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方研習者

    首先追求所謂的口感,其次追求所謂的營養,再者最求檔次!所有的獵食者都是心態上出了問題!才導致對野生動物敬畏全失,人類真的把自己當神了,萬物之靈就可以為所欲為嗎,實則不然。

  • 2 # 吉月文

    物以稀為貴。吃野味吃的並不是野味本身,而是這背後所帶來的那種地位和權力。

    野生動物的價格相對較高,能夠吃得起野生動物,實際上也就反映了一個人的經濟地位。能夠經常吃,則間接反映了一個人的經濟實力雄厚。其實除了現在在網上被人口誅筆伐的蝙蝠果子狸之外,野生鮑魚,野生的海參等海鮮食品其實一直頗受追捧。只不過由於在生物進化鏈條上,這些生命和人類關係較為疏遠,不大可能發生傳染病的轉移,所以就沒有現在這麼大的爭議。

    除了經濟地位以外,還有就是社會地位。有部分人以為自己身份高於普通民眾,享有特權,突破社會法律的限制食用野生動物。這種情況實際上也是存在的。

    除此之外,還有少部分人是因為獵奇心態而導致的。比如在前幾年就曾經發生過獵殺熊貓食用熊貓肉的惡性案件。犯案人並不是高官巨賈,就是當地的農民。所以不存在彰顯社會地位的目的,主要還是因為好奇想了解一下熊貓肉是什麼滋味。

    其實退回來說,野生動物並不是不可以成為食材。其實海鮮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野生的,因為根本就沒有辦法人工養殖。比如帶魚作為深海魚類,根本無法人工養殖。現在所有的帶魚都是野生的透過捕撈獲得。現在的國家法律限制主要是在保護動物上面,對於一般性的野生動物,事實上並沒有禁止捕獵。當然現在確實有必要重新調整法律。一方面,要強化對於保護動物的管制。另外一方面,對於可能引發跨物種傳播病毒的野生動物,也要加強監管。這種監管不能簡簡單單的停留在不允許使用的這個角度上。現在有很多的特型寵物,就算不使用密切和人群接觸,也有可能成為病毒來源。所以寵物市場其實也要加強監管。

  • 3 # 情感品讀社

    這個問題真的讓人很是慚愧,是啊,為什麼我們有那麼豐富的食材,還是不能放過那些珍惜的野生動物呢?歸咎於根本,還是慾望在作怪。

    記得當初去某城市找朋友旅遊的時候,此處就不提是哪裡了,省的大家地域攻擊。然後到了那個地方我是很喜歡,風景特別好,朋友也很熱情的招待我:去吃點你吃不到的東西。

    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吃不到的東西,自然就是野味了。我心裡也詫異了一下有些疑惑,所以就追問他到底是什麼。當他跟我說了以後我覺得真是不可思議,隨後以我不敢吃為理由讓他取消了那次行動。猶記得當初他就像顯擺一樣的表情跟我說那句話,我後來才明白,原來讓他們吃野味的原因不是因為美味,而是面子和慾望...

    稀有的東西,能使人的面子得到很大的充實,比如稀有的首飾、稀有的汽車等等,當人們沒有足夠的錢財來得到稀有的首飾汽車等,就想到了稀有的食材!中國人“愛面子”的傳統終究還是方方面面吶!

    不想呼籲什麼,但真的想讓人類驚醒,如若澳大利亞的大火死亡的是10億人,你們還會如此淡定嗎?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聞香書坊

  • 4 # 語留人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一點就是人們的獵奇心及虛榮心趨勢的。

    網路盛傳的十大美食啥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有的甚至可以用殘忍來描述烹飪之手段,有的製作方法可以說是腦洞大開。

    當人們有條件不僅僅侷限於溫飽了,就得變著花兒想辦法吃了。

    烹飪方法是一方面,然後就要考慮吃點沒吃過的東西了,這個也屬於正常的一種思維吧。不光是在吃的方面,穿上面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啊,牛皮、羊皮不夠用了,就弄啥狐狸、鱷魚等等,其實都是好奇、虛榮、不滿足現狀的一種體現。

