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布老虎與小飛兔

    黎巴嫩

    全稱黎巴嫩共和國

    面積10452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部地中海東岸。

    屬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沿海一帶夏季氣候炎熱潮溼,冬季溫暖,高山地區積雪可達4—6個月,大部分地區10月—次年4月為雨季。

    黎巴嫩行政區劃包括6個省(括號內為首府):貝魯特省(貝魯特)、黎巴嫩山省(巴卜達)、北部省(的黎波里)、貝卡省(扎赫勒)、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南部省(賽達)。省下共設25個縣,縣下設鎮。

    總人口約450萬(2013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族。

    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均衡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中、黎1971年11月9日建交,雙邊關係發展平穩。

    重:近期黎巴嫩多發黨派之間的小規模衝突,和以色列,敘利亞兩國關係緊張。

  • 2 # 世界靈敏度

    黎巴嫩是中東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黎巴嫩的人口主要是阿拉伯人,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但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馬龍派。馬龍派歷史悠久,在伊斯蘭教占主導地位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一直處於二等公民的地位,備受欺凌。近代以來法華人來到中東後,面對穆斯林佔多數的社會文化環境,刻意扶持有共同宗教淵源的馬龍派。1943年,法華人一手策劃了黎巴嫩的獨立,把大量馬龍派基督徒劃到這個新國家裡面,導致馬龍派佔了全國總人口的近60%,並以此為基礎劃分了黎巴嫩的權力結構,把總統和軍隊總司令這兩個最重要的職位留給了馬龍派,議長和總理則分別由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人士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則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這種權力分配模式以人口比例為基礎,但穆斯林的出生率高,人口不斷增加;而基督徒生育率低,而且大量遷居國外,這使得黎巴嫩的人口結構發生了有利於穆斯林的變化,穆斯林要求對權力重新分配,馬龍派當然不幹,這導致內政難以穩定。另一方面,這種四分五裂的政治結構也給外國勢力插手干涉提供了方便,多年來,黎各派別背後都有相應的國際地區勢力支援,對黎巴嫩造成重大傷害的一系列事件:1975年開始長達15年的內戰、2006年與以色列的正面衝突、2008年真主黨武裝與政府軍的武力對抗等,背後都有外國勢力的影子。而近年來,除了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等傳統外國勢力之外,沙特也在把手伸到了這裡。黎巴嫩總理哈里里日前在訪問沙特時忽然辭職,背後當然離不開沙特的影響。這使得黎巴嫩局勢很容易受到國際和地區局勢變化的影響。

    而以基督教為底色的文化背景,導致黎巴嫩成了中東最世俗化和最開放的地方,沒有其他地方那麼多清規戒律,那裡的穆斯林女性多數是不包頭的,男女之間可以握手並正常接觸。人們的衣著也比較西化,首都貝魯特被認為是中東最時尚的地方,著名禮服品牌Elie Saab,婚紗品牌Reem Acra的設計師都是黎巴嫩人。

  • 3 # 編輯腦洞力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لبنان;英文:Republic of Lebanon)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曾經到達伊比利亞半島的腓尼基人就出自於黎巴嫩。總的來說,黎巴嫩是一個比較開放的中東國家,除去宗教場所,對於著裝等並沒有太大的限制,並不要求女性包頭巾,穿布卡。宗教融合也是這個國家的特點之一,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在這個國度和諧相處。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是英語也十分通用。黎巴嫩歷史悠久,曾是法國的殖民地。

    黎巴嫩國內黨派林立,有大大小小十多個黨派,其中真主黨,自由國民陣線,黎巴嫩未來陣線為較為重要的政黨。

    黎巴嫩國內還算平和,除了首都貝魯特(發生過較嚴重的恐怖襲擊)和與敘利亞,以色列等國接壤的地區,基本一片太平。有些地方是旅遊觀光度假的好去處。

  • 4 # 小寶同學噢耶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

    西化

    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

    基督教

    有著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

    世界遺產

    的65%。

    風景真的是極美的!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圖片,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 5 # 壹天壹條

    黎巴嫩共和國面積10452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里。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行政區劃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儲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中關係

    中、黎1971年11月9日建交,雙邊關係發展平穩。中國對黎主要出口商品是機電類產品、紡織品、電子裝置、汽車類、傢俱等,我從黎進口商品主要是廢金屬等產品。21世紀初,我多次向黎提供人道主義援助。2011年中黎雙邊貿易總額為14.8億美元,同比增長10.2%,其中我出口14.6億美元,進口0.2億美元。2012年1-9月,中黎貿易額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9%。

  • 6 #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

    黎巴嫩基督徒20世紀40年代其人數佔全境51%,由於穆斯林極高的生育率和基督徒遷居他國,基督徒比例降至當下不足4成。以後的歐洲國家也會如此。

  • 7 # 山外山FJH

    黎巴嫩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當時腓尼基人在這裡興建了港口,而後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都曾佔據過此地。歷史上的黎巴嫩因地處交通要衝而貿易發達,興旺一時。黎巴嫩全境多縱向分佈的山脈、谷地與平原,多屬於地中海氣候區。整體上並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不僅種類少而且匱乏商業開採的價值。黎巴嫩是整個中東最繁榮的存在之一。來自於歐美的富豪與阿拉伯的王族都非常熱衷於黎巴嫩,貝魯特的港口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遊艇碼頭之一。由於自然條件特殊,遊客們甚至可以上午在黎巴嫩東部的雪山滑雪,下午到西部沿海的沙灘漫步。不長久以來黎巴嫩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與伊斯蘭教眾們都得以共存,甚至黎巴嫩議會的席位也是各教派都有份的。20世紀後期黎巴嫩因陷入戰亂而經濟衰退,然而在動亂結束後,黎巴嫩卻又迅速恢復了繁榮。

    貝魯特是黎巴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貝魯特位於黎巴嫩地中海沿岸中點的半島上,是該國最大的主要海港。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黎巴嫩分為四個不同的地理區域:沿海平原,黎巴嫩山脈,貝卡山谷和前黎巴嫩山脈。 黎巴嫩山脈與西海岸平行,覆蓋了該國大部分地區,而東部邊境則是前黎巴嫩山脈。 兩者之間是主要農業區貝卡山谷。庫爾納特是黎巴嫩的最高點,海拔3088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遺產名錄,古老的巴勒貝克城無疑是黎巴嫩最偉大的羅馬寶藏。 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帝國建築,已經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朝拜中心。世界各地來到黎巴嫩遊覽的遊客都不會錯過來到這裡參觀。

