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見小李vlog
-
2 # 風情漸漸依舊
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天下三分魏蜀吳,蜀漢屬於正統,也是最弱的國家,其實讀者都是同情弱者。劉備是當世梟雄,但是起點過低。
劉備從織蓆販履開始白手起家,與曹操,孫權這些官宦子弟比起來起點太低,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都有一定的根基和號召力,而劉備一個人能夠在亂世中奔走數十年,在各大勢力侵圖下生存,屢戰屢敗還堅定自己的目標終成霸業,並建立起來自己的勢力,因為他有理想,志氣,所以劉備一路走下來的成功,更讓多數人覺得心酸不易。
忠於漢室,以光復天下為己任。在三國演義裡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高舉匡扶漢室的大旗,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銜劉皇叔的身份也讓劉備名利雙收,反而曹操迎接漢獻帝,擁兵自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襯托了劉備忠漢復國之心,讓很多看客心裡有忠奸之分,作為正統的劉備從一無所有都建立一當勢力,一生四處征戰,更是四處輾轉,多次寄人籬下,屢次丟妻棄子,事業低迷,英雄氣短,所以更讓人同情。
劉備仁義寬厚,更會收買人心。劉備仁義待民,以誠待人,處事圓滑,儘管好哭,但是對待手下百姓還有文臣都有收買人心之嫌,從劉備扔劉禪的那場畫面中,劉備非常激動,對趙雲說到:為了我的小兒,差點害了我一員大將的性命,趙雲急忙接住,感恩涕零,其實更讓那些親劉的人得到安慰,更死心塌地跟著劉備,而且劉備仁心多次帶百姓出逃,說明百姓對劉皇叔有依附之心,所到之處民心所向,這也是每次劉備戰敗逃亡會讓人憤恨,流淚,同情。
劉備一生稱得上是遲暮英雄,劉備創業前中期經歷了很多大起大落,多次丟妻棄子,往往在事業上有點起色,轉眼就跌落深淵,四處奔走,以興復漢室作為目標,無論吃過多少辛苦,受過多少恥辱,擦乾眼淚後,繼續向著這個目標負重前行。 -
3 # 人世繪
一個慘字,一個窮字,還有他姓劉。
咱們這回倒著說,首先從他姓劉開始說起。華人向有擁立正統的情結。歷史上,不管當時的皇上有多混蛋,只要沒出太大圈兒華人一般很少出現反叛,即使是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三國前期,匡復漢室也是一大部分華夏子民的第一夙願,包括呂布,這一點我在其他的文章裡講過。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孟德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劉備首次見到漢獻帝,並查閱家譜,確認劉備為中山靖王劉勝的第17代玄孫,論輩分,是漢獻帝劉協叔輩(正史記載劉備輩分其實是漢獻帝的重孫),正式確立了劉備皇叔的地位。這也是很多《三國演義》的讀者擁護劉備的主要原因,根正苗紅。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劉家強大的基因。劉備他爹劉弘,連繼承爵資格都沒有,就是個平頭百姓,為什麼?因為他的祖爺爺劉勝,太能生了,劉勝一輩子一共生了120多個兒子,然後一輩兒傳一輩兒,一窩生一窩。