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安柳柳
-
2 # 股市斗笠哥
華人喜歡存錢,特別是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銀行靠存錢和貸款的利息差來賺錢。富人向銀行借錢,當然銀行的錢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存在裡面的。富人利用向銀行借來的錢,辦工廠、投資實業等。大家都知道,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通脹,比如你現在存100塊錢,5年後這100塊錢加上利息它的實際購買力會跟現在的100塊錢差不多,甚至低於現在100塊錢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存錢跑不贏通脹。而富人向銀行借錢,因為有通脹的因素在裡面,是非常划算的。按購買力來算,現在富人跟銀行借100塊錢,5年後還給銀行的錢根本就不值現在的100塊錢。所以說,20%的人掌握80%的財富是有道理的。在大家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窮人存錢在銀行,富人從銀行借錢開企業、投資,就是窮人對富人的補貼
-
3 # 梅邊吹笛
是的,大多數把錢存到銀行,獲取著微薄的利息收入。然後少部分人從銀行再把這些存款以貸款的形式拿出來,做企業做生產,效果最好的是建房子,然後賣給原來那些在銀行裡有存款的人,賺取了豐厚的回報,銀行在這一進一出中也賺的盆滿缽滿。最後就是原來在銀行存款的人發現不光本金沒有了,還揹負著幾十年的月供。
這個事實是不是隻要上幼兒園大班的人就能懂?我們會不懂嗎?其實,我們難過的不是我們不懂這個背後的邏輯,而是你明知這樣不利於自身利益還不得不做出選擇。
那我們幹嘛還非做慈善來補貼銀行,補貼富裕人群?最本質的原因就是我們普通人在面對M2逐年超發,CPI逐月猛增的常態情況下,我們總得做些什麼來對抗自己財富的消散吧。在這種經濟常態和民眾焦慮下,全民炒股、全國炒房就出現了。說到底還是我們國家適合普通民眾投資的方式和渠道是在太小了。老百姓省吃儉用省下來幾十萬,又不能以現金形式放在家裡吧?投資那些高回報的金融產品,普通人連頭緒都理不清呢。就這樣,像房產這種鋼筋水泥構成的資產就自然被加上了金融屬性,它的居住功能倒不是最重要的了,市場至少在過去這二十幾年證實了一點,普通民眾只有三個選擇:
1.把錢以現金形式放在家裡床下。
2.把錢存到銀行,賺一點利息收入。
3.把錢拿出來多買一套房子,多買幾手股票。
換成現金放家裡床下,我們只在趙德漢那樣的清官家裡才會有看到。
進入2020年了,房子再漲價的空間很小了,變現難度係數也增大了。
股票,你現在還買股票你老婆不跟你離婚那就絕對是真愛了。
下次再碰到問我們這種問題的人,我們就統一回復:壞人,鑑定完畢。我們補貼了富人已經很難過了,你還要不定期的來再問一遍再傷害一次。不是壞人是什麼?
-
4 # 王山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在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們越窮,越喜歡存錢,而富人喜歡借錢。對於窮人來說,似乎沒有一些儲蓄他們就無法生活。然而,相反,富人不允許他們的錢被閒置。他們的儲蓄越多,富人就變得越焦慮。
每個人都知道存錢不好,但是每個人都忍不住存錢。為什麼?
窮人存錢的理由:一次走三步
中國"s的國民儲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事實。一方面,通貨膨脹仍然很高;另一方面,國民儲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明明知道在銀行存錢不能保值,為什麼要在銀行存錢?
這種方法主要基於風險預防考慮。所謂的“預防性儲蓄”。未來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未來的收入不一定穩定。每個家庭都需要一定的儲蓄來應付未來可能的支出。窮人為防範風險儲蓄的比投資升值的多。
富人為什麼借錢
在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的情況下,持有貨幣是不利的,而負債是有利的。此外,富人比窮人更有能力控制風險。
當窮人把錢存入銀行以抵禦風險時,富人從銀行借錢。他們通常有更廣泛的投資渠道,可以維持和增加資金的價值。錢可能只是窮人手中的牛奶,但通常是富人手中的奶牛。
結果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不同的概念導致窮人和富人的基金運作的不同。窮人在銀行的存款沒有多少利息。銀行貸出資金。富人利用貸款賺取貸款利息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當然,富人承擔更大的操作風險。
小金融說,實際上沒有絕對的貧富之分。他們大多數是普通人。即使是商業大亨也有銀行存款,甚至普通人也可能有信用卡債務。直到三四代,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有透過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努力,他們才能提高自己,創造價值。
-
5 # 烽火雄獅
首先說明觀點:我是認同這句話!
