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lexandria成長記
-
2 # 可可話情感
肯定是需求長期沒有被滿足,內心壓抑的結果,小小年紀心理壓力爆了,父母去學學怎麼做父母吧,而不是找孩子的問題。 感覺你們問題太多了,滲透到方方面面孩子才會這樣。
-
3 # 070809lele
首先很高興和你探討這個問題,先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有一個小女孩,今年上一年級,一天下午呢,老師打電話給家長,就說這個小女孩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呢,一句話也不說,明明知道怎麼回答,但是就是不說話。後來老師打電話給家長,問他遇到什麼什麼情況,家長呢也不明白,這個小女孩平時呢,很聰明,很伶俐,學習成績也很好,回答問題非常積極,那麼今天怎麼會一直保持沉默呢,放學了,家長把她接回了家,孩子還是一句話都不說,自己在房間裡面哭…媽媽也很聰明,一直呆在房間裡面陪著孩子,孩子哭完了之後呢,她媽媽就問她為什麼不說話?這時候呢,孩子的心情也平靜了下來…邊擦眼淚邊對媽媽說:昨天禮拜天,我跟你說話,你在玩手機後來我問你說的什麼,你說你不知道,在公園玩的時候呢,你又不陪我一起玩,我在玩你就又在玩手機,我跟你說話呢,你不是嗯,就是啊哦,不止這一次,而且是很多很多次…我現在不說話,不理你們,也讓你們感受一下…這時候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平時太沒有把孩子當回事了,玩就陪孩子放下手機好好玩,溝通就放下手機,很認真地跟孩子好好溝通,媽媽內心也十分內疚。後來呢媽媽很誠懇的向孩子道歉了,孩子也接受了…最後呢,我們總結一下,其實孩子很多問題,反應出來了我們家長自己本身的問題,我覺得家長能做好榜樣,把孩子當成同事一樣尊重,是有必要的…那麼最後呢希望這個小故事可以幫到你,謝謝。
-
4 # xl8076
我認為起因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家長。選擇沉默大概是家長太強勢,孩子只有已沉默對抗。直接對吵,是孩子的爆發。對吵說明大人也在吵囉!因此,首先是家長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才能讓孩子信任你,和你和解。
-
5 # 林之513
現在的小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聰明多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時代發展、前進的標誌。
如果你的孩子,在五歲時就學會跟你回吵或者說直接涼你一邊,不迴應你的說教,這是你的小確幸。因為,家中有新的能幹成員在掘起,也是提前告訴你,教育方式方法得隨時代前行而改變。
我們家的寶寶今年五歲,過了年就是六歲了。二歲時,話還沒說周全就學習畫畫;三歲時,學圍棋,每年都參加圍棋考級活動,現在拿到八級證書;2019年下半年開始學習鋼琴
-
6 # 媽咪驛站
孩子成年之前至少要經歷2個叛逆期,一個是幼年時期,一個就是青春期。
你寶寶5歲了,現在開始叛逆,說明他已經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了,你應該高興,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會自己去思考問題,而不再是像小時候那樣,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了,他已經過了鸚鵡學舌的時間段,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所以在遇到他跟你意見相左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吼他,罵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好好說話。
著名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講過“孩子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大人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妨先反思下自己。
為什麼我們覺得寶寶叛逆?
因為我們講的話,他們不聽。為什麼不聽?是我們講的不對,還是他有不同的想法,再或者是我們看不慣他做事拖拖拉拉?我們有沒有認真的聽過他們的訴求,有沒有用平等的身份去思考他們的立場?你瞭解你孩子在你所謂的叛逆的背後是什麼訴求麼?
如果你這些問題都沒有弄明白,只是一味的要求他這樣,要求他那樣,他當然會不服氣,孩子不是機器,他見識的越多,想法就越多,如果在幼年時期你就用吼的方式跟他溝通,那麼他大了,到了青春期,你該怎麼辦呢?
