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處讀書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不僅在史學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學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魯迅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從史學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評價的,我認為是合適且中肯的。

    創作背景相似

    《離騷》是屈原被楚王疏遠流放後寫的,那時的“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於是滿腹憂愁,寫下了《離騷》。

    司馬遷作《史記》,和屈原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因為李陵辯護而遭受宮刑,身心都受到巨大的創傷。

    所以,二者在創作背景上,都是創收挫折後的發憤圖強。

    人物形象上相似

    在《離騷》裡,屈原極盡描繪之力,創造出了一個追求光明,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物形象,“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足見其志向。

    而《史記》裡,司馬遷也透過自己筆墨,描繪出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特別是他的列傳。

    藝術手法上

    《離騷》裡寫了大量的神話故事,透過這些神話故事,表達自己的追求。

    《史記》也記錄了許多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而不是平白的記敘。

    可以說,二者都是富有情思的。

    歷史成就上

    《離騷》是中國第一部政治抒情長詩,《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兩者都是各自領域具有開創性的作品。成就之高,都是已有定論的。

    此外,司馬遷很佩服屈原,他在遭受宮刑後,是從屈原的人生經歷中汲取到力量而創作了《史記》的,所以說把《史記》比作《離騷》是合適的。

  • 2 # 方舟啟航

    不是一個型別。

    裡面分文化領域,情感領域等等

    《史記》俗稱“無韻之離騷”,但他是司馬遷所著的編年史,敘述的是作者所瞭解的歷史事件。

    《離騷》作者屈原,是借物明志的詩歌,主要敘述了個人見解及修為。

    型別不同,同樣優美!

  • 3 # 棲鴻看紅樓

    是魯迅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中國史學、文學界的地位,都是無可比擬的。它開創了中國史學作品的一種體例,而文學性藝術性,也超過從前以後的任何一部歷史作品。

    《離騷》是中國第一部個人詩歌作品集。而它的成就之高,雖然不能稱為絕後,但一定是空前的。並且從屈原到今天,能與《離騷》相比的,也不超過十部。

    至於說把《史記》比作《離騷》是否合適,我想這個比喻,主要是從兩部作品的地位和價值上來說的。如果談到內容,它們並沒有太多可比性。

  • 4 # 天花紅學

    魯迅對《史記》有兩句人盡皆知的讚譽評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人一般認為,第一句是說《史記》之後的史書皆難與之匹敵,第二句,是讚譽《史記》富於文學性,可與《離騷》相媲美。

    對於這樣的解釋,似乎可以做進一步的解讀。比如,若論文學性,“詩三百”也堪稱精品,但魯迅卻未言“無韻之《詩經》”,而且就文學性而言,《離騷》是浪漫主義騷體詩歌,與《史記》中的哪一篇有可比性?同樣,若論史學性,《春秋》、《左傳》哪個又能屈於《史記》之下?

    所以,這是人們對於魯迅的誤解!且看魯迅原話:

    (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恨為弄臣”,是說司馬遷對自己所處的“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的地位甚是不滿;“感身世之戮辱”,是說司馬遷痛心於自己遭受宮刑的奇恥大辱。這些都成了司馬遷發憤著書、完成《史記》的重要動因。

    史載屈原其“事懷王為左徒”,但無論做的什麼官,都是任由懷王擺弄的臣子,本質上是“弄臣”之人。屈原被讒放逐,懷石投江,更與司馬遷遭受的磨難和屈辱相似。

    屈原為抒憤懣,遣牢騷,遂作《離騷》。所謂“離騷”,即牢騷、愁思。司馬遷深知《離騷》之作乃源於怨憤牢騷,他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寫道:“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而司馬遷自己也正復如此,正因為二人身世相近、心境相通,也就都“寄心楮墨”,同為牢騷憂憤之人,皆發千古雄文。

