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光芒

    孟嘗君,名叫田文,是戰國時期的齊華人。繼承其父田嬰封地,在薛地養了很多食客(門客),因此列入戰國四公子。

    荀子在巜臣道》中這樣評價孟嘗君田文,說″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所謂孟嘗君三千食客,基本上全是雞鳴狗盜之徒,成為危害百姓惡勢力。

    孟嘗君背叛自己國家齊國,交惡諸多國家,上不忠下霸民,樹倒猢猻散,最後孟嘗君的後人就因此被滅族了。:

  • 2 # 歷史面孔

    孟嘗君,名田文,齊華人,戰國四公子之一,因出生於五月初五,其父田嬰命其母不要養大他,其母私下偷偷將他養大。

    其父不想將他養大的理由也很奇葩,“五月裡生的孩子,長到和門戶一樣高的時候,將對他的父母不利。”

    田文長大後就這個問題深深的懟了他父親:“人的命運是受之於天還是受之於門戶呢?,如果受命於天,那您就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了,如果受之於門戶,那您可以把門戶增高,誰能長到那麼高!”,懟的他父親終於承認他,最後因為他出色的表現,讓他主持家事,接待門客,逐漸的田文的名聲傳揚到諸侯中去了。

    說起孟嘗君,最讓我們熟悉的是那個成語“雞鳴狗盜”,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貴族流行養士之風,孟嘗君更是因門客三千而名揚天下,其中有兩人叫作雞鳴和狗盜,這兩個人平時人們都很瞧不起,但是卻在關鍵時刻救下了孟嘗君。

    齊湣王二十五年,孟嘗君被秦昭王拜為秦相,然因孟嘗君為齊國王族,萬事都先想著自己祖國的利益,最終被囚禁起來。孟嘗君派人向秦昭王的寵姬求救,寵姬希望得到孟嘗君的狐白裘作為交換條件,然而孟嘗君已經將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孟嘗君十分為難,問遍賓客,無人有對策,這時狗盜站出來了,他可以將狐白裘偷出來,果然,沒過多久他就將狐白裘偷出來了,孟嘗君很快便將它獻給了秦昭王的寵姬,寵姬向秦昭王說情,秦昭王釋放了孟嘗君。

    於是孟嘗君便快馬加鞭的離開,以防秦昭王后悔,很快便來到了函谷關,不料函谷關規定,只有雞鳴之後才可以開關放人出去,再次萬分緊急的情況下,雞鳴站了出來,他會學雞叫,而且非常像,他一叫,所有的雞都叫了起來,於是孟嘗君一行便順利出關,在他們出關後一頓飯的時間,秦國追兵果然來到了函谷關,原來秦昭王果然後悔釋放孟嘗君了。從此以後,賓客們都對雞鳴、狗盜另眼相看。

    孟嘗君世襲他父親田嬰於薛,可以說是家大業大,然而在其去世後,沒有多久,薛便被滅族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一、趨權附勢,三國為相

    孟嘗君一生對權力極度渴望,先後在秦、齊、魏三國為相,為了成為秦相,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然而內心又離不開自己的祖國,回到齊國後,又被立為齊相,在齊湣王滅了宋國後,驕傲自大,不把孟嘗君放在眼裡,孟嘗君又跑到了魏國,成為了魏相,如果說孟嘗君到魏國是不得已而為之,那麼到秦國便是他個人主觀意識,究其原因,於國不忠,在他死後,滅他薛國的又恰恰是他曾經為相的齊國和魏國。

    二、外表仁慈,實則殘忍

    孟嘗君以門客多著稱,曾經孟嘗君招待門客,古人都是分餐而食,因為火光較暗,門客以為孟嘗君和自己吃的不一樣,放下不吃,告辭要走,孟嘗君趕緊將自己的飯拿給客人看,客人一看是一樣的,竟羞愧難當,自盡而死,從此孟嘗君養客的賢明越發傳的遠了。

    然而這些只不過是作秀收買人心的手段,孟嘗君曾經經過趙國,趙華人都聽說孟嘗君賢能,都出來觀看,看到真人後卻不禁笑道:“原來以為薛公身材魁梧偉岸,沒想到卻是個矮小漢子。”,孟嘗君聽到後非常憤怒,和他一起到趙國的賓客砍殺了數百人,直到滅了一縣才離去。

    外人看到的只是外表,自己家人看到的才是內心,越熟悉的人越瞭解自己,也許是他的以身作則給孩子們做了榜樣,待到他死後,孩子們互相爭奪家產,都想立為薛公,所以才引得齊、魏聯手滅了薛。

    孟嘗君英明一世,最終卻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幾個兒子。

  • 3 # 常棣tandy

    我想引用荀子在《臣道》中的一段話:“上不忠君乎,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嘗君,可謂篡臣也。”意思就是說孟嘗君是個謀逆的臣子,為的是一己私利,也難怪他死後,自己的幾個兒子爭封地,被魏國和齊國聯合滅了族。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宣王的弟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是所謂薛君。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字的意思是老大。君是戰國時期很流行的一種爵號。

    例如衛國的公孫鞅在秦國立功以後受封於商,便稱為商君(君的采邑,稱為郡。郡於政府在該地實行極權之時,不由一個君去統治,而由國王派遣一個官吏去統治。這官吏戰國初年稱為大夫,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稱為守,在兩漢稱為太守)。

    一、孟嘗君父子的專權

    齊威王晚年,相國鄒忌和將軍田忌發生矛盾,田忌一度被迫出走到楚國。齊的貴族田嬰接替鄒忌當上相國,採用欺騙手段把“終歲之計”(即上計)的大權奪到自己手中,營私舞弊,“亂乃始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

    田嬰不僅“私家富累萬金”,還取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作為封地,公元前322年又改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史記·孟嘗君列傳》),並在那裡築城,號為靖郭君或薛公。田嬰是齊威王和齊宣王初年的相國。

