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夏朝的歷史,對華夏文明十分的重要。
13
回覆列表
  • 1 # 九五人生

    夏朝是中國歷史中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距今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成為世襲制的"家天下"。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然而真正有年代記載的歷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雖然其中部分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糊而且各不相同,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沒有記錄具體在位年代。所以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年表。

    因此出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卻只有三千年歷史記載的現象。夏代、商代是否存在?具體在哪裡出現?一直是籠罩在中國考古界頭上的一團陰雲。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考古調查。洛陽偃師二里頭逐漸被納入學者的視線。此後,中國幾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諸多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冶鑄作坊、製陶遺址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宗教建築,出土了很多青銅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年代早於商代的都城規模的文明遺址。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夏代,傳說大禹鑄九鼎,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和洛陽東干溝遺址中發掘出陶範、煉渣、鍊銅坩堝殘片,這些也證明二里頭文化已經有了冶煉和製作青銅器的作坊。二里頭文化地域分佈和史書中夏代版圖相對符合,二里頭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都在夏積年的範圍之中,因此二里頭遺址和文化成為國內外學者公認的夏文化遺址。

    一般情況下,學術界認為的文明起源的三大標誌為青銅器的使用、成熟的文字體系、大型祭祀中心和城市。但是符合上述標準的只有殷墟,因為按照這個標準,只有到了殷墟時期,中國才算是進入到了文明。而中國學術界認為的夏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發掘下來,已經有了初級青銅器的使用和城市聚落,可卻沒有成熟文字的發現和記載。而且文明斷代無論如何斷代怎麼也到不了夏代積年,最多隻能到夏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我們中國通常習慣稱自己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是實際上能考出來的只有三千七百年,早於商朝的年代似乎只能稱之為文化,而不是文明。記得著名的易中天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道:“目前中華文明最多隻有三千七百五十年。”

    甚至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所謂夏朝,根本就是周人臆想出來的歷史傳說,是周人為了滅商戰爭的合法性而有意為之。

    夏代在我國五千年文明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若不能考證出來就無法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幾十個文字狀的符號,被認為同甲骨文存在一定的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元,無法證明夏朝存在。著名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直接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刻木、結繩記事。

    百年來,幾代中國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尋找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尤其是出土的文字資料,特別是考慮到商代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間接說明了甲骨文定然是由一種更為原始的文字逐步發展而來。人們希望找到“夏代”的文字來為有關夏朝的文獻記載提供考古證據,可令人遺憾的是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甲骨文的文字記載,已經考古出來的商代甲骨文中也沒有提及過關於夏的記載,似乎夏朝真的猶如縹緲煙雲般,只是虛幻的存在。

    不過也有很多相信夏朝存在的學者,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尚書·周書》中出現了最早關於夏朝的記載,那個年代距離史書記載的商滅夏不過600年時間,如果夏朝是周人杜撰出來的,用於宣傳週朝取代商朝和商朝取代夏朝,是正義克不義,周朝秉承天命而代商,那麼如何能取信於當時的商遺民。而且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關商王世系的記載已得到後世甲骨文的證實,那司馬遷的史記有關夏的記載定然是有一定真實性和依據。另外,透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遺址,跨越約6個世紀,(前23世紀—前17世紀),基本和史記中的夏朝紀年相當。從這三點來看,夏的存在可能性很大。

    透過一系列論證和考古發現,現在國內的學者大部都認同夏朝存在,二里頭文化遺址是為夏朝都城遺址,不過也有一些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對此存在質疑,一些學者認為,至今未在商人的甲骨文中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和記載,以及文獻中對夏朝的記錄也都年代久遠或者模糊不清,推測“大禹治水和禹傳啟家天下,三皇五帝禪讓的傳說是早期商人的神話故事流傳演變下來的”。“同時,一個文明的是否存在,需要有文獻資料作為證明,而且文獻必須是當時用本民族文字書寫記錄而成,而非口口相傳。”如果神話演變成為歷史,那麼跟某鄰國棒子吹噓8000年文明有何區別。