    1975年4月15日,巴勒斯坦游擊隊和基督教長槍黨民兵之間的戰鬥在黎巴嫩爆發,這一天死亡總人數接近100人。右翼基督教長槍黨在這個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各佔一半的國家有著牢固基礎。黎巴嫩人民在這一衝突中同樣分為兩派,長槍黨反對巴勒斯坦從黎巴嫩領土進攻以色列。這次戰鬥主要涉及在1970-1971年被侯賽因國王從約旦驅走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將來的家園問題。這場內戰斷斷續續持續了16年之久。黎巴嫩曾經有著"中東瑞士"之稱的發達國家。但作為法國殖民統治的遺留產物,黎巴嫩的政治體制先天就依賴於脆弱的教派力量平衡。隨著五六十年代黎巴嫩人口結構的變化,基督徒失去了多數派的地位。但基督教上層統治集團依舊頑固維護其既得利益,令各教派之間的政治分裂不斷加深。黎巴嫩戰爭爆發後,以色列、敘利亞及西方勢力各取所需,支援親附於己的武裝派別,致使內戰愈曠日持久,國內陷入一片混亂。 由於各大勢力關係錯綜複雜,打來打去誰也不服誰,因此雖然每年都會進行總統大選,有時候一年還要選好幾次,但是由於各派系裂痕巨大,黎巴嫩憲法又規定總統必須要獲得三分之二的選民支援,因此四十多年裡硬是沒選出一個被各派公認的總統,比如勒內·穆阿瓦德當了17天總統就下臺,緊接著的代總統薩利姆·胡斯甚至只“代”了2天。更有意思的是,憲法還規定總統只能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貝魯特更是有“中東小巴黎”的美譽。

  • 8 # 巢州太傅

    世界上有好幾個國家的國旗上有植物圖案,比如加拿大楓葉、海地棕櫚樹、赤道幾內亞紅樹,等等。而黎巴嫩的國旗上是一棵雪松。

    黎巴嫩古時候森林裡雪松很多,但幾個世紀裡砍伐過濫,現在已資源耗盡。

    ▲黎巴嫩雪松

    黎巴嫩是西亞小國,面積只有1.05萬平方公里,還沒中國天津、西安這樣的城市大。

    黎巴嫩在地中海沿岸,處在亞非歐戰略要道,與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相鄰,所以一直不太太平。

    ▲首都貝魯特

    黎巴嫩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要被各路豪強蹂躪,歷史上相繼被周邊各大強國統治,僅作為各強國的一部分存在。一直到1943年才脫離法國託管宣佈獨立。

    黎巴嫩有人口約610萬(2018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但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約1500萬,大大超過黎巴嫩本國。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英語。

    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

    強調一點,黎巴嫩大多數是阿拉伯人,且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約佔46%。也可以認為黎巴嫩是西化程度較高的阿拉伯國家。

    ▲黎巴嫩女警

    黎巴嫩政黨林立,小小國家不下有10個政黨。新聞裡曝光度較高的有什葉派的黎巴嫩真主黨,它與伊朗敘利亞關係好。基督教馬龍派的黎巴嫩長槍黨,該黨出現過兩位親兄弟先後當黎巴嫩總統。伊斯蘭德魯茲派的社會進步黨。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

    這個德魯茲派,佔黎巴嫩人口4.6%,歸類到伊斯蘭教,有爭議。他們不太認同《古蘭經》,不繳納天課,不封齋,不行割禮,不朝聖,甚至沒有清真寺。

    ▲德魯茲派

    他們雖是阿拉伯人,分佈在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幾個國家中,但象庫爾德人一樣,沒有辦法建立屬於自己族群的國家。他們有自己的自衛武裝德魯茲民兵。

    德魯茲人與高加索人、土耳其人、猶太人血緣最近,他們的祖先是閃米特人,由於躲避戰火,數世紀時間裡,他們從高加索山區到地中海沿岸,再到高加索山區和再回地中海沿岸,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現在的族群。

    ▲德魯茲派

    黎巴嫩獨立後,國家政體實行議會制,規定總統、總理、議長分別由基督教馬龍派、伊斯蘭遜尼派、伊斯蘭什葉派擔任。

    1975年開始,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方爆發內戰。內戰一直打到1990年才結束。

    鄰國敘利亞那時還比較強,它認為黎巴嫩是敘利亞的,從1976年開始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黎巴嫩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

    隨著敘利亞國力日漸衰落、黎巴嫩人強烈反對駐軍等等,2005年在發生黎巴嫩總理被暗殺後,敘利亞迫於壓力撤軍了,隨後也僅能透過黎巴嫩真主黨發揮一點影響力。2008年敘利亞還承認了黎巴嫩獨立並建交。

    ▲黎巴嫩基督教武裝

    黎巴嫩內戰打了15年,黎巴嫩人死亡15萬,經濟損失慘重。內戰期間,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真主黨還利用黎巴嫩領土跟以色列開打,但都處於劣勢。

    ▲1976年在黎巴嫩訓練的巴勒斯坦人

    黎巴嫩境內還有多處巴勒斯坦難民營、敘利亞難民營,雖有國際組織幫助,但治安、生活等各方面都面臨較大挑戰。黎巴嫩政府很無奈。

    巴勒斯坦難民是從1958年開始大量湧入黎巴嫩的。穆斯林佔多數的黎巴嫩人一開始也是好心,收留巴勒斯坦兄弟們。

    可是,巴勒斯坦人、巴解組織不滿意黎巴嫩基督教人當黎巴嫩總統,就與黎巴嫩穆斯林一起捲入到了後來的黎巴嫩內戰。所以,這也是一個恩將仇報的例子。

    內戰結束後,黎巴嫩政局不是很穩,各政黨、宗教實力角逐太複雜,遊行集會頻繁發生。

    ▲真主黨集會

    ▲德魯茲人舉著德魯茲和以色列旗幟

    黎巴嫩屬地中海式氣候,農業不發達,糧食需進口。礦產貧乏、工業也弱。但黎巴嫩服務業、商業、旅遊業發達,全國65%以上的人口從事這些工作。

    黎巴嫩醫院以私立為主,國立為輔。全國國立綜合性大學只有黎巴嫩大學。

    黎巴嫩的武裝力量很弱,總共6萬人,不足以和周邊任何國家較量。

    黎巴嫩首都叫貝魯特(Beirut),約150萬人,佔黎全華人口的40%,是黎巴嫩的各種中心,有“中東的巴黎”美譽。

    古老的貝魯特城區,寂寞小巷的色彩很美。

    由於地處地中海沿岸,也少不了Sunny沙灘和美女,看看吧: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地時間2020年8月4日,中東國家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因電焊火花引起的硝酸銨巨大爆炸,目前已導致135人喪生,5000餘人受傷,30萬人無家可歸。港口周圍半徑500米範圍內的商業區,被完全摧毀。

    爆炸還引發當地三級地震,造成1.5萬噸糧食儲備損失。據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專家計算,這次的爆炸威力,相當於二戰期間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十分之一。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爆炸,人們對於這個中東小國,可能並沒有什麼印象。面對此次巨大的災難,人們不禁好奇,黎巴嫩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何之前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呢?

