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陽二道

    上面的問題中說道遼軍主將在被擊殺的情況下,北宋未能對遼軍進行殲滅,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軍事實力上,首先當時雖然說敵軍主將被擊殺,但是不要忘了,此次是敵軍最高領導人隨軍出征,作戰實力並未受到太大損失 第二為雙方的作戰環境地理位置也有影響,首先我們看看檀州在哪裡,已經臨近了北宋國都汴梁城了,戰場之上雙方差距不大勝負不過五五, 即便是勝利了,由於北宋缺馬也無法做到全殲,可是一旦敗了,一國之都便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在當時的情況下,北宋賭不起。 第三受當時北宋內部政治原因影響當時北宋的朝中大臣不但有主戰派,還有主和派,更有主張遷都,內部並不穩定 以下是關於當時宋遼戰爭的粗略介紹 景德元年(1004年),遼太后、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受到很大威脅。

    北宋大臣有的主張遷都至江南和蜀地, 但是新任宰相寇準極力反對,說:“誰為陛下出這個主意?理應斬首。”他建議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征,提振士氣,一定會打敗遼軍。如果偏安江南,人心崩潰,反而助長遼軍計程車氣,到時大宋天下就難以保全了。

    於是,宋真宗下定決心,率軍親征。宋真宗渡河進入澶州城。由於邊關氣候寒冷,左右近臣進獻貂帽毳裘,宋真宗拒絕了,他說:“現在群臣都在酷寒中煎熬,朕怎麼能夠安心享用?”

    各路將士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都興奮地歡呼雀躍。那綿延數十里的呼喊聲,反而使契丹軍彼此面面相覷,軍心動搖,以致軍陣不整。

    遼國失利 蕭太后請盟

    御駕當前,宋軍士氣倍增。大宋威武軍張環張開床子弩,一箭射死了遼軍主將蕭撻凜,遼軍士氣大減。

    王欽若鎮守北宋天雄軍,面對契丹大軍壓境,他嚴命守將緊閉城門,留在府裡吃齋誦經。

    楊延昭(楊六郎)鎮守廣信軍,魏能監守安肅軍,這兩軍直切邊境,契丹軍圍攻,百戰都不能拿下,只好退出邊境。楊延昭大戰契丹軍,未嘗敗績。這兩位將領善守城池,時人就以“銅梁門”、“鐵遂城”稱讚這兩軍的威猛。

    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射死後,蕭太后終日哀痛,一連五天都沒有上朝聽政。契丹軍數戰不利,蕭太后就派使臣韓杞持書請盟。

    宋遼議和 締結澶淵之盟

    曹利用說契丹想要關南之地,宋真宗說:“關南一帶是中國的土地,此事由來已久,絕不允許。假如契丹以武力強求,那朕只有決一死戰。如果契丹想得些財貨,大漢時期曾以玉帛賜予單于,這有先例,自然可行。”

    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契丹軍中商議“歲幣”之前,叮囑他:“土地一點也不能給,但每年歲幣定在百萬以下都行。”

    寇準聽說此事,就把曹利用召到自己的營帳中,對他說:“雖然陛下有命,但你去跟契丹說,歲幣不能超過三十萬。要是超過此數,我就斬了你。”曹利用奉命商議歲幣,果然以三十萬達成議和。(《宋史紀事本末》/卷21/契丹盟好)

    北宋和遼國制定的盟約,包含以下幾點:

    一、遼、宋為兄弟盟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相論,兩國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兩國撤兵。但是,遼國要歸還大宋遂城(今河北徐水)以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雙方不能藏匿。兩國的沿邊城池,不得修築城牆。

    三、大宋每年向遼國資助軍旅費用為: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 2 # TonyDeng

    第一,不是牽制,是宋帝親征在澶州與契丹兵接戰,此處已離汴京不遠,王欽若蠱惑宋真宗,稱之為城下之盟,即是因此。

    第二,射死的是對方前鋒將軍,不是主將,契丹也是皇帝親征,此時沒有比皇帝更大的主將。蕭撻覽雖然是契丹很著名的將軍,但此刻真不是主將,他的死不起決定作用,以為射死了他就驚動契丹兵,是誤會。蕭太后只是很愛惜這個將才,痛哭了三天,但還至於就是輸陣了。蕭撻覽生擒契丹人盛傳的“楊無敵”楊業,宋人震動,此時被殺,宋人流傳報仇,很興奮,但若因此就以為契丹會輸仗,是不瞭解真實歷史之言。事實上當時更不想打、不敢打的是宋真宗。