    從魯迅原文來看,整句話的主體說的是司馬遷而非《史記》。而且他認為,正因為司馬遷與屈原命運的相似,雖然司馬遷違背了《春秋》寫史的筆法,但就像屈原厄而寫《離騷》一樣,反而成就了史家獨一無二的存在。說到底,魯迅是拿司馬遷比屈原,而不是拿《史記》比《離騷》。

    實際上,魯迅本人也同是牢騷憂憤之人,同心相知。

    如果無韻之離騷說的是《史記》的文學性,我定把魯迅墮入拔舌地獄,今人對魯迅斷章取義,若公泉下有知,唯恨恨言:原來劉項不讀書。

  • 5 # 費玉山

    史記離騷耀古今,

    文章才氣若比鄰。

    雙星熣燦星野闊,

    華夏文壇併為尊。

  • 6 # 肥肥來說事

    那就要分是什麼情況了。

    若是以魯迅的評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說,其可以等同。這句話出自於魯迅先生的《漢文學史綱要》,也有前句,全文是“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

    這句是說司馬遷被君主所輕視,只能把心放在文章筆墨上,雖然覺得自己(被宮刑)是莫大的恥辱,但是任然能將能人異士王侯將相的故事寫下來流傳下去,寫的東西雖然有悖於《春秋》的理論,但是任然不失為是史家之絕唱,沒有韻律的《離騷》。

    這裡雖然說有背《春秋》之義,但《春秋》之義又是什麼呢?春秋筆法而已,講求的是含蓄隱晦地批評,而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卻是秉筆直書,毫無隱晦,直擊王侯將相的功過是非,反映百姓疾苦,民生多艱。而屈原所著的離騷同樣是秉筆直書,直擊帝王的功過百姓疾苦,所以漢代,班固也評價《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在這一點上《史記》是可以等同於《離騷》。而且兩位作者司馬遷與屈原都是因為剛正不屈,為主上所不容,只能寄意於楮墨,以筆代心,寫出各自的絕唱。

    所以說我認為,如果以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說,這兩部著作的作者性格,以及他們所寫的文章性格都是屬於剛正不阿,在這裡將《史記》比作《離騷》在合適不過了。

    但是如果回到書寫形式,文章內容來說,《史記》與《離騷》的區別就挺大了,適不適合把《史記》比做《離騷》,得具體情況下具體分析才行。

  • 7 # 歷事

    把《史記》比做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只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魯迅先生想用《離騷》來說明《史記》的文學成就之高而已!《史記》不僅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是文學與史學的高度統一。

    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史記》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號稱“二十四史”之首。還在於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更是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具有無比重要的史料價值。

    而《離騷》是屈原的一首詩,370多句近2500字。其作者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藝術形象,不朽的愛國詩人的典型。《離騷》的意義在中國文學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將中國的詩歌由民歌的時代變成了真正的詩歌,從此,中國文學史上才開始出現詩人。

    借用北宋宋祁在《宋景文公筆記》一句話總結一下:

    老子《道德篇》為玄言之祖,

    屈宋《離騷》為辭賦之祖,

    司馬遷《史記》為紀傳之祖。

    所以,魯迅在廈門大學開設中國文學史時,編寫的《漢文學史綱要》講義中,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8 # 崆峒書生

    《史記》在《離騷》後世的作品,拿它做這樣的比較,我個人覺得很合適,主要理由有:

    關於作者

    無論是屈原,還是司馬遷,無疑都是學識淵博的人。

    屈原作為三閭大夫,有著特殊的官職地位,加上他的愛國情懷,堪稱模範,他對祖國的愛,透過《離騷》體現的淋漓盡致,只有這樣赤忱的愛,才能寫出這樣的憂憤,無論在意願表達方面,還是在感情抒發中,《離騷》都能很好的表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

    《離騷》中有一篇叫《山鬼》的文章,文中寫了一個準備去約會的女山神,從容顏到她的坐騎,無疑都是非常出眾的,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是她想象的一般優秀,只可惜,她沒能等到她,最終,把自己等得容顏盡失,心中充滿悔恨。這一篇,就是很好的佐證。

