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810026872

    只要保額足夠,我認為沒有必要更改或新增。

    如果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保額已經不能覆蓋風險時,可以考慮增加保額。

  • 2 # 東方上院

    關於保險這個問題實質上是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之間的一種業務上的竟爭

    資深保險業務員都清楚這方面,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各家保險公司保險精算師之間的競爭,比如說,A保險公研發了一款新的保險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推售,用不了多長時間B保險公司就會真對A保險公司的那款保險產品研發出新的保險產品在市場上銷售。

    各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精算師在研發新的保險產品時考慮的因素是相當全面的,其中競爭因素只是其中之一,保險產品的開發和設計原則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即“以人為本”和“公平合理”,設計的產品首先必須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本,同時兼顧保險公司的整體發展戰略目標以及利益。∵

    人身保險產品的消費者定位

    產品及使用物件分類。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特性,能從不同方面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的目的。對於一般人壽保險,傳統產品注重保障儲蓄功能,投保人不承擔投資風險而由保險公司承擔全部保險責任,適合於保守型,即風險規避型的客戶群;對於分紅型產品,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即可以享有其保障功能,又有機會分享到公司的經營成果,他們與保險公司共同承擔經濟風險,適合於中立型的客戶群;投資連結保險將保障與投資聯絡在一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以完全享有投資帶來的收益,但也同時承擔投資帶來的風險。

    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以根據自身承擔投資風險的能力來選擇投資,投資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規律,適合風險偏好型的客戶群。萬能型人壽保險介於分紅保險與投資連結保險之間,其投資風險以及收益均介於分紅保險與投資連結保險之間,其客戶群的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介於分紅保險與投資連結保險所適合的客戶群之間。

    意外傷害保險屬於純保障型險種,而且適用範圍較廣,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試用的客戶群也比較廣泛。因此,健康保險的選擇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投保人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等因素,投保人可以針對自身的需求而選擇。

    消費者參與因素的增強,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基本因素有動機、認知、學習和態度。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這些基本因素也在增強和提高,並不斷地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而消費者行為的不斷變化,是保險公司在進行人身保險產品設計時,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的改變,與此同時,作為一種滿足人民保障需求的人身保險產品,在開始設計開發前先認識和理解消費者的需求顯得尤其重要。

    對於投保人以前己經投保的險種不要退保,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和經濟實力對保險新產品可以選擇性補充投保,在人的一生中,多一份保險就多一份保險保障。

  • 3 # 向麗華zqs

    不退保!

    其一您在猶豫期外退保,不僅您所交的保險費會損失,而且您的重疾險保障也沒有了!這相當於財務上的裸奔!或者說您想再買重疾險,有可能抽查要體檢,或多加錢;有可能保險費更貴,因為保險商品也隨著時代物價上漲而漲!

    其二您感覺重疾險產品保險產品保障加多了,覺得比以前的好!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產品保障加多了,同樣的性別,同樣的年齡,同樣的交費時間,買同樣的保障額度,所付的保險費要貴得多!就好比住酒店是選擇普通型還是選擇豪華型,哪一種錢貴呢?

    其三,即使您想買,經濟條件

    許可的話,可以再買,保障越全越好!

    總而言之,以前辦的保險不退,現在的保險覺得好,經濟能力可以承受,繼續買!只有保險可以陪您到老,越老越有尊嚴!

  • 4 # 探險尋保的Young

    要想清楚買保險是解決什麼問題的?

    基於自己實際需求購買的保險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如果還沒購買重疾險,那麼需要明確第一個問題,買重疾險解決什麼問題,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實際需求,去找到解決自己需求的產品。購買,搞定。

    切記此時購買的產品是解決這個階段你的實際問題的。

    如果已經購買,那麼確定這個產品是否能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就不要糾結。購買無悔。

    如果這個產品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就需要重新審視一下,是哪裡出了問題。

    對於市場來說,保險產品都要升級、也要滿足市場需求,各家公司每年都會出新品。新品總體來看會優於老產品。

    但是不能因為新產品的出現就懷疑已經購買的產品,如果購買的產品嫩解決問題,那麼也確實喜歡新產品,直接購買這個新的就好了,“新歡舊愛”兼得不是更好嘛。

    就像買了一輛車,突然明年有新款上市,那麼要賣掉新的買舊的嘛?