    澶淵之盟是有調停人在兩邊協調下議和的,從契丹入侵開始就奔走這事(本來蕭太后此次目的就是求一個訛詐了斷歷史恩怨),宋方猶豫未定,才導致契丹兵臨城下,此時和議,反落口實。

  • 3 # 歷史哨聲

    題主說的應該是澶淵之盟

    雖然蕭撻凜是遼軍主將,但不是主帥,主帥是遼國睿知皇后蕭綽。《遼史 蕭綽傳》:

    “澶淵之役,親御戎軍,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

    因此蕭撻凜雖然在視察戰場時被遼軍射殺,雖然打擊遼軍士氣,並不能打亂遼軍的指揮系統。

    蕭綽的指揮能力不容低估:986年擊敗宋太宗趙光義的北伐,俘虜楊業;隨後又在遼宋大小不同的戰爭中維持。

    1004年蕭綽大舉親征北宋的理由就是收復柴榮奪取的關南地,蕭撻凜固然重要,但宋兵想要擊敗遼軍很難。

    其次北宋軍兵只是在攻城戰中佔據有利位置,出城野戰不是北宋軍的優勢。一旦北宋軍出城攻打遼軍,必敗——河北平原是遼朝騎兵的天下。

    蕭綽為什麼同意澶淵之盟之盟,原因有三:

    1、蕭撻凜被殺,打擊遼軍士氣,見好就收,趁機獲利,穩固成果;

    2、遼軍是騎兵為主,有利於野戰和快速作戰,不能進行攻城和對峙戰爭;

    3、遼軍孤軍深入,蕭綽親征是收復失地,但能夠獲得遼朝需要的白銀和綢緞也是不錯的成果。

    遼軍行軍路線——單刀直入

    遼朝版澶淵之盟:

    1、親征;

    2、遼軍在唐興擊敗北宋軍;

    3、蕭撻凜在遂城擊敗北宋軍;

    4、遼軍抵達望都;

    5、祭祀天地;

    6、攻打瀛洲,沒有攻下;

    7、降伏祁州;

    8、騎兵在洺州擊退北宋軍;

    9、南院大王善補說北宋派遣王繼忠秘密求和,同意王繼忠和使者商談議和;

    10、遼軍攻下德清軍;

    11、遼軍抵達澶淵,蕭撻凜中箭死;

    12、遼軍攻下通利州;

    13、北宋派遣曹利用來議和,派遣韓杞商談;

    14、北宋派遣曹利用議和,但不歸還關南地,派遣姚柬之答覆;

    15、北宋派遣李繼昌議和,達成澶淵之盟。

    北宋四次派人議和,這是遼朝版本。

    北宋版澶淵之盟:

    1、9月商議親征;契丹耶律吳想要投降;

    2、北平等軍擊敗契丹軍;北宋軍擊敗蕭撻凜軍;

    3、北宋在唐河抗拒遼軍,透過王繼忠向遼朝要求將和;

    4、高繼勳擊敗幾萬遼軍;

    5、10月北宋軍繼續擊敗遼軍;王繼忠回覆說遼朝要求議和,派曹利用去商議;

    6、11月李延在瀛州擊敗遼軍,殺傷十幾萬;王嶼在冀州擊敗遼軍;

    7、親征;

    8、王繼忠說遼朝請求議和,後面的遼朝版程式基本一致。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如果能打殲滅戰,北宋又豈會放棄這個一舉消滅遼軍的良機,然後再趁機收復幽雲十六州?

    問題是北宋王朝既打不了殲滅戰,更不敢打殲滅戰,也不能打殲滅戰!

    所謂打不了殲滅戰是因為:儘管在遼軍大舉南侵的公元1004年,宋軍在溯州擊退了遼軍的攻勢,並在此後堅守住了瀛洲等地。然而這卻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遼軍強悍而宋軍怯懦畏戰的局面。因此在宋軍士氣軍心在總體上,皆弱於遼軍的情況下,北宋王朝打不了殲滅戰。

    所謂不敢打殲滅戰是因為:領導北宋王朝的是誰啊?誰是北宋王朝的核心領袖呢?是宋真宗!可宋真宗卻並不是馬上天子,只是一個因成長於深宮禁苑之中,而喜和厭戰的承平皇帝!對於北宋王朝來說,既然身為最高領袖的皇帝絲毫沒有戰心,那又豈能指望將士們會被激發出同仇敵愾之心?正所謂:箭頭不行,拗斷箭桿。鳥無翅不飛,人無頭不走。領袖無能,累死三軍!