所以,想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不要讓自己成長暴躁的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是不想做,還是想等一會在做你要求的事情,不要用吼或者打的方式破壞了你好不容易建立的親子關係,一定要想辦法讓他跟你進行有效的溝通,而不是因為害怕你,選擇閉口不談,你說你的,他想他的。
第二點:多鼓勵孩子
即便他做的事情不讓你那麼滿意,你還是要先做出適當的讚美,肯定他做的好的地方,再來糾正他做嗯不好的地方,早知道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第三點:他不聽話,大吵大鬧的時候,不要離開他,更不要在人前罵他,可以單獨找個房間,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讓他自己冷靜冷靜,但是你不要離開他。這樣可以有助於他進行自我反思,也不會覺得你不愛他了。
對待孩子,我們需要很多的耐心,他們畢竟不是小貓小狗,如果總是責罵,打罰,時間長了,你們的心會越走越遠,你就再難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了。
-
7 # 小小思維家
不是叛逆,只是獨立能力強了
4~5.5歲的孩子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此時不論吃飯或是刷牙,家長可能更多隻是個催促的角色了。
他們的確已經從需要我們事事關心照顧的小Baby變成有自我、動手能力強、也可以開始進行自我時間管理的“小大人”了。
我們可以放心滴從祈使句一般的命令,逐步改成引導式的平緩“提醒”。
不是頂嘴,只是邏輯思維能力強了
這說明從小父母一直想要孩子擁有的“邏輯思維能力”連帶著“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已經形成自己的迴路了。
家長們同樣要打消自己被人挑戰和diss的不滿情緒,多學著聽一聽孩子的話語,從中想一想孩子們的成長到底是什麼?他們需要什麼?
不是聽不見,只是需要單獨的空間或是孩子某種程度上有壓力
因為單一言語的催促多了,孩子對你的言語已經有了“防禦機制”,並且通常最終也沒什麼嚴重的後果。
可以先學會幫孩子建立穩定的作息時間表,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請爸爸媽媽先看到這是孩子的“成長”,再試試看“往後一步、耐心傾聽、表明立場”,開始學習如何做一個會永遠會愛他們、包容他們、看到他們優點並願意支援他們的“好朋友”。
-
8 # 庭爸談育兒
5歲多出現叛逆, 這個時間既不是常見的2歲多3歲,也不是進入小學後的7-8歲,這很少見。
同時,孩子的反抗是:沉默、無聲反抗、直接對吵。
從這些表現來看,做為孩子父母,有沒有什麼樣的思考和感受呢?
1、孩子這些舉動的背後,帶著的是一股憤怒的情緒,是一份無聲的吶喊。同時,為了什麼事情而有這樣的動作呢?是經常都是這樣的嗎?
2、你和孩子之間,處於什麼樣的關係狀態,這很重要。如果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那麼孩子的表現就是擺脫與被擺脫的關係。如果是冷漠型的親子關係,孩子也會用冷漠型父母給予的方式來做對抗。
3、你對於孩子的行為舉止,是怎麼樣的做法?在提問裡沒有看到,但有一點可以看出來,你對孩子這樣的行為是惱火又沒有好的對策的,不知道是否已經上升到了批評、指責甚至是打罵的階段了嗎?
如果我的直覺沒錯,就算是詢問要怎麼處理,也帶有一股冷漠的味道。個人感受,不一定對。
當然,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怎麼處理,如何解決?有些家長不需要知道原因,她只需要方法,所以這裡我也給出方法。
1、改善親子關係。不用說,你們的親子關係一定是不好的,這需要你改善親子關係,父母主動的改善,會立刻帶來孩子的變化。
如果你希望孩子先改變,這種出發點不對,也就不會有效果。
2、怎麼改善親子有關係?一方面少些責罵,另一方面多些尊重與肯定。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一些事情,這需要父母給予一定要的放權,就像沙子一樣,握得越緊,沙子只會漏出來得越多。
同時,增加陪伴的時間,提高陪伴的質量。要改善親子關係,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提高陪伴質量可以是陪孩子做親子共讀,也可以是親子游戲。
3、學會溝通,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有問題,因為他會沉默,或者是反抗。我們一般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呢?可以試試換種口氣來溝通,比如,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問:寶貝,我們商量一下,好不好?
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後詢問孩子的意見。
你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你。你主動又積極,孩子也會有同等的迴應,如果沒有,就要看看是不是我們言不由衷或者是沒有真正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
先這三個,只要真的有所行動和改變,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
9 # 仁傢俬學
這個問題,最讓人注目到的就是“叛逆”,“對抗”,這樣的字眼。我們站在誰的立場上去定義這兩個詞呢?無疑,是在成人的角度上定義的。這樣的定義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不妨回憶一下,你自己在遇到什麼情況時會以“沉默”抗議?在什麼情況下“會只當沒有聽見”?(這裡停三分鐘,感受下並描述下當時的情境和帶給你的感受。)那麼你那時的感覺也可能就是孩子的感覺。
有“控制”才會有“叛逆”,有“不被尊重”就會有“只當沒聽見”。所以還是要反思家長自己的行為,解決問題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具體的做法請你點選我的頭像,在我回答的另一個問題“5歲孩子遇到不滿時......”中有詳細說明。
祝福你儘快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方法,祝福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
10 # 張鐵軍158
叛逆是正常的,包容是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條件,懲罰叛逆會強化叛逆。
讚美對的,不批評錯的,制定規則而後溫柔地堅持,其餘的就是帥身垂範。
-
11 # 倍媽輔食分享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通常需要經歷過兩個叛逆期,一個是在幼年的時候,另一個則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青春期。
其實叛逆期的出現,對於孩子來說並不一定就是壞事,關鍵在於我們做父母的是怎樣去看待這件事的發生。
什麼是叛逆期,叛逆期的出現意味著什麼?叛逆期其實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過渡期,這個期間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會日益增強,急於想要擺脫我們父母的“掌控”,這時候孩子往往想要跟我們逆著來,想要確定屬於自己的思想。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我們應該為其感到高興才對。至於有些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是一種忤逆不孝,我倒是覺得這並沒有什麼,所謂對父母言聽計從,不可違抗父母之命,那應該是存在於古代的事了,新時代面前應該做到人人平等,父母子女也一樣如此,彼此都應該尊重對方的思想。
對於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應該怎麼解決?
