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蛋看世界
-
2 # 海納百川CPC
劉備三國之真英雄!曹操煮酒論英雄早已定論,曹操何等聰明,曹操識人用人何等睿智,當今早已定論。另論蜀後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再次驗證劉備用人高於諸葛孔明。用現代表述,情商高和智商高在二人中已相當清晰。
-
3 # 問山聽水
我們都知道,馬謖痛失街亭,造成諸葛亮揮淚問斬。
馬謖在人們心中可謂“紙上談兵”的代名詞,但馬謖是否真的“言過其實”,為什麼劉備會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馬謖其人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馬謖一共五兄弟,他排行最小,馬謖兄弟素有才華,並稱為,“馬氏五常”。
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職務相當於現今省長或直轄市市長,可見馬謖確實才器過人,治地有方。
馬謖其才馬謖好論軍計,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不論白天黑夜。
諸葛亮南征孟獲, 馬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採納建議,七擒七縱,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
針對蜀國“兵馬疲敝”“民怨沸騰”,他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
北伐前夕,諸葛亮採納馬謖的計謀,成功的離間了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為後續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朗打下基礎。
透過馬謖以上的經歷,可見,其在軍中一直擔任參軍,並有所建樹,但始終未在一線帶兵打仗,缺乏一線作戰指揮能力,是參才而非將才,這成了馬謖痛失街亭的直接原因。
馬謖之死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馬謖任先鋒,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馬謖之死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任用馬謖上諸葛亮沒有做到知人善任、物盡其才,加之馬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最終導致失敗,“北定中原, 匡復漢室”的大業也因此遭到重大挫敗,這就理解劉備關於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勇”的評價。
-
4 # 亞瑟真好玩
身為人主,對自己的手下必須要足夠的瞭解,才能用之信之,劉備是個懂得察言觀色的君主
而馬謖也是隨著劉備入蜀的,佔據益州後,先後擔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等等,可見劉備一直在看他的表現為人等,長時間的對他考察,性情品行已經摸得八九不離十了。
其二,透過他人的評價以及議論。
馬謖的哥哥馬良,比馬謖混的好,官至侍中,可見相對於馬謖,劉備更寵愛馬良!
而馬良和馬謖是親兄弟,誰能比馬良更瞭解馬謖呢?馬謖有幾斤幾兩, 兄長肯定一清二楚呀。
劉備私下裡肯定和馬良等人議論過這事,馬謖言過其實的缺點可能是馬良透露出來的。
-
5 # 光哥講歷史
劉備閱歷豐富,閱人無數,識人這方面很準,馬謖誇誇其談,劉備能感覺到他擔當不了大事,只是紙上談兵的書生罷了。
-
6 # 正史漫談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以上是《三國志》中的記錄。在臨死前託孤的重要節點,劉備竟然刻意提到當時只是越希太守的馬謖,可見他有多麼擔心未來蜀漢政權的人才使用。諸葛亮雖善於治國,但在這方面與劉備相比確實存在較大差距。
知人善用,是劉備的發家特長之一歷史上的開國帝王都是萬里挑一的人中豪傑,優點、絕活形色各異,但有三方面的共性:
其一,善於拍板,也就是選擇方向、做決定,而且往往能一眼敲定大部分人不看好的選項;
其二,意志堅定,認準方向後勇往直前,逆境時能夠堅定決心,甚至愈挫愈勇;
其三,會用人,敢用人。能夠慧眼識才,他們彷彿帶著放大鏡,能夠在一堆砂礫中準確發現金子。
而劉備就是這種人,不同於演義中哭哭啼啼的形象,正史中敵人對他的評價是:“劉備有雄才”(賈詡語),配得上曹操給出的“英雄”定位。劉備白手起家,先後流浪曹營、河北、荊州,最後入主益州,手下積攢的人才來自天南海北、身後有不同的派系背景,但都能體現他們的最大價值,這可不是光靠“仁德”就能做到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對魏延的使用。
魏延在演義中被繪聲繪色地形容為“有反骨”,但在《三國志》中是另一幅面目。他跟隨劉備入蜀,以戰功升至牙門將軍。這個職務是劉備首創,類似於警備司令,只有趙雲和魏延擔任過。後來劉備自封漢中王,需要安排一位重將鎮守漢中。所有人都以為張飛鐵板釘釘,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很有他的老祖宗劉邦拜韓信為將的感覺。這個“拔”字,說明是越級提拔,劉備能放著自己的兄弟、名將張飛不用,說明在他眼裡魏延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其後魏延確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夷陵之戰時,魏延坐鎮漢中,讓劉備無後顧之憂;諸葛亮主政時,魏延奉命帥偏師西入羌地,在陽溪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由此被劉禪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但在劉備死後,魏延給人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缺點:
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人人皆有優缺點,好的領導能發揮部下所長、避其所短,使人盡其才。無論背後是有派系爭鬥原因也好、作風不和的衝突也罷,諸葛亮對魏延的使用,確實遠遠不及劉備。
而馬謖的事情就更嚴重。
劉備為何點名馬謖:錯過人才頂多是損失,用錯人才則是災難彌留之際,劉備其實大可對很多人事安排細細叮囑,比如對魏延的使用、後續軍官的培養等等,但若這樣的話勢必會顯示出對諸葛亮能力的不信任,對方難免會產生牴觸情緒。所以他著重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而且“君其察之”,請你認真斟酌考慮。
言下之意:我不反對你按自己的喜好選人用人,甚至可能會棄用我的老部下,這頂多是一時的損失;我知道你跟馬謖關係好,但你要是在不合適的場合重用這種坑貨,那損失可就大了。
馬謖是襄陽宜城人,跟諸葛亮是半個老鄉。這層關係也就罷了,關鍵是他的哥哥馬良。劉備召諸葛亮入蜀時,馬良留在荊州,他給諸葛亮寫信時有如下用詞:
“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雖非鍾期,敢不擊節!”不僅稱兄道弟,而且表達知音之情,可見二人關係到了什麼地步。愛屋及烏,老友的弟弟,自然也能入諸葛亮的法眼,況且對方確實挺優秀:“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後來馬良在夷陵之戰中身死,諸葛亮對馬謖多少會有照顧之情。再加上對自己的看人眼光極為自信,即使在劉備臨終囑咐後,諸葛亮仍我行我素:
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後來的街亭之敗我們都知道了,不需贅述。
人非聖賢,任何人都會犯錯,諸葛亮是三國時當之無愧的治國奇才,而且為人公正,讓其敵人也為之嘆服。後人指責他錯用馬謖,多少有“事後諸葛亮”之嫌。
-
7 # 海洋情感小屋
三國時期,群雄並立,諸侯爭霸。從董卓入主朝政起,再到最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分天下。這之間出現的能人巧士數不勝數。可在這之中也有一些人湊數其間,雖有一定能力,卻實在是不堪大任,最後落得悽慘結局。如“紙上談兵”的馬謖,罔顧兵法,失守街亭,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實在令人嘆息。
其實對於馬謖的不足,蜀漢早有一人看了出來,並提醒了諸葛亮。原來在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就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這點就可以看出劉備的先見之明,可劉備又是怎麼知道馬謖不可用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長期相處為伴,深知馬謖實幹。
先說馬謖這人,馬謖年少頗有才氣,在很早就跟著劉備做事了,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入蜀後又先後任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馬謖給出了有效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為後來爭霸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可說馬謖這個人還是有些才幹的。
可是,馬謖兄長馬良也是同期和他一同入蜀的, 作為馬謖的哥哥,當然會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而作為二人上級的劉備,在長期的相處中,不僅可以從馬良處瞭解到馬謖的不足,更是能透過平常看出二人的強弱,瞭解到馬謖於馬良的差距之處。
二,劉備慧眼識人,眼光獨到。
在亂世中,劉備能從一個普通的“村夫”,一步一步不懈努力與奮鬥,到最後建立蜀漢。可以說在東漢末年鮮有人能和其匹敵。曹操評價他時說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又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能為人君,劉備絕對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能力。
他能在市井之間識得關羽、張飛的不凡,後又得趙雲,請諸葛亮出山,並都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現。又用龐統,法正進川取益,用魏延得漢中太平。這些可以說劉備的一生之中,幾乎沒有看錯人,也沒有用錯人。甚至包括他死後留下的費譯,郭攸之等臣子也都是蜀漢骨幹。而對於馬謖,眼光毒辣的他自然深諳其真實能力。
三,作為一個帝王,劉備無疑更加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