    所謂不能打殲滅戰是因為:北宋王朝君臣根本就沒有做好戰勝遼軍的心理準備,更不要說打什麼殲滅戰了!假如不是寇準等大臣的極力諫阻,宋真宗和他的那些驚惶失指的大臣們,早就捨棄汴京南遷避敵了!後來雖然宋真宗在主戰大臣的鼓勵下,壯著膽子來到了澶州前線,然而卻依然是因瞻顧徘徊而舉棋不定!

    在這一仗中倘若不是宋將張環,使用伏弩幹掉了遼軍主將蕭撻凜,致使遼軍軍心士氣受到挫傷,那麼宋軍是否能夠憑藉宋真宗的御駕親征,就能取得重挫遼軍的就績,還是難以預料的呢!可即便如此,宋真宗也沒有放棄罷戰議和的念頭。在他的計劃中,想的是用財帛滿足遼國的貪慾,避免宋遼之間的兵聯禍結,也即花錢買和平!

    試問在上至皇帝下至群臣之中,始終存在乞和偷安的心態,那些主戰派因為成了少數派,而被削弱了話語權時,北宋王朝又豈能凝聚起挾戰勝之威,一舉重創乃至完全殲滅遼軍的戰鬥意志?所以在這種利於和不利於戰的總體氛圍之下,宋軍自然也就無法打什麼殲滅戰了!雙方只得以“澶淵之盟”的方式,了結了這場爭鬥!最後的結果是遼軍不勝而勝,宋軍不敗而敗!

    總體而言北宋王朝無法殲滅遼軍,既有皇帝喜和厭戰,以及朝臣苟且偷安心態上的原因,又有遼軍的整體戰鬥力高於宋軍的現實因素!

  • 5 # 真誠地看著你

    古代以步兵為主的農耕文明對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文明的無奈。打贏了無法擴大戰果,打輸了無法逃跑。

    所以,中原王朝最終採取的是政治上分裂,經濟上封鎖,輔以軍事上的打擊這一套組合拳對付北方草原民族政權。(宋朝則是綏靖政策。)

  • 6 # 世界全史羅銳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許體會不到戰亂帶給百姓的痛苦,在1000多年前的中華大地上,我們的祖先們卻仍然為了生存,在不停地和外敵廝殺。有的時候戰爭並不是只有殺戮,其意義還包括對和平的希望。

    五代十國的亂世以趙光義統一北漢告終,中原政權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趙宋帝國。統一不意味著和平的降臨,北宋的敵人還有很多,比如西北的党項人和北方的強國契丹。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的戰爭仍在繼續。

    趙光義的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宋真宗趙恆接手之後仍多次與遼華人爆發戰爭,你來我往皆有勝敗。在公元1004年,兩國又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次戰爭將決定兩國的命運,也決定了整個東亞的戰略走勢。

    公元1004年8月,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和蕭太后,率領二十多萬遼軍,大舉入侵宋朝,蕭撻凜為軍隊主帥。宋軍在北方邊界陳有重兵,遼軍先後進攻威虜軍城、順安軍、保州城、定州大陣、瀛洲城,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傷兵損將。

    孤注一擲的遼軍最後選定了澶州城來決一生死,老將軍李繼隆給遼軍以迎頭痛擊,遼軍大敗,澶州之戰北宋大獲全勝。以勝利者自居的北宋,卻派人向遼國和談,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①遼國是強弩之末,此時是和談的最佳時機

    遼軍8月出兵,打了3個月,到了11月,才打到澶州城下。北宋以防守為主,不代表其實力弱小。戰爭首先在威虜軍城打響,威虜軍城是北宋邊防要塞,守衛森嚴。史料記載“契丹統軍撻覽率眾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

    這是遼軍首次失敗,見威虜軍城久攻不下,遼軍放棄了威虜軍城,轉而攻向保州城,在楊延昭、魏能、田敏等名將的反擊下,遼軍再度失敗。楊六郎更是發動騎兵野戰,這在北宋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楊延昭可是出名的狠角色。

    澶州之戰

    遼軍無果後再次進攻定州大陣,定州大陣的總指揮是王超,這位久經戰陣的將軍也沒讓遼軍佔到一點便宜,15萬人的定州大陣是宋軍防衛重點,遼軍根本無法撼動。無計可施的蕭撻凜再次轉移目標,那就是防衛堅固的瀛洲城。“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敗之,殺傷十餘萬眾,遁去。”