    司馬遷作為史官世家繼承者,代代繼承者歷史的使命,從小便能博覽群書,更能很好的完成長輩遺志,特別是洛陽相會一節以後,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司馬遷的忠孝和對使命的繼承,當然,還有他的堅韌,能在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之餘,依然堅持完成了這部鉅作,讓人肅然起敬。

    關於敬業

    無疑兩人都是敬業的人。

    屈原的敬業,在於他對祖國的熱愛,那種愛是超越自己生命的一種愛,在楚王聽信讒言以後,他自己很快就被罷免流放了,可他的心依然在祖國身上,當他流放在外的時候,他無時無刻不關心著祖國的命運,當白起的屠刀攻向郢都的時候,他無比的心痛,不僅是心痛,他更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踐行著自己對祖國的愛,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投入汨羅江和祖國同生死,作為臣子,能有這樣的愛國之心,值得後世永遠懷念。

    司馬遷的敬業依然值得我們懷念。前面提過,司馬遷是繼承了父親的志願,洛陽相會以後,他就開始著手準備寫《史記》,實地走訪考察,到曲阜等地詢問孔子的相關訊息,這都是他從書本之外的努力。當然,因為李陵事件,他也深受牽連,好端端的一個史官,被處以極刑,身體和精神受到了多重摧殘,一般人自然是沒有勇氣繼續活下去的,可他心中想著父親的遺願,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讓他繼續堅持,忍辱負重,完成了常人不能完成的重任,正應了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關於文學價值

    二者的文學價值,伯仲之間吧。

    《離騷》是收錄在《楚辭》之中的,當然,後世研究《離騷》的不計其數,作為先秦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騷》有它獨特的地位和魅力,無論是略帶作者個人地方色彩的語言習慣,還是充滿豐富的想象力,還是幽怨中間帶著的愛國情懷,《離騷》都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鉅作,成為後世學習的重要內容。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價值體現在文學和歷史兩個方面。《史記》是一部歷史,中國正史的核心組成部分,無數歷史取證就從《史記》中來,這樣一來,其他的歷史著作都顯得黯淡了很多,都成了它的佐證史料,這是它的歷史價值。同時,《史記》依然是一部文學鉅作,因為它在寫歷史的過程中,文學筆法、能力、語法太優秀,所以經常被選做語文學習教材,用來學習,另外,在文壇上,《史記》永遠大放異彩。

  • 9 # 我家湛江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透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主要注本有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辭集註》、清代戴震的《屈原賦注》等。

    怎麼比法?把整本書對比的話,好像不太恰當。如果把裡面的個別典故或故事,也有可以對比的地方。

  • 10 # 鄉村故事瘋一把

    個人感覺各有各的特點,並不能說明能把其一比做其二,其原因:

    其一《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 

    其二“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

    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史記》近於《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 11 # 小六六成長日常

    不合適!先說“史記”:他是記錄黃帝歷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再說“離騷”,他是以詩的形勢,記錄人的身世,遭遇等。他們是兩個不同形勢的版本。不知道這麼說對不?

  • 12 # 曉晨小秦

    是魯迅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在中國史學、文學界的地位,都是無可比擬的它開創了中國史學作品的一種體例,而文學性藝術性,也超邊從前以後的任何一部歷史作品。《離騷》是中國第一部個人詩歌作品集。而他的成就之高,雖然不能稱為絕後,但一定是空前的,並且從屈原到今天能與《離騷》相比的也不超過十部。至於說把《史記》比作《離騷》是否合適,我想這個比喻主要是從兩部作品的地位和價值上來說的,如果談到內容,它們並沒有太多可比性。

  • 13 # 我的平凡人生之路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

    “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史記》近於《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 14 # 碰詞兒客

    魯迅先生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樣說,有道理。合適不適合的,見仁見智。

    比喻永遠是比喻。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史記》是《史記》,《離騷》是《離騷》。

  • 15 # 農村打工仔蛋兒哥

    我覺得不合適!咱們說最簡單的,如果合適,如果同款,就只會有一個出名了…畢竟一山不容二虎,一山更比一山高,經過這麼多年,兩個同樣出名,只因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兩個圈子在傳揚,相同的都是文學,只是分類不同,表達的意義用處等等一些方面都各有千秋…

