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習經典國學,感悟人生真諦。
4
回覆列表
  •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梁啟超

    中華民國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啟超作於碧摩巖翠山房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論語》 《孟子》

    《論語》為二千來華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華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論語》、《孟子》之文,並不艱深,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註釋。註釋之書,朱熹《四書集註》,為其生平極矜慎之作,可讀,但其中有隨入宋儒理障處,宜分別觀之。清儒注本,《論語》則有戴望《論語》注,《孟子》則有焦循《孟子》正義最善。戴氏服膺顏習齋之學,最重實踐,所注似近孔門真際,其訓詁亦多較朱注為優,其書簡潔易讀。焦氏服膺戴東原之學,其孟子正義在清儒諸經新疏中為最佳本,但文頗繁,宜備置案頭,遇不解時,或有所感時,則取供參考。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乃戴氏一家哲學,並非專為註釋《孟子》而作,但其書極精闢,學者終需一讀,最好是於讀《孟子》時並讀之,既知戴學綱領,亦可以助讀《孟子》之興味。

    焦循《論語通釋》,乃摹仿《孟子字義疏證》而作,將全部《論語》拆散,標準重要諸義,如言仁,言忠恕……等,列為若干目,通觀而總詮之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且可應用其法以治他書。

    右兩書篇頁皆甚少,易讀。

    陳灃《東塾讀書記》中讀《孟子》之卷,取《孟子》學說分項爬疏,最為精切,其書不過二三十頁,宜一讀以觀前輩治學方法,且於修養亦有益。

    《易經》

    此書為孔子以前之哲學書,孔子為之註解,雖奧衍難究,然總須一讀。吾希望學者將《繫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其卦象傳六十四條,則用別紙鈔出,隨時省覽。

    後世說《易》者言人人殊,為修養有益起見,則程頤之《程氏易傳》差可讀。

    說《易》最近真者,吾獨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稱精詣,學者如欲深通此經,可取讀之,否則可以不必。

    《禮記》

    此書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制》、《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傅》、《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 ,多遊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

    若欲看註解,可看《十三經注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書,希望學者將此區區五千言熟讀成誦。

    註釋書未有極當意者,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

    補充:

    《墨子》

    孔墨在先秦時,兩聖並稱,故此書非讀不可,除《備城門》以下各篇外,餘篇皆宜精讀。

    註釋書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最善,讀《墨子》宜照讀此本。

    《經》上、下,《經說》上、下四篇,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及梁啟超《墨經》兩書可參觀,但皆有未精愜處,《小取》篇有胡適新詁可參觀。

    梁啟超《墨子學案》屬通釋體裁,可參觀助興味,但其書為臨時講義,殊未精審。

    《莊子》

    內篇七篇及雜篇中之《天下篇》最當精讀。 註釋有郭慶藩之《莊子集釋》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餘亦須全部遊覽。

    註釋書王先謙《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

    今存者皆非完書,但三子皆為先秦大哲,雖斷簡亦宜一讀,篇帙甚少,不費力也。《分孫龍子》之真偽,尚有問題。

    三書皆無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韓非子》

    法家言之精華,須全部遊覽(其特別應精讀之諸篇,因手邊無原書,?舉恐遺漏,他日補列)。

    註釋書王先謙《韓非子集釋》差可。

    《管子》

    戰國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質頗雜駁,然古代各家學說存其是者頗多,宜一遊覽。

    註釋書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呂氏春秋》

    此為中國最古之類書,先秦學說存其中者頗多,宜遊覽。

    《淮南子》

    此為秦漢間道家言薈萃之書,宜稍精讀。

    註釋書聞有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頗好。

    《春秋繁露》

    此為西漢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讀。

    註釋書有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頗好。

    康有為之《春秋董氏學》,為通釋體裁,家參看。

    《鹽鐵論》

    此書為漢代儒家法家對於政治問題對壘抗辯之書,宜遊覽。

    《論衡》

    此書為漢代懷疑派哲學,宜遊覽。

    《抱朴子》

    此書為晉以後道家言代表作品,宜遊覽。

    《列子》

    晉人偽書,可作魏晉部玄學書讀。

    右所列為漢晉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間思想界著光采者為佛學其書目當別述之。以下舉宋以後學術之代表書,但為一般學者節嗇精力計,不願多舉也。