你想,他們劉家身為貴族,那除了吃飯睡覺,還能幹啥?所以到劉備這一輩兒估計跟他同一輩分的旁系弟兄聯合起來都能踏平天下了,如果這麼多人都繼承爵位,哪兒來的錢?集體吃土吧!所以說“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完全正確。回過頭來咱再說說劉備和漢獻帝的關係,咱打個比方,你姓王,你家孩子肯定也姓王,但是你家孩子跟隔壁老王肯定沒關係,對吧。所以,從根正苗紅的角度去支援劉備,已經說不過去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劉備身為皇親貴胄,卻是個賣草鞋的的原因。也就帶出了第二個問題,窮。
剛才咱們說了劉備窮的原因,親戚太多。說到這,就不得不佩服一下劉備的母親,因為女性在歷史上基本沒有什麼地位,所以劉母的真實名姓成了一個謎,史書上根本沒有記載,在此咱們就姑且稱其為劉母吧。劉母不愧是落魄貴族家的媳婦,對劉備的教育極其重視,要知道劉備自幼喪父,是由母親一手帶大,母子二人靠織蓆販履艱難度日,即使如此劉母也沒有放棄對劉備的教育,在劉備十五歲的時候給他找了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此人便是盧植。盧植此人甚是了得,文武雙全堪稱當世第一大儒,足下弟子徒孫無不是皇親貴胄,其中當屬公孫瓚最有名氣。劉備拜盧植為師放到現在相當於直接把劉備送進了北大研究生院。牛吧!別的不說,單說這學費絕對不菲,而且全靠劉母一人織蓆販履獨自承擔。劉備以後混不出個樣來,真對不起他娘。問題就在於劉備家窮,畢業了,即使學到了滿腹經綸,也只得再次回家織蓆販履度日,而是一賣就是很多年。而同學公孫瓚則不同,畢業後直接入仕,迎娶白富美,當上中郎將,前途一片大好。雖然看起來學識再好不如家境好,劉備也是畢業即失業,但正是這一段學習經歷為日後劉備的雄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學很重要)。知識改變命運在劉備身上得到了驗證。劉備雖窮,但正是因為窮,才有幸結交了關羽張飛兩位曠世英雄,正是因為學識才能得到兩位英雄的敬仰,桃園三結義,成為千古佳話,得到了讀者的追捧。所以說窮有窮的壞處,也有窮的好處,窮途並非末路。好處說完了,壞處也該來了,這個窮,也為日後的劉備的慘埋下了伏筆。
因為劉備很窮,所以整個《三國》只有劉備這一路諸侯是白手起家。剛才也說了,他這個皇親的身份和路人沒什麼區別,只有當他強大以後這個頭銜才值錢。自黃巾起義開始劉備為了創業先後給劉恢、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七位老闆打過工,這個過程可不是跳槽越跳越高,而是除了曹操之外劉備是去一個地兒黃一個地兒,慘吧,讀者也跟隨著劉備的腳步顛沛流離嚐盡了世態炎涼,你說怎麼能不同情劉備?好不容易佔了荊州拿了益州創了蜀漢,革命的勝利果實就在眼前,劉關張三兄弟又真真切切的上演了一幕士為知己者死,悲慘世界啊!這粉圈的跑的了嗎?故事還在延續,諸葛亮接過劉備的遺志,繼續著蜀漢大業,結果落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卻無怨無悔。忠孝仁義禮智信,人們最渴求的東西在蜀漢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怎麼能不同情劉備,不喜歡劉備。怎麼能不為劉備讀完一本《三國演義》呢?
