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鮮紅劍歌

    三人。自己 善人 惡人。學習善人的優點好處,自己有不足馬上改正。時刻保持自己的優點。

    惡人 是我們的反面老師。他提醒我們別跟他學,會很慘。時刻提醒我們不要犯他那樣的錯。所以也是我們的老師。

    善人 惡人 都是我們的老師。阿彌陀佛

  • 2 # 悠言渣渣課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可以用另外一句話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這倆句都是差不多意思,三個人裡,總會有人有好的東西值得自己學習,看見這三人做了些不好的事,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做過,所以不論是正面教材還是反面教材,都會教自己一些東西。

    以上倆句話,均出自《論語》

  • 3 # 杜象應

    三人行必有我師,簡單的道理,就是人麼必須虛心學習。

    孔子說這話也是親身體驗過的,一個小屁孩說的話在理,孔子都甘拜為師。這是為什麼呢?人常言:高不可測,深不見底。此心態並非模糊意識,而是真心實感。你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做大事可謂一揮手就擊到頂,但凡事皆多面性,你知未必全知,小處看不見絲微變化,就可能讓你束手無策。為人再高明,也師從他人,問別人就可以順便解決問題。

    學習、學習,再學習。幹到老,學到老,尊重別人,處處皆學問。豈止三人行,人人為我師。

  • 4 # 筆耕夫007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意思是說,只要有三個以上的人,就有我學習的老師。因為人各有所長,也就各有所短,正如俗話說的,方木不滾,圓木不穩,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而人要提高和進步,就必須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存在的不足。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透過拜師學習,努力去盡善盡美。唐代韓愈在《師說》中講,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千古聖人,這與他謙虛好學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駕的車遇到孩童不讓路,被質問“城躲馬還是馬躲城"時,啞口無言,繞“城"而過。後來又遇見孩童爭論早晨和中午的太陽哪個離人敢近等問題時,他也說不出所以然時,便俯身對該童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取得輝煌成就的名人,都是善於拜人為師、不恥下問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借鑑,以他山之石攻玉,才能使自己日臻完善,達到超越他人的境界。

  • 5 # 奇味無窮

    人都不會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都有各人的缺限和優限,因此同行三人中,各人缺項,優項不會相等,你的優項正好是我的缺項,也就是我的老師,所以三人同行必有一師

  • 6 # 老馬燈

    大海不拒細流,泰山不拒弱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鼻祖和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幾千年來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流行,與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孔子弟子三千,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與當時達官貴人所養的門客不同,這些弟子是認同孔子的思想而追隨孔子,有名的達到72賢士,可見孔子的教育理念是超常的,教育思想是深厚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個人裡,有人的知識學文和技術技能總有超過自己的地方,自己雖然博學,但總有不知道或不清楚的地方。對於好的東西我們應該學習,對於不合理的不正確的就要改正,也是一種反面教材。

    民間俗語“三個臭鞋匠,抵上一個諸葛亮。”也是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個道理。

    孔子作為當時的文化大師,周遊列國,估計沒有幾人能比孔子更博學,也沒有人挑戰孔子的大師地位,但是孔子說出這話,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標新立異,除儒家外,還有道家、法家、兵家、名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諸子百家。孔子深知自己的儒家學文也不能包括其它思想學文,其它思想和學術流派也定然有比儒家深厚的地方。

    三人行,必有我師,還可以從思想學術流派方面來說,三種思想學術中,定然也有比儒家更深厚的地方,比如孔子和老子坐而論道,對於天地宇宙自然執行規律的見解,老子的思想定然比孔子的思想更為深遠和深厚。

    因此,這正是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可貴之處,即不以自己的學問高深,自己地位高大而自滿驕傲,而且能放下姿態,向不同的思想流派學習,向不同的人學習,取他人長處,補自己短處,海納百川,以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精神,不斷彌補完善儒家文化,終成一代“聖人”,而儒家,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7 # 太美中國字

    題文理解有誤!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

    首先,這裡的“三”,不能理解為具體的數量三,應該理解為多人,就是說可能是三人,也可能四人甚至更多。

    第二,“師”應該理解為值得學習,而不應理解為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有這三點之其一,才能成為老師。

    第三,對論語的釋義基本上按照朱熹的集註來解釋的,朱熹的集註在此處解釋絕對有誤!