    (曾統治黎巴嫩的腓尼基人)

    一、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黎巴嫩地處地中海東岸咽喉要道,向南可進入廣袤的非洲大陸,向北則是歐洲大陸及高加索地區,向東又能直達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正是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可攻退可守,黎巴嫩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也讓它成為多方勢力競技的角鬥場。

    其實,黎巴嫩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黎巴嫩就有人類居住,他們不僅用石頭做成工具,還會利用海邊的貝殼串成美麗的飾品。

    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佔領了這裡,他們擅長航海和貿易,而黎巴嫩當地的雪松,是最好的造船木材。

    公元前1550年到332年,黎巴嫩的統治者在戰爭中不斷變換角色,埃及帝國、赫梯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走馬燈一樣輪流進入這個地區。

    公元前332年,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佔領黎巴嫩。但隨後兩千多年裡,不斷崛起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又先後發動戰爭,爭奪黎巴嫩的統治權。

    一戰結束後,戰敗的奧斯曼退出中東,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國一同成為法國的管轄地。直到1943年11月,法國撤出後,黎巴嫩才實現獨立。

    (戰爭四起的黎巴嫩,圖取其意)

    二、派系分權的國家形式。

    黎巴嫩的民族單一,他們大多是古代腓尼基人和阿拉米人的後代,達到95%。亞美尼亞人約佔4%,其它民族只有1%。

    但是,由於這個彈丸小國曾經被多個帝國統治,在民族宗教和文化上不斷受到侵略影響,因此當地的宗教派系和文化非常多元化。

    據統計,在黎巴嫩近680萬本地人口中,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各佔27%,總數達到54%。基督教的馬龍派佔20%,希臘正教佔8%,天主教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和新教佔10%,總數達到38%。另外還有德魯茲教佔5%,其它宗教2%。

    宗教的多樣性,導致了黎巴嫩獨一無二的國家形式,基督教、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之間相互制約,權力均分,共同合作來管理這個僅一萬平方公里的小國。

    和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不同,黎巴嫩的政府機構由總統、總理、議長實行權力分配,達到相互間的監督制衡。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投票選舉,只能由基督教馬龍派出任。總理是內閣首腦,由各黨派協商產生,擁有行政權,只能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而議長為立法負責人,只能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

    至於內閣部長和議員,也嚴格遵循公平原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佔50%。為了做到絕對平均主義,一屆政府組閣完成,通常要花上半年以上的時間。

    除了政府之外,黎巴嫩的軍警部門也實行教派分權。軍隊司令仍然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而內部治安警察總長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把控,邊防局長則為伊斯蘭教什葉派出任。軍隊最高決策機構是軍事委員會,成員六人分別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3人出任。

    (真主黨成員)

    三、民眾以教派劃區居住。

    黎巴嫩目前的戶籍人口為470萬,其它的全是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湧入的難民。這些居民自發地按宗教不同,進行區域劃分居住。各教派間互有隔閡,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或是伊斯蘭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通婚和交流都很少。

    當然,黎巴嫩還有真主黨這個有名的武裝組織,雖然它被西方認定為恐怖組織,但它在國內擁有上百萬民眾的支援。這緣於當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全靠這支準軍事武裝抵抗以軍的進攻。

    長期以來,真主黨和政府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同時又相互猜忌提防的關係。政府一方面不得不依靠他們抵抗以色列,另一方面堅持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主張。

    目前,黎巴嫩真主黨已經成長為當地最大的在野政黨,它們以什葉派身份參與組建聯合政府,並拒絕解除武裝。

    (參考資料:《國家構建視域下的黎巴嫩教派政治探究》等)

  • 10 # 微言穎義

    最近這段時間東亞和中東大事太多,以至於像5月初黎巴嫩這樣的“小國”舉行的大選受到的關注較少。其實,黎巴嫩國家雖小,卻可以說是中東紛爭的一個高度濃縮。 這個國家可以用“矛盾的統一體”來概括。

    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6百多萬,卻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和多姿的自然風光,人均8千多美元的gdp在中東算是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從整個中東範圍來看,黎巴嫩是相對而言文化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都比較高的。

    更有意思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國家的宗教派系十分繁多。54%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又細分為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其中包括了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雖然這麼多宗教,但另一方面,黎巴嫩卻比較開放,穆斯林女性也不需要身著傳統裝束。

    黎巴嫩甚至以法律的形式來規定由哪一宗教派別擔當哪一個重要的政治職位。比如,規定128個議席的議會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平分,總理必須由遜尼派出任。 在剛剛結束的選舉中,黎巴嫩真主黨及其盟友贏得議會的過半數。眾多周知,真主黨是伊朗的擁躉。這樣的結果也將給受到沙特支援的現任總理、遜尼派哈里里在施政和外交時構成一定的掣肘。但這就是黎巴嫩,一個神奇的對立統一體的存在。

  • 11 # 晚亭與落霞同暉

    黎巴嫩共和國,面積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5OO萬,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這是一個亞洲西南部的地中海國家,也是中東地區唯一沒有沙漠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

    黎巴嫩又是一個特殊的國家,雖國內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是阿盟成員國之一,但長期來,基督徒佔多數,成為阿拉伯世界及國家的獨一份。

    很長時期內,基督教馬龍派穩坐總統寶座,穆斯林的遜尼派、什葉派分掌總理和議長。但做為同一民族,在五次中東戰爭中均持反以立場。

    多年來,信猶太教的以色列以支援黎巴嫩基督教試圖使黎巴嫩內部分化,但力度、道義遠沒有同為什葉派的伊朗、敘利亞對黎巴嫩真主黨支援大。此消彼長也發生著變化。

    現黎巴嫩的基督教僅剩39%,而穆斯林已佔多數,尤其什葉派真主黨已成為一支生為軍,成為能左右黎政壇的重要力量。

    伊朗透過敘利亞與黎巴嫩真主黨連成鎖鏈,是美以的最大忌憚,會以各種理由武力切斷。反抗、殺人,硝煙何時能散?受苦受難的中東人民何時才能過上和平的日子?

  • 12 # 泥腿看客

    黎巴嫩是一個特殊中東地區國家,其開放度在中東無人能比。

    在世人眼裡,只要一提到中東國家,第一印象便是黑袍遮面的阿拉伯人。如果你到了中東地區的國家黎巴嫩,你就會發現彷彿到了歐美國家。

    黎巴嫩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國家,面積雖小,但黎巴嫩歷史悠久,古埃及、亞述、巴比倫、古波斯、古羅馬以及奧斯曼帝國都曾在這裡留下統治的痕跡。如何看待黎巴嫩國家,可以用6個特點來概述:

    1.是一個宗教多樣化的國家。

    由於歷史原因,古代歐洲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黎巴嫩生活,隨著近代阿拉伯人不斷聚集,就形成黎巴嫩國內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並行的國家,由於阿拉伯人的繁衍快,所以現在黎巴嫩基督教佔46%,伊斯蘭教佔54%。

    在這兩種宗教裡,又有不同的教派。比如伊斯蘭教在黎巴嫩又有什葉派、遜尼派、德魯茲派、阿拉維派。而天主教又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所以派別較多,宗教成分複雜。

    2.是一個戰亂不斷的國家。

    在我們印象中,黎巴嫩戰亂不斷,主要是因國內宗教派別多,矛盾就多。從歷史記載看,從16世紀時,黎巴嫩民眾就為了爭取獨立不斷抗爭。直到1943年11月獨立建國後,戰亂內戰以舊不斷。

