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瀛遊俠

    眾所周知,織田信長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使用了“天下布武”的印章。據說信長對這個印章愛不釋手,於是命令商人花井傳右衛門用黃金來製作印章。但是不容易沾上印尼,後來就在黃金中混入了銅之後又重新雕刻了一回。所謂天下布武,字面上看是“在天下遍佈武力”的意思。信長將其解釋為“對敵人進行武力征服,最終實現天下一統”。“杜鵑不叫,我便殺之”。信長正如後世之人所喻為的那樣,將自己所覬覦的天下置於殺戮與破壞之中。但是“天下布武”的本意卻並非像信長所理解的那般,而實際上“天下布武”一詞還是從中國來的。

    最初將天下布武印交給信長的是出身於京都名剎妙心寺禪僧澤彥宗恩。澤彥在信長還被叫做“吉法師”的少年時代就開始教他學問,在信長舉行成人式的時候又給他起名。信長的監護人平手政秀臨終時以死相諫,之後澤彥便作為信長身後的參謀,與之共謀天下大計。當時的禪僧大都精通兵法,而且很多都從事與別國交涉的外交官的工作。澤彥在暗中支援信長,在戰略上也一定給了他極大的影響。

    在消滅了鄰國美濃的齋藤龍興,實現“稻葉山入城”的時候,澤彥提出要學習中國的明君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佔據岐山的故事,並向信長進言將城下改名為岐阜。並將“天下布武”令交給了信長。

    據說此語出典於《春秋左氏傳》,原是“具備七德之人方能治理天下”的意思。所謂七德是指“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有著安定民心、鼓勵生產、創造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背景。並非僅僅將“武”作為暴力手段使用,而是將它用於建設以七德為基礎的和平國家。這便是“七德之武”,這也是“天下布武”的真正含義。

    可是信長完全以另一種形式理解了它。

    據說信長年輕時是一個當家臣死時會痛哭流淚的有溫情的人。然而在得到強大的權利的後半生,卻再也見不到他那種對人所持有的感情了。他不再原諒頂撞他的家臣,對命令稍有不從便處以流放之刑。就連首席家老柴田勝家在收到信長指令的時候都必須將額頭貼在地上,最終導致原本優秀的家臣明智光秀髮動軍事政變,身死人手。

  • 2 # 小甜甜從來不講廢話

    如果你知道那些鄉下小大名甚至一些大名家的武士都可以給自己隨便封官位,你自己就不會覺得奇怪了。還有一點就是這個天下布武印章的含義並不是你想的那樣是要奪取天下,織田信長還沒那個想法或者膽子!而作為一個鄉下大名這個時候織田信長的天下指的就是濃尾兩國而已!(事實上小日本戰國時期所指的天下不一定是指整個日本,而是指一國或者一個地方而已。)之所以‘天下布武’這麼出名,主要是織田信長後來的運氣,而他也抓住了這樣的運氣!後來織田信長差不多具有了統一日本的實力,這樣才把‘天下布武’統一日本的意義強加在了織田信長的身上!

  • 3 # 指尖看日本

    永祿十一年(1567年)十一月九日,正親町天皇頒佈了一道綸旨給織田信長,祝賀織田家平定了美濃國,稱讚織田信長是“古今無雙的名將”。在同一個月,織田信長開始使用一個刻有“天下布武”四個字的印判。

    “天下布武”中的“天下”,指的並不是全日本,而是指日本的“京畿”一帶。在室町時代,掌握日本京畿的霸權,即可被稱為“天下人”,上杉謙信在書信中也曾使用過“天下”來代指京畿,因而這個定義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織田信長使用的印判通常能夠體現他的政治抱負,例如在“永祿之變”(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被暗殺)後,織田信長曾經採用過“麟”畫押,“麟”指的就是麒麟,象徵著盛世與太平,織田信長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夠開創太平。

    “天下布武”的意思,指的就是以武力平定京畿,協助足利義昭返回京畿出任幕府將軍,恢復日本舊日的統治秩序,恢復天下的靜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武俠中,為什麼陽頂天、黃衫女和楊逍的身世頗受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