    賣舊買新會損失一部分,另外,重疾險是以身體健康為投保標的的,如果在退舊買新的過程中,沒有銜接好,是會出現大麻煩的。

    最後,退保需慎重,喜歡新品儘量疊加購買

    祝您不再糾結健康幸福

    我是保險經紀人,基於客戶實際的需求為其篩選產品搭配方案解決問題。

  • 5 # 保保說險

    保障種類增加並不是衡量一款重疾險好壞的金標準,建議不要退保,為什麼?聽保保道來:

    第一,一定程度上,重疾產品每年或隔年升級有兩個原因。

    1.產品確實在迭代更新“完善“。比如重疾等待期由原來的180天變為90天;比如增加一些高發輕症和中症;比如增加惡性腫瘤多次賠付;比如取消重疾分組賠付等等。人們保險意識的覺醒、各保險公司之間激烈的競爭逼得一些保險公司必須摒棄原來非以客戶需求出發設計產品的價值觀,開始重視客戶的需求,真正把產品做好,滿足客戶的需求。

    2.重疾種類的增加也有單純迎合市場需要,也是各保險公司相互惡性競爭的結果。國家法定的25種重疾已經涵蓋了90%以上的重疾賠付範圍,市面上動輒180多種的重疾中,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只是一方唱罷我登場,一個保險把重疾種類定了很多,另一個保險公司不甘落後,也跟著增加種類,至於患病率和賠付率,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迎合了人們盲目消費的心裡需要,感覺種類越多越好。

    第二,好的重疾產品看那些基本因素。

    1.重疾定義條款越簡單越好。大家千萬記得,重疾的賠付是按條款來賠,不是憑感覺來賠,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大病不賠,就是因為不符合合同約定的重疾定義條款,定義越簡單越好,有些重疾定義非常複雜,很難觸發理賠條件。記住,看條款,看條款,條款,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2.重疾要能多次賠付,尤其是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要能多次賠付。重疾不分組多次賠付是最理想的。

    3.等待期越短越好。

    4.自帶被保人豁免功能。

    5.輕症賠付後重疾可增加保額。

    6.內含健康管理的產品設計理念。

    7.其他。

    第三,重疾產品在保險公司迭代後可以升級的。

    退保不僅有損失,退保再買也有健康告知方面的風險,而且,年齡增加也會增加再投保的費用支出。去升級迭代後的產品就可以了,不過升級會加費哦。

    所以,不要退保,一般來講,退保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得不償失。

  • 6 # 愛財也愛才的小女巫

    我能舉個不太恰當的案例嗎?女人的衣服每年都上新款,你能說你之前的衣服不好嗎?保險也如此,只要有了基本的保障,沒有必要去追逐那些~退保,不要,不要,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隨著時間的增加,年齡也在長,投保也會越來越難,同樣的保額保費也會增加,有時候會出現保費倒掛的現象,就是你交的保費比你的保額還高~按照大資料二八原則,每年所謂的增加其實就是一個噱頭而已,沒有必要太當真~

    題主有點焦慮過頭了或者是你太受你身邊的保險代理人的影響了。如果是前者,放輕鬆~

    如果是後者,直接拉黑這種代理人~

  • 7 # 懲惡先鋒

    那些在電話裡忽悠“退舊買新”賣保險的,純粹是一種騙局,他們非法買賣使用者資訊,誘導客戶退保,購買坑人保險或理財產品,虛假銷售。賺取高額佣金,提成50%。所有正規保險公司不會主動引導客戶去“退保買新”的,遇到此類詐騙,應及時報警。