    雖然目前中國大多數學者對夏文化遺址的存在表示認同,但是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就已經得到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國內學者目前在夏朝的定論上也只是大體論斷了年代框架範圍,要確實證明夏朝的存在,還需大量文字和考古的證據。

  • 2 # 中56657804

    夏朝,確實是國人一個拂不去的夢。從司馬遷把夏朝作為一個王朝起,二千多年以來,一直是國人心中放不下解不開的情結。從國家傾力投入的考古發掘實際情況看,至今尚未有一絲實證。也就是說,至今,夏朝僅僅存在於人們的夢中,情結裡。曾有人反駁我說,"夏都"博物館都已對外開放⋯,我只能說,那是洛陽文物局自封的,就象一個名字叫百萬的人,實際是個貧民。名字叫愛國的人,可能是賣國賊。沒有任何區別。全國整個學界對夏朝期望值最高,國家投入巨資,經60年發掘的二里頭遺址,超過3600年的,僅是十幾只土白色的粗繩紋壇罐(是3700年)所有其它包括綠松石鑲嵌的所謂龍扙,(實是鳥,是商圖騰的典型器物)全是商範疇年代的東東。當然啇之前,如有部落聯盟之類的先民,這是絕對可能存在的,但不是朝代,這是有質的區別的。不要說西方人對我們苛刻,規則對任何國家都是平等的,先人王國維先生提出的雙重證據法,同樣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認同

  • 3 # 歸藏易數硃紅兵3519

    目前國內出土證明:比夏更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和新石器時代遺址。

    但是我們更期待被世界公認的文明標準的夏朝。

    四個標準:止步在商代的殷墟。

    中華文明的起點無論怎樣往前都不可能超越其他三個文明。世界上落後和整體實力上落後。

    但是大家都想盡量往前探尋,以完整中華文明的形象。還有很多地方主義者,想借題發揮。

  • 4 # 來取笑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中國有比較完善系統的夏朝歷史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史書和古文獻,如《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到西漢初年,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寫下了《史記》。《史記》分別有《夏本紀》、《殷本紀》和《周本紀》來記載三代的歷史。再到西晉咸寧五年(279年),人們又在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墓中發現了一本編年體通史,其書記載的歷史上到五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前296年),這本史書被命名為《竹書紀年》。

    長期以來,人們雖然對《竹書紀年》中個別離經叛道的觀點 持懷疑態度,但隨著考古工程的不斷髮現,《竹書》記載許多事件都得到了印證,如《竹書》記載的商朝世系和甲骨文記載的完全一致,比《史記》更準確。而《竹書》並不否認夏朝經歷了470年,17王,並且明確記載了每一帝或後時期的大事件。而且王位世系記載十分的清晰。

    在殷墟遺址發現之前,西方人同樣懷疑商朝的存在。1928年的殷墟考古震驚了全世界,根據殷墟遺址的甲骨文中記載的商代諸王世系來看,《史記》的記載基本正確,這說明了《史記》記載的夏王朝世系也是基本可信的。

    從《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周革殷命”來看,商代的歷史已經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也就說,先商不但有甲骨文、金文,而且早已開始釆用簡冊(“冊”即串連起來的竹簡;“典”即裝訂標準的書簡)書寫檔案,也早已開始釆用篆書(“篆”即竹簡上寫的字)。然而,殷商簡冊又源自《五典》,所謂《五典》,即“少昊、顓頊、高辛、虞、夏之書”,也就是說,裝訂標準的簡冊檔案,在夏朝時便早已有之。考古發掘中難以找到夏代文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由於當時王朝不安定,書寫在竹木簡牘上的典籍,較鐫刻在鐘鼎、甲骨上的文書,更容易湮滅、容易腐爛、容易焚燬而已。