-
4 # 歷史鑑春秋
三國志作為史書記載的比較客觀,評價人物也比較真實全面;而演義主要是根據民間的傳說成書的,由於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劉備成了大家同情的物件。
首先是因為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后代,族譜也有依據,獻帝也認可;有此根據,劉備就成了漢室正統,成了當時人們心目中唯一名正言順的統治集團,而曹魏和孫吳兩方沒有單獨成國的依據。
其次是曹操在三國後一直作為篡奪漢室天下的奸臣遭到唾棄,孫吳一方具有江東的富庶繁華之地;而劉備一方國力最為弱小,所以很容易贏得民眾的同情。
第三是演義裡作者的觀點所致。演義主要是根據民間對三國曆史人物的喜好及評價來寫的,民間和官方褒獎劉備一方已成定局和慣例,所以作者的成書著力點就是以尊劉貶曹為基調的。
綜上所述,看演義時都盼望劉備一方能統一天下,大家都擁護和愛戴劉備,就自然同情劉備,成了評判三國曆史人物的主流意識民間論調。
-
5 # 龍易八字起名
《三國演義》中劉備比曹操和孫權更能博得人的同情,因為作者羅貫中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給他添加了主角光環,可又營造了一個悲劇故事。悲劇,總是讓人唏噓感嘆的,更能讓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劉備,據說是漢武大帝劉徹的同父異母兄弟中山靖王劉勝的九世孫,由於劉勝的兒子太多,九世之後開枝散葉、遍及四海,誰又能分得清呢!且不管其事真假,關鍵作者是當真的,所以劉備就有了皇室後裔的身份。
《三國演義》開始的時候,劉備的日子那叫一個悽慘,昔日天潢貴胄,已成了潑皮破落戶,四十多歲的人了,要以販賣草鞋為生。這樣的開始,已經勾起了讀者的同情。
可他就這麼一個處境,仍舊不忘自己大名鼎鼎的祖先,老子祖上也曾闊過。眼看祖宗的江山亂糟糟一片,他實在是不忍心啊,他發誓,要拯救這大漢江山。人窮志不窮,是好樣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如此,可未必能做到,所以劉備值得敬佩。
接下來他起兵勤王,迎擊黃巾軍,終於擠進了大漢朝廷,獲得了一個官方身份。這時候他要享受榮華富貴,那沒一點問題。可他心有不甘,不願呆在曹操的屋簷下,看著大腿上新增的那些肥肉,一種悲哀襲上心頭,日子不能這麼過啊,他決定豁出去了,老子要單幹,要闖出自己的名堂。世間能有多少人抵得過榮華富貴的誘惑?世間能有多少人經得住金錢美女的腐蝕?一般人不能,但劉備可以。這時候讀者就得為劉備鼓掌叫好了。
衝動是魔鬼,衝動是要付出代價的,於是劉備一路奔逃,丟盔棄甲,順便丟了老婆孩子。可那又如何,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一番辛苦,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被他收入麾下,至此,他要實現的理想有了大框架,有了具體方案,雖然還沒實現,但看上去無限美好。
此後正如諸葛亮所料,劉備得荊州,得益州,得漢中,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無奈江湖險惡,拜把子兄弟關羽和張飛前後被奸人所害,劉備火冒三丈,倉促中舉兵攻打孫權,被對方火燒八百里連營,無限悲憤中身死白帝城。在此可見劉備的兄弟義氣,真讓人又敬佩又遺憾。
劉備死後,兒子劉禪上位,起初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他還聽話,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他沒了顧忌,重用宦官,大興土木,貪戀美色,終究毀了蜀漢江山。可惜老子英雄兒混蛋,令人無奈啊。
劉備的生前身後事,充滿了傳奇色彩,令人敬佩,令人感慨,令人興奮,令人哀嘆。這樣一個悲劇主角,令人無限同情,也合乎人之本性。
-
6 # 史海撈蝦
三國演義是小說筆法。它的主旨是抑曹仰劉,視劉備為漢家正統,而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樣的基調一經確立,就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好人壞人形象立現,正面反面涇謂分明,讀者的價值取捨自然受到了影響。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扮演了仁形象。無論對臣僚弟兄還是對百姓,不離不棄,仁義盡致,這樣的人誰不予認同?長坂坡逃難,手下數次報告,行軍遲緩的原因是跟隨的百姓拖家帶口,行走緩慢,勸劉備棄百姓而加快行軍速度。但劉備心有不忍,含淚拒絕。這樣的情節,誰讀了都會視劉備為懷柔之人,不同情他都不可能。