    公元前316年公孫衍約結田嬰,召田嬰的兒子田文為魏相,自己為韓相,合縱抗秦,結果失敗。漸漸地,各個諸侯國都知道了田文的名聲,並且每個諸侯國都勸田嬰將田文立為世子。要知道,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田文不是嫡子,不是長子,也不是幼子,怎麼輪都是輪不到他的。但是田文利用自己的名聲做到了。等到齊宣王改用儲子為相,不重用田嬰,田嬰就回到了薛。

    大約在公元前310年以前,田嬰的兒子田文承襲了薛的封地,號稱孟嘗君或薛公,而且又當上相國。到公元前301年齊湣王即位後,田文專權,弄得“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史記·范雎列傳》。

    田文不但“封萬戶於薛”,在薛邑徵收萬戶的租稅,還大放高利貸,一次可以得到利息錢十萬以上。更收養食客三千人,“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其中包括能夠學雞叫和裝扮狗來偷竊的,所謂“雞鳴狗盜”之徒。還“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史記·孟嘗君列傳》。他“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弄得“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荀子·強國篇》)。

    到公元前294年發生了貴族田甲用暴力“劫王"的事件,即所謂“田甲劫王”。田文因此被迫出奔到薛,旋即到魏,在魏昭王那裡擔任相國。田文在魏國還是掌握著大權。荀況曾把齊的孟嘗君和趙的奉陽君都列為“篡臣”,認為這種“篡臣”是“朋黨比周,以環(通“營”,感亂)主圖私為務”的,因此“用篡臣者危”(《荀子·臣道篇》)。

    孟嘗君不僅是個封君,掌權的齊的相國,而且是個烜赫一時、聲勢浩大的縱橫家。當他在繼立為薛公前,就曾與公孫衍合作,出任魏相而參與合縱抗秦,不久就失敗了。當他繼立為薛公後,成為專權的齊的相國,就有以齊為主、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攻秦的計劃。

    《楚世家》載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齊湣王(當作齊宣王)欲為縱長”,怕楚和秦聯合,曾遣使送給楚王一封信,勸楚王和齊合力組織六國合縱伐秦,必能破秦,楚可取得武關、蜀、漢之地,於是楚“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齊宣王這個欲為“縱長”的計劃當是孟嘗君所主持。

    《呂氏春秋·不侵篇》和《戰國策·齊策四》記載;“孟嘗君為從(縱)”,使公孫弘入秦觀察秦昭王。公孫弘就是當時參與合縱攻楚和攻秦的魏將公孫喜的兄長(見《韓非子·說林下篇》,該即幫助孟嘗君奔走組織合縱的得力助手,孟嘗君憑藉其齊相的權勢,連續主持齊、魏、韓合縱攻楚和攻秦二個戰役,都得到了勝利。

    在當時齊、秦兩大強國東西對峙的形勢下,孟嘗君以齊相組織韓、魏“合縱”而戰勝楚、秦,和張儀以秦相組織“連橫”而戰勝楚、齊,性質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秦經過張儀的連橫得到了許多重要的土地,齊沒有經過孟嘗君的合縱而得到土地,只是為韓、魏得到了土地和收回了一些失地。秦在“連橫”而發動的戰爭中損失不大,而齊在“合縱”而發動的連年戰爭中消耗實力很多。

    二、孟嘗君入秦為相及其後來的滅族

    自從孟嘗君主持齊、韓、魏三國合縱大勝楚軍之後,一時聲勢顯赫。公元前300年孟嘗君就曾來到魏國,和魏襄王會於釜丘《水經·濟水注》》雲:“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這個薛侯就是孟嘗君,孟嘗君的封邑在薛,因而稱薛公,亦稱薛侯。

    戰國時代封君的稱號,“君”,“公”、“侯”是可以互用的,如楚的魯陽文君亦稱魯陽公(《墨子·耕柱篇》,范雎封於應,號應侯,亦稱應君(《范雎列傳》),這年孟嘗君不但會見了魏襄王,而且“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列傳》)次年涇陽君復歸秦,秦昭王於是召孟嘗君入秦為相,無非因為孟嘗君是當時聲望最高的縱橫家,想使用他為秦計謀的。

    這時,趙武靈王正謀滅中山和攻略胡地,並且把王位傳給王子何,即是趙惠文王。同時宋王偃也把王位傳給太子,國力已比較強盛。趙國因為秦、齊兩大國聯合不利於己,促使秦國免除孟嘗君的相位,由趙國派遣樓緩人秦為相,派遣仇郝(“郝*一作“赫”)入宋為相,於是秦、趙、宋三國和齊、韓、魏三國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集團。

    《孟嘗君列傳》記有人進說昭王“薛文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因而昭王於次年就免薛文的相職《秦本紀》稱:“薛文以金受免,樓緩為丞相。"金受即金投,便是趙國大臣中親秦而反齊的,為了趙的“結秦連宋之交”而入秦進說秦王,使樓緩代替孟嘗君為秦相的。

    當時秦昭王把孟嘗君拘留起來要殺害他,他依靠食客中的雞鳴狗盜之徒,逃出函谷關而回到齊國的。孟嘗君想要昭王寵姬求情放走,寵姬要他的價值千金的狐白裘,可是此裘早已獻給昭王,門客中有善於裝扮成狗而夜間偷盜的,從秦宮的庫藏中把此裘偷來,送給寵妾。孟嘗君由於昭王寵姬的說情而放走,就偽造化名的通行證,以便矇混過關,夜半過函谷關,關法雞鳴出客,門客中有能為雞鳴而使雞盡鳴的,才得逃出函谷關。

    後來孟嘗君田文名聲越來越高,甚至天下都知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齊湣王感覺到了威脅,於是想要除掉田文,田文感覺到危險,跑去魏國當國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燕國連破齊國七十餘城時,孟嘗君保持中立,無動於衷。導致齊湣王死於非命。如果說外敵是樂毅,內奸是蘇秦,但這孟嘗君就是齊國的國賊了。

    後來齊國復國之後。齊襄王即位,孟嘗君在諸侯國間保持中立,不歸屬任何一國。齊襄王剛即位,心裡雖恨田文,但卻不敢動他,當時孟嘗君實力和威望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齊王,人們只知“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齊王”,所以好吃好喝讓他在薛地待著老死但也善終。孟嘗君最後於公元前279年去世。