    瀛洲守將李延渥堅守城池十餘天,城下的遼軍屍體堆成了山,遼軍總共付出了3萬具屍體,傷兵更是不計其數。瀛洲之戰遼軍付出代價是其入侵以來最大的,對其戰略影響巨大,蕭太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決定出兵澶州,實在是強弩之末了。

    遼軍孤軍深入宋境,軍隊繞過了大量堅固城池,往宋朝腹地方向挺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他們沒有後援,皇帝和太后親征更是斷了後路,後方的威虜軍城、定州大陣直接把遼軍和幽雲十六州隔開,一旦遼軍失敗,那必定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所以在瀛洲戰敗後,蕭太后就讓降將王繼忠發和談信,遼軍只有和談一條路,再沒有其他退路,在一拉一打之間,也讓宋朝人亂了手腳。

    ② 宋真宗比較慫,曾想要南逃,和談對他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在皇家出生的,不像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宋真宗就顯得比較羸弱,不論是性格上還是脾氣上,都沒有他父親那麼強硬。在危機關頭,宋真宗的性格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在遼軍攻到大名城之時,國都開封就直接暴露在敵人的長刀之下,只是現在宋軍遠遠沒有到失敗的地步,前線計程車兵在拼死抗敵。更讓宋真宗趙恆害怕的是,現在已經是冬天,很快黃河就被凍結,這最後的天險也會失去意義。

    在瀛洲遭圍困的時候,手下的大臣就勸解趙恆要跑路“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王欽若想讓皇帝逃到金陵城,因為王欽若是江南人,陳堯叟希望皇帝到成都避難,因為他是蜀川人。

    趙恆接見宰相寇準,第一句話就是問是去成都還是金陵,以此證明趙恆是個比較慫的皇帝,畏刀避劍,在國力尚存的時候就準備跑路,也著實讓後人豎起中指鄙視一下。寇準力排眾議,強硬要求趙恆親征,並大聲呵斥王欽若、陳堯叟等人的逃跑言論。在寇準的強力勸阻下,趙恆才下定決心親征。

    從趙恆的性格分析,他是非常希望和談的,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他做得的確不算差,宋遼戰爭多次都沒有吃什麼大虧,但要求趙恆去開疆擴土那就太難了,不僅是趙恆的自身問題,國力也是不允許的。

    王繼忠在望都之戰中被俘,之後就投降了遼國。在宋遼兩國交戰之際,蕭太后令王繼忠給宋真宗寫和談信,這不一定是王繼忠的本意,但他不寫是肯定不行的。王繼忠的和談信,讓宋真宗看到了和平的曙光,所以在對敵進攻方面有所顧忌。

    一方面王繼忠的和談信擾亂宋軍高層的軍心,可以讓遼軍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正是王繼忠的和談信,讓雙方建立了溝通的渠道。最想講和但其實不是北宋,而是遼國,不論王繼忠是否願意,他的和談信件都在最後的澶淵之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④遼軍主將蕭撻凜戰死,給了遼國很大打擊,蕭太后被迫只能和談

    在李繼隆到達澶州之後,雙方在城外爆發激烈廝殺,在李繼隆的統一指揮下,宋軍大勝,遼軍大敗。這讓蕭撻凜極為懊惱,遼國皇帝和太后就在不遠的軍營中,看著蕭撻凜的一舉一動。憤懣的蕭撻凜想要再次攻城,但倒黴的蕭撻凜遇到了宋軍的秘密武器。

    這種武器就是床子弩,這種武器好比現在的大炮,可以射殺幾百米外的敵人,依靠幾張強弓的合力把弩箭射出去,弩箭也比一般的弓箭大很多,是北宋攻城的利器,此時李繼隆卻拿他來射殺城下的遼軍。

    一次齊射之後遼軍就損失慘重,最重要的是蕭撻凜被射中的腦袋,很快就掛了。遼軍主帥都掛了,軍心自然不穩,哪怕保密工作做的再嚴密,主將不上戰場,將士們計程車氣必定會受影響。這沉重的打擊讓蕭太后主動要求和談。