    從1975年4月開始,黎巴嫩國內甚至爆發了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直到1990年才算基本結束。不過零星衝突依然不斷。

    黎巴嫩不僅國內不同教派不和,互相沖突外,也和外部國家打,主要是與以色列的衝突。

    雖然黎巴嫩戰亂不止,但國家並沒有打散,始終屹立在中東地區。而且戰鬥力不可小視,所以被稱為“打不爛的小強”。

    3.是一個較為發達的國家。

    黎巴嫩雖然看上去內戰紛爭不斷,但黎巴嫩卻並不窮,據2016年統計資料,黎巴嫩人均GDP近8000美元,這樣的資料,算得上是中等富裕國家了。黎巴嫩資源並不豐富,卻靠著發達的金融業和旅遊業,撐起了國家經濟。現在已經在海上找到石油資源,不過還未開採。

    4.是一個更像西方的國家。

    去過黎巴嫩的人會發現,黎巴嫩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並不像其他中東國家禁忌那樣多。滿大街穿著時尚暴露的性感美女,以及歐洲國家的生活方式,給人印象彷彿到了歐美國家。

    之所以說黎巴嫩更像西方,主要原因還是黎巴嫩國內的基督教所決定的。基督教並不像伊斯蘭教那樣風俗多樣多。但在黎巴嫩的伊斯蘭教也不是很封閉,只有在少數山區有世俗的伊斯蘭教。

    5.是一個特殊體制的國家。

    黎巴嫩與其他國家政體不同,在這個國家裡政體雖是三權分立,由總統、總理、議長執政。

    1943年,黎巴嫩獨立時曾經就國家政體專門頒佈了《民族憲章》,規定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的人出任,總理則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的人出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人擔任。這在其他國家很少見,不過這種體制,主要是為了平衡國內的不同教派的力量。

    1990年,黎巴嫩《塔伊夫協議》簽署後,總統權力有所減弱,總理的權力有所上升。不過黎巴嫩國內黨派很多,任何一個都不可能左右整個國家。

    6.是一個盛產美女的國家。

    在世界選美界,我們會發現獲得世界小姐最多的國家,委內瑞拉和黎巴嫩佔的比例較多。所以黎巴嫩又是一個盛產美女的國度。

    曾經有個阿拉伯人在一本書曾經寫到:“有個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盛產美女和雪松,那種美麗令人怦然心動……”很形象的說明黎巴嫩盛產美女。

    黎巴嫩美女特點就是天使般的面孔,再加上姣好的身材。在黎巴嫩地中海的海灘上,處處可以看到穿著大膽並且性感的黎巴嫩女人。

    黎巴嫩之所以盛產美女,原因是多方面的。混血是一個原因,古代羅馬人、馬其頓人、奧斯曼人、亞美尼亞人等在黎巴嫩不斷通婚融合,這是盛產美女的基礎。另外,地中海東岸溼潤的氣候,也便於女人保養面板。所以美女成為黎巴嫩“獨特”資源,無人能比。

  • 13 # in旅行

    戰爭與和平

    這個地中海邊的小國,

    東部和北部接壤敘利亞,南部比鄰以色列,

    對於許多不熟悉這裡的人來說,

    首先想到的就是“戰亂”與“動盪”。

    但也確實是一個美麗且值得一看的國家:

    深厚的歷史底蘊,中東地區最驚豔的美食,

    充滿活力的“中東小巴黎”——貝魯特,

    從海灘到雪山只要30分鐘,

    曾被《lonely plant》和《國家地理》

    評為“人生必去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

    傳統與現代

    這裡是當今世界上文化、

    宗教最為多元的國家之一,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

    教堂和清真寺並肩而立,

    傳統和現代在這裡融合,

    但複雜的宗教結構並不影響她

    被CNN評為全球夜生活最棒的國家之一。

    古老與摩登

    這裡擁有有悠久的歷史,

    擁有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和波斯人等

    所留下來的文明遺蹟,

    第一眼望去是陳舊寧靜的建築

    和戰亂留下來的痕跡,

    停下來你就會吃驚於她的富裕,奢華和格調。

    事實上,她是阿拉伯世界中一個另類的存在,

    開放,西化,人們可以自由地喝酒,

    女人們不被要求強制戴頭巾。

    這裡就是黎巴嫩,

    當你親自踏上這片地中海東岸的古老土地,

    她的美麗將會從歷史的斷壁殘垣中重生,

    展現出別樣的奢華與韻味。

    貝魯特

    如今的黎巴嫩是中東最自由的國家,最開放的社會。位於黎巴嫩海岸線中部的首都貝魯特,背靠山脈,面向地中海,氣候宜人,風景如畫,並以其獨特的地中海式建築風格而聞名於世的,更是被稱為“東方小巴黎”。

    by @doubleliker

    漫步城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在這裡交融並存,羅馬以及和時尚購物區、不同時期的教堂與清真寺都在這裡並肩而立,但是戰爭留下的傷痕卻未曾褪去。一半子彈樓,一半新樓,落寞的佈滿彈孔的老建築和新建築一起訴說著城市歷史。

    by @beirutpage

    15年的內戰蹂躪使得貝魯特這個城市變得脫節和分裂。奧斯曼帝國時期和法國殖民時期,遺留的搖搖欲墜的別墅,點綴著戰前時期蓬勃發展的實驗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by @doubleliker

    來到市中心的星星廣場附近,這個被重建的地區,讓人有種錯覺,以為身處歐洲,令人眼花繚亂的中東建築上掛著“法國名字”。在充滿法式風情的建築下到處是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和歐式的咖啡廳,無論是服裝還是鐘錶,最新款的包包和昂貴的巧克力,甚至豪華跑車,在這個完全現代化的市中心比比皆是。

    by doubleliker

    色彩斑斕的街頭塗鴉

    在80年代和90年代,黎巴嫩的政黨使用塗鴉或是標識作為其宣傳的一種形式。在貝魯特的一些地區仍然可以看到它們。

    by doubleliker

    鴿子巖

    在貝魯特除了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唯一的自然美景便是鴿子巖。鴿子巖由兩個岩石拱門組成,毗鄰懸崖,從那裡你可以欣賞到令人驚歎的日落和海景。

    美國大學

    在黎巴嫩內戰期間,哈姆拉是知識活動的中心,因為它充滿了劇院和其他文化機構,哈姆拉擁有中東最負盛名的大學——貝魯特美國大學,從足球場延伸到海邊,綠樹蔥蔥和蔚藍大海組成就一幅幸福感滿溢畫面,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學習,想想都讓人心動。

    by doubleliker

    五處世界遺產

    黎巴嫩目前有五處世界遺產,包括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古城安傑爾(Anjar)、腓尼基的“太陽城”巴爾貝克(Baalbek)、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比布魯斯(Byblos)、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聚居地聖谷(Ouadi Qadisha),以及擁有諸多腓尼基和古羅馬遺蹟提爾。