在中國,很多老百姓,特別是年紀大的長輩,還是非常喜歡把積蓄存在銀行。前世行高階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2011年的一個熱點事件:
2011年成都的湯玉蓮婆婆就用活生生的事例解讀了林毅夫的話。1977年湯婆婆在銀行裡存了當時可以買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錢,一忘就是33年。33年後,這400元存款產生了438.18元的利益,扣除中間幾年需要徵收的利息稅2.36元,湯婆婆連本帶息僅可取出835.82元。
此事遂在網上引起熱議。湯玉蓮婆婆的400元在1977年確實是一筆“鉅款”了。“當時全華人均存款只有20元。”有媒體訪問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教授王燕鳴,他說“1977年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是36元。”也有網友人說:“1977年一個大學生一個月的伙食費15元足夠了。400元相當於大學生兩年的伙食費。
但按現在的物價來計算,835.82元僅可買420斤麵粉,69斤豬肉,40盒中華香菸或者1瓶茅臺酒。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嚇一跳。可為何在銀行存了33年的錢只有這麼少的利息呢?
回想上世紀九十年代,銀行利率隨通貨膨脹率浮動,加上當時的價格補貼,利率一度曾超過百分之二十,是不是銀行計算有誤呢?
一位教授解釋說:“當時銀行還沒有現在轉存、定投等服務,湯婆婆的本金過了定期時間之後,其餘就都按照活期利率來計算,所以利息不高。”
也許,在很多老百姓眼裡,CPI上漲6.5%,已經覺得很高了,其實在過去改革開放的30多年裡,高通脹一直伴隨著我們,根據統計局官方統計資料,過去30年平均通脹率就達5.6%,而其中最嚴重的一次通脹發生在1993-1995年間,1993年國內通脹率為13.2%,1994年更是達到驚人的21.7%,於是有了1993年底,銀行1年期存款利率上調為10.98%的罕見情形。
這輪通貨膨脹給那個年代的人們留下了很深刻的痛苦記憶。其實,“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錢存在銀行裡往往趕不上物價上漲。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資源的價格重估等因素都預示著物價仍會提高,這個過程是正常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和物價都會有提高。”
“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是一個明顯的過程,所以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富顯得特別重要。”因此,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儲蓄實際上等於慢性自殺。因為,它實在難以跑贏通脹,時間越長,它會讓你的財富迅速縮水,我們不能把太多的閒錢放在銀行,應該透過合理的規劃,放到可以有效增值的地方。
很多理財保守的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都會把很多錢存在銀行,認為只有存在銀行才安全,在以前,甚至有些人會把一疊疊的錢藏在床底下,其實,這種貌似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最不安全的做法,因為它躲不過通脹這個小偷。
-
6 # 理財嘮叨小僧
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表面上是窮人存錢,拿著低利息,富人貸款做高回報的投資!錢是個中性詞,錢在誰手上待著的價值大,錢自然而然地就會往誰的身上跑,這也是社會的基本現象!窮人手裡的錢,它的來源可能都是比較簡單的勞作收入,或者農作物的買賣變現,可以理解為血與汗的錢,出賣勞動力賺錢,是人類較普遍,歷史悠久的一種方式。所以它的可代替性較強,富人的錢來源於投資回報,智慧的分析、科學的創新、大規模化管理等等,這些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關鍵,所以錢在這些人的手上,大部分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來(對整個社會),窮人和富人也不是限定死的概念,窮人靠雙手和不斷學習的智慧,當然也可以變成富人,也會擁有社會更大的財富支配權!
-
7 # 期貨技術分析老夏
一萬個不認同
喜歡存錢的人,一般是誰?