    孟嘗君死後,報仇的機會來了,由於孟嘗君死之前並沒有明確的說出讓哪個兒子繼承自己的爵位,所以他的兒子們都認為自己是最有資格繼承孟嘗君的爵位,就這樣曾經一個實力極其強大的孟嘗君家族徹底陷入了分裂,他的兒子們互相攻伐,致使家族實力極具衰落

    最終齊襄王看到了機會,就聯合魏國一起進攻孟嘗君家族的封地薛國,而由於此時的孟嘗君家族還在內訌,並沒有實力去抵擋這二國的進攻,最終孟嘗君家族徹底被滅族,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孟嘗君,最終落了個沒有滅族的下場。不過孟嘗君應該是有後代的,在《三國志》中記載孟嘗君的孫輩,在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改成了薛姓。

    三、《讀孟嘗君傳》的一些感想

    司馬遷的《孟嘗君列傳》,流傳到宋朝王安石手中,王安石寫了文章,說孟嘗君的食客只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沒有一個配得上稱為“士”的人才。王安石的這篇文章被收人《古文觀止》之中,是《古文觀止》最短的一篇,題為《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是以言得士,不然以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然而不合邏輯,開頭他說“世皆稱”三個字很含混。稱孟嘗君能得士的,是司馬遷一人,不是“世皆稱”。其次,司馬遷之所謂“士”,並非王安石自己之所謂“士”。

    司馬遷之所謂士,只是“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與讀過或多或少的書的文士,或有點功夫或有作戰能力的武士。王安石之所謂“士”,卻是一位能夠辦到使“齊國南面而制秦”的文武兼資的奇才,並且是“八字”特別好,有絕對的好運氣以實現其夢想的天之驕子。

    其次,孟嘗君的三千賓客,並非個個都是雞鳴狗盜專家,個個都是除了雞鳴狗盜之外,別無他長的特殊江湖人物。因此,王安石實在沒有理由說孟嘗君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

    孟嘗君能夠在擔任齊國宰相之時,沒有把齊國弄糟,能夠發動齊韓魏三國合從攻秦,而且打進了函谷關,打到了鹽氏城,這就證明了在他的賓客與部下之中,不僅有一位雞鳴專家與一位狗盜專家,也有懂得辦行政的文人與懂得打仗的武人。

    王安石忽略了司馬遷所敘述的馮驩的故事。馮驩也是孟嘗君的賓客之一。他替孟嘗君到薛城向債戶索債,收到了十萬錢利息,卻把所有的債券都燒了,使得這些債戶十分感謝孟嘗君。

    後來孟嘗君丟官,馮驩去到秦國說動秦昭襄王派人來齊國聘請孟嘗君去秦國當宰相。弄得齊湣王趕緊叫孟嘗君官復原職(再作齊國的宰相)。像馮驩這樣的人似乎不屬於雞鳴狗盜一類。況且,那兩位能作雞鳴與能作狗盜的救命幫手,未必只會作雞鳴,只會作狗盜。

    (正文完)

  • 4 # 江湖小曉生

    由於田文是五月初五出生的,所以他爹田嬰就打算把他給丟了。這個理由未免太敷衍了吧?想丟了他直說唄?我估計當時齊國正在搞計劃生育,田嬰作為丞相,居然一口氣生了40多個兒子,不扔掉個把,恐怕不能服眾。

    可是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田文的母親哪裡捨得,就這麼偷偷把他給養大了。田文的母親是田嬰的小妾,所以他本就沒有繼承權。

    長大以後的田文,那才思敏捷的水平,簡直嗷嗷叫。40多個兄弟,沒一個有他有出息的,就算是田嬰對這個兒子也是刮目相看,所以就讓他來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務。

    田文知道,光靠爹的賞識根本沒用,因為母親是小妾,沒有繼承權。為了爭取到繼承權,田文開始各種籠絡賓客,讓大夥兒對他個個豎起大拇指。在眾人的支援下,田文果然繼承了田嬰的爵位家業,因為他們家的封地在薛邑,所以他又被稱之為薛公。

    一、田文到底有多麼會做人?

    在隋唐小說當中,我們常常稱呼秦瓊為小孟嘗,有個小孟嘗,自然也就有個大孟嘗。這個大孟嘗便是田文,他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以及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特別喜歡招攬門客,手裡的門客平均每家都有幾千人。正常人家裡養活一家三口都不容易了,戰國四公子一口氣養活了幾千人,估計人家還是拖家帶口的那種。

    而且這幫人都願意死心塌地地為了他們的公子工作,為啥?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田文待人接客的方式,也是蠻讓人佩服的。

    二、田文沒有所謂的忠心,只有私心自用的想法。

    田文聽說秦昭襄王要讓他擔任丞相,二話不說就要去。這有點不符合孟嘗君的形象麼?大家原以為田文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原來也搞良禽擇木而棲這一套啊?

    田文笑呵呵地表示,在齊國他只是個閒散人,可到了秦國就能執政,你讓他怎麼選?到了秦國以後,田文果然被任命為丞相。

    可是沒多久秦昭襄王就後悔了,因為田文始終是齊華人, 所有的政令都會想著齊國的利益。所以秦昭襄王就把田文給罷免了,甚至關了起來。

    後來田文利用身邊一個學雞叫的門客,和一個會偷盜的門客,才逃出了秦國。田文回到齊國以後,立刻就擔任了齊國的丞相。

    從此以後,田文對秦國可謂是深惡痛絕。大好的名聲,被秦昭襄王耍了一遭,就這麼被毀掉了。大家表面上不說,背地裡都覺得田文是個沒有忠義可言、只顧自身利益的人。

    公元前298年,田文終於找到了攻打秦國的機會,他聯合齊國、魏國和南韓三國的兵力,合夥攻入了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田文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此後田文做事的風格就更加不地道的。比如說秦國將領呂禮到齊國擔任丞相的時候,田文擔心呂禮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於是破壞了齊秦聯合的計劃。

    因此得罪了呂禮,為了防止呂禮打擊報復,田文又串聯秦國的丞相魏冉,讓他主動帶兵攻齊,並且承諾打下來的土地都給魏冉做封地。有這麼出賣自己母國的嗎?只要魏冉打下了齊國的地盤,那麼秦齊聯盟必然瓦解,那麼呂禮也就沒法在齊國混了。

    我們可以看看田文都做了什麼事情?這為國為民的事情,他是一樣都不做,整天為了自己的利益,思前想後。這樣的人,擁有如此龐大的基業,怎麼可能不垮臺呢?