一、多換位思考做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一想孩子們在想的是什麼,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於父母這樣的做法會不會有什麼不滿意的敵方,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事情,去理解孩子的切身感受。
二、多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作為父母如果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只是一味地認為“我覺得就應該這麼做”、“我這麼做都是為孩子好”,這樣的做法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想要的是父母能夠真正理解自己,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未能及時表達出來便被父母無情地扼殺,久而久之叛逆心理就愈加強烈了。
三、多做親子互動的遊戲比如與孩子一起玩遊戲、一起到戶外運動,或者多與孩子一起做閱讀等,多一些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注,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真的很愛自己,從而減少叛逆心理的出現。
那麼關於“孩子5歲多了,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叛逆,比如選擇沉默,就當沒有聽見進行無聲的反抗,或者直接對吵,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各位寶媽們是否理解了呢?
-
12 # 陶寶麻麻0213
我家大頭正好5歲,也出現了一個叛逆時期,但是,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是這樣操作,把他拉到身邊,嚴肅的對他說:“看著媽媽的眼睛,媽媽是愛你的,好了,你現在想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吧。”這樣,孩子的一個情緒得到緩解了,然後,他更願意把一些想法什麼告訴你,這個階段孩子溝通還是很重要的,而且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意。
-
13 # 桃心柚子媽媽
首先恭喜你,你的孩子長大了,而且這個孩子非常的聰明!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孩子學會了“反抗”“狡辯”“叛逆”等情緒,從身體發育上來說,這是孩子遇到不能滿足的事情而表現出的“自我保護”,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本質上是良好的。說明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是開啟了單打獨鬥的模式。而不是小時候那個任由父母“打不還手,罵不還手”的孩子。這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認識到孩子的問題後,父母就得從有效的方法入手。
第一,找原因,仔細觀察孩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如果是孩子合理要求或者父母能夠滿足的要求,孩子卻得不到。反思父母自身是否有不妥?
例如,5歲的孩子經常接觸的幼兒園,被老師告狀在幼兒園表現不佳!父母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責罵?答應孩子的要求,卻只是隨口說說,沒有認真履行?孩子喜歡的玩具,動畫片是否是限制的過於嚴格?家長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等等
第二,冷處理,孩子在出現情緒激動的時候,父母首要做到的就是安撫。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也跟著孩子一樣發怒,那無疑使火上澆油。看孩子的反應,父母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父母在職責孩子的時候,孩子沉默不語,很可能孩子心裡有委屈,父母不信任,孩子認為說了也沒用。有時候,的確是孩子做錯了,卻開始狡辯,也許只是不希望被懲罰。
第三,父母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會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大程度是父母的處理方式決定的。脾氣暴躁的父母,孩子容易害怕犯錯,為了逃避選擇狡辯(對罵);不守誠信的父母,孩子的不到重視,的不到尊重。孩子認為自己說的做的父母根本不會相信。父母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是造成孩子出現叛逆的原因。 第四、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才5歲,很多地方心智發育尚不成熟,更缺少明辨是非的判斷能力。他的很多行為是父母影子的反射。孩子出現這類的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任何一方。但是,父母一定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與孩子一起改正,一起成長。父母正面地告訴孩子,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犯錯並不是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情。(父母在對待孩子犯錯一定要用寬容的態度)。說出事情的經過,父母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如果的確是孩子做的不對,教導孩子積極地面對錯誤造成的結果,並妥善善後。這樣才是正確地處理問題的方法。
