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家名趣屋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得追溯到唐朝。

    那個時候他們可以用指南針,用太陽,用北斗七星,用樹指明方向。

    指南針

    指南針發明於戰國時期,那時名字叫做司南。

    唐朝也叫它司南,那時主要用於旅行,航海和軍事。

    唐僧就帶著他隨時辨別方向。

    太陽

    太陽從東方生起,西方落下,跟著太陽落山的地方前行,最後就能到達西天。

    老樹年輪

    對於北半球來說,南邊長得比較快,年輪就稀疏,北面長的較慢,年輪就要密一些。

    對於南半球來說,北邊長得比較快,年輪稀疏,南面長的慢,年輪就要密一些。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從很早就被人類發現,晚上古人就用它指名方向。

    唐代有一首詩剛好寫的北斗七星,這也說明唐代的人們晚上常用北斗七星指名方向。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出門在外 有口走遍天下

    只要遇上人都可以問路,農民伯伯都會很善良的給你指路。

  • 2 # 大河與歌

    這要分兩個部分來回答,唐僧師徒是神話傳說,玄奘西行是歷史事件。如果是神話那就簡單了,有法力無所不能,判斷方位是個什麼事,即使唐僧不懂,看太陽哪邊落下,佛光哪裡普照不就得了,這都不用作答。

    這裡來說說真實的玄奘法師是如何西行的吧。

    玄奘取經拜佛的路徑有史可循:東起大唐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經由絲綢之路,直往新疆,到了異域斯坦國後南下,終達天竺印度國。

    這麼一看,玄奘法師似乎繞了個直角彎路,並不是所謂的一路向西行,不用怎麼判斷方位。但事實上這也是地理因素所制,僅靠人力腳力是不可能直接西行,橫穿橫斷山脈,走直線的。

    所以,玄奘取絲綢之路而行,再南下求經實是因便所起。那麼終於涉及到玄奘是如何判斷目的地的問題了,其實說難也不難:

    即使在那個交通不便,只靠車馬而行的時代,往西行的路線早有指引,經貿路線早已打通,無非只是疏通一下過路費的問題。

    唐朝與各國經貿往來頻繁,很多商品經絲綢之路出口中亞、西亞各國,玄奘只需借便取道而已,某些路段靠車馬承載,有老師傅坐駕,不用擔心迷失方向的問題。

    玄奘借大唐法師的名號,到一國便在一國弘揚佛法,借這個順水人情,這些國家的國王怎麼可能不會盡地主之宜,將玄奘送到關口,方便去往另一國。

    不過事實上,有些路段也極為兇險,例如途徑沙漠、山脈路段時,這就要靠投石問路和一些經驗本事了,不過更考驗的還是個人的毅力。

  • 3 # 東霖Damagelee

    這樣的問題,我實在是汗顏!為你汗顏!師徒四人外加一匹白龍馬,只有“唐生”是肉體凡胎!

    三個徒弟和那匹白馬,哪個不是曾經縱橫四海的人物!也就是陪著師父慢慢走罷了!

    去往西天的路!又何必執著!

    還是領著你看看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怎麼上的西天!

    玄奘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

    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南韓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西行

    玄奘的西行,按現在的說法是“偷渡”出去的!歷盡艱辛!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境內)——鐵門(烏茲別克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結語

    長路漫漫,隻身前往!其中艱險,實不足為外人道!九死一生、九死一生啊!若非有大勇氣者,大覺悟者,如何能行!

    現在看著地圖和路線,簡簡單單一點文字!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穿沙漠、越雪山、過草原、趟原野!野獸、歹人無數!千言萬語只有一個字“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4 # 谷底001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時是根據什麼判斷是往西

    走的?這個的確要仔細分析一下。

    1.童話故事的說法。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三徒弟。這裡有白龍馬作為龍馬的靈性,龍馬四蹄前進的方向就是西方,就是西天如來的方向。

    3.普通凡人的方法。太陽都是東昇西落的,沿著太陽落山的方向走,就不會有錯。

    4.商旅隊伍的引導。大唐是國際性大都市。中外商旅絡繹不絕。當時東西方交流全靠陸路。阿拉伯,波斯商人經過西域、河西走廊來到大唐長安。唐僧師徒應該與外國商人走的是同一條路,或者有可能他們會有結伴同行的情況。有外國商人作為嚮導,他們肯定不會走錯方向。