    三、田文居然把齊國給滅了。

    田文的個人名聲是越來越響亮了,甚至蓋過了齊湣王本人。一國之中,王肯定是最大的,可是他這個孟嘗君的名聲,卻超過了齊湣王。

    齊湣王開始忌憚田文,打壓田文的活動也就這麼開始了。田文只顧自己的利益,擔心被齊湣王打擊,索性就跑到了魏國去了。

    田文到了魏國以後,又做了魏國的丞相,隨後田文居然又聯合秦國、趙國和魏國等國的力量,合起夥來把齊國給滅了!齊湣王也因此慘死。

    後齊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閔王亡在莒,遂死焉。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史記》

    田文是齊華人,田文的所有家產,都是齊國賜予的,養了幾千門客的開銷,也是從齊國那兒掙來的,所以說田文不僅沒有想著報效齊國,反而幫助外人滅了齊國。這樣的人,有什麼好下場嗎?

    總結:田文想要獨善其身,卻只能葬身火海。

    在五國伐齊,滅了齊國以後,孟嘗君田文,居然成為了一個不從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國的獨立集團,誰也無法使喚得了他。

    此後齊襄王復國以後,依舊忌憚田文的權勢。你說這樣的人,擁有如此大的基業,在他去世以後,他們家還能好到哪裡去嗎?

    田文去世以後,諡號為孟嘗君。由於他的家產太多,爵位太高,所以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大打出手。齊國、魏國趁著薛邑內亂的功夫,派兵滅了薛邑。

    田文的子孫後代也因此全部被誅殺,至於田文有沒有後代?這個問題似乎《吳錄》中給出了答案,認為田文的後人,改姓為薛,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參考資料:《史記》

  • 5 # 尚宮女史

    孟嘗君養士三千,曾為秦、齊、魏國的宰相,在七雄並立的戰國形成中立之勢,死後卻絕嗣滅族,究其根本,不過是因為孟嘗君自私自利,睚眥必報,心胸狹窄又目光短淺。

    脫穎而出

    孟嘗君田文是齊國貴族,媯姓,田氏,田文的早年頗為勵志,他出生在五月初五,不吉利,是個本應該被遺棄了的孩子,只是他的母親不捨得,偷偷撫養長大,後來田文得到了父親田嬰的認可,並指出父親的目光短淺,不能取信於士族,於是得到了父親的重用,主持家政,接待賓客,很快名聲顯於外,就這樣,在田嬰死後,田文以庶子的身份在兄弟四十多人中脫穎而出,襲田嬰的爵位,繼承了薛邑。

    養士三千

    田文在薛邑養士三千,準確點說是食客,真正計程車佔不到百分之一,這都是些什麼人呢,被各諸侯國驅逐的,犯了罪的,有一技之能的,還有混飯吃的,田文一視同仁,反正他有的是錢財養這些人,況且他在薛邑設上重稅。

    他曾依靠雞鳴狗盜之輩逃離秦國,也依靠馮諼收買人心,鞏固勢力,但他目光短淺,當初馮諼為他收買人心,他還不高興,後來見到了實際利益才開始重用馮諼,而魏子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他替田文收買人心,田文卻將他趕走。大部分的食客不過是趨炎附勢,他被辭官的時候,基本上跑了個乾淨。

    出任秦相

    然而禮賢下士的好名聲讓他在列國間贏得了廣泛的賢名,隨之而來的就是官職,秦昭襄王聽說了孟嘗君的大名,讓弟弟涇陽君來到齊國做質子,換取田文去秦國做宰相,在齊閔王的要求下,田文去了。做了秦國的宰相,然而不久,有人對秦昭襄王分析:田文做為齊國的貴族,做起決策來必然先考慮齊國的利益,這樣一來必然對秦國不利。

    於是秦昭襄王罷免了田文,又囚禁了他,這時候田文養的食客發揮了作用,在雞鳴狗盜之人的幫助下,田文順利逃回了齊國。

    在回國途中,經過趙國,趙國的平原君招待了他,結果因為有人對孟嘗君的相貌好奇,一看之下,大失所望,本以為是個翩翩公子,卻是個短小精悍之輩,不免口出輕蔑,孟嘗君一怒之下,令食客屠了一個縣。

    出任齊相

    回到齊國的田文受到了齊閔王的重用,再次出任宰相,掌齊國國政,睚眥必報的田文欲聯合韓魏攻打秦國,大軍壓境,兵至函谷關,秦國示弱。

    秦國逃來的呂禮做了齊國宰相,為了排擠出呂禮,田文不惜和秦國的魏冉勾結,讓秦國攻打齊國。

    孟嘗君的名號越來越大,甚至蓋過了齊閔王,齊閔王一直尋找機會收拾田文,齊國的田甲作亂,齊閔王藉機大做文章,田文遂稱病辭官回了薛邑。

    出任魏相

    回到薛邑的田文又去了魏國,做了魏國的宰相,田文聯合秦趙,協助燕國攻打齊國,齊國戰敗,齊閔王逃跑,後被殺,齊襄王繼位,此時的田文不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中立於列國之間。

    絕嗣滅族

    然而他死後,兒子們為爭爵位大打出手,而魏齊聯手滅掉了薛邑,孟嘗君絕嗣滅族。

    兩百多年前,田乞和田常為了控制齊國政權,收買人心,國家的糧食大斗出小鬥進,嚴明法紀,一代代下來,終於田氏代齊,而到了田文這裡,田文有大志,卻沒有實現大志的能力和胸襟。