    《近思錄》 朱熹著,江永注

    讀此書可見程朱一派之理學,其內容何如。

    《朱子所譜·朱子論學要語》 王懋竑著

    此書敘述朱學全面目最精要,有條理。

    若欲研究程朱學派,宜讀《二程遺書》及《朱子語類》,非專門斯業者可置之。

    南宋時與朱學對峙者尚有李東萊之文獻學一派,陳龍川、葉水心之功利主義一派,及陸象山之心學一派,欲知其詳,宜讀各人專集;若觀大略,可求諸《宋元學案》中。

    《傳習錄》 王守仁語徐爰、錢洪德等記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明儒學案》 黃宗羲著

    《宋元學案》

    黃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兩次續成此二書為宋元明三朝理學之總記錄,實為創作的學術史。《明儒學案》中姚江、江右、王門、泰州、東林、戢山諸案最精善。《宋元學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橫渠、二程、東萊、龍川、水心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馬光)諸案,失之太繁,反不見其真相;末附荊公(王安石)新學略最壞,因有門戶之見,故為排斥。欲知荊公學術,宜看《王臨川集》。

    此二書卷帙雖繁,吾總望學者擇要遊覽,因其為六百年間學術之總彙,影響於近代甚深,且匯諸家為一編,讀之不甚費力也。

    清代學術史,可惜尚無此等佳著。唐鑑之《國朝案小識》,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學派為立腳點,偏狹固陋,萬不可讀;江藩之《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亦學案體裁,較好,但江氏常識亦凡庸,殊不能敘出各家獨到之處,萬不得已,姑以備參考而已。啟超方有事於《清儒學案》,汗青尚無期也。

    補充:

    日知錄》、《亭林文集》 顧炎武著

    顧亭林為清學開山第一人,其精力集註於《日知錄》,宜一遊覽。讀文集中各信札,可見其立身治學大概。

    《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著

    黃梨洲為清初大師之一,其最大貢獻在兩學案,此小冊可見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問錄》 王夫之著

    王船山為清初大師之一,非通觀全書,不能見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別為系統的整理,則學者不能讀,聊舉此書發凡,實不足以代表其學問之全部也。

    《顏氏學記》 戴望編

    顏習齋為清初大師之一,戴氏所編學記,頗能傳其真。徐世昌之《顏李學》亦可供參考,但其所集《習齋語要》、《恕谷(李塨)語要》將攻擊宋儒語多不錄,稍失其真。

    顧、黃、王、顏四先生之學術,為學者所必須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尋?,啟超行將為系統的整理記述,以餉學者。

    《東原集》 戴震著

    《雕菰樓集》 焦循著

    戴東原、焦裡堂為清代經師中有清深之哲學思想者,讀其集可知其學,並知其治學方法。

    啟超所擬著之《清儒學案》,東原、裡堂學兩案,正在屬稿中。

    《文史通義》 章學誠著

    此書雖以文史標題,實多論學術流別,宜一讀。

    胡適著《章實齋年譜》,可供參考。

    《大同書》 康有為著

    南海先生獨創之思想在此書,曾刊於《不忍雜誌》中。

    《國故論衡》 章炳麟著

    可見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詳當讀章氏叢書。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冥著

    有偏宕處,亦有獨到處。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 胡適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啟超著

    將讀先秦經部、子部書,宜鴰讀此兩書,可引起興味,並啟發自己之判斷力。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著

    欲略知清代學風,宜讀此書。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尚書》

    內中惟二十八篇是真,書宜精讀,但其文佶屈贅牙,不能成誦亦無妨。餘篇屬晉人偽撰,一遊覽便足(真偽篇目,看啟超所著《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日內當出版)。

