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二元觀財經

    沉沒成本通俗的說就是已經花出去的費用,但這個費用對未來的事情幫助不大,如果繼續惦記已經出去的費用,而不考慮未來事情,就會得不償失。

    沉沒成本的確經常用在營銷上面,在這我舉一個案例,供你參考

    王阿姨花1000給兒子的新家買了一個沙發,但尺寸太長,商家也不給換,如果要放進去,就要打掉一面牆,打牆的費用是3000,而且會破壞裝修,加起來損失會超過五萬,兒子的是不同意這麼做的,寧願再花6000買一個合適的,但王阿姨覺得既然沙發都買了,不放進去不行,寧可把牆打了,為了省這個錢,還要自己打,最後還把自己弄傷了,花了更多錢

    沉沒成本告誡我們,不要惦記過去的付出,更多是當下和未來的更優方案

  • 2 # 佳航accountant

    下面是我以前的一個分享,應該可以幫助你。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專用經濟術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過去已經發生,對今後的決策不起作用的已無法補償的成本。有點類似於運籌學中講到的無後效性。

    如果不考慮經濟本質,我認為,沉沒成本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是那些不論結局如何,都沒辦法反悔的事情。

    但日常中,我們卻可能無法按照沉沒成本辦事。比如:你已經等了半小時公交,你更傾向於繼續等下去,而不是像剛等沒多久的人一樣,灑脫選擇其他方案

    但是,經濟學告訴我們:真正理性的人是:不考慮已投入的成本,而直接為當前選擇一個最優方案。

    營銷不同於推銷,營銷分為企業營銷,市場營銷乃至社會營銷。但客觀來講,中國還是企業、市場營銷為主。即:以顧客為出發點,但真正還是以企業利益為核心。那麼在營銷中,我們應該隨時根據顧客需要改變營銷策略,而不能一味考慮自己已經為之前的營銷投入了多大的成本。

  • 3 # 我不吃菜我喝粥

    沉沒成本,簡單來講就是已經付出的成本是絕對追不回來的,所以不要將其納入後續決策的考慮因素之中。當然這個道理往往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個女同學,和男朋友交往3年,在交往頭兩年該男生非常殷勤,每天一日三餐準時送到,風風雨雨從不缺席,傳說中的絕世好男人。但是過了2年,該女生屢次發現該男生和其他女生曖昧,每次狠下心來想分手,男友都會拿過往的美好回憶牽絆她,最終分分合合1年多,現在還是沒斷乾淨。

    想像一下女同學的提分手時的心理狀態:分吧,畢竟覺得在一起很久了,5年時間都是自己的青春回憶,很難捨棄;不分吧,覺得以後肯定是不好的結果,長痛不如短痛,有時候不如早早放手。這個時候,如果用沉沒成本的原理來分析當下的現狀就會更理性了。

    就沉沒成本而言,分手不應該考慮在一起時所花費的成本,因為這些成本已經覆水難收。理性的考慮是,以做決定時為起點進行思考,如果在一起還有希望走下去那就可以繼續,否則早日放手對於彼此都更加好。

    可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決定一家事情的時候,不光是考慮這個事情未來對自己的好處,同時也會考慮過去在這件事情上產生的投入。人們往往非理性的,很難打破既定的事實和習慣,那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有目的性地製造沉沒成本,提高產品轉化率和留存率。

    產品中的應用

    要利用沉沒成本,首先要讓其付出成本。結合“上癮模型”,也就是讓人產生習慣,並被習慣驅動,週而復始不斷重複,重複即會產生沉沒效應。而在上癮模型中,就有關鍵的四個步驟:觸發使用者的行動慾望、讓使用者行動、給使用者獎賞,最後讓使用者投入時間和精力。

    簡單來說,就是先給使用者營造一種“很想要,很想很想要的感覺”,然後讓他去做一個明確動作,做完之後就把他想要的東西給他,他一看“喲,還不錯”就開始投入精力、時間還有金錢,最後陷入上癮迴路不斷投入。

    舉個例子,支付寶做的紅包瓜分活動,我們來剖析一下:

    觸發行動慾望:我們在支付寶首頁第一版正中間就能看到巨大的活動提示,“億元紅包”來極大刺激使用者內心的物質慾望。

    投入成本:此時我已經獲得了紅包獎勵,大機率會選擇參與這個活動。接下去每天完成1單現下支付、給樹澆水等,開始投入成本在裡面。可以說,只要我花的時間越多、支付的單子越多,也就越難從這個活動中離開。

    就是這簡單的幾步,可以說,支付寶的設計完全利用的是在情景暗示下產生的無意識行為,是我們幾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舉動。而只要行為產生得越多,沉沒成本也就越高,使用者也就越難離開。

    所以為什麼小程式沒有讓使用者上癮,其實大機率是因為沒有給到使用者及時反饋等獎勵。那麼基於以上思考,運營小程式時,我們就更應該要及時、並高質量地回覆新使用者;並且可以嘗試將獎勵放在打卡海報上,譬如說將檔案連結轉成二維碼,支援使用者打完卡就可以掃碼獲得。這樣才可以維持上癮迴路,讓使用者不斷投入成本,難以自撥。

  • 4 # 兩三板雨山前519

    沉沒成本也就是前期投入預計能產生收益,但當期並沒有產生回報收益,但是該筆投資或在後期能夠產生收益卻不確定,財務上,把這部分投資稱作沉沒成本。營銷上,以廣告投入最為直觀,如,投入30萬做廣告推廣,當廣告投入結束後,當期產生收益10萬,並沒有全部收回全部廣告投入成本,還差20萬沒有收回,這20萬的投入則稱為沉沒成本,通常廣告投入後,可能無法全部做出量化評估,廣告的影響是有時效性並通常是滯後的,所以在營銷上,對於廣告的認識也往往是,只能看到一半的收益,而另一半就不知道投到哪裡去了的原因所在。

  • 5 # MBA3點0何校長well

    工業企業來說,主要是固定資產成本。因為廠房也造了,裝置也買,即使一個產品不生產,這些開支已經發生,雖然直接的產品上似乎看不到,是因為沉沒,其實還是在的。

    有時候面對激烈的價格競爭,這些費用就顧不上考慮了。反過來,如果,再價格低下去,就直接影響企業的週轉,生產就難以為繼,資金會越週轉越少;因此,也是最底線。

  • 6 # 鴻鵠依然_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沉沒成本如何用於營銷?

    要利用沉沒成本,首先要讓其付出成本。結合“上癮模型”,也就是讓人產生習慣,並被習慣驅動,週而復始不斷重複,重複即會產生沉沒效應。而在上癮模型中,就有關鍵的四個步驟:觸發使用者的行動慾望、讓使用者行動、給使用者獎賞,最後讓使用者投入時間和精力。

    簡單來說,就是先給使用者營造一種“很想要,很想很想要的感覺”,然後讓他去做一個明確動作,做完之後就把他想要的東西給他,他一看“喲,還不錯”就開始投入精力、時間還有金錢,最後陷入上癮迴路不斷投入。

    舉個例子,支付寶做的紅包瓜分活動,我們來剖析一下:

    觸發行動慾望:我們在支付寶首頁第一版正中間就能看到巨大的活動提示,“億元紅包”來極大刺激使用者內心的物質慾望。

    投入成本:此時我已經獲得了紅包獎勵,大機率會選擇參與這個活動。接下去每天完成1單現下支付、給樹澆水等,開始投入成本在裡面。可以說,只要我花的時間越多、支付的單子越多,也就越難從這個活動中離開。

    就是這簡單的幾步,可以說,支付寶的設計完全利用的是在情景暗示下產生的無意識行為,是我們幾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舉動。而只要行為產生得越多,沉沒成本也就越高,使用者也就越難離開。

    所以為什麼小程式沒有讓使用者上癮,其實大機率是因為沒有給到使用者及時反饋等獎勵。那麼基於以上思考,運營小程式時,我們就更應該要及時、並高質量地回覆新使用者;並且可以嘗試將獎勵放在打卡海報上,譬如說將檔案連結轉成二維碼,支援使用者打完卡就可以掃碼獲得。這樣才可以維持上癮迴路,讓使用者不斷投入成本,難以自撥。

