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君子9

    經過六百多年的時光的洗禮,建文帝成功逃脫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至今也沒有任何證據,那怕一點點蛛絲馬跡可以關於建文帝外逃後所留下的依據,所以在沒有任何外逃依據的情況下,再結合大量史書的記載南京城破,皇宮被大火燒的情景可以推論建文帝十有八九以經葬身火海了,只能給後人留下一個疑問?要想破解這個疑問也只有留待發現證明建文帝外逃後生活的某些物件或其它依據……

  • 2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役”進入南京城後,皇宮裡著起了大火,朱棣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從此,建文帝的下落便成了眾說紛紜的話題,民間流傳很多故事。

    一是焚死說。清朝人編的《明史》,有這樣一段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說這個燕王派宦官在火裡把皇帝、皇后的屍體找出來,過了八天以後安葬了。《明太宗實錄》也有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意思是說朱棣當時看到宮中著火,立即派宦官去救火,還當場哭道:“說你真是這麼傻啊!我進京是來幫助你清理身邊的奸臣,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怎麼就做出這樣的事情?八天以後,說安排了禮節安葬了建文皇帝,明成祖還為此放假三天不辦公以示哀悼。

    (圖為南京明孝陵)

    我個人認為焚死說是不可靠的。主要理由有兩點:一是《明實錄》是明朝人自己編的,而且明成祖本來就是犯上篡位之人,為了給自己打掩護,所以對明實錄篡改太多,不足為信。二是說朱棣以禮安葬了建文帝,那麼自然是天子之禮。而天子之禮非常隆重,黃陵自然會在南京的明孝陵中,但是南京的明孝陵卻沒有建文帝的陵寢。顯然這個焚死說是不可靠的。當然會有人為了自圓其說,說建文帝安葬的時候“不封不樹”,在安葬的時候如果沒有封土也沒樹立石碑,那還安葬什麼?所以,我個人認為焚死說是不可靠的。

    二是歸來說。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個和尚年90歲,從雲南來到廣西思恩府,在大堂上說我就是建文帝。當時知府岑瑛聽了很害怕,趕快報告宮裡,還把這個自稱建文帝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宮裡。宮中派大臣去審問,一審問才知道這個人是冒牌的。因為他說自己90歲了,但是如果建文君活到現在也不過是五六十歲,兩個人年齡根本對不上。再一審問,原來這人叫做楊應祥,河南鈞州人,因此宮中大怒,處死楊應祥。這事就算了結了,但是民間卻開始留傳其建文帝的歸來傳說了。

    三是出亡說。當燕軍進入南京城的時候,文帝十分惶恐,不知所措。這時候,一個叫做王鉞的太監向他彙報說太祖死的時候留下一箱子,放在在奉天殿中,他曾囑咐我們不到危急的時候不能開啟。現在情況這麼危急,是時候打開了。於是建文帝和眾人一起到奉天殿找到這個鐵匣子,上面還有把鎖,建文帝立即命人開啟鐵匣子,裡面有度牒、袈裟,有剃刀,還有白金十錠。朱元璋還在裡頭留了一句話,說你們要麼自殺,要麼換上袈裟,拿著度牒跑。裡頭還有眾人的逃跑路上,說建文帝必須要從鬼門出去,其他人要從御溝水門走,到薄暮的時候,就是天傍黑的時候在神樂觀會齊。於是,建文帝剃了頭,帶著一些人就從鬼門出了宮。還有一批人從御溝水關跑了。眾人走到神樂觀,早有一個船就在岸邊上停放,岸邊神樂觀道士叫王升他一看見建文帝來了,高呼皇帝萬歲,我在這等候您了。還說我昨天做了個夢,太祖就託夢給我讓我今天預備好船在這等您,沒想到真碰見你了。從此建文帝就帶著這批人湖南、湖北、雲南、四川、廣西、福建到處雲遊了。我想看完這個故事,沒人相信是真的吧?把朱元璋說的像鬼神一樣。大家聽聽便可,不足為信。

    四是出洋說。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有一天,明成祖朱棣聽到風聲,說建文帝跑到了國外,他放心不下,所以派鄭和下七下西洋,順便打聽下建文帝。我們讀過歷史,都知道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壯舉。我相信明成祖朱棣絕不會派兩萬多人、幾百艘船到非洲的東海岸去找建文帝。兩萬多人去找自己的敵人,敵人早就聞風遁逃了,有見過這樣去找一個敵人的嗎?