    此書非看註釋不能解,註釋書以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註疏》為最好。

    《逸周書》

    此書真偽參半,宜一遊覽。

    註釋書有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頗好。

    《竹書紀年》

    此書現通行者為元、明人偽撰。其古本,清儒輯出者數家,王國維所輯最善。

    《國語》 《春秋左氏傳》

    此兩書或本為一書,由西漢人析出,宜合讀之。《左傳》宜選出若干篇熟讀成誦,於學文甚有益。

    讀《左傳》宜參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學方法。

    《戰國策》

    宜選出若干篇熟讀,於學文有益。

    《周禮》

    此書西漢末晚出,何時代人所撰,尚難斷定,惟書中制度,當有一部分為周代之舊,其餘亦戰國秦漢間學者理想的產物,故總宜一讀。

    註釋書有孫詒讓《周禮正義》最善。

    《考信錄》 崔述著

    此書考證三代史事實最謹嚴,宜一遊覽,以為治古史這標準。

    《資治通鑑》

    此為編年政治史最有價值之作品,雖卷帙稍繁,總希望學者能全部精讀一過。

    若苦幹燥無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門類,標治摘記作將來著述資料(吾少時曾用此法,雖無成書,然增長興味不少)。

    王船山《讀通鑑論》,批評眼光,頗異俗流,讀通鑑時取以並讀,亦助興之一法。

    補充:

    《續資治通鑑》 畢沅著

    此書價值遠在司馬原著之下,自無待言,無視彼更優者,姑以備數耳。

    或不讀正《資治通鑑》而讀《九種紀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則彼,必須有一書經目者。

    《文獻通考》 《續文獻通考》 《皇朝文獻通考》

    三書卷帙浩繁,今為學者摘其要目:《田賦考》、《戶口考》、《職役考》、《市糴考》、《徵榷考》、《國用考》、《錢幣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四裔考》,必不讀;《王禮考》、《封建考》、《象緯考》,絕對不必讀;其餘或讀或不讀隨人(手邊無原書,不能具記其目,有漏略當校補)。

    各人宜因其所嗜,擇類讀之。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者,則讀前七才考。餘仿此。

    《馬氏文獻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創作,應《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資料較豐富耳。吾輩讀舊史,所貴者惟在原料爐錘組織,當求之在我也。

    《兩漢會要》、《唐會要》、《五代會要》,可與《通考》合讀。

    《通志二十略》

    鄭漁仲史識、史才皆邁尋常。《通志》全書卷帙繁,不必讀,二十略則其精神所聚,必須遊覽,其中與《通考》門類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校讎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鑑》、《通考》,已浩無涯涘更語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學者幾何不望而卻走?然而《二十四史》終不可不讀,其故有二:(一)現在既無滿意之通史,不讀《二十四史》,無以知先民活動之遺蹟;(二)假令雖有佳的通史出現,然其書自有別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終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終久仍為國民應讀之書。

    書既應讀,而又浩瀚難讀,則如之何,吾今試為學者擬摘讀之法數條。

    一曰就書而摘。《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俗稱四史,其書皆大史學家一手著連,體例精嚴,且時代近古,向來學人誦習者眾在學界之勢力與六經諸子埒,吾輩為常識計,非一讀不可。吾常希望學者將此四史之列傳,全體遊覽一過,仍摘出若干篇稍為熟讀,以資學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舉其目亦可,但手邊無原書,當以異日)。四史之外,則《明史》共認為官修書中之最佳者,且時代最近,亦宜稍為詳讀。

    二曰就事分類而摘讀志。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則讀《平準書》、《食貨志》;欲研究音樂,則讀《樂書》、《樂志》;欲研究兵制,則讀《兵志》;欲研究學術史,則讀《藝文志》、《經籍志》,附以《儒林傳》;欲研究宗教史,則讀《北魏書·釋老志》(可惜他史無之)。每研究一門,則通各史此門之志而讀之,且與《文獻通考》之此門合讀。當其讀時,必往往發現許多資料散見於各傳者,隨即跟蹤調查其傳以讀之,如此引申觸類,漸漸便能成為經濟史、宗教史……等等之長編,將來薈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類而摘讀傳。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全史各傳既不能遍讀(且亦不必),則宜擇偉大人物之傳讀之,每史亦不過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擇讀,如欲研究學術史,則讀《儒林傳》及其他學者之專傳;欲研究文學史,則讀《文苑傳》及其他文學家之專傳。用此法讀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國傳》、《蠻夷傳》、《土司傳》等,包含種族史及社會學之原料最多,極有趣,吾深望學者一讀之。