    巴爾貝克神廟

    巴勒貝克是黎巴嫩最壯觀的考古遺址,位於貝魯特東北80多公里貝卡山谷的高處,在往北便是敘利亞 。

    by @koala_republic

    “巴爾貝克”在腓尼基語的意思是“太陽之城”,如今的遺址群是腓尼基文明與羅馬文明融合的產物,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羅馬遺蹟。其中酒神神廟儲存最為完整,甚至依舊可以欣賞到神廟頂部的精美雕像。

    by @arkeolojiyedairhersey

    至今人們都無法想象上千年前,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搬起巨石的。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羅馬人一點一點的建造出來了,如果世界上有奇蹟,想必就是這個樣子了吧。

    by @stephanieatalaofficial

    比布魯斯

    比布魯斯是腓尼基人的發源地,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人居住。幾千年來,比布魯斯與地中海地區的歷史密不可分,除了保留有較為完整的十字軍城堡外,還可一路從奧斯曼建築追尋到腓尼基神廟、從羅馬式教堂回到羅馬劇場。

    by @myown.sunshine

    提爾

    提爾擁有黎巴嫩最美麗的海灘,是一個可以安靜享受太陽浴或者愜意度假的好去處。羅馬時期的巴斯遺址群(El Bass Excavations)中不僅擁有哈德良時期所建造的巨型拱門,更有可以容納近兩萬人的大型競技場,被認為是羅馬時期所建最大的競技場。

    by @jubranelias

    從海灘到雪山

    黎巴嫩國土面積只有一萬多平方公里、不到北京總面積三分之二,地形卻是相當多變:這裡有蔚藍的地中海岸、綿延的沙灘,也有蜿蜒的山脈、深邃的峽谷和美麗的湖泊。你可以在一天之內享受海灘和山峰的美景。

    by @lebanonoutdoors

    by @jubranelias

    黎巴嫩的氣候條件也是許多中東國家所沒有的。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典型的地中海氣候讓夏季和冬季都非常宜人。夏季Sunny充足,天空藍到刺眼;冬季多雨,卻不會太過寒冷,一旦下雪,人們便高興地跑到雪山上去滑雪。

    by @m.a_wanderer

    by @jubranelias

    離貝魯特不遠的喬福山區(Shouf Mountains)是徒步愛好者的天堂。這裡有黎巴嫩最大的雪松自然保護區,是許多黎巴嫩人週末逃離喧鬧,享受清淨的好去處。

    by @jubranelias

    by @jubranelias

    美食推薦

    從灰燼中涅槃重生的貝魯特,無論是藝術、美食、酒店還是夜生活,都可以和倫敦、上海和紐約相媲美。

    黎巴嫩美食在阿拉伯美食界的地位,幾乎就是川菜在中國美食界的地位。人們一提到好吃的阿拉伯美食,首先想到的就是黎巴嫩菜。事實上世界所有城市的阿拉伯餐館裡,最貴最高檔的那個永遠都是黎巴嫩餐館。

    從傳統的冰淇淋店、時髦的咖啡館到繁華的炸豆丸子攤,甚至時尚的高階餐廳,都供應了景點的黎巴嫩菜餚。

    美酒

    黎巴嫩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紅酒產區之一。Château Musar、Domaine des Tourelles、Ixsir和Châteua Kefraya只是黎巴嫩生產世界級葡萄酒中的幾個酒莊。你一定要多試幾款酒。黎巴嫩最好的葡萄園大多位於貝卡河谷(bekaa valley)。這裡的土壤富含石灰石,又常年被黎巴嫩山脈積雪融化後形成的溪水灌溉滋養,晝夜溫差大,葡萄一年可接受長達240天的連續日照。

    咖啡館

    Kalei是一家超酷的咖啡店,隱藏在熱鬧的馬爾米哈爾大街(Mar Mikhael)社群的后街。咖啡店設計明亮而簡約,有著綠松石的木質百葉窗和一個可愛的小院子,掛滿燈籠的參天大樹提供了乘涼之地。

    派對

    貝魯特人是有名的派對動物,這也是一個不眠的城市,大可期待著在天台酒吧或者地下夜總會跳舞到天亮。沒有其他屋頂酒吧和夜店比Capitole更適合品嚐雞尾酒和跳舞了。這裡供應極其美妙的雞尾酒、音樂和難以置信的城市全景。如果你想體驗貝魯特夜晚的城市精神,這裡是必到之處。

    黎巴嫩早餐

    最地道的黎巴嫩早餐位於Mar Elias的Al Soussi。試下傳統Foul(帶檸檬、蒜泥和小茴香的蠶豆)和炒蛋配Gawarma(炒碎羊肉配香草)。

    超級沙威瑪

    Restaurant Joseph提供黎巴嫩最好的沙威瑪之一。完美的薄層,美味的新鮮麵包,配上多汁的生菜和醃菜。一切都是最好的品質,這就是為什麼它口味絕佳的原因。

    酒店推薦

    貝魯特默維皮克酒店

    Mövenpick Hotel Beirut

    這家豪華度假酒店位於貝魯特市中心,在地中海海岸擁有自己的私人海灘,你可以在Bourj Al Hamam Restaurant餐廳品嚐品質正宗的黎巴嫩菜餚,或在Hemingway"s Bar and Lounge餐廳一邊享受戶外用餐一邊欣賞大海全景。

    地址:General de Gaulle Avenue, Raouche, 35160 貝魯特, 黎巴嫩

    參考價格:人民幣1300元/晚起

    貝魯特里維埃拉酒店

    Riviera Hotel Beirut

    這家海濱酒店坐落於貝魯特海邊的濱海大道,廣闊私人海灘和享有全景的部分客房,可欣賞到Corniche海濱的一覽無餘的海景,或可俯瞰享有貝魯特美妙的海岸線景色的Riviera酒店海濱酒廊。

    地址:Corniche El Manara, Ras Beirut, 1103 貝魯特, 黎巴嫩

    參考價格:人民幣700元/晚起

    安全問題

    黎巴嫩,戰爭留下的創傷依舊曆歷在目,但同時這座城市又顯現出別樣的年輕活力。她是中東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儘管這個國家確實經歷了25年的內戰,但早在1991年就已經結束了,至今已經超過27年。儘管黎巴嫩和以色列戰爭發生在2006年,但僅持續了一個月。

    她與敘利亞接壤,但是邊界受到高度保護和控制,所以,敘利亞衝突進入黎巴嫩的可能性不大。

    by @jubranelias

    黎巴嫩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也是整個中東地區最自由的國家。它擁有最多的無神論者(尤其是年輕人),到處都可以買到啤酒,並允許在街上喝酒(而且很常見)。

    by @jubranelias

    黎巴嫩面積不大,從首都貝魯特出發,前往其他城市都可以當天返回。由於其他城市的住宿條件及治安情況都不如貝魯特好,建議以貝魯特為據點,前往其他城市進行“一日遊”即可。

    by @jubranelias

    實用資訊

    01

    匯率

    黎貨幣為黎巴嫩鎊(縮寫為L.L),也稱里拉,黎當地實行雙幣制,除黎鎊外還流通美元。近十年來,黎鎊兌美元匯率基本固定為1美元約合1500黎鎊。人民幣與黎鎊不可直接兌換。