    (圖為鄭和下西洋的雕塑)

    (圖為鄭和下夕陽的線路圖)

    五是在穹隆山為僧說。穹隆山在江蘇吳縣,便是現在的蘇州市。《明史·姚廣孝傳》中有相關記載,說姚廣孝到永樂十六年的時候,當時已經84歲了,他在臨死之前向朱棣提了一個要求,要求釋放一個人,這個人叫宗泐和尚。姚廣孝是當年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謀士,是朱棣最為信任之人,他在臨死之前為什麼要求釋放這個宗泐和尚呢?原來這個宗泐和尚便是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據說當年建文帝得到了他的幫助逃走了,所以朱棣便把他關了起來,一關便是十六年。那麼建文帝最後是否真的藏在江蘇吳縣的穹隆山上呢?明史說“或雲”,也沒有肯定。(圖為宗泐和尚的畫像)

    前面四中傳說都被我們一一否認了,第五種傳說建文帝藏在穹隆山,我表示懷疑,但是姚廣孝臨死前要求放宗泐和尚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建文帝當時真的沒有死,而是逃走了,那麼他到底逃到了哪裡呢?我想如果要破解這個謎案,就要從一個關鍵人物朱棣身上去尋找。建文帝的生死,相信他是最為關心的,因為他很害怕有一天建文帝領著軍隊,重新跟他爭天下,所以他派了一個叫胡濙的人,以替其求仙為名,暗中替其找尋建文帝。

    胡濙,戶部給事中,為人沉穩。他得了密旨後,走遍了大江南北,直到了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北征回到宣府時,朱棣都已經睡下覺了,這時候胡濙來求見,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聞濙至,急起召人。兩個人徹夜長談,到四鼓時分,天都快亮了胡濙這才離開。胡濙和朱棣到底談了什麼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我也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好好的推敲一番。(圖為胡濙的劇照)

    胡濙個性沉穩,如果他沒有找尋到建文帝,就不會來找朱棣,肯定是埋頭繼續苦苦搜尋,但是他卻深夜來見朱棣,我想他肯定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建文帝到底在哪裡?我也不知道,但是史料中還記載了一句,“至是疑始釋”,說的是朱棣,那麼朱棣為什麼會露出欣慰的笑容?我覺得可以從這句話當中好好的推敲一下。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對此作過推論,他推斷說胡濙跟朱棣說,他見過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知道建文帝不想再爭皇位了,朱棣聽到這樣的話,所以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說這個大機率事件,還一種小機率的可能是胡濙找到了建文帝,發現他已經死了。

    但是我個人認為胡濙告訴朱棣,說已經找到建文帝,他已經死了,這個才是大機率,因為朱棣的心機很重,很難信任別人,他如果聽到胡濙說建文帝還活著,他應該不能釋然的,不然他怎麼會找了那麼多年,以他的性格肯定會趕盡殺絕的。所以我推斷胡濙告訴朱棣,說找到建文帝了,他已經去世了,這才是大機率事件。

    我相信很多人會問,既然建文帝跑了,這個時候應該也才46歲。(1377年-1423年)年紀輕輕的,怎麼會死?建文帝怎麼死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覺得他也可能是病死的。大家還記得他的父親朱標嗎,37歲便英年早逝,我曾經翻遍了史料筆記,卻找尋不到他到底得了什麼病。史書上說他是得了風寒,但是我想御醫不至於連風寒都治不了吧?我想朱標定是得了什麼病,不方便記錄在史書上,故而只寫風寒。如果朱標得的病有遺傳性的話,那麼建文帝活不到47歲也是有可能的。