    其實,這件事先別怪別人,放自己身上想想,如果自己有經濟條件,而且身邊很容易就可以搞到野味,也沒準會好奇試一試,這也是說不準的,只是每個人的控制能力不同罷了。這就又上升到哲學的理論上了。

    歸根結底啊,人類永遠是貪婪的,只是表現不同罷了,按現在的情況來講,真的是要靠國家強制手段,加強管理,單憑道德上的約束似乎是難了一點。

  • 5 # 後擊搏發

    泱泱中華幾千年歷史,已優化出可供食用的諸多動植物,但為啥還有人以吃野生動物為榮?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跟這次的疫情也相關,雖然野生動物都是沒有經過衛生檢疫,帶有很多未知的病毒和細菌,但是仍然很多人喜愛吃野味,且樂此不疲,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公共衛生事件,03年的非典和這次的新型肺炎都是因為野生動物攜帶的病菌引起的。希望在此次疫情之後,國人食用野生動植物的情況有所改觀,甚至完全消失。

    為什麼有些人要吃野味呢?

    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1、獵奇心理,中國有句俗語:“物以稀為貴”,相對於圈養的食用動物來說,野味相對較難獲得,需要一些人到野外去捕獲才能吃到,一些人抱著獵奇的心理想嚐嚐味道;

    2、覺得營養價值高,社會上有一些所謂的專家,他們宣傳的理論很多是說野生動植物相對於圈養或種植的動植物,營養價值更高,食用對人體有更多好處,其實已經多次被證明,這樣的理論是謬論,家養的跟野生的營養價值區別不是太大。但是人們往往以訛傳訛,總是想方設法的去吃野味。

    3、炫富心理,中國的文化裡面描述食材的高階喜歡用一個詞:“山珍海味”,導致很多人覺得山村野外的野生動植就是最高檔的食材,還有野生動物相比較人工繁殖或種植的動植物來說,價格確實要高很多,常吃野味也是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所以很多人吃野味就是為了曬一曬炫一炫表示自己的生活水準很高,這種人也是佔不少的一部分。

    4、喜歡吃,一些野生動物因為在野外食物豐富且活動量大,肉質相對來說要比養殖的更細膩,味道更鮮美一些,很多人吃過之後覺得味道口感好,就喜歡上了吃野味。

    野生動物都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直接進入餐桌的,而且很多是國家保護動物,我奉勸喜歡吃野味的人,以後跟大家一起杜絕吃野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要讓這樣的新型肺炎疫情再次出現。
  • 6 # 人生在世詩酒花

    幾千年的悠久文化卻沒有教會我們要與自然和平相處的道理。大自然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生存必須品,但人們卻一再的挑戰自然,盲目索取,用以滿足自己的味蕾,勢必會遭到來自自然報應。

    人類之所以食用野生動物:

    一種可能是來自於炫耀、虛榮。當人們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社會地位,為了證明自己,他們便會透過某種方式對外界展示,但又不能過於直白,所以便有了餐桌上的山珍野味,珍饈佳餚。

    一種可能是來自舌尖上的誘惑,一種獵奇心理。當普通食材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味的追求時,人們便把魔掌伸向了未曾品嚐過的野生動物,希望從它們身上體味來自的味蕾刺激,滿足好奇心。

    還有一種就是人們的養生心態。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所食用的大多數食物都是人工種植或飼養的,其中含有大量的新增劑、催化劑。出於健康考慮,人們就會產生一種想法:天然野生的,就是綠色健康的,就是營養豐富,就是對人體有保健作用的,所以野生動植物便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餐。

    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但人類的行為卻在反其道而行之,切記先賢“天人合一”的古訓,迴歸人與自然的平衡。

  • 7 # 言者青青

    這個問題提的好。這不是單純的吃食問題,出現這種令人費解的事,裡面肯定包含著更深的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把問題解開。說穿了,這是一個“三觀”問題。

    “三觀”(網路圖片)