    《廿二史札記》 趙翼著

    學者讀正史之前,吾勸其一遊覽此書。記稱“屬辭比事《春秋》之教”,此書深進“比事”之決,每一個題目之下,其資料皆從幾十篇傳中,零零碎碎覓出,如採花成蜜。學者能用其法以讀史,便可養成著術能力(內中校勘文學異同之部約佔三分一,不讀亦可)。

    《聖武記》 魏源著

    《國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蹟,至今尚無一完書可讀,最為遺憾,姑舉此二書充數。魏默深有良史之才,《聖武記》為紀事本末體裁,敘述綏服蒙古、勘定金川、撫循西藏……諸役,於一事之原因結果及其中間進行之次序,若指諸掌,實罕見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遊覽,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蹟大概。

    日本人稻葉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讀(有譯本)。

    《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著

    此為最有組織的地理書,其特長在專論形勢,以地哉為經,以史蹟為緯,讀之不感乾燥。此書卷帙雖多,專讀其敘論(至各府止),亦不甚費力,且可引起地理學興味。

    《史通》 劉知幾著

    此書論作史方法,頗多特識,宜遊覽。章氏《文史通義》,性質略同,範圍較廣,已見前。

    《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啟超著

    讀之可增史不興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韻文書類

    《詩經》

    希望學者能全部熟讀成誦,即不爾,亦須一大部分能其詞。註釋書,陳奐《詩毛氏傳疏》最善。

    《楚辭》

    屈、宋作宜熟讀,能成誦最佳,其餘可不讀。註釋書,朱熹《楚辭集註》較可。

    《文選》

    擇讀。

    《樂府詩集》 郭茂倩編

    專讀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漢古辭,以見魏六朝樂府風格,其他不必讀。

    魏晉六朝人詩宜讀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淵明 謝康樂 鮑明遠 謝玄暉

    無單行集者,可用張淳《漢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運《五代詩選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陽集》 《韋蘇州集》 《高常侍集》 《韓昌黎集》 《柳河東集》 《白香山集》 《李義山集》 《王臨川集》(詩宜用李璧注本) 《蘇東坡集》 《元遺山集》 《陸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詩文集

    《唐百家詩選》 王安石選

    《宋詩鈔》 呂留良鈔

    以上唐宋詩選本

    《清真詞》(周美成) 《醉翁琴趣》(歐陽修) 《東坡樂府》(蘇軾) 《屯田集》(柳永) 《淮海詞》(秦觀) 《樵歌》(朱敦儒) 《稼軒詞》(辛棄疾) 《後村詞》(劉克莊)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詞》(王沂孫) 《夢窗詞》(吳文英)

    以上宋人詞集

    《西廂記》 《琵琶記》 《牡丹亭》 《桃花扇》《長生殿》

  • 2 # 小育2019

    當前,學習中華優秀經典國學文化已經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學文化的傳承,也慢慢被大家重視起來。一面是來自民間的自發需求,另一面則源於政府有意識的大力提倡。

    因此,各地出來講學者,風起雲湧,做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探索,成績可喜,亦教訓不乏。

    讀書時代,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讀書與行動是兩碼事,不要期待一本書可以讓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讀書不要功利,在學經典國學時更是如此。去報讀了時代華商國學智慧研修班後,我的感悟越發深刻。

    時代華商的老師會在授課中引導我們以平靜祥和的心態去品讀中國的經典國粹和帝王管理智慧,用其中一個國學老師的話說,就是——

    “學國學不要著急,只要你不是從小在外國長大,一定都能夠懂得的。不要帶任何想法去讀,大聲一字一句念出來,純粹用耳朵去聆聽。身體放鬆,內心放空,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有感應,此之謂“素讀”。”

    當我們無思無慾,身心放空的時候,我們的“感”就出來了。歷史上偉大的作品,多是在慾望卸脫之下創作出來的。王羲之當年寫《蘭亭集序》便是此種情況。當他集會回來,酒酣之際,筆隨意走,一揮而就。但因是在醉酒之後的草稿,多有錯字塗改。翌日醒了,想弄個完美的版本,重寫了很多次,卻都不如他酒後的作品。