多年的戰爭下來,劉備自然可以分清,誰是大才,可委以重用。這點從馬良身上就可以看出,同在劉備手下任職,無疑更有才華的馬良更受寵愛。而觀之馬謖,劉備則逐漸發現他的諸多缺陷,並在託孤的時候告訴了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事與願違的是,對馬謖極其器重的諸葛亮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依舊一如既往。到最後釀成大禍的時候,已悔之晚矣。
我們不得不說,劉備作為一個開國君王,他幾乎做了自己該做的一切。他當之無愧是那個時代的梟雄之一。而馬謖的誤用,也非全是諸葛亮的過錯,在人才極度缺乏的蜀漢,馬謖是諸葛亮眼中少有的希望之一。太過著急導致用人不清才是主要原因,不過這也給諸葛亮帶來了一輩子的遺憾,實在可惜
-
8 # 子恆品歷史
馬謖這個人其實是很有才能的,當初和哥哥一起投奔劉備的時候才是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夥。他是個標準的軍事迷,張口閉口都是行軍佈陣,但是劉備卻把他當做文官使喚。乾的都是縣令,後勤等等文職的活。而馬謖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不像一些文官能那麼細緻周到的完成人物,所以給了劉備一個不踏實,不實幹的印象。
馬謖最後的失敗也是吃虧在了在軍中資歷太淺,不能服眾,也缺少實戰經驗。可惜了馬謖,曾經是丞相諸葛亮親手提拔起來的學生,最後諸葛亮不得不忍痛割愛,以正軍法。
-
9 # 石中臥虎
因為劉備在世時看出了馬謖驕傲自大,剛愎自用的性格。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見馬謖站在一旁,即命馬謖退下。劉備詢問諸葛亮馬謖才能如何?諸葛亮道:此人也是當世的英才。劉備道:“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惜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勸告。
-
10 # 西府趙王爺
對於馬謖其人,我們都知道,他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奉命鎮守街亭,結果因為採取了錯誤的戰略,加上指揮失誤,致使街亭失守,最終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
結果諸葛亮為了嚴明法度,揮淚斬馬謖,馬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名不副實,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
其實對於馬謖的華而不實,劉備早就有所提到。他在臨終之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
為何諸葛亮看不出來劉備卻能看出來呢?
這就是老闆和員工的差距了!
作為一個老闆,你的能力不一定要是公司裡面最強的,但你一定會看人。這樣才能給出合理的安排,實現公司效率的最大化!
劉備從買草鞋發家,創業數十年,規模從小到大,做到今天,可以說是閱人無數,他的識人能力絕對是超過諸葛亮的。
馬謖就好比現在的中國學生們,會考試,不會做事,諸葛亮只看中馬謖考試能力,卻忽略了其實踐能力,而這恰恰是劉備所看重的,最終造成了這場失敗!
所以,劉備能成為當時的三國一霸是有道理的,那可不是憑運氣!
-
11 # 尹禾
感謝邀請,《三國志》中關於馬謖的記載屬實不多,總結起來有三條:第一,馬謖是以荊州舊部的身份隨劉備入蜀,任縣處級、後升廳局級幹部;第二,劉備臨終勸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然而諸葛亮偏偏十分器重;第三,馬謖因失街亭被斬殺。這一系列事蹟被《三國演義》傳神的刻畫出來,為世人奉上了 “揮淚斬馬謖” 這一出經典橋段,從一定程度上凸顯出蜀漢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相對於膾炙人口的“失街亭”,劉備臨終遺言這一段並未被大加渲染,然而這卻是史書上非常重要的一筆: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劉備為何會在臨終這麼重要的時刻,抽出寶貴的時間對一個廳局級幹部做一番評價呢?可能有三點原因:其一,劉備確實有精準的識人眼光;其二,馬謖在某些方面是真的不行;其三,諸葛亮當局者迷,認不清馬謖的真實能力。因此,劉備對諸葛亮重用馬謖感到十分擔憂,作為過來人,劉備十分清楚一個錯誤的決定會給帝國帶來怎樣的傷害。
總結起來一句話:在用人方面對諸葛亮並不放心。
識人:史評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最拿手的便是收服人心和人盡其用,所謂“高祖之風”,就是將識人用人做到極致。在用人制度上比較,劉備和孫權都沒有曹操那樣具有改革精神,東吳依舊是依賴大士族階層,而劉備則是運用超強的政治手腕和人格魅力去吸引人才。因此劉備在時完全可以掌控一切,但是臨終之時,他就開始擔心繼任者和輔政者的用人眼光了。
腹黑的講,劉備並不是完全對諸葛亮沒有防備的,在入蜀之初,劉備原本是帶著龐統和魏延開疆擴土,後期也曾重用和扶植魏延,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諸葛亮。在入蜀之後,劉備又培養益州勢力,與舊荊州集團相制衡。我們都不願意相信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竟然還有猜忌,但是政治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試想一個毫無防備心的君主,怎麼能在混亂異常的三國亂世生存,躲過一輪又一輪的大清洗,最終完成鼎立霸業呢?