  • 3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我在巜問答》題巜華人為什麼都有家譜》寫"國史靠譜巜家譜》嗎?家譜靠譜巜國史》嗎?見斯文之後數評文者顯示了很好的範例:"伍英文一一一吾應文":"王升扮假道士裝引建文從南京城水門逃出(聽毛教授在百家講壇講與太監王與大臣王姓通謀一事)""老湯藏建文于軍中,永樂十七年終!湯家有譜載"等語。朱允是生?是死?與你我他毫無關係!何因因循循,追悼之?一一一"欲亡人之邦國必先其史"華人之情結文化糾纏!是華人文化10578年不斷之故吧!故作下文不是斷言而為思索文也:其文章所示大人物實有直不疑!王升人物小國史無名即無此不!?我在巜家譜》文述"洪武二年《奉旨滇川》洪武五年修綦巜王府城》(今綦江區政府址)"王府城座北向南,城處名巜豬槽街》(今人民銀行至中山小學段)明立朝四十四辛卯乃建文十一年天下大定。開科選士,綦邑中舉人一名王昇!(揆當是中舉後以官名賛族名,亦無聞是我姓那宗嗣人)邑修《奪錦枋》紀盛事!或邑修巜敬一亭》表彰帝師方孝儒字敬一文功於是年吧?(當毀於永樂年間,建文止十二年,五十五後丁亥年共嘉靖朝王守仁字陽明來綦作巜重修學宮》文"大中丞潘(嚴國蕃)箸資修學宮"及"重修巜敬一亭》"其當:平復反案平、藉忿!)。舉子入南京入太學監為天子門生王昇以師生之誼救建文出!當在人情事故中!一一一逃向首優選根基之地,湘西路至瀘州敘府邊廳亦乃效關羽夜走麥城,只有一條路走到黑!何也?已許是洪武太子之舊部才能救吧?故此以巜綦志》示人。或湯氏雲"湯老藏建文帝于軍中,《湯氏家譜》有載。(能示人不?)"亦在人情事故中。若趙伍I文"趙伍英應文一一一(應文走部伍一一一與夜走麥城大有同治宵夜達旦)"所以言巜家譜》靠譜《國史》不?亦在人情事務!於示我巜王太原族譜詩》"國水應思文一一一祖告後嗣子孫要主動文化主文明!不要被文化而己巳之!"!何以示之?由事以知族家譜以詩輩緒作於斯文時永樂之事!子孫考問自己以考父母王父母考前王父母,罪只一身譽毀焉止溯前九輩?而朱棣奪建文位也罪及洪武又牽連九族誅!失古訓矣!故方孝儒懟日"敢殊、我敬一十族不!"朱棣聖旨"殺"一一一鳴呼哀哉!天下無文乎?天下無乎!爪指智慧手機以顯示螢幕!!!

  • 4 # 大連熱心市民

    導讀: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有說他出家的,有說他坐船去東南亞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在靖難之變時,從密道逃出皇宮,在湖北一帶隱姓埋名,繁衍生息。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孫子,他本是一位英明的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不是因為他那個虎狼般的叔叔篡權奪位,那麼他極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在靖難之變時,建文帝命令將皇宮點燃,當明成祖朱棣攻入皇宮後,只發現幾具燒焦的屍首,而這幾具屍首的面目早已無法辨別。建文帝到底是被火燒死了還是逃出去了,史學界普遍的說法是認為建文帝從密道逃出皇宮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找到過能證明建文帝在靖難之變時確切死亡的證據。而且明成祖朱棣的一些做法也從側面證實,當時的建文帝應該是逃出皇宮了。比如明成祖曾經派遣心腹在全國秘密走訪調查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還派遣鄭和下西洋,而鄭和船隊上有錦衣衛等特務,這些人都是為尋找建文帝而去的。

    湖北的的一位“讓”姓老者也提供了一份建文帝逃出皇宮的證據。這位“讓”姓老者自稱是建文帝之後,她記得小時候在武漢讀書,一天晚上,爺爺把一家人聚攏在一起,神色肅然的告訴家人說:“我們讓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太孫朱允炆的子孫。祖先登基成明惠帝后,祖先的叔父燕王朱棣為搶奪皇位帶兵打到南京,明惠帝從地道逃出,隱居民間,為避免朱棣斬草除根,改“讓”姓更名“鑾”暗示遜國退帝位之意,以便兒孫永世不忘。