    他養士不過是沽名釣譽,況且三千食客裡面也找不出幾個真正計程車,他睚眥必報,小到屠縣,大到滅國,以一己之私置齊國於水火之中。他死後絕嗣滅族不能不說是咎由自取。

  • 6 # 國史記聞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因為好養“士”而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君子”,其中,孟嘗君的名聲最大,《史記》說:“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孟嘗君在當時和現在來說,知名度都比較高,但是呢,根據《史記》的記載,我們可以猜測,在當時和現在來說,孟嘗君的名聲都不怎麼好,因為這傢伙太自私自利自大自滿了,荀子曾經對他評價說:“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司馬光也評價說:“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都將孟嘗君貶低一番。

    他們做出這樣的評價是不無道理的,孟嘗君生平都做了些什麼事呢——因為趙華人嘲笑他瘦小而一怒之下屠殺了數百人,毀了人家整整一個縣。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攻打秦國,後來又因為個人利益而聯合魏國、秦國、趙國、燕國去攻打自己的祖國——齊國。最終導致齊閔王自殺,孟嘗君所在的薛邑成為無所從屬的獨立諸侯國。在他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爭搶繼承權,結果讓齊國、魏國有機可乘,將薛邑滅了,孟嘗君的後代也都沒能倖免。

    孟嘗君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為了一己私利,並沒有什麼遠大抱負或者堅定的立場,正如王安石所評價:“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樣的人生活在那種戰亂的時代,不被滅族才怪了呢。

  • 7 # 鐵馬冰河wu

    孟嘗君是齊宣王的國相田嬰的小兒子,姬姓,田氏,本名田文。田文自幼聰慧過人,很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能,因此被田嬰選為接班人。

    田嬰死後, 田文繼承了其父的封地薛邑(今山東滕州以南 )。 他憑藉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薛地廣招列華人才,一時間,他府裡賓客如雲,當時號稱養有3000多門客。

    孟嘗君不僅慷慨大方,而且極度愛才好客,不管什麼樣的人,哪怕是當過強盜竊賊之輩,只要願意去投奔他,他都一律收留,並且平等對待。

    秦昭王求賢若渴,他早就仰慕急公好義的孟嘗君,又聽說他很有本事,就派自己的兄弟涇陽君贏悝到齊國為人質,將孟嘗君換來秦國。秦昭王先封孟嘗君為相,後又起猜忌之心,並且準備將他殺掉,以絕後患。

    孟嘗君用計買通昭王愛妃燕姬,遂得以脫離虎口,離開咸陽。秦昭王是個出爾反爾之人,事後竟反悔,派人引軍追殺孟嘗君。孟嘗君的門客裡三教九流都有,在“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下, 一行人騙開函谷關門,有驚無險的逃出生天,輾轉回到齊國。

    孟嘗君回齊後,在位的齊湣王仍舊讓他當相國。

    孟嘗君很有些能耐,又很善於發現、使用人才,曾經和韓、魏合縱結盟一舉擊敗了楚國和秦國。公元前294年,齊國貴族田甲興兵作亂,湣王懷疑田文參與其事,田文不堪猜忌,於是稱病回到了封地薛邑。

    秦昭襄王一直很害怕孟嘗君,就故意派人去齊國大肆造謠,說孟嘗君在朝中遍樹黨羽,權力與影響比齊湣王還大,他正偷偷與秦、楚聯絡,想合兵攻秦,取代湣王。湣王聽後,十分恐慌,乾脆就將孟嘗君的相印收回。

    孟嘗君在薛城休養了一段時間,他見齊湣王不僅昏聵,很且專橫跋扈,又十分忌憚自己,怕長久呆在齊國會招來不測之禍,於是就率領眾門客逃到魏國國都大梁,投奔信陵君魏無忌(魏國公子)去了。 魏王拜田文為相。孟嘗君任魏相期間,曾經聯合秦、趙、燕三國共同伐齊,並大破齊軍。齊湣王逃到莒地,不久死去。

    齊湣王死後,齊襄王即位,孟嘗君在各諸侯國間持中立態度,不再從屬於任何一位君王。齊襄王由於剛剛上位,畏懼實力雄厚的孟嘗君,於是極力與他和好,跟他親近。田文病逝後,幾個兒子爭搶他的爵位和封地,並大打出手,齊、魏兩國乘亂髮兵攻入薛邑,不僅攻滅併吞並了薛地,還將孟嘗君的兒孫全部殺死。孟嘗君被滅族,絕了子嗣。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8 # 鐵錘文史
    孟嘗君雖然號稱戰國四公子之一,但是背叛祖國,人品極差。被滅族也算是罪有應得。1 貪心不足,被囚秦國。

    孟嘗君是齊國貴族,從父親田嬰手中繼承了薛邑。可是身為齊相的孟嘗君依舊不滿足手頭的權杖,又想去秦國在秦相。當時蘇代就講了一個木偶人遇見泥偶人的故事勸阻他。大意是木偶人嘲笑泥偶人會被雨水衝散,泥偶然說自己化為泥土也是迴歸故土,但是如果水大的話,木偶人不知道會被漂流到何方呢?

    孟嘗君不聽勸,到了秦國之後先被秦昭王任命為宰相,後來又擔心偏心齊國而下獄。幸虧手下雞鳴狗盜之徒搭救,才逃出齊國。

    2,魏國為相,攻打祖國。

    孟嘗君離開齊國去魏國做宰相,燕國樂毅此時聯合各國攻打齊國。身為齊國貴族的孟嘗君喪心病狂,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差點讓自己的祖國滅亡。這時候 齊襄王繼位,號召齊國百姓抗擊侵略者,這時候,身為齊國貴族的孟嘗君倚仗自己在封地薛邑的28裡防禦工事,竟然宣佈中立。坐視燕國軍隊屠殺故鄉人民,在祖國齊國最危難的時刻拋棄了祖國,成為齊國的罪人。最後,齊華人經過五年艱苦的戰爭終於生存下來,為了絕除後患,聯合魏國滅掉了孟嘗君的薛地。孟嘗君斷子絕孫。

    孟嘗君這個人,雖然名氣大,但是古人對他的評價都不高。王安石讀了孟嘗君列傳後說,孟嘗君只不過是雞鳴狗盜的英雄而已,沒有辦法招攬真正計程車!就連司馬遷自己也說。曾經去過薛地考察,當地民風彪悍兇殘,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究其原因,是因為孟嘗君曾經在這裡招攬了六萬負氣仗義,違禁亂法的門客,子孫流毒至今。世間傳說孟嘗君以樂於養客而沾沾自喜,的確名不虛傳。言下之意,孟嘗君也是瞎了眼,招來的都是什麼貨色嘛。

    我這麼講,你對孟嘗君的印象是不是沒那麼高大了呢?