說到這裡我們再插一句題外話,先主託孤,無論在《三國志》還是《三國志·裴松之注》都沒有提及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僅是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
劉備命令內侍扶起諸葛亮,一手掩淚,一手拉著他手說:“朕我要死了,還有心腹之話相告!”諸葛亮問:“有什麼聖諭?”劉備哭道:“你的才幹十倍於曹丕,必定能夠安邦定國,終成大事。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他才幹不濟,你自己可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完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哭拜在地說:“臣我怎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完後叩頭流血。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從“汗流遍體”、“手足無措”和“叩頭流血”三組動作就可以看出,此實乃誅心之言,防範的語境遠遠大於真心將帝國相讓。因此,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千萬不要將劉備想得那樣單純簡單。
才拙:劉備是具有超凡的識人能力的,馬謖也許確實是有一定能力,否則史書上也不會用“才器過人”來形容他,一定是他在地方上工作有一定成績。
然而到了中央,身處政治中心,經過一定時間的接觸,一把手和二把手對這位同志的能力有了不同的評價,一把手認為此人才拙,二把手認為此大才。諸葛亮看中的是“好論軍計”,而劉備卻認為“言過其實”,事實是最好的評價標準,一切結果表明劉備是對的。
偏愛:如果單單是前兩條,也無關痛癢,我知道你不行,不用即可。但是要命的是,帝國下一任的實際掌權者,會重用這個人,那就很危險了。因此劉備不得不在臨終時勸誡諸葛亮,事實上諸葛亮在用人上確實有用人唯親的嫌疑,《資治通鑑》中對於諸葛亮的用人,總結起來就是親近趙雲等老臣;打壓法正為代表的益州集團;保護荊州後續勢力,重用“眾事不治,時又沉醉”的蔣琬、氣量狹小的楊儀和本文所說“言過其實”的馬謖等人。因此先主的遺言算是勸誡,也很有可能是敲打。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現在便可以扣題了:原因很明瞭,在用人方面劉備對諸葛亮並不放心。
劉備確是難得的雄才之主,而諸葛亮也是毋庸置疑的千古賢臣典範,史書上如此,在人們心中亦是如此。不過人無完人,總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但是瑕不掩瑜,微小的瑕疵並不有礙兩人的偉大。
臥龍豈是池中物,得遇恩主定風波。
-
12 # 文史磚家
劉備雖然在治國理政、行軍作戰等方面的能力很一般,但在識人、用人方面的表現卻是可圈可點,比如在臨終前,他刻意囑咐諸葛亮不要重用某人,後者置若罔聞,結果最終釀成大禍。這個讓劉備很是不放心的人物,便是馬謖。
馬謖字幼常,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幼弟,雖然才能不及長兄,但非常喜歡議論軍事,而且觀點多有可採之處,由此深得諸葛亮的賞識。馬謖雖然很早便追隨劉備,並因功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等職,但劉備對他的印象卻並不好。在劉備的眼中,馬謖屬於趙括一般的人物,只知道“紙上談兵”,卻無真才實學。
所以彌留之際,劉備特意囑咐諸葛亮道:“馬謖雖然健談軍事,但言語浮誇、華而不實,跟趙括屬於同一類人,所以丞相絕不可以對他委以重任,否則恐將貽害國家。”諸葛亮雖然點頭稱是,但心中卻並不為然。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提拔馬謖做參軍,經常整日整夜地談論軍事謀略,可見對他的器重。
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見《資治通鑑·卷七十一》。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器重馬謖,有很大的苦衷。蜀漢自建國後,大謀士凋零的現象很嚴重,如龐統、法正一般的奇才不再出現,健談軍事且屢有高人一等見解的謀士,也就剩下馬謖一人而已,如蔣琬、董允、費禕等人,都是治國理政的能臣,但絕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所以,為了完成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事業,諸葛亮卻不能不重用馬謖。
而且馬謖的參贊之功,也的確對諸葛亮助益良多,其中最明顯的案例,當屬征討南中戰役。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叛軍雍闓、孟獲等人,臨行前,馬謖為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希望用施恩招撫而非軍事征服的方式,來贏得南中異族人士的真心歸附。