  • 5 # 粵北空谷

    《西遊記》是作者吳承恩虛構的故事,但歷史上卻有一段唐僧取經的真人真事。

    唐僧俗家姓陳,名禕,唐朝人。生於公元604年,十三歲出家,法名玄奘。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二十八歲的玄奘西出玉門關,隻身前往印度學習佛法,求取真經。玄奘從公元628年至公元631年間,共遊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了梵文。公元631年年底,玄奘重新回到天竺教的最高學府,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直到公元643年,玄奘滿載六百五七卷佛經起程回國,二年以後,回到長安面君。公元664年,玄奘病逝於長安玉華宮。

    至於小說《西遊記》裡的唐僧帶著三個寶貝徒弟是如確定方向一路西行的,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你好好想想,他的那三個徒弟都是什麼來頭,就衝猴哥的一身本領,咱不說一個筋斗雲一天能往西天去幾個來回,就光站在白龍馬的屁股後面,憑那精晴火眼也能看到佛祖在靈山上拈花而笑。就這樣,你擔心唐僧找不到北嗎?只要他們不作弊,老老實實地接受那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佛祖給打個九十分還是沒問題的。連八戒同學最後都成佛了,可想考證也是有破例的時候的。

  • 6 # 鄭光赫

    靈山,除了西天這個籠統的方位,唐僧等人究竟該怎麼走?有多遠?這確實是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很重要、很複雜的問題。

    答案應在原文中尋找。

    取經啟動者觀音菩薩只說了一句:靈山,距此(長安)十萬八千里。

    後來,到了烏雞國,唐僧又問:“悟空,咱們離開長安四五年了,走了有一半了吧?”悟空答:“早哩,還沒出大門呢!”八戒、沙僧不幹了:“扯啥呢!你家大門這麼大啊?你家院子這麼大啊?”悟空答:“青天為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嶽為樑柱,天地猶如一敞廳。”把八戒氣夠嗆,悟空又說了:“別扯沒用的,跟著我走就是了!”

    如果天地是一敞廳,那出了大門不就是出了天地麼?那靈山,難道不是在天地之內?而是在天地之外?

    答案出來了:靈山既是實有的地理所在,又以象徵的方式存在於心中!為什麼悟空知道?一是悟空去過靈山(地理),二是悟空當時的修為最高(內心)!亦即,向地理意義上的靈山出發的同時,提高內心的修為或許是更重要的方向。或者說,內心到達了,地理方位自然到達了!反之,內心修為如果達不到,那不管“十世”還是幾世,永遠無法到達!

    一天一卷!

    取經的過程,就是回報,每一天都有回報!

  • 7 # 全球漫聊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時是根據什麼判斷是往西走的?

    相信您提出這個問題的初衷應該是在古代沒有導航,是如何判斷方向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但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是發生在唐代,即唐太宗貞觀元年,玄奘帶領一個弟子從京城長安出發,前往天竺(今天的印度)遊學。所以我們著重回答唐僧玄奘的取經之路,途中如何判斷方向。

    我們先了解下玄奘取經路線: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來,玄奘的取經路線繞了一大圈,難道他是無法分辨方向才繞路的嗎?其實並不是,玄奘取經所走路線,總體上符合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常規路線,那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走雲南那不更近嗎?個人認為喜馬拉雅山脈並不好翻越,其次還有可能玄奘身兼其他使命,所以沿著常規的絲綢之路走比較合理。

    這麼遠的路程中間難道不迷路嗎?怎麼分辨方向呢?其實指南針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都已經是唐朝了,人們靠觀天象辨星位來判斷方位其實一點多不難的。

  • 8 # 上頭派掌門

    想當初,佛祖命觀音半雲半霧而行,“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實際上,觀音並未將“程途遠近之數”如實告訴唐僧,只說了“十萬八千里”和“西天”。

    唐僧畢竟是凡人之軀,西天取經有很多的變數,觀音不可能畫個地圖,上面標註著各大妖怪的巢穴。

    既然如此,唐僧師徒又是如何辨方向,定路線的呢?

    二、唐僧還有護教伽藍和五方揭諦暗中保護,他們是佛教的人,當然知道西天在哪。

    四、觀音。觀音一直都在,並且早就做好了時間表,她怎麼可能允許唐僧師徒誤入歧途?

