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仍是基於陰陽理論的經絡理論,但若要全部述說一遍是不可能的,至能簡而言之。
《素問》裡,其實已經點出了,“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這是《內經》裡常有以天文曆法為基礎的經絡思維。它的總的指導觀念,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所說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以陰陽為基礎,天人合一,也稱“天人同構”。
如《靈樞·經別》中的“人之合於天道……陰陽諸經而合之於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靈樞·陰陽系日月》中的“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靈樞·衛氣行》中的“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等等。
《內經》在構建經絡理論時應用的是“天周”知識,如《靈樞·衛氣行》中的“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于于頭,循項下足太陽……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素問·氣穴論》中所說的“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只是一個方面,其他還包括如《素問·繆刺論》裡的“月生”“月死”為“痏數”的刺治方法。
這種認知,在中醫哲學裡稱為“圜道觀”,圜道觀與經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如《靈樞·逆順肥瘦》所說,“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為經絡結構上的圜道,也就是天人同構的體現。
三百六十五氣穴,也就是對十二正經流注次序的總結。雖然《氣穴論》中說的是部位,但實際意義與《靈樞·經脈》說所說“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肝足厥陰之脈……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以及“故氣從太陰出……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都是一樣的,所要表達的,就是經絡系統的生理機能,以及行針時所取的部位。或者說,這就是取氣穴行針的基本根據,也就是從經絡生理基礎方面來闡釋“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功能活動或病理變化的資訊傳達於體表,反映出不同的徵象,據此來取穴。
氣穴就是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洞,共365個洞。因為人有意識,平常這些洞是封閉的,意識越強,封閉越緊,意識越輕,洞口越開。
這仍是基於陰陽理論的經絡理論,但若要全部述說一遍是不可能的,至能簡而言之。
《素問》裡,其實已經點出了,“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這是《內經》裡常有以天文曆法為基礎的經絡思維。它的總的指導觀念,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所說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以陰陽為基礎,天人合一,也稱“天人同構”。
如《靈樞·經別》中的“人之合於天道……陰陽諸經而合之於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靈樞·陰陽系日月》中的“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靈樞·衛氣行》中的“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等等。
《內經》在構建經絡理論時應用的是“天周”知識,如《靈樞·衛氣行》中的“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于于頭,循項下足太陽……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素問·氣穴論》中所說的“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只是一個方面,其他還包括如《素問·繆刺論》裡的“月生”“月死”為“痏數”的刺治方法。
這種認知,在中醫哲學裡稱為“圜道觀”,圜道觀與經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如《靈樞·逆順肥瘦》所說,“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為經絡結構上的圜道,也就是天人同構的體現。
三百六十五氣穴,也就是對十二正經流注次序的總結。雖然《氣穴論》中說的是部位,但實際意義與《靈樞·經脈》說所說“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肝足厥陰之脈……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以及“故氣從太陰出……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都是一樣的,所要表達的,就是經絡系統的生理機能,以及行針時所取的部位。或者說,這就是取氣穴行針的基本根據,也就是從經絡生理基礎方面來闡釋“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功能活動或病理變化的資訊傳達於體表,反映出不同的徵象,據此來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