    目前,考古界在大汶口遺址、龍山遺址、良渚遺址等都發現了一些陶文或者刻符,未能解讀。明顯,從這些遺址到商朝之間必然有一個文字的發展時期。而良渚文化、龍山文化時期,中國已經進入了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向青銅時代過度。那麼這幾百年的過渡時期必然是青銅時代的初期,而這個時代的王朝必然是夏朝,儘管尚未發現夏朝的京都遺址,但是已經發現了一些和夏朝同時期的青銅遺址或者和夏朝方國都城有關的遺址。譬如河南洛陽發現的二里頭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出土了少量的小型青銅器,以及大量的陶器。而二里頭遺址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前1750年到前1500,大約是夏朝後期的一個遺址,並一直延續到了商朝前期;再如山東濰坊發現的一一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後期的國王都居住在斟尋,“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國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斟尋位於洛陽一帶。而斟尋氏是夏朝的分封國之一。這說明,二里頭遺址極有可能是夏朝的斟尋氏遺址。

    除了二里頭等夏方國遺址外,中國北方還有許多和夏朝(西邑夏)有關的地名,如山西在古代一直被視為夏朝的故地。《左傳》記載唐叔在西周初年被分封在夏虛,後來發展成為了晉國。西周初期,又分封夏朝後代為杞國,在今河南杞縣。而夏朝也曾經分封過虞國,今河南有商丘有虞城縣。另外,《左傳.襄公四年》還有:后羿之相寒浞“使子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的記載,據《世本》說,此斟灌氏及斟鄩氏皆為夏朝同姓方國(據說第一任國君是夏後啟五子武觀),斟灌氏作為夏禹後裔,被分封在今山東濰浞一帶建立斟灌國,故稱斟灌氏;少康中興後,曾分封庶子無餘到會稽,發展到後來成為了越國,即所謂“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大禹陵所在地),以奉守禹之祀”。這些地區都和夏朝有一定聯絡,甚至還有源自大禹姒姓的夏、侯、區、婁、扈、譚、曾、鮑等姓氏的後裔,真實與否,可透過查閱宗族譜(家譜)和地方誌記追根溯源,加以求證

  • 5 # 嚴師說字

    夏商周是中華歷史的前奏,不可能不存在!沒有夏朝就沒有前古歷史,所以,歷史就是就是歷史,不可能沒有過去!記載和傳說都有證據,文字就是最好的證據。只要你理解夏商周三個字就會明白夏朝存在於否?

    夏(下)是由夓簡化而來。夓是由頁、臼(字型檔中沒有用臼代替,下橫斷開,ju掬)和夂會意而成的字。頁(葉)是描述織綢的過程,古代織出的絲綢一片一片的,像樹葉,故借“葉”聲;臼(掬)表示雙手穿梭;夂表示終止,指示繅絲結束後再織綢。借“下”聲表示織綢是從經線的下頭開始織到上頭,所以產生首和頁二字,實際就是織布的兩頭,頁和首都有“頭”的意思。由於織綢需要潮溼和溫度高的環境,所以用夏表示一年四季中炎熱潮溼的季節--夏季。(理解漢字八畫就很容易破解字義)

    這樣禹夏說明了夏朝是種桑養蠶織綢的時代。那麼華夏中的“華”究竟怎樣解釋呢?

  • 6 # 蜀北一

    甲骨文中有許多關於夏朝的記載,只不過那些質疑夏朝存在的西方學者及國內部分人並不瞭解。他們根本不知道甲骨文中有夏朝的記載。

    在他們看來,從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並沒有找到任何與夏朝有關的文字,因此,夏朝歷史並非信史,僅僅是二里頭的考古發掘,也並不能證明夏朝存在!事實上,夏朝是存在的,這並非是國人的一廂情願!

    那些質疑夏朝存在的人錯了,甲骨文中其實有大量關於夏朝的記載,只不過他是披著另一層衣服罷了。

    可能有的朋友也迷糊了,沒事,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就會恍然大悟!