反觀曹操,三國演義中除了以刺殺董卓,除掉荀彧楊修等情節把其梟雄本色描寫得淋漓盡致,強調的是曹操“篡漢"的"狼子野心"。這種抹黑似的描寫,肯定得不到讀者的認可。無論歷史上還是生活中,誰會喜歡這樣的人呢?一反一正的對比之下,同情劉備成為了必然。
-
7 # 紅辰夢劫
關於題主的問題,首先《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老先生所著,因羅貫中個人屬於懷才不遇,屢屢遭到冷遇,將個人的情懷代入了書中諸葛亮的身上,他的不得志是因為還沒有遇到明主。
桃園結義對民間的影響劉、關、張桃源三結義符合民間老百姓的審美,蘇東坡說過:“在酒館裡,會有許多說評書的說到三國,聽到曹操勝利,人們會哭。聽到劉備勝利,人們無不拍掌稱好。”
三教九流對劉備、關羽、張飛3兄弟的不離不棄,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去追大哥劉備的事蹟更是廣為流傳,在利益面前什麼結拜兄弟,親兄弟都能手足相殘。因為少見,所以顯得珍貴,羅貫中收集三國資料的時候也會受此影響。
劉備符合文人們推崇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是千百年來,儒家深入人心的教條,而劉備對百姓很好,逃跑的時候也要帶著百姓一起是為仁;劉備對關張二人的兄弟之情是為義;劉備對皇帝恭敬有加是為禮;劉備註重培養自己的名聲,把自己樹立成漢室宗親,最終得到劉皇叔的美名,無論去哪個諸侯的地盤都被以禮相待是為智;劉備一直以漢室自居,建國蜀漢,連稱帝后都被稱為漢昭烈帝是為信。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
8 # 中行偃1
答: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先主劉備顛沛流離歷經艱險,但非常講究忠信禮義,雖然形勢緊迫危險,但所說的話卻不失道義。緬懷劉表對自己的恩義,其情感動三軍。傾心相隨計程車人們,也願意與劉備一起同甘共苦,看他獲得擁戴的原因,又豈止是安撫軍民,跟百姓同甘共苦。他最終能成就大業,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劉備就是“仁”的代表,作品不僅透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作品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透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雖然時常被對手稱為“漢賊”,卻仍然是文有謀臣,武有勇將,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衛他。與吳、蜀相比,曹魏反而有著不可思議的優勢。正因為如此,小說最後,被人們擁護的明君劉備卻命喪白帝城,而被人們視為“漢賊”的曹操卻差一點統一了全國。這是三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有些人就會以同情的心態來讀《三國演義》了。
-
9 # 史海浮沉假行僧
到底為什麼?我們從以下三點來看。
一 羅貫中的傾向我們看劇看小說,思路大多都會圍著主人公的境遇去轉。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也是把劉備當主流,當主角來刻畫的,而曹操孫權則多有略貶。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三國志》評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誇了劉備的優點,但也同曹操做了比較,指出劉備才略不及曹操。並且誇曹操是亂世中的英雄;但是眾所周知,羅貫中就說曹操是“奸雄”,一字之差就已經道出了羅貫中的內心傾向!
我們欣賞一部作品,難免會跟著作者的思路去走!
二 劉備始終是最弱小的一方01出身
三國裡看不起劉備的經常有一句話掛在嘴邊“織蓆販履之徒”,而對一起打天下的張飛,那些人則稱之為“屠豬販狗之輩”,關羽則只不過是一個逃犯!
