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宋宋宋先生

    花木蘭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有史料記載她的故鄉在虞城,對於花木蘭這個人物,我們只是從《木蘭辭》這首詩歌中找到的線索,但這只是民間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現在也還沒有得到確鑿的訊息,替父從軍這件事也不過是從詩詞中發現的。

    據說在隋朝時期,有一位女扮男裝的女英雄名叫花木蘭,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期間經過了多次改建,清朝時期此廟的佔地已經有一萬多平米了,內部有花木蘭騎馬的雕像,牆上還刻著木蘭的壁畫之類的,很多都有讚美花木蘭的詩詞,如果這件事只是虛構的民間故事,絕不會有人花這麼大的功夫與製作,說明花木蘭替父從軍一事,歷史存在的可能性很大。隨後河南商丘市虞城縣就被稱為是木蘭的故鄉,很多車站、商店、街道的名字都被稱為木蘭。

  • 2 # 肢體矯治研究院

    確有其人,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

    據說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華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

    在《河南通志》裡是這樣描寫花木蘭的:“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勳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 3 # 歷史阿Q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秦漢以降的朝廷大多設有專門的樂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體職能是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屬掌禮儀教化的太常寺該管。《木蘭辭》被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不是沒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親郭源明曾做過太常博士,家學淵源、慧眼獨具。

      

      實際上,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徵》、《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樂府經典,無不帶有上述“寫實”的特點。

      這種民間“寫實”非常可貴,我們稱其為“民間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寫的歷史,相當於某人傳記或非官方大事記。為何這麼說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將相、改朝換代是大餐,后妃本傳、怪力亂神只是小菜兒,民間小事小情小人物,史書不顯。

      老百姓透過民歌創作的形式,把一些他們看到的親歷的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下來,經民間文人的潤色,再被官署採集後稍加整理,即成樂府歌辭而傳世。它們,可為史料之補充,其真實性,足與地方誌、文人筆記相媲美。

      從北魏史料中尋找木蘭代父從軍的可能

      有人跟我較真兒,說《隋唐演義》裡還有花木蘭故事呢。沒錯,那能說明什麼?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還是唐高祖李淵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稱皇帝為“可汗”的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又怎麼解釋?

      在北魏官方文獻裡,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這是不爭的事實。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國也有稱皇帝為“可汗”的,但在內蒙額爾古納附近連續征戰超過十年的,恕我淺陋,找不到。唯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爭達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後,朝野全面漢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稱謂。也就是說,花木蘭若史有其人,應該生活在拓跋燾時代。

      關於花木蘭的籍貫,如今爭議也頗多。有說她是譙郡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說她是黃州人,有說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話,這些爭議其實不是爭議,因為歷史上的譙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一帶。

      商丘原是南朝劉宋的土地,拓跋燾在433年將劉宋勢力驅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其發動對柔然的戰爭,從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歷時25年。這個時間段,與目下流行的花木蘭的生平亦基本相當。

      比如說花木蘭生於412年,若成立,那麼433年商丘歸屬北魏,木蘭應是21歲,在年齡上具備了代父從軍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還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階段,“可汗大點兵”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符合當時的史實,奴隸主或部落首領發動戰爭,每家每戶出一男丁為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行孝的角度出發,花木蘭代父從軍,也成為可能。

      花木蘭“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抵禦柔然的故事,應發生在拓跋燾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之後,在東北設六鎮戍邊期間,約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為439年雙方透過和親改善了關係,其後的戰爭走向主要圍繞西域的爭奪,東北部只是在444年有過一次大規模戰爭,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將“坐擊柔然後期,靳于都南”,北魏大獲全勝。其他時間基本沒什麼大仗。

      木蘭勝利凱旋之時,約35歲或37歲,朝廷封其為尚書郎,亦並不出格。北魏漢化前期,奴隸憑戰功可以獲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軍功累積到“策勳十二轉”的地步,亦可以做官。且尚書郎的官職雖然靠近中樞,但級別並不大,位居尚書檯下屬各曹,比起郎中、侍郎等中高層官員,還差老大一截呢。

      

      史無確載,但史家學者多有認可

      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目前學界說得最多的就是五個字——“史書無確載”。但唐代詩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學者程大昌,明代學者徐文長,清代史學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認為花木蘭確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盡相同而已。這些人既是文學家,又是飽學經史的大學者,自不會憑空亂說。