    有人為什麼以吃野生動物為榮?關鍵問題是他們的“三觀”出了問題,發生了變化。

    “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到底是為什麼而活著?“醉心於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自身的物質利益”(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傳》。

    《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古文化薰陶下,形成了“三觀”,用“三觀”來指導和發揚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但是,隨著人們的生活不斷提高,這種無私為公的思想教育開始淡薄。這種淡薄,是因為人們在當今社會“一切向錢看”的歪風中,迷失了前進的路,所以,“三觀”開始發生了變化。

    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人,似乎在告訴社會,人活著就是為了錢而活著,因為錢能使自己獲得享樂。結果呢?為錢而活著人所產生的悲劇比比皆是,其中就有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人。

    這些人吃野生動物的目的就是為了顯擺自己多麼有錢,把吃野生動物與自己有錢富貴相聯絡,結果呢?

    這次“新冠”突發事件,就是很好的例項。與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人有直接的關係。他們為了虛榮,肆意撲殺亂吃野生動物,以此為榮。因此造成了武漢“新冠”爆發,殃及全國。這不是犯罪又是什麼?!

    事實證明:是虛榮心和私慾扼殺了他們。是虛榮心和私慾誤導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人的真正原因。假如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人連飯都吃不飽,他們可能去撲殺食吃野生動物嗎?根本不可能的。虛榮心和私慾才是扼殺以吃野生動物的人的元兇。

    從有人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三觀”中,使我們認識到:人需要不斷地教育自己,強化自己的“三觀”,明確人活著目的,要做事,做好事,為自己和他人,不能有私慾和貪慾,要行善積德。

  • 8 # 畫月成眉

    首先是消費理念問題,有些人總是認為人工飼養的動物,吃的飼料裡面添加了很多的抗生素和激素等東西,肉裡面有殘留是免不了的,會影響身體健康。人工種植的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也會使用很多化肥和農藥,也會存在殘留問題。覺得野生的動植物,在純天然,無汙染的環境中長大,沒有那麼多殘留。加上生長的時間長,認為營養成分會比養殖的高,對身體健康有利。

    其次是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作祟,認為人工生產的動植物到處都是,天天吃,吃膩了,想吃點不常見的東西。所以,吃野菜和野生動物成了時尚,甚至認為是養生和有品味的象徵。在菜市場不但野菜比種植的蔬菜貴,野生的動物比家禽家畜貴,就連半野生(所謂放養的)都比正常方式養殖的更受歡迎,也更貴。

    還有就是野生的東西畢竟是小眾的,很難弄得到,所以價格貴,一般的人消費不起。導致吃野生的東西,特別是野生動物成為有錢、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比方說,如果請重要的人物吃飯,沒有野味就覺得拿不出手,不成敬意似的。於是“有野味”就成了最吸引人的噱頭,都不去考慮那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野生動物是不是含有毒素,會不會帶有能讓自己致命的病毒。即使想到了,也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會被感染。

    當然,還有商家的炒作,等等。

  • 9 # 浪費口水的魚

    大部分人吃東西考慮的東西是好不好吃,吃不吃的飽了!

    有些人,再考慮吃些什麼讓我有面子,能顯擺我,體現我與眾不同!

    有些人,再考慮普通食物不能讓我得到營養,我吃些啥就能讓我大補!

    這些都是主動的人,被動的人是被朋友親戚叫去了吃,不見得喜歡,也不見得討厭,嚐嚐唄!

    其次國內飯店競爭不是一般的大,普通的你不見得比的過人家,只能有些歪路子,客觀上提供了溫床!

