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歷史上首握大權,最終還還政於皇帝的大臣,我所知道的有周公旦,霍光,諸葛亮,張居正。

    周武王滅後的第2年,他便病死了。剛剛繼位的周成王還只是一個年幼的孩子。這樣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便成了最高的扶政大臣。周公旦在滅商戰爭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來又平定了管叔之亂。 可謂文治武功,十分卓絕。平定了所有的叛亂之後,他又在洛陽大規模的分封諸侯,為西周政權的安穩長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1個名副其實的權臣。然而周公旦並不貪戀權位,周成王成年以後,他便歸政於成王,留下了周公輔政,天下歸心的佳話美名。

    相比於周公旦,霍光在歷史上的名聲就不太好了。有很多人都把霍光當成,“權奸”然而就時而論,霍光雖然與周公旦有一定的差距,但霍光也只是一個有能力的權臣,由於他的能力使得漢武帝末年動亂的社會一步步的平復下來,他先後輔佐漢昭帝海宣帝兩代皇帝,為漢朝中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本身是貪戀權位的,但他並沒有想過要即皇帝位,所以漢宣帝親政以後霍光毅然把權柄還給了漢宣帝。最後漢宣帝之所以誅滅霍光權,這並不代表霍光有多大危害,而是霍光的族人仗著霍光的權勢橫行鄉里,魚肉鄉民惹起了漢宣帝的不滿。

    諸葛亮,應該是周公旦以外,輔政大臣之中名聲最好的。諸葛亮說他臨危受命,以報先帝。雖然說當時的蜀漢皇帝是蜀後主,但是蜀國的整個軍政大權全部都掌握著諸葛亮的手中。然而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從來沒覬覦過蜀漢政權的皇帝之位。

    張居正,有明代第一內閣首輔之稱。自從明太祖朱元璋撤中書省廢除宰相以來,明代實際上就從來沒有過丞相了。但是在張居正的時代,他可以上承天子,權壓六部成為一代赫赫的權臣,在張居正當國的十年之中,他盡心竭力的輔佐明神宗朱翊鈞,張居正也和霍光一樣貪戀政權,但是他說他練的政權並不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而是可以參政議政,甚至把持朝政的軍政大權。在張居正當國的十年之中,可以說是明朝自太祖成祖宣宗以後,最光明的十年。據說,他在臨死前的前一夜,還在批閱著內閣的奏摺。

  • 2 # 三國書齋

    我只舉一個例子,諸葛亮!歷史上的諸葛亮不像三國演義小說描述的那樣是智慧的化身,在我看來諸葛亮最可貴的品質是忠義。相比曹操,司馬懿司馬昭等人,在封建正統觀念的影響之下,諸葛亮展現了作為一個人臣的本分和義務。前後出師表,無不表明其心跡。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康熙說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諸葛亮。所以,在他死後人們給他的諡號叫忠武候。

  • 3 # 只見滾滾長江東流水

    周朝初期的周公輔成王,周公旦掌握大權,處理內外大事,完全有能力稱為天子。

    呂不韋,秦始皇年幼時候的權臣。

    霍光,漢昭帝,漢宣帝時期的權臣。

    曹操,漢獻帝時期丞相。

    諸葛亮,蜀漢劉後主時期丞相。

    司馬昭,三國魏國權臣。

    多爾袞,清初權臣。

    他們大多數人是輔助幼主,掌握大權,幼主成年後,放棄權力,如周公旦,呂不韋。有的人死之前一直掌握大權,如霍光,諸葛亮,多爾袞。有的還把大權傳給兒子,如曹操,司馬昭。第三種情況,後來兒子都稱帝了。

  • 4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伊尹,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成為商朝尹(相當於宰相),商湯死後又歷經四朝商王,商湯孫太甲不執行商湯大政方針,被伊尹放逐,國家由伊尹與大臣代為執政,稱共和執政。三年後迎回痛改前非的太甲,把王權交回太甲。

    姬旦,周公旦,哥哥周武王死後由周公旦攝政七年,建立禮樂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七年後還政於周成王,強化嫡長子繼承製度。