  • 9 # 讀書堂西征隨筆

    孟嘗君被族滅的最根本原因是勢力太大,權高震主。

    孟嘗君有很多兒子,但卻沒有確定繼承人,導致孟嘗君死後諸公子正立。

    此時齊國聯合魏國趁機兩面夾擊,平分其封地。

  • 10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我們先來看下二位先哲對其評價: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旬子

    “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

    ——司馬光

    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因為好養“士”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君子”,孟嘗君的名聲最大。

    孟嘗君本名田文(孟嘗君是他的諡號),其父田嬰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之弟,任齊國宰相11年。

    孟嘗君生母僅是田嬰的小妾,地位卑微,孟嘗君因出生日期不吉險被遺棄。但因幼時即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機智,長大後逐漸掌家事,廣納能人,聲名漸顯,田嬰死後,田文在40多兄弟中脫穎而出,襲田嬰位,繼承薛邑。

    孟嘗君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招各華人才,門下有食客三千,但這三千多為雞鳴狗盜之輩,危害薛邑一方,但也有個別能人,其中馮諼就是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馮諼焚契”流方千古。

    孟嘗君因對自己權柄太小不滿,及秦昭襄王盛邀,齊湣王派遣,不顧眾食客勸阻去秦國任宰相。後任秦王唯恐他做事偏袒齊國被囚。

    孟嘗君以“白色狐皮裘”為代價買通昭王愛妃燕姬,遂得以脫離虎口,離開咸陽。秦昭王事後竟反悔,派人引軍追殺孟嘗君。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騙開函谷關門,逃回齊國。

    在回國途經趙國,趙國平原君盛情款待,因一趙華人嘲笑他瘦小,孟嘗君一怒之下,令食客屠殺一縣。

    齊湣王因內疚再次任其為宰相,掌齊國大政,睚眥必報的田文為報前仇竟聯合韓魏攻打秦國,韓、魏合縱結盟一舉擊敗了楚國和秦國。

    公元前294年,齊國貴族田甲興兵作亂,湣王猜忌田文參與其中,秦昭襄王又乘機派人去齊國大肆造謠,說孟嘗君在朝中遍樹黨羽,正偷偷與秦、楚聯絡,想合兵攻齊秦,取代湣王,湣王將孟嘗君罷免。

    孟嘗君唯恐久居齊國會招來不測之禍,於是就率領眾門客投奔了信陵君魏無忌(魏國公子),魏王拜田文為相。

    孟嘗君任魏相時,身為齊國貴族的孟嘗君喪心病狂,聯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孟嘗君倚仗自己在封地薛邑的28裡防禦工事,竟然宣佈中立。坐視燕國軍隊屠殺故鄉人民,在祖國齊國最危難的時刻拋棄了祖國,成為齊國的罪人。

    田文死後,幾個兒子爭搶爵位和封地,並大打出手,而魏齊聯手滅掉了薛邑,孟嘗君絕嗣滅族。

    縱觀孟嘗君的一生,並無遠大抱負和堅定的立場,以一己之私置齊國於水火之中。正如王安石所評價:“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樣的人死後絕嗣滅族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 11 # 不書

    戰國死君子,除卻信陵君有君子道義,餘下三個多是以沽名釣譽而為世人所知,特別是孟嘗君。

    孟嘗君名為君,卻是小人心性,睚眥必報,為洩一己之私憤,枉顧黎明百姓於水深火熱,出賣國家利益的寡義之人。

    (孟嘗君)

    今天我們說到孟嘗君就不得不說他的封地薛邑。孟嘗君家財萬貫,門下食客三千,卻在他死後後代落得個滿門滅族的下場不可謂不是報應不爽。

    他的父親為齊國貴族,家財萬貫,頗有先見之明,看了孟嘗君田文的生辰八字後便認定他以後必定要使家族滅亡便讓他的母親不能養活他,但是虎毒不食子,他母親仍舊偷偷養大了他,最終田文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的巧言善辯楞是讓他父親接受了他並且又借勢封自己為世子,繼承父親家財封邑。

    孟嘗君繼承父業後,門下食客三千,一來二去來的人和去的人多了,盛名遠播天下,以至於秦昭君錯認為孟嘗君有大才而能聚賢,想方設法要請其出任秦相。但是實際上孟嘗君門下多是三教九流之徒,真正的高賢寥寥無幾,而正是這幾位有真知灼見的高賢勸他秦朝遠離齊國,情況複雜,容易一去不復返。孟嘗君三思而止。

    (孟嘗君門下三千食客)

    但是,後來齊王還是以孟嘗君盛名派出使秦國,這一去便被秦君扣留下來要任其為相。但是,此時秦國有大臣不滿齊人當道便讒言秦君說孟嘗君以後為相必定會“先齊後秦”,要慎重。於是秦君擋不住群臣只得把孟嘗君撤掉,又不願放虎歸山,一時猶豫更不願意殺了他,便打算囚禁他。

    孟嘗君感覺大禍臨頭,於是便想方設法與自己隨行的門客通氣讓他們救自己。有門客建議從秦君寵妃下手,賄賂她。事情果然奏效,該寵妃看上了孟嘗君剛到秦國時送秦君的白狐皮大衣,但是隻此一件。