    這位讓姓老者說,她當時聽了,將信將疑,不敢妄加言之。直到最近,她在臺灣供職的舅舅回到大陸,明確的告訴她:“讓”姓家族確實是明惠帝的後代,並且送給她一部在1949年春天發現的“讓氏家譜”為證。還有在臺灣出版的《明惠帝出亡考證》一書為考。這本書中考證了建文帝在“靖難之變”時,在焚宮中從地道逃出,改姓“讓”姓,更名為“鑾”,隱居在民間,曾經為僧為道雲遊於南方諸省,死後葬於武昌洪山的史實。

  • 5 # 風雨無阻128155263

    建文帝在靖難之戰中到底去了哪裡?這個話題至今沒有準確的答案。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在朱棣進入南京時,建文帝用火燒了宮殿,他不可能自己燒死自己,也不可能自刎,雖然發現了屍體,但屍體模糊不清,未能斷定是建文帝的屍首。據說朱棣把建文帝的燒屍埋葬了,可至今未發現建文帝的陵墓。最有可能性的是建文帝在放火後乘亂逃出險境。據說,朱棣稱帝后還配心服四處打聽建文帝的下落。在湖北有人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人,還有的說建文帝逃出皇城後,隱姓埋名,並繁衍了子孫後代。根據上述分析,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出皇城,隱居在人間的可能性較大。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戰”攻佔南京皇宮後,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並沒有死。

    首先,當朱棣進入皇宮時,皇宮內已經被大火所覆蓋,建文帝已不見蹤影。後來,朱棣在宮中找了三天後,才從火堆中扒出了皇帝和皇后的屍體(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然而,由於屍體早已燒的面目全非,自然無法辯認“帝后之屍”,隨後,朱棣雖然撫屍痛哭,厚葬了這兩具焦屍,但種種跡象卻表明,這兩具屍體應該是建文帝的借屍還魂之舉,他本人並沒有死於這次宮難之中。

    其次,朱棣篡位多年後,在某天,京城突然來了個很特別的和尚,這個和尚之所以特別,一是年齡特別,和尚已是白髮蒼蒼,據說已逾九旬。二是說話特別,他說自己就是建文帝。就是這一句頂萬句的話,很快引起了官兵的重視,他們趕緊向朝廷彙報。朝廷自然不出意外地把這他“請”進宮中。同時,朱棣一手打造的“東廠”傾巢而出,展開了秘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這個和尚和建文帝是完成不同的兩個人。最後,恭喜這個和尚,殘餘的日子有著落了——可以享受牢裡蹲的舒適生活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真假建文帝的鬧劇,透露了一個驚天秘密:建文帝當年並沒有死於火中。試想想,如果建文帝當年真的已死於火中,朱棣聽到一個假冒建文帝的和尚還用得著這麼緊張,用著這麼大費周折地派人去調查麼,直接抓了這個和尚治罪就是。

    再次,朱棣執政期間,先後派鄭和七下西洋,名義上去海上探險,和海外各國進行貿易交往和友好交流往來,但裡面隱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秘密就是,到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因為朱棣在國內一直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聽有人說建文帝乘船逃到了海外,於是派鄭和打著外交的旗子,秘密調查和核實建文帝下落。

    終上所述,建文帝肯定沒有葬身火海。正如《明史》所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意思就是說建文帝在城破之際從地道中逃走了。那麼建文帝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除了說建文帝潛逃出京城後,為了避免朱棣的追殺,逃到海外這個說法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出家當了和尚。

    這個說法近年來得到更多的認可。 2011年,考古家們在福建省寧德鎮一個叫金貝村的小村莊裡發現了 “建文帝隨從墓”,同時在石鄉村發現了有近六百年曆史的祭拜“國母亭”的風俗。另外,古秘道、小登廣村、逃難村、逃難溪等奇怪地名似乎都與建文帝失蹤後隱藏到這裡有息息相關的關係。目前,寧德市的考證工作雖然還在進行當中,當建文帝的下落之謎離落出水面應該已經不遠了。

  • 7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多年之後,叔侄倆曾經會面——先丟擲個人觀點好了

    因為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判斷,朱允炆的確還活著,而且極有可能見過他的叔叔——已經當了多年皇帝的朱棣