    02

    時差

    中國比黎巴嫩快5小時。

  • 1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黎巴嫩全名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國土面積10452平方公里,人口大約623萬,GDP總量約為495.99億美元,人均GDP7980美元。據黎巴嫩媒體自己的報道:黎巴嫩海域的石油儲量6.6億-8.6億桶,天然氣儲量達20萬億-90萬億立方英尺。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集中了全國40%的人口,在1975年之前曾一度號稱“中東小巴黎”。黎巴嫩全國劃分為6個省——分別是:貝魯特省(首府貝魯特)、黎巴嫩山省(首府巴卜達)、北部省(首府的黎波里)、貝卡省(首府扎赫勒)、奈拜提耶省(首府奈拜提耶)、南部省(首府賽達),在這6個省之下設有25個縣,縣下設鎮。

    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在這裡開創了輝煌的文明,此後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先後統治過黎巴嫩。七至十六世紀初的黎巴嫩是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黎巴嫩。在盛行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黎巴嫩由於歷史上一直處於亞歐民族遷徙融合的交通要道上而成為各教派薈萃之地,其中基督教馬龍派、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伊斯蘭教什葉派三大教派在黎巴嫩三足鼎立。17世紀初黎巴嫩曾一度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隨即黎巴嫩三大教派之間發生了內耗,土耳其人趁機捲土重來。1831年黎巴嫩人透過同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結盟成功將土耳其人逐出黎巴嫩,然而土耳其人走後英、法勢力趁機開始在黎巴嫩擴張,英、法各自支援伊斯蘭教什葉派和基督教馬龍派搶奪地盤和市場。1842年土耳其重佔黎巴嫩,但此時英、法的勢力已在黎巴嫩滲透程度相當深了。1860年黎巴嫩發生馬龍派和什葉派分支德魯茲派的衝突,法國趁機出兵干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土耳其治下的一個自治區,實際上處於由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之下。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徹底解體滅亡,1920年黎巴嫩正式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1926年5月黎巴嫩共和國成立並頒佈了憲法,但法國扔在黎巴嫩保留相當的特權直到1943年11月22日,此後黎巴嫩才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在黎巴嫩獨立前夕各教派經協商達成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議長和總理分別由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人士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儘管如此黎巴嫩也沒能躲過中東地區普遍存在的教派衝突,國內各教派同境外同宗合作試圖提升自身在黎巴嫩國內的地位。從1975年4月開始黎巴嫩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內戰中黎巴嫩一共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流離失所。1990年黎巴嫩內戰各方透過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了內戰。外部勢力也趁黎巴嫩內戰之機在黎巴嫩境內擴張勢力: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游擊隊,直到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才從黎巴嫩撤軍;以色列則長期控制著黎巴嫩南部地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

    內戰前的黎巴嫩曾是中東的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內戰前黎巴嫩每年入境旅客達200萬人次,小小的黎巴嫩擁有各類星級飯店398家,床位約1.1萬張。但持續16年的內戰和以色列的入侵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1650億美元。1991年後黎巴嫩啟動了經濟復甦計劃並一度初見成效,然而在九十年代後期之後黎巴嫩經濟再度陷入困境——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債務攀升。2006年黎巴嫩和以色列爆發了一個多月的衝突,這場衝突造成了32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和70億美元的間接經濟損失。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黎巴嫩經濟反而在逆境中開始了自己的逆襲之旅——由於黎巴嫩中央銀行靈活運用外匯和黃金儲備應對得當使黎巴嫩經濟得以平穩渡過危機,實現逆勢增長,到2014年時黎巴嫩實現了1.5%的經濟增長率。

    黎巴嫩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54%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分屬遜尼派、什葉派及其分支德魯茲派,4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分屬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儘管伊斯蘭教人口處於相對多數,但黎巴嫩仍是中東地區一個相對偏西化的阿拉伯國家——近13年來黎巴嫩一直是個阿拉伯基督徒在政界、商界占主導地位、各教派勢力相對平衡的國家。由於地理環境的獨特性,黎巴嫩自古以來便是各宗教少數派和中東被壓迫少數民族的避難所。除了主體民族阿拉伯人外黎巴嫩還生活著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臘人等,他們分屬的宗教派別增加了黎巴嫩民族、宗教問題的複雜性。1992年按新憲法選舉產生的議會中共有10個教派取得了單獨的席位,另有一個席位給予了其他少數派的代表,庫爾德人的黎巴嫩國籍由於尚未得到法律承認,所以不能參加選舉。

    黎巴嫩軍隊現役總兵力約有6.5萬人,由法國和美國負責提供武器和訓練:這其中陸軍5.2萬人,編成11個旅和4個特種兵旅,配備有裝備坦克272輛、裝甲運輸車1400輛、火炮328門、反坦克炮218門、反坦克導彈400枚及各型高炮113門;空軍1700人,編成1個戰鬥機中隊、3個直升機中隊和1個教練救援機中隊,擁有2架戰鬥機和4架直升機。海軍大約2000人,裝備有7艘巡邏快艇和2艘登陸艇。除正規現役部隊外黎巴嫩還有隸屬於內務部的內部安全部隊、民防部隊等準軍事化部隊。

    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沿海一帶夏季氣候炎熱潮溼,冬季溫暖。全境按地形可以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谷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海拔3083米的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是黎巴嫩最高峰。利塔尼河是黎巴嫩最長的河流。黎巴嫩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是中東的旅遊勝地,主要景點有腓尼基時代興建的畢卜魯斯城、古羅馬時代興建的巴爾貝克城和十字軍時代興建的賽達城堡。此外黎巴嫩北部的雪山有很多滑雪場,這同樣吸引了大量遊客。位於黎巴嫩貝卡谷地外山麓的巴勒貝克神廟是黎巴嫩的著名古蹟,這裡位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東北約80多公里處,海拔約1160米。

  • 15 # ruixuezhaofeng

    黎巴嫩(Lebanon):重歸黎凡特

    它曾被稱作“中東瑞士”,又被國際輿論直指為“四分五裂的國家”;“但它蓬勃開放,為難民、持不同政見者和現代阿拉伯提供立足之地,基督徒和穆斯林在此共存。”

    黎巴嫩共和國面積1.04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2016)。

    黎巴嫩是個族裔同質性國家,95%為阿拉伯人,另有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希臘人等。它是唯一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和基督徒分別佔60%和39%,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英語。由於地理和多元開放等原因,境內僑民眾多,上世紀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現有35萬,敘利亞危機後來自東鄰的難民激增,2014年底已逾百萬,再有其他阿拉伯國家和歐亞等國僑民10萬以上。另一資料耐人尋味,海外黎巴嫩人是本華人口3倍多,他們在全球標誌形象只有一個——精於生意,活躍於中東、非洲、南歐、美洲等地,同理,黎巴嫩是世界少見的華裔小商販難以立足之地。

