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尖看日本
-
2 # 雲圖
不可能的,以明朝當時的實力,顯然是自不量力,看似其準備充分,但其不瞭解大明軍隊的殺傷力,雖然當時奸臣當道,但主戰派還時雄風不減,今天,回看歷史,日寇侵犯我土,其主要還是內訌讓其鑽了空子。
-
3 # 愛歷史的養豬人
不會的,豐臣秀吉在日本是個人物,他統一了日本,更是發動了入侵北韓的戰爭,不過結局有點悲催,剛開始的入侵很順利,但是隨著明朝的介入,日本節節敗退,最後在傷亡三分之二的情況下被趕回老家。而這次戰役在明朝的歷史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因為與明朝的戰爭史相比,和日本的戰役只是一個區域性地區的小戰爭,上不了檯面。那是的日本根本沒有和明朝抗衡的資本。
-
4 # 無宇倫比cy
小小的一個豐臣秀吉怎麼可能擋得住大明王朝的歷史巨輪!豐臣秀吉兩次侵略北韓都被大明和北韓聯軍打敗了,就算是他活著不一樣沒戲嗎?當時的大明是強盛時期,根本不會給他機會讓他再興風作浪!所以有他沒他一樣是大明王朝勝。
-
5 # 史海史林
首先先來說一說誰是豐臣秀吉。
題主把他作為主人公就說明,此人不是一個等閒之輩。他是當時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代梟雄,能夠從當時諸多大小勢力中脫穎而出,足可見此人的本事。在室丁路府之後,被日本人春梅,戰國三傑之一。
天正13年,豐臣秀吉派遣自己的弟弟,豐臣秀長以及大將小早川隆景等率領軍隊攻打四國地區的長宗我部氏。
天正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在統一日本島的最後階段,豐臣秀吉率領大軍攻佔了九戶政實的的地盤,完成了統一日本的最後一戰。
作為當時日本島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將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定為明朝,而攻打明朝就要將北韓半島作為自己的跳板。
於是在文祿元年,也就是到了1592年。根據日本史料記載:豐臣秀吉派遣14萬大軍進攻北韓。其中步兵14萬,水軍8000多人,另有戰艦800餘艘。從釜山登陸拉開了侵略北韓的序幕。
但是好久不長,在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野心的時候。就已經因病去世,病死在了伏見城。而日本侵略大軍也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屢屢受挫,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決策失誤,導致之後全軍潰敗,戰船損失殆盡,水兵所剩無幾。
此次戰役以以明朝和北韓聯軍的全面勝利落下了帷幕。
總結。
那麼對於題主所問,如果豐臣秀吉沒有病死,在他的帶領下,侵略大軍能否打敗明朝取得勝利?
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資源方面來看。我們都知道,打仗打的不只是人,還有財力和物力。日本之所以想要急於侵佔北韓,無非是島內經濟有限,而北韓及明朝等地物產豐富,所以也就成了他野心擴張的目標。
還要支援如此龐大的軍隊,供給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不僅要供應基本的糧草,還要保障這些士兵的基本利益,說白了就是要給錢。畢竟他們也是在刀尖上混飯吃,賠錢的買賣誰也不想幹。
所以,人數眾多的軍隊,所暴露的第1個弊端就是供給困難,基本利益難以保障。另外戰爭會有大量的損耗,從基本計程車兵的盔甲,戰刀等製作,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就當時的日本實力來看,很難長期供給,只能依靠以戰養戰。
其次軍隊實力對比。據日本史料記載,當時參加侵入北韓的軍隊當中,絕大多數為海盜,或者是一些兵油子,地痞流氓之類。因為缺少道德約束,所以他們作戰十分兇殘,具有不小的戰鬥力。
但是反觀明朝,明朝軍隊不僅有從浙江地區調來的,戚家軍還有長期抗倭的俞家軍,這兩支軍隊堪稱倭寇的剋星,戰鬥力自然不言而喻。
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比如著名的關寧鐵騎等。這可是李如松的老家底兒。再加上當時明朝的火器,可謂世界一流,武器的種類不僅多,而且威力大。與當時只裝備鳥銃的豐臣秀吉軍隊相比,簡直佔盡了優勢。
即使在剛開始面對日本侵略大軍的時候,北韓和明朝軍隊一度受挫。但是逐漸瞭解了對手之後,明朝名將李如松等很快摸清了對手的實力以及作戰規律。
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在這裡我想到一句話:在雪崩之前,沒有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豐臣秀吉固然聰明能幹,但是他的部下卻鮮有出彩者。單靠他一人,恐怕也很難挽回頹勢。
他的存在固然是侵略大軍的一大優勢因素,但是在侵略大軍內部,各將領之間矛盾重重,相互猜忌。即使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可以勉強統一作戰,但是矛盾是不可消除的。
想以一隅而謀全域性,客觀的來說可能性不大。
-
6 # 稻草說歷史
不可能的,豐臣秀吉出征北韓有部分原因是要消耗國內大名的實力,但對有力大名又支使不動,例如壓根沒派幾個兵還在家看家的德川家康。
隊伍的人心壓根不齊,在打順風仗的時候自然齊心協力,反正都是出來撈一票,當大明的戰爭機器正式開動的時候,日本也就強弩之末了。
回覆列表
那得看“勝”和“敗”的定義是什麼。從綜合國力對比的話,明朝想要戰敗是比較難的,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的話,日本想佔領北韓的目的也是無法達成的。
如果說明朝的“勝”是指阻止日本佔領北韓的話,那明朝戰敗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在明朝的干預下,日本確實無法佔領北韓。
我個人的看法是,即便豐臣秀吉不死的話,日本也是無法佔領北韓的,但是佔領北韓半島南部沿海,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日本發兵北韓共有兩次,分別被稱為“文祿之役”與“慶長之役”。文祿之役時,豐臣秀吉想要佔領北韓,再進攻明朝。但是明軍入朝後,日軍陷入了苦戰,這下豐臣秀吉才認識到想與明朝對抗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了。不過,等到了慶長之役時,豐臣秀吉發兵北韓的目的已經改變,不再是佔領北韓全境,而是將已經在日軍控制下的北韓半島南部給領國化,讓這片土地成為日本的既成事實的領土。
從後勤來看,慶長之役時豐臣秀吉的這個構想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的,畢竟當時明軍遠道而來,糧草軍需都靠國內運輸,後勤補給壓力巨大。日本方面雖然也仰賴日本的後勤,但是日軍卻可以向佔領下的北韓領地徵收賦稅和徭役,壓力比明軍小得多。
從戰場來看的話,豐臣秀吉死後明·朝聯軍曾對佔領南部沿海的日軍發起一次總攻,但是三路攻勢中的兩路都被日軍給挫敗了,說明日軍在北韓的抵抗還是非常頑強的。所以說,短時間內想將日軍趕下海,也是不現實的。
從豐臣秀吉個人來看,在豐臣秀吉去世的那一年,他還準備召集軍隊於次年增兵北韓,尚未得到援軍的日軍都能挫敗明軍的進攻,要是日本真的再增兵的話,勝負猶未可知。明朝是否能夠負擔得起龐大的軍費開銷呢?一旦戰事長期化,明日議和又會不會割讓北韓的土地,這些都是未知數。
不過,一切可能性都隨著豐臣秀吉的去世化為烏有了,秀吉去世以後,日軍放棄了在北韓佔領的領地,全部撤回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