諸葛亮依言行事,果然斬殺雍闓、降服孟獲,使得南中再不敢反叛(“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見《三國志·卷三十九》注引《襄陽記》)。經此一事,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讚賞不已,所以在第一次北伐中原事業中,便將他帶在身邊。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馬謖唯一一次跟隨諸葛亮在前線作戰,便因為驕狂斷送性命。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在這次戰事中,諸葛亮使用疑兵之計,聲言將由斜谷道攻取郿城,並使趙雲、鄧芝據箕谷為疑兵,但實際上卻率主力進攻祁山。曹魏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自知難以抵抗,便全都叛魏降蜀,一時間雍、涼震動,長安有被蜀漢攻佔的危險。
魏明帝曹叡聞訊後,即刻命令大將軍曹真駐軍郿城,命左將軍張郃率軍五萬進攻街亭,意在阻斷諸葛亮的進軍路線。諸葛亮聞訊後,派馬謖為前鋒,率領王平等人防守街亭。但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馬謖卻犯下低階錯誤,並沒有佔據街亭城迎戰張郃,而是在高山上紮營,意在憑藉居高臨下的優勢衝擊、殲滅魏軍。
然而讓馬謖沒想到的是,張郃進佔街亭後,並沒有急著跟他交戰,而是在四處斷絕蜀軍的水源,讓對方陷入無水可飲的境地。蜀軍飢渴難耐,體力迅速下滑,戰鬥力更是無從談起,最終被魏軍擊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最終,蜀軍部眾四散奔潰,被殺傷、俘獲者極多,只有王平率領的一千人毫髮無傷地返回大營。
經此一役,諸葛亮進無所據,只好在攻取西縣後,率千餘家降民退往漢中,而趙雲、鄧芝亦兵敗於箕谷,至此,第一次北伐中原戰役以失敗告終。諸葛亮退往漢中後,向後主劉禪自請貶官三級,並將導致軍隊戰敗的罪魁馬謖斬首。馬謖被殺時,年僅39歲。
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亮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見《資治通鑑·卷七十一》)。不過回憶起劉備臨終前的殷切囑咐,諸葛亮是否會心生懊悔呢?
-
1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備發動夷陵大戰失敗,壯志未酬,氣恨交加去世。在臨死前,他該有多少話要交代啊。可為什麼別的話不說,卻偏偏給諸葛亮說一句“馬謖不可大用”的話,彷彿他已經預測到未來馬謖會“失街亭”一樣。難道劉備有這麼神嗎?
當然了,“神話”是不可信的。劉備之所以在去世前,特別給諸葛亮交代這一句,我覺得,有四種可能。
(劉備劇照)一、劉備看出來諸葛亮會重用馬謖。劉備既然已經把劉禪及整個朝廷都託付給了諸葛亮,他當然知道接下來諸葛亮會有一番人事安排。諸葛亮如果要進行人事安排,必然要重用馬謖。為什麼呢?
因為在之前,馬謖已經多次來到京城活動,找諸葛亮談心。諸葛亮對他也非常喜歡,經常和他抵足而談。而且常常一談就到天明,通宵不睡。這種情況,劉備當然是知道的。
在劉備看來,馬謖這樣做是有問題的。一者,說明馬謖這個人有機心,他知道諸葛亮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肯定會重用他,他因此結交潛力股。二者,馬謖這個人只會誇誇其談,其實並沒有真本事。所以劉備一直並沒有重視他,最多讓他當一個太守,而且多半還是看在他哥哥馬良的面子上。三者,馬謖這個人,人緣其實不好,他太孤傲,看不起別人。因此如果他將來當了高官,必然管理不好。
正因為看出了諸葛亮必然重用馬謖,而馬謖又不是一個可靠的人,所以劉備特別給了諸葛亮一個提醒。
(諸葛亮劇照)二、劉備害怕諸葛亮重用馬謖而做大。劉備在臨終前,把兒子及整個蜀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可見他對諸葛亮的信任。他信任諸葛亮,那是看出諸葛亮這個人“志慮忠純”,絕對是可以忠心耿耿輔佐他兒子劉禪的,絕對不會成為第二個霍光,第二個曹操。
但是,劉備雖然絕對信任諸葛亮,但是他也有擔心。擔心將來諸葛亮身邊的那些人,會給諸葛亮進讒言。他們會對諸葛亮說,整個蜀國都是你維繫下來的,你功勞如此大,而劉禪又沒有什麼本事,你為什麼不廢了劉禪自立呢?儘管諸葛亮沒有那樣的想法,別人反覆不斷地述說,說不定諸葛亮就會動心思了。儘管諸葛亮不會動心思,但是很可能其手下會對諸葛亮進行“黃袍加身”,那樣一來,諸葛亮也就身不由己了。
在劉備看來,喜歡投機鑽營,又誇大其詞的馬謖,將來絕對會是一個鼓動攛掇諸葛亮做大的“奸臣”。因此,劉備要給諸葛亮打預防針,提醒他千萬不要重用馬謖。
(馬謖劇照)三、劉備給諸葛亮交代時沒有史官在場。劉備當初給諸葛亮交代的話,肯定不只是一句“馬謖不可大用”的話。還有很多話。有交代諸葛亮全權處理蜀國大事的,有交代讓李嚴掌管軍事的,等等。