    當我們有第一步“感”的基礎之後,可以進入第二步“解析”的階段。普通國學愛好者通常會選擇自學,而有錢有閒的企業當家人,則更喜歡到有完整邏輯系統和課程體系的商學院中學習,一如那句流行語說得一樣,“出走半生仍少年,百戰歸來仍讀書”

    讀經典,如能帶著自我問題,尋求答案,看聖賢如何解答,這樣他們的著作就不是毫無生命力的文字,而是聖賢們從書中走出來,成為我們的師傅和朋友。如此,經典就被我們讀活了。

    如果不想一個人獨自學習,覺得效率太低,有一部分人會選擇結交有志之士,與領袖為伍,一同去時代華商國學智慧研修班進修。學儒家修身,佛道增慧,兵家建功,法家強業,醫家養生,以史為鑑,易學廣智。除此之外,還能在時代華商商學院享受到有趣的學習交流活動,如讀書會、健康呼吸、古典舞蹈、書法、茶道、花道、古箏古琴、太極拳等,簡直是個神仙學院,能學又能玩,有什麼比在玩中快樂學習還要來得更高效的呢!

  • 3 # 麥克家軍

    俗話說,先做人後做事。所以必須從,做人的根基開始誦讀。

    關於奠基人生根基的經典有 易經,論語,大學,中庸,老子,莊子,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孝經。這十部主要的經典。

  • 4 # 祁門小謝

    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校長給我們全校師生髮了兩本關於國學經典的書,是校長親自挑的,裡面囊括了絕大部分的經典文學,要求我們研讀。

    那段時間我們早上起來要上早讀,就讀這本國學經典。

    當然,只堅持了一星期,後來大家該幹啥幹啥去了。

    所以看書真的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情,可惜了校長一片苦心。

    我覺得很多經典並不是靠研讀的,而是靠理解。

    我小學的時候非常想要一本道德經,拿到手發現讀不懂,很多生僻字。

    如今出來參加工作了,再讀道德經,覺得沒有什麼障礙,裡面的東西也能明白了。

    古人的經驗總結是言簡意賅,多餘一句廢話都沒有,我覺得人有閱歷,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就像魯迅的文章,小時候一看到魯迅就頭疼,要逐字逐句分析,越學越覺得艱澀難懂,最終厭惡,不願意讀。

    長大後再看,就完全不一樣了,大家很容易就知道他在說什麼,一些隱晦的指向,還有一些鋒利的喻義。

    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解,不理解,讀再多也是無用。

    現在很多人一提儒家,一提孔子,就開始逼叨叨封建餘孽,陳舊思想,老古董,腐朽的東西,又來毒害人。

    這些人讀過書嗎?

    你連人家講什麼都不知道,就敢大言不慚的抨擊,誰給你的勇氣?

    誰給你的自信?

    說到這裡忽然想到前不久朋友非常推崇的一個:《素書》。

    此書的規矩是: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

    通讀之後發現裡面東西深了去海了去,講識人論世,把人說透了,分明是管理層或者說統治階級的必讀書目。

    這就不是讀一讀的事情了,一字一句都要深究。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說來容易,其實很難,很多時候,精華與糟粕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除了理解,選擇也很重要。

    老祖宗的東西太多,鯨吞併不適合每一個人,廣泛涉獵是好事,但貴在專精。

    愛詩詞歌賦,就多讀詩詞歌賦。

    愛歷史,就通讀二十四史。

    愛哲學,那就複雜了,絕大部分“子”你都得看。

    有的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就像徐霞客,他就熱愛旅遊,一輩子都在旅遊。

    選擇還有另外一個層面。

    在讀的時候,請保持自己的思想,我並不喜歡看一些名家解讀,每個人都是一家之言,理解一定有偏差,只有讀原文之後,再去看其他理解,不然你看到的永遠是別人的牙慧。

    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歪曲的解讀和解說,使得意思偏離作品本身,這是非常噁心的事情。

    這就是我的想法吧,有不對之處請指點。

    ------------丸---------------

  • 5 # 李光耀聲樂急診室

    說到經典國學,我們一定要學習儒釋道三家的經典,學習國學有兩個關鍵:

    1.學習經典中的經典,國學經典舉例:《大學》《論語》等每個人讀國學經典感悟到的學問也會不同,我們不能機械化的讀《論語》,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證明《論語》是國學經典中的經典。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教會孩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要言語謹慎不可冒犯他人,要廣愛大眾,有愛心,親近那些有有道德的仁義之人~

    2.活學活用,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的“不要拿來主義”,不能把國學經典不經過思考和驗證就用到現實當中來,我們要與時俱新,辯證的客觀看待現代問題,用現代的視角解決當下問題:舉例有家公司老闆喜歡經典國學於是就把辦公室文化牆上貼的都是“海因斯坦”“孔子”“老子”等,我就問員工看這些經典人物有沒有感覺,他們說沒有,可見這些老子孔子不能出來幫助咱們公司業績變好,我就告訴他,你應該把公司第一名的冠軍照片掛在牆上的,公公司的會議室等地方,把公司的創業元老照片放在公司的顯示屏上,這樣就可以用當下的力量,上下的人物來解決事業問題,果然按照我的建議他們廠的原來有個老的副廠長不配合工作,按照我的做法把老廠長的雕像放在公司的國旗下,老廠長原來不配合,看到雕像走不動了,全身顫抖老淚縱橫“以後公司有任何事情包在我身上”。公司業績比之前反了三倍!

  • 6 # 珍愛君

    學習國學經典,先不說學的怎麼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選擇經典書籍。選好了,可謂事半功倍。選不好,則可能誤入歧途。

    古往今來,解讀經典的人不計其數,作為現代人,學習經典,當然要參考古人的解讀。如果這個人自己沒有理解這本經典,而解了這本經典,就會貽害無窮。

    舉個例子吧,拿《道德經》來說,解讀這本書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的能夠讀懂《道德經》的人,卻又鳳毛麟角。

    在我看來,解讀《道德經》最好的,只有莊子,沒有之一。但問題是,真正能夠理解莊子的,又有幾個呢?

    進現代,特別是民國時期的人的解讀,基本上可以不用看了。一群差點挖了祖墳的人的解讀,能有什麼深度。

    今天的所謂的流俗的國學大師,包括一些百家講壇上的“大師”,也沒必要看。

    經典,本是很嚴肅的書籍,被解讀成心靈雞湯,解讀成成功學,將經典解讀成暢銷書,這是嚴重的把經典弱化了。

    像經典,通常都是治國平天下之學,當然包含修身齊家的內容,但作為一本解讀的經典書籍,你不能把經典的義理,搗鼓成下水道文化。

    學習經典,我有幾個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學習經典首先還是要讀原文,可以先不用看解讀,自己先讀個十幾遍,然後對照解讀再來讀幾遍,然後再回到原文細細品讀。然後,就需要離開解讀,形成自己的思考。

    然後,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就是能夠找到那些真正的能夠從義理的高度,還原經典的思想。這是最困難的。

    學經典真沒有好方法,是需要下苦功夫的。

  • 7 # 千里不留行48

    如果確有學習古典國學的意願,不妨嘗試著讀寫史書吧!或者接近白話文的歷史小說,明清前後時期的最好!

    讀史,《史記》必不可少,司馬遷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且文筆洗練、傳神,剛開始的時候,對其中詰屈聱牙的部分可以跳過,找感興趣的讀一讀。同樣是史書《資治通鑑》,就儘量不要觸碰,文筆要比《史記》差了許多,且千頭萬緒。

    讀小說,明末清初的四大名著必不可少,元朝的戲曲如《西廂記》《竇娥冤》也可以讀讀,民國的張恨水的作品也可一觀。

    如果讀上述書籍並不費力,詩詞一項不可拉下,唐詩宋詞是一定要讀一讀的,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的,張若虛的就一篇,大名鼎鼎的《春江花月夜》豈能不讀,其它的就挑其代表作讀一讀,宋詞,豪放派:蘇軾的,辛棄疾的,陳亮的,李清照後期作品。婉約派:姜燮的、秦觀的,李清照早期的,還有後唐李煜的,元曲,張養浩、馬致遠的都很不錯,經史子集,目下僅讀了史,經、子、集就選擇性的看看,囫圇吞棗讀一讀,這些東西博大精深,三下兩下是搞不定的,諸如《道德經》、《韓非子》、《中庸》,《王文忠公文集》、《韓昌黎文集》等等,然後嘗試著寫點心得,初始用白話文,逐漸過渡到較為淺顯的古文,學習經典國學不可一蹴而就,需積累、沉澱,達到一定階段,前面讀的跟漿子似的東西,再讀逐漸脈絡清晰,因為文史不分家,所以個人建議你先讀些史書,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唐、宋以後的東西,我基本可以勉力讀懂,之前的比較費勁,先秦作品只能放手