    春秋戰國時期的曾國大家知道吧,就是出土曾侯乙編鐘的那個曾國,事實上,曾侯乙墓所在的隨州,在史籍中是隨國所在地,因此當時在隨國所在地出土曾國諸侯墓,大家都疑惑不解。後來研究半天,大家終於明白了,史籍中並沒有記載的曾國,其實就是史籍中記載的隨國。曾國也就是隨國。

    也就是這個道理,甲骨文中其實是有很多關於夏朝的記載的。只不過寫的不是夏,而是羌。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羌人。《史記》中記載:“禹興於西羌,生於石紐”,即今天汶川縣綿篪鎮石紐山,如今汶川縣也是羌族聚居區。因此,由於大禹出於西羌,其族人,其建立的夏朝,在商朝的記載中,就用羌來指代。甲骨文中記載,商朝建立後都還與羌人多次交戰,其實就是與夏朝遺民的持續衝突。

    因此,其實甲骨文中關於夏朝的記載很多的。夏朝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甲骨文中的記載是羌罷了。

  • 7 # 醉哪吒

    夏朝當然存在,只是由於建築太簡陋了、太寒酸了,令人難以當作宮廷看待。

    為什麼會寒酸?因為黃河改道!

    夏朝之前,黃河向南流向淮河/黃海;夏朝之後,黃河改道流向天津/渤海。

    為什麼黃河會改道?因為4300年前,青海積石峽地震滑坡,黃河上游形成堰塞湖yan4se4,這讓黃河下游斷流了大半年。旱災誘發民怨沸騰,有窮族/窮桑族后羿OaqY-f1759血統,推翻扶桑妖族CfK-cts3385帝嚳。

    旱災9個月後,堰塞湖崩潰決口,1億m³洪水一瀉萬里,下游黃河改道,由南向北,竄向天津,奔入渤海。青海的喇家遺址la3,就是洪水傾瀉的場景,保留至今。鯀gun3治水9年無果,被堯舜處死在山東省臨沭縣shu4羽山。姒禹si4子承父業,辛苦治水13年,3過家門而不入,終於算是疏導通了黃河。

    姒禹常年跋涉泥漿,腿毛一直長不起來,而且還得了風溼性關節炎。後世道士的禹步,一瘸一拐,就是學的姒禹。

    夏朝以前,黃河流經空桑地區/東夷國/山東南部,滋潤空桑,導致少昊OfTS-f11+比較強盛。夏朝期間,黃河流經扶桑國/河北省,滋潤扶桑,導致後來商朝崛起,推翻夏朝。

    在整個夏朝500來年,其實耕地灌溉水利一直都不景氣。沒有糧食和人口,能建造起什麼輝煌的宮室呢?像個村落一樣,已經不錯啦。

    反倒是4600年前的陝北延安蘆山峁,那是軒轅的故鄉行宮,形制算是龐大,比後來的夏朝宮廷,都宏偉些。總之,夏朝就是黃河改道,導致舊的黃河滋潤區糧食減產,新的滋潤區又短時間沒有肥力。說白了,窮的唄^_^不丟人,美國珀杜大學po4達里爾·格蘭傑說:積石峽的洪水,是1萬年前地球上最海量的洪水。

  • 8 # 邵哥說古今

    我認為夏朝是存在的,不然在尚書、春秋等古籍中不可能都有記載!!因為現在很多西方學者質疑夏朝的存在,連帶我們自己人都開始自我懷疑,這是嚴重的自卑心理。

    夏朝肯定是存在,理由如下:

    1:大禹塗山會盟的地方也是真實存在的!!

    2:因為以前發現夏朝的遺址,所以西方普遍懷疑夏朝存在!!!其次二里頭遺址和今年安徽肥西發掘的遺址都是夏朝存在的證明。

    3:最有力的證明就是九鼎的曾經存在!

    即便現在九鼎已經丟失,但是到了戰國時秦武王扛九鼎被砸死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可能會出現記載錯誤,有利的證明九鼎的存在!!進而可以推匯出夏朝的存在。

    4:透過九鼎的存在,在印證尚書和春秋裡面的記載也是絕對不是無中生有。

    綜合,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 9 # 民間的聲音

    夏朝是中國歷史中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距今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成為世襲制的"家天下"。

    夏朝疆域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然而真正有年代記載的歷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雖然其中部分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糊而且各不相同,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沒有記錄具體在位年代。所以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年表。