  • 10 # 李優購

    首先是消費理念問題,有些人總是認為人工飼養的動物,吃的飼料裡面添加了很多的抗生素和激素等東西,肉裡面有殘留是免不了的,會影響身體健康。人工種植的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也會使用很多化肥和農藥,也會存在殘留問題。覺得野生的動植物,在純天然,無汙染的環境中長大,沒有那麼多殘留。加上生長的時間長,認為營養成分會比養殖的高,對身體健康有利。

    其次是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作祟,認為人工生產的動植物到處都是,天天吃,吃膩了,想吃點不常見的東西。所以,吃野菜和野生動物成了時尚,甚至認為是養生和有品味的象徵。在菜市場不但野菜比種植的蔬菜貴,野生的動物比家禽家畜貴,就連半野生(所謂放養的)都比正常方式養殖的更受歡迎,也更貴。

    還有就是野生的東西畢竟是小眾的,很難弄得到,所以價格貴,一般的人消費不起。導致吃野生的東西,特別是野生動物成為有錢、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比方說,如果請重要的人物吃飯,沒有野味就覺得拿不出手,不成敬意似的。於是“有野味”就成了最吸引人的噱頭,都不去考慮那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野生動物是不是含有毒素,會不會帶有能讓自己致命的病毒。即使想到了,也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會被感染。

    當然,還有商家的炒作,等等

  • 11 # 漁樂美食

    最初接觸到野味,還是大學畢業的時候,經常去某市參加每年兩次舉辦的出口商品交易會。看到一些客戶,特別喜歡吃蛇,對於從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來說,完全無法也不敢接受,多年過去了,我還是沒有嘗過一口。

    對於喜歡吃野味的人,大部分人表示不理解,雖然一些野味確實有他的營養價值,但是飼養家禽的營養價值同樣很高,在這個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大部分人是不缺營養的,而是營養過剩,沒有必要再去依靠吃野生動物來養生。

    如果每個人都不吃野生動物,那麼就沒有人會經營野生動物。因此,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做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 12 # 盛富全

    我們祖先都是從原始社會來的,我們基因裡帶的,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就是想吃肉,這叫基因記憶。但是現在吃肉不過癮,有些人好奇心重。

  • 13 # 匆匆那年一路向北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有次在田地裡收麥子逮到一隻野兔,全家人高興的不得了,因為一年到頭也吃不到幾次肉。哪時候糧食匱乏,更別提什麼雞鴨魚肉了,抓野味也只是單純的解決溫飽問題,改善一下伙食。哪時候能做到點野味高興的不得了,都不捨得吃。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在已經解決了溫飽並且目前吃的很好的情況下還有一些人逮捕野味。個人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虛榮心,在大家雞鴨魚肉正常的家禽都能吃的很好的情況下總有某些人搞點不一樣的,顯得自己有多麼的與眾不同,多麼的了不起。這樣他就感覺在別人的心裡自己有多麼的了不起,殊不知有多麼的自欺欺人!

    2、偏方、謠言,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各種正面的和負面的資訊都接踵而至,讓很多人都分不清真假,甚至有些人打著專家的名號宣傳一些都沒證實的虛假資訊。比如:某某某動物的身體的某個部分對於治療什麼病有獨特的療效;吃了某某某動物能延年益壽;等等這些資訊太多太多,導致有部分人信以為真,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得到。殊不知不但沒有效果,反而野生動物身體攜帶大量的細菌。

  • 14 # 歲月不負1985

    泱泱中華幾千年,有著無數璀璨的歷史文化,創造無數的文明流傳四方,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的糟粕,比如喜歡吃野生動物,或者有些人辯解說因為國人窮慣了,改革開放後慢慢富裕起來,才短短几十年,所以改變不了吃野生動物的習慣。但這些我認為都不是理由,真正的理由我認為有幾點:一是思維的固化,部分人看到野生動物就想著抓到手中吃掉,而沒有向發達國家那樣想著如何保護;二是過度強調營養,大部分人堅信野生動物味道美味,營養比養殖的家禽要全面,三是人性的貪婪,部分人不滿足於普通的吃喝,卻以吃稀奇的野生動物為榮,就像那些喜歡炫富的人一種心理。

  • 15 # 真至聖閒人

    食用野生動物者,其食用本意可能是要營養、要健康、要長壽,普通的食材已經滿足不了口腹之慾。這種人的心裡是過快發展的經濟社會,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

  • 16 # 梨山烏龍

    多種因素:吃的人多以獵奇、炫耀心裡,吃的時候,慾望虛榮迷失了人性!