    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妖除妖,有廟拜佛。《西遊記》是本小說,取經路線可以不嚴謹,不真實,反正一直往西就對了,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唐僧師徒一往無前的精神。

  • 9 # 時光裡的詩情畫意

    一 唐僧有專用護照 ――通關文蝶,每到一個國家必須有國王的簽證他師徒四人才有暫住權,倘若方向錯了國王也會指點他。二 各路神仙的雷的――妖精出現 想畢方向也錯不了,唐僧是玉皇大帝派去的紀檢委

  • 10 # 我是有名

    唐僧西天取經,所謂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其地點是印度那爛陀,當時印度最大的佛教學府。

    當時為什麼要取經呢?並且說西天取經?

    1.印度地理位置處於中國西面,至少唐代時是這麼說的。

    2.唐僧他所在的年代是唐朝,當時國內佛教經典有很多疑問沒人能解答,這也是唐僧要去印度求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3.唐僧的真人是唐代玄奘大師,大師是著名的譯經大師這是大家都認可的,其中600卷大般若經就是大師翻譯的。翻譯經典很多。

    4.大師歷經18年的時間,在印度那爛陀學在戒賢論師處修學佛法,並遊歷全印度,關於印度歷史,他們也很多都參考玄奘大師的記載。

    5.值得學習和驕傲的是當時當時那爛陀有10000個僧人中,只有10人有騎像和配備侍者的資格,大師就是其中一個。

    6.當時在印度舉行的全印範圍的佛法辯論會,大師的的觀點,全印度所有教派無一人能推倒的,當時辯論會舉行18天。

    7.關於為什麼西天取經,這個方向是根據什麼?當時玄奘大師回唐後,唐太宗讓大師把看到的,經歷的寫成一本書,因此法師把自己經歷寫成一本書,教做"大唐西域記"這裡有很多故事,大家可以看看。

  • 11 # 流光言己

    路過湊個熱鬧。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是考量的小說中描述的古人智慧以及文明發展程度問題。如果作為一部神話小說,其實這個問題到是很容易回答。

    作為原書神話來看的方向問題解決方式-敢問路在何方?

    雖然,唐僧未成正果之前,作為凡胎肉體,沒有那麼多的先天技能儲備,但別忘記了。三藏法師一路中可是有三位徒弟外加一個龍馬為騎的的保護領路加持的。

    用耳熟能詳《西遊記》的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所唱,就可以簡單解釋。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很明顯,唐僧師徒四人一馬,隊伍的安排中,根本無需唐僧來辨別方向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徒弟啊。

    徒弟為神且不說,即便書中所說的唐僧玄奘,顯然也是對著十萬八千里的西天路徑距離也是心裡有數的。以其估摸的時間三五七年即可回來,日行四五十公里便可取經回來,而且出門便知松枝向東。可見,唐僧本人也並非路痴。

    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眾徒將此言切切而記。 《西遊記》真實的西天取經導航方向的可能

    首先,作為古人方向判斷方式 ,早已經有了諸多解決方式。作為中國古四大發明的,司南早已經出現在戰國之前。另外,中國古代的占星術也是非常成熟了,透過天上星斗四時天候的變化判讀方向也是一個很容易的方法,而作為與唐玄奘同期的李淳風等都有出色的天文知識。

    當然,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帶上地圖,透過地圖的指引配合日落方向來判斷西行。畢竟對於地圖繪製來說,在中國的出現也是很早的。

    上世紀,馬王堆漢墓出圖的地圖也告訴我們漢朝時已經有繪製地圖的方式了。唐朝之前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所制的地圖使每幅地圖全部依據比例尺來進行,與實際情況更為符合,可見真要遠途出行,帶上一副地圖也是唐僧所必帶之物的,再配合四時變化,以及一路的問路方式,方向問題很好解決。

    而自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達,讓對於西去取經路線所經過的地段其實都是頗為了解的,而唐朝的強大也使得對於西域的管理也是頗為得力,這樣就使得玄奘這樣的有德有志有才的高僧取經一路的方向判斷也並不難。

    結語

    最終的結論就是,無論唐僧是真實的,還是神話的,西天一路,都是可以行的通的。無非就是神話中的妖魔鬼怪,和現實中的盜匪劫難和路途艱難的區別。

    如何找到靈山的方向,並不會是玄奘法師遇到的主要問題。

  • 12 # 子夜說文化習俗

    《西遊記》故事中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披荊斬棘,最終到達了靈山並得到了真經。然而我們所知道的這個西天,只是一個大概的方位。唐僧一路前行的過程中並沒有帶指南針,那麼很多人就要問了,他們是如何判斷自己走的方位是對的?