      成書於清代的《商丘縣誌》也值得參考,其載曰:“……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該縣誌史料依據源自元代碑文《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

      前半段或是可信的。因為北魏前期實行“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貌似提高了漢人士族官僚的地位,其實不然,鮮卑貴族及其分支勳貴依然唯血統論,史官述史基本也遵循這個原則。我的推論是,花木蘭有可能是鮮卑奴隸移民至商丘,憑戰功躋身貴族行列,《魏書》和《北史》原本應該有她的傳記,但“以事聞於朝”,她的女兒身暴露了,犯下欺君之罪,雖赦免,青史留名的機會隨即被褫奪。後半段說木蘭被拓跋燾強納為妃、不從自盡云云,絕無可能。

      拓跋燾其人,首先是個軍事家,然後才是政治家。軍事家的謀略,不僅在於如何打勝仗,還在於愛惜士卒和攏固軍心。比如他對在戰爭中“盡忠竭節”、“蹈鋒履難”的將士,升官晉爵,人口牲畜、金銀古玩繒帛等,賞賜很重,毫不吝嗇。木蘭代父從軍之事已然朝野皆知,作為一代開化君主,且能尊崇孔子、提倡儒學的拓跋燾,娶其為妃或可謂之獎賞的一種,但還不至於欺男霸女。當然,若真有其事,史官亦會“為尊者諱”,不予記載。

      綜上所述,請相信,一代巾幗花木蘭的確史有其人,她的傳奇不屬於哪個統治階級,而屬於廣大的老百姓,其孝、其忠、其勇,都是我們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美德。

  • 4 # 咔嚓分享

    的確有其人,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 5 # MR吳漫談文史

    你好,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曾有四位“花木蘭”。

    一、朱姓木蘭:清代瀛園舊主著《木蘭奇女傳》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並賜姓李。這段史實在《舊唐書》裡也有記載。

    二、魏姓木蘭:清人劉蟲年所著《三十二蘭室詩鈔》載: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生於西漢初年,系毫地(今河南)人,其父魏應。漢武帝年間,匈奴侵擾,為了抵抗外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作戰英勇,不幸戰死沙場,被朝廷追諡孝烈。

    三、韓姓木蘭: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木蘭幼年就失去雙親,與叔父韓立相依為命。

    四、任姓木蘭: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她生性剛烈,一腔愛國熱血。在國家危急之時,她散盡家財,招募了數千義勇保家衛國。為了便於行動,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刀,率領自己的數千義勇,馳騁戰場,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叛軍,為國建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讚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

  • 6 # 咖哩豬排飯

    並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花木蘭本人的存在。

    花木蘭故事的原始來源於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57年)的一首民歌,被稱為木蘭詩或木蘭辭。它後來被南朝翻譯為民歌。在以後的幾千年裡,就像疑古論裡所描述的那樣,木蘭的故事經過了不斷的修改。一些細節被改變。比如她的姓氏,她來自哪裡以及她的家人。

    在明朝徐渭的戲劇裡,詳細的描述了她的家人,父親,母親,姐姐和弟弟。很顯然,這些可信度不高。

    不過從最初的詩歌來看,歷史木蘭很可能出身鮮卑族。木蘭稱呼皇帝為可汗。這個稱呼是針對某些少數民族的最高領袖的。

    另外,木蘭這個名字,在南北朝的時候,發音為“*muklan”。這和古阿爾泰語(突厥語,蒙古語和滿洲語)的兔子的發音有點接近。這和詩歌結尾關於兔子的描寫相呼應。

    木蘭很有可能並不是當時鮮卑軍隊中唯一的女性。因為當時的鮮卑族,保留了部分母系氏族的傳統,女性的地位非常高。對於部分女性,特別是鮮卑貴族而言,,她們有軍隊指揮權也很正常。眾所周知,唐朝王室具有鮮卑血統。平陽公主順利的建立並領導了一隻強大的軍隊。這隻軍隊對唐王朝的建立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從某種角度反映出女性在鮮卑軍隊中的地位的。打個比方,南宋之後,並沒有平陽公主這樣的角色出現。即使是傳奇性的梁紅玉和紅娘子,她們也都是輔助自己的丈夫建立強大的軍隊並取得輝煌的戰績。她們已經無法獨立的領導一隻軍隊了。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允許。