1、房地產:最近幾年房地產上漲幅度比較大,成了一個大資金吸水池,但是哪些早期不敢買的人,現在看到上漲了,更不敢買,那麼這些錢只有被動存起來
2、股市:股市除了2007年創造了歷史性新高6124點後,接下來都是打5折出售,今天2020年4月份,目前還在2763點,更是吸引不到資金,股市只有上漲,才能吸引到資金進場,錢又被動被存起來。
目前除了股市和樓市,一個普通華人,真難以找到更好的資金去除。這種是被動存錢
主動存錢:
存錢為養老:雖然中國養老制度逐漸完善,還仍不夠健全,特別是農村,沒有社保概念,除了存錢養老,沒有其他辦法,而中國農村人口比較多,基數比較大,所以一個家庭存一點,導致體量巨大。撫養子女:華人的家庭觀念較強,不像美國,在子女的撫養上,考不吝嗇,寧可自己少吃節省,也要把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教育開支巨大,每個培訓機構,人滿為患,就是每個家長的希望,子女教育費用佔家庭開支的三分之一。
預防生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華人的這種憂患意識,幾千年的這種潛移默化,讓我們的憂患意識太強,不存錢心理沒有安全感。
再談談富人:
富人喜歡錢賺錢,喜歡把錢用低成本整過來,然後再用這個錢,去創造更大的價值,但富人冒有更大的風險,因為人存錢,風險極小,除非銀行倒閉,但是富人賺錢,用錢賺錢,冒有失去整個本金的風險。
所以不能說,是窮人補貼富人,因為窮人得到了,資金的安全,獲得自己的那份利息輸入,而富人如果生意失敗,或者借的錢,運作不當,也可能變得比窮人更窮,他們冒著一定的風險,結局是有可能變成富人,也有可能變成更窮的人。富人冒風險,擔更多受益
最終就是,窮人和富人,每個人冒的風險不同,享受的收益不同,沒有誰補貼誰
-
8 # 心火旺盛
存銀行可以一定程度上對抗通貨膨脹 如果個人沒有投資能力的話 也可以選擇基金等 但是大多數窮人 錢要求的是流動性 而銀行存款流動性比價高
-
9 # 老萌有個存錢罐
我非常不認同。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無非就是認為普通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只能拿到低微的存款利息。而富人則可以透過銀行借款去投資,賺取更大的財富。富人賺取的財富遠高於支出的貸款利息,而這些財富跟存款人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只能拿到那點存款利息,甚至連通貨膨脹都追不上。
於是,很多人就開始吆喝,不要把錢存銀行,應該拿去投資股票、基金、私募等更高收益的渠道。
我認為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說法。老百姓把錢存銀行目的不是為了補貼富人的投資,而是為了獲取存款利息,有錢人也不是因為剝削了窮人的存款變得有錢,而是因為他們獲得了生意投資上的成功。
貸款人之所以願意付出貸款利息,是因為他們承擔了更高的投資風險,比如做生意也有虧損風險,承擔高額風險,自然會要求更高的回報。而老百姓之所以選擇存款,是因為自己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去承擔這種高回報的投資風險。這恰恰體現了,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特點。
如果老百姓有渠道或者有能力,當然可以選擇更高回報的投資方式,但是也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這是跟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理財原則,沒有必要上升到社會價值觀層面。
換一個角度來說,上班族去公司上班,老闆支付工資,但是老闆也在賺取更多的利潤。按照這種說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用上班族的時間和精力補貼老闆利潤的現象。但是,如果讓上班族去當老闆,是不是都能成功呢?不見得。
有的人適合當老闆,有的人適合做員工,這恰恰是一種更加合理的社會分工。
正如有的人適合把錢存在銀行,有的人適合拿錢去做投資做生意,這也是一種合理的風險管理,跟是不是窮人,是不是有錢人無關。
-
10 # 莫事來嗑
這種話表面上看很有誘惑性和鼓動性,確實,銀行存款利率低,存銀行貌似讓窮人吃虧,貌似是用存款的低利率去補貼貸款得低利率,讓敢於貸款得人(富人)佔了便宜。
實際上這種話啥也不是,讓你貸款經營,負債累累,你敢麼,你有那精氣神麼,你有那麼強的抗壓能力麼?你的錢可以不存銀行啊,你可以拿去投資啊,你能承受本金損失的高風險麼?你可以拿去消費啊,你捨得把錢拿去各種娛樂消費,啥也不剩麼?