    我們來看看建文帝這一傳奇經歷,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朱允炆一生傳奇

    上位傳奇(其父朱標,太子期間薨斃,後其祖父朱元璋立他為太子)

    任用傳奇(雖名將一掃而空,但也有名將,卻信任帥哥兼草包李景隆)

    思想傳奇(為保自己名譽,不允許傷害朱棣性命,背上弒叔之罪名)

    結局傳奇(南京城破,皇宮焚燬他本人卻無跡可尋,成為迷局)

    就這樣

    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皇太孫,草草的結束了他的帝王之路

    並在朱棣即位後的幾十年間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民眾視野

    卻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終成祖一生也未找到

    但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朱允炆是否現身過?是否與朱棣叔侄見面呢?

    朱允炆斷送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朱棣以一隅之地取得勝利,成為了這個王朝新的主人,並將帝國發揚光大,穩穩的坐住了這個皇位

    而朱允炆的下落,成為朱棣最為關心的事情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否則永無安寧之日

    他到底去了哪裡?

    是去當和尚了?還是歸隱山林做一個普通人?

    今天我們就來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尋建文帝的下落

    史料記載,朱棣奪南京之前,皇宮燃起大火,其後朱允炆不知所蹤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史

    朱棣火急火燎的進宮,目的不是皇位,因為那已經屬於他了

    他要找到是朱允炆!然而大火焚燬了宮殿,卻並未發現朱允炆的遺骨

    到底是死是活,給個準信啊!

    所以,朱棣做了兩件事情

    把溥洽打入天牢

    溥洽是朱允炆的主錄僧,和朱允炆關係相當密切

    傳言朱允炆也是在他協助下才縱火為掩飾逃脫

    派兩路隊伍到查詢

    陸路部隊:胡濙

    海路部隊:鄭和

    因為,心病還須心藥醫

    畢竟皇位是奪來的,靖難之說騙不了天下人,更騙不了他自己

    “去找,找遍天涯海角也要告訴我一個結果”

    我想這就是朱棣的內心寫照

    根據其後兩隊人馬海陸同時出擊

    且一找就是幾十年可以斷定

    朱允炆生死未卜,或者說沒有他的死亡證明

    2.朱棣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只為一個結果

    “你到底在哪?出來啊,你出來啊!”

    結果如何呢?

    鄭和的情況大家都耳熟能詳,七下西洋,創造了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蹟並流傳千古

    另一隊人馬,胡濙一直以來都很神秘

    但是他的情況才是最讓人好奇的

    作為四處雲遊為朱棣尋仙問道的代言人,胡濙並未有何功績卻頻頻升官,而且十幾年如一日的在全國各地四處探尋,實際上,他就是尋找朱允炆的特殊部隊領導

    永樂五年,胡濙受命以拜訪張三丰為由走訪南方各地私下尋找建文帝,這一找就是十年,期間其母去世胡濙請命給母親料理喪事被朱棣否決

    十年無所獲,永樂十四年胡濙被召回,升官,官至禮部左侍郎。三年後,永樂十七年,胡濙再一次奉命出行,這一次的目的地被朱棣圈到了江浙一帶

    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臺率眾襲擾明朝邊境,朱棣率兵親征

    這個時候出去尋找了十幾年胡濙終於來複命了

    這突然的覲見,讓事情有了轉機

    朱棣正在征途之中,且已入睡

    然而,胡濙出現後,是立即召見

    兩人聊了很久“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史料上記載:成祖“至是疑始釋”

    如果是建文帝已死那必定說不了這麼久

    從而推斷出建文帝尚在人間,而且生活近況也已悉知

    遠征途中和夜半這兩點還可以推斷的是

    如果當時兩人聊了那麼久

    說的不外乎是建文帝的生活現狀相關細節

    並且,值得一聽

    大膽的猜想——是時候結束了

    朱棣應該釋然了

    幾十年風風雨雨,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戰戰兢兢的握著他手中的權力,已經累了

    朱允炆應該也釋然了

    幾十年顛沛流離,他是一個普通的百姓,還要隱姓埋名,他也過夠了這種東躲西藏的日子

    叔侄是否還見過面呢?