  • 8 # 蒹葭白露上

    重疾險的更新是在原有的條款上補充新增新條款,使保險條件更完善。當初購買的重疾險,是在購買時最適合你的產品,你才購買的,不建議你退保,但若你覺得後面出來的你也中意,推薦你適當購買些,在原有基礎上補充更高的重疾保障。作為保險從業者,願意為你提供專業的知識分享。

  • 9 # 囍悅說

    首先要明確一點,您決定買重疾險那一天,一定是您最年輕的那一天,也是保費最便宜的那一天。所以購買並承保之後,最好就不要退了,經濟損失暫且不提,新購買就會有新的等待期,從90天到180天不等,這期間相當於無保障裸奔。

    並且如果退保,會被銀保監會列為特別關注,影響以後的承保。

    而關於您提到的每年的病種更新增加,您可以翻看各大公司的重疾列表,前六項是沒有變化的。惡性腫瘤,急性心梗,腦中風後遺症,重大器官移植,冠動脈搭橋,重度昏迷。因為這幾種的理賠率最高,佔到92%左右。所以您不用擔心疾病種類問題。當然如果認為保額不足,可以購買新的產品將重疾險保額提高。

    重大疾病保險,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保額賠付金額的需求肯定也在逐步升高。找合適自己的產品增加保額即為最好的選擇。

  • 10 # 港富薈玲博士

    哈哈,的確是這樣,保險公司的產品,就像手機一樣,經常會升級或更新換代。隔一兩年,就會推出新的、保障內容更好的產品,或者在原來的產品的基礎上升級,保障的內容更多、更全面。

    我入職保險公司5年了, 幾乎每年都有產品升級或推出新的產品。以一款可以多次理賠的重疾險為例,第一個版本中,關於“癌症多次理賠“的條款規定,需要5年的【等候期】,也就是進行第二次癌症理賠的話,中間至少要間隔5年,而且要求第一次癌症完全緩和(相當於治癒)。

    為什麼要規定5年呢?

    因為醫學界為了統計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比較各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採用大部分患者預後比較明確的情況作為統計指標,那就是看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如果生存5年仍未復發,一般認為是“臨床治癒”,即可得出”癌症5年存活率“。所以保險公司也採取這樣一個指標,作為多次理賠的條款。

    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和面板癌預後相對良好,五年生存率很高,達到70%以上,部分發達國家甚至超過90%。但有些癌症惡性程度很高,比如胰腺癌、肝癌的五年生存率為10%左右,肺癌不超過20%。在實際臨床中,大部分癌症復發都是發生在治療後3年內,這期間患者的病情不穩定,腫瘤細胞很可能再次活躍,容易發生轉移和復發。

    公司為了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第二年,就將這款產品升級了,對第二次理賠癌症的條款更改為:第二次的癌症診斷日期和第一次癌症確診的時間間隔最少3年,而且涵蓋了新有的癌症或原有癌症的延續,包括復發、轉移或持續癌症。這個升級的幅度是很大的,從原來的5年等候期直接減少為3年,而且不要求原有的癌症緩和,只要過了3年,還有癌症,就可以再次理賠。對於其他重大疾病,像中風、心臟病等的再次理賠,中間則需1年等候期。

    那如果受保人的癌症不幸在3年的等候期內一直持續或復發,那是不是就不能理賠了?針對這部分需求, 公司的重疾險產品又升級了,就癌症理賠過一次之後,間隔了1年,不管癌症復發或者持續、轉移,只要被確診,就可以獲得癌症治療的額外保障。

    舉上面例子,是想說明保險公司的產品為什麼會不斷新增新的保障或者升級、換代。產品越來越好,那我們之前買的產品怎麼辦呢?像手機那樣仍掉,再買新的?

    顯然不行!保險產品,尤其是壽險、健康險需要長期投入,估計大部分人選擇的供款期都是20年。假如投入了5年,後來新的產品出來了,把之前的產品退保,再買新的產品,會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保費高了很多,保費和年齡掛鉤,年齡越大,保費越高,所以成本高了很多。另一個是需要重新核保,如果5年內,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那就可能被加保費、除外等,嚴重的會被拒保。那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呢?