    第四,按集註: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這是不對的!善的可以做老師,還能想的通。惡的做老師,那怎麼行呢?只能說是反面例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應該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老師!

    第五,“行”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走路,應該是相處,交往,同遊的意思。

  • 8 # 劉戰生曰中

    按照邏輯推理,既然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陰陽),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萬物”當然地包括“人物”,此“人物”則必為“我師焉”。

  • 9 # 企業經營哲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正是一種極好的精神以及道德的領悟!

    真正的空杯心態,謙虛,是常人所演繹不出來的,無論我們深處在何種環境,何種群體中,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物件,因為存在既是合理的,認為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同時合理性之餘他必然存在著自身的價值,是我們要學習的。

    其中,這也是現在企業所推崇的心態,一個企業家能做千百億的專案,也是彎下腰撿起地下的一張紙,真正的大道源於真的虛心,學無止境,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也是這個道理。

  • 10 # 呆萌常先生

    看典故

    話說孔子和顏回,曾參,冉有三人打麻將,顏回等三人覺得孔子在魯國做過官,手裡有錢,於是三人"做籠子",一起騙孔子的錢.

    孔子最後輸得血本無歸,連褲腰帶都押上了.

    麻將散場後,旁人問孔子:"輸贏如何?"

    孔子說:"三人贏必有我輸也."

    山東話行和贏同音,師和輸同音,傳來傳去,於是就傳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也"這個成語.

  • 11 # 趣談漢字

    在這陽光明媚美好的一天,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大海不拒細流,泰山不拒弱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鼻祖和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幾千年來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流行,與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孔子弟子三千,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與當時達官貴人所養的門客不同,這些弟子是認同孔子的思想而追隨孔子,有名的達到72賢士,可見孔子的教育理念是超常的,教育思想是深厚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個人裡,有人的知識學文和技術技能總有超過自己的地方,自己雖然博學,但總有不知道或不清楚的地方。對於好的東西我們應該學習,對於不合理的不正確的就要改正,也是一種反面教材。

    民間俗語“三個臭鞋匠,抵上一個諸葛亮。”也是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個道理。

    孔子作為當時的文化大師,周遊列國,估計沒有幾人能比孔子更博學,也沒有人挑戰孔子的大師地位,但是孔子說出這話,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標新立異,除儒家外,還有道家、法家、兵家、名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諸子百家。孔子深知自己的儒家學文也不能包括其它思想學文,其它思想和學術流派也定然有比儒家深厚的地方。

    三人行,必有我師,還可以從思想學術流派方面來說,三種思想學術中,定然也有比儒家更深厚的地方,比如孔子和老子坐而論道,對於天地宇宙自然執行規律的見解,老子的思想定然比孔子的思想更為深遠和深厚。

    因此,這正是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可貴之處,即不以自己的學問高深,自己地位高大而自滿驕傲,而且能放下姿態,向不同的思想流派學習,向不同的人學習,取他人長處,補自己短處,海納百川,以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精神,不斷彌補完善儒家文化,終成一代“聖人”,而儒家,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2 # 心靈紅塵

    孔子的確是聖人,萬世師表!

    我們常說,處處留心皆學問,萬事皆我師,只要有心人,的確如此。

    如今,我們可以想象,聖人在教誨自己的弟子時,弟子一定會問?什麼人才能當老師呢?

    聖人會說,我們和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一起出行,而他們都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我們可以從好人處學習他的優點,從壞人那裡看到缺點,要反省自己,如果自己也有,要改正過來。

    這樣,豈不是人人可為師嗎?