    田單,守住兩座城市,最後火牛陣翻盤恢復齊國,當時齊國百姓都在高呼齊王,但是田單還是把王位給了原來的齊太子。

    霍光,漢武帝留下四個顧命大臣,金日暺、上官桀、桑弘羊三位,要麼病逝,要麼爭權失敗,分權體系結束。霍光當時可以廢立皇帝,但無法自立,畢竟當時推恩令實施未久,地方藩王還是很有實力。霍光可以策立幼主或更容易控制的皇室,但他沒有,劉病已是漢武帝太子的孫子,血統最近支。

    諸葛亮……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宇文護,擁立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權,後來殺了西魏恭帝。宇文護後來又殺了兩任北周皇帝,迎立宇文泰四子,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護很奇怪,殺了三任皇帝,皇位把玩手中,始終沒有廢帝自立。北周政權外有北齊、南朝威脅,內有八柱國制度,讓兵權分化,這些是讓他很難順利篡位的原因。也許是對叔叔宇文泰的承諾。也許是宇文邕太能忍,讓他滿意,覺得沒有威脅。宇文護有野心也掌握實權,卻沒有在篡位的路上走很遠。

    唐朝廢立皇帝的都是宦官,沒有自己當皇帝可能,。宋朝以後封建皇權統治加強,權臣奪權廢立可能性降低。

    多爾袞,清初是個特別時期,天下是兄弟們一起打下來的,皇帝是個只有幾歲的黃口小兒。多爾袞作為攝政王完全有能力拿下皇位,但是順治帝是多爾袞情人的兒子,多爾袞自己只有一個女兒,沒什麼必要奪皇帝寶座。

  • 5 # 風行天下走四方

    宋仁宗時期的劉太后,北魏時期的馮太后,也包括清同治光緒時期的慈禧太后(雖然慈禧太后專權,但確實最後沒有當皇帝,也確實還政於同治和宣統。)

  • 6 # 竹林品茗

    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後迎回悔改的太甲後還政與太甲。

    周公吐哺流言日,何其太難。殫精竭力謹慎為政,七年後還政與周成王。

    呂不韋私通趙太后可以說權傾朝野,等待秦始皇成年後便還政與他。

    霍光獨攬朝綱,廢立皇帝,但是漢宣帝即位後便還政與他。雖然留戀了幾年權利,但是沒有篡位,瑕不掩瑜。

    諸葛亮保後主劉禪,雖說都是劉備的老班底,諸葛亮篡位奪權不太難,但是諸葛亮對劉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了一個千古一相的本分。

    宇文護因為對宇文泰的承諾,殺了好幾個皇帝,立了好幾個皇帝,但是自己沒有篡權當皇帝。

    清朝多爾袞因為是孝莊皇后的情人,擁立了孝莊皇后的兒子福臨做了皇帝。他做的攝政王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權臣,實際上是多爾袞統一了中國拱手送給順治帝的。

  • 7 # 追逐那一步之遙

    首推拯救大明於危難,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公元1449年,即大明正統十四年六月,明朝關外少數名族政權瓦剌南下入侵,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向列祖列宗學習,秉持大明王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先是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並且將軍政大全均交託王振。王振指揮的行軍路線多次變化,導致將士疲憊不堪。在大軍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導致原本積怨過多的兵馬將士慌亂行軍、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導致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此役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最終被俘。

    同年八月,瓦剌大軍順勢南下,以明英宗做要挾,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瓦剌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這場戰爭從8月到十一月,終於逼迫瓦剌軍退出塞外 ,宣告結束。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于謙生於杭州,幼年時最佩服的兩個人就是岳飛和文天祥,他曾手書岳飛的詞《滿江紅》和文天祥的詩《過零丁洋》懸掛在居室,時時用前輩英烈的高尚道德品質來勉勵自己。“土木堡之變”朝堂騷亂之際,于謙臨危不亂,力主剷除王振奸黨,力主朱祁鈺登基,從而斷絕了瓦剌以明英宗做人質要挾的美夢,但也得罪了後來復辟的英宗。在瓦剌兵敗最終送回英宗之後,朝中變出現了“太上皇英宗”和明代宗朱祁鈺兩位陛下,英宗回朝後實際已失去原有的地位尊崇,居住在南宮。