  • 8 # 尚本仁

    以學習孫子兵法舉例如何學好孫子兵法:

    思維導圖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更易全面理解掌握孫子兵法的精髓。

  • 9 # 大樸國學

    我們堅持,讓國學回歸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來。

    昨天的那篇文章:五四百年,始於科學,終於國學?該怎麼用國學升級我們的人生演算法,很多朋友看了以後找我交流,很有感觸,特別是對近年來國學傳播領域的群魔亂舞、裝神弄鬼的現象深惡痛絕,覺得這樣不僅不能幫助傳統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播,反而會讓更多的人對國學產生誤解,更有逆反心理。還有國學傳播領域,內容生產乏力,基本沒有優質的內容,已經基本完全雞湯化的問題。

    我覺得這種擔憂大可不必,這只是暫時的現象,每次文化的復興,類似的過程基本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很多人擔心現在的年輕人認識不到國學的價值,我說這個擔心更是大可不必。我們認為對國學感興趣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其實,很多年輕人,包括90後,甚至00後都很喜歡國學,而且,他們出生和成長的階段,有不少家長已經認識到國學的價值,讓孩子從學學習國學,他們中的很多人經過了系統的國學教育,又有開闊的視野,他們才會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和未來的中堅力量。

    關於國學內容雞湯化的問題,其實這種現象一直存在,而且這類的內容很容易被人喜歡和轉發,存在即合理,在這個階段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是並不能停滯不前,不去研究未來的趨勢,還在繼續用這種方式去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方式也會逐漸被淘汰。舉個例子,前些年,最熱的一些國學類的講座很流行,題目一般是國學智慧或者例如易經裡的中國智慧等等,題目多很大,一般講座也就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聽眾聽的熱血澎湃,對老祖宗們佩服的五體投地,第一批出現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國學類內容也基本都是這類的,但是,現在如果你再做這類的內容,表現會比原來差很多,原因就在於受眾的學識增長的很快,鑑賞能力提高的也很快,這些東拼西湊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了。

    扯的有點遠了,話說回來,包括國學雞湯化的原因就在於很多人沒有心思,也沒有定力好好的去讀本經典,而學養深厚的科班出身的學者和專業學生又不太懂得如何去傳播,這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

    很多朋友也經常跟我交流一個問題,為什麼讀一本經典就那麼難?

    第一個問題是文字關,雖然我們的漢字除了簡體字取代了繁體字,其他字形方面的變化在漢隸之後基本沒有出現過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較大的是從前期的甲骨文到金文這個階段。有些朋友買了很多版本的書,包括各種各樣的註釋、解讀,但是感覺讀起來還是很吃力。這裡邊一是語感的問題,需要多接觸,多閱讀才能逐步克服;另外一個問題是漢字的字意在歷史上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有些原來的單字表達的字意,後來用組合詞來表達,而且組合詞本身的單字有著不小的區別,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這一部分也需要多注意,有了語感和看得稍微多點以後,這個問題其實也基本就迎刃而解了,我說的迎刃而解是你腦子裡會有根弦,不會再直接用現在的字意去套原文的本意。

    第二個問題是,文化的斷層導致我們對國學經典產生的歷史背景缺乏瞭解,這也就是傳統上講為什麼要經史合參,如果對歷史背景缺乏必要的瞭解,讀起來難免一頭霧水。所以,想真正的讀懂經典,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配合。舉個小例子,有些朋友說喜歡傳統文化,孔夫子都想恢復周禮,那自己一定要辦一場純正的周式的婚禮。我說估計你接受不了,首先周代的婚禮是在黃昏舉行,這也就是婚最早用昏的原因,再就是現代我們尚紅,而周代尚黑,結婚的禮服最好是黑色的,再則結婚的時候不能奏樂,我們現代結婚都喜歡熱鬧,鑼鼓喧天,音響開的人都受不了,而那時候的婚禮不讓奏樂的原因則是人家嫁女兒是件悲痛的事,再奏喜悅對女方家裡不尊重。其實,文化是與時俱進的,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沒必要非得復古,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社會發展、人類認知等等的限制。我們可以嚮往那個時代的精神,但是在生活習慣上大可不必,當然你想也回不去。