  • 7 # 投資心觀察

    先回答第一點。

    關於這個專業名詞,網上有很多專業解釋,後面我會寫,在這裡先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沉沒成本,顧名思義,是指已經發生的且無法挽回的、已經成為歷史的成本,這個成本也許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卻不會對未來的決策產生任何影響。

    智庫百科的專業回答是: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後面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科檢視。

    估計題主並不是想要專業名詞的解釋,更多的應該是沉沒成本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啟示。

    下面重點回答第二點。

    題主說的營銷,不曉得是哪方面的營銷,但是我想道理都是相通的,這裡分享一下我以前在做二手車評估的時候,關於沉沒成本的應用。

    乍一聽,車主說的也不無道理,可是根據評估師的經驗,車主加裝的這些東西都只能算作沉沒成本!因為,如果你將歷史加裝的成本都計算到未來的車價中去,成交機率會大幅下降(原因:1買家第一步比價階段就會把價效比低的車子Pass了。2你加裝的東西對你有價值,而且你使用了,可是對買家不一定有價值,有些買家擔心加裝對車子原始結構有損傷。3其他原因。)

    所以,我一般會跟車主說:您加裝的這些東西我知道很貴重、對您很有價值,所以您用了這麼長時間嘛,在這個過程中,您已經享受了它的價值。可是,買家買的是二手車,不是大屏、胎壓監測儀等配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您買車,賣家告訴你 車10萬+導航5000+胎壓監測500+ ,然後要求您支付總價款,那您會欣然接受嗎?

    關於沉沒成本的理解,我還想起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一個人坐火車的時候,一支鞋子掉了下去,然後他把另外一支也仍了下去。相信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可真正像那個人一樣坦然的扔掉失去的鞋子的,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從這個層面講,沉沒成本還有一定的哲學道理吧!

    如果題主想用沉沒成本做營銷,下面這句話也許用的到:如果你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那你也將失去群星了。

  • 8 # 吳話不說

    什麼是沉默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他是不是有好處,同時也會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們稱之為叫做沉沒成本,也叫做協和效應。

    這種效應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比如說,你花了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你在電影院看了一會兒之後,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那這個時候你會選擇繼續看下去,還是會選擇站起來就走呢?

    據調查,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看下去,他們可能會一邊玩著手機,都要一邊堅持把電影看完,不想浪費掉那已經花出去的‘投資’。

    如何把沉默成本運用在營銷上呢?

    下面列舉幾個例子,方便理解:

    1、買衣服討價還價

    買衣服時,我們在店裡反覆挑選,反覆試穿,不停地跟店員溝通。

    讓店員在你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為了不讓這部分沉沒成本損失掉,店家可能會給你更多的優惠。

    同樣這部分的沉默成本對於您來說也是沉默成本--你花費了時間。

    2、跟客戶收定金

    平時我們做很多的商業活動,為了留住客戶,通常在客戶稍微有一點購買慾時,就會想方設法收客戶一點點定金,可能1萬元的東西只收500塊定金。

    當客戶回到家裡,購買的衝動消失,為了不損失500元的定金,很有可能就會購買你的商品。

    3、餐飲店鋪贈送優惠券

    很多的餐飲店鋪,會在你結賬的時候,贈送或者+X元購買一張優惠券,方便你下次來的時候使用,使用者也認為我是為了這個付出過的,如果不來就損失了,而選擇再次光臨,這裡可以理解成運營了沉默成本,或者叫損失規避也是一樣的。

    還有很多淨水器廠家,免費給客戶上門安裝體驗一個月,通常客戶為了不失去這種生活方式,大部分都會選擇購買。

    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的區別,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發生的花費。

    因為這種心態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如果我們能夠克服沉沒成本所帶來的心理偏見,不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將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判斷。

  • 9 # 財思思

    當你花40塊買了一張電影票,滿心期待地到電影院,看了十分鐘,結果這電影毫無吸引力,想馬上離開,但不忍浪費錢,硬著頭皮把電影看完了。

    當你和男朋友談戀愛兩年,其實發現他與你性格不合適,你想分手,可是又捨不得這兩年的感情付出,你最終忽視了內心的想法,選擇和他繼續在一起。

    當你去坐公交,等了半個小時,車還沒來,想改去坐地鐵,但又不甘心放棄等了半小時的公交,最後你繼續等下去。

    其實這些就是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就是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成本,比如時間、精力、感情等。