    公元1457年正月,英宗在石亨和徐有貞的幫助下,趁著明代宗重病不起,朝中儲君之位空懸,人心不穩的機會,透過太監曹吉祥一黨,先暗中說動了太后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鎮從南宮迎出,南宮的英宗朱祁鎮這時候還沒睡覺,正秉燭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不禁驚慌失措。誰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朱祁鎮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復位麼?這事須要審慎。 ”眾人簇擁著朱祁鎮直奔大內。路上,朱祁鎮挨個兒問清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一行人來到東華門,守門計程車兵上前阻攔。朱祁鎮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門計程車兵頓時傻了眼,不敢阻攔。於是,眾人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並迅速將朱祁鎮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殿上的武士們揮金瓜要打徐有貞等人,被朱祁鎮喝止。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第二天聽到鐘鼓齊鳴後,文武大臣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帝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鎮。群臣面面相覷,一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辟了! ”朱祁鎮對百官宣佈道:“景泰皇帝 (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 ”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朱祁鎮重新坐上皇位時,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立即問左右:“莫非是于謙不成? ”意思是問是不是于謙謀反篡位了。左右驚愕萬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同年二月初一,廢朱祁鈺仍為郕王,遷於西內。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時年三十。——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朱祁鎮復辟後,頭一個要處理的就是于謙了。不過把于謙下獄判成死罪的理由卻是“意欲迎立外藩”。當年南宋謀害岳飛,罪名是三個字“莫須有”,而於謙被“意欲”兩個字就被至於死地。

    于謙就義之日,沿途百姓夾道痛哭,全城為之哀悼,此時烏雲四合、狂風四起、大雪紛飛。力挽大明於大廈將傾之時的于謙,就這樣死於皇權鬥爭。

    如果於謙要當皇帝,他早就可以在威望之頂篡位,而他沒有,他尊朱氏為帝、行臣子之禮,大功之後還政於皇家,因為他走的是岳飛和文天祥走的路,因為他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他高尚人格的自傳。而巧合的是當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街頭被斬,于謙就義的仍是那個街頭,岳飛死後葬在西子湖畔,而於謙也伴嶽王長眠。

  • 8 # 老王談談生活

    老王侃健康今天給大家說一說,悟空邀請了我這一個問題,歷史上有沒有那種手握大權?明明可以自己當皇帝,最後還政於天子的人呢?歷史上這樣的人啊,非常多,我呢?就舉幾個例子,嗯,歡迎和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看到老王侃健康的人能夠多多關注,多多點贊

    1.我們先說說第一名從周朝開始,他的名字叫周公旦,在位的周成王還是一個孩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了最高的扶正大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來又平定了管叔之亂,可以說是一個戰功非常卓越,然後在勝利之後在洛陽大規模的分封諸侯,為西周的政權做出了長久的貢獻,成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個名副其實的權臣。然而周公旦並不貪戀權位,周成王成年以後便歸政於稱忘留下了周公輔政天下歸心的美名。

    2.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後迎回悔改的太甲後還政於太甲。

    3.呂不韋也算|個吧,與呂后私通,不過秦始皇長大以後就把政權還給了他。

    4. 霍光也是一個有能力的權臣,他能力使得漢武帝末年動亂的社會,一步步的平復下來,他先後輔佐漢昭帝,海宣帝兩代皇帝可以說為漢朝中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雖然貪戀權位,但是他沒有想過當皇帝,所以漢宣帝親征以後霍光依然把全還給了漢宣帝。

    5. 諸葛亮他應該是輔政大臣之中名聲最好的他臨危受命,蜀國的整個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但是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從來沒有想過要當皇帝

    6. 張居正有明代第一內閣首輔的稱號,他盡心竭力的輔佐明神宗中朱翊鈞,它上承天子權壓六部成為一代赫赫權臣,但是他也沒有想過當皇帝,雖然權力比較高能夠參政議政,甚至把持朝政的軍政大權

    7. 多爾袞清朝孝莊皇帝的情人用力了,孝莊皇帝的兒子,福臨做了皇帝,他的攝政王最大大的權臣。但是他也把權力最後送給了順治帝

  • 9 # 胖胖的肥宅

     歷朝歷代手握重權的大將很多,能稱王的卻很少。其中郭子興能算一個。郭子興是元朝末年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可以好不誇張的說,朱元璋之所以能有日後的那般成就,離不開郭子興的助力。