    族群一致,卻不能彌合源自教派、家族和政治的分歧。一般意義上講,黎巴嫩社會被劃分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兩大宗教族群,細分為前兩者加德魯茲三大派下屬17個不同派別。穆斯林中什葉派佔60%,多居南部務農;遜尼派約佔3成,集中在沿海城市,多從事商貿和政府行政;德魯茲人約佔10%,聚居舒夫山區,社群聯絡緊密。再有庫爾德人、阿拉維派等,已分別列入遜尼和什葉兩大派中。黎巴嫩基督徒則更復雜,20世紀40年代其人數佔全境51%,由於穆斯林極高的生育率和基督徒遷居他國而降至當下不足4成。其中的馬龍派始創於公元5世紀,一直以該國中部山區為基地,與法國關係密切,上世紀90年代前在黎政治經濟中影響最大,人數佔基督徒的3/4,再有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正教會、希臘天主教、新教等十多個教派。

    西方媒體曾這樣解讀黎巴嫩社會政治結構:它建立在代表各基督徒的馬龍派和代表各穆斯林的遜尼派的混合體之上,以各教派和封建領主合議制為基礎,教派依附於地方封建勢力,享有某種特定權力,治理國家的基礎是各教派間達成共識。每當他們出現分歧時,國家就會陷入危機,而當外界勢力干涉時,危機就會演變成內戰。該國地理環境支援上述分析,地勢多變,多山谷,相對封閉,各教派佔據一隅,長期經營,爭鬥始終無法化解。

    如今,黎巴嫩雖以88%的城市化率位列阿拉伯世界最高,割據一方的派別勢力相互掣肘依然。《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20世紀80年代以記者身份常駐貝魯特,他對該國的分析堪稱經典:黎巴嫩人作為個人而言,其社會認同和心理支柱傳統上都來自原始的關係——家庭、鄰居或宗教社團,被親情、友誼和宗教的紐帶相互連結在一起,而很少是來自作為國家的整體。他永遠是一個馬龍派、德魯茲派,或是遜尼派,然後才是黎巴嫩人;而且在屬於某派別之前,他先是該派別某一家族的成員。內戰和以色列入侵加強了這種趨向,它們把黎巴嫩人分為許多聯絡緊密的小家庭,或是村莊和宗教社團,作為一個國家,則使他們四分五裂了。

    黎巴嫩以腓尼基後裔為自豪。公元前3000年起,腓尼基人(希臘對迦南人的稱呼)居住在地中海東岸,他們發明了拼音字母,並跨海在北非建立迦太基。此後,這裡先後在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拜占庭等的版圖內。公元7世紀,它進入阿拉伯時代,同時也是黎巴嫩多元宗教的塑造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分支、派別,像馬龍派、希臘天主教、德魯茲派等進入這塊地理相對封閉的宗教“避難所”,歐洲十字軍東征又讓基督教影響擴大。1516年開始奧斯曼帝國統治時代,黎巴嫩處於半自治地位。19世紀40年代由馬龍派和德魯茲派主導北、南分治。一戰後,法國託管該地。1920年9月,法國決定成立以貝魯特為首都的大黎巴嫩(史上黎巴嫩與敘利亞長期在一個地理範圍內)。1943年11月,黎巴嫩獨立,1946年底,法、英軍隊全部撤離。

    黎巴嫩以“政治教派體制”為治國之基本,1943年,兩大教派政治領袖達成被稱作“民族憲章”的君子協議(亦稱“國民公約”,未成文),確認1、權力分配:總統、總理、議長分別由馬龍派、遜尼派、什葉派人士出任,議會席位和公職均按比例在各教派中分配;2、阿拉伯國家性質與同西方聯絡並行不悖;3、既不置身西方,也不與任何阿拉伯國家合併;4、在阿拉伯國家間衝突中保持中立。該憲章構成黎巴嫩政治生活的主線,由於穆斯林人口高增長帶來權力要求,1989年“塔伊夫協議”做出相應修改。

    在此基礎上,黎巴嫩致力於建設“多元社會”,而本質不變。一些在傳統宗教忠誠和家族聯絡方面各不相同的集體,在一個共同結構中共同生存。微妙的權力平衡、自身的教派矛盾與國際大環境下阿以衝突、強鄰干涉相交織,獨立後的黎巴嫩不得安生。

    20世紀60年代,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境內,招致以色列多次入侵,東鄰以“大敘利亞之夢”和抗以需要在黎駐軍3.5萬。1975—1990年內戰期間,外部干預、國內80多個黨派團體、30多支武裝力量將國家撕扯得四分五裂,殺戮、爆炸與暗殺成為常態,竟有“殺死一個人並站在他的送葬隊伍中”之說,受害者波及各教派和外來者,包括總統、總理、政要、族長、宗教領袖、成千上萬巴勒斯坦難民、241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2005年,前總理哈里里成為內外勢力爭鬥的犧牲品,不幸的黎巴嫩,永遠都是比其國土大得多的國際衝突中的失敗者。

    它被視為“中東的瑞士”,是一個有山、靠海、有錢、有多種文化的國度。貝魯特被稱作“中東巴黎”,很多中上層家庭日常會話使用法語。黎巴嫩女性在阿拉伯世界中最開放,不必戴面紗,可以參加選美,海灘上比基尼女郎屢見不鮮,就連黎巴嫩餐飲也登“大雅”,它是唯一叫得響的阿拉伯正餐。2016年該國實現GDP475億美元,預期壽命79.6歲,貧困率27.4%。

    形勢比人強,以、敘駐軍不再,沿海油氣報捷。關於重建和復興,人們抱有美好的設想和祝願,一些人把它視為中東的新加坡,是地區經濟和商業中心,另一些人想使它成為一個更具世界性的國家,重現昔日地中海璀璨明珠的光彩。

    黎巴嫩信心滿滿,這源於“黎凡特”,古代法語“升起”之意,指太陽昇起的地方,中東歷史一個泛指地中海東岸的地理名詞。作為一種觀念乃至精神,黎凡特寓意不同種族、教派、村莊固有的相處方式,共處、包容、共生、繁榮,它鼓勵黎巴嫩人相信,他們能夠建立一個融合17種不同的基督徒、穆斯林和德魯茲人於一體的現代阿拉伯國家。

    一如阿拉伯女歌唱家庫勒蘇姆《歸來吧,貝魯特》中的詠歎,恰似文學藝術大師紀伯倫《朦朧中的祖國》之傾訴。

  • 16 # 趣觀歷史

    謝邀。很多人對於黎巴嫩的印象,應該只有戰亂、貧窮,然而這個中東國家,其主體居民最初是信仰基督教的,日子也還過得去。如今因為內部矛盾和各方利益衝突,黎巴嫩雖然幾乎年年大選,但卻連選一個能獲得公認的總統都做不到,而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四十多年,國家一直處於無政府狀態。