    對個人來說,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決策和方式。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以前經營中付出的資金,也可以是攤入成本的費用,像無形資產、固定資產等都是企業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效應

    在經濟邏輯中,沉沒成本引申出沉沒成本效應,它的定義是如果人們為商品或勞務已經支付了成本,那麼會增加對這商品或勞務的使用頻率。

    它反映出一種避免浪費的感覺。

    我們也可以從價值函式解析沉沒成本,如下圖:

    人們的期望是從損失的一側B開始的,以前的投資即是損失,當下一次決策時仍然會受B的影響。A點為現狀的開始。C點表示收益的增加,價值也會隨之增加。

    營銷場景的運用

    在商業上,商家們善於用沉沒成本影響消費者的決策,這也說明一個事實:大多數的消費是非理性行為。畢竟在電影院開場十分鐘,意識到這是一部糟糕的電影,然後果斷起身離場的人是少之又少。

    營銷場景一:買房買車收定金

    樓盤開售前,通常會讓意向購房者先認籌,交多少現金到時抵多少買房費,然後在正式開售那天,必須要購房者到現場領抵扣劵,這樣花了購房者的時間,增加了沉沒成本,提高了成交率,其實最終的優惠一早就設定好了。

    買車通常要交定金,不到車價的1%,當客戶回到家時,冷靜下來,並不是那麼喜歡這臺車,但為了不損失定金,很有可能就會買了這臺車。

    營銷場景二:預付費用辦會員卡

    很多美容院、健身房、髮型店通常都會預付多少錢就可以成為會員,享受會員優惠待遇,即便是當初衝動消費,但為了不損失沉沒成本,也會繼續使用下去。

    營銷場景三:滿幾減幾優惠活動

    去餐廳吃飯,它的促銷活動是消費滿200元減50,你點的菜全部價格加起來只有180元,即便這家餐館的菜吃起來一般,但你還是點多一道價格超過20塊的菜,去湊夠這個滿減活動的價格,不知不覺商家就利用了你的沉沒成本的心理。

    營銷場景四:免費砍價

    某電商平臺免費砍價活動,一開始砍價能砍得很容易,能砍幾十塊,但之後砍得特別少,只有幾毛錢,但為了不損失之前的優惠,只能不斷分享給身邊的好友一起參與砍件,其實電商平臺就是用這樣低成本的方式來滲透到使用者之中推廣。

    然而沉沒成本並不是商家只能運用,我們作為消費者也可以靈活使用,你去商場買衣服,勞煩店員拿這件拿那件試穿,表達出強烈的購買慾望,店員可能會因為不浪費之前的沉沒成本,而給你更多的優惠折扣。

    結語

    在營銷上,利用好沉沒成本,透過優惠活動、低成本推廣等方式,能影響使用者的購買決策。

    當然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注意沉沒成本影響,避免不理性的行為。

  • 10 # 山左芝陽一元初始

    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

    通俗的講就是基礎投資,比如修路,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的成本不會帶來收益,但路通了,農產品賣出去,就是透過修路的沉沒成本的基礎上建立起來農產品獲利!高速公路不是這個概念,因為高速公路的屬性是商品,享受的同時要付費!

    再比如電網的建設,有些地方偏遠,電費遠遠不足以支撐電損,可為何國家還要投入建設呢?這得益於國家的村村通政策!為實現社會主義優越性,而產生的沉默成本!這種例子在中華大地比比皆是!

    如何營銷,這就是沉默成本下的確定收益了!比如你喜歡一個女孩,你直接說,我對你好,給我生孩子,哪個女孩會同意!一般都是戀愛結婚付出後,女孩自己願意給你生了孩子,這就是確定收益了!

    再比如山裡沒有路,沒有電,你徒步去山裡那叫探險風光,如果政府把路和點都修通了,你可以開車進入,那叫旅遊風光,探險不適合大多數人,但旅遊老少皆宜,人多了,服務需求就多了,所以確定性收益也就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宇春是如何走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