但是,當時蜀國沒有史官,也沒人把劉備的這些交代全記下來。而後世之所以記得劉備交代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的話,是因為後來馬謖失街亭以後,諸葛亮痛哭,說當年劉備就給他交代過“馬謖不可大用”,自己沒有聽劉備的話,結果才造成失敗的結局。正因為諸葛亮把這個話說出來了,史官才知道當年劉備給諸葛亮說過那句話。也因此,史官特別把那句話記了下來。
四、劉備當年壓根沒說過那句話。
這是一個大膽的猜測。對不對,我說在這兒,大家來評判。也許當年劉備壓根兒就沒有給諸葛亮說過“馬謖不可大用”之類的話。只是後來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想尋找一個說辭,才故意這麼說罷了。
諸葛亮的這個說辭,其實是在表揚劉備。表揚劉備,就是在讚揚劉備英明正確。他透過讚揚劉備的英明正確,一方面,讓蜀華人繼續支援劉家天下。另一方面,也讓劉禪對他有好感,藉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當然了,這四種情況中,究竟哪一種情況是真的,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眾所周知,三國的劉備是一位仁主,他胸懷大志,求賢若渴,手下人才濟濟,其中多半為他誓死效忠。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蜀國後期有兩位文武牛人死得太冤枉,沒有死於一線戰場,卻殞命於“內耗”,最終導致蜀國走向滅亡。
首先,來看這位被“內耗”掉的超級文人,他的名字叫:馬謖。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成了“紙上談兵”的著名人物,街亭之戰就是最好證明。事實卻並非如此。
馬謖一共有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其中哥哥馬良在蜀中是一位名人。馬謖才氣過人,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後深得諸葛亮的器重,在他的推薦和支援下,馬謖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
然而,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明確要求諸葛亮扶持一個人,並且要“提防”一個人。扶持的當然是他的兒子劉禪,而“提防”的人就是馬謖。當時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不可不明察啊。”
結果一向忠心聽話的諸葛亮這次卻一意孤行,沒有聽取並遵詢劉備的叮囑,而是繼續重用馬謖,並把他當心腹,留在身邊,日夜潛談。
後來,諸葛亮徵南中之時,馬謖充當諸葛亮的參謀,諸葛亮因為採納馬謖的建議,斬殺雍闓,赦免孟獲,以使南中人心歸服。
然而,隨及,劉備的魔咒就開始顯靈了,諸葛亮磨刀霍霍多時,北伐之際,諸葛亮對馬謖委以重任,讓他守街亭,結果他在排兵佈陣上有誤,被張郃所敗,最終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以失敗告終。
為了給天下人以交代,諸葛亮只好上演“揮淚斬馬謖”的悲慘一幕。
當然,其實馬謖還是一個非常出眾的謀士,他才華橫溢,謀略過人,可以說是中流砥柱式的人物。當然,馬謖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8個字:不能獨自領兵作戰。原因就是馬謖的理論知識明顯強於實戰能力,他沒有衝鋒陷陣的經驗和能力,結果掛帥第一戰就是鎮守街亭這樣的重要關口,結果因“失”而被斬,蜀漢後期最優秀的謀士就這樣被內部消耗掉了,誠為可惜。
首先,來看這位被“內耗”掉的超級武將,他的名字叫:魏延。
魏延屬於路出家的人,他是在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時歸順劉備的,並立下赫赫戰功。公元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結果在選留守漢中大將軍時,魏延力壓人氣頗高的張飛成為鎮遠將軍,可見其才能深受劉備的器重和讚賞。
兩年後,劉備稱帝,建立蜀漢,結果魏延搖身一變,成了名震一時的鎮北將軍,成了蜀漢炙手可熱的武將。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魏延奉命前去抗敵,結果他師出西部的羌中,進擊曹魏涼州地區,結果在陽溪大破費瑤、郭淮的曹魏大軍,一舉粉碎曹魏的進攻。
公元231年,魏延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於南圍大敗魏兵,獲甲首三千級。
魏延不但武蓋三勇,而且多智謀。史書記載,他曾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建議由他帶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奇謀,出意不其一舉拿下魏軍首城長安。結果過於警慎的諸葛亮並沒有採納。