    ⑤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遼軍孤軍深入敵境,不顧一切的向前壓迫,目的就是逼迫宋朝和談,蕭太后很明白,遼軍兵力已經消耗大半,起兵的二十餘萬人只剩下了十幾萬。宋軍雖然險勝也是疲於應付,損傷同樣不小,幾乎全國的兵力都被調動起來,財力物力耗費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和談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哪怕說真宗是懦夫也罷,鄙視也罷,但畢竟趙恆給宋朝帶來了百餘年的和平時光,這對於百姓來說是最大的幸事。中原大地已經戰亂幾百年,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這塊孕育著偉大民族的土地再次迎來了長時間的和平,這些功績還是要記在宋真宗頭上的。

  • 7 # 思淵默言

    因為根本沒有辦法殲滅。雖然殺了遼軍主將,但我們要知道,當時遼國是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前來,即使殺了蕭撻凜,也並沒有代表遼軍的主心骨就因此丟失。換句話說,遼軍戰鬥力依舊,況且失去主將,哀兵必勝,如果貿然發動主動進攻,很可能是得不償失。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接下來要詳細講述一下北宋和遼之間的聯絡,這樣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

    雖然遼國已經建國多年,在很多方面已經和農耕民族接軌,定居下來的遊牧民族通常失去了原先的優勢。但是此時的遼國正處於國力的巔峰期,耶律隆緒是遼國曆史上的一代英主,蕭太后同樣是不可多得的英明女人。而遼國雖然逐漸向著農耕民族靠攏,但是此時依舊保持著遊牧民族的英勇善戰和完整的軍事系統等優勢。

    所以如果宋軍向遼軍發動殲滅戰,意味著宋軍最大的優勢:城池,沒有了,雙方貿然進行野外決戰,宋軍很有可能沒有辦法擊敗遼軍,反而引火上身,顯然得不償失。

    既然說到了澶州一戰,就不得不提澶淵之盟。因為澶淵之盟是戰爭的收束。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佔據優勢的宋軍不反擊遼軍,反而定下了澶淵之盟呢。原因有三。

    1.自始至終,戰爭都是在北宋的領土上進行。

    顯然,當時以北宋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殲滅遼軍,頂多是一路追趕把遼軍趕走。然而,戰爭在北宋的領土上進行,就意味著死的是大宋的百姓,砸的是大宋的東西。而宋軍在不可能取得對遼軍的決定性勝利的情況下,如果戰爭進行下去,實在是有弊無利。

    2.澶淵之盟真的是喪權辱國嗎?

    當然不是。

    要知道,澶淵之盟維持了遼宋兩國百年的和平,每年給遼國所謂的歲貢,也就相當於北宋兩個縣一年的收入。要是戰爭一直進行下去,一年別說兩個縣了,100個縣的收入可能都填不進去。就更別提在戰爭中死的人了。顯然對於北宋來說,不對遼國發動戰爭是最好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宋太宗時期的雍熙北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都沒辦法對遼國取得勝利。現在我們又憑什麼認為宋真宗能夠徹底殲滅遼國主力呢?

    3.澶淵之盟其實是和親的升級版。

    從實際效果來說,和親所營造的關係,很有可能會因為和親物件的去世而消失,而澶淵之盟則能夠構建一個不受時間影響的和平關係。事實證明,澶淵之盟是非常成功的,宋真宗去世的時候,甚至遼國舉國哀痛。在雙方都完全不可能殲滅對方的情況下,難道這不是最好的機會嗎?

    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身處那個時代,百姓才是皇帝最應該考慮的事情。如果發動殲滅戰,很有可能是百姓受傷,寸土未進。即使是窮兵黷武的統治者,都不可能做出這樣得不償失的決策,宋遼的實力太過接近,雙方都沒有辦法發動殲滅戰爭或是滅國戰爭。歷史後續的發展,才是當時最合理的選擇。很幸運,雙方都是這樣選擇的。

  • 8 # 布衣學史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攻至澶州城下。北宋有大臣主張遷都,宋真宗趙恆也想避敵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真宗親臨前線,極大的鼓舞了宋軍士氣。宋軍於澶州城下擊敗了遼軍,並用八牛弩射殺遼軍大將蕭撻凜。遼宋戰事進入相持態勢,加之遼軍深入宋境,尚有部分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宋朝城池。遼朝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願意與北宋和談。

    宋真宗沒有信心徹底打敗遼軍,擔心戰事擴大會有更大的損失,所以也同意議和。最終,北宋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前,宋軍只是取得了守城戰的勝利,並沒有能力將遼軍殲滅。加之,宋真宗和朝廷的主和派的因素,北宋在小勝的情況下,與遼議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小龍和甄子丹的武功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