    保險不是一次性就配齊的,可以少量多次的配置。

    以重疾險為例,本來想配置100萬保額,供款期20年。那就可以先配置50萬保額,供款期可以選擇短一點,5年或10年。5年之後,有新產品出來了,再配置50萬保額,之前的保障還在,又可以享受到新的產品的保障。如果幾年之後,收入更多了,那就繼續加保障。壽險也可以這樣配,儘量選擇供款期短一點,5年、10年交完保費,保障至終身的。

    保險就是這樣配的。

  • 11 # 美在靜好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產品的種類和疾病險種越來越健全,但對老險種不能退,你可以加保,因以前費率低便宜,雖然險種小,但有的已包括在內,現在大病險對病種類分得細,所以看起來多了許多,但大病險是按死差′率計算,平安的給不平安的。

    一、你退了就要虧錢,不是小數,退大病保險一般都要虧50%左右。

    二、重新保,疾病的等待期要半年,這半年不亨受保險。

    三、年齡大了,費率比以前貴,保大病險越大越貴。

    四、買大病險保障也不一樣,18歲至35歲風險保額80萬,36歲至40歲風險保額40萬,41歲至45歲風險保額30萬,46歲至50歲風險保額10萬,51歲至55歲風險保額5萬元。如果你超過年齡斷買保險要體驗。

    四、體檢買大病保險很麻煩,血壓高,尿酸高,脂肪高,住院手術過的病都不能買大病險。

    五、買大病險就是買平安,買得越早越好!

    六、有時你不認同保險,但當你想買保險也不一定賣給你。

  • 12 # 老炮說財經

    回答的專業點兒吧沒有閱讀量,回答的不專業吧,又給你說不明白,我太難了!

    實話實說,沒有必要退了以前的,再買新的,畢竟退保是有損失的。

    重疾險一般都是長期交費型險種,保險責任就是發生約定重疾之後,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的金額或者是約定的比例進行賠付的一種保險。

    保險業在2007年的時候實際上對於重疾已經做出了標準。

    因為當時的友邦事件,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共同制定了25種重疾標準。

    並且規定,所有的重疾險必須包含6種高發重疾(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遺症、冠狀動脈搭橋術、重大器官移植術、終末期腎病)。

    縱觀各家公司的理賠報告顯示,重疾理賠中,理賠佔比最高的是惡性腫瘤(癌症),佔重疾理賠病種的70%。而現在各家保險公司的重疾險,最基本的一項責任就是噁心腫瘤。排名第二的理賠是心腦血管疾病,佔到10%左右吧。

    六種高發重疾能夠佔到各家保險公司理賠重疾的95%以上。所以,購買重疾產品,個人認為從保險責任上講,區別不大,沒有必要退了以前的買新推出的,意義不大。

    買保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補充,慢慢健全的一個過程。

    現在的重疾險一般都是包含輕症責任,中症責任以及重疾病種分類多次賠付。

    如果以前買的產品沒有輕症責任的,可以再補充一些現在的重疾產品,讓自己的保障更全面一些。

  • 13 # 獨孤求財先森

    作為一個經常和產品開發部門接觸的保代,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只是一種營銷噱頭,完全沒必要跟著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節奏走。

    在重疾險的重疾種類上做文章,原本是中小型保險公司因為缺乏品牌和渠道優勢,被迫這樣搞的,但市場效果還不錯,於是大型保險公司也競相開始新增保障病種來吸引客戶,搞得現在少於100種重疾的重疾險產品幾乎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賣了,有的就開始搞輕重症分組,有的搞多次賠付,而且重疾種類加碼得越來越多,你搞150種的,我就推200種的,可以說現在的重疾險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頗有點“軍備競賽”的意思。