  • 7 # 月夜luck

    相傳在北魏時期,朝廷為了抵抗匈奴到處徵兵,他們將百姓中每家的壯年男子抓去,木蘭的父親就在其中,但當時父親身體非常的弱,他們家中有沒有年輕的壯年男子可以 代替父親去徵兵的,所以為了保護父親,她穿上了男裝,替父親從軍。 進入軍營以後沒有任何人發現她是女子,就這樣在軍中呆了十幾年,還立下了不少功勞。

    當他們勝利歸來的時候,皇帝知道了這樣的一個女子,想要賞賜木蘭,但是被她拒絕了。對於木蘭到底是怎麼去世的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木蘭長得非常的俊美,當回來之後皇帝喜歡上的木蘭,想要讓木蘭入宮,但是木蘭並不想做皇帝的妃子,而且木蘭從軍十幾年,心中一驚是有了軍人那種傲骨的存在,所以不會輕易聽從的,所以以自殺為終。

    還有一種說法是,她從軍十幾年歸來之後,發現自己的家人已經相繼離去,本來從軍就是為了保護父親和家人,但是現在父親家人都不在了,所以她便選擇在家人的墓前殉葬了。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少的,木蘭詩中也有表述過,木蘭回來之後家人歡迎她,她換上女裝之後士兵才知道跟自己相處了這麼長時間的人竟然是個女子。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古代,男女尊卑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有規定女人是不能夠進入軍營的,在他們看來女人來到軍營是非常晦氣的事情,若她長相俊美怎麼會讓她以男子的身份呆在軍營這麼長時間呢?

    對於當時的強制徵兵,很多百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當有木蘭這樣的一個人出現的時候,大家一定會歌頌她的巾幗英雄事蹟,隨著百姓的一次次傳播,木蘭的形象便會被美化,藉藉助這樣的一個任務角色,將百姓的很多想法都寄託在她的身上,用戲曲的方式傳頌了出來。

    歷史真正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考察,但是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影響著我們好幾代的人,告訴我們女孩子也可以做到很棒,我們也應該向木蘭學習,不畏艱苦,中國家做貢獻!

  • 8 # 費玉山

    替父從軍忠孝心,

    功勳卓著女將軍。

    邊陲征戰十二載,

    風彩千年唱至今。

  • 9 # 賣書的孫小迪

    說有的是因為《木蘭辭》。但《木蘭辭》是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大家知道詩歌作為文學作品,尤其敘事詩,就像長篇小說一樣,是可以虛構的。可能在兩千年前有過這麼一個女孩子,她代父從軍,但她叫不叫木蘭呢?她究竟有沒有對鏡貼花黃呢?這就不知道了。可能詩的作者是虛構的,也可能是他忠實記錄的。這就不好說了哎。說到底木蘭只是一個文學人物,歷史上有沒有其人,很難考據啦。

  • 10 # 沿用原來名號

    我大膽猜測,花木蘭的形象應該純屬虛構。單憑一點就讓人無法相信,在軍隊裡,吃喝拉撒,行軍打仗,甚至有好多時候需要聲身裸體的,數年甚至十多年竟無人察覺,這幾乎沒有可能,除非木蘭參加的是女軍。

  • 11 # 跛翁

    歷史上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我沒有能力去考證。(旣沒有相關資料供考證、也缺泛進行該類考證的水平)。我只是小時候讀過《木蘭詩》,因為喜歡,現在還能大體背頌。就我記得的《木蘭詩》,我認為,歷史上是沒有"花木蘭"這個人的。其理由於次:

    首先,整首《木蘭詩》中,先後四次提到"木蘭"這個名字,其中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同行十二載,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家中的其他成員,除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之外,詩中還曾提及的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問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合計提及"阿爺"三次,"阿姊"、"小弟"和"娘"各一次,暗喻木蘭有弟無兄一次。由此我們知道木蘭家中尚有父母、姐姐、小弟。但縱觀全詩,從未提到木蘭姓氐,也未提及木蘭家其他成員姓氐。由此可知,花木蘭乃至其父其弟之"花"姓,是後人或者是傳頌木蘭事蹟、或者是創作木蘭戲劇時,藝術新增而來的。由此推斷,歷史上旣使真有"木蘭"這個人,但名為"木蘭"而又姓花的"花木蘭",則只是藝術加工而來,不是真有其人。