懶漢閒勤快人掙得多,說的其實就是這個理。又不想擔風險,有想拿高收益,腫麼可能?這不是窮人與富人的區別,而是財商與風險承受能力的的區別。
-
11 # 野兔永
這個問題要分幾個層面來看。
錢存不存銀行,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不存銀行放在什麼地方?但對於有錢人來說,他們可能就是融資進行投資,沒有銀行的定期存款。
“有人說窮人存錢富人借錢,錢存銀行相當於窮人在補貼富人”,在這裡不能用補貼這個詞,但確實反應了工薪階層和富人的一些區別:
投資渠道不同,思維不同對於普通工薪階層來說,受限於自身生活圈子的影響,大多選擇在銀行存款,購買理財產品以及基金等,膽子大的炒股,但基本都有去無回,一般的思維也是隻要日子能夠安穩的過下去,也沒太多想法,也沒有渠道找到好的投資專案。
而對於富人來說,由於生活圈都是基本都是比較富有的,投資渠道,投資專案都是比較多,而且也會選擇抱團,所以擺在他們前面的機會是比較多的,對於他們來說,錢趴在銀行卡上就是最大的浪費,追求的是資金的流動性。
融資渠道不同對於普通人來說,因為需要承擔家裡的生活開銷,存錢也是為了以防突發情況,原因是受限於在遇到問題時沒有好的融資渠道,即使有,在銀行拿到的貸款也不多(根據工資決定貸款額度)。
而對於富人來說,由於平時在投資時,賬戶都是開在銀行裡,雖然沒有定期存款,但在銀行的流水也是銀行比較看重的,銀行也會主動聯絡他們,也就是銀行定義的“優質客戶”,在貸款支援上也是以他們為主,除了銀行的融資渠道,他們還有自己的商會等。
對未來的預期不同普通工薪階層把錢存在銀行也是沒有辦法,誰不想利潤或者利息高一點,但害怕本金損失影響自己的生活,總的原因是對未來的預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沒有安全感。
而富人由於資金比較充足,融資渠道也比較多,所以在遇到機會時要麼自己做,要麼選擇抱團,是非常看好未來的投資的。
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由於受上班的影響,沒有時間,單位也不允許做副業,那麼只有自己加強理財等知識的學習,學會利用時間複利,規劃好資金,經過一段時間後,投資收益也不一定會差。
-
12 # 騎馬尋牛
我認可這個觀念,不記得在哪看過這樣的小故事,大意說的是一個城裡的富人透過銀行貸款,買了一批公交車投放到市區裡執行,然後窮人投幣乘坐公交車,富人從中獲利。你瞧瞧,錢是窮人存入銀行的,利潤是富人的,這就好理解窮人存錢補帖富人的觀點。
但你可以責備窮人存錢不思進取不圖思變?換窮人去銀行貸款試試,可行不?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銀行,如果你開的銀行,你是願意把錢貸給富人還是窮人?