    於是,門下有一位擅長披著狗皮模仿狗的門客自告奮勇願意去秦君倉庫將白狐皮大衣偷出來,於是其深夜身披狗衣從宮門狗洞進入,偷得了白狐衣,送給了寵妃,該寵妃晚上便在秦君耳邊吹風,耳根子被吹軟的秦君第二天便放了孟嘗君。但是,孟嘗君深怕秦君後悔,趕緊和隨行門客逃命。到了晚上逃到秦國邊城函谷關不得出,因為該地以雞鳴為更方能開關。秦君反應過來馬上派兵來追,孟嘗君一時出不去關,手足無措。此時,門下又有一位食客擅長模仿公雞打鳴便自告奮勇學著雞叫的樣子,引得關內所有公雞一起打鳴,開關出逃而去,一頓飯功夫,秦君追兵便到了,只能無功而返。

    以上便是典故“雞鳴狗盜”的由來。

    看到這裡,不少人都認為孟嘗君必定為人相當不錯才致使處處有人相助,實際上,雞鳴狗盜之輩大多重利寡義,他們不過是一起同為自保罷了,等到孟嘗君真正死去,便會樹倒猢猻散。

    一處細節顯示他所隨行一班人品行拙劣難登大雅之堂。

    孟嘗君一行從秦出逃後路過趙國,趙國平原君以孟嘗君盛名以貴賓待他,但是趙國百姓看到孟嘗君五短身材,貌不驚人,實在難與其盛名相符便嘲笑了他,沒成想孟嘗君與所隨行的人竟惱羞成怒,為洩私憤竟不顧平原君賓主之誼,下車殺了一條街整整幾百人揚長而去。

    (平原君)

    如此之人,當比小人更小人,實在不知其為何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足見其隨行門客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這群人裡面只有利益生死,永遠不會有大義存在。

    等到孟嘗君回到秦國便依著睚眥必報的心性要報復秦國,恰巧齊王因派他出使秦國遭難而內疚拜他為齊相以示彌補,孟嘗君就更張牙舞爪盤算著慫恿齊王聯合昔日盟友韓、魏一起攻秦國。此次,又是他為數不多的高賢門客的建議令他打消了念頭,但是他還是與人謀合以出賣齊國國家利益的形式讓魏國、南韓迫使秦國割地求和。

    後來,秦國的逃將呂禮被齊王看上了被拜為相,此時有奸佞小人讒言孟嘗君呂禮將取而代之,不得不防,於是孟嘗君用計讓齊王撤掉了呂禮的相位,呂禮發誓要報復他,這可把孟嘗君嚇壞了,打算斬草除根又不想委人口實便寫信給秦相魏冉說呂禮要回去秦國,以他對齊國的瞭解必定會被秦君委以重任,一旦那樣他將取代你的位置,不如你我約定我為齊國內應,你力促秦君攻齊,這樣您將得以重用,我將建議秦君將攻打齊國得到的地封給您。於是魏冉建議秦君攻打了齊國,呂禮只得出逃。

    看到這,基本上已經知道孟嘗君到底何許人也了,旬子有評孟嘗君一語中的“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所以,等到孟嘗君一死,他的三千食客馬上利盡則去作鳥獸散,而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兒子耳濡目染了父親的品性,為爭家財不惜同室操戈,自相殘殺,乃至被孟嘗君昔日仇敵乘虛而入,用計讓魏、韓入齊滅了孟嘗君薛邑滿門,斷子絕孫,此時,他昔日食客無一挺身獨出。

  • 12 # 有書共讀

    我死之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提起孟嘗君,很多朋友立馬會想起"戰國四公子",但對於孟嘗君到底幹了蝦蟆事,我們可能不太瞭解,只知道這廝應該也是個牛人。其實呢,有書君在此提一下雞鳴狗盜、狡兔三窟,大家就明白了,這就是關於孟嘗君田文的最有名的典故。

    關於孟嘗君的故事,《史記》、《戰國策》中都有相關記載。

    孟嘗君這廝,雖然生於世家,他老爸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封地在薛邑,但出身卑賤,母親是個賤妾,而且生辰不佳(五月初五出生),父親要拋棄他,老孃把他偷偷養大,這妥妥的逆襲流小說的主角模式啊。

    事實也正是如此,長大後,他重歸家門,披荊斬棘,最終在四十多個兄弟的競爭中勝出,以庶代嫡,著實不易。

    可惜史書中對此記載太少,否則肯定是逆襲流小說中的典範,豪門內齷齪的代表。

    一、做人太高調

    孟嘗君可能由於出身太低,太需要認同感,過於享受啪啪打臉的爽勁兒,四處招搖,豢養了三千門客,當過齊、魏兩國宰相;

    在趙國一怒拔劍,血流成河;和秦國幹過仗,驅逐過齊王,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他做人太高調,樹敵太多,死後被齊、魏滅族,香火傳承斷絕。

    二、位置沒擺正

    孟嘗君是齊威王的孫子,從父輩起在齊國頗有勢力,但卻總想著出風頭,去其他諸侯國做宰相,雖有狡兔三窟。

    但國內上層中根基不穩,而且過於強勢,又不能為齊國謀取利益,所以被齊王忌憚。

    他不僅不反省自身,反而在魏國為相,聯合秦、趙、燕,打敗齊國,驅逐了齊閔王,在各國勢力中踩鋼絲、玩兒平衡,不從屬於任何勢力。

    不做死,就不會死,孟嘗君這樣花樣做死,生前沒人敢惹,於是死後被齊魏滅了封地(薛邑),絕了戶。

    三、後代培養沒跟上

    可能由於他出身太卑賤,不是嫡長子,沒有受到過正統的貴族培養。

    於是,他缺乏人生的沉澱,做人有些囂張,只顧自己快活,對於後代培養沒跟上,也可能不重視,幾個孩子沒有能挑大樑的。

    他死後,留下的勢力不能被兒子所掌控,樹倒猴孫散,又有大批的令人垂涎的財富和強大的仇敵。

    他的兒子外不能卻強敵,內不能聚人心,互相爭奪家產,外鬥外行,內鬥內行。

    唉,三歲小兒,持金於市,其得全乎?