    表面上看,重疾險保障的病種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繁榮,利好消費者,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花架子。現行的重疾險定義和種類是07年由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共同制定釋出的,儘管只包含了25種基本重大疾病,但是已經包含了6種高發常見的在內。理賠大資料也表明,6種高發重疾中的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類佔據重疾理賠總數的近9成。也就是說,行業規定的25種基本重疾已經夠用了!很多新增的都是發病機率極低或者將原有的重疾大類拆分為多個小類疾病,還有的是將小兒發病率較高的重疾種類新增到成人重疾中去,這種種操作說明這些新增病種更多玩的是文字遊戲和數字遊戲。一些老的保險使用者其實是可以透過重疾升級的費率看得出來的,有些加了幾十種重疾保障後,你會發現增加的保費並不多,而且與原來保費所對應的重疾種類根本不成比例。也就是說,這些新增的重疾種類更多是為了湊數的,玩的就是營銷噱頭,沒多大實際意義。

    消費者之所以願意埋單,還是在於資訊不對稱。畢竟保險是門專業科學,而且同時牽扯到金融和醫學,很多人就是被其中的專業術語和精算資料給迷惑了。實際上,買重疾險大可不必在意保障的病種多少,只要能上市銷售的都是合乎規定的,最基本的最常見最高發的重疾種類都是涵蓋在內的。

    消費者應當更多關注理賠的效率、品牌口碑和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等因素來投保。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的重疾險因保障病種多很受市場歡迎,但今年突然就被銀保監會接管了。雖說賠付照常,但是理賠效率能不受影響嗎?買過的,也不要受營銷員的鼓惑退舊買新,那樣不僅損失保費不說,中間還可能出現保險斷檔,最重要的是根本沒必要。當然,如果在經濟可以負擔的範圍內,對一些早前買的重疾產品升級是可以參與的,但也不必年年升級,更重要的還是做全搭配和買足保額。比如,用一個百萬醫療險搭配重疾險就夠彌補重疾產品病種少的擔憂了。

  • 14 # 馮三談保障

    我自己從事這行業,我自己的大病保單保障大病種類是60種,已經是幾年前流行的數字了,可是到現在我還沒想過升級!

    很多人覺得自己被騙,其中一個原因就在這裡。

  • 15 # 毛線的那端

    隨著保險的發展,重疾保險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保障範圍也不斷擴大,產品不停推陳出新,消費者可選擇性越來越高,但問題是,原有保單怎麼辦?這也是讓很多消費者很糾結的問題

    退掉有損失,不退好像又沒法選擇新的好的產品

    那麼該如何選擇呢?

    可以想一想,買保險的目的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保障的目的是什麼?畢竟,保險不同於其它金融工具,沒有保障目的也談不上產品好壞,再說,保險最主要的是保在當下,保障額度不夠,保險真正的作用也是不夠的,什麼是保障額度?保額,只有保額足夠才是合適的

    買的產品只是在合適的保費支出的情況下能夠買到足夠保額的可以配置的最好選擇

    對於新產品來說,沒必要太糾結,只要原有保單能夠起到保障的實際需要就可以了,如果現在家庭經濟責任增加,可以適當增加些新保險

    如果不滿足原來的產品的保險責任,想要退掉重新配置,請考慮

    1.現在的身體狀況是不是符合投保標準

    很多的保險拒賠都是由於投保時沒如實告知引起的,身體條件不適合再投保時,千萬不要勉強投保,容易給自己帶來麻煩

    2.退保的經濟損失可不可以承擔

    可以這樣簡單算下,原有保單剩餘交費年限所需要交的總保費和重新配置保險所需要交納的總保費差距有多大,這個差距在新老保單的保險責任中是否合適,如果差距不大,而且新產品責任更全面,那就可以換掉,讓自己的保障更全面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在新保單生效後才可以退掉老保單,這樣在保險的觀察期內也依然有保障

    退保必須慎重,要考慮周全,萬不可因為新產品責任好就盲目退保,這好比電子產品,每個牌子的手機都推陳出新不斷,我們也不可能總是買到最新最好的手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粵菜在外地並不多不受歡迎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