    其次,我還依稀記得,讀初中學習《木蘭詩》時,老師曾告訴我們,《木蘭詩》原為北魏時期的民歌,後經文人潤色,收入《樂府詩集》。該詩之中,稱呼父親為"阿爺"、稱呼皇帝有時為"天子"、有時為"可汗",還有其他一些用語,例如"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此詩很可能起源於中國北方漢族同化程度較深的鮮卑族。根據這些回憶,我推斷:旣然木蘭辭一開始就是藝術創造。那麼,"木蘭"這個人很可能也是藝術創造出來的。

    但是,藝術創造必然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不可能憑空虛構。那麼,創造花木蘭這個英雄形象的原型人物,很可能也是存在的。

  • 12 # 卿卿說書影

    歷史上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有何依據?

    我認為歷史上應該是有木蘭這樣一個女英雄存在的。但是是不是姓花就不得而知。因為木蘭姓“花”,是明末文學家徐渭在雜劇《四聲猿》第三折《雌木蘭》中,改編而來的。

    首先我們瞭解到花木蘭是從初中背誦的《木蘭辭》中知道的,而花木蘭這一經典形象也是從動畫,電影,戲劇中讓人印象深刻。

    《木蘭辭》的作者不詳,所以它應該是一首民間收集起來的歌謠。用於口口相傳,經過好多人的潤色之後,改編的一首民謠。

    民謠都是老百姓對所見所聞的改編,其真實性足以與地方誌媲美。

    二,從《木蘭辭》文章來解析,木蘭確實存在的。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可汗這個稱呼,在北魏官方文獻裡,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往前追溯,五胡十六國也有稱皇帝為“可汗”的。但是征戰十二載,超過十二年的戰爭能匹配的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爭達到了25年之久。

    很多人不相信有木蘭這個人,是因為十二年一個女人與一群男人同吃同住,怎麼可能看不出是女人?比如個人問題總要解決,大小便,洗澡,大姨媽等等?

    遊牧的少數民族註定了木蘭善於騎射,而且有一定的拳腳功夫。而且不同於電影中花木蘭的形象,本人一定長的很醜,或者長相類似於男子,所以才在軍中十二載看不出來。

    那麼個人問題的解決呢,咱們看木蘭在軍中的職務。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晚上跨過一道道關,可以看出來,木蘭在軍中的職務是信使,傳遞機要檔案,所以單獨出行,這也就避開了軍中的同吃同住。

    綜上所述,是有木蘭這樣一個女英雄出現的。人們為了她的孝順,忠勇報國,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選擇了用民謠來歌頌她。

  • 1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歷史上確有此人,花木蘭,魏氏女,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人。名木蘭,後稱花木蘭。其父名弧,乃漢初千夫長。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木蘭戍邊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多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則天到泰山封禪,路經亳州,遊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之爭歷代有之。據瞭解,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關於花木蘭故里的傳說就眾說紛紜。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裡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

  • 14 # 遺產君

    正史中並沒有花木蘭的記載,倒是歌謠《木蘭辭》中有花木蘭的敘述,但也不能說明她的真實存在。

    《木蘭辭》描寫的是一個在南北朝時期替父從軍、凱旋歸來的奇女子的故事,北方的遊牧部落,參軍都是軍需自備,徵召之後也沒有經過長時間的集訓,簡單編伍就上戰場了,和農耕民族的重灌步兵依靠訓練、佈陣是不一樣的,所以彼此不熟悉是有可能的。

    按照《木蘭辭》中的描述,花木蘭從小隨父習武,武藝應該很高強,在軍中很有可能擔任偵查一類的職務,這個兵種就幾個人甚至是單獨行動的,這就減少了群體生活中暴露的可能,由於她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立下了戰功,因此被流傳了下來。北魏時期採用的是部族世兵制,世兵制就是每戶出一人服兵役,父子相傳,漢族在當時是沒有資格參加世兵,因此花木蘭應該是鮮卑人,北魏與柔然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別說是替父從軍,就連奴隸替主人從軍,花錢僱人服兵役也都是有可能的。以胡人的文化,不太可能編寫出木蘭辭,應該是廣泛流傳後,被北方胡地的漢族士子加工而成,既不敘功也不彰獎,不像官方的產物。由於年代太久遠了,處於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動盪的環境,沒有靠譜的文獻,當時北方眾多民族、什麼長相口音的都有,軍隊裡混進一個假小子待個三五年也有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救贖”的含義是什麼,究竟誰救贖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