劉關張都是布衣出身,除了張飛條件相對普通人稍微好點,基本就是窮的叮噹響。說白了就是“白手起家”。
接著是曹操,儘管曹操出身於官宦家庭,但是曹氏是望族,無論是兄弟輩還是族子輩,出了一連串的名將,曹仁,曹洪,曹休,曹純,曹真等等,這裡要說一下,真實的曹真並不是《三國演義》裡寫的那樣“飯桶”;還有跟著曹操打天下的夏侯一族,以夏侯惇,夏侯淵兄弟為首。
這裡一比,曹孫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劉備就實在是微不足道了。
02 成就
漢末天下分13州,曹操雄踞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等9個州;孫權始終佔著揚州,交州。
劉備的蜀漢政權最鼎盛的時候就是漢中之戰打敗曹操佔領漢中的時候,彼時蜀漢擁有荊州,益州以及漢中這個對抗曹魏的前沿站。
漢中之戰是219年5月結束的,219年7月,關羽就率軍北伐,一開始的確是水淹七軍,氣勢如虹,結果東吳背後偷襲荊州,致使腹背受敵,當年12月即城丟人亡。
也就是鼎盛蜀漢,剛持續了7個月,荊州就被“浪”沒了。隨後221年7月劉備不顧勸諫,一意孤行,率軍伐吳,著名的夷陵之戰開始了,最終被火燒連營七百里,慘敗而歸,劉備身死,張飛於戰前就已身亡。幸虧有諸葛亮主持大局,恢復生產,平定叛亂,不然蜀國可能提前幾十年就滅亡了。
想一想劉備的履歷,創業之初,屢戰屢敗,欲哭無淚;得了諸葛亮確有明顯好轉,“借了”荊州,但是取個益州丟了個能左右局勢的鳳雛,剛剛強一點了,從關羽走麥城丟荊州開始引發的一系列後果,就迅速跌入谷底,喪失大好形勢,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結局都讓人有些悲愴不甘心!
三 正統思想歐陽修曰:“統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統而不得其正者,猶弗統乎爾。”
在古代儒者眼裡,“正”比“統”重要。
曹操在《三國演義》裡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朝政;孫權反正沒有挾天子,老老實實的呆在江東,名義上還是漢廷之臣;劉備就不一樣了,他一直都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他姓劉,雖不是皇室宗親,只是皇族遠支之後,但起碼跟皇族有關聯,這就足夠了。
大漢開國四百年,漢朝曾經的空前強盛極大的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漢人”這個身份的認同感!在局勢動盪,民不聊生的漢末,士族黎民恐怕更加思念大漢政治清明的時期!
要說真實的劉備心裡真的就只是想做匡扶漢室的股肱之臣?曹操的統治就一定比劉備差?也不盡然。毛主席都曾誇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統一北方,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顯然,劉備就是比曹操的“名”順!!奈何又沒打敗曹操實力,或者有那麼一絲機會的時候又都給錯過了。
徒留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悲情!
結語同情弱者,推崇悲劇英雄,正統思想,正是中華文化自古流傳的這些特點,讓潛移默化的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想支援劉備“北伐中原,振興漢室”!
回覆列表
這和羅貫中先生的思想是有關的:1羅貫中生活的時代距三國較久遠,會受到如諸葛亮的《前出師表》這樣的忠君思想的影響。古代有2忠思想:1忠父2忠君。你想一想,諸葛亮所在的劉備集團具有這樣的高風亮節,令誰不感嘆一番呢?而曹操集團的故事裡,我們何時讀到曹操及其部下的忠君、忠父的事情呢?所以原因1是羅貫中生活時代的影響所造成2與羅貫中的身世有關。羅貫中一生命運多舛,曾被一些人看好前途,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遭到冷遇被打發回家。這時,他會像很多讀書人一樣把受到劉備重視的諸葛亮視為偶像,成為他的“粉絲”。他一生沒有完成的夢想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實現,所以,因為喜歡諸葛亮而轉為喜歡劉備集團。3人物影響。蘇東坡先生說:“在酒館裡,會有許多說評書的說到三國,聽到曹操勝利,人們會哭。聽到劉備勝利,人們無不拍掌稱好。”在人們的影響下,羅貫中先生也與他們產生了同樣的情懷。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力捧劉備。《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與曹操
看過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的人,大多會為劉備集團的悲劇結局感到惋惜不已,於是會明顯的表現出“尊劉抑曹”的傾向。作者將正義、真誠或者說真、善、美給予劉備集團,而把邪惡、奸詐或者說假、惡、醜拋給曹操集團,千百年來,作者的這種傾向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