    因此出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卻只有三千年歷史記載的現象。夏代、商代是否存在?具體在哪裡出現?一直是籠罩在中國考古界頭上的一團陰雲。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考古調查。洛陽偃師二里頭逐漸被納入學者的視線。此後,中國幾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諸多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冶鑄作坊、製陶遺址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宗教建築,出土了很多青銅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年代早於商代的都城規模的文明遺址。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夏代,傳說大禹鑄九鼎,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和洛陽東干溝遺址中發掘出陶範、煉渣、鍊銅坩堝殘片,這些也證明二里頭文化已經有了冶煉和製作青銅器的作坊。二里頭文化地域分佈和史書中夏代版圖相對符合,二里頭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都在夏積年的範圍之中,因此二里頭遺址和文化成為國內外學者公認的夏文化遺址。

    一般情況下,學術界認為的文明起源的三大標誌為青銅器的使用、成熟的文字體系、大型祭祀中心和城市。但是符合上述標準的只有殷墟,因為按照這個標準,只有到了殷墟時期,中國才算是進入到了文明。而中國學術界認為的夏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發掘下來,已經有了初級青銅器的使用和城市聚落,可卻沒有成熟文字的發現和記載。而且文明斷代無論如何斷代怎麼也到不了夏代積年,最多隻能到夏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我們中國通常習慣稱自己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是實際上能考出來的只有三千七百年,早於商朝的年代似乎只能稱之為文化,而不是文明。記得著名的易中天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道:“目前中華文明最多隻有三千七百五十年。”

    綠松石熊形銅牌

    甚至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所謂夏朝,根本就是周人臆想出來的歷史傳說,是周人為了滅商戰爭的合法性而有意為之。

    夏代在我國五千年文明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若不能考證出來就無法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幾十個文字狀的符號,被認為同甲骨文存在一定的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元,無法證明夏朝存在。著名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直接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刻木、結繩記事。

    百年來,幾代中國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尋找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尤其是出土的文字資料,特別是考慮到商代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間接說明了甲骨文定然是由一種更為原始的文字逐步發展而來。人們希望找到“夏代”的文字來為有關夏朝的文獻記載提供考古證據,可令人遺憾的是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甲骨文的文字記載,已經考古出來的商代甲骨文中也沒有提及過關於夏的記載,似乎夏朝真的猶如縹緲煙雲般,只是虛幻的存在。

    不過也有很多相信夏朝存在的學者,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尚書·周書》中出現了最早關於夏朝的記載,那個年代距離史書記載的商滅夏不過600年時間,如果夏朝是周人杜撰出來的,用於宣傳週朝取代商朝和商朝取代夏朝,是正義克不義,周朝秉承天命而代商,那麼如何能取信於當時的商遺民。而且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關商王世系的記載已得到後世甲骨文的證實,那司馬遷的史記有關夏的記載定然是有一定真實性和依據。另外,透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遺址,跨越約6個世紀,(前23世紀—前17世紀),基本和史記中的夏朝紀年相當。從這三點來看,夏的存在可能性很大。

    透過一系列論證和考古發現,現在國內的學者大部都認同夏朝存在,二里頭文化遺址是為夏朝都城遺址,不過也有一些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對此存在質疑,一些學者認為,至今未在商人的甲骨文中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和記載,以及文獻中對夏朝的記錄也都年代久遠或者模糊不清,推測“大禹治水和禹傳啟家天下,三皇五帝禪讓的傳說是早期商人的神話故事流傳演變下來的”。“同時,一個文明的是否存在,需要有文獻資料作為證明,而且文獻必須是當時用本民族文字書寫記錄而成,而非口口相傳。”如果神話演變成為歷史,那麼跟某鄰國棒子吹噓8000年文明有何區別。

    大禹治水

    雖然目前中國大多數學者對夏文化遺址的存在表示認同,但是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就已經得到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國內學者目前在夏朝的定論上也只是大體論斷了年代框架範圍,要確實證明夏朝的存在,還需大量文字和考古的證據。

    筆者認為,夏王朝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過目前沒有考古學上的證據支援,還是無法斷言夏朝存在,還需要國內考古學者加大勘探力度,期待有更多期待和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短的幽默故事,什麼年代的都行,求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