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低調有內涵的紳士
-
2 # 緘默的誰
文化差異體現在細緻入微的平凡中,衣食住行走路說話中都能提現出來,舉個例子,我國吃飯的方式是幾個人坐一個桌子,然後一桌子菜一起吃,這反應出了幾點,從菜的樣式來說都是熱菜,不論什麼菜一定要追求好吃,這就回失去菜本身的部分營養,這說明我們追求美味享受高於在營養上的需求,提現出了我們娛樂至上而不是實用至上的消費理念。一桌子菜吃不完會造成大量浪費,但為了面子或滿足食慾還要點一大桌子菜,這說明了我們愛慕虛榮鋪張浪費的文化內在。菜品多樣,什麼都敢吃,對自然貪婪索取大量獵殺野生動物來吃這說明我們貪婪不仁,網路盛行虛擬文化產業發達,說明我們內在精神和現實生活空虛,在虛擬網路中肆意攻擊一些名人,說明嫉妒心理極強。其實這些才是真實的文化,被拿出來大肆宣傳的都是一些虛假文化,就拿北京奧運會上的開幕式來說,那些營造的都是假象而已
-
3 # 藝術公報
東方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這就存在著中西方文化中,隱私方面的差異:
東方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瞭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
西方人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
-
4 # 做你的知心朋友
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飲食文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飲食特點,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的不同,所能提供的飲食自然不同,久而久之,發現出了特色明顯的當地飲食文化。
2.服飾文化。各地由於信仰不同,氣候不同,各地的服飾隨著時間的演變,造就了不同的服飾文化。
3.信仰。信仰是人們生活的精神寄託,悠久的文明發現,不斷了解世界,也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代代相承,信仰的區別越來越大。
4.方言文化。最初人類沒有形成大一統,各地的交流非常的少,口音以及語言千差萬別,地區的整合僅僅幾千年,可誇地區的大規模融合僅僅幾百年,所以方言還不得統一。
-
5 # 痛點歷史
霍夫斯泰特: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式"。
文化不是一種個體所體現的特徵,文化差異是因為受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社會,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群體,不同性別,不同的職業等,從而導致思維和生活差異。
例如1.中西文化差異,中國抽象和感性思維,從國畫和詩詞中體現,西方思維務實,冒險探索求證問題本質。中國重上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反對極端個人主義。西方重個體主義,崇尚自由,重視自己的人權。中國道德觀含蓄,內斂,中庸,重人情,更理智。西方道德觀重契約。
2.南北方文化差異,魯迅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
3.男女文化差異,身體結構不同,心裡結構也不同,大部分男性溝通直率,大部分女性講話委婉含蓄,對結果和和過程重視度差異。
4.身份階層文化差異,不同身份導致思維方式的差異,語言的差異。
5.不確定因素導致的文化差異
-
6 # 生活品牌觀察
可以從三個方面分辨文化的差異。
首先是能看見的,即視覺系統。它將文化的理念、行為視覺化、具體化,是文化涉及面最廣、效果最直接對內、對外傳遞資訊的部分。比如江南文化的細膩與塞北文化的粗獷,從外部就能看出來。
其次是行為模式,是可以感受到的文化。它是指人的行為方式的不同。在不同區域、不同企業都能感受到這種不同。
第三是理念系統。重點是世界觀、價值觀等。理念是處理日常行為的源頭,是文化的源泉。一個企業的經營、原則都是由理念衍生出來的。
-
7 # 行跡江南
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資訊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係,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閤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薑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讚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讚美有加。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讚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暱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絡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訊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 “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程序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瞭解物件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物件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 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瞭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慾?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係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係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3、讚美
在英語國家,讚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讚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讚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讚美別人髮型的很多,讚美別人漂亮頭髮的很少。對別人的讚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幹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裡,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開啟。如果當面開啟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開啟稱讚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7、詞彙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裡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匯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
8 # 茜歐奶奶
一,飲食方面:
中國人習慣於以五穀為主,蔬菜為輔,肉食只是一般的搭配。漢民同胞喝白酒只是小酌,中國人喜歡喝茶,吃飯用筷子。
西方人更喜歡吃肉,喝葡萄酒(量大小我不知道)習慣喝咖啡,吃飯用刀子、插子作為工具。
二、治病的理念不同
中醫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主張天人合一、辨證論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有陰陽五行學說,並可以隨時轉換。中醫可以根治疾病。
西醫是把人的狀態和體徵作為醫治疾病的主導因素,哪兒疼醫哪兒,透過儀器裝置檢查和解剖、吃西藥或直接用刀子清除病灶作為醫治手段。優點,就是快、準,但不去根兒
三、其他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比較謙和,處事比較溫良恭儉讓。西方人比較強勢,喜歡張揚。
中國人家庭觀念強,家長對孩子責任心極強,結婚、生子負責到底。西方人孩子到了十八歲,必須獨立。
中國人君臣父子,論資排輩兒,西方人老少父子一律平等,小輩兒對晚輩兒直呼其名。
中國人比較勤儉,過日子細水長流,喜歡存錢,以備不時之需。西方人花錢大手大腳,有多少錢花多少錢。
中國人的文字是方塊兒字,是象形文字。西方人的文字,是字母兒,是拉丁文字。
中西方文化差異還有很多很多,本人的知識和精力有限,就只能說出這麼多。至於如何看待?我覺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
方面,中西方文化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之處,世界是個地球村,全世界人民應該團結起來,揚長避短、求同存異,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以上是我的回答,肯定錯誤百出,就請各位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這是一代一代人總結篩選適合我們生活的結晶。文化有交集的,也有差異的。
文化差異在我看來體現在以下幾點:
1.飲食文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飲食特點,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的不同,所能提供的飲食自然不同,久而久之,發現出了特色明顯的當地飲食文化。
2.服飾文化。各地由於信仰不同,氣候不同,各地的服飾隨著時間的演變,造就了不同的服飾文化。
3.信仰。信仰是人們生活的精神寄託,悠久的文明發現,不斷了解世界,也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代代相承,信仰的區別越來越大。
4.方言文化。最初人類沒有形成大一統,各地的交流非常的少,口音以及語言千差萬別,地區的整合僅僅幾千年,可誇地區的大規模融合僅僅幾百年,所以方言還不得統一。
不過當今世界文化交流已達到高峰,差異正在逐漸縮小,文化也在加速融合。但是有些文化差異會始終存在,根深蒂固,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