    但不知道那是毀壞人類和自然和諧生存的環境!

  • 17 # 小說家我夢

    “食,色,人之性也。”對於吃是人的本能,能夠吃好是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於吃野生動物這種現象,從古至今一直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意識及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看待“吃野生動物”這件事情上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然現如今依舊有很多人喜歡吃野生動物,很多人也表示強烈譴責,於是很多人便想問了,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是因為他們錢多,愛慕虛榮,還是因為他們的口味比常人要重,拿野生動物,打打牙祭。

    當然在如今大部分人已經不缺吃穿,吃野生動物絕大多數都是愛慕虛榮的心裡表現,但也不全是,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時間線放長一些,看看古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絡。

    吃野生動物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

    在“菇毛飲血”的原始時代,人本就是靠獵取野生動物為食的,當時吃的自然都是野味(當然,早期人類也是野生動物口中的“野味”)。

    在中國的文獻中,關於“野味”的記載同樣史不絕書。

    五嶺之南,氣候溫暖,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潮州,著實被當地的飲食風俗嚇了一跳,他在《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就一口氣例舉了鱟、蠔、蛤等幾十種令他“莫不可嘆驚”的食材。

    宋代的周去非《嶺外代答》更是總結,“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晚唐五代人劉恂所撰的《嶺表錄異》同樣記錄了當時嶺南地區的一大堆野味食材:鳥類有越王鳥、貓頭鷹、鷓鴣;蟲類有蛇、蜈蚣、螞蟻……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還算是“蛇饌”。這種野味的名氣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魯迅先生說過,“或者他是廣東人,想吃蛇肉。”也就是說,蛇肉已經成為廣東菜的一大特色。

    宋代的大詩人兼大吃貨蘇軾在《聞子由瘦》詩“土人頓頓食諸芋,存以燻鼠燒蝙蝠”末尾自注所說的那樣,當時在“澹耳(在今海南島)至難得肉”。

    在古代,一些地方生產落後,生活條件艱苦,需要以野味彌補蛋白質攝入不足,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生活在極地的因紐特人至今仍然被允許捕殺鯨魚,也是因為如果失去了這種“野味”,他們自身的生存都是一個問題。

    即使到了今天,不少酒樓、飯店,依舊兼營烹燉昂貴的野味菜譜。吃蛇肉、吃果子狸、吃貓肉、吃鱷魚肉、吃穿山甲肉、吃貓頭鷹肉……

    之所以會如此,或許有“藥補不如食補”的影響,人們希望透過食補達到強健身體的目的。

    又或者是獵奇嚐鮮之本性,在封建王朝宮廷舉辦的節慶活動中,罕見的“野味”則被當作一種“恩寵”的標誌……不獨東方王朝如此,古代羅馬帝國也無法免俗。據說赫利奧蓋巴勒斯皇帝(218年-222年在位)曾經用600只鴕鳥的腦來招待客人,這顯然不是單純能用“滋味好”來解釋的。

    所以談古論今,至於現代人為什麼依舊喜歡吃野生動物,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

    一,溫飽思淫慾。一些人覺得吃些常見的食物太乏味了,不免有一些人便動起了吃野生動物的念頭。

    二,虛榮心作祟。一些人覺得自己吃過“魚翅”,吃過“熊掌”在他人面前便有顯擺地談資。以此來證明自己有高消費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有錢。

    三,以肉做藥來滋補身體。因為在很多人的意識裡總覺得“物以稀為貴”,吃野生動物那當然就會比吃普通動物的營養價值要高。(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二者差別並不顯著,只是人心裡作怪,由此一些並不怎麼富裕的農村人吃野味的也不少)

    但這幾點歸結在一起就是人類的貪慾使然,也就是人性使然。

    如今正值疫情爆發時期,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待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這件事兒上有了更深地體會。

    但願自此災難過後,再也沒有人吃野生動物了,畢竟野生動物也是鮮活的生命,我們人類沒有權利去主宰它們的生命。

    筆者希望不會再有人以吃野生動物為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名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