到欣慰和滿足。
喜歡終究是喜歡,感動也終究是感動,不想去追問自己“為什麼”。
這裡只想把心中的經典再度提煉,並與也許同樣對它感興趣的你一同分享,這就是理由。
“跑步就是去發現,使我們回到過去,並且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個終而復始的圓。因為我找到的自我,就是年輕時候的我”。
“我們必須把凱撒的東西還給凱撒,也許生活中付出的努力並不能帶領我們通往成功的道路,但是我們不應因此而放棄”。
“因為身體與心靈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因此跑步是一種完整的體驗。它是一門藝術又不僅僅侷限於藝術”。
“跑步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自己,就是找尋本我,重新找回我們原本的完美狀態。在跑步中,找到你自己”。
“生活是一場偉大的實驗。不管你從事什麼事,都應該完整地體驗。沒有盡最大能力做事,沒有認真地生活是不道德的,包括跑步”。
此經典能引起我共鳴還有的很多很多。但我相信,這種心中的堅定與篤信,除了能明確表達所帶給我的無限愉悅與美好之外,更多的卻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對大師的真心膜拜和虔誠致敬!
-
7 # 默玄吟雷
我這人可能人格多元分裂,對許多書都有共鳴,但又分別不太清,試著回答一下吧!
對我最有共鳴能開悟自我認知的可能是《楞嚴經》,因為楞嚴經直拆人的五蘊四大,塵識六根,使人自我認識深入到生死從前。太讓人震憾了,只是我還只讀了一點。
從文學性上我最共鳴的是一本雜誌,叫什麼,文章題目都忘卻了,但卻記得上頭講了三句,矛盾之神,結構之神,主題之神,我登時開悟,會寫小說了。
就這三句。
對迷茫世界,未知之因由,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周易》,一句統之在道,則無二知,讓我頓生世界本瞭然之心。
對現實,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書是《三國演義》,其中有句話,我最感受深刻,人吃人哭著吃是仁義,代表人物是劉備。人吃人笑著吃是奷詐,代表人物是曹操,人吃人護食吃是狼性,代表人物是孫權。
亂世吃人時代,公不食人必為人所食,有捨身伺虎之雅量乎?
苟全性命,不求聞達,老天不同意,老大也不同意,怎麼辦?混社會,闖人生,口吐蓮花不是經,手中亮出宰人劍,刀山火海勇前行。
誰想吃我難道吾劍不利乎?
-
8 # 原度拾趣
讀書其實是在讀人生,讀的是作者的人生,讀的是書中角色的人生,當然也是在讀自己的人生。
要說那本書自己最有共鳴,還真不好說,隨著年齡的變化能引起共鳴的文字或者說作品也在變化。少年時代有少年的共鳴,到了青年能引起共鳴的也會不一樣,中年乃至老年更是如此。
已經是不惑之年的我,最近讀到花如掌燈的《心安之處是故鄉》,讀越越有感覺,越讀越有味道。這是一本隨筆集子,文章娓娓道來,一些人,一些事,不是自己,勝似自己。沏一杯茶,Sunny暖著脊背,也暖著手上的書本。書的裝幀一如書中的文字素雅、平實,平實的讓你不敢小覷。
作者是一位養蘭人,愛蘭自不必說,周圍也影響了一群朋友,蕙質蘭心,彷彿不然一塵。文如其人,字裡行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不認識這本書的作者,書是從一位朋友處順來的。我的這位朋友,是書的責編,他的人也如書中的文字,明淨得讓人心疼。遺憾的是,我的朋友在除夕告別了人世,在疫情很嚴重的時候走了,但與新冠無關,才三十幾歲。
朋友的離世,讓我又捧起了這本書,就看到裡面的文字好像是為我所寫,又像是為他所寫。哦,對了,我們都是客居北京的異鄉人,朋友彷彿預感到時日無多,於是便在春節前半個月回到了家鄉,這一回竟成了永恆,他再也不用做異鄉人了。而我,為了生活,依然身居異鄉,鄉愁如酒,愈來愈淳。
每每讀完一篇,我都會不由得閉目沉思,像是在祭奠自己的朋友,也像是祭奠自己的過去,也可能是品味書中的文字,希冀未來的自己,抑或是都有罷。
書中有一篇寫的是作者家的保姆,文字非常平實,但平實中透著一種撲面而來的情感,這種情感簡直讓我窒息,但我喜歡這種窒息,不,應該說是享受。
文中提到的保姆,替作者先後送走了年邁的雙親,這樣的保姆已經不是保姆了,而是老人的子女,甚至超越子女。的確,作者也沒把保姆視為保姆,而當成了家庭的一員。這篇文章令我掩卷許久,想了許多,反思了許多,有自己,也有別人。
另外,書中不少篇幅寫的是花草蟲魚,這只是看在眼中的文字,看過之後想的卻是人生,是詩和遠方,是一種至善至美的空靈。
好書,好文章,不是筆寫出來,更不是鍵盤敲出來的,而是作者用真情編織出來的。這本書,我想放在手邊,因為它需要靜下來,用心感悟,為自己的內心,也為那位英年早逝的朋友。
希望喜歡讀書的朋友,一定將喜歡的書當作朋友,甚至是知己,這樣,你才能聽到發自肺腑的心聲。
-
9 # 這麼麼
了不起的蓋茨比。
無論在哪個時代都適用的人性規律。
兩年前,這本書火熱的時候,朋友送了我一本,一直擱在書架上,早就佈滿灰塵。
當時看到這本書突然爆紅,以為只是炒作,一種故事形式的成功學,裡面全是心靈雞湯,講述一個貧窮人家的孩子如何一步步努力奮鬥,走上人生巔峰那種爛遍大街的劇情。
直到最近無聊之下,隨手翻起,覺得本書確實有意思,再次找了電影來看。好像才讀懂書中的故事!