    我想,應該是的

    按照朱棣的性格,他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凡事做絕的風格,肯定不會只是讓胡濙帶來朱允炆的訊息這麼簡單,他一定想要見一見這個幾十年噩夢中會一直出現的人吧

    而結果,一種是選擇殺掉朱允炆,一種是選擇與他見面之後放他走

    皇位是朱棣的,這已經無法改變;而他這個可憐的侄子也已經從青年變成一個行將就木的老者

    一切都結束了

    在多年前的那個夜晚,在朱棣的皇帝營帳中

    應該會是這樣一種場景

    叔侄二人應當都釋然了,朱允炆不會再對他的皇位造成任何威脅,而朱棣也不用天天惶恐不安難以入眠了

  • 8 # 與子同袍

    歷史上說法諸多,有觀點認為在南京攻破時,朱允炆就自焚而死,也有說他逃往海外了。但我們來說下靠譜的。

    前幾年也看到了一個新聞。湖北一姓讓的村子自稱是建文帝后人,並還有傳國玉璽。他們稱,建文帝逃出南京後就開始隱姓埋名,並改姓讓。意思就是將皇位禪讓出去了。

  • 9 # 桃花石雜談

    建文帝去了哪裡?這個問題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懸案,明朝朱棣的靖難之役之後,曾經的皇帝建文帝就下落不明,從此在歷史上再無蹤影,他到底去了哪呢?

    建文帝下落的幾種說法

    關於後來建文帝的下落,曾經有好幾種說法,其中最有名的一種是流落海外,以至於有很多人甚至認為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其實建文帝流落海外這種說法就跟楊貴妃沒死去了日本一樣,都是毫無證據的傳聞,從當時的戰爭程序和國際政治形勢看,建文帝是沒有可能逃到其它國家的,因為無論是當時的蒙古各汗國還是東南亞各王國,都對明朝內政沒有什麼興趣,因此沒有收留明朝新皇帝最大敵人的動機。

    明建文帝

    而鄭和下西洋持續了幾十年,如果有線索,幾十年不可能找不到建文帝,如果是沒有線索漫無目的的尋找,那麼這樣也太看低朱棣和明朝政府的智商了。為了一個已經成了死老虎在海外毫無影響力的廢帝,幾十年花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無所獲,如果朱棣如此沒有成本效益比觀念,也不可能當得起永樂大帝的稱號了。

    鄭和七下西洋,行程幾十萬裡,覆蓋半個地球,說是為找沒有任何行動的建文帝,實在挑戰人的智商

    另外還有建文帝出家說和隱居說兩種說法,但出家說的依據只是一件製作精美的袈裟,上面其實並沒有任何能表明建文帝身份的標誌存在。而所謂的建文帝陵墓卻是位於一個畲族村莊內,這種說法有著濃濃的武俠小說味道,不足為信。

    隱居的說法則是近年來有人拿出家譜,說自己是建文帝后裔。但家譜這類文書的可信性其實一直是存疑的,因為華人自古都有攀高枝的習慣,許多家族的家譜都會說自己的祖先是某個歷史上的名人,所以僅憑家譜其實也沒有說服力。

    不是謎團的謎團

    其實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史裡就有明確的記載。明史·成祖本紀裡寫的很明白: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也就是說建文帝的屍體後來其實是找到了,朱棣給其定性是自焚而亡。

    但既然正史有明確記載,為什麼還會有各種建文帝沒死的傳說呢?其實答主覺得這也是朱棣有意為之。因為建文帝已經確認在靖難之役中死了,所以朱棣就不怕各種說他沒死的傳言,甚至會故意製造這種傳言,讓其流傳。這樣做的好處是,朱棣可以不必背上弒君的罵名。大家知道朱棣出兵打的旗號是清君側,但清君側最後把皇帝燒死,自己則坐上了大位,這無論怎麼辯解,都不好聽。

    而讓民間相信建文帝沒死,則可以使老百姓認為朱棣確實本來想清君側來著,但是建文帝自己覺得天命已經選擇了朱棣,所以自己選擇出家或者歸隱,或者是出逃海外。這樣朱棣自己名義上的罪責就小了很多。而他自己清楚地知道,建文帝已死,即使民間傳說他沒死,他也不可能又出來造反,所以放任甚至助長這些說法的流行對朱棣來說其實是最安全的一種輿論環境。