-
13 # 和則久
大家都知道貨幣只有流動起來,才能保值增值,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知道錢生錢,靠資本增殖是利益回報最大的賺錢方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魄力和能力拿著錢就敢去做實體投資或進入資本市場的。
要投資,首先你要敢,因為市場千變萬化,可能一不注意,你手中的錢,就打水漂兒了,沒有這個魄力和輸不起的人,最好不要挑戰高風險高收益的東西。窮人一般情況下,對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很是珍惜看重,心理和資本上都受不了市場的震盪的壓力的,往往在令人眼花繚亂的震盪中,就被割了韭菜,傷身傷錢。
如果你想在市場上賺錢,不能僅僅只有傻大膽般的勇氣,還要掌握足夠多的資訊,才能找出金光閃閃的賺錢的路。但不幸的是,資訊往往是不對稱的,精準的,時效性的,前瞻性的資訊往往最先在少數人之間流通,富人往往可以很快速的得到第一手的資訊資料,但是窮人一般而言是得不到的,更不用說利用資訊為自己謀利了。
受風險承受能力和資訊不對稱影響,窮人可以選擇和接受的投資理財方式就很少了,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窮人一般只選擇低收益的銀行存款或者買國債。表面上看,窮人的錢存入銀行,被銀行貸給富人,富人利用這些錢去賺取了更多的錢,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好似是窮人在補貼富人。
但是,我們也並不能去否定把錢存銀行,現實生活並不僅僅是靠單純的經濟邏輯在執行,還有考慮到倫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有的人確實不適合去做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東西,選擇老老實實地把錢把錢存入銀行,也不失為一個對自己比較好的辦法。
-
14 # MM大苗
我不太認同“錢存銀行相當於窮人在補貼富人”,這句話是有些誤導。
第一,存在銀行的錢任何人都有權力去貸,只要你符合資質。符合資質的人,不一定是富人。
第二,就算銀行把錢貸給題主所說的“窮人”,他們也未必能變成富人,他們缺少的是本事。我們也聽說過富二代敗家的,也肯定聽說過窮一代起家的。
第三,錢存在銀行,是一種資源整合。手裡的閒錢存到銀行,讓需要錢的人去用,誰都有需要錢的時候,現在最多的買房買車,每個人可能都會趕上。
最後我想說,普通人最好把錢存到銀行,千萬不要把大額資金放在家裡。這樣你的錢也會安全些,不會被賊惦記著。存銀行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買理財。當然,還是得去正規銀行去買。
“現如今這個社會,只要你有本事,有專業,你就會有未來。”
-
15 # 晨獵
感覺這個問題本身帶有一種偏見的思維漏洞,把存錢的等同於窮人,把借錢的等同於富人,難道富人不存錢,窮人不借錢嗎?很多富人也有現金存款,因為這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你可以看巴菲特在投資活動中也會留有很多現金存款在手裡,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在財報裡都會同時存在負債和現金存款,所以存和借不能等同於窮和富。
提問者本意要問的應該是:在銀行存貸款過程中,存款者的存款是不是對借款者的一種補貼。
我們要了解是不是一種補貼,那就先要了解一個概念叫通貨膨脹,用來衡量錢貶值的速度;還有一個是存貸款利率,用來跟通貨膨脹率對比是否存在補貼的情況。
當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錢的購買力就會降低,就是物價上漲了錢貶值了。當通貨膨脹率高於存款利率的時候,就是錢貶值的速度比存款帶來的回報速度快的時候,存款者越是存款錢就越是貶值;當通貨膨脹率小於存款利率的時候,甚至發生通貨緊縮的時候,這時錢就是越存越值錢。而對於借款者,一樣的道理,當通貨膨脹率高於貸款利率的時候,把錢借出來轉換投資其他固定資產就可以抵禦通貨膨脹造成錢貶值的風險,還能伴隨著物價上漲享受資產的增值。
下圖是GDP通貨膨脹率:下圖是歷年存款利率:下圖是歷年貸款利率:從上面三圖的對比可以發現,存款利率一直都相當低,遠遠低於GDP通貨膨脹率,所以對於存款者而言,他們的錢越存越貶值。而從貸款利率來看,近年來貸款利率一直在下降,且低於GDP通貨膨脹率,所以對於貸款進行投資活動的人而言,多多少少會有些許獲利的機會。
綜上所述,近年來總體上存款者的存款確實是給借款者進行了一種補貼。而這種補貼也是經濟快速發展造成通貨膨脹所帶來的一種現象,但我們也要看出,貸款利率在不斷下降,全球利率也在不斷下降,世界許多國家紛紛進入了0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這代表了經濟下行的一種現象,可能會伴隨通貨緊縮,那時就會變成借款者“反哺”存款者的現象,但這樣經濟就會非常低迷蕭條,還是期盼經濟欣欣向榮為好吧!
回覆列表
不認同!每個人能力有限,喜好有限!
覺得自己能力一般的,不喜歡折騰的,可以存銀行裡,也不見得是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