    今天,我們從老人那裡學到經驗,從兒童那裡學到天真,從青年那裡學到了朝氣蓬勃,從中年那裡學到了擔當。

    一字可以為師,一語可以教人,一行可以為範,一善可以救人。

    以此類推,環境,天地,乃至,整個自然界都是我們的老師,而我們人類,就是不斷從身邊各種老師中學習成長而來。

    而我們的聖人,在數千年前就教導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 13 # 雅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已成為千古名言,流傳至今,仍然婦孺皆知。

    孔子認為,三人同行,一定有老師在其中,人家的優點,肯定是值得自己學習,人家有缺點的地方是值得引以為戒的鏡子。所以也是老師。這句話就提醒人們,時刻學習別人的長處,以此來提高自己。

    三人指多人,也可以說人群。大家在一起時,總會有人在某個方面比自己知道的多,就應該向他學習。

    也就是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的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而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似乎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比別人多。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比如說,孔子在文化方面水平很高,但他承認,種莊稼“吾不如老農”;種菜“吾不如老圃”。

  • 14 # 啟迪人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個人理解有兩方面:

    一、客觀因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是透過學習、領悟然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智慧或者是個性。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與智慧。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也沒有完美的人;這也應該包含了專業知識以及智慧上的不全面或不完美。要把事情做好就應集合眾人的智慧。

    二、主觀因素。中國上下5000年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謙虛禮讓的文化底蘊。虛心向他人學習也是成功的前提。

  • 15 # 夏日尋幽

    "三人行必有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出了一個事實,由於人的經歷、學識等方面的不同,三人的眼界、認知、才能等方面一定是各不相同,各有所長,應該擇人之長,補已之短,這樣才會有更大進步。古代文人學者非常重視"遊學"交遊"其的也在於此。韓愈曾言""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賢於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從一個側面道出了其中的道理。

  • 16 # 景城

    孔子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說三個人中有一個人是師傅,他是想說三人成行,自然有一個人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考證來自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後面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實不必三人行,但凡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有那麼一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總有一些地方是值得我們警醒自己的。

    我們總是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學習與思考,以及無數抉擇之後組成的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優缺點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而加以學習,同時發現他人的缺點來警醒自己。

    所以才會說人的成長就是不斷修整自己的過程,孔子提出的這個思想觀點就是加快我們自我修訂的途徑。

  • 17 # 花禪酒仙

    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子,因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深受老子影響才的出來的。

    在《禮記》中有記載,孔子曾經多次拜訪老子,並向老子請教學問,其中一則是這樣記載的,有一次孔子拜訪了老子之後,對弟子們說道:“我知道天上的鳥能夠飛翔,知道水中的魚能夠遊動,知道猛獸能夠在路上奔跑。地上的猛獸可以用陷阱捕獲,水中的魚可以用魚鉤垂釣,天上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射它。但是對於龍這種可以乘風直上青天的生物,我卻一點都不瞭解,老子就向龍一樣讓我琢磨不透。”

    這裡就說明了孔子對老子的學問非常認可,後來老子寫出了《道德經》這部流傳千古的曠世之作,裡面有一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就是根據老子這句話寫出來的。

    這兩句話都突出了一個關鍵的字,那就是“三”,在《道德經》裡面的這個“三”可以理解為,對立的事物相互衝突之間不斷產生新的事物,進而產生世間萬物。

    那麼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同樣可以理解為三個不同的人,相互比較之下一定會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進而讓各自越來越優秀。

    孔子的這句話放在現代,就可以理解為不同的觀點相互之間不斷碰撞發酵,從而產生新的奇思妙想,用現代時髦的話來說就叫做“頭腦風暴”。

    這樣透過頭腦風暴產生的新觀點,讓參與頭腦風暴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進步,這種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行為,不僅是對現代思想的創新,同時也是對傳統思想的一種延續。

    前面有說“師”是指廣義上的學習物件,那麼“三”也就不能狹義的理解為三個人,而是要從廣義上來理解為眾人,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沒有完全相同的思想,越多的人參與頭腦風暴,集思廣益之下所產生的觀點也就越多,那麼眾人所獲得的進步就越大。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應該理解為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相互之間探討學習,讓所有人都能共同進步。

  • 18 # 博而化易

    為什麼孔子要說三人中有一個人是師傅?

    簡單的說其意思就是,三代表多人。

    行,同路,同道。

    必有,能找到

    師,傳道受業解惑者。

    善,適合(我)的。

    不善,不合適。

    改,再找。

    那麼就會有人問孔子的老師又是誰呢?

    你絕對想不到,孔子的老師竟然是隻有7歲的他!

    在《三字經》裡有說:“昔仲尼,師項橐”,說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

    項橐(tuó),此人的身份可不簡單,他可是春秋時期山東的神童!