  • 16 # 伊若塵風

    不合適,一部是寫史,一部是寫詩。無論兩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造詣跟高度如何類似,或者是兩部後無來者之作,很多類似的地方都不能說明兩者可以直接比擬成對方。連體裁都不同,所謂形相如實不相如。華人喜歡把兩種很有味道的東西互相做比較,然後直接混為一談,造成一種獨特的韻味。但是客觀上來講互相比做成對方我覺得是不合適的。就像有人把科比比做成喬丹,很多人說科比是下一個喬丹,科比都說我不是下一個誰,我是第一個自己。喬丹就是喬丹,科比就是科比。關公戰秦瓊而已,年代都不一樣,創作背景都不一樣,直接比做就不合適了。

  • 17 # 元二使安西

    我覺得比喻合適,但這不是什麼好話。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一名歷史學家,卻把自己評職稱的論文寫成了一部暢銷小說,不僅如此,你還要求職稱審委會因為這部小說暢銷,就必須給你評上職稱,因為很多人認可它啊,你們評委能不認可?如果不認可,那肯定就是黑箱操作。

    將嚴肅求真的史書寫成離騷一般的抒情散文,這種處理方式,恕我不能苟同。

    如果我們仔細翻看《史記》,就會發現,這部號稱二十四史第一本的史家鉅著,其實是有很多個人偏見和好惡的,同時也有許多虛幻、不實的記錄。

    當然,在中國古代,史書中夾雜著少些神話靈異的故事,也在所難免,百分之七八十的皇帝,誕生的時候都天降異象,說白了,不過是後來人牽強附會,以訛傳訛。

    而對於先秦歷史,因為連年戰禍,書籍缺失,寫得模糊些、玄幻些,似乎也可以理解。

    但司馬遷奔走數十年,收集了無數資料,只是出來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說,是讓人失望的。比如,關於堯舜禹等的記載,司馬遷與後來的《竹書紀年》就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結果,前者是美好的上古時期的禪位,似乎賢明對賢明,政治十分美好;而後者則完全是個暗黑版本,奪權、放逐等等,更接近司馬遷的時代、那些上位者的真實做法。

    司馬遷難道就接觸不到《竹書紀年》之類的史料嗎?不太可能,後人能找到的史料,在那個年代,世代為史官的司馬遷家族,必然更容易接觸到,如果有料而不爆料,便只有一種解釋,司馬遷在為自己的想法買單。

    無論是為堯舜禹諱言也好,又或者是直言有漢以來各位皇帝的錯處也罷,我們欽佩司馬遷敢說敢為的膽量,但他所說的,未必全部是真實,而只是他篩選史料後用來印證自己觀點的論據,越是靠近他生活的年代,司馬遷的個人看法就越容易左右他的運筆,文字之間帶著濃重的個人看法。

    史官到底能不能發表個人意見?其實這不能一概而論,既不能要求史官是史料的復刻機,也不能過分相信史官個人的情感抒發以及判斷能力。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許多同時代、或是相隔不遠的時代裡,那些風雲人物大加褒貶,而比較突出的,便是衛青、霍去病與李廣家族之爭,司馬遷過分強調衛霍的裙帶上位,又不吝美言抬舉李廣家族,終究還是有循私之嫌。

    文辭優美的“太史公說”,又有多少次,因為這可媲美離騷的美文,而煽動了讀者的情緒,偏離歷史的本源?

  • 18 # 嘉宏really

    把《史記》與《離騷》相比來源於魯迅先生對《 史記》有兩句讚譽的評語,盡人皆知,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第一句是說,《史記》之後的史書皆難與之相匹。對於第二句,今人的解釋一般是:魯迅是在誇獎《史記》富於文學性,可與《離騷》相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73話中,光月時臨死前說“她從過去逃亡而來”,她在逃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