魏延能文能武,可以和五虎上將相媲美。然而,他致命的弱點就是:為人耿直。而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楊儀可以稱之為他的第一號仇人。諸葛亮雖然積極化解,但收效甚微,原因是諸葛亮喜歡並且重用才能平平的楊儀,而“打壓”和“雪藏”能力出眾的魏延。更為可悲的是,諸葛亮死後,魏延最終死於內鬥中。據史書記載,楊儀殺死魏延後,還用腳踐踏他的頭顱,怒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結果連魏延的三族都被誅殺。
可憐蜀國後期最厲害的蜀將就這樣死於內耗,而其中都跟諸葛亮有直接的關係。可以說正是因為最忠於蜀國的諸葛亮錯用一個人和打壓一個人,導致人才凋零,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尷尬場面,最終導致蜀國走向了滅亡。
-
15 # 小賢歷史解說
從劉備與孔明的能力上來看,劉備在治理國家的方面是肯定不如諸葛亮的。但是你要說是打仗,劉備比諸葛孔明並不差。因為在戰場上見到的東西,是很多書本上見不到的,所以劉備能夠分辨出一個人會不會打仗,因為書本畢竟和實戰有著很大的差別。劉備一聽就知道馬謖是一本書,只知道一些理論的知識,而且也不知道變通,這樣的人在戰場上只會失敗,所以說劉備才認為馬謖是一個平庸的人。
還有就是諸葛亮沒有看到馬謖是一個平庸之輩,是因為他太喜歡馬謖了。諸葛亮如此溺愛馬謖,是因為馬謖是荊州人,而諸葛亮的荊州集團的領袖,所以他想要培養年輕的荊州人才,並且馬謖還認了他做乾爹,再加上馬謖的那張巧嘴。諸葛亮被哄的不知道有多高興,也就不會察覺出他是一個庸人了。所以諸葛亮對馬謖的溺愛,導致他誤判了馬謖的能力。而劉備就非常的不喜歡馬謖了,因為他很不喜歡那些天天拉幫結派的官員。而馬謖就是這樣的人,再加上長時間在戰場上待著,因此他覺得馬謖是一個庸才。
因為對馬謖反感的原因,所以他覺得馬謖說的都是一些無用的,再加上劉備是一個開國君主,而在一定程度上他看人的眼光非常的準確,否則也就不會召集到那麼多的人才。所以在我看來,劉備可以看出馬謖是個庸才,而諸葛亮卻不能,原因就是劉備比諸葛亮更善於判斷人。而且從史料中就能看出,劉備是一個一眼就能看出誰是人才的人,而且劉備一直以來都有識人之明的稱號。其實誤用馬謖也不怪諸葛亮,只是因為他當時太想用人才了,因此才會在看到馬謖的時候,沒有看出他的真實能力,就直接開始任用了,因此才導致街亭失敗第一次北伐失敗。
-
16 # 鄧海春
三國時期,群雄並立,諸侯爭霸。從董卓入主朝政起,再到最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分天下。這之間出現的能人巧士數不勝數。可在這之中也有一些人湊數其間,雖有一定能力,卻實在是不堪大任,最後落得悽慘結局。如“紙上談兵”的馬謖,罔顧兵法,失守街亭,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實在令人嘆息。
其實對於馬謖的不足,蜀漢早有一人看了出來,並提醒了諸葛亮。原來在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就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這點就可以看出劉備的先見之明,可劉備又是怎麼知道馬謖不可用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長期相處為伴,深知馬謖實幹。
先說馬謖這人,馬謖年少頗有才氣,在很早就跟著劉備做事了,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入蜀後又先後任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馬謖給出了有效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為後來爭霸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可說馬謖這個人還是有些才幹的。
可是,馬謖兄長馬良也是同期和他一同入蜀的, 作為馬謖的哥哥,當然會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而作為二人上級的劉備,在長期的相處中,不僅可以從馬良處瞭解到馬謖的不足,更是能透過平常看出二人的強弱,瞭解到馬謖於馬良的差距之處。
二,劉備慧眼識人,眼光獨到。
在亂世中,劉備能從一個普通的“村夫”,一步一步不懈努力與奮鬥,到最後建立蜀漢。可以說在東漢末年鮮有人能和其匹敵。曹操評價他時說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又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能為人君,劉備絕對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能力。