    孔子為什麼要拜他為師?

    兩人正是因為一幅特殊的畫而結緣!

    孔子當時四處遊說講學,有一年冬天,他來到了山東兗州城西北的舊關村,小神童項橐家就住在這裡。

    此刻的項橐,正拿著樹枝在地上畫畫,他畫的是一座大城,孔子看他畫得很用心,不忍心從上面踩過去,於是就繞到邊上走。

    但是項橐卻生氣了,他質問孔子:你放著城門不走,為何要繞開?

    孔子連忙解釋自己是不想破壞他的畫。

    但是項橐又說:我畫的這座城就是讓大家走的,如果城門不能走過去,要它還有什麼用?

    孔子突然發現項橐這孩子很有意思,別的小孩也許會說“此路是我開”故意不讓過去,而他卻很不一樣,於是孔子就想繼續瞭解一下這個孩子,便故意問:“你這城門這麼小,我過不去啊!”

    項橐立刻說:是呢!我畫的城門是給小孩走的,你是大人,應該走大城門,於是朝著前方用手比劃了一個大門讓孔子走過去。

    孔子很尊重項橐的那份童真,配合著他跨過了城門。兩人很是投緣,孔子就讓項橐帶著他認識認識這個地方。

    路上兩個人就閒聊起來,誰成想,這一聊就聊出了個師父!

    拜師之路正式開啟

    認老師第一回合: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看項橐可以做我老師!

    項橐:老先生,你說為什麼路邊的松樹冬天也這麼綠呢?

    孔子:因為松樹裡面是實心的,可以經得住嚴寒。

    項橐:不,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那竹子裡面是空心的,不照樣也能耐得住寒冷嗎?

    孔子內心十分感慨,這個孩子真有智慧,竟然把我問住了!

    孔子:嗯嗯,我們做人就要像松樹一樣堅韌、像竹子一樣虛心。

    孔子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突然覺得,這個孩子可以當他的老師了。

    認老師第二回合: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青蛙和鵝的歌喉,誰更勝一籌?

    孔子和項橐繼續邊走邊聊。他們來到了小河邊:

    項橐:老先生,你說為什麼河裡的大鵝叫聲那麼高亢?

    孔子:因為它們的脖子很長啊。

    項橐:不,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那癩蛤蟆叫聲更大,它的脖子也不長啊!

    孔子內心更加感慨,這個孩子真有智慧!我有點佩服他了!

    認老師第三回合:就這樣被你征服!

    他們繼續往前走,突然遇到一群出殯的隊伍,可是很奇怪,那些人不光不哭,還唱著歌,真是有失體統,孔子當時就火了,他打算上去教訓那幫人。項橐急忙拉住了他......

    項橐:老先生,你要幹嘛去?

    孔子:那些人一點都不懂的孝順,我想上去和他們說道說道。

    項橐:老先生,你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嗎?

    孔子:不知道。

    項橐:老先生,你什麼都沒弄清楚就要去找人家說理,請問你想怎麼和他們說理呢?你的思路是怎樣的?

    孔子:那你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嗎?

    項橐:老先生,他們唱的是“肥豬出了圈、野馬上了羈、金銀入了櫃......”

    孔子:這是什麼意思呢?

    項橐:“肥豬出了圈”就是說女兒嫁了人了;“野馬上了羈”就是說兒子也娶了媳婦了;“金銀入了櫃”就是說父母在世時得以頤享天年,現在終於有了歸宿了。

    項橐:所以,父母逝世不一定非要哭得驚天動地才是孝順,他們那些人其實已經盡孝了,你不能按照世俗觀念來理解他們的行為。

    孔子內心更加感慨,這個孩子不僅有智慧,而且對人情世故都很有見解,既能看透本質,又不與世俗同流。真不是一般人!看的出來他很有孝心、很善良。遇到一個有才的人很難得,何況還有高尚的人格,這老師孔子是認定了,後來他們就結成了忘年之交。

  • 19 # Yiye0208

    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

    其實並不是說三個人,只是讓人虛心點,心裡有點數。

    共勉吧,永遠都在成長。

  • 20 # 老鏡頭攝影工作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後要求員工簽署“自願復工統計表”,這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