    其實呢,孟嘗君的遭遇並非個例,歷史上有很多,帝王如秦、隋二世而亡;權臣也大多如是,漢有霍光,明有張居正,都告訴我們:

    做人,要低調;做事,要高調圓融,根基要打好,子女要教育好,不能只顧自己一時快活,死後洪水滔天,被人清算。

    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有書君在此與諸君共勉。

  • 13 # 澳古說歷史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歷來的人們對其的評價可謂是譭譽參半,如西漢文學家賈誼對他是極具推崇稱其“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當然也有人對他的印象並不好,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稱“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當然不管世人如何評價,孟嘗君所處的那個戰國時代離我們早已過去千年,很多史料到底是真是假真的不得而已,很多人說他的家族會被滅族,是因為孟嘗君的性格睚眥必報,而且極其的小肚雞腸,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才導致孟嘗君的家族在其死後會被滅族,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說實話個人不贊同這中觀點,我們要知道在看待歷史上的政治人物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將“政治人物道德化”。試問古代有哪位政治家的品格是完整的?難道你認為這些政治家會因為對方的品格不行就滅掉其家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孟嘗君的家族到底因為什麼才會被滅族的呢?其實很簡單。

    孟嘗君家族的權利已經凌駕於齊王之上,再者孟嘗君的兒子們又內訌,導致其家族勢力極速衰落,讓齊王有可乘之機,最終聯合魏將其滅族。

    首先我們都知道孟嘗君在世之時,權利和名聲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齊王,最終弄的各國的人們只知“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齊王”,可以說當時的齊國凡事都有孟嘗君做主,而齊王似乎並沒有有多少的權利。再加上齊湣王時期,齊國差點被燕、秦、趙、魏等國的打的滅了國,之後齊襄王繼位之時,可以說王權威嚴所剩無幾,而這個時候孟嘗君的實力和威望卻越來越大,但是孟嘗君還活著的時候,齊襄王根本就不敢動他,反而是極盡諂媚於他,但是齊襄王的內心卻早已對他恨之入骨,畢竟作為王卻被一個臣子死死的壓著,而且自己的國家會差點亡國,父親之所以會死,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孟嘗君在魏國為相之時,幫助燕國聯合魏、秦、趙等國來攻打齊國造成的,你說這樣齊襄王能不恨死他嗎?但是無奈的是孟嘗君的威望和權利太大,齊襄王只能屈服於他,而不敢有任何的心思。但是這一切都在孟嘗君死了之後發生了改變,此時由於孟嘗君死之前並沒有明確的說出讓哪個兒子繼承自己的爵位,所以他的兒子們都認為自己是最有資格繼承孟嘗君的爵位,就這樣曾經一個實力極其強大的孟嘗君家族徹底陷入了分裂,他的兒子們互相攻伐,致使家族實力極具衰落,最終齊襄王看到了機會,就聯合魏國一起進攻孟嘗君家族的封地薛邑,而由於此時的孟嘗君家族還在內訌,並沒有實力去抵擋這二國的進攻,最終孟嘗君家族徹底被滅族,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孟嘗君,最終落了個沒有後代絕嗣的下場。其實如果孟嘗君的那些兒子沒有內訌,而是團結一致,我想齊襄王絕對不敢動他們?為什麼呢?很簡單啊,即使孟嘗君的家族因為內訌,實力都降到冰點了,齊襄王都不敢齊國一個國家去進攻,而是聯合魏國才敢去進攻,可想而知如果孟嘗君的那些兒子們不內訌,其家族實力是有多麼的強大。但可惜的是權利有時候真的很吸引人,為了這個權利親人反目,甚至自相殘殺,而這最終只能便宜了別人。

    那麼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齊國聯合的是魏國,而不是趙國,或者燕國,亦或是楚國呢?這個說實話不清楚,不過可能的是當時孟嘗君的封地薛邑就是在魏齊兩國的中間地帶吧。再加上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是當時導致魏國遭遇“馬陵之敗”,大將龐涓被殺,魏太子申被俘的主謀。可以說是田嬰一手讓魏國失去霸主地位,並遭受大將被殺太子被俘奇恥大辱的始作俑者,那麼即然有機會能夠殺掉自己仇人的子孫,報當年奇恥大辱的仇,何樂而不為呢?

  • 14 # 林屋公子

    孟嘗君被滅族直接原因是叛國。其實從孟嘗君的父親開始就是權臣了,孟嘗君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兒子靖郭君田嬰,田嬰是相國鄒忌的幕後推手,鄒忌與大將田忌不和背後實際上代表的就是田嬰。之後田忌被鄒忌排擠到楚國,田嬰又取代鄒忌從幕後走向前臺,歷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朝,勢力不凡。其有四十多個兒子,但是卻立了庶子孟嘗君為儲,而且孟嘗君還是生於克父母的五月初五,田嬰看中的當然是孟嘗君的才能。

    孟嘗君有這樣能幹的父親,上臺後自然也不同凡響。加上他又大肆招募賓客,所以其名聲遠揚國外,甚至秦國都將其挖走做丞相。不過之後又因為被猜忌而逃跑,回到齊國繼續做相國。但之後因為田甲叛亂,齊閔王也猜忌到孟嘗君,孟嘗君不得不託病退休。然而他並沒有就此安分,而是又跑到魏國做相國,並且參與了諸侯伐齊之戰,這一戰主帥是燕國將軍樂毅,幾乎滅亡了齊國。後來孟嘗君離開魏國,回到薛城老家。

    孟嘗君因為與諸侯伐齊,齊閔王被楚人殺死,繼任的齊襄王當然仇恨孟嘗君,而且孟嘗君回國後也不受齊國節制,儼然在自己的薛城割地為王。但又忌憚孟嘗君實力不能下手。等到孟嘗君死後諸子爭位,齊、魏兩國就聯合把薛城滅了,孟嘗君的後人全部被殺。

  • 15 # 獨孤求敗1251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當初田文被齊湣王免去官職時,而那些門客幾乎跑了個光,這讓他不禁發出了哀嘆:“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情中,女孩子可以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