他能在市井之間識得關羽、張飛的不凡,後又得趙雲,請諸葛亮出山,並都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現。又用龐統,法正進川取益,用魏延得漢中太平。這些可以說劉備的一生之中,幾乎沒有看錯人,也沒有用錯人。甚至包括他死後留下的費譯,郭攸之等臣子也都是蜀漢骨幹。而對於馬謖,眼光毒辣的他自然深諳其真實能力。
三,作為一個帝王,劉備無疑更加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
多年的戰爭下來,劉備自然可以分清,誰是大才,可委以重用。這點從馬良身上就可以看出,同在劉備手下任職,無疑更有才華的馬良更受寵愛。而觀之馬謖,劉備則逐漸發現他的諸多缺陷,並在託孤的時候告訴了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事與願違的是,對馬謖極其器重的諸葛亮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依舊一如既往。到最後釀成大禍的時候,已悔之晚矣。
我們不得不說,劉備作為一個開國君王,他幾乎做了自己該做的一切。他當之無愧是那個時代的梟雄之一。而馬謖的誤用,也非全是諸葛亮的過錯,在人才極度缺乏的蜀漢,馬謖是諸葛亮眼中少有的希望之一。太過著急導致用人不清才是主要原因,不過這也給諸葛亮帶來了一輩子的遺憾,實在可惜。
回覆列表
有個情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劉備去世前,千頭萬緒,千言萬語,他都想交代給諸葛亮。為什麼別的不說,單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這句話呢?
顯然,劉備那時候就已經斷定諸葛亮會重用馬謖。而且諸葛亮對馬謖不是一般的重用,很可能是要把整個軍隊都委託給他的那種重用。所以才會特別交代。
劉備從哪裡看出諸葛亮對馬謖會不是一般的重用呢?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不過《三國志》上有過記載,當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那句話,去世以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也就是說,諸葛亮並沒把劉備的話當回事,反而把馬謖調進中央來,當參軍(也就是諸葛亮的秘書),並且整日整夜和他閒談。諸葛亮公務那麼繁忙,卻可以整天整夜地和馬謖閒談,由此可見,他對馬謖有多麼欣賞。
諸葛亮和馬謖的交往,應該不是在劉備去世後。否則,諸葛亮也不可能直接把他從地方太守提到中央,擔任智囊團成員。我覺得很可能之前馬謖就已經多次到中央來,拜訪過諸葛亮,這種情況被劉備發現了。
馬謖到中央拜訪諸葛亮幹什麼呢?很可能是他希望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被委以重任。而他不拜訪劉備卻去拜訪諸葛亮,也同時說明,劉備不看好他。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不看好馬謖呢?
《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馬謖其實最早是劉備身邊的一個“從事”,也就是秘書一樣的官職。到達成都後,劉備讓他去當縣令,接著讓他當太守。
劉備之所以用馬謖,應該是馬家兄弟都很有名氣的原因。馬家兄弟在當地非常有名氣,號稱“馬氏五常”(五人的字都有個“常”字)。老四馬良最得劉備喜愛,劉備讓他在中央擔任侍中。侍中在三國時期,職位相當於宰相。大約就是這個原因,劉備讓馬謖當自己的秘書,但很快就把他下放到地方當縣令。下放他的原因,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應該就是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馬謖在當太守的時候,為什麼就確定諸葛亮會重用他,多次前來拜訪諸葛亮呢?
有兩個實際的事例。
一是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讓他擔任耒陽縣令。龐統不理政務,劉備很生氣,但魯肅和諸葛亮都對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所以他不願意幹這個。劉備聽了兩人的話,果然把龐統提拔起來,後來他成為劉備入川時期最得力的謀士之一。
二是劉備讓蔣琬擔任廣都縣令。他也是不理政務,劉備生氣地要處理他。不過諸葛亮又說,蔣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後來,劉備把蔣琬提到中央,擔任尚書郎。
由此可見,馬謖肯定是覺得諸葛亮的推薦,劉備一定會聽,才多次前來拜見諸葛亮。
但劉備顯然一直不看好馬謖,畢竟他是先讓馬謖在身邊,再把馬謖下放到地方上去的,和龐統、蔣琬的情況不一樣。所以,他才對諸葛亮特別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