本書主人公以旁觀視角,看過蓋茨比豪宅盛宴,看過表妹黛西和丈夫之間的同床異夢,看過蓋茨比為愛痴狂……
1.蓋茨比內心的自卑。他一直以紳士之型示外,僅一次,當湯姆向眾人揭露他是個販賣私酒的混混,諷刺他出身,即使再有錢,也跟大家不一樣時,蓋茨比暴怒,雖然控制住了接下來的行動,但是他的表情“像剛殺了一個人”似的。可見他即使現下風光無限,內心深處還是有不可碰觸之痛,無論是什麼人,在被戳中痛處後,也是要發狂的。
2.黛西的現實。嫁給多金的湯姆後,依舊氣質優雅,活潑靈動,愛浮華的生活、名貴的物質,宴會派對夜夜笙歌,五年後蓋茨比帶給她的是她也沒有見過的豪門富貴,便滿心歡喜,想要與之私奔遠走,但聽到了蓋茨比不乾淨的背景後,他的暴怒在她看來竟不堪,對他的愛也變得遲疑起來,甚至蓋茨比替她頂下罪責死後,連葬禮都沒有去參加。
3.湯姆的失去才懂得珍惜。本就是花花公子,得到黛西后,依然在外留戀花叢。即使情人打電話來家裡,他也並不藏著掖著,與黛西爭論。直到發現蓋茨比和黛西的私情後,才忽然重視起自己的妻子,再加上情人一死,更是害怕連黛西也離開自己,費盡心思破壞兩人感情,設計蓋茨比。
圖片選自網路
-
10 # 哆哆哆啦
有很多,想安利兩本。
1.丁立梅《彷彿多年前》,是散文,這算是一本心靈雞湯文。但是和別的心靈雞湯文不一樣,別的會讓你看了熱血沸騰生出衝動,但是丁立梅的散文不會,看了會讓你沉心靜氣。並且丁立梅的散文,非常貼合生活,沒有太多的大道理,都是平常生活裡的小故事,而且非常的通俗易懂。真的強烈安利,尤其適合情緒暴躁對現狀不滿的人看,也適合學生看,因為她的散文經常被選進中高考做閱讀理解,安利!
2.加繆《局外人》,這本小說可能就比較邊緣化,不夠大眾了,但是也算是名著吧。不知道該怎麼說,大概就是我算是一個循規蹈矩但是絕對不三從四德的人吧,我理解不了我的朋友們為什麼有耐心把家裡佈置的很溫馨,為什麼對於結婚生子接受的那麼理所當然,為什麼可以成為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的執行者,但我又確確實實的在認真的活著。默爾索“局外人”的狀態真的很吸引我。
-
11 # 孟小興
我小時候在書攤上有連環畫是免費的,要錢的書我也看不起,因我一小孩身無分文。我看過俄國作家寫的自傳(我的童年)(我的大學)書中描寫的經歷跟我很相似,高爾基小時候也沒有念過什麼書,靠跟人家打工維生,靠自己刻苦學習最後成為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我因受父親牽連被剝奪了上學的機會,只讀到小學畢業,我當時只有十三歲,年紀又小又幹不動農活,只能乾點婦女乾的農活。閒時就找點書籍看看,如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是稍大一點看的,還自學了初中語文,數學,後招工考試我數學考了九十八分,語文看了一星期課文考了六十幾分拿到初中文憑分配了工作。我認為高爾基先生所描寫的(我的大學)應是社會人間大課堂,勞苦大眾是高爾基先生的老師,就此擱筆。
回覆列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