    ▲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

    這個國家就是位於西亞的黎巴嫩共和國。說起來,黎巴嫩共和國早在1943年就獲得獨立,人口約有400多萬,面積不是很大,雖然國家不算很富,但也不算很窮,在西亞屬於不起眼的一個國家,真要管理起來應該也不算太困難。事實上,黎巴嫩建國初期,也有過幾任總統,幾十年來雖然沒能把它發展成像阿聯酋那種超級富裕的地方,但是國內政局還算穩定,百姓也吃得飽。

    ▲廢墟之上的黎巴嫩人

    然而在1975年4月13日,由於宗教原因,黎巴嫩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自此拉開了內戰序幕,國內陷入一片混亂。由於各大勢力關係錯綜複雜,打來打去誰也不服誰,因此雖然每年都會進行總統大選,有時候一年還要選好幾次,但是由於各派系裂痕巨大,黎巴嫩憲法又規定總統必須要獲得三分之二的選民支援,因此四十多年裡硬是沒選出一個被各派公認的總統,比如勒內·穆阿瓦德當了17天總統就下臺,緊接著的代總統薩利姆·胡斯甚至只“代”了2天。更有意思的是,憲法還規定總統只能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

    沒有各界公認的總統,自然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正規政府,國防事務尚且能由議會代為執行,而那些攸關民生的大規模的國家建設專案就沒法開展了,這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慢慢的,黎巴嫩人只能自行籌錢在生活區域建設供電系統、修路,畢竟不管怎麼樣,也得把日子過下去。再加上這麼多年各派混戰,三天兩頭換總統的事也習以為常,於是人們也就不再那麼在乎這件事了。直到2008年5月,在阿盟和卡達等八國外長組成的阿國調解委員會共同斡旋下,黎各派才達成“多哈協議”,選舉前武裝部隊總司令米歇爾·蘇萊曼為總統,至此終於塵埃落定。

    ▲黎巴嫩巴勒貝克-巴克斯神廟

    說起來,如今黎巴嫩基本就靠旅遊業過活。在古代,這裡是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數個大帝國的疆域,留存了不少名勝古蹟,再加上因為經濟不發達、城市建設比較差,倒是很好地保留了這些古蹟,甚至還有一種原始純樸的氣息,與周邊國家相比別有一派風情。此外,黎巴嫩當地的阿拉伯美女也是一道靚麗風景,首都貝魯特更是有“中東小巴黎”的美譽。因此近幾年,許多華人到這裡來旅遊或是購買一些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產品。作為旅遊大國和消費大國,中國非常受當地人歡迎,而黎巴嫩經濟也逐漸對中中國產生依賴。

    參考文獻:

    《列國志:黎巴嫩》

  • 17 # 澹奕

    地處地中海東部的小國黎巴嫩曾因經濟繁榮、風光如畫而被譽為“中東小瑞士”,其首都貝魯特更加是富豪雲集高樓密佈,也被稱作“中東巴黎”。20世紀後期因戰火陷入衰退,而今逐漸恢復安定後再度迅速繁盛起來。

    整體上,黎巴嫩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第一,地處交通要衝,國小而資源匱乏;第二,歷史悠久,西化開放程度非常高;第三,歷經動亂而鳳凰涅槃,經濟迅速恢復崛起。

    黎巴嫩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當時腓尼基人在這裡興建了港口,而後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都曾佔據過此地。歷史上的黎巴嫩因地處交通要衝而貿易發達,興旺一時。黎巴嫩全境多縱向分佈的山脈、谷地與平原,多屬於地中海氣候區。整體上並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不僅種類少而且匱乏商業開採的價值。

    通常情況下,黎巴嫩被認為是最西化的中東國家,在這裡“面紗與比基尼並存”,很多遊客來到黎巴嫩都會有一種置身歐美的感覺。

    近代,擺脫法國之後的黎巴嫩傾力發展銀行業與旅遊業,如今這兩大產業也佔了其經濟總量的65%以上。

    陷入戰亂之前,黎巴嫩是整個中東最繁榮的存在之一。來自於歐美的富豪與阿拉伯的王族都非常熱衷於黎巴嫩,貝魯特的港口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遊艇碼頭之一。由於自然條件特殊,遊客們甚至可以上午在黎巴嫩東部的雪山滑雪,下午到西部沿海的沙灘漫步。

    正因如此,當時的黎巴嫩被譽為“中東小瑞士”,而其首都貝魯特被稱作“中東巴黎”。

    不長久以來黎巴嫩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與伊斯蘭教眾們都得以共存,甚至黎巴嫩議會的席位也是各教派都有份的。20世紀後期黎巴嫩因陷入戰亂而經濟衰退,然而在動亂結束後,黎巴嫩卻又迅速恢復了繁榮。

    與其他穆斯林國度不同,這裡普遍世俗化甚至比土耳其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國際選美大賽中,黎巴嫩佳麗也摘奪過桂冠。儘管沒有豐富的石油,但其年經濟發展水平卻並不低。

    綜述,黎巴嫩是個開放與包容、傳統古老與現代化能夠在此共生的神奇之地,歷經戰火之後浴火重生,重新繁榮的地方。

  • 18 # 得亮1

    黎巴嫩貧窮落後,由於戰略位置的原因,近總被各軍事強國提及。任何貧窮落後都不外乎二個原因:一是國內政壇內鬥內亂不斷,形不成強有力的統一領導。二是因戰略需要總被不同勢力方利用造成國家分裂。不過在中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教派矛盾衝突不止⋯這幾個問題不解決,這種國家的人民將永無寧日。

  • 19 # 甜嘟爸爸觀察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戰亂、貧窮、無政府狀態是黎巴嫩的代名詞。黎巴嫩,地處西亞地中海沿岸,全稱為黎巴嫩共和國,1943年獲得獨立,人口約600萬,面積1.04萬平方公里,在西亞屬於不起眼的一個國家。

    黎巴嫩自1943年建國初期,也有過幾任總統,幾十年來,國內政局還算穩定,百姓也能夠吃飽飯。但自1975年4月13日,由於宗教原因,黎巴嫩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自此拉開了內戰的序幕,至今國內還是一片混亂。由於國內各大勢力關係錯綜複雜,一個不服一個,派系裂痕很大。因此黎巴嫩每年都會進行總統大選,有時候一年還要搞幾次大選。黎巴嫩憲法規定,總統必須獲得三分之二的選民支援,因此四十多年裡硬是沒選出一個被各派公認的總統。既然沒有公認的總統,自然就沒有統一的政府,使黎巴嫩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許多國家建設專案無法開展,各項事業發展緩慢。在2008年5月,在阿盟等八國調解斡旋下,黎各派達成“多哈協議”,選舉前武裝部隊總司令米歇爾·蘇萊曼為總統,從此內戰才算塵埃落定。

    談到黎巴嫩的經濟,由於經濟發展滯後,基本上就靠旅遊業生活。黎巴嫩國內有許多古代存在的名勝古蹟,由於經濟不發達、城市建設差,這些名勝古蹟倒是儲存完好,別有一派原始純樸風情。首都貝魯特則有“中東小巴黎”的美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不想結婚的男性女性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