責罵甚至動手打孩子,是最無效的手段。孩子無聲的反抗,或者辯解也不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對父母瞭解實際情況,和解決問題都無法起到正面的作用。只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希望父母能好好反思其中的原因,尊重孩子,嘗試站在孩子的需求和位置理解孩子。如果是父母做錯了,要勇於向孩子表達歉意,如果是孩子做錯了,錯誤的背後和犯錯的以後才是更重要的。希望父母孩子都能不吼不叫,不吵不鬧地處理問題,希望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處理問題的情商能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受益其中。
-
14 # X小米M
誰不是從那個時期過來的,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非原則問題可以按照孩子的意願滿足他,但是告訴他們這樣不好應該怎樣,如果是原則問題不能妥協。
-
15 # 教育秀秀看
感謝家長對我們的信任和把問題提出來供大家一起探討學習。五歲孩子的叛逆,以及對一些事情有反抗的情緒和表現,我們認為是正常的表現,家長不用過於擔心。關於這個表現是否適度才是應該在意的核心問題。比如說孩子在發火的時候,會不會出現打自己或者發抖,抽搐等行為,如果出現上述的行為,或者其他更加嚴重的行為,那我們認為孩子的心理是有問題的。我感覺到家長的提問認為孩子的情緒反應方面,比如說選擇沉默或者說對吵,應該都是家長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的,所以家長不用過於的焦慮。從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徵來看,的確要比起小時候更叛逆,事實上從兩歲起,孩子就已經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五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他要求家長和別人對他尊重,要求被關注。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要真正的瞭解孩子的需求,關注孩子,並且用科學的方法引導他。
第一,家長可以試著反思一下。比如跟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作為家長溝通方式是否得當。因為孩子是處於直觀模仿的階段,他在耳濡目染之中,就慢慢學會了大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所以家長先捫心自問,跟孩子的相處的方式是否是合適的得當的,作為家長應該起到以身作則以身示範的作用。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所以家長首先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好榜樣的作用。
第二點,我看到家長很焦慮孩子這種情緒和對事件的反應。家長應該允許孩子有適當的情緒的表達和發洩,自己要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尤其在三到六歲,是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重要培養的關鍵時期,家長可以透過繪或者言傳身教的方式,教給孩子怎樣去發現情緒,並且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當然,允許孩子有情緒的發洩和表達,並不是說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就一味的放縱,家長需要做的是要堅守底線,對於原則性的問題,要溫柔的堅持,而不是說沒有底線的放縱,這就要求家長有一個明確的核心,保證原則性的問題不被孩子觸動。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可以適當的、溫和的、妥協一下,最後就是原則性的問題是不能改變的。
第三點,家長應該給孩子起到正面強化的作用,而不是負強化。正強化就是要強化家長所希望培養的孩子的良好品格,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這個做得不好,那個做的不對。比如說當孩子下次跟家長對吵的時候,希望孩子跟自己好好說話,就可以試著這樣說:“孩子,你可不可以把音量啊降低一點兒,態度溫和一點兒跟爸爸談這個問題。”不應該說:“你別生氣,你不要大聲的跟我講話。”那樣就是負面強化了家長不希望培養的孩子的一些品格。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6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回覆列表
這點我太有體會了!
我家孩子也是五歲多,也是出現了叛逆期,你和他好好說要麼沒聽見,要麼沉默。我也在反思,總結下來是我自己做的不夠好,比如平日對他很兇很嚴格,給他所謂的“為他好”立規。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對事物的態度了,有時候他的沉默是他不認同你的體現。
我有在睡覺前和他好好聊過,聊了一兩小時,沒耐心的詢問他根本不搭理,後來裝柔弱都用出來了,終於把他小嘴撬開了。他說他覺得我平時對他太兇了,而且有時候說他缺點的時候,不在意他的感受。比如說他“邋遢”當著爺爺奶奶的面說了,當著外公外婆的面說了,當著老師的面說了,還說了好幾遍,他覺得這是個不好的詞,他聽了很難受。還有比如我有時候輔導他作業會說他笨,他也很反感這種說法。我就和他道了歉,跟他說他已經很棒了,媽媽小時候什麼都不會,媽媽只是脾氣不好,才說了這麼難聽的話,媽媽以後不說了,媽媽改。還有邋遢是事實,媽媽只是說了事實,但在說的時候沒有在乎你的感受,以後媽媽先私底下和你溝通。
後來我們還對叫了他幾遍他都沒反應該怎麼辦?媽媽是罵你還是一遍遍叫你還是直接打你?叫十幾遍都不聽怎麼辦?他說“那就輕輕拍拍我肩膀三下,輕聲提醒我”。
和他對話後,我忽然意識到了,很多時候是我的問題,造成了他叛逆、沉默、叫了不聽。如果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耐心低聲傾聽他的訴求,好好的溝通,他會一點點改變的。現在孩子都早熟,五歲了,很多錯事他能意識到,還是要敞開心扉溝通,聽聽他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