  • 10 # 彼岸歷史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放言》之三

    今天的題目這首詩就給出了正反兩個答案:周公和王莽。

    其實,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伊尹。伊尹算是有正史以來的第一個“權臣”,或者說是“顧命大臣”,上榜理由就是著名的“放太甲於桐”。太甲是商湯的孫子(或者是外孫),即位後很不著調,活脫脫就是一個商朝版的昌邑王劉賀。所以伊尹很生氣,怕辜負了商湯的囑託,就把太甲囚禁在了“桐”,自己代行起了王的職責。經過三年的改造,太甲成為了一個有為青年,伊尹就高興地把王位交還給了他。個人感覺這很不靠譜,一是因為那段史料來源本身就存疑,二是還政行為不符合人性。現在就有人考證是孔孟為宣傳自己的所謂“仁者無敵”思想而硬把歷史改成了廣告,真實歷史應該是伊尹奪位然後太甲反奪的血腥鬥爭。

    第二個是周公。這更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一生七大功績,即所謂“救亂、克殷、踐奄、建侯衛、營成周、制禮樂”,以及本文的“致政成王”。其中,“制禮樂”實際上是為了明確等級秩序,規定“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加固王權的舉措。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致政成王”,攝政七年,中間遭受若干非議,但他仍然堅持等王國穩定、成王成年後才把權力放心地交給了成王。這個也存疑,因為周公太完美無瑕,這就啊正常了。

    第三個是霍光。這是一個信史所載真正意義上的權臣,幾十年獨攬朝綱,讓皇帝都感到“如芒在背”(漢宣帝劉病已創造的成語)。霍光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能力出眾且勤於朝政。但他最大的汙點就是太貪戀權力,這是政治家的通病。他先是除掉了另外四位託孤大臣中的桑弘羊、上官桀,架空車千秋(金日磾早死),把朝廷變成了他的“一言堂”。幾十年的說一不二,把他自己都迷惑了,絲毫不覺得已經越權僭位。除了專權,他有兩個舉動已經是“大逆不道”了。一是廢立皇帝(廢劉賀、立劉病已),這觸到了皇權的底線。二是他那個白痴老婆霍顯為了讓自己女兒當上皇后而毒殺許皇后,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迴歸本題,從霍光的人生軌跡來看,平心而論,他專權卻沒有篡位的野心。

    第四個想到的是諸葛亮。這是一個被妖化的人物(魯迅先生語),羅貫中同志的功勞。《三國演義》中他是一個政治家、戰神、發明家、占卜師,而且高風亮節光風霽月,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部分是胡謅,真實的他其實很尷尬,劉備死之前還只是一個外派的省部級幹部,根本沒有觸碰到蜀國的權力中心,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才一步一步進倒權力中樞。歷史上的他搞政治鬥爭有一套,行軍打仗一塌糊塗。政務方面他一把抓,而且排除異己,導致他死後蜀國連後備人才都沒有。對外方面他為了搞政績樹立個人形象,不惜國力,連年發動戰爭,結果沒出去祁山,卻拖垮了經濟和民生。這一點上他有點像南宋時期的韓侂冑,動用國家機器為個人服務,奈何謀略和執行力都有所欠缺,導致壯志難酬。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個性情平和的劉禪(劉禪也是一個被妖化的悲劇人物,他應該是為美化諸葛亮而被刻意醜化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諸葛孔明死後他還獨自執政蜀國近三十年,在此不贅述)。

    以上是正面教材,反面教材更多,權臣篡權的比如王莽、朱溫、楊堅、趙匡胤,自己雖然沒篡權但把機會留給兒子的,曹操、司馬懿。

    結論:不管是專權還是篡權,都很正常,這一方面是由人類追求利益的天性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政治鬥爭的特點決定的。只要涉及政治鬥爭,沒有對錯,只有勝負,誰都沒有資格指責對方。因為歷史上的權力和皇位,都深深地刻著陰謀、厚黑、殺戮以及鮮血烙印,而且誰也別想洗白!