    第三個問題是,過了文字關,瞭解了歷史,就能讀懂經典了嗎?對不起,可能絕大部分人到這一步還是讀不懂。

    讀經典,說到底是要把握“文意”背後的意涵、義理、道理。就如程頤(就是程門立雪那個典故里的程頤)所講的“見意”。袁煥仙(也是厲害的人物,可以自己搜尋)說:聖人之學若在字義或事理。十五入學,七十從心,白費功夫矣。

    要真正讀懂一本經典,袁煥仙對於如何真正讀懂《中庸》的真意的表述,其實可以推廣到很多經典的閱讀和學習中。袁煥仙說:必須抱持不守一家之言,不倚他人門戶。不立自己立場,不落聖賢之臼。不立異以非同,不趨同而舍異的態度。其實意思就是要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要實事求是,不標新立異、固執己見。有了這個基礎和態度,讀經典才能真正的入門。

    那入門以後呢?會讀書的人“玩索而有得焉”,必須玩索,才能有所得,可以一輩子受益無窮。

    朱熹提到過玩索的學習方法,他有一部書《近思錄》主要就是講讀書方法的,推薦大家閱讀,還有一篇文章,余英時先生的《怎麼讀中國書》也可以參考。

    那什麼才是玩索?先來看索,就是探索,尋根問底。玩不是玩遊戲,不是娛樂化。古文裡的“玩”最早出現在《易經·繫辭》: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其實這裡的玩和學而時習之的習是一個意思,也就是反覆的溫習。這個玩索的就是文義背後的理。

    如果沒有這一步,即使你把經典裡的每個字都認清楚了,還是覺得讀不懂,這才是核心的原因。這個理不是平面的,是立體的,有著不同的層次,玩索就是要層層深入理解其中的意涵,發現背後的理的過程。

    《近思錄》裡有一段談讀《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有些人讀了,沒任何感覺,有些人讀了對其中一兩句印象深刻,因為是解開的他心裡的困惑,讀後覺得豁然開朗,這時候就是開始玩味了,最高的層次,就是讀了以後,覺得太好了,太有收穫了,不知不覺就手舞足蹈了。

    我想,我們在讀其他書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讀經典就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而真正能幫你讀懂的,是你對人生的思考和那些困惑。

    說到這,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我們這些經典產生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幾千年,這些經典或者說這些思考還適用於我們今天嗎?老子的時代是牛車土屋,我們現在是汽車洋房,原來是黑燈瞎火,現在是燈火通明,這好像格格不入,這些經典在我們現在的生活裡還真有用嗎?華人說,天不變、道亦不變,西方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道理是一樣的,從有人類以來,人性沒有變,我們依然好德不如好好色,見到好的東西就想得到,碰到危險就會恐懼,見到不公平就是心生氣憤,雖然這個“好色”、“好東西”、“危險”一直不停的在變。但是那個“道”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一直不變。現代社會雖然物質極大豐富,但是我們的生存能力反而更低了,我們很多的身體的機能、生存的本能卻越來越退化,同樣的我們被物慾、物質、自以為是更多的迷惑和沉迷其中,我們對“道”的追求卻不如先賢們來的那麼直接和容易。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離“道”更遠了。

    再額外多說兩句: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讀經典的目的不是搞學術研究,不用每個字都搞明白,重要的是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幫助,堅持搞清楚每一個字固然很好,但是很多人會有嚴重的挫敗感,而且有些字,比如一些古代的用具、禮器、祭器這些知識知道更好,不知道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讀經典還是要得意為要。

    這就到了廣告時間,我們的利好書院就是要幫大家系統的讀懂經典,能夠快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應用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跑卡丁車手遊和端遊操作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