    永樂大帝朱棣

    在沒有其它證據且正史有明確記載的情況下,建文帝下落之謎能成為持續幾百年的話題,也許我們真得讚歎一下永樂大帝的政治智慧了。

  • 10 # 張傑談史

    我這邊先引一段材料:

    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該古城堡工程規模宏大,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認為“建文帝蹤跡永州(新田)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國多處出現的建文帝‘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成為關於建文下落的一種很重要的說法”。(百度百科:朱允炆詞條)

    這個觀點是商傳說的,商傳是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就在去年的12月份因病逝世,其對明史研究有很深的見解。他指出,朱允炆極有可能是逃脫出來,且避居湖南永州新田縣,目前新田縣的有關出土文物等資料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證明。

    這裡面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就是朱允炆是否逃脫以及是否可能逃出中國。第一個問題,我們看到朱棣事後多番讓鄭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之一即為尋找朱允炆,以確定其生存實態,換而言之,南京大火,朱允炆在身邊人幫助下離開南京看來是大機率事件。關於第二個問題,朱允炆很難離開中國,這和當時的環境相關,鄭和可以下西洋,但是鄭和是依靠國家力量,朱允炆當時情況和鄭和相差太多,所以要自行離開中國,難度很大。

    因此,朱允炆逃脫後躲在中國某處,是大機率。結合商傳等人的研究證明,朱允炆最終落腳在湖南,也有可能。

  • 11 # 關山明月779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開始封朱標為太子,打算讓他繼承皇位,結果朱標染病先他而去,朱元璋又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棣是其四孑,也就是說請難之役是當四叔的搶了侄子的皇位。

    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他的兒孑到各地當藩王,其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為強大,朱允炆繼位後聽從謀臣建議削藩,朱棣不肯就範,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攻打南京,當進入皇宮時,發現宮中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就對著一具燒焦無法辨認的屍體哭說道:“我只是清君側,來輔佐你,沒想到你被奸臣威脅自焚”於是以天孑禮儀殮葬了他。

    此後,朱棣千方百計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說明那貝屍體不是朱允炆,他逃出了皇宮。一種說法認為出逃為僧,流落民間,明成祖曾向全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藉機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冊,對當時的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排查。再一個就是永樂年間,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主要任務是揚大明國威,拓展海外貿易,但還有一個隱藏的秘密,就是找建文帝的下落,最後無果而終,說明建文帝沒有出海的能力。

    民間流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雖是流言,但不可能是空穴來風,就像張獻忠沉銀處一樣,流言能傳幾百年,那十有八九是有那麼一回事。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一定在國內的某個地方悄悄得度過了餘生。

  • 12 # ReaderX

    先說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兒,是關於建文帝的叔叔朱棣的。自從朱棣上臺以後,除了治國以外,他的一生其實就幹了一件事,就是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從自己侄子朱允炆手裡搶來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而朱允炆呢,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兒子裡最雄才大略的、最能幹的一個,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

    但是呢,這個篡位的人嘛,坐在別人做過的龍椅上,心裡老是不舒服,我這位子是篡來的,總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然而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找到朱允炆。因為當時沒有人知道朱允炆逃到哪裡去了,只知道他是往南逃了。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主要任務仍然是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一方面朱棣想要鄭和艦隊找到朱允炆,如果找不到朱允炆的話,也得把南洋各個國家的國王給帶回來,等遷都北京之後一起來紫禁城朝拜,這就是萬國來朝。但是呢,鄭和出海了六次,還是沒有找到朱允炆,我們知道鄭和一共出海七次,但是呢,朱棣沒能看到鄭和第七次出海就去世了。這第七次出海也是鄭和求著明仁宗朱高熾(朱棣長子)說讓自己再出海一次,這一次出海更多是鄭和自己的私人原因。因為鄭和本身是位回教徒,一生都想去聖地麥加朝拜,他父親以及爺爺都到過麥加。因此鄭和在印度半島就下船了,然後自己徒步去麥加,至於他到底有沒有到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至於建文帝朱允炆也沒有人找到了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