  • 11 # Liuxiaoyin0919

    皇帝,乃一國之根本,本固則邦寧,如果取而代之,則國本動搖,這是非常不吉利的。而歷史也告訴我們,凡是取而代之的,要不你就重新建立一個皇朝,要不你就死無葬身之地。取而代之,兩方面,一為天下蒼生,二為自己統治。在歷史上,聰慧,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不勝列舉,在這個敏感問題上,也有很多人的處理方式是值得我們後人去思考和學習的。

    一,諸葛亮。這是中國古代的典範,諸葛亮在蜀漢後期的權力有多大不言而喻,他是223-234年間,蜀漢真正掌權的人。期間做了很多決定蜀漢命運的事,包括南平孟獲,六伐曹魏,任免官員等等,劉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切憑相父做主。就連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也和諸葛亮說如果阿斗輔佐不起來,讓諸葛亮自行其是。很多人認為,劉備說的,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意思是,你可以取而代之。其實並不是這樣,這個取,不是取而代之,而是選取的意思。劉備有三個兒子,如果劉禪不行,你就從他弟弟中再選一個,劉備賦予諸葛亮的其實是廢立之權。當時的蜀漢,主要的重臣、老臣都是和諸葛亮一起在打江山的時候走過來的,可以說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但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一直到死,還在扶持阿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一生的寫照。

    二,曹操,曹操可以說是東漢末年,手握權力最大的,且是漢室正統大臣的唯一一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質上,他就已經是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其實是貶低了曹操,真實的說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有三個,英雄,奸雄,奸賊。但是我個人覺得,在190-200年間,曹操不愧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200年後,他是治世之梟雄,亂世之奸賊。他心裡非常明白,自己手中的天子,只可利用,不可取而代之。董卓,袁紹,袁術三個人,是當時最大的三個割據勢力,但是他們三個都不如曹操,就是在對待天子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導致聲名狼藉,下場悲慘。他們三個對待天子的方式還都不一樣,董卓是廢立,廢掉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袁紹是另立,他想立劉虞,袁術就更直接了,自立,自己當皇帝,最後落了個稀飯都吃不上的下場。

    三,霍光,霍去病的弟弟,經霍去病介紹到漢武帝身邊,也確實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所以漢武帝去世的時候將年幼的兒子託付給霍光,讓他一手輔佐,之後幼主去世,霍光先後扶持昌邑王劉病已上位,但是自己一直只是一個在一旁掌握大局卻始終沒有稱帝的人,一直默默地效忠大漢,他要的不是十幾年的權力,而是一輩子的聲譽,值得讚歎。

    四,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算得上是對唐朝有再生之功,按照他的功績,就算稱帝也是很多人支援的。因為先前的李隆基無能到逃亡,但是郭子儀一直都是以臣子的身份直到去世,他完全可以廢掉李隆基,但他始終沒有這樣做。不過,是值得慶幸的是,皇上還算有良心,郭子儀並沒有因為功高震主而落得晚節不保的下場。

    五,曾國藩算得上是晚清四大重臣中的中流砥柱,而且曾國藩手中有一支能征善戰、配備西洋火器的湘軍,掌握清朝一半的軍權。而且,曾國藩和當時兩個重臣,恭親王奕訢,還有慈禧面前第一紅人榮祿的關係也是十分的鐵,所以說,曾國藩算得上是那一時期的絕對有實力稱王的人。但是在多次的試探中,曾國藩都十分堅決的表明自己不會做篡位的事情,留下了中國招商鼻祖這個稱號,為後人永世敬仰。

    六,很多人認為魏忠賢是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一個人,明朝的權臣,外號九千歲爺爺。啥九千歲,是九千九百歲爺爺。說白了皇上一萬歲,他九千九百歲,比皇上就差一百歲,可見權力大到什麼程度,就好像當年的董卓。天啟年間,魏忠賢手握軍政大權,還專門成立錦衣衛部,負責收集朝廷大臣的機密,黨同伐異。皇上喜歡做木匠活,刀鑿斧鋸玩得很高興,魏忠賢就趁皇上玩得高興的時候秉奏,皇上顧著玩,就說,你看著辦吧,魏忠賢就經常以己代帝,假傳聖旨。只可惜,魏忠賢是個太監,否則估計可能會篡位了。因為,皇帝的權力我都有,我也沒後代,就算篡位,也無法延續,為啥稱帝被後人唾罵,不如就大權獨攬,快活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的湖人能打進西部決賽嗎?遇到快船能否取勝?