    唐僧師徒一路取經經歷了14年的時間,一共走了十萬八千里路。大概的路線是從長安城的相國寺,經歷了千山萬水最終,到達了靈山的大雷音寺。如此遙遠的取經之路方位判斷非常重要,因為一旦走錯了方向就會前功盡棄。

    一、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如何判斷方位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路上沒有地圖,所以想要準確的判斷方位比較困難。而唐玄奘所走的取經拜佛之路,最初是由大唐的長安城一直向西走。從新疆到西域各國之後,最終到達了靈山腳下。而這個路程並不是真正的一路向西,而是走了不少彎路。因為唐僧師徒主要靠腳力前行,如果遇到了高山河水一定要繞道而行,所以並不一定走的是直線。

    二、古代指引方向的方法

    古代指引方向的方法比較多,可以透過看樹樁來判斷方向,也可以透過看北斗星的來判斷自己所走的路線。所以對於一個擁有大智慧、大才華的唐玄奘來說,判斷西行取經的方向應該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唐僧師徒一路到西天拜佛求經,其中除了唐僧是凡人軀體之外,其他的三人都是神通廣大的人物。孫悟空到靈山找如來佛祖反覆幾次,估計在取經的道路上應該不會帶錯路。所以唐僧根本不用考慮西行路線會出錯的問題,只要問一問:“悟空前面到哪兒了?”自然就會有人指點迷津。

    結語

    《西遊記》所寫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求取真經的故事。唐玄奘作為一個普通的僧者,一路經歷了千難萬險終於達到自己的目的地。其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普通人難以想象,而一路西行的過程中準確的方位非常重要。就像我們平時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才能夠向這個目標努力前行。

  • 13 # 鑑識歷史文化

    《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跨越千山萬水,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完成了修身成佛的使命。然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在一路西行的過程中,走過十萬八千里的路程,他們師徒四人是如何正確掌握方向的?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寫的長篇小說。每一章節都詳細的說明了,唐僧取經路上的坎坷歷程。但是卻沒有詳細的說明,唐僧師徒是怎樣來判斷西行的方向。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開始,使用指南針來指引方向。

    一、指南針的發明足以為唐僧指引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用磁性指向儀器來指引方向,當時人們稱這種物質為“司南”。東漢時期的王允曾經在《論衡·是應篇》中,提到了有關指南針的說法:“司南之勺,投之於地,其抵指南”。

    這就是古人對指南針最早的文字記載,所以說唐僧到靈山取經之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指南針來指引方向。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不斷演化發展,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裡。到了宋代時期指南針的使用已經比較廣泛。而且宋朝的沈括對司南也進行文字記載和修正,並整理了指南針的相關資料,指南針也從此而得名。

    《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雖然寫的是唐朝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所以他們會使用指南針不足為奇。因為早在唐朝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司南來指引方向。所以,唐僧師徒即使經歷了千山萬水,依然不會走錯方向。

    二、古代辨別方向的方法

    古代辨別方向的方法很多,可以透過看太陽來辨別方向。因為太陽每天都會東昇西落,所以唐僧師徒四人每天早上,只要能看見太陽就知道哪個方位是西方。另外看樹冠也能夠辨別方向,一棵大樹長成之後,由於南面受Sunny照射時間較長。所以枝葉相對繁茂,樹葉稀少的一方應該是北方,此外透過看星星或者看地上的影子,也能夠辨別方向。

    結 語

    《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面對高山密林方位的選擇非常重要,所以在前行的道路上要擁有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幫助自己正確指引方向。我們的人生旅程也如取經一樣,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目標,才能不畏艱險、一路前行。

  • 14 # 十三哥喂

    現代出行十分方便了,即便是自駕也有導航,沒有導航之前有地圖,公路上還有路標,所以一般的迷路或者走錯路,問題都在自己身上。

    不過既然您問的事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我就不提玄奘取經的事兒了,畢竟一個是歷史事件,一個是神話故事。

    首先,唐僧師徒取經是有一個大方向的,即便是在《西遊記》中只會喊“徒兒救我”的唐僧,也是個飽讀經書的高僧,東南西北還是分得清的。只要認得準大方向,總體是不會出問題的,具體的小茶小路,可以臨時詢問路人或者樵夫,必要時,土地公公,各路神仙也會出來指路,在《西遊記》原著中也不止一次的出現過這種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將來還有可能出現老子,孔子這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